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2/02 17:19:51
學習次第 : 進階

主要探究觀音與媽祖的相關,在所有女神信仰中,祂倆的角色最為多變而重疊,而以其時空之不同,兩者之神性卻有諸多重疊,連教化眾生的目的也殊途同歸,此驗證中、印之造神目的皆是隨人性之所需;然因時空之不同,觀音與媽祖於源起、演變、義理、歷史發展過程等皆有其差異性。本文以其人文地理、時代背景為開端,然後析論其信仰本質之異同,從德行、顯聖與神性依序作分析、比較、綜合,最後再從悲智教育與啟示作一總體的論述及探討。


全文共分六章:第一章緒言;第二章信仰形成:由對觀音及媽祖的溯源、地理環境、時代背景及思想體系等作探討歸納,以瞭解二女神的發展演變;第三章德行表現:就二女神成道前的各種履歷,不只是孝親且是拒婚的表率,雖修持法門不同,但皆對自己行為嚴謹,而能以慈悲捨對待眾生,同時也因祂倆造成女權意識的漸萌;第四章 顯化事蹟:針對果地上的隨類教化眾生,造成了儀式隆重、道場興盛及感應事蹟之多,堪稱「東方聖母」而無愧;第五章神性比較:在二者諸多神性中找出同異,並就多元化的神性方面探討其優越性。第六章結論則就以上所敍述內容,作一統合比較敍述,並略述在對觀音、媽祖積極鼓吹與頌揚之下,將二女神的時代教化意義與啟示價值凸顯出來。


從二神身上因系統的比較而尋找出其為何而同及為何而異的原因以及其深遠的影響,在此也看出了文化如何有力地塑造出二神信仰,以及祂倆如何反過來影饗其他文化層面。瞭解了信仰與文化的相互之關係後,進而對兩造神性問題加以探討比較,其意義比單從二神本身的層次去瞭解要積極而寬廣得多。


二神秉持慈悲」的内涵同以救世事業為標的,並懷抱「以人為尊」之信念,可見二神思想行為表達的主要訊息是「對人的關懷」,所以祂倆的德行、顯化、神性等,在任何時空也都能體現出它的「現代性」,讓大眾隨學有準,並有其模仿、啟迪之作用。故二者之差別,應只是在偏重及出發點的不同,其慈悲精神的本質還是完全相通的。探究兩位救世神祇的異同,是本論文的重心,主要目的是希望釐清二者的共同點,以及差異性,讓人更清晰地認識這兩位女神的偉大,更欽敬祂倆慈悲救眾襟胸,進而學習祂倆精神。二神之間的大同,是發揚神性的大同,小異是與擴大神性無碍的小異,相融相合相調和,是使神性更強化的融合。也就是說兩者的共同點是根,不同點是葉。根與葉相輔相成,使開出來的花朵更鮮豔、更美麗。

玄奘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系碩士班/93/碩士/研究生:林嫣嫣    指導教授:鄭志明    電子全文電子全文

參 考 文 獻
一‧大藏經、續藏、佛經(《大正藏》、《續藏》以株式會社國書刊行會。)
失譯人名:《別譯雜阿含經》卷三,《大正藏》第二冊。
曇無讖譯:《悲華經.大施品受記品》卷三,《大正藏》第三冊。
馬鳴菩薩造,曇無讖譯:《佛所行讚》卷四,《大正藏》第四冊。
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大正藏》第九冊。
實叉難陀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卷六十八、七十七,《大正藏》第十冊。
鳩摩羅什譯:《維摩詰所說經》卷二,《大正藏》第十四冊。
聶承遠譯:《佛說超日明三昧經》卷一一,《大藏經》第十五冊。
唐玄奘譯:《本事經》卷四,《大正藏》第十七冊。
竺法護譯:《佛昇仞利天為母說法經》卷一,《大正藏》第十七冊。
般剌蜜帝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卷六,《大正藏》第十九冊。
伽梵達摩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卷一,《大正藏》第二十冊。
唐菩提流志譯:《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姥陀羅尼身經》卷一,《大正藏》第二十冊。
《不空罥索神變真言經》卷五,《大正藏》第二十冊。
