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2/31 08:33:05
學習次第 : 進階

佛學問答類編 (名相第六)

李炳南老居士解答

六、名相

問:南無阿彌陀佛,是何意?(一學生)

答:這問題有字義解釋,與義理解釋之 別;按字義講:阿彌陀譯華文曰無量,即謂光明智慧,慈悲,神通,壽命,都無量也。譯華文曰覺,即謂是一切之究竟覺者。按義理講,浩浩三藏經典講畢,方圓其義。若擇一端而釋,此是一尊佛之名號,因人心妄念飛騰,現在多造惡業,將來輪轉三途,若能至心念此佛號,當下心淨,不造惡業,不受惡果,將來依此可能成佛作祖。話暫以此為止,若再多講,恐非初機所能接受,猶對初學算術者,不能與之驟言幾何代數微積分也。

問:拜問佛法無邊詳解?(莊慶賢)

答:虛空,世界,眾生,俱無量無邊,佛智盡能知之。九界業力,煩惱,見聞覺知,俱無有盡,佛說盡能轉之。佛法豈非無邊耶。

問:何謂福慧雙修?(唐桂蘭)

答:身戒殺盜淫,進一步不惜勞苦,作一切有利於眾生之事(不必財力,身出力亦同),此身善矣。口戒妄語兩舌綺語粗暴言,進一步專說利於眾生之語,此口善矣。意戒貪嗔癡,進一步時存有利於眾生之念,此意善矣。有善固定得善果,善果即是福報,能行此善因,是修福。心性迷於五欲六塵,即染著昏昧,因此輪回六道,長期受苦,是謂愚癡。倘能覺悟,戒離欲塵,皈依佛法,勤求參禪念佛之道,此是道因,將來便得不生不滅之果,是謂智慧,能行道因,是名修慧。有福無慧,不得解脫生死,有慧無福,不得萬相莊嚴,故勸福慧雙修。

問:請問四大皆空應作何解?(先生)

答:四大亦是譬喻之辭,凡固性的喻;液性的喻;暖氣性的喻;動轉性的以為最,故取喻。一切物相,皆是此四種和合而成,四大者;地、水、火、風也。各物相並無實體,即此四種,亦是空無自性,故曰皆空。

問:出家人自稱沙門是什麼意思?(花連一讀者)

答:沙門為印語,譯作勤息。義為勤修佛道,及息滅煩惱。

問:和尚法師有什麼分別?(花蓮一讀者)

答:和尚為吾師之意,西土原音為烏社或和社。至中國訛成和尚。法師為通佛法之人,有五種十種之別。既稱和尚,當會佛法,若說法師,不必僅指和尚。

問:比丘尼有沒有法師?(花蓮一讀者)

答:比丘尼中有合乎前雲五種十種法師之一者,自然就是法師。

問:何謂七眾弟子?(史潘新霞)

答:出家者有五眾,為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在家者有二眾,為優婆塞、優婆夷,合稱七眾。其中比丘、沙彌、優婆塞為男弟子,余皆女弟子也。

問:比丘’‘沙彌’‘’‘和尚’‘道士’‘僧伽’‘頭陀’‘尊者’‘行者有何分別?(劉定熾)

答:出家人受 二百五十大戒者,即稱比丘。受十戒者即稱沙彌。僧指眾多之出家人。和尚乃印度呼吾師之意,原音為烏社,後訛為和社,輾轉至今,遂成和尚之音。道士為有道之士。僧伽即僧,原為僧伽耶,我國文字好簡,只稱一僧字。頭陀為苦行之出家人。尊者最尊重之人。行者修行之人。

問:何為菩薩根本精神?(張清錦)

答:上求佛道時精進,下度眾生不休息,即是菩薩根本精神。

問:摩訶薩是何意義?(何永丁)

答:大士之義。

問:菩提樹名稱之來源如何?(劉定熾)

答:菩提樹即畢缽羅樹,為常綠亞喬木,昔日世尊坐此樹下成道,後遂改呼為菩提樹。

問:何謂覺照?(魯開智)

答:我輩凡夫,對於一切事,一切理,見解思想,皆不得其真相,此之謂迷,迷則昏暗。

問:三毒如何解義?(潘妙玄)

答:意中起惑,有最大三種業曰貪嗔癡,名為三毒。

問: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此要如何解說?(廖翠玉)

答:此亦梵語,阿華言是無,耨多羅翻是上,三翻是正,藐翻是平等,菩提翻是覺。合起來說,就是至高無上之真正平等自他圓覺者,這個境界,只有稱佛一人而已。

問:我執,法執意義為何?(朱幻)

答:執是執著不舍。四大五蘊,假合身心,本無我之主體,誤認實有,堅固不破,是為我執。然四大五蘊,亦是諸緣所生,同無實體,縱破我執,又認大蘊等為實有,是為法執。此不了三諦妙理,故有執病。

問:經中所謂無生忍之忍,未知如何解說?(吳倫炳)

答:此處忍字當安住講,即對於某事認識清楚而不疑惑,將心決定之義。

問:無生法忍之意義?(陳林洲)

答:無生法是不生不滅涅槃之理,忍是將心安住在此理,而不動搖之意。

問:身命慧命怎樣分別?(王阿盞)

答:身命指肉體,慧命指心性也。

問:無漏是何意?(陳善志)

答:欲明無漏,先須知漏,此漏乃譬喻之辭。如瓶有孔,則向外漏水。一是六根攀緣六塵,引起煩惱,向外漏泄;二是煩惱譬瓶破處,心譬注水,只有煩惱,即有漏心;三是因起煩惱,漏失正道;四是因有煩惱,漏落生死。無漏者,即斷除煩惱,證取涅槃之道也。

問:三昧二字,究竟是何義?(紹清)

答:此系梵語,翻譯華語為正定義。

問:聖言量為何?乞淺釋開示!(陳銳)

答:升鬥名曰量器,用可查知糧米之數,一切諸法眾言紛紜,不知所從。當遵佛菩薩之言為準確,以佛菩薩之言如升鬥之知糧米確數也。

問:何謂五陰?何謂三界獄?(鄭敦)

答:色(身體有形之物)受,想,行,識(心理之感覺分別動思)此五聚集而成假身,謂五陰身。吾人頭頂之天,共有廿八層,分為三個界限:下六層有飲食男女之欲,曰欲界;中十八層無欲,僅有種種莊嚴之形相,曰色界;上四層僅有神識,曰無色界。俱有生死輪回各別痛苦,不得自在,故均以獄比之。

問:阿鞞跋致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皆怎麼講?(黃貴妹)

答:上為不退之意,下為無上正等正覺,此皆梵語也。

問:阿彌陀佛,釋迦佛,胸前皆有一不知為何?(林成)

答:佛所生身,具有三十二種瑞相,卍字者,即三二相中之一也。

問:苦、空、無常、不淨觀怎麼解釋?(唐桂蘭)

答:生老病死,別離,怨會,所求不得,心身自攪不靜等,是名曰。四大假合,萬緣幻滅覓無自體,是名曰。山河大地成住壞空,眾生生住異滅,如露如電,是名曰無常。身形乃血膿尿糞之袋,心識乃貪嗔癡慢之府,是名曰不淨

問:何謂福不唐捐?(魯開智)

答:唐作虛字解,捐作棄字解,合講即是說,所得之福,不空虛,也不廢棄。

問:緣生性空色相如何分別?(黃伯敬)

答:凡是一切現相,皆是多種因緣聚合而假有,此所現之相,實無自己之性體,如雨之虹,七彩交輝,不過水氣映日光而現,實無虹之自體也。

問:十惡八邪其義如何?(蕭紹聲)

答: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不嗔,不癡等,名十善,反此名十惡,可參十善業道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等,名八正道,反此名八邪,可參三十七道品,此不過只舉其名,解則連篇累牘,本欄有限,不能逐條詳釋。

問: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三者有何分別,請一一的解釋!(愚居士)

答:由迷情所起之執著,如身見邊見等,名見惑。由昏暗思念發生之表情,如貪嗔等,名思惑。塵沙喻法門之多,如智慧不圓,不能通達,名塵沙惑。無明在此處,乃指根本無明,即無始之一念不覺也。

問:何謂華藏海眾?(陳林曛)

答:華藏系蓮花藏世界之略稱,乃釋迦如來真身毗盧遮那佛之淨土,因蓮花中包藏微塵數之世界,故雲華藏。此微塵數之世界當更有不可說微塵數之修眾,只可以海字代表其多。

問:合內外如何解釋?物同我意義何在?(黃朝華)

答:此二語並非佛學專辭,不見上下文,恐不連貫,茲僅就本句而切於佛學氣氛者,試釋如下。合內外,內指心性,外指境界,佛學主張,境由心造故言合。物同我,我無實體,乃四大假合之相,萬物亦無實體,亦為四大假合之相故言同。此只就句釋句,若發現與文義不切時,必須舍句取文。

問:海印三昧,五法,三自性是什麼?(黃槐庭)

答:一大洲上之種種形相,海中皆能印有其影名曰海印;三昧華語譯曰正定,合而言之,是有一種定,如大海印象,此定乃如來之正定,以如來之智喻海,一切事物,皆鑒照其中,故曰海印三昧。世出世間諸法,紛繁難言,歸納之為百法,再歸納為五法,曰相,名,分別,正智,真如等五種,此五種已包盡諸法。然諸法又只有其性,析之曰遍計所執性,括相名分別三法;曰依他起性,括相名分別正智四法;曰圓成實性,括正智與真如二法。欲求其詳,須研楞伽。

