喇嘛網 日期:2020/12/06     13:01   NPO

 

呼畢勒罕- 清代活佛文物大展

活動時間﹕109年11月28日至110年3月1日

陳列室﹕北部院區第一展覽區103、105

佛教自西元前三世紀起向亞洲各地傳播,於一世紀初傳至中原漢地,而藏族則遲至七世紀始與之接觸。西藏佛教雖大部承襲印度後期大乘佛教(Mahāyāna Buddhism)特色,亦吸收相當程度的漢傳佛教內容,再融入當地原始宗教習俗,而發展成為今日的獨特信仰體系。藏傳佛教各宗派皆形成「轉世化身(藏語tulku)」的傳承世系,漢人稱之為「活佛」。此項傳統未見於印度或中國,在西藏也是漸進發展而成。無論七至九世紀的「前弘期」佛教或十世紀末復興的「後弘期」佛教,藏區佛寺的領導承繼皆採師徒或家族制。十三世紀,噶瑪噶舉(Karma Kagyu)派為決定教派領袖,首先採用轉世(Reincarnation)制度。十五世紀,活佛體制已漸為各派採納,迄今仍係藏傳佛教領袖的主要傳承方式。

宗喀巴(Tsongkhapa, 1357-1419)於十五世紀創建格魯(Gelug)派,初期發展採師徒傳承,後亦兼納轉世體制。十六世紀末,蒙古諸部陸續接受格魯派為主要佛教信仰,並將藏語tulku譯為蒙語「呼畢勒罕(Khubilghan)」。滿族入關前,因受蒙古部落影響而接觸藏傳佛教,入關後更扶植格魯派為滿、蒙、藏三族共同信仰。對於呼畢勒罕的承續,清廷曾建立完整的官方認證體制,透過正式冊封與定期納貢,由格魯派掌理蒙藏地區政教事務。本特展以清代活佛相關文物為佈陳內容,一以介紹清廷與各重要活佛間的互動,一以說明清宮藏傳佛教藝術的特色。

https://tibetanfestival.moc.gov.tw/index/zh-tw/events/43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