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4/01/29 09:43:38
尊貴薩迦崔津法王
學習次第 : 進階

2009年7月1 – 4日 開示於澳洲SIBA中心
文殊雜誌編譯小組譯


首先,我想藉著今日SIBA閉關中心大殿開幕這特別且吉祥的日子,祝賀所有僧眾及法友們。在今天這和煦的天氣下,見到大家對研習佛法充滿興趣和熱忱,實在令人鼓舞。

聽聞佛法,首先要建立正確的發心。因為無論我們獲得怎樣的教學、修持怎樣的法門以及被引領到什麼樣的境地,都取決於我們的發心。若以充滿煩惱的發心來聽聞佛法,這樣害處比好處還要多。若聞法時並無任何特別的動機,內心沒有善惡的念頭,只出於好奇來聽聞,這都是毫無意義的。

但是,若你懷著良好及正確的發心來聞法,那聞法本身就有很大的功德。

發心的層次
正確的發心也有分不同的層次。例如,有些人聞法只是為了消除今生的痛苦,或為了達成世間的願望。這些雖然並非惡業,但並未能令他們獲得解脫,這仍屬世間的層面。因此,可算是低劣的發心。有些人聞法,是因為他們認識到生命的無常,知道我們都有要離開的一天,當我們離開這個世界,轉生到另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我們都沒有選擇的自由。如果一個人死後墮入三惡趣,在那裡將受種種難以忍受的痛苦。因此,若聞法是因為害怕墮入三惡趣,並希望來世可轉生於三善趣,這發心還算好,但仍未能令他們獲得解脫。由於仍屬世間的層面,不能算是正確的發心。

另有一些人聞法,因為他們知道從最下層的地獄到最高的無色界天,整個輪迴的本質都是痛苦的。從表面上來看,痛苦有輕重之分,但實際上一切都是痛苦的本質,它不停在流轉,而你永遠不會知道自己將會流轉到哪裡去;因此,一切都是痛苦的。若我們認識到這點,整個輪迴就像一團火,沒有一個角落能遠離痛苦。因此,一個人若希求永遠脫離輪迴的痛苦,這可以說是善的發心,但這只顧自己而忽略了其他有情,這也並非正確的心態,尋求個人的解脫並沒有把功德圓滿展現出來,由於沒有把功德充分展現,這便是成佛的最大障礙,因此,這也不是正確的發心。

我們應有怎樣的發心才是正確呢﹖就像自己渴望遠離痛苦和獲得快樂,所有一切有情,從微小的昆蟲到最聰明的人,甚至天界,都對此都嚮往。因此,只尋求個人的安樂是不對的。個人表示自己一個人,他人則意味著無量有情。當我們觀察無量有情和個人,無量有情的福祉、利益和痛苦都比個人更為重要。此外,我們在不斷流轉,就像輪子不停的在轉動,每一個眾生都曾是我們最親愛的人。由於在輪迴中,人身的改變,我們認不出對方。我們認定一些為我們的敵人,一些為我們的朋友;實際上,每一位有情眾生和我們都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因此,我們必須關愛照顧一切有情,而非只顧自己。我們必須顧及一切有情的苦與樂、如何令他們從痛苦中解脫出來、並引領他們得到安樂。

目前,我們還沒有能力做到以上所說的。這是因為我們仍是凡夫,並無能力作出選擇。我們隨業風所流轉,我們的業力和煩惱要帶我們到哪裡,我們就到哪裡。我們沒有任何選擇的餘地。我們出生在何時何處、長得什麼模樣,皆由業力所招感,我們的來生也將如此。目前,我們無法對其他有情提供任何幫助,成佛是唯一有效幫助他們的方法,為了利益一切如虛空般無邊有情,我們必須證得無上菩提。為證得無上菩提,我們在此聽聞佛法。無論學到和聽聞到什麼法,應把它們實踐在日常生活中,這樣我們將成為一個更好的人和更好的修行者。這將引領我們在修行道路上更進一步,最終証得佛的果位。當我們持有這樣的發心,不管學習什麼法門,都是成佛之因。

