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3/30 09:42:11
學習次第 : 進階

 

如何尋找大乘的方向

於東莞開示

來到這裏,我也沒有什麼禮物送給大家。很多人發心多年,恩德很大,我給大家講短短的一堂課,權作報恩。你們也不要以財物來供養我,這些都不缺。應該多做法供養,這是最重要的。做什麼法供養呢?對上師三寶生起感恩之心,同時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以菩提心攝持為眾生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

今晚我簡單給大家講一下“如何尋找大乘的方向”。

一、依止上師 發菩提心

作為習慣輪回的遊子,面對廣大如虛空,涵蓋世出世間一切知識的佛法,想尋找正確的方向,一定要依止具有智慧和慈悲的善知識。有了上師善知識,在十字路口才不會迷失方向。

就像駕車遠行,目的地必須明確一樣,作為修行人,正確定位人生目標非常重要!如果總的目標已經確定,哪怕中間“堵車”等,只要堅持不懈,最終也會到達。但有些修行人日日年年都“堵車”,修加行磕幾個頭就累了、病了,那就比較麻煩。

因為修行目標有上等、中等、下等、最下等四種,相應就有四種修行:上等的修行、中等的修行、下等的修行、最下等的修行。

首先講最下等的修行:即行持學佛、學法、皈依、念佛、拜佛、燒香、朝寺等善法的目的,全部為了今生,如身體健康、心情愉快、工作順利、生活平安等。如今這樣的人相當多,即使在佛教徒當中,大多數都是這樣的。那為什麼說這是最下等的呢?因為根本沒有希求任何一種解脫果位的心。在三士道當中,這是一般的下士。

其次講下等的修行:即深信因果不虛的道理,害怕後世墮入地獄、餓鬼、旁生三惡道中,感受無量的痛苦,希求善趣的安樂,故而“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地精進修持。在三士道當中,這是殊勝的下士。

再次講中等的修行:即認為包括三惡趣和三善趣在內的六道輪回,就像火宅、羅刹洲、劍葉林等一樣,是特別可怕、恐怖的地方,故想從中獲得解脫,而希求聲聞、獨覺的果位,或想獨自一人前往極樂世界,獲得身心的自在、灑脫。懷有這種修行目標的人,就是中士道的修行人。

最後講上等的修行:即認為自我解脫不合理,應讓天下無邊的一切眾生都獲得解脫,因為他們都當過自己的父母,現在仍沉溺在水深火熱的輪回苦海中,若沒有救度他們,從人格、良心、品德等方面講,都說不過去,故而發起捨棄自我、救度眾生的無上菩提心——願他們暫時離開六道輪回的痛苦,究竟獲得佛菩薩的果位。以此目標而努力修行,就是所謂的上士道。上士道包括大乘顯宗和密宗,因為都以發無上菩提心為前提。

二、護持正念 排除障難

現在大家都將修行目標鎖定在上士道,那就應該經常反觀自己學佛、修行的目的,到底是為了自我解脫還是為了眾生解脫?可能到時就會發現,原來自己只是在理論上懂了或嘴上會說,而心裏為眾生修行、解脫的念頭並不真實。此時,希望大家奮勇直前,直至生起真實的菩提心。若因此而退怯,再也不學了,那還要在無數劫中於輪回裏面感受無比的痛苦。因此,這並非一種好的選擇。

有些人說:雖然菩提心的功德很大,但對我來講實在沒辦法,我還是退下來不學了。其實,這是非常可憐的!因為,他不但不知自己必將以此而感受痛苦,還以勇敢的語氣來遠離修行。所以,這並非智者的選擇,而是愚者的行為。

因此,我們應該想到,暫時修行不好,甚至連簡單的修法都修不上去,也是正常的,因為修行不可能馬上得到明顯的效果。否則,以前很多高僧大德都不需要長期修行了。既然歷史當中講,他們也經歷了長期精進的苦行,那更何況說我們,因為我們無始以來造了許許多多惡業。所以,作為修行人,一定要發起勇猛的心。之後一點一滴的修行,一刹那間的發心,也會成為真正菩提資糧的因。