唐玄奘譯:《十一面神咒心經》卷一,《大正藏》第二十冊。
鳩摩羅什譯:《梵網經》卷二,《大正藏》第二十四冊。
龍樹著,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卷七、卷八、卷九、卷二十,《大正藏》第二五冊。
世親菩薩釋、真諦譯:《攝大乘論釋》卷十一,《大正藏》第三一冊。
智者大師:《觀音玄義》卷二,《大正藏》第三四冊。
湛然略:《維摩經略疏》卷四,《大正藏》第三八冊。
唐宗密:《佛說盂蘭盆經疏》卷一,《大正藏》第三十九冊。
知禮集:《千手眼大悲心咒行法》卷一,《大正藏》第四十六冊。
普度編集:《蓮宗寶卷》卷七,《大正藏》第四十七冊。
宗寶編:《六祖大師法寶壇經》卷一,《大正藏》第四十八冊。
嘉興華亭念常集:《佛祖歷代通載》卷九,《大正藏》第四九冊。
贊寧等撰:《宋高僧傳》卷二,《大正藏》第五十冊。
釋法顯自記:《高僧法顯傳》卷一,《大正藏》第五一冊。
唐玄奘譯:《大唐西域記》卷九、卷十,《大正藏》第五一冊。
僧祐律師撰:《弘明集》卷一、卷二,《大正藏》第五二冊。
釋道世撰:《法苑珠林》卷十四,《大正藏》第五三冊。
日譯《南傳大藏經》第六三冊《清淨道論》卷二,漢譯《南傳大藏經》第六八冊。
《觀音慈林集》中卷,《續藏經》第一四九冊。
《徑中徑又經》《續藏經》二編十四套第五冊。
《徹悟禪師語錄》,《續藏經》二編十四套第五冊。
二‧其他經典
《觀音濟度本願真經》(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善本室藏)。
李開章編撰:《天上聖母經》,1921年。
《天后救苦真經》
《湄洲慈濟經》
《新約馬太福音》,台北:台灣福音書局,1999年。
三‧專書
(一)古籍類
白居易:<太行路>為新樂府五十首之一,《白居易集‧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大安出版社,1987年。
司馬光撰:《資治通鑒》中宗神龍二年閏正月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明、吳還初:《天妃娘媽傳》,泉源出版社,1991年。
明末、照乘輯:《天妃顯聖錄》,台北:台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編輯,1960年。
明王士性:《廣志繹》卷四,《叢書集成‧續篇》第二二六冊,台北:新文豐出版,1989年。
明、不明撰者:《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台北:捷幼出版社,1982年。
明、吳承恩著‧李卓吾評本:《西遊記》,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清、趙翼:《陔餘叢考》卷三十五,台北:世界書局,1965年。
邱濬:《重編瓊臺會稿》卷一七<天妃宮碑>,(《四庫全書》集部六別集類五,台灣商務)。
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五十二,新文豐出版社,十冊。
李元春:《台灣志略》,聖蹟條,臺文叢第18種。
呂維祺撰:《孝經本義》,台北:中華書局,1985年。
宋洪邁:《夷堅志》支景卷九,台北:明文書局,1994年。
周應賓:《普陀山志》六卷,明萬曆太監張隨刊,故宮博物院藏北平圖書館萬曆刊本。
俞樾:<茶香室四鈔>,《春在堂全書本》卷二十。
徐松輯:<張天師祠>,《宋會要輯稿》,禮二0之五一,世界書局印行,1977年。
真德秀:<申樞密院乞修沿海軍政狀>,《西山文集》卷一五, (《四庫全書》集部一一三別集類),台北:台灣商務出版,1989年。
真德秀:<祈風文>,《西山文集》卷五十四,《四庫全書》集部一一三別集類,台北:台灣商務出版,1989年。
劉克莊:<協應錢夫人廟記>《後村大全集》卷九十二,上海商務印書館印行。
劉尚文:《甫陽金石初編》卷上,方略<祥應廟記>,清光緒庚子,福州刊刻。
《民間信仰神祇史考叢書-神祇列傳》,全國寺廟委員會。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周易註疏》,台北:台灣學生出版,1967年。