正確的行為態度也是相當重要。有句話說:「正確緣起尤重要」。聽聞佛法的開示非常重要,它使我們遠離痛苦,獲得永恆的安樂;因此,正確地聽聞佛法相當重要:身端正恭敬而坐、語完全處於沉默、意專注于開示,然後嘗試用心記著,並遵循開示而行。傳法上師如同醫生,佛法就如同醫藥,自己就像病人,自己的煩惱就像非常嚴重的疾病,聞法就像接受治療,這些在你周圍的人就像醫療助理人員,應以這樣的觀念來聽聞佛法。


薩迦班智達

今天將要開示的,是薩迦班智達著寫的《牟尼密意顯明論》。正如你們所知,薩迦班智達是薩迦五祖之一。他是非常偉大的,佛陀曾預言在西藏將會有這樣的一位智者出世。一如佛陀預言,薩迦班智達的誕生充滿了許多吉祥的徵兆,其一是他剛出生則能讀誦梵文和藏文字母,這是由於他累世積聚廣大功德。雖然不同的派別在許多地方都也出現了很多成就的大德,薩迦班智達卻是與眾不同。他有著所有佛陀的特徵,如佛的頂髻,還有眉間白毫相等,共三十二相和八十種隨形好。

在年幼時,薩迦班智達已表現出非常特殊高貴的特質。他從叔父扎巴堅贊領受上師瑜伽,之後他視其上師扎巴堅贊為真正的文殊菩薩,因此,他精通每一種法門。後來,他跟隨一位從喀什米爾來藏的印度大師釋迦師利跋陀羅,在其座前隨其出家,受持完整的比丘戒,成為一位嚴守戒律的比丘。由於他學識及證量深廣淵博,聲名傳遍各地。一位印度的異教徒聽聞薩迦班智達的名聲,特意帶領弟子從印度來到西藏,要向他辯論。他們在一個稱為濟嚨(Kyirong)的地方辯論,那裡有很多重要佛像和廟宇。薩迦班智達以佛教哲學觀點和持印度教哲學的異教徒辯論了好幾天,最後薩迦班智達獲得勝利,還令所有與會的異教徒都皈依成為佛教徒。史上雖有很多高僧大德,但只有少數大德能有這功德証量。

薩迦班智達聲名遠播,因之被邀請到中國去弘法,當時中國是蒙古人統領的元朝。

他走訪了中國許多地方,並給予許多珍貴的教言,且曾示現神通,他把一所由魔術師以幻術在湖中央變出來的亭台,經開光加持,變成真正的宮殿。因之整個王室因而對他生起信心,而薩迦班智達授予他們金剛乘灌頂和教授。後來,薩迦班智達撰寫了《牟尼密意顯明論》,並把此教學廣傳至許多地方,成為一部非常重要的典籍。傳統上,薩迦法座持有者都會在舉行坐床儀式時宣說此論述。


論名的含義

現在我們正式開始這個教學。

本論的梵文名稱為牟尼瑪他波羅噶沙那瑪沙陀羅(MuniMata-Prakāśa-Nāma- Śāstra)。Muni是牟尼;Mata是密意;Prakāśa是顯明/澄清。Śāstra是教學的意思。全名的含義是:把釋迦牟尼佛的密意清楚地顯示出來。


論首禮敬文

以禮敬文作論首是一個傳統,以表示恭敬之意。在這裡,薩迦班智達最先禮敬上師和文殊師利菩薩,因他從札巴堅贊領受珍貴的上師瑜伽後,他視上師為真實的文殊師利菩薩。之後,他把菩提心作為主要的敬禮對象,這是因為所有的利樂源於圓滿正覺之佛,通過佛陀給予的教誨,有情眾生免受輪迴之苦,並獲得利樂。因此,佛是所有利樂的來源。

佛究竟是從哪裡來?佛從菩薩而生。首先成為菩薩,然後從菩薩修成佛的果位。那麼,菩薩又是從哪裡來呢?菩薩從空性、智慧和慈悲而生。空性、智慧和慈悲三者是合一的,你越是深入智慧,悲心越是增長。

這是因為,當擁有甚深智慧時,你了解到眾生由於無明愚痴和其他的不足而感到痛苦。因此,當你越是接近實相或越是深入了知實相的智慧,你的慈悲心也日益增長。當慈悲心和智慧在其本質上完全結合,這就成了菩提心。因此,菩薩從菩提心而生。現在解釋根本禮敬菩提心句。佛和菩薩都是從菩提心而生,由於生起菩提心,修行者成了菩薩,然後從菩薩修成佛果。