值得高興的是,以前很多人都不知道菩提心的重要性,現在不管到哪個城市、哪個團體當中,大多數人都覺得無偽的菩提心很重要,因為它是尋找大乘的唯一指南針。否則,在這個多元文化的世界中,我們就會迷失方向。因此,在依靠高僧大德和善知識的教言、竅訣,知道了這個方向之後,就應繼續不斷地走下去,之後就會獲得對治煩惱的明顯效果。

在座的人很多都學過《入菩薩行論》,可能學一遍不一定有特別深的感覺,在學兩三遍後,印象就會比較深。這次我遇到了很多學過三、四遍的人,他們越學越覺得裏面的內容非常珍貴,而且對治煩惱、遣除障礙的能力,也比以前大有進步。好像沒學之前,自己根本不是人一樣,對以前的所作所為、所言所思都有一種慚愧心。有些老菩薩跟我講:“沒有學佛之前完全是造業,簡直是白活了,入于佛門系統聞思之後,才真正找到了自己該走的路。”

所以,大家一定要對聞思修行有信心,這一點特別重要!因為在修學菩提心等大乘佛法的過程中,會遇到許多困難、違緣,比如家庭的阻撓、單位的障礙、自身的煩惱等。此時我們就要想:前輩高僧大德不惜生命代價,才獲得佛法的精華,我們在求學過程中遇到一點一滴的障礙也不算什麼。因此,不應在困難面前一蹶不振,馬上倒下去,而應更加堅定誓言。

三、以藏王智慧光和阿底峽尊者為榜樣

下面我給大家講一下,藏地國王智慧光犧牲自己,迎請阿底峽尊者到藏地來弘揚大乘佛法的公案。

在前弘時期(藏地佛法分前弘、後弘兩個時期,前弘時期的開創者是蓮花生大士,後弘時期的開創者是阿底峽尊者),藏地佛法非常興盛,後來遭遇比“三武滅佛”還厲害的朗達瑪滅佛,出家人要麼強迫還俗,要麼被殺戮,要麼被趕走,許多經典、佛像、寺院都被燒毀,除了部分密宗法要流傳下來以外,整個藏地的佛法都被毀掉了。

1. 第一次迎請

後來朗達瑪被殺,前藏、後藏、阿裏、安多、康區全部分散,沒有統一的國王。在拉薩一帶的阿裏地方,有一位智慧光國王,為了佛法再次弘揚,他想盡了一切辦法。但因剛剛滅佛,興盛起來相當困難,就像文革以後,佛教從各方面要立起來很困難一樣。當時藏地雖然來了很多印度人,但大多通過各種方法來騙取錢財。現在很多藏地修行人也紛紛到漢地,有些是真正為了佛法,有些也有各種各樣的目的。

後來智慧光國王派了七位(每人配兩名侍者,共二十一人)非常聰明的藏地僧人,如後弘時期最了不起的大譯師仁欽桑布(又稱寶賢)、善慧等,到印度去學習佛法。但因氣候不適,除了寶賢和善慧兩位譯師之外全都死了。他們兩人在印度遍學顯密、斷諸懷疑後,便到處尋找、打聽能重興藏地佛教者。

後來得知,阿底峽尊者在印度無數大智者中威望最高,其學問、戒律、成就等都是大家公認的。但因他們沒有迎請的把握和能力,就回來告訴國王智慧光尊者,說:印度有一位阿底峽尊者,是非常了不起的高僧大德,他如果能來藏地,佛法肯定有興盛的希望。

國王聽到他的事蹟後非常感動,便派遣精進師子為首的一百多人,帶著十六兩金子到印度去請阿底峽尊者來藏地弘揚佛法。他們經過尼泊爾到達印度,一路上遇到了很多困難。在印度幾經周折後,才見到阿底峽尊者,他們牽著尊者的僧衣說:藏地國王迎請尊者到藏地弘揚佛法。但阿底峽尊者沒有答應,因為當時緣分還沒有到。他們回來後,智慧光國王說:請不到尊者也沒辦法,那就請尊者以下的大德吧!於是精進師子又帶領五六個眷屬前往印度。

