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09/12/16 07:16:42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09/12/16 06:17:59   編輯部 

指導教授 -  陳一標     

《中邊分別論•相品》所談論的主題有虛妄分別、顯現、能取和所取、三性、空性、中道,而這些概念無非是圍繞在虛妄分別和空性,換言之,就是由虛妄分別和空性所衍生出概念。而這些概念主要的目的是更明確地定義虛妄分別和空性,乃至兩者的交涉。
安慧為了解明《中邊分別論》而著作了《中邊分別論釋疏》,透過《中邊分別論釋疏》可更清楚地了解《中邊分別論》的內容。因此本論文的文獻範圍鎖定在安慧的《中邊分別論釋疏》,先將<相品>譯為中文,再以此來研究討論。職是之故,本論文分譯註篇和研究篇兩部分來處理:譯註篇首先採取了文獻學的方法,參考日本學者山口益的翻譯,將<相品>翻譯為中文,不但把山口益的注釋譯出,也加入筆者的注釋。研究篇主要是以《中邊分別論釋疏•相品》為主,運用語源學的方法往前溯源虛妄分別、空性的義涵,以此為基礎進而來探討:
一、安慧對虛妄分別的看法是如何呢?
二、安慧的虛妄分別義會衍生出哪些問題呢?亦即顯現者是八識或者是阿賴耶識呢?虛妄分別和三性的關係又是如何呢?虛妄分別又如何涵攝三性呢?
三、安慧對空性的看法是如何呢?虛妄分別和空性如何交涉呢? 研究生: 陶怡君 

 電子全文電子全文


 

 

 論文目次

《中邊分別論釋疏.相品》譯註與研究
目 次
頁次
第 壹 <譯註篇>
第一章 關於《中邊分別論釋》 …………………………………………1
第一節 作者 ………………………………………………………………2
第二節 題名 ………………………………………………………………4
第三節 文本與相關譯本…………………………………………………12
第四節 內容大要…………………………………………………………18
第五節 <相品>的內容與科判…………………………………………26
第二章 中文譯註 ………………………………………………………29
第 貳 <研究篇>
第一章 緒論……………………………………………………………140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140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範圍………………………………………………143
第三節 現代研究………………………………………………………144
第四節 章節大要………………………………………………………152
第二章 虛妄分別………………………………………………………154
第一節 虛妄分別在經論中的使用情形………………………………154
第二節 虛妄分別的釋名………………………………………………156
第三節 安慧的虛妄分別義……………………………………………159
第四節 顯現者…………………………………………………………166
一、顯現的語源及其背景………………………………………166
二、顯現的原意…………………………………………………168
三、安慧的顯現義………………………………………………174
四、安慧所認為的顯現者………………………………………177
第三章 虛妄分別和空性的交涉………………………………………182
第一節 虛妄分別和三性的交涉………………………………………182
一、三性的語源及其背景……………………………………………183
二、安慧的三性說……………………………………………………192
三、虛妄分別如何涵攝三性…………………………………………195
第二節 安慧的空性義…………………………………………………197
一、二無………………………………………………………………198
二、無的有……………………………………………………………200
第四章 結論 ……………………………………………………………206
參考文獻及使用略語 ……………………………………………………209

 