因此,菩提心是首要禮敬對象。禮敬菩提心後,薩迦班智達著手解釋菩薩道次第。菩薩又名佛子,因他們繼承佛的事業,由菩薩位不斷修行達至佛的果位,所有都應遵循修行之道。


一、種性的建立

薩迦班智達依據彌勒菩薩的《大乘莊嚴經論》為綱領而造此論。在《大乘莊嚴經論》內,共有十品。第一品說佛的種性。佛的種性可分兩類:「自性種性」及「修習種性」。

「自性種性」是指一切有情皆具佛性。

換句話說,自心本性和佛性的俱生智慧並無差別。在實質上,它們是沒有任何分別的。一切眾生都具佛性,若遇到合適的條件和因緣,每一位有情都能成為圓滿正覺的佛。每位有情都有成佛的機會,就如每粒種子都有其潛在能力,能長成一株植物。因此,每一有情都具佛性。

第二類種性稱為「修習種性」。修習種性並非所有眾生皆有,唯有已生起菩提心的人才有,其合適的條件和因緣都已具備,並且已增長起來,它是經修習而得,因此,它被稱為「修習種性」,只有在生起菩提心後才具有這種性。

「自性種性」是基礎,「修習種性」則像容器或支柱。種性一詞的梵文是果札(gotra)。如果把果(go)中的哦(o)改為惡(u),然後再加上那(na),那就變成固那(guna)。固那的意思是種種功德。札(Tra)一字,如果你把達(ta)和喇(ra)分成二字,它的意思就是拯救或解脫。其實際的意思是,依具備種種功德,而從輪迴的苦海中獲得解脫。


四種功德

為修行大乘道,行者須先把自心喚醒而入大乘的種性。以下四種象徵,證明行者具有大乘種性:

(一) 在最初已生起大悲心。有些人本身已擁有強烈的悲心,甚至在還未開始修行之前。
(二) 虔信三寶。
(三) 能忍耐他人對己所造成的傷害。
(四) 天性喜愛行善。

儘管每個人都有佛性,當你具備以上這些條件,就意味著你比他人更快能喚醒種性。


四種過患

以下四種過患,能障礙種性的甦醒:

(一) 完全被煩惱的力量所支配。有些人負面情緒非常強烈,如憤怒或愚痴等,他們要喚醒種性非常困難。
(二) 受惡友甚至邪師的影響。如果你遇到具邪見的上師,那麼你將不能引入正確之道路上,即使進入,也是錯誤的方向,一旦已走上錯誤的軌道,欲修持正法將非常困難。
(三) 被違緣所障。這指在生活中不具足修行的條件,障礙進入修行之道。
(四) 被他人主宰,如受制於家庭。如經中說:「年幼時遵從父母;長大了受制於伴侶;年老時依從兒女。」

這樣,你並無任何自由去修行。

以上就是四種象徵及四種過患,行者必須避免各種過失,並且努力完備各種條件。

對於那些被稱為「沒有種性」的人,這並不表示他們真的沒有種性,只是要喚醒他們比較困難。那些不作有利成佛行善的人,那些只做惡業或不正當行為的人,那些破壞自心正念種子的人,還有那些具有種子但不行善使之成熟的人,但要喚醒他們的修習種性是非常困難。

在藏傳佛教,我們有不同的哲學派系,如中觀派和唯識派。中觀派認為,並無任何一個眾生不具種性,只是有些人較難醒覺。對於這些人來說,他們總是像沒有種性一般,因為無論什麼時侯他們都處於輪迴中。他們無時無刻不在做惡業,即使有避免的辦法,他們也不去阻止。就如屠夫,一代接一代,在任何時候都在做惡業。

有一則故事,關於一個小孩,他的父母希望能引導其學佛,因之帶領他到各寺廟參拜佛像朝聖,但那男孩卻不肯同去,所以要喚醒那男孩的種性實是相當困難。每顆種子都有長成植物的潛能,但若你把它保存在乾燥的環境,無論你放多久,它永不會發芽生長。縱使所有眾生都具佛性—「自性種性」,由於一些因素,要遇到喚醒種性的機會實在相當困難。

