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1/01/10 02:00:28
學習次第 : 進階

總攝大乘綱領論 二

韓鏡清教授譯著

由此諸句當知能善差別初句。如作是頌雲:

  第一句者能總持、差別功德句隨行。

  第一句者能總持、由義差異句差異。

  

  第三卷

  悟入所知能相品第四

  

  如是解說所知能相時、雲何看悟入所知能相耶?即是由多聞熏習之所依、既非阿賴耶識所攝,如其阿賴耶識之方式、由如理作意思惟所攝、具有生起顯現為法與義之道理、猶如所取事體之所依、具有能看見之諸意識中詮說之種子。

  此中誰能悟入所知能相耶?由心相續眾多聽聞大乘所熏習。無能量佛陀出現、獲得所聽聞、具有一向勝解、已善積累善根故,即已善積累福德與智慧資糧之菩薩。

  於何處悟入?謂即於此顯現具有看見之法與義意識中詮說、以大乘為因所生起之中,依勝解行道、證見道、修習道及究竟道處悟入。由勝解於隨順宣揚一切法唯了別識、如如通達于此、修習一切障之能對治、及無有障故。

  雲何由此悟入耶?由善根力能生起、由三行相淨治心、能斷離四留住、恒常修習修於法與義之奢摩他與毗缽舍那、及殷重加行無有放逸故,便悟入。

  思及於無可比測之諸世界中、無可比測之諸已成為人趣之有情,於每一刹那中、證得真正徹底覺悟(完全無有遍計所執自性存在模式)佛陀體性(成為菩提心深淺不同重重無盡網路)如是者,為第一行相淨治心。

  思及若由此意樂能現行諸佈施等到彼岸等,即此意樂我(相似相續阿賴耶識)已獲得;由此我當較輕易圓滿修習諸到彼岸如是者,為第二行相淨治心。

  思及若諸具障善亦為具有諸善法者、於臨死時、如其臨時希欲生為一切身豐盛者,則何況我極好具有以無障善為善法,何故不臨終生為一切豐盛身耶如是者,為第三行相淨治心。

  此中頌雲:

  若由無能量有情、成為人趣,每刹那、

  能獲得圓滿菩提,故爾不當自怯縮。

  由此菩提心意樂、成為極佳之意旨,

  能行佈施等諸度,說為平穩之佈施。

  具有善法死無間,隨欲獲得豐盛身,

  已具斷障善、臨死何故不獲豐盛身?

  統因於由已斷離作意故、即能遍斷離聲聞和獨自佛陀作意。由已斷離二意及疑惑故、即於大乘一切疑惑無複疑惑,由已斷離於一切法執著故、於所聞及所思之法普遍斷離執著我執與我所執,由已斷離分別故、即於一切現前安住及所安立之所相不復作意並無複分別故。

  此中頌雲:

  凡所相現前安立、諸任何體性留住,

  具慧一切無分別、當獲得妙正菩提。

  由何雲何悟入耶?謂由以聽聞習氣為因所生、由如理作意所攝、顯現為法與義有能看見之諸意識中能詮說。及四遍尋求:謂諸遍尋求假立為名、義、自性、及差別,以及真正如實四遍知:謂假立名言、事體、自性、及差別,以及真正如實遍知自性與差別,即由如是等悟入,由此等悉不可得故。

  如是菩薩勤作悟入唯了別識,如是如此即此以顯現文字與義為意識中能詮說中、即此文字之名亦真正分別為僅只唯為意識中分別。即此依文字之義亦僅只唯為意識中能詮說,即唯於此中真正分別。此名亦真正分別僅只唯為假安立中自性與差別。

  是故緣於即此僅只唯為意識中能詮說、並且具有名(即符號)之義、具有計所執自性與差別、並且具有自性與差別所有義之能相不可得時、由此四遍尋求及由此真正如實四遍知等故,於此等顯現為文字與義之分別中悟入唯了別識性。

  說悟入於此唯了別識性者、當作是問:怎樣悟入?即悟唯此性、具有原由與能看見二、及種種之二行相。謂假立名與義、自性與差別,及自性與差別之義、如是六行相為無義性。由此等能安立所取與能取事體及俱時顯現種種之義生起故。猶如於黑洞中轉起顯現為蛇之繩。喻如由無有故、繩上誤認為蛇。即諸證知彼之義者正無有時、即違反蛇覺而住於繩覺。若更作細微行相者則亦失誤。由即是以顯色、嗅氣、嘗味、及所觸為能相故。此中如其依於顯色等覺、繩覺亦當違反。如是依于圓成實自性之覺、若於此等以顯現文字及義六行相為意之分別中,如其繩覺六行相亦除遣真正之義者,則唯了別識之覺亦當破滅。如是由此菩薩悟入以意識言說顯現為義之能相故、即是悟入遍計所執自性。由悟入唯了別識故、即是悟入依他起自性。圓成實自性雲何悟入耶?謂通過亦破滅唯了別識想而悟入。爾時菩薩既已破滅義想,此中此等由以獲得意識中能詮說之諸法習氣為因生起即無容一切顯現為義者複生起:因此、顯現為唯了別識亦不復生起。若于其時安立為於一切義無分別之名,並由現證法界之道理故安住,即於爾時,由此菩薩之所緣與能緣平等故、諸平等智慧無分別生起。若如是者,此菩薩即已悟入圓成實自性。此中頌雲:

  法、補特伽羅,法、義,總攝、廣詳,及種姓,

  不清淨、清淨,究竟,如是差別、名之境。

  若如是者,此菩薩於所知之能相中由悟入唯了別識性故、即已悟入。謂由已悟入此故、即已悟入極歡喜地。頌雲:

  即於法界善證知,即是生於如來族,

  遍獲眾生心平等,遍獲菩薩心平等,

  遍獲佛陀心平等。此者即是證見道。

  又何以故悟入唯了別識耶?謂由緣總法出世間奢摩他與毗缽舍那之智及此後得種種唯了別識之智故,通過阿賴耶識種子連同原由一切已斷離以後、觸證法身之種子增長,即通過轉依、以真正成就一切佛陀法為門當獲得一切智智故悟入。

  此後得智者:謂于由看見一切阿賴耶識極善生起及一切唯了別識之所相由遍看見如幻化性等故、由自性顛倒生起。因此、此菩薩於諸幻化所作之法如其幻化師能顯示具有因與果時、亦遍於一切所有時無有顛倒。

  於此悟入唯了別識性時雲何視之為即是安住四三摩地之順抉擇分?由此等四尋求下品無義忍時為創獲光明三摩地。即成為順抉擇分暖位。

  於上品忍時為轉烈光明三摩地,即是頂位。

  於真正如實四遍知等時已悟入唯了別識性、及決定無義者:謂隨趣悟入一分真實義三摩地,即隨順真諦忍位。

  於此以後此破滅唯了別識想者、為無間入證三摩地。視之為世間法之最勝處。

  此等三摩地者、當視為臨近現證。

  如是已悟入於地獲得證見道菩薩已悟入於唯了別識性、雲何加行修習道耶?

