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1/30 17:11:17
學習次第 : 進階

佛教出家女性求道歷程研究-以漢譯佛典中的阿含部、本緣部、律部及《長老尼偈》為研究對象

佛教出家女性的求道歷程,範圍包括了「與佛教結緣」、「皈依佛門」、「出家」、「修行」、「悟道」(證果),而後「傳道」、「度化眾生」,以至於「成道」等幾個修行階層,藉此研究使原始佛教出家女性的求道歷程能清晰的重現。除深入探討原始佛教出家女性宗教實踐的生涯及求道的經驗,和對後代女性求道者的啟示外,另亦研討佛教出家女性的性別對其成就貢獻的影響,證果為求道終極的成就目標,透過求道的證果,觀測佛教出家女性在行事、態度於外在、內在改變的情況。茲將本文各章節之大要,撮述如下: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範圍,研究目的與方法、預期貢獻及文獻檢討。


第二章:探討佛教出家女性與佛教結緣的緣由,藉以考見佛陀時期出家女性與佛教接觸或進而皈依的原因,另外亦研析她們證得果位的種類及遲速和其身份背景、婚姻狀況、個性,及與佛教結緣緣由是否具有關聯性。


第三章:研析佛教出家女性的出家因緣與過程,藉以分析佛陀時期出家女性出家的原因,另外亦探討她們證得果位的種類及遲速和其身份背景、婚姻狀況、個性,及出家因緣與過程是否具有關聯性。


第四章:探究佛教出家女性修道法門和修道成果,及證得的果位,驗證佛教出家女性的修行是否如法實踐而致成功。


第五章:將佛教出家女性在求道的過程中,所遭遇到的困境因素,作一檢視及分析,另探討當時佛教出家女性面對困境的解決方法的適當與否,並尋求困境的解決之道。


第六章:由本論文佛陀時代出家女性求道歷程的論述,我們可清楚的得知以下成果:一、男女兩性因先天體能的差異及當時所處社會種姓及階級的觀念,雖然求道的歷程會有差別,但最終的證果是無差別的;二、證明佛教出家女性無論什麼種性、身份背景、婚姻狀況、個性,及與佛教結緣不同的緣由或不同的出家因緣與過程,皆可證得果位。三、證明證果的遲速與出家女性不同的身份背景及與佛教結緣不同的緣由或不同的出家因緣與過程是沒有關聯的。

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92/碩士/研究生:林莉莉   指導教授:蔡榮婷

 

關鍵詞:佛教 ; 出家女性 ; 求道 ; 性別研究

第一章 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範圍……………………………………1
一、研究動機………………………………………………1
二、研究範圍………………………………………………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方法……………………………………6
一、研究目的………………………………………………6
二、研究方法………………………………………………8
三、預期貢獻………………………………………………9
第三節 文獻檢討……………………………………………9
一、專題研究………………………………………………9
二、學位論文………………………………………………10
三、專書方面………………………………………………12
四、期刊論文………………………………………………14
第二章 佛教出家女性與佛教結緣的緣由
第一節 因佛陀的影響而結緣………………………………16
第二節 因聽經聞法而結緣…………………………………21
一、因聽佛說法而結緣……………………………………22
二、因聽聞佛經而結緣……………………………………27
第三節 因機遇的影響而結緣………………………………28
第四節 因多重因素而結緣…………………………………28
第三章 佛教出家女性的出家因緣與過程
第一節 因聽聞佛法而出家…………………………………71
一、因聽聞佛陀的法而出家………………………………71
二、因聽聞比丘尼說法而出家……………………………79
三、因聽聞兒子說法而出家………………………………80
四、因聽聞朋友說法而出家………………………………81
第二節 因人物的影響而出家………………………………82
一、因親人而出家者………………………………………82
二、因比丘而出家者………………………………………84
三、因朋友而出家者………………………………………85
第三節 因遭遇的事件而出家………………………………86
一、因單一事件而出家……………………………………86
二、因多種事件而出家……………………………………90
第四節 因多重因素而出家…………………………………92
第四章 佛教出家女性修行成就
第一節 佛教出家女性的修道法門…………………………140
第二節 佛教出家女性的修道成果…………………………169
第三節 佛教出家女性證得的果位…………………………197
第五章 佛教出家女性的求道困境及困境的解決之道
第一節 佛教出家女性所面臨的困境………………………201
一、度講究種姓的風尚及社會階級的嚴格制度…………201
二、性別的歧視……………………………………………204
三、外道的排斥與社會輿論的壓力………………………216
四、遊行生活的艱困………………………………………218
五、愛欲的束縛……………………………………………220
六、貪著色相………………………………………………222
第二節 佛教出家女性面對困境的解決之道………………223
一、面對印度講究種姓的風尚及社會階級的解決之道…224
二、面對性別的歧視的解決之道…………………………228
三、面對外道的排斥與社會輿論壓力的解決之道………239
四、面對遊行生活艱困的解決之道………………………249
五、面對愛欲束縛的解決之道……………………………257
六、面對貪著色相的解決之道……………………………264
第六章 結論
參考書目………………………………………………………
279