因此,「自性種性」相當重要。這就是說,佛性相當重要,因它給我們可發展的基礎,也給予我們希望與力量。由於每個人都有佛性,我們才有成佛的種子,才有希望證得圓滿菩提果位。這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首要是種子的存在。


二、皈依

第二品是修道的展現,《大乘莊嚴經論》稱之為宗教。在這裡,宗教指佛法,而佛法引申為修行。要實踐並修行佛法,首先
你必須以皈依來對佛法生起虔誠心。

解釋皈依可分四個部分:

(一) 皈依之本質
(二) 皈依之類別和皈依之差別
(三) 皈依之學處
(四) 皈依之功德


皈依之本質

皈依的定義是我們堅決依靠殊勝對象。

換句話說,當我們皈依,我們真誠地從內心深處承諾依靠三寶,這跟僅僅尊重或敬仰皈依對象不同。你可以對一個普通人表示敬意,你可以對世間外道表示敬重,也可以敬仰祂們;但當你皈依了,這表示不論生命中發生什麼事情,你將完全依靠三寶的指引和保護,這就是皈依。皈依一詞,在梵語被稱為 aranam gacch mi,它的字面意思是救護,其大意是解救我們離於種種損害和錯誤的道路。


皈依之類別

皈依的類別分二:「世間皈依」和「出世間皈依」。「世間皈依」可再以發心或皈依對象來作分類。「出世間皈依」有共與不共之分別。共者為聲聞乘和緣覺乘,不共者為波羅蜜多乘(Paramitayana)和金剛乘。因此,皈依總共有六個不同的類別。他們又可從四方面來區分:(一)皈依之原因;(二) 皈依之對象;(三)時間;(四) 目的。


皈依之原因

一般來說,皈依通常是出於恐懼、信心和悲心。「世間皈依」的主因是恐懼和希求。雖然聲聞乘和緣覺乘的共皈依亦是出於怖畏和希求,但其主因是信心。不共的菩薩大乘亦因怖畏、信心和悲心而皈依,但最主要是由於悲心。由於主因不同,「世間皈依」出於怖畏,共「出世間皈依」出於信心,不共「出世間皈依」則出於悲心,從原因的角度來看,它們是有分別的。


皈依之對象

從皈依對象的角度來看,可分「世間皈依」和「出世間皈依」。「世間皈依」是指皈依世間外道如濕婆、梵天、毗濕奴,甚至一些地祇神靈等。那些盲目找皈依對象的人,會隨便皈依任何對象,如山或樹木,因他們仍受縛於輪迴,並不能帶來庇祐,他們沒有能力把你從真正的恐懼和痛苦中解救出來。

這是以皈依對象來分類的「世間皈依」。若以動機之差別來區分「世間皈依」,雖是皈依佛法僧,但其動機出於希求世間的成就。例如,希望在此生及來生免除恐懼而皈依,希望免受輪迴之苦而皈依,希望免墮三惡道而皈依,又或希望獲得財富及長壽而皈依,心想皈依能得長壽、財富和名利等,這些都屬於「世間皈依」的動機。雖然有正確的皈依對象,自己內心卻充滿著各種世間之需求,心仍停留在世間層面。

「出世間皈依」有共與不共兩種。共者指小乘—聲聞乘和緣覺乘。雖然聲聞乘皈依對象是佛法僧三寶,其主要對象卻重於僧。由於他們最終目標是要成就阿羅漢的果位而並非成佛,所以,他們的主要皈依對象是僧。至於緣覺乘,他們的主要皈依對象是法。

有關「出世間皈依」,波羅蜜多乘的主要皈依對象是佛,這是因為他們的最終目標是要成佛,因此,他們皈依佛。雖然我們皈依佛法僧三寶,主要皈依對象仍是佛而不是法和僧。法可分為教法和證法兩部分,當你經已證得圓滿正覺,就不再需要依賴教法,如渡河後不再需要渡河之船一樣,可就此離船登岸。證法又分所證之「滅諦」(truth of cessation)和能證之「道諦」(truth of path)。

由於能證的「道」總是不斷在變化,它具有無常的本質,而所證之「滅諦」中的一切現象看似從未存在過,或者可以說,它是一種近乎「無」的狀態;因此,它們兩者都不是恆久的依止處。至於佛法僧的僧,因未淨除所有障礙,他們並未圓滿證悟。所以,法和僧都並非最終的皈依處,我們最終皈依的是佛,成佛是我們最終的目標。