魯迅校錄:《古小說鉤沈》,山東:齊魯書社,1996年。
釋道綽撰:《安樂集》卷下,高雄市淨宗學會,2000年。
盧德嘉:《鳳山縣采訪冊》,壬部藝文(一),<重修雙慈亭(即天后宮)碑>,臺文叢第73種。
《黃四如文集》卷一,《聖墩順濟祖廟新建蕃黎殿記》。
《宋史‧宋太初傳》卷二七七,上海:中華書局,1936年。
《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卷二八。
《明著錄》,轉引自蔣維錟編:《媽祖文獻集》。
《先秦漢魏晋南北朝詩‧魏詩》卷一。
《莆田縣志》,臺北市莆仙同鄉會據文雅堂補刊本影印發行, 1963年。
《天妃娘媽傳》又名《天妃濟世出生傳》,古本小說及成本,上海古籍出版社。
《太平廣記》,李昉等編,北京:中華書局,1995年。
《重陽全真集》卷一。
《宣和奉使高麗圖經》卷三十四
(二)中文書籍
羅竹風、黃心川:《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卷》,錦繡出版,1992年。
任繼愈主編:《宗教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8年。
顏素慧編著:《觀音小百科》,台北:橡樹林文化出版,2001年。
丁山:《古代中國宗教與神話考》,上海:龍門聯合書局,1961年。
丁敏:《佛教譬喻文學研究》,台北:東初出版社,1994年。
王重民等編:《敦煌變文集》下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4年。
王青:《漢潮的本土宗教與神話》,台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1998年。
王樹英:《宗教與印度社會》,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1994年。
方長生:<觀音「中國化」的範例:舟山民間的觀音信仰>,上海民間文藝家協會編:《中國民間文化》第五集,學林出版社,1992年,頁151-168。
永明:《佛教的女性觀》,高雄:佛光出版社,1997年。
印順導師:《佛法概論》,台北:正聞學社叢書,1954年二版。
印順導師:<觀世音菩薩讚仰>,《妙雲集》下篇之十一,台北:正聞出版社,1998年。
印順導師:《學佛三要》,台北:正聞出版社, 1994年重版。
印順導師:《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台北:正聞出版社,1986年三版。
印順導師:《華雨香雲》,台北:正聞出版社,1987年。
江燦騰:《台灣佛教與現代社會》,台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出版,1990年。
邢莉:《觀音信仰》,北京:學苑出版社,1994年。
邢莉:《觀音-神聖與世俗》,北京:學苑出版社,2001年。
邢莉:《華夏諸神‧觀音卷》,雲龍叢刊出版,1993年。
李四龍:《中國佛教與民間社會》,鄭州:大象出版社,1997年。
李露露:《媽祖神韻》,北京:學苑出版社,2003年。
李露露:《媽祖信仰》,北京:學苑出版社,1994年。
李圓淨編:<新編觀音感應錄>,《觀音菩薩恩周庶類》,台北:佛教印經館承印,1977年。
李豐懋:<媽祖傳說的原始及其演變>,《媽祖進香專輯》,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1983年。
李豐懋:<導言>,李豐懋、朱榮貴主編,《性別、神格與台灣宗教論述》,台北:中央研究院文哲所,1997年。
李圓淨編:《觀音菩薩恩周庶類》,台北:佛教印經館承印,1977年。
李露露:《媽祖神韻》,北京:學苑出版社,2002年。
李錫回主編:<媽祖聖地>,《壬午年湄洲媽祖尋安金門紀要》,金門縣政府編印,2002年9月。
吳金棗:《江海女神-媽祖》,台北:新潮社文化事業有限公司出版,1992年。
