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10/14 08:37:17
釋迦牟尼佛
學習次第 : 進階

菩薩十戒頌 現代文譯

佛說菩薩三昧戒,總攝大悲諸萬行,首重不退菩提心。

  譯:菩薩十大戒律是釋迦牟尼佛所說,內容乃指欲修行的菩薩與佛陀的彼此約束和協定,也稱之為三昧耶戒。它包含了所有菩薩修持八萬四千法的慈悲與智慧作為。第一條首重菩提心不退,因為修行求道發菩提心進修八萬四千法門,目地就是要明心見性,開顯佛性。若是因為遇到困難或考驗,就退失了求道的真心,捨棄了修行成佛的誓願,那就會掉入六道生死苦海永世無法出離。故千金、萬金難買菩提心(求道的真心),只要堅持誓願不退菩提心,則解脫成就早晚會來到。

  ○曾經灌頂誓成佛,永不舍離我三寶,慎防墮入邪法道。

  譯:修行的菩薩在受戒灌頂時,都曾發過五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福智無邊誓願集、法門無量誓願學、如來無邊誓願侍、無上菩提誓願成),所以永生永世的歷劫修行,皆不捨棄內在的自性佛、自性法、自性僧三寶,否則很容易掉入邪師外道的邪法路上,進而內心產生出邪見的想法,而掉入邪見的稠林背道而馳。

  ○ 三寶三乘諸教典,毀者違背自佛性。

  譯:佛、法、僧三寶以及三藏十二部經藏、律藏、論藏,是指導各種不同根器修行求道之人的引導工具,也是佛陀所說的法理和教典。只有不懂虔誠、感恩不信因果的人,才會譭謗三寶批判聲聞羅漢乘、緣覺羅漢乘、菩薩乘等三乘的教理,這樣的人是沒有資格走上修行求道之路,因為這是違背自心良知佛性,狂妄無知的行為。

  ○ 愚癡無智生疑惑,此是凡夫梁執故。

  譯:“凡夫”就是指愚癡無知、缺乏智慧的人,一個修行求道的覺悟菩薩在修行的過程中,若是遇到聽不懂或看不懂有關佛、法、僧三寶的事務時,內心就會生出疑惑和障礙。這是愚癡無知之人執著世俗塵染的分別心和所知障的劣習,用不成熟的頑劣固執來看待內心無作、無受、無為、清淨佛性所造成的障礙。

  ○ 若有發菩提心者,勿說使向二乘法。

  譯:一個修行學佛行持菩薩道的人,假若遇到發出真心求道,追求自心佛性顯露的人時,不可以用錯誤的言行,去引導他人放棄正知正見的求道真心,使其趣向背道而馳的邪見,也因為誤導其不究竟之法(例如:信仰心外的神佛,有所為的佈施,通靈算命、地理風水等)而失去了成佛的機會。

  ○ 設遇未發心之人,亦不可阻礙他意,以防斷三寶種故,有違於大悲誓願。

  譯:若是遇到無法發心追求佛法、真理、智慧的人時,不可以污辱、恥笑、排斥或遠離;因為眾生皆有佛性,既然眾生皆有平等的自心佛性,就要以身教的行為來代替言語的教導(言教),假以時日經過了生命的無常歷練之後,必定會有機會發心學習佛法、真理、智慧。故修持菩薩道的人,不可以輕視未發心的人,因為他們都是尚未開悟的佛,若去阻止、障礙時,就會讓他們遠離三寶,生生世世受困在生死苦海中永無出期,這樣就會違背修行慈悲的願力。

  ○ 在小乘邪見人前,勿說微妙大乘法,恐彼生起諸疑謗,因此而獲大災殃。

  譯:對執迷于有為萬法中的修道人,或追求心外信仰的邪見者面前,不可輕易的對他們說,自己已經受了無上乘心靈智慧之法,以免對方內心產生邪見和疑惑而對三寶產生譭謗和批判,因而發生了災難和困厄。此乃告誡行持菩薩道的人,要用智慧去教化頑劣無知、不同根器的人。這就是觀世音菩薩的慈悲智慧,示現出三十二應化之身﹙三十二種不同層次、根器的教化方法﹚,來引導各種不同心境的人化無知為有知。

  ○ 亦不生起諸邪見,恐斷一切善根故。

  譯:進入清淨的教團為的是追求了生脫死、即身成佛的鍛煉,要善護念修行的五種心(恭敬心、感恩心、慚愧心、懺悔心、虔誠心),不可以縱容自己用世俗的好勝心、無知心、嫉妒心、嗔恨心、挑撥是非心、貢高狂妄心來製造教團的紛亂,這樣只會自己淘汰自己,這樣只會用邪惡的心思來看待教團,因此而退失求道的真心,自斷法身慧命。

  ○ 於彼外道邪見前,不可輕易自言說,我俱菩提妙法戒,恐彼生起嗔恨心,反以傲慢求是法,未得而退菩提心,未渡眾生先害命,彼此俱有損傷故。

  譯:在信仰心外神佛的外道邪見之人面前,不必要說明自己所受的清淨戒律以及其內涵,以免邪見無知之人內心產生嫉妒嗔恨之心,反而會用貢高狂妄的態度來追求無上菩提之道,自己還沒學到就先失去了求道的真心。換句話說,行持菩薩道的人還沒引渡到眾生時,就先讓無知邪見之人影響,反而讓自己退失了求道的真心。這樣的錯誤引導對彼此雙方都是損人不利己,都會造成可怕的傷害。

  ○ 若見一切諸眾生,有所損害無利益,自己當心不可作,更勿執意使人作,或見他作而隨喜,皆違利他慈悲心。

  譯:若是修持菩薩道的人看到無知愚癡的眾生在玩樂透彩、賭博時,自己的求道信心要堅定,不可去貪求,也不可以鼓勵他人去碰運氣玩玩看,更不可以看到他人在玩,而自己在旁邊起哄、湊熱鬧或是好奇的出明牌,這些言行作為都不是追求明心見性,修行修心、利益他人該有的慈悲作為。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