由於現在所開示的是大乘教法,有關金剛乘不共皈依,在此不作解釋。

雖然所有佛教派別都皈依佛法僧三寶,其名稱相同,但在意義上則各有不同。聲聞和緣覺不相信佛有三身,在他們的理解中,佛是指在菩提迦耶的菩提樹下得道的釋迦牟尼佛,他們認為這才是真正的佛。因在那個當下他證得圓滿菩提,從這層面來說,佛是真的。當我們談及法,聲聞和緣覺並不相信大乘教法,他們只認同小乘教法。當我們談及僧,他們只相信有阿羅漢,不相信有菩薩,這些都是差異所在。


根據大乘教義,當我們說佛,指的的是法報化三身。

法身(Dharmakaya)指「實相身」(body of reality)。「實相身」有二種清淨(double purity)的特質。二種清淨指一切眾生本然清淨,這是因為心的真實本性永離於種種蔽障。我們每個人都具有這真實本性,由於蔽障阻礙我們見到隱藏著的本性,我們並不知道它的存在,這是二重清中的第一個清淨。第二個清淨是指,當我們成佛的時候,一切煩惱障和所知障都被驅散盡除,此時本自清淨將顯露出來,獲得第二清淨,這就是二種清淨。法身即包括二種清淨,能了悟究竟實相/勝義諦的俱生智慧,其主體為俱生智慧,其客體為究竟實相/勝義諦,當兩者完全相融就是法身的顯現。法身偏滿虛空,無論哪裡都是法身,所以,它無處不在。這就是「實相身」,它沒有特定形相或標誌,亦不能用任何方法來描述,它離於一切解釋,超越一切言詮、觀念和文字所能形容。法身並非從外處所得,從無始以來,它一直存在,只是我們未發覺。

報身(Sambhogakaya)指「受用身」,透過積聚褔德智慧二資糧,當種種形式的障礙已被消除,將可獲得種種利益。這時凡夫的身轉化為佛的形相,具三十二相和八十種隨形好;凡夫的語轉化為梵天的六十支妙音;凡夫的心轉化為具一切種智,能洞悉一切事物因緣。法身被稱為「法界智慧顯現」,而報身其實是「大圓鏡智」的顯現。不管你用鏡子照任何東西,一切都反映在鏡子上。同樣,佛陀的智慧對於一切事物和現象,它們的原因、條件和性質都清晰可見,因此,這被稱為大圓鏡智。

佛還有「妙觀察智」和「平等性智」。在平等性智中,佛已經完全達至輪涅無二的境界。

化身(Nirmanakaya)指「應身」。佛「應以何身得度,即現何身為其說法。」報身佛以三十二相和八十種隨形好的莊嚴相示現,至於化身,佛則示現出種種形相,如國王、王后、王子、大臣或上師等,佛甚至示現動物來度一切有情,這些就是化身。大乘佛教認為,歷史上釋迦牟尼佛到印度也是一種化身顯現。由於當時連凡夫都能看見釋迦牟尼佛的莊嚴佛相,這被稱為「殊勝應化身」。

根據大乘教義,早在出現於印度之前,佛陀已經證得圓滿正覺之果位,佛陀當時示現出生印度,及成佛得道的過程,只是為凡夫樹立如何成佛的榜樣,要世人知道凡夫也可像他一樣,展開尋找真理之路,並且能夠成功找到。

至於佛法僧中的「法」,有「教」和「證」兩個部分。「教法」包含一切教學如經、律、論三藏(Tripitaka)。律藏(vinaya)對治貪慾,它說明不同層次的道德行為,藉以調伏並消除慾望。經藏(sutra) 對治嗔恨心,它解釋不同層次的襌定。論藏或稱阿毗達摩(Abhidharma)對治愚痴,開顯智慧,是愚痴的解藥。除此之外,「教法」也包含其他大乘經典。


法的第二部分是「證法」,指諸佛菩薩所證得的境界,這包含「斷」和「證」兩種功德。「斷」指所有煩惱障和所知障都已斷除並且永遠不再生起,而「證」指通往寂滅一切蔽障之道,這就是依據大乘教義解釋「法」的意思。