2. 第二次迎請

智慧光國王為了迎請尊者,至於印藏邊境籌備金子,結果被一位外道國王抓起來關在監獄當中。菩提光馬上召集軍隊前往相救,也沒有成功。雖欲重興振兵,但恐生靈塗炭,又恐智慧光國王死在監獄,自己在戰場上犧牲,大乘佛法沒有機會傳到藏地,於是與外道國王和談。外道國王說:如果你們進入我的教法,我不但可以釋放人,還可以大量金子獎賞你們。如果不答應,就拿與智慧光身量相等的金子來換。雖然當時藏地條件不是很好,但菩提光只答應後面的條件,而不願意入他們的教。

通過四方尋找,得到了頭部以下身體重量的金子,還差等同頭部的重量,但外道國王仍不放人。此時菩提光面見了智慧光國王,告以再尋找頭部重量的黃金便可相救。但有氣無力、奄奄一息的智慧光國王說:這些金子一點一滴都不要給外道國王,否則太可惜了!我現在人已經老了,即使釋放也做不了什麼。你們若能把這些金子用來迎請阿底峽尊者到藏地弘揚大乘佛法,我死也瞑目了。但你們一定要告訴尊者:我是為了迎請尊者而付出生命的,希望尊者能把大乘菩提心為主的法要弘揚到藏地,眾生和佛法需要尊者!

不久他在監獄圓寂,菩提光遂全力迎請阿底峽尊者。之後他派遣姓那錯、諱戒勝之持律比丘帶領五六個眷屬,經尼泊爾到達印度,一路多經險難,才見到阿底峽尊者。供養金子後,他們向尊者講述了前弘時期藏地佛法的興盛狀況,以及朗達瑪滅佛後的悲慘局面,和佛法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更講述了兩位國王為迎請尊者到藏地弘揚大乘佛法所作出的努力。

阿底峽尊者聽後,非常感動地說:藏王是非常了不起的菩薩,你們為了大乘佛法如此付出,也是菩薩,我應該去藏地弘揚大乘法。但我還要斟酌、考慮一下,你們暫時不忙把金子供養我。然後他就開始祈禱本尊度母,度母在夢中告訴他:你去藏地弘揚大乘佛法是合理的,在那裏有殊勝因緣。具體的答案,明天在某某寺院當中,有一位瑜伽母告訴你。

第二天阿底峽尊者到該寺時,遇到了這位瑜伽母,供養後問了三個問題:一、到藏地能不能滿藏王的願?二、能不能弘揚大乘佛法?三、壽命狀況如何?瑜伽母回答說:你能滿國王的願,也能弘揚大乘佛法,但壽命只有72歲,如果在印度會活到92歲。阿底峽尊者想:只要能把大乘佛法弘揚到藏地,自己減少壽命也不要緊。之後他就準備到藏地來。

當時印度傳出了阿底峽尊者要去藏地的消息,國王、大臣等人都制止他。後來尊者對譯師們說:你們都裝作已經回藏地了,以商人的打扮在印度聖跡等著我,我跟他們說我不去藏地,之後就去朝禮聖跡,過一段時間再出去。他們把消息傳開後,印度人也就放心了。阿底峽尊者在印度找了很多經書,和如何弘揚大乘佛法的教言,還有很多物品,全部交給裝扮成商人的譯師。之後阿底峽尊者朝禮諸大聖跡,經尼泊爾到了藏地。

剛來藏地時,本來阿底峽尊者不顯神通,但為了當時的藏民生起信心,也為了驅散智慧光的妹妹的悲傷,尊者顯示了各種各樣的神變。

3. 對後人的激勵

通過學習這個公案,大家都知道:藏王智慧光為了迎請阿底峽尊者到藏地弘揚大乘佛法,犧牲了自己的生命;阿底峽尊者來到藏地,也減少了20年壽命。所以大家都要想一想:如果自己與某一個地方有因緣,敢不敢發這個願?能不能像藏王智慧光一樣,犧牲自我?