一、專書
(一)古籍
後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 譯:《佛說長阿含經》二十二卷,《大正新脩大藏經》第一冊,NO:1,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在臺影印。
東晉 平陽沙門釋法顯 譯:《大般涅槃經》三卷,《大正藏》第一冊,NO:7。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中阿含經》六十卷,《大正藏》第一冊,NO:26。
劉宋 慧簡 譯:《佛說瞿曇彌記果經》一卷,《大正藏》第一冊,NO:60。
劉宋 求那跋陀羅 譯:《雜阿含經》五十卷,《大正藏》第二冊,NO:99。
東晉 瞿曇僧伽提婆 譯:《增壹阿含經》五十一卷,《大正藏》第二冊,NO:125。
宋 法賢 譯:《佛說阿羅漢具德經》一卷,《大正藏》第二冊,NO:126。
西晉 白法祖 譯:《佛說大愛道般泥洹經》一卷,《大正藏》第二冊,NO:144。
劉宋 慧簡 譯:《佛母般泥洹經》一卷,《大正藏》第二冊,NO:145。
後漢 安息國三藏安世高 譯:《佛說阿難同學經》一卷,《大正藏》第二冊,NO:149。
後漢 竺大力共康孟詳 譯:《修行本起經》二卷,《大正藏》第三冊,NO:184。
唐 地婆訶羅 譯:《方廣大莊嚴經》十二卷,《大正藏》第三冊,NO:187。
劉宋 求那跋陀羅 譯:《過去現在因果經》四卷,《大正藏》第三冊,NO:189。
隋 闍那崛多 譯:《佛本行集經》六十卷,《大正藏》第三冊,NO:190。
後漢 曇果共康孟詳 譯:《中本起經》二卷,《大正藏》第四冊,NO:196。
元魏 吉迦夜共曇曜 譯:《雜寶藏經》十卷《大正藏》第四冊,NO:203。
唐 玄奘 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一卷《大正藏》第八冊,NO:251。
姚秦 鳩摩羅什 譯:《妙法蓮華經》七卷,《大正藏》第九冊,NO:262。
東晉 佛馱跋陀羅 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六十卷,《大正藏》第九冊,NO:278。
唐 菩提流志 譯并合:《大寶積經》百二十卷,《大正藏》第十一冊,NO:310。
姚秦 竺佛念 譯:《菩薩從兜術天降神母胎說廣普經》七卷,《大正藏》第十二冊,NO:384。
姚秦 鳩摩羅什 譯:《佛垂般涅槃略說教誡經》一卷,《大正藏》第十二冊,NO:389。
後漢 安世高 譯:《佛說女祇域因緣經》一卷,《大正藏》第十四冊,NO:553。
西晉 竺法護 譯:《佛說海龍王經》四卷,《大正藏》第十五冊,NO:598。
西晉 竺法護 譯:《修行道地經》七卷,《大正藏》第十五冊,NO:606。
劉宋 佛陀什共竺道生等 譯:《彌沙塞部和醯五分律》三十卷,《大正藏》第二二冊,NO:1421。
東晉 佛陀跋陀羅共法顯 譯:《摩訶僧祇律》四十卷,《大正藏》第二二冊,NO:1425。
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 等譯:《四分律》六十卷,《大正藏》第二二冊,NO:1428。
後秦 弗若多羅共羅什 譯:《十誦律》六十一卷,《大正藏》第二十三冊,NO:1435。
唐 義淨 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五十卷,《大正藏》第二三冊,NO:1442。
唐 義淨 譯:《根本說一切有部苾芻尼毘奈耶》二十卷,《大正藏》第二三冊,NO:1443。
唐 義淨 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出家事》四卷,《大正藏》第二三冊,NO:1444。