何世忠.謝進炎彙輯:《媽祖信仰與神蹟》,安平:世峰出版社,2001年。
林智信:《迎媽祖》,台南縣立文化中心出版,1996年。
林明裕:《媽祖傳說》,台北:東門出版社,1988年。
林勝利:<試論媽祖信仰的宗教屬性>,《媽祖研究》,廈門大學出版,1999年。
林祖良編:《媽祖》,福建教育出版社,1989年。
侯秋東、楊梓茗譯:《新譯觀音靈感錄》,福峰圖書光碟有限公司,2002年。
紀秀信:《佛像圖彙》卷二,一九四四年覆刻木。
南懷瑾:《中國佛教發展史略述》,台北:老古文化事業公司出版,1987年。
孫昌武:《中國文學中的維摩與觀音》,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
周濯街:《媽祖》,台北:國家出版社,2001年。
邱福海:《媽祖信仰探源》,台北:淑馨出版社,1998年。
施文炳:<媽祖信仰在台灣>,林文豪主編:《海內外學人論媽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1992年。
袁珂:《中國神話傳說.導言》,台北:駱駝出版社,1987年。
徐靜波:《觀世音菩薩全書》,台北:千華出版社,1994年。
徐曉望:<論媽祖信仰與中國東南人民的海洋文化精神>、<福建媽祖文化源流與澳門媽祖信仰的傳播>、<澳門的媽祖與宮裝觀音>,《澳門媽祖研究》,澳門基金會出版,1998年。
馬書田:《中國佛教諸神》,北京:團結出版社,1994年。
馬書田:《全像中國三百神》,錦德圖書事業有限公司,1996年。
張珣:<從媽祖的救難敘述看媽祖信仰的變遷>,《媽祖信仰的發展與變遷》,林美容、張珣、蔡相輝主編,臺灣宗教學會、財團法人北港朝天宮發行,2003年,頁169-192。
張總:《說不儘的觀世音》,上海:辭書出版社,2002年。
深福:<淨土源流 >,《淨土宗史論》,現代佛教學術叢刊(65)張曼濤主編,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印,1979年初版。
陶誠:<媽祖的由來及其流傳>,林瑤棋主編:《兩岸學者論媽祖》,台灣省各姓淵源研究學會出版,1998年,頁273-276。
陳百希:《宗教學》,台中:光啟社出版,1980年。
陳衍德:<媽祖信仰與經濟文化的互動:澳門和閩南的比較>、<從澳門民俗看當地居民的媽祖信仰-兼與中外各地媽祖崇拜的比較>,《澳門媽祖研究》,澳門基金會出版,1998年,頁49-67。
陳元熙:<莆田人普遍信仰媽祖的原因>,《媽祖信仰的發展與變遷》,林美容、張珣、蔡相輝主編,臺灣宗教學會、財團法人北港朝天宮,2003年。
傅吾康、陳鐵凡合編:《馬來西亞華人碑銘萃編》,吉隆坡出版,1982年。
黃美英撰述:《千年媽祖-湄洲到台灣》,台北:人間出版社,1988年。
曾昭旭:<骨肉相親、志業相承一一孝道觀念的發展>,劉岱總主編《中國文化新論思想篇,天道與人道》,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1992年。
演培法師講述:《勸發菩提心文講記》,台中:菩提樹雜誌社,1969年。
廖閱鵬:《淨土三系之研究》,高雄:佛光出版社,1989年出版。
趙克堯:<從觀音的變性看佛教的中國化>,《漢唐史論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3年。
葛劍雄、曹樹基、吳松弟:《簡明中國移民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
蔡相煇:《北港朝天宮志》,雲林:財團法人北港朝天宮董事會,1989年。
鄭志明:《神明的由來.台灣篇》,嘉義:南華管理學院出版,1998年。
鄭志明:《華人宗教的文化意識》(第一卷),台北:中華大道文化出版,2001年。
鄭志明:《台灣民間的宗教現象》,台北:中華大道文化出版,1996年。
鄭志明《台灣民間宗教結社》,嘉義:南華管理學院出版,1998年。
戴文峰:《媽祖行腳》,台南市文化資產保護協會發行,2002年。
曉雲法師宣講:《觀音圓行》,台北:原泉出版社,1988年。
關永中 :《神話與時間》,台北:台灣書局,1997年。