正是因為他們的付出,以阿底峽尊者的《菩提道燈論》為藍本,《菩提道次第廣論》、《大圓滿心性休息》、《大圓滿前行》等修心法要,才在藏地各教派中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如今這些教言,已不單單是藏人的遺產,漢地以及西方、南美等國家的人都在學習。因此,後學者為了學習菩提心等大乘佛法,稍微累一點、苦一點,或遭遇各種違緣、磨難,也值得忍受。

總之,希望大家在修學過程中,一定要學習智慧光國王和阿底峽尊者的發心,始終要想到利他。千萬不要沒頭沒腦、人云亦云地詆毀大乘佛法,否則果報極其可怕。《入大乘論》中雲:“誹謗大乘法,決定趣惡道。”

四、再再憶念菩提心的功德

⒈ 速超惡趣 成佛做祖

若想永遠離開三惡趣,一定要像前輩高僧大德一樣,發珍貴的菩提心。《大集經》中雲:“若欲永斷三惡道,應當發起菩提心。”

而最迅速的成就方法也是菩提心,故欲速獲菩提者,必須生起菩提心。這也需要講阿底峽尊者的公案:

以前,他是一位國王的太子,出家後依止了一位叫羅睺羅的上師。有一天,阿底峽尊者問上師:最快捷的成就方法是什麼?羅睺羅尊者回答說:捨棄自利、精進利他,這是最快的方法。當時阿底峽尊者有點懷疑:修一個利他、忘我的心,怎麼能最快開悟呢?

有一天他去轉印度金剛座,在南邊的空中有兩位特別美麗的女人在對話。一位美女問:最快的成就方法是什麼?另一美女回答說:斷除我執、利益他眾。於是尊者心有所動。

第二天,他去轉繞菩提伽耶佛塔和塔旁的菩提樹時,看見一位乞丐和一位麻風病人在談論佛法。麻風病人問:最快的成就方法是什麼?乞丐回答說:捨棄自我、饒益他眾。這時尊者想:不管是卑賤、高貴之人,還是美人和醜人,都說最快的成就方法是修菩提心,這與上師的說法完全吻合,好像只有我一個人不懂這一點。他對自己產生了一種呵斥的心態。

第三天,他轉菩提伽耶旁邊的殿堂時,看見殿堂裏面有一尊觀音像,有一隻小鳥飛落在觀音膝蓋上。小鳥問觀音菩薩:最快的成就方法是什麼?觀音菩薩說:捨棄自我、勤修利他。這時,阿底峽尊者豁然開悟,完全明白了利他的重要性。

之後,為了穩固、提升菩提心的境界,尊者前往印尼依止金洲大師12年,才徹底生起了利他的菩提心。因此,阿底峽尊者提起其他上師的名字,只合掌當胸,而一提起金洲上師的名字,便特別恭敬地合掌在頭頂上。

我今天再三跟大家講饒益眾生的菩提心的重要性,從文字或理論上,大家應該能認識到在修行過程中這是不可缺少的。可是修起來的時候,確實也有一些障礙,但這也沒有什麼,不過需要經常聞思有關利他心的論典,如《入行論》、《修心七要》、《學集論》等。

⒉ 最勝供養 最高修行

如果真正生起了菩提心,即使沒有以世間財富來供養諸佛菩薩,心裏的功德也會自然而然圓滿。《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雲:“若有欲供養,無量寂靜尊,當發菩提心,福過供養佛。”意謂:想供養無量無邊寂靜尊——諸佛菩薩者,一定要發無上的菩提心,其功德遠遠超過財物供養。所以,大家都應做這樣的法供養。

所謂法供養,不一定非要背誦論典、講經說法。有些人說:我實在太笨了,現在沒有法供養的能力,因為我沒辦法參加筆考、背考、研討。但發菩提心應該可以,這並不需要很高的智慧。