  如其顯示唯安住於能樹立一切菩薩十地經藏所攝、由緣於總法出世間及彼之後得奢摩他與毗缽舍那之智故,由百千萬數那逾陀眾多劫串習所作故,由此當獲得轉依三行相佛陀身故,而加行。

  所有諸聲聞之現在證知、與所有諸菩薩之現前證知、此二有何差別耶?較諸聲聞之現前證知、諸菩薩之現前證知由十差別故當視為殊勝:一、所緣差別。由緣大乘法故。二、依持差別。由以大福德與大智慧資糧為依持故。三、證知差別。由證知補特伽羅與法無我故。四、涅磐差別。由普遍攝受無住涅磐故。五、地差別。由十地出離故。六、遍清淨差別。由能斷離煩惱習氣及遍嚴淨佛陀刹土故。七、獲得一切有情與己平等性差別。由能遍成熟有情加行相續不間斷故。八、生差別。由生於如來種姓故。九、生出現差別。由遍攝受生出於佛陀輪圍眷屬中故。十、果差別。由成就無能量之功德十力、無畏及佛陀不共法等果故。此中頌雲:

  名言、事體、二更互飄忽不定遍尋求,

  本二行相假搭掛、即唯此性當尋求。

  由如真正如實知本無有義、三分別;

  由彼無故、此亦無,即是悟入三觀見。

  又謂如《辨別瑜伽之教授頌》、即《莊嚴現證頌》雲:

  菩提薩垛由等至、於意觀見唯影像,

  通過義想違反已、孰為自想決定持,

  如是于內安立心、所取無有當善擇!

  是故擇定無能取,因此觸證無所得。

  謂如《大乘莊嚴經藏頌》雲,複次、現證頌等雲:

  菩薩福德與智慧無邊無外積資糧,

  於法心善決定故、義行相因言生解。

  通過唯言義決知、同此住於唯心性。因此遠離二能相、成為法界現證性。

  慧證心外無餘已、是故亦證心無性。

  具慧證知無二已、二不具有住法界。

  無分別智力等行、由具慧遍處恒時

  肅彼所在陰沉澱、如甘露大藥銷毒。

  牟尼善法善安立、根本法界安立慧,

  念相續知僅分別、平穩速歸彼海岸。

  

  悟入此所知能相之因果品第五

  

  如是已顯示悟入所知能相時、雲何看顯示悟入彼之因與果耶?謂佈施、戒律、堪忍、精進、靜慮、及般若之到彼岸、及由六悟入。

  雲何由六到彼岸悟入唯了別識性耶?何者六到彼岸為悟入彼之果耶?

  此中菩薩於諸享用遍無染著、於諸戒律無有陷墮、於諸痛苦無有錯亂、于諸修習無有懈怠、通過於此等散動之因不流轉,心能專向、於諸法能如理極善抉擇,並依於六到彼岸悟入唯了別識性。

  由已悟入唯了別識性菩薩故者:謂能獲得由清淨意樂所攝持之六到彼岸等。即如是雖無於此之六到彼岸現在目前之加行,然而亦由勝解於教法、作意於領略、隨喜、及喜悅故,亦于恒常相續不斷道理中當圓滿修習六到彼岸。此中頌雲:

  諸菩提薩垛清淨所有白法遍圓滿,

  獲銳敏忍於自乘甚深而廣大法中、

  由僅分別可證知、由獲得無分別智、

  希欲及勝解清淨、以及意樂清淨性。

  另于前、於此相續、由觀見諸佛陀故,

  由通過臨證菩提、較輕易可獲得故。

  由此諸頌文以八(奘譯作七)行相遍顯示增上意樂。由資糧、堪忍、所緣、作意、能對治、自能相、標誌、及勝利故。如其頌文根本及次第隨其所應當知。

  當知此等之數量、能相、次第、訓釋詞、

  串習德、差別、相攝、所對治、功德、互決定。

  何故到彼岸唯為六耶?謂由所對治分、安立能對治、一切佛陀法真正成就之基礎所依、及隨順當遍成熟一切有情故、唯為六。

  不發趣因之能對治為佈施到彼岸、及戒律到彼岸,即不發趣之因者、為染著享用、及染著及染著家庭。

  退轉發趣因之能對治堪忍到彼岸及精進到彼岸。即退轉之因者、為具有生死之心邪行所生起痛苦及由長期於白品法加行故遍起厭倦。

  發趣後不復退轉而消失因之能對治靜慮到彼岸及般若到彼岸。即消失之因者為散動及狂亂慧,如是由所對治及能對治故、安立數量。

  於無散動之因中由四到彼岸成就一無散動到彼岸。由通過依此無散動以後如其法之真實如是現前真正證知故、真正成就佛陀法。如是由真正成就一切佛陀法之基礎所依故、安立數量為六。

  由佈施到彼岸故、能饒益有情。

  由戒律到彼岸故、能不妨害有情。

  由堪忍到彼岸故、於妨害毫不介意。

  由精進到彼岸故、當能作所作。

  由此等饒益之因故、當使諸有情堪任可遍成就之業。從此以後、由當令心未等至及心已等至者可解脫故、諸所教誨當遍成熟有情。由如是隨順可遍成熟一切有情故、視為安立六數。

  然而此等之能相雲何看耶?由六妙正可見。一、所依妙正。由菩提心為所依故。二、事體妙正。由一切現行故。三、所為妙正。由為當利益與安樂有情故。四、方便善巧妙正。由一切為無分別智所攝持故。五、遍回向妙正。由遍回向無上正等菩提故。六、清淨妙正。由以煩惱障與所知障真正成就離障故。

  若諸佈施,即此亦為到彼岸耶?抑若諸到彼岸,即此亦為佈施耶?亦有既是佈施、便非是到彼岸如是四句。如其佈施,如是其餘諸到彼岸亦隨其所應四句當看。

  此諸到彼岸之次第何故如是顯示耶?謂諸前到彼岸隨順其後得生起故。

  此之訓釋詞雲何看耶?謂由較一切世間、聲聞、及獨覺之佈施等善為更殊勝趣往到彼岸故,為到彼岸。

  能摧毀慳吝、貧乏、能獲得大享用、及福德資糧故、為佈施。

  能息滅放蕩之戒和惡趣、能獲得善趣和等持,為戒律。

  由能竭盡憤怒、怨恨,及能安樂自與他故,為堪忍。

  由能遠離諸懈怠及罪過不善法,及能無能量增加善法而能究竟故,為精進。

  由能除遣散動及能成辦住心於內故,為靜慮。

  由能除遣一切已成為觀及一切狂亂慧于一切行相中善能真正知諸法故,為般若。

  雲何當看修習此等耶?若總攝者,則當看五行相修習:一、於現行加行修習。二、勝解修習。三、作意修習。四方便善巧修習。五成辦所作修習。此中四修習者、如前說。成辦所作修習者:謂若在諸佛陀之能作任運成就相續不斷時期、於圓滿到彼岸之際修習到彼岸。