【參考文獻及使用略語】
一、原典資料
《大乘阿毘達磨雜集論》玄奘譯,大正藏第三十一冊˙No.1605。
《瑜伽師地論》玄奘譯,大正藏第三十冊˙No.1579。
《辯中邊論》玄奘譯,大正藏第三十一冊˙No.1600。
《中邊分別論》真諦譯,大正藏第三十一冊˙No.1599。
《辯中邊論述記》窺基造,大正藏第三十一冊˙No.1835。
《攝大乘論》玄奘譯,大正藏第三十一冊˙No.1594。
《唯識三十頌》玄奘譯,大正藏第三十一冊˙No.1586。
《成唯識論》玄奘譯,大正藏第三十一冊˙No.1585。
《十八空論》真諦譯,大正藏第三十一冊˙No.1616。
《三無性論》真諦譯,大正藏第三十一冊˙No.1617。
《阿毘達磨俱舍論》玄奘譯,大正藏第二十九冊˙No.1558。
《俱舍論記》釋光述,大正藏第四十一冊˙No.1821。
Gadjin M.Nagao:MadhyAntavibhAga-bhASya, Suzuki Research Foundation,Tokyo,1964.
S. Yamaguchi:Sthiramati, MadhyAntavibhAgaTIKA, Exposition Systématipue du YogAcAravijJa-ptivAda,Nagoya, 1934.
二、中文資料
印順
〔1982〕《辯法法性論講記》,台北:正聞出版社。(1987年七版)
〔1987〕《印度佛教思想史》,台北:正聞出版社。(1990年四版)
藍吉富編譯
〔1986〕《漢藏對照辯中邊論》,台北:華宇出版社。
陳一標
〔1991〕<唯識學「虛妄分別」之研究>,《國際佛學研究創刊號》,台北。
〔1992〕〈賴耶緣起與三性思想之研究〉,文化大學哲學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
〔1994〕<真諦「三性」思想――以《轉識論》為中心>,《東方宗教討論會論集》,台北。
談錫永
〔1999〕《辯法法性論―世親釋論》,香港:密乘佛學會。
三、日文資料
舟橋尚哉:<中邊分別論における若干の考察>,《印度學佛教學研
究》,23-1。
<中邊分別論の諸問題――相品、障品、真實品を中心として
――>,《大谷學報》,52-4。
橫山紘一:<彌勒作論書の著者問題――中邊分別論の五思想に基づいて
――>,《宗教研究》,45-1。
<唯識思想市おける認識作用の一考察――特に顯現と行相と
を中心にして>,《東方學》,46。
<唯識思想における否定>,《印度學佛教學研究》。
宇井伯壽:<辯中邊分別論解題>,《國譯一切經》,東京:大東出版
社,1933。
佐佐木月樵:<辯中邊論>,《佐佐木月樵全集》,東京:朋文社,
1932。
武內紹晃:<辯中邊論における「中」>,《印度學佛教學研究》, 9-
2。
<三性に於ける真實――特に辯中邊について――>,《印度
學佛教學研究》, 7-2。
長尾雅人:<中邊分別論の題名>,《佛教思想史論集》,東京:大藏出
版社,1962。
<佛教的主體性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 1-1。
山口益 :《安慧阿遮梨造中邊分別論釋疏》,東京:鈴木學術財團,複
刊(東京:破塵閣書房,1935初版)
近藤徹稱:<虛妄分別に內在する契機>,《印度學佛教學研究》,4-
1。
<虛妄分別の有無相>,《大谷學報》,37-1。
田中順照:<中邊分別論>,《空觀と唯識觀―その原理と發展》,京
都:同朋舍,1976。
上田義文:<「顯現」の原意>,《印度學佛教學研究》,9-2。
<“PariNAma”について>,《名古屋大學文學部十周年紀念
論集》。
<彌勒、無著、世親におけるPratibhAsaの意味>,《干潟博
士古稀紀念論文集》。
<唯識思想における基本的三個概念の意味>,《佛教思想史
研究》,京都:同朋舍,1967。
林茂樹:<《中邊分別論》於三性說一考察>,《印度學佛教學研究》,
16-1。
北野新太郎:<世親型三性說の特徵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
究》,47-2。
<安慧の三性說理解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
48-1。
葉阿月:<中邊分別論相品における依他起說から見たvijJAnaについて
>,《印度學佛教學研究》,16-1。
《唯識思想の研究―根本真實としての三性說を中心にして
―》,東京:東方研究會,1975。
<唯識說における空性說の特色>,《東方學》。
竹村牧男:《唯識三性說の研究》,東京:春秋社,平成7年。
袴谷憲昭:<唯識說における空性說の特色>,《駒澤佛教論集》,5。
<瑜伽行派の文獻>,《講座•大乘佛教8――唯識思想》,東
京:春秋社,1982年。
工藤成樹:<中觀と唯識>,《講座•大乘佛教8――唯識思想》,東京:春秋社,1982年。
磯因熙文編著:<瑜伽行˙唯識論書>,《梵語佛典の研究Ⅲ˙論書
篇》,京都:平樂寺,。
勝又俊教:<「辯中邊論」解說>,《國譯一切經˙瑜伽部十二》,東
京:大東出版社,1933。
勝呂信靜,<彌勒諸論の成立とその歷史的位置づけの問題>,《初期
唯識思想の研究》,東京:春秋社,1989。
四、工具書
M.Monier Williams,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 Oxford, 1899。
V.S. Apte, The Practical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 Poona, 1890。
荻原雲來:《漢譯對照梵和大辭典》,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神亮三郎:《梵語學》,台北:如實出版社,1995。
小野玄妙:《佛書解說大辭典》,東京:春秋社,1923。
五、使用略語
MW= M.Monier Williams,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 Oxford, 1899。
WD=荻原雲來:《漢譯對照梵和大辭典》,台北:新文豐出版社,1985。
AD= V.S. Apte, The Practical Sanskrit-English Dictionary, Poona, 1890。
XD=神亮三郎:《梵語學》,台北:如實出版社,1995。
MAV=Gadjin M.Nagao:MadhyAntavibhAga-bhASya, Suzuki Research Foundation,(Tokyo,1964)。
MAVT=S.Yamaguchi:Sthiramati, MadhyAntavibhAgaTIkA, Exposition Systématipue du YogAcAra-vijJaptivAda,(NAGOYA,1934)。
《印佛研》=《印度學佛教學研究》