問:關於經論中之詞句如初住以上的菩薩初地以上的菩薩果位究竟分為哪幾種,又如瓔珞’‘舍利弗’‘自性’‘業力’‘性起’‘賴耶’‘法相唯識’‘上生上品等句,作何解釋?(黎錦輝、李漢波、邵益清)。

答:菩薩修行,由因至果,有四十一種階級,(各經分析不同,亦有主五十二者,內有分立合併之別,其實理一)為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也。初住初地,指十住之第一住,十地之第一地也。果位謂證果所得地位。瓔珞是眾寶穿成之物,如項鎖佩帶之莊飾然。舍利弗系人名,乃佛弟子中智慧第一之人。自性自秉之本性。業力所造善惡事業,而發生之力量。性起性分中起動之諸事。賴耶根本心俗說之心田。法相唯識佛教中之一種教典。上品上生修淨土宗,往生極樂蓮花化生,共分九等品級,即上三中三下三,上品上生,即第一品也。

問:贊觀音偈,內有二句三十二應遍塵刹,百千萬劫化閻浮,不解其義,請開示。(張庭瑞)

答:第一句出法華經普門品,菩薩度各類眾生,為同類易親之故,即化現同類之身,而為說法,如遇男子,即化男身,如遇女子,即化女身,曾化有三十二種也。刹是處所,即世界國土等,塵是數目,塵多不可數,塵刹者,難數之處所也。第二句,多量之年歲,閻浮是四大洲南洲之名。即我輩所居之地球也。

問:願消三障諸煩惱,三障是何?(張庭瑞)

答:障是阻礙,使人不得自在與解脫也。(一)心有無明,而起迷惑,(二) 因迷惑故,而造種種惡業,(三)因造業故,必受種種苦報。此三有聯帶關係,欲不受苦,須不造業,欲不造業,須不起惑,去惑自必須求道聞法也。

問:一切智,自然智,道種智,一切種智,無師智,無礙智,有何分別?(顧鳳英)

答:一切智與一切種智,大致相同。細分一切智為平等空性之智,一切種智為差別事相之智。自然智與無師智亦略同。此在經中某一段文法,而有區別自然。智者,指此智之本體。無師智者,兼括他智不學而得者言也。道種智者,能學諸法道,濟度眾生之智也。無礙智者,是言智之起用,處處通達而無阻礙也。又按佛學名數,自然,無師,無礙,曰三大智,皆為佛智。一切,道種,一切種,曰三聖智,知一切法相真空曰一切,是聲緣之智。知種種差別之道假有曰道種,是菩薩之智。照空假中皆見實相,曰一切種,是佛之智也。

問:如少水魚,如救頭然。什麼意思?(信慧)

答:魚賴水以居,猶人賴空氣以活,水漸減少,魚命何能長久?此喻人命無常也。然者燒也,火燒人身,已不堪其痛苦,須急救護。若燒頭面,不但痛苦倍加,且有頓時悶絕之危,救護自應更急,此警人須亟精進修持也。

問:地藏經內有這樣幾句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是什麼意思?(陳聖音)

答:此乃佛之十種稱號。前曾有此問答。但每號有每號之取意。詳解甚繁,只可舉要。聊知梗概。此十號各經多有之,不獨專載此經中,如欲求詳,可檢經注參之。應供應受人天供養。正遍知真正遍知一切法。明行足宿命明,天眼明,漏盡明,皆具足也。善逝自在好去入於涅槃。世間解徹解各世間一切情事。無上士至高無上之大士。調禦丈夫有諸法以調理駕禦諸有情也。天人師為人及天之導師。

問:閱菩提樹七十七期十四頁有學人陳慕禪未是草未是草是何意義?(魯開智)

答:此非佛學範圍,乃是作家自謙之通套。者,指自己之作品為草稿,未是者,謂未敢以為是也。

問:學佛者修大乘有破哇一法,祈釋破哇二字。(魯開智)

答:佛學分顯密二門,所問為密宗之一法,乃開頂之意。學佛初機,顯尚未明,暫且不必談密,如勉為說之,恐不知教相,亦不易瞭解也。

問:祈釋薪傳之意義?(載菩樹七十七期二十頁言述三種薪傳,1.嚴父之薪傳,2.孔孟之薪傳,3.佛祖之薪傳。(魯開智)

答:薪是柴草之意,可以燃火,一束薪著火,可以再傳燒他薪,如此傳燒,可以使火不絕。借用此事,比喻師及弟子,父及子女授受學業。師傳之弟,弟再傳之弟,父傳之子,子再傳之子,以至於無窮。以下三句,此知解則可了然,勿庸複贅矣。

問:成住壞空,生住異滅,是怎麼解釋?(唐桂蘭)

答:萬法無常,器世間之山河大地,眾緣和合而起現相曰,達到圓滿程度曰,眾緣漸漸消散曰,消散至究竟曰。一切有情,四大生死,亦是此例,父母業力三緣和合即,身相完成即,漸衰漸老即,一期壽命終了即

問:彌陀經裏面有這麼一句,如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此阿鞞跋致是什麼意思?(唐桂蘭)

答:阿鞞跋致是未翻之梵語,中文義是不退轉。

問:佛教所言,明心性,或稱常住真心真如性實相等是何意思?(慧妙)

答:所問四句,一可稱是總,餘三可稱是別,先講其一,心性即自性清淨心之總名也。亦有分為二事者,雲常是性,無常是心,語錄有借冰水為喻之言曰,迷時結性為心,悟時釋心為性,以此而論,心性說二,不過指迷悟耳。再釋餘三,此三皆說自性清淨心,惟各經命名不同,實則無異。心有真妄,性有迷覺,相有實假,而凡夫所知者,乃妄心’‘迷性’‘假相而已,故具縛沉淪,無有出期。聖言特揭出真心’‘覺性’‘實相,以警癡頑,期其知本還元,解脫出要也。

問:何謂實相念佛,何謂入世法,出世法?(慧妙)

答:問有三端,茲分答之。念佛之法有四,曰持名,曰觀想,曰觀像,曰實相。前三不贅,只言實相,即本心不思惡,不思善,離一切境,離一切念時,斯名實相。在這樣時,無念而念,念而無念,無念者,我法名相,寂寂俱泯,有念者,自性彌陀,惺惺不昧,此種境界,可會而不可言,有非初機所能體解。出世法者斷惑證真,或帶業往生之方法也。入世法者,即證果出世後,應眾之感,重來入胎度眾,如世尊迭來娑婆八千次數也;及往生後,乘願再來,如豐幹寒山拾得諸師,為彌陀文殊普賢諸聖之化身也。

問:印公語有全性起修,全修在性。如何解?(周羅漢)

答:如來藏本具染淨二分,如金在礦,淨是真即本覺,喻純金體;染是妄即無始無明,喻礦塵沙,礦不陶冶,而純金不顯,如來藏不修,而真性不見。性德寂而照,故能起修,修德照而寂,故能見性,是性能起修,修仍依性,性能不二,是所問之大義也。

問:念念念佛,念念明瞭,上三字念應當如何理解?(周羅漢)

答:上兩念字,是說一個念頭隨著一個念頭相續,如後浪逐前浪然,第三念字,是說起念在佛,而不緣及其他,合講即是每起一念,只是在佛,而不他緣也。下句言念能如此,則念皆覺照不迷也。

問:黃檗心要(第一頁,無相而無不相,無為而無不為是何義?(序五頁)(周羅漢)

答:此形容靈覺真心之實相。此心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寂所以是真,照所以是靈。寂是不動,不動則不變,故說無為,照是隨緣,隨緣則諸法生,故說無不為。寂是心體,心體乃真空,故說無相,照是心用,心用起假有,故說無不相。

問:四十二章經內一句生中國難,此句是指何義?或指地方名?(陳林洲)

答:中國指各洲之最繁榮國家,或一國之中最繁榮之都,因都會之所,文化必盛,而佛法易於得聞也。

問:四十二章內之無知磨牛是比喻嗎?何意義?(陳林洲)

答:昔日五穀製成細粉,全用碾磨二器,磨是石作成者,上下兩層,上有洞孔二,專備穀從此入,此層或用人推,或用牲畜牽拉,使之轉動,而洞內入進之穀,即磨成粉而流出,吾國拉磨多用驢騾,印度古時,嘗用牛拉,故雲磨牛。

問:不墮旁生。是何解說?天中天是何解說?(何坤茂)

答:旁生即是畜生。天有五義,一名天如人王等尊稱天子;二生天如二十八天,作善所生之處;三淨天三乘諸聖;四義天十住以上諸菩薩,五第一義天諸佛。天中天者,謂五天之中最極天,即佛之尊號也。

問:無量義經中有雲:聞如來說是經時,或得暖法、頂法、世間第一法,此三法如何解釋?(方奮青)

答:此名四善根,亦名四加行,功夫到相當程度即可發現,者,乃近火之時,此以聖道喻火,人近火則暖,謂修者漸近道矣。者,喻已行至高處,但有進退兩途,仍應提防退轉。世第一者,言有漏智慧,已達極境,再進便是無漏智,有漏智屬於世法,故雲世第一。然在世第一前,尚有忍法階段,方合為四數。

問:非因計因,非果計果,意義請示?(寬湛)

答:此皆迷惑眾生,所起之邪見也。按凡求一種結果,必先修其因,倘不是其因,反誤認之,即名非因計因。而所希之果,並非究竟真實,反誤認之,即名非果計果。例如胡鬧之秘密教,造作釋迦退位,彌勒掌盤等妖言,彼無真法,若誤信奉,即前條之邪見也。如人天小果不出六道,自非究竟,而以升天為最上,即後條之邪見也。

問:不落因果與不昧因果,意思甚不明白,請老師開示。(慧治)