  作意修習者:謂隨喜領略及喜悅作意、不飫足意樂、長時相續意樂、喜悅意樂、饒益意樂、大體意樂、及善法意樂。由六意樂所攝持故修習。

  由若諸菩薩盡其所有無數劫量證得無上正等菩提圓滿佛陀體,即以如是時量作為一刹那之每一刹那中能遍舍自己之一切身體,及由各自盛滿恒河數世界七種大寶、奉獻如來故,乃至安住菩提座不飫足性既當成為菩薩之佈施意樂,唯即于如其所有時中、三千大千世界由火完全充滿之際、每一刹那中雖亦能作四威儀並且亦不具有一切資具,亦能現前戒律、堪忍、精進、靜慮、及般若之心。即此乃至安住於菩提座無飫足性成為此菩薩之戒律、堪忍、精進、靜慮、及般若之意樂者、即是菩薩無飫足意樂。

  若諸菩薩由彼之六到彼岸饒益有情故、雖極喜悅,然而由此饒益故、諸有情者即非如是喜悅。此者即是菩薩之喜悅意樂。

  若菩薩即此以六到彼岸所饒益之此諸有情一切者、雖觀見其於己深為饒益,然而施者卻觀見於此諸有情非爾如是,此者即是菩薩之饒益意樂。

  若菩薩即此以如是六到彼岸積累善根,此於諸有情遍回向可愛異熟果者、即是菩薩之大體意樂。

  若菩薩即此如是積累此六到彼岸之善根,乃一切有情共同所作,謂此回向無上正等菩提者、即是菩薩善法意樂。即是由此等六意樂遍攝持之味領略作意修習。

  於任何此菩薩六意樂修習等中、隨喜於此其他無比量菩薩之善根。如是菩薩修習由六意樂所攝持之隨喜意樂。

  無論如何此菩薩與一切有情由六意樂所攝持修習六到彼岸,及勤作于修習自己之六到彼岸由意樂所攝持時乃至安住菩提座喜悅。如是菩薩修習由六意樂所遍攝持之喜悅作意。

  通過聽聞此無論如何菩薩之作意修習由六意樂所攝持已、若此等雖能生起一澄淨心,無能量福德亦當生起並且一切所作過失諸障礙亦當破滅者,則況彼菩薩亦何待說?

  此諸到彼岸之差別當雲何看耶?此者三行相看:諸法佈施、財物佈施、及無畏佈施。律儀戒律、攝聚善法戒律、及所作有情義利戒律。於能妨害不介意堪忍、實受痛苦堪忍、及於法深刻確認堪忍。披甲精進、加行精進、及於無怯縮無錯亂中無滿足精進。安住靜慮、現成辦靜慮、及成辦所作靜慮。於無分別加行般若、無分別般若、及無分別後得般若。

  此等雲何總攝看耶?由此等為此一切善法之能相、與此相隨順、能攝彼為果故。

  由此等之所對治雲何視為總攝一切雜染耶?由是彼之能相、彼之基礎、及以彼為果故。

  此等之勝利雲何當知耶?由於生死輪轉時、自在持續、寬裕持續、大交遊、大眷屬持續、及於大事業成就加行故、即遍攝持。由遍攝持無妨害及微薄煩惱。遍攝持於一切技藝、論典、及明處善巧。顯赫而無有罪過、乃至安住菩提座能建立對於一切有情之義利所作事務者、即是菩薩之勝利。

  此等更互決定雲何看耶?薄伽梵有時顯示一切到彼岸為佈施之聲,有時顯示為戒律之聲,有時顯示為堪忍之聲,有時顯示為精進之聲,有時顯示為靜慮之聲,有時顯示為般若之聲;為何意趣耶?於一切到彼岸加行時意謂依一切行趣向。

  

  修習此之差別品第六

  (悟入所知能相)

  

  如是顯示悟入所知能相之因與果已、修習此之差別雲何看耶?於諸菩薩十地當看。此等又為何耶?極歡喜、離垢、能發出光輝、具有發焰光輝、極難淨治、已現在前、長遠運行、不動搖、優良慧、法雲。

  雲何看安立此等唯為十耶?由所對治分十行相無明故、於十行相所知法界安立所對治分十行相無明體。雲何為所知法界十行相耶?於第一地中者、當知為遍行義。於第二地中者、當知為最勝義。於第三地中者、當知等流為義中最勝。於第四地中者、當知為完全沒有所取之義。於第五地中者、當知為無差異相續之義。於第六地中者、當知為非雜染與清淨之義。於第七地中者、當知為無有種種法差異之義。於第八地中者、當知為無損減並無增盛之義、于所相自在所依之義、及于刹土自在所依之義。於第九地中者、當知為智慧自在所依之義。於第十地中者、當知為于業自在所依之義、及以陀羅尼和三摩地為門自在所依之義。此中頌雲:

  遍行義、及最勝義、等流義之最勝性、

  普遍攝持無有義、諸相續無有差異、

  無有煩惱清淨義、無有差別之義性。

  無減及無增之義、四行相自在所依,

  於法界上之無明、非為染汙之十障。

  諸十地所對治分能對治者為十地。

  此無明諸聲聞所有者、雖亦非染汙,然而諸菩薩所有者當知始作染汙。

  何故第一地說名為極歡喜?謂由此唯於最初獲得能成辦自與他之義利故。

  何故第二地說名為離垢?謂由能使微細犯罪更增大距離故。

  何故第三地名為能發出光輝耶?謂由為三摩地及等引不退失之所依故、由已成為大法光明之所依故。

  何故第四地說名為具有發焰光輝耶?由菩薩所有諸法能焚燒一切障故。

  何故第五地說名為極難淨治耶?謂由於其真諦與世間智二者更互相抵牾故、由難成辦此故。

  何故第六地說名為現在前耶?謂由緣起為智之所依故。由依般若到彼岸能使現在前故。

  何故第七地說名為長遠運行耶?由以加行所生起諸行已運抵最後邊故。

  何故第八地說名為不動搖耶?謂由不為一切所相及造作行所動搖故。

  何故第九地說名為優良慧耶?謂由獲得第一順利相互交流智故。

  何故第十地說名為法雲耶?謂由能知一切總融通法、一切以陀羅尼及三摩地內自所證如同由雲掩蓋虛空廣大障礙、及已圓滿法身故。

  雲何獲得此等十地耶?由四行相可看。一、由獲得勝解故者:謂由於地中勝解體故。二、由獲得法行故者:謂由獲得與地極善相應十法故。三、由獲得證知故者:謂由於第一地中通過證知法界已、證知一切故。四、由獲得成就故者:謂由趣於此諸地修習之究竟故。