唐 義淨 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藥事》十八卷,《大正藏》第二四冊,NO:1448。
唐 義淨 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毗奈耶破僧事》二十卷,《大正藏》第二四冊,NO:1450。
唐 義淨 譯:《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雜事》四十卷,《大正藏》第二四冊,NO:1451。
失 譯:《毗尼母經》八卷,《大正藏》第二四冊,NO:1463。
失 譯:《大愛道比丘尼經》二卷,《大正藏》第二四冊,NO:1478。
龍樹菩薩 造,後秦 鳩摩羅什 譯:《大智度論》百卷,《大正藏》第二五冊,NO:1509。
天親菩薩 造,陳 真諦 譯:《遺教經論》一卷,《大正藏》第二六冊,NO:1529。
五百大阿羅漢 等造,唐 玄奘 譯:《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二百卷,《大正藏》第二七冊,NO:1545。
失 譯:《那先比丘經》二卷,《大正藏》第三二冊,NO:1670。
訶梨跋摩 造,姚秦 鳩摩羅什 譯:《成實論》十六卷,《大正藏》第三二冊,NO:1646。
明 宗泐,如汜 同註:《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註解》一卷,《大正藏》第三三冊,NO:1703。
隋 智顗 說:《妙法蓮華經玄義》二十卷,《大正藏》第三三冊,NO:1716。
宋 元照 撰:《四分律行事鈔資持記》十六卷,《大正藏》第四十冊,NO:1805。
隋 智顗 說:《摩訶止觀》二十卷,《大正藏》第四六冊,NO:1911
高麗 諦觀 錄:《天台四教儀》一卷,《大正藏》第四六冊,NO:1931。
元 念常 集:《佛祖歷代通載》二十二卷,《大正藏》第四九冊,NO:2036。
梁 僧祐 撰:《釋迦譜》五卷,《大正藏》第五十冊,NO:2040。
唐 辯機 撰,玄奘 譯:《大唐西域記》十二卷,《大正藏》第五一冊,NO:2087。
《翻梵語》十卷,《大正藏》第五四冊,NO:2130
宋 法雲 編:《翻譯名義集》七卷,《大正藏》第五四冊,NO:2131。
鄧殿臣、威瑪萊拉丹尼 譯:《長老偈.長老尼偈》,新店:圓明出版社,民國88年。
(以下書目按照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二)近人論著
A.K.Warder 著,王世安 譯:《印度佛教史(上)》--原始與部派,臺北縣:華宇出版社,民國77年。
(日)中村元 著,釋見憨、陳信憲 合譯:《原始佛教--其思想與生活》, 嘉義:香光書鄉出版社,民國84年。
(日)中村元 著:《印度式思維》,春秋社,昭和25年。
(日)中村元 著:《慈悲》,臺北:東大圖書股份有限公司,中華民國86年。
(日)木村泰賢 著,歐陽漢存 譯:《原始佛教思想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民國四十七年。
(日)平川彰 著,莊崑木 譯:《印度佛教史》,台北:商周出版社,西元2002年。
(日)立花真紀 著,許俐萍 譯:《女性佛教入門》臺北:大展出版社,民 國79 年。
(日)岩本裕 著:《佛教與女性》,臺北:大展出版社,民國77年。
印順導師 著:《成佛之道》,臺北:正聞出版社,民國83年。
牟宗三 著:《中國哲學十九講》,臺北:台灣學生書局,民國72年。
西蒙.波娃 著:《第二性》,臺北:貓頭鷹出版社,民國 88年。
佛克馬.蟻布思 著,袁鶴翔 合譯:《二十世紀文學理論》臺北:書林出版 ,民國76年初刷。