答:落作著落解,昧作迷昧解。

問:皈依有什麼意義?(魏慶志)

答:皈依之字,乃是佛家收弟子之專名,他教不能混用,因著眾生離不開六道輪回,好比沈在苦海中一般,忽然變成人天,像是在水中露出頭來,喘一口氣,此名頭出。不久死了,又變成畜生餓鬼地獄,像是又鑽入水中淹著,此名頭沒,要想出此苦海,必須投一個不在苦海裏之人,去靠他,把我救出來,是名皈依

問:什麼叫僧寶?(魏慶志)

答:不論人或是物,真有萬德萬能,救大苦大難,方稱是寶。最大苦難,莫過生死,此事惟有佛獨辦到,佛所以稱寶。佛所度眾全仗教法經典,法所以稱寶。代佛講經說法,度化眾生者,是出家之比丘僧,僧所以稱寶。

問:墮落是什麼?(魏慶志)

答:此是從高處跌到低處之意,譬如一人站在高崗上忽然跌入深坑裏。此是譬喻人由善轉惡,或是先修行而後又退轉,就如俗說下流了相同。

問:佛寺是什麼?(魏慶志)

答:我國漢朝,一切官府中,有一組織名鴻臚寺,漢明帝派人向西方求經,遇見竺法蘭迦葉摩騰二尊者,就請他二位用白馬馱著經像,來住鴻臚寺翻經。遂將鴻臚寺改稱白馬寺,此是紀念翻經之義。後來凡供佛住僧之處,就通名曰寺。

問:法華文句四曰:普曜日,抵突墮畜生,此抵突何謂?(陳林曛)

答:抵突猶今言衝突也,即是起憤怒向人,或意或口之種種惡暴動作也。

問:釋氏要覽中曰:辯意經有雲五事作畜生,其第五事:常以因緣艱難齋會,此語何謂?(陳林曛)

答:凡事之成,固須因緣,事生阻礙,亦是因緣。齋會當是佛法利益眾生之事,若從旁阻撓破壞,使其艱難而不能成就,即此語之謂也。

問:金剛經:一相無相分第九內有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此三者是何果位?(顏文曝)

答:聲聞四果,極果羅漢,須陀洹為初果,七番人天來往,即證羅漢,斯陀含為二果,一來往證羅漢,阿那含為三果,即在不還天中,便證羅漢矣。

問:佛說三車,羊車,鹿車,白牛車,如何分別,其義雲何?(潘妙玄)

答:羊車喻聲聞乘,鹿車喻緣覺乘,牛車喻菩薩乘,其義表大小與究竟與否而已。

問:十惡八邪,八邪意義如何?(潘妙玄)

答:三十七道品之第七科,名曰八正道,若與正道相反,即是八邪耳。

問:請簡解佛教大小乘之別。(郭李阿葉)

答:乘是舟車譬喻之辭,小者只載自己,大者兼載多人,此是說在佛法中,自修自度的謂之小乘,自行化他的謂之大乘。

問:何謂了生脫死生死兩字是指輪回生死,或包括其他的意思?(蓮雲班)

答:輪回六道之生死,名曰分段生死,尚有一種六道外之生死經,名曰變易生死。了生脫死之義,了是了結,脫是脫離,合起來講,即是將生死了結與脫離而已。

問:束修一詞何解?(翟孟秋)

答:修是割肉成條而乾者,束是縛,束修謂十條幹肉,古時相見,必有贄物,此是最輕之禮。

問:歸依師之法名加添上下兩字其意雲何?(翟孟秋)

答:中國法師之名,後多是兩字,加上下者,指上一字及下一字,此取恭敬不敢直呼其名之義。

問:佛的十力,有知種種解智力知種種界智力,這二種智力之略解名如何?乞示。(大寬)

答:一切眾生,各有其所知所解,然其各個知解,深淺大小,千差萬別。而佛之智力,盡能各別徹知,此名知種種解智力。一切眾生,於世間接觸種種之法,自然各有各得之境界,此各得之境界,亦是千差萬別,種種不一,而佛之智力,俱能各別微細徹知,此名知種種界智力

問:佛的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是哪幾種?懇賜分別開示。阿羅漢的八解脫十八變化是哪幾種?懇賜分別開示。(大寬)

答:此二條之問,等於四十八條之問也,是類名數,俱載在佛學辭典,一查便知。若但依問列舉其名,亦恐不能瞭解其義。若每條加以解釋,則是一種專冊著作矣,實非本欄性質,亦非短紙能容納,請加原諒,恕不能奉答也。特錄列數端,以證不釋不解之言。佛曰無所畏,一、一切智無所畏,二、漏盡無所畏,三、說障道無所畏,四、說盡苦無所畏。十八不共、如三業無失,無異想,無不知已舍等。八解脫,如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等。大德如研此事,必須備辭典參考,縱圖簡單,有法相綱要一書,讀之亦能小補。

問:法師,和尚,居士作何解釋,軍中受戒學佛者用何稱呼?(黃冠中)

答:出家人通經弘法者稱曰法師,然亦不必如是拘泥,凡出家人,皆可以法師稱之,亦普尊之義也。和尚即印語之訛音,為吾師之義。居士為在家人學佛之稱。軍中學佛,仍用軍中稱呼,不必歧異也。

問:何謂無等等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菩提亦分等級?(黎明時)

答:即是無上正等正覺。覺有始覺、隨分、究竟之別,如月魄放明;有似鉤、上弦,圓滿等象。平等之心亦如之,德學進,則平等之心,亦隨之進展耳,此可體會。

問:三世諸佛、放蒙山、放焰口、廣長舌、燃指或燃臂供佛,有五種無間地獄,法身、報身、應身,如何分別?(黃伯敬)

答:三世佛是說過去現在未來諸佛。放蒙山焰口是密宗之施食法,因鬼道常餓,用法力,施給飲食。蒙山是地名,此法為小施食,焰口是鬼名,此法為大施食。廣長舌佛有三十二相,不同常人,佛舌既寬廣,而又長也。燃指臂供佛是燒指當香,燃臂是在臂上安香燒之,皆取以身供佛之義。五種無間是地獄之名,無間是受苦無有間斷之義,共有五種:一受苦無間,二身形無間,三罪器無間,四眾生無間,五時無間。法身報身應身法身是真如本性,報身是萬福莊嚴之大身,應身是隨眾生之緣,所現之眾生身。

問:楞嚴聞所聞盡,盡聞不住,覺所覺空,空覺極圓,空所空滅,生滅既滅,寂滅現前諸句意義,請賜解釋。(鐘觀靖)

答:區區老耄多忘,楞嚴此節章句,出於某卷,一時憶尋不出。縱尋出矣,依文解句,不免囫圇。若詳釋其義,自不出古注範圍,且本欄篇幅太狹,亦有難容之勢。暫恕不答,有緣晤面,當竭知貢獻也。

問:心淨即佛土淨,隨其心淨即佛土淨,如何名為心淨,其義雲何?(蕭紹聲)

答:心與佛土,非為二事,因山河大地,儘是心中一點微塵。更應知此心非指身中之心臟,乃指無形之心性。此心性自多劫以來,為一切煩惱,密密染汙,所以不淨,故有種種之污穢現相。如水腐孑孓生,木腐菌黴生,水木不腐,方是好水好木,自無出孑孓菌黴,心斷煩惱,便是淨心,自無污穢現相。

問:六祖大師說三毒之罪一時消滅其義雲何?(蕭紹聲)

答:三毒指意起之貪嗔癡,此三者能造種種之罪,三毒若斷,諸罪自消。

問:如何名中間?如何名二邊?如何名中道?(蕭紹聲)

答:如物體之一邊,如物體之中心。居能看全體,居只看偏面。喻正見,喻偏見。二邊者,指凡夫之常見斷見也。無常誤認有常為常見,非滅誤為斷滅為斷見

問:浮塵勝義二根之區別?(胡正臨)

答:眼耳鼻等現外之器體曰浮塵根,各器內具之原點曰勝義根。

問:如何圓解三如來藏?請以例證之!(胡正臨)

答:可以古鏡為喻也,鏡體為塵垢所蒙,此即藏之隱覆義。體雖被覆,而光不滅,以體未滅,即含光之功能,此即藏之能攝義。光依鏡體,塵垢亦依鏡體,是古鏡含光垢二事,此即藏之所攝義。事雖三而理實一,本理言事,即圓解也。

問:金剛經中一合相一詞,五十三家注就性釋,江居士講義則就相釋,究應以何者為准?(胡正臨)

答:釋者見仁見智,各有所見,區區之意,亦同就相釋也。

問:普門品講話(星雲法師譯)記雲三十三身,未能瞭解,敢祈示教?(龍文泰)

答:此是分晰文法,中日學者不同之點。星雲法師所譯,查系日人森下大圓所著。三聖,六天,五人,四眾,二童,一執金剛神,自與中國經師主張相同。其見解異處,即在女身及八部兩類。中國經師注重結句現身語氣,因品中眾歸一段,有即現婦女身句,故女數隻列為一。八部一段,于後因尚有’‘非人兩種,而結處曰即皆現之,皆字頂上列數而言,上數有十,故擴為十類。森下大圓氏,則將婦女分成四數,又將人非人刪去只取八數。兩派各計,中國學者合得三十二,日本學者合得三十三耳。

問:大藏二字請師詳細說明!(周慧德)

答:藏者,蘊積包含之義,言此典籍,文義事事,盡為包含,大者,廣大之義。合雲,佛法中之一切文義事事,盡包此中矣。

問:法唯一乘,又何必多說五乘,其是何?(賴耀耕)