  此等地之修習雲何可看耶?謂于此中菩薩於地與地中修習奢摩他與毗缽舍那時由五行相故修習。五為何耶?謂如:一、由融通修習故。二、由無所相修習故。三、由任運修習故。四、由熱切修習故。五、由不滿足修習故。

  由此等五行相修習故、能引生諸菩薩之五果。謂如是於每一刹那中能銷毀一切粗重所依;及遠離種種想,即對一切法樂獲得喜悅;及于一切法之光明無斷且無所有行相斷真正清淨智;及於此諸隨順無所計執清淨分之所相、非所計執中現前生起,當圓滿成就圓滿法身;及能攝取較以上更為在上之因。若于主要者,則於諸十地之中當修習十到彼岸。於其六中者、謂諸如前所說其六。於以後四中者、為四:

  方便到彼岸者:謂由六到彼岸積累善根作為與一切有情所共同、由遍回向無上正等菩提故。

  勝願到彼岸者:謂于以後由現成辦種種大願故、由能攝集到彼岸之緣故。

  恒力到彼岸者:謂由抉擇及修習故、六到彼岸相續不斷現在前故。

  智慧到彼岸者:謂能樹立六到彼岸,由智慧故、能領略於法享用、及能遍成熟有情故。

  又此等四到彼岸者、當視為由般若到彼岸無分別智、及此後得無分別智所攝。於一切地中亦非不當修習一切到彼岸。由此法之異門即為到彼岸藏所攝故。

  以如其為何所有時間等十地之修習當圓滿耶?五補特伽羅者以三無數劫當圓滿。由勝解行之補特伽羅者、以第一無數劫當圓滿。由增上清淨意樂行之補特伽羅者行於所相、及行於無所相等者、於前六地及第七地中、以第二無數劫當圓滿。即此無造作行者、于此以上乃至十地以第三無數劫修習當圓滿。此中頌雲:

  具有優良、勝願力、心平穩、勝進所有

  菩薩、可稱三無數劫中、能遍作為者。

  

  更上戒學殊要品第七

  

  現在因果修習之差別顯示已、此中如何看更上戒學之殊要耶?如《菩薩地》解說菩薩真正誓守律儀。

  若總攝者,由四殊勝當看差別:一、差別殊勝。二、學處共同及不共同之殊勝。三、廣大性之殊勝。四、甚深性之殊勝。由如是可視為殊勝。

  此中差別殊勝者:謂由律儀戒律、攝聚善法戒律、及當作有情義利戒律故。此中律儀戒律者:謂當知為二戒依持之義。攝聚善法戒律者:謂當知為真正成就佛陀法依持之義。當作有情義利戒律者:謂當知為能遍成熟有情依持之義。

  由諸菩薩之所學與諸聲聞共同者、以自性具有罪過者普遍不應現行故。不共所學者、謂由特別制立之具有罪過者可遍現行故。謂於此所學中者、若於此處當為聲聞之墮陷,即於是處無有菩薩之墮陷。若於此處當為菩薩之墮陷,即於是處無有聲聞之墮陷。

  諸菩薩之戒律者:謂為身、語、及心所有。諸聲聞所有者、即唯身及語。即由此故,諸菩薩雖亦成為心陷墮,然而諸聲聞所有者、則非是。若總攝者,則若諸無有罪過而饒益一切有情之身、語、及意之業,即此等一切菩薩當現行。

  此中亦當學習者:謂若如是者,則由共同與非共同故、當視為殊勝。

  廣大性之殊勝者:謂由四行相廣大性故:一、由種種及無能量之所學廣大性故。二、由遍攝持無有能量福德之廣大性故。三、由遍攝持以饒益和安樂一切有情為意樂廣大性故。四、由依於無上正等菩提廣大性故。

  此中甚深性殊勝者:謂諸菩薩由如是諸方便善巧故、雖行十行相殺生等業,然而亦不由此成為罪過、且能生起無能量福德,亦迅速圓證無上正等菩提佛陀體。

  又變化之身及語業當知亦為菩薩甚深之甚深戒律。由正居政要、並於諸有情示現種種侵撓以便安置調伏有情,由示現種種本生事故,由於其他有情當作妨害故、由於此以外之有情遍示現饒益故、亦能成就其他以淨信心為先行、當能成就所作遍成熟事。此者、即是菩薩之戒律甚深性殊勝。

  若總攝者,則由此四行相殊勝當知菩薩戒律之律儀為具有殊勝。由此差別故、菩薩所學之差別無有能量,喻如《頌揚調伏極廣大經藏》所說。

  

  第四卷

  更上心學殊要品第八如是顯示更上戒學之殊要已、更上心學之殊要雲何當看?若總攝者,則由六差別當看:一、由所緣差別故。二、由種種性差別故。三、由能對治差別故。四、由堪任性差別故。五、由感引差別故。六、由業差別故。

  謂由緣於大乘之法故。

  由所謂大乘光明、真正積累福德、三摩地王優護、勇往等三摩地種種體無量故。

  由緣於一切法融通之智故、於以楔出楔之道理中能拔除阿賴耶識內所有一切障礙粗重。

  由靜慮安樂等故、於任何處所隨其所欲即於是處便得受生故。

  於一切世界中能感引無礙神通。

  能動搖、能燃燒、能周延、能示現、能使變為其他事體、能往、能來、能收、能放、能樹立一切色身、由機緣同故能趣往、既能顯現、亦能不顯現、由能自在性、善樹立異事神變、施助辯才、憶念與安樂生起、放光,能感引如是諸大神通。

  能感引總攝一切難行十行相難行故。十行相難行者:謂如一、承諾難行者。由承諾立願大菩提故。二、不退轉難行者。由不以諸生死痛苦而退轉故。三、不背向難行者。由不以一切有情邪行而從此背向故。四、面對難行者。由面對諸能作妨害之有情所作一切義利事故。五、不沾染難行者。由雖生於世間然而不為世間所沾染故。六、勝解難行者。由雖未考慮然而對大乘一切廣大性與甚深性勝解故。七、證知難行者。由證知補特伽羅與法無我故。八、通達難行者。由通達諸如來意趣言說甚深故。九、不分離而無雜染難行者。由雖未放棄生死、而彼能無雜染故。十、加行難行者。由諸居處於解脫一切障之佛陀乃至窮生死際於能作一切有情義利加行故。

  於通達難行中、對諸佛陀意趣言說彼等如何通達耶?例如:雲何為菩薩能行施耶?若少分施亦不佈施,則於十方世間無能量施亦能施行。雲何意願施耶?若于一切施不能意願者,雲何于施勝解耶?若於諸如來不成就淨信者,則雲何能轉起施耶?若自身不能轉起施者,則即是由法爾性施之義。雲何為于施喜悅耶?若任何一次都不曾有能佈施。雲何于施更宏廣耶?若于施成為無有唯一精要想者。雲何施為清淨耶?若能發現慳吝者。雲何為佈施究竟耶?若成為不住於邊沿者。雲何于施能作主耶?若于施無有自在者。雲何施無盡耶?若成為不住於無盡者。如於佈施如是戒律等乃至般若隨其所應亦當了知耶。