至於佛法僧中的「僧」指已證得不退轉果位的大菩薩。

我們在開示皈依的不同種類,已說了從原因上、皈依對象上來區分,現在要開示第三種—以時間來區分皈依類別。


皈依之時間性

「世間皈依」只為希求一些微不足道的世俗願望,他們只會皈依至今生之願望達成之日。而聲聞和緣覺並非皈依至到証得圓滿正覺的時候,他們只皈依至此生完結,這是一般的小乘皈依層次。至於大乘菩薩,他們皈依直至證得圓滿佛果。所以,在時間上他們是有分別的。


皈依之目的

第四個區別是皈依目的之不同。「世間皈依」只為滿足自己的世俗願望,除此以外再沒有其他目的。聲聞和緣覺是為了自身之解脫而皈依,聲聞的目標是要證得阿羅漢果位,而緣覺的目標是要通過明白相互依存之緣起性空(interdependence of origination)的道理而獲得自生本初智慧,但並未成佛。菩薩皈依的目的,並非只求一己利益,而是為了利益一切有情而證得圓滿菩提果位。


我們以上從原因、對象、時間和目的之不同來區分「世間皈依」和「出世間皈依」,而「出世間皈依」再分共與不共。


皈依之學處

皈依之學處分二:「共通學處」和「各別學處」 。「共通學處」說明修行人宜作之事,當中有三個要點。

第一個要點是,行者在修行道上應常與聖者有所連繫。行者應依止具證量的師長,找尋修持正法的善知識,並應與一切趣入佛道的有情有所連繫。第二是必須聽聞教法。換言之,行者應學習佛法義理,勤學經律論三藏(Tripitaka)、接受灌頂和密續教學。

依正法修行相當重要。什麼才算正法﹖

佛陀所開示的都是正法。在佛陀時代並沒有文字記錄下來的習慣,一切都以口耳相傳,那時佛的弟子多是阿羅漢,他們有著特殊的耳根,只聽過一次就能過耳不忘,無論佛陀開示什麼,他們都可牢牢記著,不用文字記錄。後來,他們把開示結集整理,這些教法經收藏者匯集,經大成就者修持,經學者們作解說,並經著名譯師所翻譯,成為珍貴的教法,這些才可稱為真實無謬的教法。反之,縱然世上有很多看來可靠並非常吸引的其他教法,當中不乏謬誤邪說。因此,行者應依據剛才所描述的特質來選擇正法,這相當重要。如怙主彌勒(Maitreya)、無著(Asanga)、龍樹(Nargajuna)、法稱
(Dharmakriti)、寂天(Santideva)等印度大師所造的論著都是非常可靠,在西藏也有很多具德上師著作了無數可靠論典。又如大成就者畢哇巴(Virupa)、因渣菩提(Indrabodhi)、甘達巴(Gantapa)、那洛巴(Naropa)、帝洛巴(Tilopa)、寂護(Santataksita)和蓮花生大土(Guru Padmasambhava)等大瑜伽士,從這些偉大上師而來的教法都是真實無謬;否則,如果你誤入歧途,將帶來無窮過患。

第三個要點是,行者在日常生活中應依據佛法的道理。「依據佛法」指行者的行為應符合道德與「律」,襌定修習應符合「藏」,對法的知見應符合「藏」,而金剛乘行者的見解應符合密續的典籍。否則,行者並非如法修行。

特別是,無論身在何處,或在做什麼事情,應常憶念三寶。當你出外時,應把自身朝著的方向觀想為佛所在的方向,舉例說,中央是大日如來(Vairochana),東方是不動如來(Akshobhya),南方是寶生如來(Ratnasambhava),西方是無量光
如來(Amitabha),北方是不空成就如來(Amoghasiddhi)。你的心應保持虔敬,如不能做到,最少應心常憶念佛的功德。這樣你將能克服一切痛苦,並能成辦一切所求,最終將能親見佛。此外,無論於何任何時候飲食時,應作供養。

我們日常行為,是善業還是惡業,它完全取決於個人的動機與發心。我們日常所作之事,很多並非惡業,它們可稱為無記業,如果你能改變心念,即可把它們轉化為善業。例如,日常的行住坐臥和飲食都是無記業,為了增長功德,你應把它們轉為善業,飲食並非只為身體強壯,而是藉健康的體魄來活出善良且富意義的生命,進食也是為了要養活身體內的許多微生物,進食還令我們得以繼續生命,使我們可以如法修行。當你睡覺,就像佛陀進入大涅槃,你有意識地右脅而臥,心可想著:「願一切有情證得法身。」當你醒來,應想:「願一切有情證得色身。」色的意思是形相,指佛的物質形態。

