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4/01/29 04:32:24
尊貴阿貝仁波切
學習次第 : 進階

佛的重要象徵之一,便是佛的無量功德。其功德無以言詮,永難究竟周知。我們已說明佛的第一種功德,便是「四無量心」──慈、悲、喜、捨。我們也了解佛已證得究竟解脫,不但自己解脫一切障礙,更能幫助眾生解脫煩惱垢染。佛已超越一切現象,能引導一切眾生,趣入正道。佛已斷除煩惱障及所知障,窮究禪定三摩地,能轉化一切現象。佛是無所不知,無處不在,以其智慧掌握一切所知,顯示其心以度脫一切眾生。佛具有任運成就之能力,佛無需任何辛勞,一切事業自然成就。佛也具備了無上大明覺──能遍知一切法、對一切法的本質、由來與定義,皆能巧妙闡述。


接下來,彌勒大乘莊嚴經論讚頌佛的第二種功德,便是「六神通」。

第一是神足通。佛能實際現示自己的神通,化無為有、並且化有為無。此一神通,稱為神足通。

第二是他心通。佛能知曉他人的一切心念、思想、感受、情緒及心境。

第三是天耳通。佛不費吹灰之力,便能聽聞一切粗細遠近之音聲。

第四是宿命通。佛能窮究自他過去世種種身、種種習性、種種經驗和事蹟。


第五是天眼通。此神通與第三神通相似,但是是能見未來世。眾生未來將發生何事,將投生何趣,佛皆能知。這是指佛能預
知及預言未來一切事情。


第六是漏盡通。指佛斷盡了一切無明煩惱。當眾生精進修道,逐漸淨化內心煩惱垢障,達至某種清淨之階段,如証得初地菩薩果位。究竟證悟的佛陀,了知一切眾生煩惱淨化的程度。


彌勒菩薩接著詳述此六神通的事業。佛以六神通示現了身語意三種神通事業。

第一是佛身之神通事業,指佛能以神通至所化之有情前面。佛為了調御一切可度之眾生,無論眾生在何處,佛皆能以神通至其前。這便是佛陀身的神通事業。

佛示現此神通,顯現於具緣之有情前,為令其心中生起信心。佛在世時,以神通出現於某處,是常有之事。若欲前往遠處,佛不但自己運用神通前往,更邀請他人分享其神通,佛賜他們一塊木板,便能帶領他們一同前往。

例如,在佛陀時代,一位知名的佛法護持者,名為「給孤獨」長者。其有一女名摩訶蘇跋陀,亦稱摩訶達跋提,此女遠嫁他國國王,其國佛法不彰。君臣均信仰外教,並敬奉外教導師,常以外教之名,舉辦盛大供養。因摩訶達跋提身為虔誠的佛教徒,這種情況使她深感痛苦。一日,她便嘗試說服國王,邀請佛陀前來皇宮。

摩訶達跋提知道佛陀無所不知,且有他心通,也知佛能隨心所欲出現於任何地方。因此,得到國王的允許,她廣邀皇親國戚,為佛與隨從籌備盛宴,手捧香柱,虔誠祈求佛與隨從前來應供。無所不知的佛,聞其祈求,隨即邀請所有具神通者,一同前往摩訶達跋提的皇宮。一切聲聞緣覺,皆來赴約,先至皇宮恭迎佛陀。這是佛陀全知事蹟之一,佛陀以他心通得知他人心意,並以神通即身示現。這是結合了身和意的神通事業。

其他許多人於佛在世時,也皆曾經歷佛陀此類神通事蹟。佛陀的父王淨飯王,亦曾邀佛前來迦毗羅衛城,但比丘恰伽卻早一步抵達,以迎接佛陀。一如往常,聲聞緣覺諸佛抵達後,便於王宮上方虛空中,化現虛空中之盛宴。淨飯王對此大感驚異,以為是佛陀本身所變化,當國王問比丘恰伽,才知道他們只是佛陀的弟子,倍感驚愕。


佛陀語的神通事業,又以四種殊勝方式示現。

天耳通是佛陀四種語神通事業之第一種,佛以天耳通能知一切眾生的語言,並能以彼等之語言說法,令彼等了解信受。佛以宿命通,能知眾生往昔因緣,知彼從何而來。此神通亦與天眼通有關,佛以天眼通能知眾生來世趣向何處。此二神通,能知曉過去及未來的大智慧,超越了斷見與常見的䜡窖,反駁了此二謬見,前者否定過去及未來的輪迴,後者則執著於有一個恆常的我。

佛的第四種語神通事業,是與漏盡通有關──佛陀具究竟智慧,知以何善巧方便,引導一切眾生,去除煩惱,達至究竟解脫。

佛的身語意三種神通事業中,最能廣乏地利益眾生的,便是語神通。因為藉著語言說法,引領眾生,步上正法,是最實際有效地利益眾生。

到目前為止所述說之佛陀的功德,皆是佛的法身功德。


接下來的偈頌,則是對佛陀色身功德的禮讚。論中說:「一切有情若見汝,清楚知是聖士夫」。佛陀示現為崇高偉大的人物,相好莊嚴。在梵文中稱為「lakshan」,在藏文中稱為「tzen」。這些殊勝特質,惟佛獨有,有緣見此相好者,皆毫無疑問地認為,持有此相好者即使是大士夫。所謂相好,即三十二相,如頂成肉髻相,與八十種好,如指甲如赤銅色薄而潤澤。其作用為令有緣人見而生信,乃至僅只誠心瞻仰佛的相好,即可獲得解脫。