  雲何為殺生耶?若能使諸有情極善反轉生死。雲何為不與而取耶?若孰亦不與,自爾取一切眾生。雲何為欲邪行?若於諸欲肯定為邪行。雲何為虛妄語?若諸虛妄者即此肯定為虛妄。雲何為能離間?若由安住空性之最勝故、為常安住。雲何為粗暴語?若安住所知彼岸。雲何為綺情語?若於一切法真正裸露剖析而說。雲何具有貪著心?若殷切修習使自己獲得無上靜慮。雲何具有損害之心?若於心中對一切能煩惱撓亂者已能損害。雲何為具有邪妄見?若此於一切時一切處所有之邪妄即如其邪妄如是觀見。

  於諸佛陀之法說為甚深中、何為諸佛陀甚深耶?此中顯示:諸常法者為諸佛陀法。由法身恒常故。諸斷法者為諸佛陀法。由一切障斷故。諸生起法為諸佛陀法。由變化身生起故。諸所緣法為諸佛陀法。由緣具有有情八萬四千之能對治故。諸具有貪著之法者為諸佛陀法。諸具有貪著之有情承諾為己體故。如是當知諸具有嗔恚之法者為諸佛陀法,諸具有愚癡之法者為佛陀法,諸異生之法者為佛陀法。

  諸無沾染法者為佛陀法。由於成就之真如中不為一切障所沾染故。由諸無能沾染法者為諸佛陀法。由雖生於世間而不能為諸世間法所沾染故。是故諸佛陀法說為甚深。

  由當知為修習到彼岸、當遍成熟有情、當遍嚴淨佛陀刹土、能成辦一切佛陀法故,當視為菩薩三摩地業之差別。

  

  更上慧(般若)學殊要品第九

  

  如是顯示更上心學殊要已、雲何為更上慧(般若)學之殊要耶?由無分別智之自性、所依、基礎、所緣、行相、妨難之解答、依持、助伴、異熟、等起、出離、趣歸究竟、由加行所生起無分別及後得之勝利、差別、無分別及後得之譬喻、成辦任運所作、及由甚深性故,亦當視為無分別智者即更上慧(般若)學之殊要。

  此中由五行相故、能斷者、即所謂無分別智之自性:一、由作意永斷離故。二、由極善超越有尋有伺地永斷離故。三、由能平息想和受俱滅永斷離故。四、由色自性永斷離故。五、由於真實義中各種奇異計度永斷離故。謂無分別智者、當知即此五行相永斷離。

  安立無分別智作如是說顯示頌雲:

  由諸菩薩始能知無有分別自性者。

  五行相者既永斷,真正於義無奇異。

  由諸菩薩始能知無分別智所依者。

  非是心而唯是心,由不思義、因生故。

  由諸菩薩始能知無分別智基礎者。

  具正聞熏習能詮之作意者為如理。

  由諸菩薩始能知無分別智所緣者。

  諸法遠離詮說性,亦即無我真如性。

  由諸菩薩始能知無分別智行相者:

  即於此緣所知時,唯是所有無所相。

  此加行所生自性、除所計執外無餘。

  文字更互配合故、此義隨應即生起。

  於所詮無有能詮,非是能知(義)得轉起。

  由相反故、非言說,是故一切離詮說。

  無有分別之智者,即菩薩於此之後、

  可得諸行之依持、由此者當增長故。

  由諸菩薩始能知無分別智助伴者:

  於二道中說明者、五到彼岸為自性。

  由諸菩薩始能知無分別智異熟者:

  於佛二身會眾中、由加行及獲得故。

  由諸菩薩始能知無分別智等起者:

  於諸以後以後時、許於轉勝中前進。

  由諸菩薩始能知無分別智生起者:

  當知於十地等中、由獲得及成就故。

  由諸菩薩始能知無分別智之究竟。

  由獲清淨三身故。由獲自在最勝故。

  此無有分別智慧唯由淨信及勝解、

  無為強烈種種罪所沾染猶如虛空。

  此無有分別智慧由解脫一切障故、

  由具獲得、成就故、無有沾染如虛空。

  此無有分別智慧此無沾染如虛空。

  雖經由於世間等,常不被世間沾染。

  如啞巴希領納義、如啞巴正領納義、

  如非啞巴領納義即是申明三智慧。

  如愚蒙希領納義、如愚蒙正領納義。

  如不愚蒙領納義、即是申明三智慧。

  如五識希領納義、如五識正領納義、

  如意識能領納義、即是申明三智慧:

  未知論典希論典、次第領納法與義、

  依加行所生起等、如是當知三智慧。

  如某人正閉眼睛、如同此無分別智。

  如其即此睜開眼、如同此後所得智。

  此無有分別智者、當知猶如淨虛空。

  此中如其色顯現、如同此于後得智。

  如其珍寶饒鈸器、無有分別自爾生,

  如是恒常無分別、佛陀種種事業成。

  此中非是、他中非、非不能知、非能知、若諸與所知無別能知即此無分別

  由無有所分別故、諸法一切由自性

  即由是故無分別、故此智無分別性。

  此中於無分別加行所生智者、為三行相:由依因、感引、及串習所生起故。即由如是差別故。

  無分別智亦三行相。由識勝、無顛倒、及無戲論而無分別故。

  此之後得者為五行相。由於證知、隨念、安立、融通、及充裕,進行差異伺察故。

  其他成就無分別智頌雲:

  餓鬼、傍生、及諸人、諸天、各如其所宜

  同一事體意差異、諸義故許無成就。

  如是過去等由於夢景影像二行相、

  所緣非為實有故、然此具有所緣故。

  義者若成就為義,則智不成無分別。

  由此無故、佛陀體便非可許能獲得。

  菩薩由獲得自在靜慮勝解自在故

  如如地水等事體即當如是成所緣。

  於此中辨別成就,由具慧獲得寧靜

  所有諸法作意時如是顯現所緣故。

  由智因中無分別諸義悉不顯現故。

  既當通達義為無,此無、了別識故無。

  無分別智與般若波羅蜜多無有差別。經作是說:菩薩由通過於般若波羅蜜多、以無住道理而安住,已修習此外其他諸波羅蜜多故、能遍圓滿。

  雲何以無住道理能遍圓滿耶?由能遍斷離五行相所依故:一、由能遍斷離外道我執所依故。二、由能遍斷離未證見真實菩薩分別所依故。三、由能遍斷離生死與涅磐二邊之所依故。四、由能遍斷離唯由已斷離煩惱障而知足之所依故。五、由能遍斷離不顧及有情之義利而般無餘依涅磐界之所依故。