顧希佳編:《菩薩外傳》,台北:國際村文庫書店出版,1989年。
釋玄奘、釋辯機、季羨林:《大唐西域記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饒宗頤:<星馬華文碑刻繫年(紀略)>,《選堂集林(下)》,明文書局。
《觀音感應錄續篇》,和裕出版社,2002年。
(三)外文書籍
中村元著、徐復觀譯:《中國人之思維方法》,台灣學生出版社,1991年。
Fritz Stolz著,根瑟‧馬庫斯譯:《宗教學概論》,台北:國立編譯館出版,2001年。
西上青曜:《觀世音菩薩圖像寶典》,台北:唵阿吽出版,1998年。
伊利亞德著,楊素娥譯:《聖與俗─宗教的本質》,台北:桂冠圖書有限公司,2001年。
伊利亞德:《聖與俗》,台北:桂冠出版,2001年。
佐佐木教悟等著,釋達和譯:《印度佛教史概說》,高雄:佛光出版社,1996年。
杜德橋:《觀音菩薩緣起考-妙善傳說》,台北:巨流圖書公司,1980年。 
岩本裕著、劉欣如譯:《佛教與女性》,大展出版社,1998年。
派登(Paden):《宗教世界:比較宗教學》,1988年。
韋伯著,劉援、王予文譯:《宗教社會學》,台北:桂冠出版,1993年。
泰國僧王金剛智編,黃仁堪譯:《佛陀語錄》第三卷,嘉義:新雨道場倡印,1997年。
麥克斯.繆勒:《宗教的起源與發展》,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
後藤大用著、黃佳馨譯:《觀世音菩薩本事》,台北:天華出版社,1992年。
道端良秀:《佛教與儒家倫理》,台北:中華佛教文獻編撰社,1979年。
愛德華茲著、杜麗燕譯:《信仰的深情一上帝面前的基督徒真性》,北京:中國致公出版社,2002年。
鄭僧一:《觀音--半個亞洲的信仰》,台北:慧炬出版社,1987年。
鄧迪斯著,朝戈金譯,劉魁立主編:《西方神話學論文選》,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年。
﹝蘇﹞謝‧亞‧扥卡列夫 等著:《世界各民族神話大觀‧佛教神話》,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93年。
Durkheim,Emile:《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台北:桂冠,1992年。(The elementary Froms of Religious Life,NewYork l995)。
Fritz Stolz著:《宗教學概論》,台北:國立編譯館,2001年。
Rog M.Keesing著、北晨編譯:《當代文化人類學概要》,浙江人民出版,1986年。
四‧期刊、專集中論文
丁鼎、王明華:<中國古代移民述論>,《安徽師大學報》,第二十五卷第四期,1997年4月,頁490-。
于君方:<觀音的女性形象>,《法光》,第五五期,1993年,第四版。
于君方:<觀音在亞洲>,《香光莊嚴》第五九期,1998年9月,頁6-21。
于君方:<找尋女性觀音的可能前身>,《香光莊嚴》第五九期,1998年9月,頁40-55。  
于君方:<智慧為母,慈悲為父>,《香光莊嚴》第五九期,1998年9月,頁56-71。 
于君方:<多面觀音>,《香光莊嚴》第五九期, 1999年月,頁72-79。
于君方:<現身南海度化善才‧龍女>,《香光莊嚴》第六一期,1999年,頁96-113。
于君方:<中國的慈悲女神-觀音>,《香光莊嚴》第六一期,1999年,頁6-20。
于君方 :<寶卷文學中觀音與民間信仰>《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冊,台北:漢學研究中心,1993年,頁333-352。
王景琳:<觀世音的來龍去脈>,《文史知識》第一期,1989年,頁87-90。
王福金:<觀音信仰與民間傳說>,《民間文藝季刊》第二期,1998年,頁。 
王熙元:<新世紀心靈信仰的在啟蒙-世紀末的觀察與省思>,《慧炬雜誌》第三三六期,1992年6月,頁22-31。