李玉珍 著:《唐代的比丘尼》,臺北:學生書局出版,民國78年。
李亦園 著:《宗教與神話論集》臺北:立緒出版社,民國87年。
周英雄 作:《文學與閱讀之間》,臺北:允晨文化出版社,民國83 年初版。
林芳玫 等作,顧燕翎 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女書文化出版社,民國89年。
金健人 著:《小說結構美學》臺北:木鐸出版社,民國77 年初版。
侯博文 著 :《佛經的文學性解讀》,臺北:慧明文化出版社,民國91年。
珊蒂.寶雀爾 著,葉文可 譯:《法輪常轉──女性靈修之路》臺北:立緒出版社民國86年。
張曼濤 編:《經典研究論集》,臺北:大乘文化出版社,民國70年。
陳寅恪 著:《寒柳堂集》,臺北:里仁書局出版,民國69年。
陳曉蘭 著:《女性主義批評與文學詮釋》,蘭州市:敦煌文藝出版社,西元1999年第一版。
堪布卡塔仁波切 著,何文心 編譯:《證悟的女性》,臺北:眾生文化出版社,民國84年。
愛麗絲.史瓦茲 著,顧燕翎 譯:《拒絕做第二性的女人》,西蒙.波娃訪問錄,臺北:婦女新知雜誌社出版,民國75年初版。
楊惠南 著:《印度哲學史》,臺北:東大圖書公司出版,民國 84年。
裘伊.瑪姬西絲 著:《女性研究自學讀本》,臺北:女書文化出版社,民國90年出版二刷。
演培法師 釋注:《觀音普門品講記》,臺北:財團法人佛陀教育基金會出版,民國 92年。
釋永明 著:《佛教的女性觀》,高雄:佛光文化出版社,民國86年。
釋恆清 著:《菩提道上的善女人》,臺北:東大圖書公司出版,民國84年初版。
釋聖嚴法師 著:《聖者的故事》臺北:法鼓文化出版,民國91年。
顧燕翎、鄭至慧 主編:《女性主義經典》,臺北:女書文化出版社,民國88年。
二、學位論文
王翠貞 撰:《佛教的女性觀》,文化大學印度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6年。
何麗霞 撰:《在女性主義脈絡中對女性神學的探討》輔仁大學宗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4年。
李玉珍 撰:《唐代的比丘尼》,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7 年。
洪雅惠 撰:《台灣佛教優婆夷之性別經驗:以四個人間佛教教團的優婆夷為例》,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 年。
楊千慧 撰:《神聖空間中的女性宗教活動研究--家、精舍、禪寺的連結》,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 年。
三、期刊論文
中野天心 著:〈原始佛敎に於る女性觀〉(日本:《駒澤大學大學院佛敎學硏究會年報》,西元1984年)。
中野優子 著:〈佛敎における女性觀硏究序說〉(日本:《駒澤大學大學院佛敎學研究會年報》24號,西元1991年)。
日本印度學佛敎學會 工藤英勝 著:〈善男子考〉(日本:《印度學佛敎學硏究》38卷1號,西元1989年)。
日本印度學佛敎學會 源淳子 著:〈佛敎の女性性否定〉(日本:《印度學佛敎學研究》38卷1號,西元1989年)。
出本充代 著:〈仏教說話にみる女性と授記〉(日本:《東□佛敎》41輯,西元1996年)。
古正美 撰:〈佛教與女性歧視〉,《當代雜誌》第十一期,臺北,民國76年3月,頁27-35。
古正美 撰:〈從佛教思想史上轉身論的發展看觀世音菩薩在中國造像史上轉男成女像的由來-中國造像史上轉男成女像的由來〉,《東吳大學中國藝術史集刊第》第十五 期,臺北,民國86年2月,頁157-219。