答:說五戒使得人果,十善使得天果,四諦證聲聞,十二支證緣覺,六度由菩薩證極果,此五乘也。眾生根器有小大利鈍,不如是方便,則不能普度也。

問:楞嚴講義一八六頁經文中窮盡瀛渤句難於體會?(胡正臨)

答:此乃中國文學家形容海之名辭,瀛為大海,渤為支海。若釋句須連上文,否則謬誤。連講之義,謂誤認一漚作全海觀也。

問:楞嚴講義二八八頁經文必見圓滿,何處和明,若明圓滿,不合見和句請詳釋之?(胡正臨)

答:此段文脈絡甚長,須將前阿難答佛,執覺性自然,佛以明暗空塞,何者為自提醒之一段看起,經過中間因緣,自然,和合相,節節破執至此,此四句仍是破執,請思圓滿必渾元一體是,必二三體是,大意即謂見圓滿則無和相。若求詳解,恐言愈多,愈滋惑矣。莫如將此一大段,徹頭徹尾,連小注多讀十數遍,當有悟處。

問:楞嚴講義六二一頁佛偈雲解結因次第,六解一亦亡,瑛師雲六結乃五蘊所成,竊意亦可指六根所成,如十方如來讚語淪生死,證菩提唯是六根,居士以為然否?(胡正臨)

答:五蘊歸納為色心二法,六根不盡包括乎?瑛師之解,以五蘊配八識,心陰四結,色陰二結若只講六根,則七八二識,無著落矣。

問:又此六結之形為是同處連結六結,抑是六結各處一處?又一亡之一字是指巾體?還是指起始第一個結?(胡正臨)

答:此問是自求執著,請覓一條巾,結上六個扣,是連是各,細看細思,便能明白,一亦亡之一是指元始一結,六既解矣,何有其一也。

問:如來藏清淨本然遍周法界,依正二報,見病所成,莫非循業發現,如是則十方佛國想亦同然,即彌陀之極樂世界,亦為見病所成?(胡正臨)

答:極樂自有常寂光,本不可說,不可議。眾根有利鈍,說法有權實,權實雖是二名,卻是又不可分。這些高議論,實不是為初機所說,如有一抱餓十日之貧人,眼前青菜豆腐不肯吃,必求得乎熊掌而自燔之,方肯加餐,是知其必餓死也。

問:如前意若返妄歸真,則依正二報應時銷落,了不可是,唯一寂寞場地,何者是三身佛,何者是三佛土,無非空花水月,念佛往生確屬妄想,斯意雲何?(胡正臨)

答:經有自覺自利語,有覺他利他語,皆因時地人而異其運用,寂光法身者,為自覺自利實休,報化淨穢者,為覺他利他妙用。若不明時地人等緣,則為不契機,切勿執一而生誤會也。

問:會四科融七大無非指心物一如,如來藏相妄性真,既如是認物為己自取輪回之意,又是何指?(胡正臨)

答:一切唯心造,可知相即是心。情與無情,同圓種智,何有自取輪回。

問:八識田中含有無量色心種子,此諸種子起現行 時,各是何相狀?(胡正臨)

答:有情世間及器世間,即其相狀也。

問:眾生身中藏有各種蟲類,此諸蟲類是否亦有神識,若有,為與其所寄之體,為同一識,為異其識,又此諸蟲類何因緣故,寄住眾生身內?(胡正臨)

答:一株樹,青枝香花甜果,種種不同。試思他得之水氣,是一是異。若問何因,寄住眾身,千差萬別,更難概述。總括一句,有正心有依。

問:以上九則疑難,除八九二則外,餘均後學對楞嚴經不解理會處,敬祈開示(胡正臨)

答:楞嚴非初學可解,必般若唯識有研究後,方可看注求悟,仍以聽人直解,比較易入。如文學哲學,俱無根底,只在暗中摸索,有損無益。實在說,區區對於此經亦是望文生義,三世佛冤。敝意以為居士暫且擱置,先研性相,有個悟處,再來重看不遲。

問:普門品內中有句乾闥婆,迦樓羅,緊那羅,摩癳羅伽等數位,未悉作何名義,希大德分示以增慧力!(顏寬文)

答:此四名皆為梵語,一譯樂神,二譯金翅鳥,三譯歌神,四譯蟒神。

問:心經色即是空,大概說相有體無,尚易明瞭。空即是色,於空無有處,說他是色,理不易通。希望將此二句,舉喻解釋為要。(陳曉峰)

答:色即是空,謂凡有相者,其性體空,實所不變。猶相顯之水,仍似無相之輕養所緣生,可曰水即輕養也。空即是色,謂無相空性,于諸有相,而能隨緣。猶似無相之輕養,是相顯之水所待緣,可曰輕養即水也。

問:空色二句,設喻答覆,當然感激,恐言多難記,倘能喻外再用簡單言語解明,使人易記,猶為感激!(陳曉峰)

答:此言真空妙有,是一非二,不偏之中諦也。森羅色相,仍不變真實空性,故曰色即是空。真如空性,能隨緣幻化色相,故曰空即是色。

問:一般出家人在名字上多冠姓。此為表明為釋尊之法子,但在家之居士,如在法號上亦加此字,未知可否?或只限出家?(顏文曝)

答:在家人只是近事男女耳,未入僧團,不能濫用。

問:金剛經內第十四離相寂滅分內雲: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佈施。此中之住字作何解釋?(顏文曝)

答:住是安置在茲之意。

問:虛空,真空,實相,法界,宇宙以上五點妙義如何異別敢請分段一一示曉?(吳倫炳)

答:虛空謂此空間,宇謂上下四方,宙謂往古來今,此二字合時空二間而成,乃我國文學上固有名辭。余三皆謂本性,真空指體,實相指狀,法界指用,系佛學上之專辭。

問:俱生我執,及俱生法執,是否與有生俱來之一種我法執同?抑是有法所指(例指:見分相分)?(羅德彰)

答:既雲我法二執,見相二分自括在內。

問:課誦本的伽藍贊,首句有的書注伽藍主者,有的書注著「伽藍聖眾,何句適合修淨土法門?(溫文瑞)

答:主者,乃稱伽藍神是寺中之主人。聖眾,因伽藍神不止一位,故稱聖眾,又佛家稱一人說一眾,茲說伽藍神是聖者之人,亦講得通。此二稱呼,任擇一種,皆無不合。

問:阿彌陀經首句如果我聞是謂何位尊者證明的,是阿難尊者不?(溫文瑞)

答:是此尊者。

問:船若經稱以心外無法故,空即是色,以法外無心故,色即是空。又色不異空,即非有相。空不異色,即非無相

答:此引用他經之語,解釋心經空色四句,來問一三兩句,是解第二四兩句。六八兩句,是解第五七兩句,然解釋之文,理亦甚深,諒非初學所能明白,茲勉為略解。萬法皆是心造之幻象,故說心外無法,然此幻象,皆是心變,故說法外無心。色依他起,並無自體,是非有相,空含妙有,是非無相

問:印光法師說的阿伽陀藥是什麼?(何永丁)

答:是印土之一種靈藥,百病皆治。

問:六方分成實大乘,及三論與三論宗之分別?(蔡明穀)

答:尊問未指明出處,不能知上下文,自然無從答起,茲以望文生義答之。成實論乃小乘之空宗,其立論頗似大乘,或有人稱成實大乘。三論指中論’‘十二門論’‘百論三書而言。三論宗者,依此三書治學之宗派也。西土推文殊為初祖,東土推羅什為初祖,亦如依華嚴治學者稱華嚴宗,依淨土三經治學者,稱淨土宗,同一義也。六方分之間,必知接連之文,方可置語。

問:實報莊嚴土的佛是微塵相海身,方便聖居土是解脫相嚴身,西方安樂土是大乘根界身(見靈岩念誦儀規123頁,又清淨大海眾是滿分二嚴身;這幾種身的略釋如何?乞開示(大寬)

答:微塵喻多,海喻無邊廣大,即謂無邊微塵數之刹土,佛身盡為包含也,是名微塵相海身。三界九有,無不攝度,是名大乘根界身。福慧二者圓滿具足,莊嚴其身,是名滿分二嚴身。

問:大懺悔末了有如是四法廣無邊一語,這四法是哪幾種?乞示。(大寬)

答:此即指上文,乃至虛空世界盡,眾生及業煩惱盡二句而言。謂世界,眾生,業,煩惱等四法。此華嚴行願品之偈也,其義四法無有盡,菩薩之願,亦無有盡也。

問:一、事理無礙法界,二、同時具足相應門,三、一多相容不同門,四、諸法相即自在門,五、因陀羅網微細境界門,六、微細相容安立門,七、廣狹自在無礙門,八、十世隔法異成門,九、主伴圓明具德門,十、托事顯法生解門。上列十條是不是大乘教實行的方向?請解釋指教。(高清標)

答:所問十條,名為十玄門,乃華嚴宗所立。以華嚴玄深似海,通此十義,可以得入。確是大乘方向,但非初學所能瞭解,更非外道窺其萬一。尚希暫勿談此高調,恐有好事之徒藉之謬解眩惑眾也。按探玄記所載,並無事理無礙法界一條,餘九則同,其不同之一,為秘密隱顯俱成門耳。

問:阿鞞跋致是指根器愚拙是否?若已生、若今生、若當生,這是何解說?(林金蓮)

答:是句為梵語,譯華文為不退轉。即是生到彼界,一切修因,及果位,只有向前進步,決無退轉。非如此界修眾,進三步退兩步者然。下三句是承已發願、今發願、當發願,三句而來,乃說已發願者,業已有往生者;現今發願者,也有現今往生者;當來發願者,當來也一定會往生。