  聲聞之智慧與菩薩之智慧有何差別耶?由五行相故當知有差別:一、無分別之差別者。由於蘊等法中無分別故。二、非是零星差別者。由非僅是證知真實、悟入所知之一切行相、及當為一切有情中之零星故。三、無住性之差別者。由無住涅磐故。四、畢竟之差別者。由於般涅磐界不成為窮盡故。五、無更上之差別者。由於之上非彼之乘、更殊勝者無其他故。此中頌雲:

  由大悲為體智慧、有五行相之殊勝,

  說世間出世間二圓滿為相互不遠。

  若於彼時菩薩具有更上戒學、更上心學及更上慧(般若)學之圓滿功德,並於一切財寶已獲得自在,即於爾時何故出現有情具有匱乏因素?一、由觀見此等有情中成為障礙之業故。二、由觀見能感引此享用時唯成為善法生起之中斷故。三、由觀見遍厭倦現在前故。四、由觀見若感引此享用者,則不善法等唯成為因性故。五、由觀見唯感引此享用以唯能妨害此外其他更多有, 情為因故,由如是五行相故、出現有情具有匱乏因素。此中頌雲:

  由觀見業障、以及現在前等、能妨害、

  故說不由諸菩薩、有情享用可獲得。

  

  斷離殊要品第十

  

  如是顯示更上慧學殊要之差別已,斷離殊要雲何當看耶?諸菩薩之斷離者、即所有無住涅磐。

  此之能相者:謂由若具有遍放棄煩惱故、不遍放棄生死之所依,即轉依。此中生死者:謂依他起自性、屬於雜染分。涅磐者:謂即此依他起自性、屬於清淨分。所依者:謂即此屬於二分之依他起自性。轉依者:謂若即此依他起自性之能對治生起者,則此即違反雜染分而轉化為清淨分。

  此轉化若總攝者,則六行相:一、能減弱而轉化為強盛者:謂由勝解增上力故、於保持聽聞習氣及具有羞恥時、由煩惱唯減弱遍出現,或根本不出現故。二、通過證知轉化者:謂諸進入地上之菩薩所有、乃至第六地中、能樹立真實與非真實顯現故。三、由已修習轉化者:謂諸具有障礙者所有。由乃至十地中一切所相不顯現及真實顯現故。四、果圓滿轉化者:謂諸盡無障礙者所有。由一切所相不顯現、極度清淨之真實顯現、及於一切所相獲得自在故。五、下劣轉化者:謂諸聲聞所有。由證知補特伽羅無我及於生死極背向故、由極度全面放棄生死故。六、轉化廣大者:謂諸菩薩所有。由證知法無我故、由即於此中觀見為寧靜故、由能斷離雜染並且不完全放棄故。

  轉化下劣若為諸菩薩所有者,有何過失耶?由不顧及有情之義利故、極度遠離菩薩之法性。謂成為與下劣乘同等解脫之過失。

  於諸菩薩之轉化廣大中有何勝利耶?由是自轉依之基礎故、由於一切生死法中獲得自在故。由於一切趣中能示現一切有情身體故,由於調伏方便種種善巧故,于高勝生及三乘等中調伏並安置者、即是勝利。此中頌雲:

  於諸凡愚實稱障、非是實稱(chèn)遍顯現,

  除遣此一切實稱於諸菩薩始顯現。

  無有義、及實有義、當知不顯現、顯現。

  所依者即此轉依。盡其所欲故、解脫。

  生死、與諸般涅磐、何時生起平等智,

  爾時、是故於此中、即此生死成涅磐。

  是故生死輪轉者、非放棄、非不放棄。

  是故諸般涅磐者、亦非獲得、非不得。

  

  智慧殊要品第十一

  

  如是顯示斷離殊要已、智慧殊要當雲何看耶?由佛陀之三身即自性、圓滿享用、及變化身故,當視為智慧殊要。

  此中自性身者:謂若諸如來之法身,一切自在自如之所依故。

  圓滿享用身者:謂若由種種佛陀之眷屬輪圍所顯、及依於法身遍嚴淨佛陀刹土、能使領納大乘法之享用故。

  變化身者:謂此唯於法身依止:謂遍示現從居住睹史多天處開始、死歿、降生、享用欲、出家、訪問外道、艱苦行、圓證菩提、轉大*輪、及般大涅磐故。

  此中頌雲:

  能相、及以能獲得、自在、所依、遍總攝、

  差別、功德、及甚深、憶念、事業、佛陀體。

  諸佛陀之能相雲何耶?謂法身。

  若總攝者,當知為五能相:一、轉依之能相者:謂若反轉一切障屬於雜染分之依他起自性者,則能樹立從一切障解脫、並于一切法自在自如即成為屬於清淨依他起自性故。

  二、白法自性之能相者:謂通過圓滿六到彼岸獲得十自在故。此中壽自在、于心自在、及于資具自在者、由圓滿佈施到彼岸故。于業自在、及于生自在者:謂由圓滿戒律到彼岸故。于勝解自在者:謂由圓滿堪忍到彼岸故。于願自在者:謂由圓滿精進到彼岸故。於由五神通所攝之神變自在者:謂由圓滿靜慮到彼岸故。于智慧自在及于法自在者:謂由圓滿般若到彼岸故。

  三、無二之能相者:謂由有與無無二之能相故、由以一切法無有事體及空性之能相為事體故。有為與無為無二之能相者:謂由集合諸業及煩惱而無有造作性、備及示現有為顯現得自在故。差異與同一無二之能相者:謂於此中一切佛陀之所依非為差別、及無能量相續圓證菩提故。

  此中頌雲:

  由我執無所有故、所依差異非實有。

  由隨逐於先前故、假立為彼無差異。

  種姓異故、無義故、遍故、無有開始故、

  於離垢之所依中、佛陀非一亦非多。

  四、恒常之能相者:謂由清淨真如之能相、宿願力及所作無有停息故。

  五、不可思議之能相者:謂由內自親證此清淨真如、於世間無有譬喻、及非尋思所行境界故。

  又雲何於此法身唯最初由觸獲得耶?由緣謂於融通大乘法無分別智及此後得智以五行相善修習故、及由遍於一切善積累資糧、已破壞微細難破壞障故,由金剛喻三摩地於此無間一切障盡遠離故,即由此等獲得轉依。

  又由幾行相自在能獲得法身自在耶?若總攝者,由五行相故、能獲得:一、由轉化色蘊故,於刹土、身體、標明、特點、聲音無有邊緣、頂部不見自在。二、由轉化受蘊故,于安住無有差失、無能量而廣大之安樂自在。三、由轉化想蘊故,由一切名身、句身、及文身顯示時自在。四、由轉化行蘊故,於能攝集變化、使轉變、輪轉,及能攝白法自在。五、由轉依識蘊故,于如鏡智、平等抉擇智、觀察智、及成辦所作智自在。由如是故、能獲得自在。

