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3/02/20 02:26:02
學習次第 : 進階

摘 要
《梁皇寶懺》共十卷,相傳是梁武帝(464—549)為超度皇后郗氏所製的《慈悲道場懺法》,又稱為《梁皇懺》、《梁武懺》。法緣普廣,文詞華美,功德弘深,受到普羅大眾佛教徒的喜愛,是中國流傳最久的一部懺法。
《梁皇寶懺》的前傳〈慈悲道場懺法傳〉記載郗皇后求懺於梁武帝(464—549),梁武帝為超度皇后郗氏所製的《慈悲道場懺法》,使郗皇后脫蟒身化為天人,生忉利天之事;國內學者對此懺本事因緣的考查頗為中肯,此種說法主要目的在彰顯懺法的「超薦感應」。又學者比對《梁皇寶懺》內容和形式,和南朝齊武帝永明年間(483-493)文宣王蕭子良撰寫《淨住子淨行法門》,與南朝其它懺法相近。而《梁皇寶懺》的流布情形,據宋•贊寧(西元919-1002年)《宋高僧傳》記載,顯示自中唐時期,在淮南已普遍流傳。
李延壽《南史》的確記載郗皇后命終後落入畜生道,可見唐人已流傳郗皇后酷茭忌、化龍的傳說,通夢於帝,以及武帝以多達百味,極為豐奢的食物、供品祭祀郗皇后之事,說明瞋心墮入畜生道之果報。元末明初的覺岸《釋氏稽古略》進一步言明是《梁皇寶懺》和郗皇后得度超升天界,無非也是強調懺悔滅罪的佛法效益,以加增強社會大眾的信服力。
郗氏生性善嫉妒,又臨命終時,四大解體痛苦萬分,牽引瞋心而墮入畜生道;此情形在歷代佛門佚事當中也常見記載,即使是修行者臨終時,因病苦未能專注一心不亂,也會起妄念,往生惡道,更何況是凡俗之人。在此基礎上,筆者提出兩個問題:一是往生者四大解體時,痛苦萬分,容易起瞋心,墮入惡道,故「臨終一念」及「臨終安寧、助念」,成為影響往生者中有身是否得度的最大關鍵;其二是人性瞋心的對治問題,找出解決的方法,做好情緒管理,為未來累積個人往生淨土的資糧。
《梁皇寶懺》的六根懺悔討論,說明有情眾生從身口意造十惡業,依於六根,行於六識,取於六塵,乃至開八萬四千塵勞門,故須懺悔六根罪業。又從《梁皇寶懺》前傳本事緣起內容,郗氏無第二次求懺,透過懺法,滅罪消愆,不墮三惡道。可知佛教懺悔思想所強調的是對自己從無量劫以來所造的惡業,真摯深刻地反省悔改,改往修來,決心不再犯;懺悔滅罪可化累世冤仇,究竟目的是為了解脫六道生死輪迴。綜合上述,緣此懺悔法門與懺法超薦感應,故筆者本篇的核心概念是以《梁皇寶懺》的本事因緣所展演遞進的「臨終一念」、「瞋心對治」及「懺悔滅罪」的三個主軸為論述重點。秉持佛陀慈悲覺有情,從人間性的角度砌入,冀求能運用般若佛法,正向面對人生問題與人生痛苦的解脫,找出解決的方法,在因地上做好管理,從理論與實踐,提升個人修持信仰水平,並增進生命的品質。

關鍵詞:梁皇寶懺、四大分離、一心不亂、中有、瞋心、懺悔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