問:何謂二六時中?(羅德彰)

答:一日夜共為十二時辰,分為晝六夜六,故雲二六時中。

問:佛法分藏通別圓,四諦亦分四種,除生滅四諦外另三種請指示並略述其意!(蔣俊義)

答:四諦四種,除生滅種外,餘為無生,無量,無作等。因藏通別圓各教,所了之境界不同,故四諦深淺,各見其異。通教了苦集道當體皆空,已不見生滅謂之無生。別教了諦有無量之相;諦有無量差別,修學而斷塵沙,謂之無量。圓教已了煩惱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於苦滅二諦,不起造作,謂之無作。此其大略也。

問:凡做功德之表文,記載一灑天下,南瞻部洲,系指吾中國。是中國以外,包含其他地方否?。字何解?(張阿隆)

答:佛學講宇宙,在假定組織中,四個大洲之一洲,乃稱一個天下,玩其文義,當系專指南瞻部洲一天下而言也。此南瞻部洲,即指吾人現居之地球,吾國不過南洲之一部分耳。灑者,以水揚潑之義,表文內或有甘露法雨等字樣,故雲灑也。

問:圓覺經下卷第四八頁說,若請菩薩以變力無礙,作用斷煩故,安住至靜。此菩薩者,名先修三摩缽提,中修禪那,後修奢摩他。這是何解?三摩缽提’‘禪那’‘奢摩他上這三句華語怎樣譯呢?(無名氏)

答:三摩缽提漢雲等至。乃禪定之一種,謂定時心離昏沉掉舉,得到平等安和,故曰等至禪那即是之全名,漢雲靜慮。靜即定的意思,慮是慧的意思;依法而修,能使心身,得到定慧均等的境界。奢摩他,亦是禪定之名,漢雲,即攝心一處,不使向外攀緣之意。

問:沙彌律儀下篇執作第十一之凡洗菜當三易水者,其三易水雲何?(姚本潔)

答:易水;潑去已用之水,另換取新水也。必如此者,慮菜上之微細動物,一次不能去盡,恐傷其生。且亦食不貴美,而貴潔也。再者,此系出家戒律,我輩在家眾不必研究。

問:又下篇隨眾食第五之,當一坐食不得食訖離座更坐食,不得食訖以手指刮碗缽食者,其含義請示?(姚本潔)

答:此乃重威儀也。世法凡受教育者,尚重禮貌,所謂有禮儀三千,威儀三千。況乎佛家清淨三業,律儀自更嚴格,食訖離坐,複坐再食貪也,手刮碗缽,不莊也。

問:基津靈泉寺開山,善慧大和尚圓寂之時,有遺偈二首:(一)釋子知宿命,有身返有病,叫痛即念佛,晝夜心清淨。(二)餘今六十五,無迷亦無悟,常行中道理。到處隨緣好。不知第二首,第三句常行中道理的解釋如何?(李永茂)

答:此義泛言之,即不偏一方面之謂,具體言之則繁矣。如不落斷見,亦不落常見者是。不著於有,亦不著於空者是。再則即事即理,雙非雙照,乃至定慧均等,行解相應等,皆可稱行中道也。

問:請問何為無生法忍,其意義若何,偈雲花開見佛悟無生,此無生是否即無生法忍之無生,是則非到菩薩之境地,不能領悟其究竟。乞解!(仲忠英)

答:涅槃不生不滅,謂之無生,法指真如之理,及涅槃之體,忍是真智安住不動,偈雲花開見佛句,即指此也。一生西方皆是阿鞞跋致,居士尚不以菩薩見許生西之人乎?請詳細研淨土三經,疑自渙然。

問:活佛稱呼意義甚不明白,蒙古人誰都可以稱活佛是不是?(慧敏)

答:活佛者,乃呼圖克圖之俗稱。按呼圖克圖,譯成漢文,大略為不昧本性,乘願再來之義,系為古德應世之專號,何得蒙古人皆稱活佛,大錯,大錯!

問:無量壽經中不了佛智,不思議智,不可稱智,大乘廣智,無等無倫最上勝智,何解?(楊德榮)

答:一切種智,大圓鏡智,皆為佛智。如以華嚴所稱,佛具十智,繁不贅述。無量壽經所稱之佛智,即上舉各類也。以下四句,不過對佛智之讚歎語耳。

問:何謂賢劫?(羅德彰)

答:此劫出佛千尊,故以雲賢。

問:六欲天所穿銖衣,由忉利之六銖,遞至他化之半銖,其相如何?未知可得聞否?(羅德彰)

答:銖系衡數之名,古錢有三銖四銖五銖等之別,但一銖之重,古說各異。有謂十黍之重為一銖者,有謂重二十黍者,荀子則謂十二粟為分,十二分為銖,淮南子又謂六豆重為一銖。衣以輕為貴,此言天人之衣,若是之輕也。

問:請問無生法忍四字,應作何解說?於無生法三字以後,何必要加一忍字?是否即得成於忍之意,二者有何顯明聯帶關係?學者不明?(仲志英)

答:無生法謂真如不生不滅之體理,謂安住不動之義。合言之,即得悟此理後,將心智安住於此,得不動退。

問:九品蓮花為父母及華開見佛悟無生之意義怎樣解釋?(王阿盞)

答:淨土往生者,托胎蓮胞,故稱蓮花為父母。然念佛之功夫有深淺,故彼池所生之蓮。亦有高下九品。悟無生者,謂證無生法忍。此句淺解,即是證得不生不滅之法,將心安定於此道耳。

問:吠陀種姓思想是什麼?娑婆訶怎麼解釋?(廖玉嬌)

答:未見記載,以其環境推之,初當信仰婆羅門,而後同化於佛也。娑婆訶乃梵語,譯為疾成就之義。

問: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中之偈有曰:咒詛諸毒藥,所欲害身者,念彼觀音力,還著於本人,請教是何開示?(香遠)

答:首二句說或有惡人,用惡咒或毒藥,想要加害於人。後二句說而被加害者,借念觀音之力,能不受其加害,而害人者不過自害自己而已。

問:什麼叫做八忍八智,我們能知其大意嗎?(許玉霞)

答:於三界中,斷欲界苦集滅道四諦見惑之智,謂四法忍;斷此見惑已,而證得此理之智,謂四法智。斷色空界四諦見惑之智,謂四類忍;斷此見惑已,而證得此理之智,謂四類智。合欲界斷證之四類忍’‘四法智,及色空二界,所斷證之四類忍’‘四類智,故曰八忍八智。亦即見道之十六心也。

問:佛說四十二章經第七頁第九行有飯千億三世諸佛,不如飯一無念無住無修無證之者一節。未知其意如何?(李永茂)

答:此段乃雲越供養德高道隆者,其功德亦越大耳。佛亦有藏通別圓四種,雲十方,雲三世,皆指於三十四心斷見思惑之三藏佛也。無修無證者,即法性無作無為之意,指別教或圓教之佛也,亦有解為指自性者。此段蕅益大師之注,最為簡賅,祈參考之。惜區區手中無是書,不能錄獻。

問:一念十法界四聖六凡容易知道;一念三千性相,甚不明白?(寬心)

答:十法界各具十界則成百界;此百界,又各有如是性,如是相,如是體,及如是力、作、因、緣、果、報、本末究竟。百界乘十如,則得千如。此千如複分眾生、國土、五陰之別,合之數為三千。至其十如解釋,可參考聽法華時之如是筆記。

問:茲悲怎麼分別?(魏慶志)

答:與人以安樂,就是慈,救度他之困苦,就是悲。

問:娑婆世界教主是不是指現在宣道之人?或是宣揚佛經之佛?(柯阿明)

答:娑婆教主專指釋迦牟尼佛而言,以三千大千之娑婆世界統歸釋尊教化也。

問:何謂九界導師,教主與導師有什麼分別?又諸佛皆可以稱本尊嗎?(柯阿明)

答:菩薩、緣覺、聲聞三聖,天、人、修羅、畜、鬼、地獄六凡,謂之九界。均須賴佛以開其迷,故稱佛曰九界導師。教主乃佛教之主,為當然之導師。又顯教各宗所崇之佛菩薩,為各宗之本尊。密教所傳之各佛菩薩金剛等法,其佛菩薩金剛等,為各法之本尊。

問:八教、五宗、三界、四土作怎麼講?(柯阿明)

答:天臺宗所立之化法四教(藏、通、別、圓),及化儀四教(頓、漸、密、不定),謂之八教。天臺、華嚴、法相、三論、律,謂之五宗。然今尚有淨、禪、密、成實、俱舍等。其此總稱,若細分之,更有多名。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謂三界。天臺宗析佛土為四,即凡聖雜居土,方便有餘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此即四土。

問:佛母是什麼人之稱呼?(李鋡榮)

答:此有數解:佛身之生養諸母,此最普通之說。諸法亦稱佛母,以佛從法生故。又能生諸佛神變功德之菩薩,多以佛母見稱,如密宗之金剛度母,廿一尊度母,准提佛母,孔雀佛母,佛眼佛母等,皆是也。

問:佛教既分律、教、禪、密、淨五宗,前四宗指些什麼?(沈翰初)

答:佛典分經律論三大類,名曰三藏。律是戒律,專研修此類學問者,即名律宗。教指一切教法,專研討經教之義理者,即名教宗。禪翻靜慮,不立文字,專參心性。密亦曰真言宗,口持咒語,手結印,心觀想,成就本尊(即修某一法之佛菩薩)。此為四宗大體分別。

問:佛陀如來佛各是哪位佛?(劉定熾)