如果有了讓眾生獲得安樂的利他菩提心,即使身邊的人對你不公平、不恭敬,或者輕視、埋怨、傷害,你也會把他們看作自己的父母等最親近的人。這樣的話,我們在這個世界上,也會過得很快樂。有人不想擁有高的境界,只想擁有快樂、灑脫,利他心也是很重要的。所以,大家一定要有轉移痛苦的方法——菩提心。

如果菩提心重一點,身邊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都可以轉為道用。眾生很可憐,在貪嗔癡驅使下,毫無自由地造了無邊無際的惡業,而我們是發了無上菩提心的人,對他們為什麼不能原諒、諒解呢?這樣一想,心裏的疙瘩自然而然就會解開。否則,把自己束縛在特別狹窄的自我箱子裏,始終會處於痛苦當中。

當然,這也是大乘經典裏面一直宣講菩提心的功德的原因。《華嚴經》雲:“眾生心行可數知,國土微塵亦複然,虛空邊際乍可量,發心功德無能測。”[1]但這並非佛菩薩說妄語,發心確實有如是功德。所以,在座的道友,乃至與大乘佛法結上緣分的人,都應發起菩提心。

3. 弘揚佛法 利益眾生

我平時與人接觸時了知,很多人都在心裏發願:願相續當中生起無偽的菩提心,所作所為經常做一些對眾生有利的事情。這對弘揚佛法和佛教長住世間,能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大家都知道,其他宗教通過各種各樣的方法尋找市場,很多人都被他們吸引住了。而大乘佛教徒往往尋求自我解脫,如我往生極樂世界,我天天修禪,我修密宗的大圓滿,我獲得安慰等。

以前,我遇到過很多修行人,內心真正想幫助別人的並不多。但現在很多城市裏的人,都不是在口頭上說,也並不是為了獲得獎章,即使自己受到誤解、輕蔑、詆毀也不要緊,只要眾生得到快樂就心甘情願付出。我們很多發心人員,在發心過程中,即使遇到家人的誤解,身邊人的排斥,乃至在人力、財力等方面遇到種種困難,也覺得大乘佛教徒應該有長遠的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因為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為了一個眾生的暫時安樂,付出自己的生命也心甘情願。

但在弘揚大乘佛法的同時,也不能讓佛教被社會同化,在信心、修行、儀軌等方面都應原汁原味地保持。當然,也應主動讓佛教文化與現代文化融合,讓佛教思想在現代社會生根發芽,讓更多現代人接受佛教的利他精神。如果利他精神真正被眾生接受,空性等佛教甚深道理,自然而然就會獲得。

因此,佛教徒也不能在自己品嘗到佛法美味時,一直安住在自己的境界,而應精勤利益眾生,因為還有很多眾生非常痛苦。可以說,這就是大乘佛教徒的責任。

比如,如果我們身邊有很多年輕知識份子,就應跟他們辯論,雖然有時會失敗,但為了佛法失敗多少次也不要緊,慢慢他們就會瞭解佛法。如果遇到一些老年人,也要再三以淨土法門、觀音法門等來度化他們。

如果遇到一些孩童,也要讓他們相續中生起正知正見,因為他們是未來社會的接班人,再過幾十年,整個社會都要由他們掌管。如果一個人影響一個小孩,一百個人就會影響一百個孩子。而且從小的影響非常深刻,因為人在一到十七歲之間吸收能力非常強,任何一種經歷一輩子都不會忘記。所以,哪怕我們給他們講一個佛教的故事,他們長大之後也不會排斥佛法。另外,我們身邊還有許多可憐人,一定要有幫助的心。

如果我們佛教徒,乃至所有社會上的人,從來不管他人,只顧自己,那身邊發生任何一件事情,恐怕都看不到。如果我們有這個意識,有這個意向,就會經常覺察到身邊有什麼樣的人,並在因緣成熟時用適當的方法來點化他們。

因此,在人類群體當中,推廣大乘佛法的市場相當大,這需要每一位元佛教徒都付出努力。甚至動物界、整個自然,也需要大家以佛教的理念來維護。因為,在佛教裏面,所有善良的精神和理論無不包括,只要佛教徒在生活當中把它用上就可以了。