王月清:<中國佛教孝道觀之孝行>,《鵝湖月刊》第二十五卷第一期,1999年7月,頁41-47。
王志楣:<試論中國文化對佛教孝道觀的融攝對古正美<大乘佛教孝觀的發展背景>一文的商榷>,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印行,《中華學苑》第四十四期,1994年4月初版,頁150-166。
尤西林:<巫:人文知識份子的原型及其衍變>,《文史哲》第四期,1996年,頁74-82。
石萬壽:<明清以前媽祖信仰的演變>,《台灣文獻》,第四十卷第二期,1989年,頁1-21。
古正美,<從佛教思想史上轉身論的發展看觀世音菩薩在中國造像史上轉男成女像的由來>,《東吳中國藝術史集刊》第十五集,1987年,頁157-216。
安煥然:<宋元明清效封媽祖類型與歷朝海洋事業發展之「官民關係」的探討>《國立編譯館館刊》,第二十四卷第一期,1993年6月,頁256-335。
朱建明:<上海都市拜觀音習俗>,《民俗曲藝》第一一四期,1998年7月,頁25-58。
朱封鰲:<現世觀音信仰在民間的發展演變-弘揚方式的民俗化和藝術化>,《香港佛教》第四八九期,2001年2月,頁26-29。
朱介凡:<媽祖信仰的歷史背景>,《中華文化復興月刊》第十卷第五期,1977年,頁49-54。
多識:<佛教不同於其它宗教的幾個特点>,《聊城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版》,1996年3月,頁36-45。
江述:<媽祖研究不同觀點綜述>,《尋根》第一期,1996年,頁33-34。
江燦騰:<國際的媽祖:信仰傳播與學術研究>,《歷史月刊》第六三期,1993年,頁61-63。 
李利安:<觀音文化簡訊>,《人文雜誌》第一期,1997年,頁78-81。
李利安:<觀音文化研究回顧>,《中國佛學》第二卷第一期,1999年,頁339-345。
李利安:<觀音思想的組成、架構與主要特點>,《宗教哲學》第三卷第一期,1997年1月,頁139-153。
李利安:<從中國民間觀音信仰看中國道教文化與印度佛教文化的對話>,《人文雜誌》第一期,2004年,頁16-20。
李小平:<憨山夢遊集中觀音贊之研究>,《華梵學報》第一卷第一期,1993年2月,頁1-17。
李養正 :<論道教與佛教的關係>,《道教文化》第六期第五卷,1992年9月,頁17-34。
李天賜:<觀音信仰在東南亞華僑華人中傳播的原因及其作用>,《佛學研究》,2000年,頁226-232。
李豐懋:<媽祖與儒、釋、道三教>,《歷史月刊》第六三期,1993年,頁34-42。
李豐懋:<媽祖傳說的原始及其演變>,《民俗曲藝》第二十五期,1983年7月,頁119-183。
李慕如:<海權和海神>,《中華戰略學刊》第二四五期,2001年12月,頁109-153。
林美容:<從南部地區的,「巖仔」來看臺灣的民間佛教>,《思與言》第三三卷第二期,1995年6月,頁1-40。
林福春:<論觀音形象之遞變>,《宜蘭農工學報》第八期,1994年6月,頁193-213。
林長榕:<湄洲島-「海上女神」的故鄉>,《台聲雜誌》第五期,2000年,頁。
林茂賢:<臺灣媽祖傳說及其本土化現象>,《靜宜人文學報》第十七期,2002年12月,頁91-113。
金濤、金英:<舟山與東北亞的船神信仰>,《浙江海洋學院學報》,第十九卷第四期,2002年12月,頁19-25。
貝逸文:<論普陀山南海觀音之形成>,《浙江海洋學院學報》,第二十卷第三期,2003年9月,頁26-31、76。
周立方:<媽祖信仰與海洋文化>,《媽祖信仰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港朝天宮編印,1997年,頁46-57。
孫林:<論宗教神靈系統的結構:一個宗教歷史學的比較研究>,《西藏民族學院學報》第三期,1994年,頁25-34、61。
徐波、張義浩:<舟山群島漁諺的語言特色與文化內涵>,《寧波大學學報》,第十四卷第一期,2001 年3月,頁27-30。
柴非凡:<目連救母變文看儒家孝道的佛教化>,《靜宜大學人文學報》第十一期,1999年7月,頁63-76。