答:佛有十號,即是一佛有十種稱呼也。佛陀’‘如來乃十號中之二種名詞。如今之稱人,呼某人之號,或加稱曰某老、某翁、某公、某先生等之類

問:浮圖有何分別,有何作用及功德?(劉定熾)

答:此二者名異實同,其作用有供佛者,有供舍利者,有藏經典者,有藏骨灰者,本音為堓堵波,華譯為供養處。

問:娑婆’‘三根’‘六根’‘四大’‘安婆’‘龍華’‘’‘三皈’‘荼毗’‘醍醐各是何意義?(劉定熾)

答:娑婆譯為堪忍,即此世界之名,謂此土眾生安於十惡,忍受三毒。三根謂人有上中下三等根器。六根謂眼耳鼻舌身意。四大謂地水火風四大種。安婆上一字不清,不能解答。龍華是樹名,彌勒菩薩坐此樹下成道說法,然今日有所謂龍華派,原是外道,借名冒充佛教者。此一字必須配合他字,方易講解。三皈皈與歸同,三指佛法僧三寶,謂皈依此三寶為師。荼毗譯雲焚燒,即佛子死後,焚化其遺體也。醍醐是牛乳經過四番提煉,得最後精華體之名。

問:’‘’‘’‘’‘’‘’‘’‘沙門’‘各有何分別?(劉定熾)

答:沙門此譯為勤息,謂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乃出家人自稱之專名。餘八字皆寺廟之稱呼,嚴格講自有區別;但今日除佛家廟不稱宮觀,道家廟不稱寺刹外,大概多混用之。

【附注】前四問各條所答,不過略講名相,然各名詞均含有若干義意,本欄因限於篇幅,不能一一詳解,並表歉忱。

問:無量壽經第四十一段內有邪見業王,請問什麼叫做業王?自己要舍離而被人束縛,業王作用否?(周慧德)

答:邪見屬於意業,若達于最高潮,即不為一切正說所能破解,如國家之王,凜然不可侵犯矣。又此種意義,支配身口,造作種種邪事邪語,亦猶王之宰製一切也。自己要脫離,乃是正見,被人束縛,乃是外障,於邪見業王無干。

問:普賢行願品偈中:蒙彼如來授記已化身無數百俱胝,該句應作如何解?(甘鎮芬)

答:俱胝唐譯為千萬,此言菩薩有無數量百千萬之變化身也。

問:字除解釋愚癡外,是否含有昏迷意思?(張廷榮)

答:是無明,煩惱之根本;昏與迷皆癡之一部分。

問:金剛那羅延身其義如何?(大寬)

答:那羅延乃天上之力士,力大無窮。金剛乃金中之精,經百煉而不銷者,合言之,即體堅如金剛,力大如那羅延也。

問:白法隱沒之義為何?(雙木)

答:白者即潔淨不染之義,喻一切之善法也。末法之期,鬥爭堅固,人多不順善法,故雲隱沒。

問:法華經提婆達多品龍女成等正覺,即往南方無垢世界六反震動,無垢世界是在哪兒?有什麼佛教化?六反是什麼東西?(釋普淨)

答:無垢世界,經雲在南,便是此娑婆之南,另一星球。龍女獻珠,立往成佛,即歸教化。若問龍女以前之事,經未明言,自無從說。震動指地現相,六反原有數說,此處所雲乃動湧震三種變形,擊吼爆三種發聲耳。

問:楞嚴經雲:有十種仙與六道眾生同名七趣。他是修什麼行?在哪一法界?七趣是什麼和什麼?是以拜問,求一示知!(釋普淨)

答:楞嚴十仙,多屬外道修長生術者。印度之梵志,中國之道教,皆習此也。所修方法繁多,不勝枚舉。梵志之咒術變幻苦行,道士之鼎爐吐納符籙,為犖犖大者。趣者往義,與稱某道略同。道教證仙,聞有鬼地天等區別,分說七趣,歸仍六道。如修羅有天人鬼畜諸類,經中有時歸納,只雲五道,其義相同。彼等未出三界,自當分屬六凡天人鬼趣而已。佛以不生不滅,亦可稱仙,實是界外大聖,與仙境界迥異。

問:根有浮塵淨色之別,浮塵指形體,淨色指能起作用,怎樣解?請示之!(胡遠志)

答:淨色根系指在內能發識取境作用之物體。此物體在醫學界之學佛同人,謂系神經系。竊謂雖不妥當,亦無可再深追求。是根乃無見有對色,既雲無見,是不可以眼見也;有對是有質礙也。八識規矩頌雲:愚者難分識與根,愚指已斷煩惱障,未斷所知障之聲聞。彼等於此猶不能知,可見言詮之難。

問:我們身口意一舉動,一想念都是造業,其業有好有壞,有不好不壞等別,有個人的別業,有他人的共業,又有正報的引業,及依報的滿業,又分招感果報的遲速,順現業、順生業、順後業、順不定業,各如何解。(胡遠志)

答:別業是各別所造之業。共業是共同所造之業。投入六道之身,乃被業力牽引所得,是謂正報引業。正身所享到之一切名物,是謂依報滿業。此生造業,此生受報,名順現業。此生造業,再生受報,名順生業。此生造業,於後數生受報,名順後業。不善不惡離相之無漏業,名順不定業

問:唯識述記自性親因為等流種,異性感召為異熟種。此二種應如何解?(胡遠志)

答:等作相似解,流作所出解,謂因種能出果故。有如是因,必得如是果也。異者不同,熟者成熟,謂果成熟以後,已與其因性質不同。如善性之因得樂果,惡性之因得苦果,然樂苦只是樂苦而已,其性並無善惡可言,故曰異熟種。

問:大乘起信論謂二乘法執,亦有過失。不解何謂?(慧德)

答:眾生迷惑,方用佛法啟悟,猶之病須服藥。若轉迷成悟,覺行圓滿,安用法為?如病已舍藥,其理正同。愈不舍藥,藥反成病,故雲法執是過。

問:一乘,二乘,三乘,五乘,大乘,小乘,何解?(王成一)

答:乘是乘載之意,如乘車乘船皆曰乘。此處說乘,是譬喻之詞。謂乘載佛法。可以達到所求目的之地。一二三是說等級的高下,一是菩薩,二是辟支佛,三是羅漢,以下三者再加天人三種凡乘,是為五乘。

問:聲聞,辟支,緣覺,獨覺,羅漢,菩薩,佛是什麼意思?(王成一)

答:聲聞是聞佛四諦聲教而證者。緣覺即是辟支,是聞十二因緣依法而證者;獨覺同上,惟系不聞自悟者。羅漢為聲聞之極果,乃不生不滅之義。菩薩是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聖者。佛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之至聖。

問:和尚,尼姑,方丈,住持,當家,監院,維那是何定義?(王成一)

答:和尚系吾師之義,為出家人之尊稱。尼系梵音女性之義。方丈乃寺中住持人住處之稱,相傳維摩居士石室,一丈見方,故借來稱呼。住持乃主持事務之義。當家乃承當家務之義。監院乃監督寺務之義。皆是寺主之名。維那系漢梵合名,維繫綱維,那系竭摩陀那,乃事務之義,為司寺中事務之義,如今日領眾課誦之人,稱為維那是。

問:四十二章經內,差之毫釐,失之須臾,未知是何意?是須彌山之意否?(鐘添登)

答:毫釐乃分時最少者,須臾乃時間之最短者,與須彌山之意不同。

問:如何謂之縵條衣?(陳淨願)

答:袈裟而無橫豎界條作水田紋者是。

問:五蘊中之字,未知可否同志字之義解?(葉天護)

答:此處之識,乃指能分別之心識而言,與志不同其講。

問:斷四十裏流是指多少時間之流水呢?(葉天護)

答:只雲四十裏長度之流水,其時間並非所重,不論千年萬歲,一時半刻,總是四十裏耳。故此語不必贅指時間。

問:六道凡夫有分段生死,權教菩薩,有變易生死之苦,分段生死是生老病死否?而權教和變易生死是什麼意義?(葉天護)

答:分段生死是出胎入胎,變易只是轉變遞進之境界,喻如生死耳。

問:三觀(空、假、中)中觀未知可能以實例說明否?(葉天護)

答:空謂空無自體,假謂但有緣生假相,執著體空不了緣生假相之事,或執著假相,不悟體空之理,皆是偏見。而中道實理,若明空即是色,(色相也)色即是空,此即圓融中諦一例也。

問:三惑(見思、塵沙、無明)塵沙是喻甚麼?而見思不是二惑之稱嗎?(葉天護)

答:塵沙喻數多也,謂法門無量,如塵沙難數;必須盡皆通達,設有一法不知,即是惑障,故曰塵沙惑。見思是指二惑。

問:何謂歸元在何處?(史潘新霞)

答:元指本性,去盡諸惑,歸還本來面目,謂之歸元,即近日所講起信論之出纏還淨,此元遍滿法界,不可方所。

問:感應,靈魂,本性,三者的區別何在?(龍靜得)

答:一、感是感召,應是應現,合講就是我對佛菩薩凡有所求,用一種至誠心力,感召得佛菩薩應現,滿我所願。二、靈魂是本性起了妄念變化的識藏。三、本性是光明寂靜真如佛性。

問:楊枝淨水贊有八德,壇經有十惡八邪,未審八德八邪是甚麼?(陳樹根)

答:八德指水之八種功德,可參彌陀經摘注自知:八邪乃三七助道品八正道之反也。

問:三藏十二分教是哪十二分?(王淩亞)