我常講:人生很短暫,即生遇到佛法不容易,自己應該認真修行;同時還要盡可能地弘揚佛法、利益眾生。就像生活離不開行住坐臥一樣,聞思修行、弘法利生這兩點也不能離開。作為一位負責任的佛教徒,對自己的宗教應該有一種使命,要想本師釋迦牟尼佛為主的傳承上師,為了弘揚佛法,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時間。雖然我們不能像高僧大德那樣,所有精力全部用在弘揚佛法、利益眾生上,但對身邊的人起到一點好的作用,也未嘗不可。

如果每個人都有這樣一顆心,其光芒就能遣除重重黑暗,這樣佛教的未來也會有希望的明天。否則,大家都處於不知方向的盲目狀態,未來的佛教也會一片茫然。因此,從現在開始,每一位佛教徒都要發願弘揚佛法、利益眾生。因為,弘法利生是我們的家務,是我們的責任,是我們的事業!

好,今天講到這裏!

附:現場問答

一、問:祈請上師加持我們廣州的弟子,遣除道友們聞思修行的障礙;希望學會在居士法師的培養方面得到長足的進步,因為我們在修學方面需要深入細緻的引導。

答:不能光加持廣州的弟子,所有學會的人都需要加持。

至於居士法師,以後根據情況而定。但在輔導時,一定要好好輔導。我最近瞭解有些輔導員講得很好,既不違背上師所講的教言,也不違背教證理證,同時還能以善巧的語言跟大家溝通。而有些輔導員就比較差,完全是自己的分別念,根本不符合教義,這就不太好。

現在我們輔導的內容是所學的課本,並不是其他理論。若輔導員自己是學設計的,就講很多設計的名詞;自己是學工程的,就講很多工程的術語,這沒有必要。關鍵是把所學的知識以通俗易懂的語言表達清楚。

對大家都比較認可的輔導員,我還是希望長期輔導,我們也要考慮以什麼名義來確定他們的身份,因為以後弘揚佛法,居士知識份子責任重大。

很多人都建議讓學院派法師,但我也派不出那麼多法師,因為漢地出家人本來就很少,再加上學院裏面的漢族出家人,有些當法師,有些發心,有些修行,有些根本不願意出去,所以我也無能為力。如果是在藏地,這是可以的,因為出家人的比例占總人口的20%。所以,希望居士們自己培養幫助他人的智慧、悲心、能力。

二、問:我是來自惠州的弟子,想問兩個問題:第一,大家都知道,植物屬於無情,所以可以吃素食。但日本有個江本勝博士做了很多水的實驗,讓人感覺水是有情似的,因為它對善、惡等都會有不同水晶分子的顯現。不知這個實驗能不能證明水和植物是有情,如果能證明,吃素就有殺生的過失。

第二,學《前行廣釋》要求每天觀修一座,但我們組的學員觀修得都不是很好(而十萬大禮拜一年多就能磕完),因為坐不住,所以只好把上師講的引導文看一看,背一背,根本展開不了觀察修。請上師開示!

最後有一個心願:祈請上師去我們惠州!去年上師在深圳龍華,也有惠州的弟子祈請,您說等我們做好了再去,當然我們現在也做得不是很好,所以祈請上師去加持,讓我們做得更好!

答:我這次去的地方,都是管理、學習、態度等方面比較好的,以後可能也會這樣,因為這能讓我生起信心。不然的話,會讓我很失望。

至於植物和水有沒有生命的問題,據《毗奈耶經》記載:一位阿羅漢用智慧眼觀察,發現水裏有很多小生命,他就不敢喝,怕有殺生的過失。但佛陀說:以肉眼所見為准,只要肉眼看不見眾生,就可以喝。同樣,在植物裏面也有肉眼看不見的生命,甚至有些植物也變成了孤獨地獄眾生的所依,但只要肉眼看不見,就可以吃。而且不會有過失。