侯素蘭:<媽祖>,《般若》第四期,1997年,頁57-60。
陳漢亭:<誘惑環境之我見>,《刑事法雜誌》第三八卷第三期,1994年6月,頁28-45。
陳星橋:<觀世音菩薩在中國>,《法音論壇》第十二期,1996年,頁5-9。
陳憲章:<媽祖信仰為何千年不衰>,《尋根》第一期,1996年1月,頁19-21。
陳清香:<北港朝天宮內供像造形初探>,《媽祖信仰國際學術研討會》,北港朝天宮董事會印,1997年11月,頁142-161。
陳衍德:<澳門的商業經濟與媽祖信仰>,《文化雜誌》第三十三期,1997年,頁151-157。
陳伯適:<淺談先秦文化變遷過程中巫在宗教與政治上所扮演的角色>,《政大中文系中文研究學報》第二期,1999年6月,頁1-20。
張曉春:<神權力與公權力比高低>,《新新聞周刊》第三期,1987年,頁45-46。
張靜二:<論觀音與西遊故事>,《國立政治大學學報》第四十八期,1883年,頁149-169。
張彬:<佛教在東土紮根之秘再探索>,《宗教哲學》第六卷第二期,2000年6月,頁189-197。
張珣:<女神信仰與媽祖崇拜的比較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集刊》第七九期,1996年春季,頁186-200。
張瑞芬:<從佛教經典到民間傳說-李靖、妙善故事之變異>,《興大中文學報》,第五期,1992年1月,頁285-316。
張道一:<麒麟送子>,《漢聲月刊》第四十九期,1993年1月,頁1-96。
曹仕邦:<淺論華俗婦女的觀世音信仰-兼論這位菩薩的性別問題>,《中華佛學學報》第十五期,2002年,頁155-175。
黃懷秋:<耶穌基督的神話>,《輔仁宗教研究》創刊號,2000年,頁41-90。
黃美英:<宗教與性別文化-台灣女神信奉>,《儀式、廟會與社區-道教、民間信仰與民間文化》,1996年,頁297-325。
黃美英:<香火與女人一媽祖信仰與儀式的性別意涵>,漢學研究中心編《寺廟與民間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文建會,1995年,頁531-552。
楊毅:<略論道佛二教的相互融攝>,《開放時代》(廣州)第六期,1996年,頁20-23。
馮波:<社會轉型期的宗教價值觀>,《理論學習與探索》第四期,1998年4月,頁38-41。
游宗淇:<宗教現象:其緣起、發展及困境>,《哲學雜誌》第二十六期,1998年10月。
程俊:<論舟山的觀音信仰的文化嬗變>,《浙江海洋學院學報》第二十卷第四期,2003年12月,頁33-36。
業露華:<中國佛教孝道觀的發展>,《五臺山研究》第一期,1997年,頁1-10。
董芳苑:<論「宗教」與「人生」>,《台灣神學論刊》第五期,1983年3月,頁
溫金玉:<觀音菩薩與女性>,《中華文化論壇》第四期,1996年,頁86-91
廖揚:<港澳台的媽祖文化述論--港澳台漢族民間文化研究系列論文之一>,《宗教》雙月刊第二期,2000年,頁125-134。
鄭志明:<台灣民眾宗教信仰的生死關懷與靈驗性格>,《輔仁宗教研究》第三期,2001年,頁1-53。
鄭志明:<近五十年來台灣地區民間宗教之研究與前瞻>,《台灣文獻》第五十二卷第二期,2001年,頁127-148。
鄭志明:<台灣媽祖祭典的現象分析>,《宗教哲學》第三卷第一期,1997年1月,頁155-168。
鄭志明:<哪吒神話的生命觀>,《第一屆哪吒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山大學清代學術研究中心、新營太子宮管理委員會主編,2002年,頁67-90。
鄭筱筠:<觀音救難故事與六朝志怪小說>,《社會科學》第二期,1998年,頁71-74。
鄭曉江:<生死兩安>,《安寧療護雜誌》第七期,1998年2月,頁。
劉元春:<中印佛教關於觀音身世信仰的主要內容與區別>,《內明》第三00期,1997年3月,頁28-31。
賢達:<略論比丘尼僧團的建立>,《香港佛教》第五0七期,2002年8月,頁19-21。