  法身當知以幾所依為所依耶?若總攝者,有三所依。以佛陀之專住為種種所依者、此中頌雲:

  若因佛陀得自界,便得證五行相喜。

  由未得故遠離喜,故希欲此專獲得。

  威力、成所作、法味、義、功德、充裕無比、

  佛陀恒無盡觀照、得無差失最勝喜。

  圓滿享用身種種之所依者、由為使菩薩遍成熟故。

  變化身種種之所依者、由一般為使諸聲聞遍成熟故。

  當知由幾多佛陀法能總攝法身耶?若總攝者,由六行相能總攝。一、由佛陀法清淨故者:謂由通過轉化阿賴耶識獲得法身故。

  二、由異熟故者:謂由通過轉化色根獲得異熟者之智慧故。

  三、由專住故者:謂通過轉化行於欲等住已、獲得無有能量之智慧故、即由獲得專住故。

  四、由自在故者:謂通過轉化種種遍攝受業已、於一切世界於無掛礙神通智獲得自在故。

  五、由語言故者:謂通過轉化觀見、聽聞、知覺、及辨別之語言已、於善巧滿足一切有情心之善導智獲得自在故。

  六、由除遣故者:謂通過轉化一切妨害、及過失已、於除遣一切有情之一切妨害獲得善巧智故。

  謂由此六佛陀之法故、當知能總攝諸佛陀之法身。

  若諸此所有佛陀薄伽梵之法身,即此抑說差異耶?抑說為非差異耶?由所依、意趣、及事業無有差別故、說為非差異。由無有能量身體圓證菩提故、說為差異。如其法身,如是圓滿享用身亦由意趣及事業無差異故、雖非差異,然由所依差異故、非無差異。謂由所依無有能量而出現故。

  變化身亦當視如圓滿享用身。

  此法身當知具有幾多功德耶?謂極度完全清淨之四無能量、八解脫、八制勝處、十遍處、無諍、願智、四順利相互交流智、六神通、三十二大丈夫征、八十優質、四一切行相全清淨、十力、四無畏、三無隱護、三念住、真正摧毀習氣、無忘失法性、大悲、十八不共佛陀法、一切行相中最勝智性、及具有圓滿六到彼岸。

  此中頌雲:

  於諸有情心慈愛,際遇、遠離、具意趣,

  不離意趣,具安樂意趣,於佛陀敬禮!

  從一切障定解脫,由牟尼制伏世間。

  由您智故遍所知,心得解脫敬禮您!

  諸有情一切煩惱、使能無餘盡調伏。

  除遣煩惱、對苦痛具有慈愛敬禮您!

  任運、不據有染著、不據有掛礙、恒常

  平等安到、一切問能得回答、敬禮您!

  所解說所依能依、顯示語句、使知時、

  恒常不障礙般若、最勝導師敬禮您!

  特為許諾此等之語句、行事、能知,對

  有情來往及出離、極善教導敬禮您!

  若諸有情觀見您,當證知為最勝士。

  唯由觀見即使能生起淨信、敬禮您!

  攝受、住世、及舍壽,變化者:獲得據有

  轉變、三摩地以及智慧自在敬禮您!方便、歸依、及清淨、出離於大乘之中

  不誑惑諸有情之摧毀諸魔敬禮您!

  智慧、及已得斷離、對出離顯示梗障、

  於自他義非外道他能騷擾敬禮您!

  眷屬中能定處罰,已斷離諸二雜染。

  不據隱護、不忘失、能攝大眾敬禮您!

  走動、停住、亦遍察,不據不遍知而行。

  您者能遍知真正實饒益事敬禮您!

  能饒益一切有情,您者從不過其時。

  恒常能作合結果,絲毫不爽敬禮您!

  遍於世間一晝夜、作六次巡迴照矚。

  恒與大悲相應者、普遍饒益、敬禮您!

  由運往、及統通達、能善巧、諸事業故,

  較聲聞及獨自覺一切最勝、敬禮您!

  大菩提一切行相、由三身都已獲得。

  一切時一切有情疑慮得決敬禮您!

  不據緊拘、不據過、不據渾濁、不據停、

  不據動搖、一切法無有戲論敬禮您!

  諸佛陀之法身者、與此等功德相應。複次、與自性、因、果、及事業亦相應,並與運轉功德相應。由如是故,當知諸佛陀薄伽梵之功德無上。此中頌雲:

  您者成就妙正義,由諸地一切出現。

  獲得有情最勝性,能解脫一切有情。

  於世間及生死中、具無倫無等功德,

  一切行相亦非為天與人所得睹見。

  又諸佛陀之法身者、乃於最勝甚深中之甚深,此之甚深雲何當看耶?此中頌雲:

  無有生中佛陀生,於無住中善專住,

  能作一切任運事,以第四食為餐用。

  無有差異、無比測、事業無比測非歧,

  具平穩不平穩業,諸佛陀具有三身。

  無有任何圓證佛,一切非是非佛陀。

  每一刹那無比測,事體本無事所顯。

  非染著、非無染著,由貪著性故出離,

  善巧貪著非貪著、亦悟入貪著法性。

  有情由過失不現猶如破水器中月。

  遍於世間如太陽、彼等能被法光輝。

  佛陀超越於諸蘊、亦即宿於諸蘊中,

  與此非異非非異。由不放棄善超越。

  具有融通一切業、海中如同諸水王。

  說已作、正作、將作、於他義利無別意。

  或時示現圓菩提,或時如火現涅磐。

  無論何時非無有,即是諸如來之身。

  佛陀於諸非聖法、諸人、及所有惡趣、

  諸非是梵行法中、體性及居處最勝。

  諸佛伺察遍一切、任何處所無伺察,

  諸處雖亦遍觀見,但非六根所行境。

  煩惱調伏、未斷離,如同毒物被咒殺;

  諸佛陀者、從煩惱至煩惱盡、得遍智。

  諸具有大方便時、煩惱成為菩提分。

  生死亦寧靜體性。是故如來不可測。

  此等者、當知為十二行相甚深:謂如生。涅磐、事業、及住甚深性。安立、數、事業甚深性。圓證菩提甚深性。遠離貪著甚深性。斷離蘊甚深性。能成熟有情甚深性。觀見甚深性。圓證菩提性。示現涅磐甚深性。宿住甚深性。示現身甚深性。(11)斷離煩惱甚深性。(12)不可思議甚深性。

  諸菩薩若於法身隨念佛陀者,則由幾多隨念隨念耶?若總攝者,則諸菩薩由七行相修習隨念佛陀。

  一、由於一切世界獲得無礙神通故、修習隨念佛陀於一切法具有自在。此中頌雲:

  於一切有情界中,已決了出現障蔽、

  又決了不明其因,佛陀能通達處理。

  二、由諸如來相續不斷從穢垢解脫性故,隨念諸如來身恒常。

  三、由一切煩惱障與所知障遠離性故、隨念諸如來不據差失最勝。

  四、由一切佛陀之能作任運相續不斷故、隨念諸如來任運。

  五、由佛陀刹土徹底清淨及廣大法享用故、隨念諸如來據有博大享用。

  六、由雖出現世間而亦不為一切世間法所沾染故、隨念諸如來無沾染。

  七、由遍示現圓證菩提與般涅磐故、能使尚未遍成熟之有情遍成熟,能使諸已遍成熟者得解脫故、修習隨念佛陀稱讚諸如來為大義利者。此中頌雲:

  依憑於各自之心,經常、淨善無用洗、

  能隨順佈施圓滿,法樂享用極博大。

  成多自在極遍行、眾多士夫期願此。

  一切佛陀此一切由諸具慧當隨念!