佛陀的色身無比莊嚴,是超越一般人所能想像的。此三十二相八十種好,是由於行持十波羅蜜多的無上功德而來,尤其是行持忍辱波羅蜜多。

無耐心及不能修忍辱波羅蜜多,將轉生為相貌醜陋,若修持忍辱波羅蜜多,則將轉生為相貌莊嚴,而最終將証得佛的圓滿莊嚴相。因此,通過思惟這些功德,能令行者為了獲得此功德而精進行善止惡。行者應盡力避免負面情緒,尤其是憤怒的情緒。即使是片刻的憤怒,亦將招致痛苦困頓的後果,甚至毀滅一切善業功德。

如寂天菩薩所言,若有人傷害我們,而使我們感到憤怒,我們將因此犯下兩種過錯。因此,當我們的心被他人的言行擾亂而感到嗔惱不安時,寂天菩薩開示我們應當盡力緩和自心,不為憤怒所敗。他特別強調無論如何,切勿怨恨他人,因為此情緒對我們的傷害甚鉅。


以下是一則知名的關於怨恨的故事。一次,當西藏那措譯師在拉薩和阿底峽尊者共事時,無意間打翻了墨水,這對常用筆墨的譯師來說乃屬平常事。對此阿底峽尊者卻勃然大怒,立即叫那措譯師離開。那措譯師感到沮喪,並抱怨地說:「在阿里時,您曾把我趕走,如今,您是第二次如此對待我。」

阿底峽尊者回覆:「同樣的事,我怒而不恨,你卻滿腹怨言,你當知如何降伏情緒。」


彌勒菩薩接著禮讚佛陀的四種清淨。佛以四清淨而無須費力即可完成四種事業。

第一是所依清淨或色身清淨。此促使佛能應眾生所需,以任何身在任何時候,隨心應化;其所應化之色身需住多久,皆能隨欲而住。而且是無條件及無限制地應眾生需求而化現。

第二是所緣清淨。這是指佛能隨意轉變一切所緣境;把存在的轉化為不存在,把不存在的轉化為存在,即能化空為有、化有為空。佛有清淨的智慧,知曉何物應顯示,何物不應顯示,以利益眾生。

第三是心清淨。這促使佛能應眾生所需,示現入於禪定中,且能隨心欲住多久,即住多久。

第四是智清淨。這是惟佛獨有的清淨智慧,是指佛能毫無障礙地辨別、了知及理解任何所應當辨別、了知及理解。


接下來是禮讚佛的十力功德。這些都是佛無人能征服之心的力量。

(一)【知處非處智力】。指佛能知一切現象的因果關係,了知一切存在的起因。

(二)【知業報智力】。指佛能知造作什麼業,將產生什麼果報,及造作什麼業,將不會產生此果報。

(三)【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指佛能知何種禪定,能獲得何種解脫境界。

(四)【知種種勝解智力】。指佛了知眾生的利鈍根機,知其對於信、精進、智的理解能力之程度為何。

(五)【知諸根勝劣智力】。指佛了知一切眾生之意樂。因佛知那些眾生趨向大乘,那些眾生趨向小乘,那些眾生對色塵較有吸引力,那些眾生對聲塵較有吸引力,因此能決定應給予何教法。

(六)【知種種界智力】。指佛了知眾生種種心境。佛知眾生內心所潛伏的種子,傾向於何種種性,故能給予適當的教導。

(七)【知一切至所道智力】。指佛了知一切道,將引領眾生至何趣。因佛知眾生所造諸業之因,並了知諸業將牽引眾生投生到何趣。因此,佛知以何種方便法門,可使眾生獲得何種解脫,並了知何種眾生適合修持何種法門。

第八、九及十在前面已講過。

(八)【知宿命無礙智力】。即知一切過去世。

(九)【知天眼無礙智力】。即知一切未來世。

(十)【知永斷習氣智力】。即知諸漏永盡。


禮讚文接著詳述十力功德之事業。一般來說,十力功德能降服四魔。

四魔中,第一是煩惱魔。煩惱魔使人迷惑而造成行為錯誤,如殺生獻祭。此事業與佛十力功德之第一力有關,佛知何法當為,何法不當為。

第二是蘊魔。此魔使人迷惑而尋求不正確的皈依對象,如皈依天神或,或人間神祇,藉殺生獻祭來向牠們祈福,眾生卻因此而帶來負面的果報。佛十力功德之第二力可以對治此魔,若了知一切行為之因果關係,便能避免一切造成負面果報。

第三是死魔,它使人陷入無明而不知清淨正法。如一些眾生被無明矇蔽,而相信浸於河中能滌淨罪業,或禁欲苦行能獲得解脫。佛知唯有禪定力量,方能徹底淨除罪業。

第四是天魔,它使人迷惑而不樂追求大乘道。若有人具足資格領受大乘法教,卻誤而領受小乘教法,便剝奪了此人修行大乘道的機緣。佛十力功德中的後七力,可對治此魔,佛知一切眾生的習氣、興趣及機根利鈍,故知眾生是否具緣修習大乘道;若此人因緣成熟,佛便令其入於大乘道,而擊敗第四魔。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