無論你的生活是苦是樂,都應依賴三寶。無論是持咒、修持儀軌,或是接受醫藥治療,這些都是通往証悟佛法之道。有些人認為吃藥就代表你不依賴三寶,認為吃藥是不對的行為,這其實是一種錯誤的見解。藥師佛曾留下各種治療方法的經典,當中提到,接受醫藥治療也是佛法的一部份。當一個人生病,接受醫藥治療並無不妥。以上所說的就是「共通學處」。


有關不應作的事情,這其實在皈依學處的第二部份—「各別學處」中說明。「各別學處」是指,當行者皈依佛法僧三寶後,不應皈依任何世間外道。你可以對世間外道表示尊敬,亦可以供養祂們,這和皈依是不同的。你可以對某一個人表示敬意,但你不可皈依他。皈依意味著你把自己完全交付出來,不管在生命中發生什麼事情,你完全依賴皈依對象的引導。由於你已經皈依佛法僧三寶,就不應再去皈依世間外道。你仍可以對祂們表示敬重,你仍可以供養祂們,這並沒有違背皈依的誓言;但是,如果你去皈依這些外道,這就是犯戒。此外,即使只是佛像的碎片,也應該對之尊敬,不應隨意棄置,也不應踐踏或坐在上面,總之,任何不敬的行為都是不對的,行者應該避免。行者應該對佛產生由衷的虔敬心。

皈依法後,行者不應做任何與正法相違的事情。在這裡,最主要是應避免故意傷害眾生,如果你傷害其他眾生,那就和佛法背道而馳, 不應故意傷害任何眾生。對印製有佛法的紙張,不管是什麼語言或出自哪部典籍,也不應對之輕蔑,不應踐踏、坐在上面或任由它放在地上。經由聞思修,我們應盡力保持日常生活與佛法相應。

皈依僧後,行者不應與外道和非佛教信徒作修行的伴侶。你仍可把他們當作普通朋友,但不可作為修道伴侶。再者,你應尊重僧伽,即使只是一塊代表僧伽的紅色或黃色的布,亦應恭敬。以上所講就是皈依的學處。


皈依之利益

現在開示皈依之利益,這分「暫時利益」和「究竟利益」。

以暫時利益來說,皈依三寶能減少我們自身的違緣障礙,迴遮由人或非人所導致的種種侵害,減少我們身心上的痛苦。換句話說,如果你真的從心底裡完完全全的皈依,任何的違緣障礙都會減至最少,成佛的功德漸能展現出來。即使不明白實際意思,光是唸誦皈依文: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也能得益。有一個故事,有一個人獨自在橋下唸誦皈依文,沒有任何鬼魅能走過橋去。

這些就是暫時皈依利益。

此外,好像換了個新的名字一樣,你獲得新的素質,這是因為,皈依把你從歧途轉換到正途之上。直至現在以前,我們都忙碌在歧途之上,我們仍在輪迴中,我們在這流轉不息的生死輪迴中,受著一個接一個無止盡的痛苦,我們經歷過各種形式的痛苦。現在,我們皈依佛法僧,走在正途上,因此,能由錯誤的道路轉至正確的道路,把自己的名字換了,成為一個真正的佛教徒,亦可以被稱為一位修行者。事實上,那些已經皈依三寶的人會得到世間和聖教護法的讚嘆,他們會護佑行者,行者在現世便能體驗安樂,並生生世世不離三寶的庇蔭,因此而對三寶生起堅定不移的信心。


皈依的究竟利益有「自利」和「利他」

兩方面。皈依佛後,最究竟的利益是證得圓滿佛果,這是由於我們最終的目標是要成佛。皈依法後,最究竟的利益是能為眾生褔祉而轉法輪。皈依僧後,最究竟的利益是,在成佛時有無數僧眾及菩薩為其眷屬。在利他方面,由於行者已證得種種功德,所以能夠引導眾生,趣入佛道,最終帶領他們成就佛法僧的功德。就這樣,皈依的種種利益開示完畢。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