弘音 著:〈佛教的女性觀〉,《法光》第八卷,民國79年5月。
田青 撰:〈「阿央白」與佛教密宗的女性觀〉,《中國文化》第八期,頁111-114。
石飛道子 著:〈インド思想にあらわれた女性の譬喻〉(日本:《日本佛敎學會年報》56號,西元1991年)。
早島鏡正 著:〈最初期佛敎の修行道〉(日本:《大倉山論集》,西元1991年)。
竹內良英 著:〈原始佛敎聖典に見られる女性觀〉(日本:《宗敎硏究》,西元1993年)。
李玉珍 撰:〈佛教譬喻(Avadâna)文學中的男女美色與情慾追求美麗的宗教意涵〉,《新史學》第十卷第四期抽印本,臺北,民國88年12月,頁31-65。
李玉珍 著:〈佛學之女性硏究:近二十年英文著作簡介〉(日本:《新史學》7巻 4期,西元1996年),頁199-222。
李貞德 撰:〈最近中國宗教史研究中的女性問題〉,《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 2 期,民國83年6月,頁251-270。
李桂紅 撰:〈評「人間佛教的女性觀-以星雲大師為主的考察」〉,《普門學報》,民國91年1月,頁159-165。
周次吉 撰:〈尼師成道典型之研究〉──讀漢譯巴利文原典《長老尼偈》,《朝陽學報》第六期,民國90年6月,頁453-502。
長尾聖生 著:〈ジャイナ敎における女性解脫論〉(日本:《印度學佛敎學硏究》48巻 1号,西元1999年)。
岡野治子 著:〈佛敎の女性觀(1)〉(日本:《實踐女子大學文學部紀要》31集,西元1989年)。
林素玟 撰:〈人間佛教的女性觀-以星雲大師為主的考察〉,《普門學報》第三期,民國90年5月,頁228-271。
星雲大師 撰:〈佛教的女性觀〉,《人間佛教》(十)高雄市:佛光出版社,民國90年,頁265-273。
師利達摩難陀 著,鄭振煌 譯:〈婦女在佛教中的地位〉(下)《慧炬》第二一三期,臺北,民國71年,頁10-15。
師利達摩難陀 著,鄭振煌 譯:〈婦女在佛教中的地位〉(上)《慧炬》第二一二期,臺北,民國71年,頁14-20。
栗原 淑江 著:〈初期佛敎における女性の問題〉(日本:《東洋哲學研究所紀要》9號,西元1993年)。
長尾聖生 著:〈ジャイナ敎における女性解脫論〉(日本:《印度學佛敎學硏究》48巻 1号,西元1999年)。
淨慧 選編:〈比丘及比丘尼的起源〉(日本:《法音》,西元1988年)。
淨慧 選編:〈比丘比丘尼戒的內容及其同異〉(日本:《法音》,西元1989年)。
陳美華 撰:〈解讀「比丘尼」在西方人眼中的隱含〉,《中華佛學學報》第十一期,民國87年7月,頁311-327。
常盤義伸 撰:〈仏教と女性〉,日本:《禪文化》161號,西元1996年7月25日,頁32-40。
劉婉俐 撰:〈智慧的女性:藏傳佛教女性上師傳記與佛教女性身份認同議題〉,《中外文學》第二十八卷,第四期,民國88年9月,頁188-210。
四、工具書
《大正新脩大藏經目錄》日本:日本大藏經刊行會,西元1998年。
《梵和大辭典》上,臺北:新文豐出版社,民國77年。
大藏經學術研究會編輯委員會 合著:《大正大藏經解題》上下冊,臺北縣:華宇出版社,民國73 年。
塚本善隆等 編纂:《望月佛教大辭典》,臺北:新文豐出版有限公司在台影印本。
楊郁文:《佛光阿含藏》〈雜阿含經解題〉,臺北:法鼓文化公司出版,民國86年。
藍吉富 主編:《佛教百科大辭典》,臺北: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出版,民國83年。
鎌田茂雄 編:《一切經解題辭典》,日本:大東出版社株式會社,2002年出版。
釋慈怡等 編:《佛光大辭典》,高雄:佛光山宗務委員會,民國77年。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