國家圖書館--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指導教授-陳一標   延伸閱讀與研究

攝論宗思想之研究──以心識說為中心 -關鍵詞: 阿梨耶識 ; 三性 ; 阿摩羅識 ; 聞熏 ; 種子

《奇蹟課程》的「罪」與《大乘起信論》的「無明」之比較------兼論新時代的觀點-關鍵詞:-罪 ; 無明  ; 大乘佛教 ; 大乘起信論 ; 奇蹟課程 ; 新時代 ; 禪

電子全文電子全文

藏傳佛教「他空見」研究─以國燃巴《辨別正見》為中心

瑜伽行派的認識作用與真理之實現--以《成唯識論》為中心--電子全文電子全文

《金剛經》論說形式之研究

瑜伽行派的盡所有性與如所有性 電子全文電子全文

以《大寶積經.普明菩薩會》為本的菩薩正行電子全文電子全文

《楞伽經》與《大乘起信論》關係之研究--以呂澂的觀點為線索

「三界唯心」的多元詮釋與意義

聲聞弟子的菩薩行傾向--印順法師對聲聞弟子的描述電子全文電子全文

唯識學與心理學有關潛意識分析之比較電子全文電子全文

大乘佛教智慧與願行的表徵--論華嚴經中文殊與普賢的形象

瑜伽相應與宗教修持--《瑜伽經》與《解深密經》瑜伽行之比較電子全文電子全文

世俗譬喻與解甚深義──《解深密經》譬喻之研究-關鍵詞-; 解深密經 ; 三性  

註- 論文電子全文電子全文可查詢 國家圖書館--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攝論宗是六朝陳末到唐初時代,以研究真諦譯‧無著造《攝論》及世親釋之唯識論典所形成的學派,也是唯識學傳到中國的第二期。《攝論》是最有系統的介紹唯識思想的論典,所以這樣的論典傳入中國,將會激盪出什麼樣的波瀾,便是本文探究的原動力。不過,此時期闡述攝論思想的攝論宗人著作大都失佚,因此透過目前留下的隋唐各宗章疏的資料,試圖描摹出攝論宗思想的脈絡。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