  雲何當知諸佛陀所有佛陀刹土徹底清淨耶?如《百千菩薩藏之經藏》序品中說,薄伽梵大無所量宮殿七類珍寶最勝光耀所飾,無有比量世界所充盈之大光輝極善出現,方所差別極致所顯無有能量樹立,輪圍不盡確定,真正超越三界之所行境界,此出世間無上善根所生起以徹底清淨起佈置作用之能了別識為能相,如來之所居,大菩薩之依住,天、龍、藥叉、乾闥婆、非天、莫呼洛伽、人非人無有能量活動,由法味之大喜大悅所依,由能作一切有情義利故即能位定,遠離一切煩惱之妨害,完全斷離一切擾亂,妙過一切資源、由如來加意所安布,由大念大慧大審察所出離,以大奢摩他與大毗缽舍那為乘,悟入大解脫門空性、無所相、及無希願,由無能量功德資糧所莊嚴,由依於大珍寶蓮華王所建立之宮殿中而居止。

  由如是故,此完全清淨佛陀刹土亦遍示現顯色圓滿,亦遍示現形色圓滿、能量圓滿、境界圓滿、因圓滿、果圓滿、主體圓滿、分部圓滿、輔翼圓滿、引導圓滿、事業圓滿、饒益圓滿、無畏圓滿、依持圓滿、道路圓滿、乘運圓滿、門徑圓滿、及依處圓滿;

  又此完全清淨之佛陀刹土之享用者、徹底清淨,完全安樂,根本無有差失,完全自在。

  又此諸佛陀之法界者、當知於一切時具有五業:

  一、由唯觀見故、由即能從盲聾瘋狂等之妨害得救護故、具有完全救護諸有情之妨害所有事業。

  二、由從不善處提取、于善處安住故,具有完全救護惡趣事業。

  三、由當解脫外道非方便故、由通過與諸勤作之樂欲相反、善導置於佛陀教法中故、具有完全救護非方便事業。

  四、由能成辦真正超出三界之道故、具有完全救護薩迦耶事業。

  五、由均善安置真正誤入餘乘諸不定種姓菩薩、及諸聲聞二者於大乘勝行中故、具有完全從乘救護事業。

  即一切佛陀者、當知於此等五事業中視為同一事業。此中頌雲:

  由因、所依、所作、思、行五差異所增上,

  許世間業成差異,由此無、非如是導。

  若如是與聲聞和獨覺為不共、如是佛陀之法身功德圓滿而與此相應者,則由何意趣顯示為一乘耶?此中頌雲:

  或有部分徑直故、複次由遍攝持故、

  由諸圓滿佛陀故、於諸不定說一乘。

  法、無我、解脫同故、種姓成為差異故、

  獲二意樂、演化故、究竟故、說為一乘。

  如是若一切佛陀為等同者,何故視佛陀為眾多耶?此中頌雲:

  同一界中無二故、無量以時集糧故、次第出世非理故、共許佛陀為眾多。

  雲何看諸佛陀於法身中非畢竟完全般涅磐耶?此中頌雲:

  一切障定解脫故、諸能作未圓滿故、

  許佛陀畢竟涅磐,亦眾多次般涅磐。

  何故圓滿享用身非自性身耶?由六因故:一、由此顯現為色身故。二、由佛陀之輪圍於無能量之眷屬等中顯現差異故。三、如其勝解如是觀見顯現為不決定自性故。四、由顯現為異與異故,即由顯現為動搖自性故。五、由菩薩、聲聞、天等種種眷屬和雜故、即由顯現為和雜故。六、由阿賴耶識及轉識二轉依故、由不合理顯現故、圓滿享用身性不應為自性身故。

  變化身何故非自性身耶?由八因故:一、由諸菩薩長期獲得不退失三摩地生於睹史多及人中不應道理故。二、由諸憶念生世者不知文字、計算、數量、手藝、技巧、論典、欲行、及享用、不應道理故。三、諸不善巧惡說與善說之教法者前往其他外道跟前不應道理故。四、諸已善巧優良三乘道法者而複苦行不應道理。五、已處百千俱胝諸贍部洲而於一處正等菩提及轉*輪不應道理。六、若謂無示現正等菩提方便、亦于諸餘處由諸變化身能作佛陀之能作者,則唯于睹史多圓證佛陀。七、不得知同於一切贍部洲同等佛陀出現耶?由從不得知故、即無有教與理。

  若變化身多次出現者,則世間總攝於四大洲故、與二如來出現世間之契經並無違反。猶如二轉輪王不出現。此中頌雲:

  佛陀微細變化者、一切行相圓證覺。

  由能一切示現者、同等眾多入胎藏。

  由為一切有情立宏願及勝行性故,由真正能成辦大菩提故,不應畢竟般涅磐。由立宏願及勝行當成為無意義故。

  由圓滿享用及變化二身無常故、雲何作如是說如來之身為常耶?由等流及變化身依於法身故。由圓滿享用相續不斷及變化屢屢示現故,當知為恒常性。如說經常安樂行。如說經常佈施食品

  由六因故者:謂諸佛陀薄伽梵由變化身畢竟無住。一、由能使諸所遍成熟有情得解脫故,二、由希欲圓滿能作業及佛陀之身能不斷故,三、為避免於涅磐無有樂欲及不通達甚深法教故、為避免於佛陀輕蔑心,四、由若相續觀見者,則輕藐故、若不爾者能生起渴仰,五、由導師罕得故、能各自當生起精進,六、由不放鬆精進故、當即迅捷遍成熟故。此中頌雲:

  由已圓滿興作故、由反不希寧靜故。

  由反輕蔑佛陀故。由當能起崇尚故。

  由各自起精進故。由迅捷遍成熟故。

  由諸佛陀化身故、畢竟不取留住故。

  

  諸佛陀所有法身、雖無始時來無可比測,是故不當起奮勉。此中頌雲:

  若獲得佛陀無差別無比測、

  諸有情於此為減弱奮勵因,

  長遠得獲乃成為無有因性。

  剪斷因行之相續不應道理。

  

  總攝大乘綱領論大論師無著造訖

  班智達滋那密陀那、息雷那特若伯地阿、及班德智軍譯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