在修加行的時候,為什麼觀修比較困難呢?這是因為,我們從小在人身難得、業因果等出離心修法方面,從來沒有串習過。雖然光是在道理上明白也很好,但實際修行更重要,所謂聞法難、思維修行更難,就是講的這個道理。因此,一定要像麥彭仁波切所講的一樣——觀察修和安住修。比如觀修“輪回痛苦”,先要把文字看熟,直至心裏能自然而然想起來,然後再三思維輪回的痛苦,產生疲倦心時就可以安住修。

三、問:我是來自中山菩提學會的學員,在春節期間,在寺院裏面當義工,趁著空餘時間就去山上掛經幡。雖然我們都知道掛經幡的功德,但不知怎樣掛才如理如法,沒有開光可不可以?如果被別人摘下來,甚至毀壞,我們有沒有過失?

答:經幡要掛在乾淨的地方。很多伏藏教言都說,最好要開光;如果沒有開光也沒有大的問題,因為很多經典都說:印有觀音心咒、蓮師心咒等經咒的經旗,吹動它的風所接觸的眾生都會獲得利益,不會有任何危害。如果別人搞破壞,與自己沒有任何關係,因為自己沒有害心。

四、問:我於2007年參加過在西雙版納舉行的南傳短期出家,覺得非常好!請問師父:我想出家,是修好了再出還是現在出?因為通過學習《前行》,發現自己有很多問題。

答:現在很多在家人都很矛盾,一方面覺得出家人很清淨,對在家生活特別厭煩,一方面又不能看破。其實,出家後心不調伏,守不住戒律,也沒有大的意義。如果各方面的因緣不具足,做一個心地善良的在家人也有很大的功德。

不過出家的功德更大。《大寶積經》雲:“設滿恒沙界,珍寶供養佛,不如一日中,出家修寂靜。”意謂:假設以滿恒河沙世界的珍寶供養如來,也不如在短暫的一日中受持出家戒律的功德大。《本緣經》雲:“以一日一夜出家故,二十劫不墮三惡道。”不知這個教證是不是短期出家的教證。所以,嚮往出家很好!但不能今天出家過一段時間就還俗,這樣不斷折騰沒有意義。出家是大的事情,要三思而後行。

五、問:是讓小孩讀完小學呢,還是在八九歲時就可以到佛學院去學習?

答:每個人的情況都不相同,一般而言,最好在大學畢業後再看情況。如果很小就強迫讓他出家,長大之後也不一定能做到。如果做不到,學校裏面的教育已經捨棄,對他的生活就會帶來諸多不利。如果有出家的緣分,到時自然而然就會現前。再說,一般的佛學院也不收孩子,若從小沒有接受正規的學校教育,長大了就比較麻煩。

六、問:我上有父母,下有妻子、小孩。在平時生活中,陪父母一起打麻將,他們就高興;在家中洗碗、拖地,妻子就高興;陪小孩玩,孩子就高興。如果稍微精進一點,他們就看不慣,還製造各種各樣的違緣。請問上師:隨順眾生的度應怎麼把握?

答:所謂隨順眾生,並非跟著有嗔恨心的人生嗔恨心,跟著偷東西的人偷盜,在造罪業方面是不能隨順的;而出離心、菩提心、空性慧,不管別人高興也好,不高興也好,也不能捨棄。但要有善巧方便。

因此,所謂隨順眾生,是指在做任何一件事情時,不能以自私自利的心為主導,甚至傷害別人,應該盡可能地饒益眾生。但是,在失去道心時是不能隨順的。除此之外都可以隨順,因為要度化他,必須讓他開心。若傷害道心,天天跟著他們同流合污,最終自他都會墮落,這就毫無意義了。其實,菩薩隨順他眾,是從毀壞自私自利心的角度來發願的。

--------------------------------------------------------------------------------

[1] 又雲:“知諸根方便,念念心所行,虛空尚可量,菩提心難知。”

“十方世界諸眾生,欲解方便意所行,及以虛空際可測,發心功德難知量。”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