蔡相煇:<以媽祖信仰為例-論政府與民間信仰的關係>,《民間信仰與中國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1993年4月,頁437-454。
蔡慶發:<試論莆仙地域的人文特徵>,《莆田學院學報》第九卷第四期,2002年12月,頁7-15。
蔡鐵民:<媽祖的「善」與中華傳統文化>,《兩岸學者論媽祖》,台灣省各性淵源研究學會,1998年,頁95-100。
謝路軍:<善導淨土思想特點與稱名念佛法門的流行>《世界宗教研究》第二期,1998年,頁。
謝重光:<媽祖與我國古代河神、海神的比較研究>,林文豪主編:《海外學人論媽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1992年,頁。
謝必震:<福建沿海居民的海神信仰>,《福建師範大學學報》第二期,1998年,頁95-98。
謝必震:<試論明清使者琉球航梅中的海神信仰>,《世界宗教研究》,第一期,1998年,頁78-85。
謝生保:<從《睒子經變》看佛教藝術中的孝道思想>,《敦煌研究》第二期,2001年,頁42-50、186。
顏尚文,<赤山龍湖巖觀音信仰與嘉義縣赤山堡地區的發展>,顏尚文、李若文主編,《「南台灣鄉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暨研究所出版,2000年9月第一版,頁603-666。
賀嘉:<民間傳說中的觀音>,《民間文學論壇》第三期,1996年,頁30-34。
藍達居:<閩東南的海洋人文傳統>,《台灣源流》第二一期,2001年3月,頁110-115。
薛曦:<從「救兄未救父」的傳說看媽祖信仰在琉球的嬗變>,《福建師範大學福清分校學報》第四期,2001年,頁10-12。
魏愛棠:<媽祖神話的隱喻與歷史進程>,《莆田高等專科學校學報》第八卷第三期,2001年9月,頁68-72。
譚世寶:<略論媽祖信俗的性質及中國學術與宗教的多元互化發展>,《嶺南文史》第三期,1996年,頁44-48。
鬱龍餘:<媽祖崇拜與中外文化交流>,《文化雜誌》第十三、十四期,1993年,頁104-109。
<北港媽祖廟有孝子釘>,台北:《中國時報》1977年4月5日報導。
Jean-Michel Sallmann著、涂永清譯:<女巫之研究>,《西洋史集刊》第五期,1993年12月,頁101-116。
五‧學位論文
王鏡玲:<神聖的顯現:重構艾良德宗教學方法論>,台灣大學哲學所博士論文,2000年6 月。
王永裕:<臺灣媽祖造像之圖像藝術之研究>,南華大學藝術所碩士論文,2002年6月。
吳艷珍:<媽祖顯聖研究:一個人神關係的思考>,淡江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1995年5月。
吳敦厚:<台灣媽祖文化語彙全紀錄>,中興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3年。
高禎霙:<魚藍觀音研究>,文大碩士論文,1992年。
曹友志:<寶卷故事之研究>,文化大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6月。
張榮富:<民間信仰與媽祖神格的建構>,東海大學社研所博士論文,1994年6月。
張火慶:<三寶太監下西洋>,東吳大學文學所碩士論文,1992年5月。
溫美惠:<《華嚴經.入法界品》之文學特質研究>,政大中文碩士論文,2001年6月。
蔡相煇:<明清政權更迭與台灣民間信仰關係之研究--清初台灣政治與王爺、媽祖信仰之關係>,文化大學史學所博士論文,1984年。
賴美麗:<佛陀時代的社會風俗探討>,文大印度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1985年6月。
魏德毓:<觀音傳說與民衆宗教信仰心理>,福建師範大學碩士論文,2002年4月。
三尾裕子:<台灣的女神的女性性-觀音菩薩‧媽祖‧註生娘娘>,アヅア・アフリカ言語文化研究,東京:外國語大學アヅア・アフリカ言語文化研究所,1995年,頁1-22。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