答:十二部者,乃指三藏經典之文體及不同事類。分析為十二部門。一、契經,謂單行之經文。二、重頌,依前經義衍出之偈語。三、諷頌,孤起之讚語,能譜入弦歌者。此三部屬於文體類。四、因緣,因果之事。五、本事,佛自說前世之行業。六、本生,說諸弟子前世之行業。七、未曾有,記種種神力不可思議等事。八、譬喻,設喻解釋之語。九、論議,問答辯明之言。十、自說,無啟自說。十一、方廣,大乘等類。十二、授記,佛對修眾預記其將來之事。此九部屬於事類者。

問:唯識宗百法之廿四不相應,是些甚麼?(王淩亞)

答:有百法明門論一書,可以研讀。若只問名數,有何意趣?既承下問,勉為錄列而已。一得,二命根,三眾同分,四異生性,五無想定,六滅盡定,七無想事,八名身,九句身,十文身,十一生,十二住,十三老,十四無常,十五流轉,十六定異,十七相應,十八勢速,十九次第,二十時,二十一方,二十二教,二十三和合性,二十四不和合性。

問:四生正報四大依報四微十如一微塵含五大性,等名詞請賜解釋。(桂引杏)

答:四生指胎卵濕化之正身也,依報指所寄生之處,及養生之物也。四微指六法中之色香味觸,此為色法之元素。十如乃十種如是耳,謂相、性、體、力、作、因、緣、果、報、本來究竟等,如解之不但甚繁,且上沒頭下沒尾,說之亦不瞭解也。祈揀法華經方便品有注音者讀之,明其因何而說,始知其然。一微塵,喻一個法界,五性各經所言不同,茲依圓覺經舉列,一、凡夫性,二、二乘性,三、菩薩性,四、不定性,五、外道性等,此盡包一切眾生矣。即雲一微法界,而包此種之眾生也。

問:擇滅。’‘非擇滅怎樣解釋?(王淩亞)

答:滅謂斷滅一切障染,證得涅槃。須知此障染,即系煩惱。若能由智觀照,一一揀擇而斷之,自得涅槃矣,是名擇滅。性本清淨,初不由擇力所顯。再者萬法因緣生,煩惱亦不例外,倘煩惱緣闕不生,真性顯露,此並未經揀擇之力,是名非擇滅。

問:四諦與十二因緣是何法?(周福玉)

答:四諦乃苦集滅道四法,前二為世間之苦因果;後二乃出世之樂因果;為聲聞所修之法。十二因緣是說人生之種種關係:一、無明,二、行,此是過去二因。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此是現在五果。八、愛,九、取,十、有,此是現在三因。十一、生,十二、老死,此是未來二果,為緣覺所修之法。如解其義,可參考有注解之心經。

問:看經中有五眼,不知五眼是何分別?祈恩師開示。(楊金英)

答:一、肉眼;遇暗,遇阻,便不能見。二、天眼;遠近晝夜,都能見到。三、慧眼;看破假相,識得真空。四、法眼;徹了世間出世間一切法門。五、佛眼;兼有前四種眼,能以圓融。

問:我們人之生時至死,謂之一劫否?(釋常正)

答:劫是梵語,計長時之名辭,人生死一段,不名為劫。

問:天之混沌初開至融合時是否可稱天一劫?(釋常正)

答:劫是計算時間多少,並不依天地變化而規定。明乎此,只可說一劫之中,世界(天包在內)有何變化,不能說天之一劫。

問:又所載之一大劫又有中劫,小劫等,此之一大劫與磐石劫,芥子劫,增減劫,阿僧祇劫,無量劫有何差別?(釋常正)

答:假定人生十歲,過百年增一歲,如是遞增,至八萬四千歲,為增劫之極;再由此過一百年減一歲,如是遞減,至人生十歲為減劫之極;此一增一減,為一小劫之數。二十小劫為一中劫,四中劫(名成住壞空)為一大劫。磐石芥子等數是設喻之數,謂四十裏石山,長壽人每百年用細軟衣來拂一次,至磨石盡,劫尚未盡。又四十裏大城,滿盛芥子,長壽人每百年來取一芥子,至芥子盡,而劫未盡,阿僧祇本譯無央數,按華嚴總目貫攝,亦有定數,謂十萬為億,十億為兆,十兆為京,十京為垓,如是十十加增為一總數,如是倍倍加增,至第一百二十為大總數,又名阿僧祇。至無量無邊等乃是無可計算之言。

問:天之一劫中有佛出世,謂之賢劫是否?又天之一劫中間也有無佛降世度眾之劫否?天之一劫中,是一佛來度眾,或還有數佛來度,或是天之數劫中亦無佛來度眾的場合也有否?(釋常正)

答:知劫不盡,不論小中大,俱有過去現在未來,每劫為便分析起見,俱假定一名,賢劫乃現在住劫之名,以此劫中有千佛出世也。四中劫之空劫,乃二十小劫中世界壞去,空無所有,既無世界,佛故不來。餘問可會參前條自解。

問:圓覺經四大清淨故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清淨,這二十五有是哪些?(大寬)

答:此謂三界二十五種不同之果報,欲界四惡趣、四洲、六欲天等為十四數,色界四禪及大梵天、淨居天、無想天等,為數有七,無色界之四空天,合之則成二十五數。

問:見分種相分種,有人主張同種,有人主張別種。主張同種者其義為何?主張別種者其義為何?祈詳示!(方明)

答:見分是能緣,相分是所緣。既能所雲二,便可說是別。相分乃心現之境,是自體自轉變。見分是心之起照,既統生於心,故又可說是同。惟主同主別之原文,未曾寓目,不知其爭點何在,無法細說。區區不過就普通之理搪塞耳。

問:四不定中悔,是否惡人作善而悔,亦含在內,與易經悔字為義有別?(蒿石)

答:作善而悔,固含在內,然不必舉出惡人二字,因善人作善,亦有生悔之時。此範疇內之悔字,有作善悔,不作善悔,作惡悔,不作惡悔,種種不同,故曰不定。而易經名卦之悔字,亦不盡同一講,是有相同處,亦有不相同處。

問:何謂三千大千世界請示其詳!(鄧至善)

答:假定四大星球,八中星球,數萬小球,向上至九層天為止,謂之一個單位世界。如是千倍,再上三層天為止,謂之小千世界。如是千倍,再上三層天為止,謂之中千世界。複如是千倍,再上九層天為止,謂之大千世界。因有三次千字加倍,故曰三千大世界。

問:教誡經第二段於四供養知量知足,是哪四供養?(大寬)

答:飲食、衣服、臥具、醫藥。

問:四十二章經第一章內示四真道行,其略解如何?(大寬)

答:即是苦、集、滅、道,四聖諦也。

問:塵沙惑怎樣分解?(蕭慧心)

答:塵沙喻量之多也,惑者迷也。若不能通達無數法門,即謂塵沙之惑。

問:何謂無為法。請慈悲開示。(蔡明穀)

答:此問詳述甚繁,簡言即無因緣造作之真理也。

問:金剛經所稱一合相,究是何事相,有無證明?是否亦在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之例?(仲志英)

答:如一撮沙土,散漫分離,此名微塵現相,加以水灰,揉做一團,還是前之沙土,但因其聚集似一,故名一合現相。此只就問名辭如何解而答之,並不涉及義與喻也。有相皆妄,是諸相之原則語,安有例外。

問:不變隨緣,及隨緣不變,乞以譬喻釋之。(蔣俊義)

答:上句是以現相為主而言,喻如金牙,金戒指,金表等,體質仍未改變其金,而戒指牙表,皆隨緣異其相矣。下句是以性體為主而言,喻如水,只是濕性液體,非有長方圓角之形,若盛以簋簠壺樽等器,則水隨品而易其相,然濕性液體,仍如故也。

問:請問大德何為變異生死,其生死情形,與分段生死有何不同?(仲志英)

答:分段生死者,指入胎出胎之凡身,不斷三界來往也。變易生死者,乃界外未證極果之法身,迷境遞減,悟境轉增,境界變遷,類於生死之謂。說有數種僅舉其一也。

問:又心經內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未解其意?(顏文曝)

答:此言諸法真諦。於般若學無深究者,不能遽領會也。如詳解之,連篇累牘,且本刊於此,已曾問答屢屢。茲再簡述如下,前四句是說體空相有,體相不二,後四句是說常住不變也。

問:楞嚴經講義二六五頁第一行若是見色見已成色此二見字作何解?同頁第三行講義中有不能以見見見此三見字如何分別?(胡正臨)

答:見色見已二見字,即作看見解,何必他求曲折。至注內之以見見見句,第一見字,作真見解,第二見字,作能見解,第三見字,作妄見。如曰,不能以真見,能見其妄見也。

問:一般出家人在名字上面多冠姓,既出家無姓,又何必冠?(花蓮一讀者)

答:此是中國和尚的習慣,他國並不皆然。這不過表明為釋尊之法子,似亦無有不合處。

問:金剛經第十九分注解有記載犀因玩月而紋生角象被雷驚花入牙之譬喻。但這二句故事不明敬祈指示。(張枝生)

答:犀之角,象之牙,其上皆有紋理,如樹之有年輪然。犀角之紋理,感月華浸照而生,象牙之紋理,感雷震而發,是設有感斯應之喻。

問: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共有二十八天叫做三界。請問西方極樂世界是在三界中之屬何界天?(林相路)

答:三界乃生死輪回之界,極樂乃寂淨涅槃之土,焉能謂極樂屬於何天,不聞諺語跳出三界外,不在輪回中,三界為穢,極樂為淨,凡聖之域,判若雲泥。

問:依照阿彌陀經,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世界是不是和天界有何區別否?(林相路)

答:區別大矣,非片言可了,茲略言其大者,天有成住壞空,極樂常樂我淨,天有生死,極樂惟一超成佛耳。以天界而較極樂,等於以牛欄羊圈,而與美國白宮比賽矣。

問:三界之內,有幾個大千世界,大千世界內是否包括六道?(劉覺之)

答:須反轉說一個大千,一個三界。分說無色界及四禪色界各一個,三至初禪之色界,及六欲界,則數有千萬。如求詳數,須從一小世界,而小千,而中千,而大千,累計之。大千之中,僅欲界有六道,色無色界,惟有天道。

問:何為十二部經,祈詳示明。(呂淨安)

答:部者指種類也,乃將諸經之內容,分析為十二類門。此十二類,又分兩種性質,(甲)經文之體裁有三:一契經,二重頌,三諷誦。(乙)經文之事項有九:一因緣,二本事,三本生,四未曾有,五譬喻,六論議,七自說,八方廣,九授記。此十二名義意如何,必研經方知,空言解釋,而不以經對證,仍茫然也。

問:所謂二死即指分段及變易生死但不知分段及變易何解。(廖清華)

答:分段生死,指六道凡夫捨身變身之生死也。壽命有一定限度曰分,形體有色受想行識等差別曰段。變易生死,指界外三乘聖者證境轉變之果地也。不同凡夫形色壽命勝劣長短,只是迷惑逐漸斷滅,本智逐漸增圓,心識前變後易而已。

問:佛身之卍字何解?但寫法不一,有寫成如反卍形者,未知何者為是?(廖清華)

答:此字梵語為室利靺蹉落刹曩,譯華語為吉祥海雲之義。其音如萬,為功德圓滿之義。卍,反卍爭論者不定,區區未見梵典原形,不敢武斷也。

問:摩醯首羅在佛眾中之地位如何?其來歷如何?(林正考)

答:此為色界之最頂一天,即大自在天,乃印度外道所奉之神。又密宗亦奉之,雲系大日如來所應現。

問:常見佛書有三昧二字,不解其義請開示之。(廖清華)

答:三昧乃梵語,譯華語為正定之義。

問:業力業境請予解釋,並舉例以明之。(吳茂松)

答:業力者,本身所造之種種善惡之事,其種子自有一種潛力,時至而起現行,不可遏止,此是業力。業境二字,少有界線之別,造業時為因,業因熟時為果。今言業境,自是指造作時之境界,此境即是造作善惡時之因緣,如能所、物件、作意、預備、著手、完成等等,皆其業境也。

問:迦陵頻伽,共命之鳥,此二種是什麼鳥名,除了極樂世界,還有什麼世界才有此鳥?(林秀豔)

答:極樂世界之鳥,並非真產,皆是佛力所化,為接引各地眾生,變化各地所產。此二種鳥,乃我娑婆世界所產,雪山及天竺均有之,中國內部無也。

問:中華難生是否有鄙視洋人的意味?(皆大歡善)(陳燈逢)

答:佛典有中國難生之言,非言中華也。其所說中國,乃廣言某一國之中土,而非邊地,邊緣地往往文化落後,難聞佛法也。佛法眾生平等,並無我人之見,更無鄙視之念。

問:皆是阿鞞跋致,怎樣解釋,系什麼意思?(林秀豔)

答:此是梵語,譯成漢文,為不退之意。此界修行難成之故,即在無恒好退,退則無所成也。極樂世界人皆上善,環境優美,一切皆能幫助前進,並無障礙因緣,所以生到彼處,一直不退,速能成佛也。

問:見思二惑何解?祈淺釋之。(廖清華)

答:三界凡夫,不明四諦之義,發生謬見有五;曰身見、邊見、戒取見、見取見、邪見等,是為見惑。所起之煩惱有五;曰貪、嗔、癡、慢、疑等,是為思惑,其義為何,則非數言能道之。

問: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不知作何解釋?(陳朝福)

答:此名雪山偈,乃釋尊遠劫悟道所由也。寓意深遠,只可概言。前二句言世間有為之法,無不是苦,上句謂一切造作,皆不永恆,下句謂皆是生生滅滅,難了之局。後二句言出世無為之道,乃為真樂,上句謂生滅之事,已經完了,下句謂三障已除,證涅槃樂。

問:用木魚作法器之緣起?(王清漢)

答:魚目不瞑,而心惶惶,刻木作器,以象其形,扣之發聲音,調節誦聲可驅昏沉,大有殊功。

問:無師智,與自然智,有何分別?又一切智,和一切種智其不同在何處?(賴棟樑)

答:無師自然,體一而有兩名,若析則自然乃指本有,無師乃不經人指而獨悟也。一切智者,知一切法之總相,總相即空相,乃聲緣所證者,尚有道種智,知種種之差別道法,即妙有之種種方便,乃菩薩所證者。一切種智者,包前二者而言,一切者指一切智,道者指道種智,此佛智圓明,而無不涵蓋也。

問:印度當時九十六種外道,其中一種婆羅門教,雲何在四姓中,婆羅門種第一,刹帝利為第二呢?(何陳月娥)

答:釋尊未降以前,印度宗教即婆羅門,刹帝利雖是王族,然信奉乃是婆羅門教。王族雖貴,仍是弟子,宗教代天化眾,則居師位,為尊天重師,故以婆羅門列舉其首,此歷史之習慣,無他深義。迨佛降世,則多數婆羅門,自知其非,又皈依我佛矣。

問:婆羅門是修什麼經典,修行方法怎樣修法。(阿陳月娥)

答:最著者為四吠陀,譯為明智明分等,理頗高深,為印度最古哲學,即婆羅門所奉經典也。

問:菩薩級次五十二位,未了五十二位是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妙覺是否,依此諸十,是何行門,請祈慈悲示現。(黃米田)

答:所舉之五十二名,是已。其修並非別有專此之法,總以戒定慧為基。不分禪淨密律,進修證果,皆在次第,五十二位,即次第之名。住何宗派之法,擇一而修,皆能臻此,所謂家家有路上長安也。

問:寺院有供養彌勒佛,不知兩邊四位尊者是何人?(黃永霖)

答:即是東方持國天之多羅吒,南方增長天之毗琉璃,西方廣目天之毗留博叉,北方多聞天之毗沙門四天王也。

問:諸佛菩薩像坐式,悉為盤坐,維觀音菩薩坐像,則一足豎一足平,與眾不同,此種坐式,是何意義?(賴棟樑)

答:觀音三十二化,相相皆異,何止兩足,豎平不一,此種隨式者,多是說法相也。諸佛菩薩盤坐者,多是入定相也。考觀音亦有結趺相,諸佛菩薩,亦有隨坐及立相,並非一定。

問:如何發大菩提心?(張文岐)

答:大菩提心者,為一大事因緣,自他究竟解脫耳。論其跡相,如四宏誓願所雲: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依此四綱,類推細目,精而勇進,堅持不退,由細及廣,由弱增強,不疲不厭,必期於成,雖證佛果,倒駕慈航,觀音地藏,皆為我師,心能如是,是大菩提。

問:佛儒二家對之解釋,請比較說明。(張文岐)

答:中則不偏,無有二致,中則中矣,何有比較。如望月之圓,正至十二,皆一圓相,並無差別。惟佛於世出世法,重在出世,則言空假之中,儒於世出世法,詳於世間,則言過與不及。如夏冬兩時望月,子時皆居天中,惟高低度數不同,出沒長短相異而已。

問:佛學常識課本,第四課有金剛手菩薩,阿難尊者又記出金胎兩部大經,這是秘密結集,佛法是要宣揚普遍,何為秘密結集,秘密二字,是否不顯露?請示明細。(朝新班)

答:佛法有顯密兩大宗,人熟聞之,所謂秘密結集者,乃結集之秘密經典也。非結集秘而不宣,亦非經典秘而不宣也。

問:淨水贊中有性空八德利人天之句,性空是否即心經所雲:色不異空……受想行識亦複如是?八德是否即彌陀經中所雲八功德水?(翟孟秋)

答:性空,即諸法之性本空,不必限於心經數句,各經多有性空之說。水言八德,即比西方之功德池水也。

問:寺、堂、精舍、禪寺、庵等,是表何意義?

答:寺為中國古官廨名,漢有鴻臚寺,時迦攝摩騰法師,以白馬馱經駐此翻經,遂改曰白馬寺,後因稱僧舍為寺。堂者殿也,佛菩薩之殿,亦可稱堂。精舍者,精進修持之所也。禪寺者,宗門參禪坐禪之居也。庵者,小草舍也,謙稱廟之小者。

問:五蘊中之與十二支中之區別何在?又五蘊中之何以即是第七識(末那識)?(蔡榮華)

答:行者動也,五蘊及十二支中之行,並無別解,但行必有所,其行之所,數共五十有一,在蘊支二法中,占數有繁簡而已。十二支之行,位在無明之後,在識之先,其心所數位,範圍簡單,五蘊之行,則包盡五十一數。至於而特指七識者,乃以心法四蘊配八識而得,因七識恒行,故以特勝者得之,實則諸識無不皆行也。

問:十二支中識緣名色作何解?(雖梁啟超先生曾有解釋,閱之仍未感適當)何以二者欲特別分開言之?(蔡榮華)

答:識攬赤白二渧而有相矣,相即形色,故采一言曰。此形色,已含有,識即心法,心空而無物,但有其名,故采一言曰。合而言之,此名色二法,乃胎雛形之符號。

問:經中有菩薩,有菩薩摩訶薩是何分別解說?(池慧霖)

答:摩訶薩者,大士也。菩薩階級甚多,以三祇而論,十住至十向須一僧祇,稱曰賢。一地至七地又一僧祇,稱曰聖。八地至等覺複一僧祇,曰補處。如地前者稱菩薩,地上者則稱大菩薩,七地上即稱菩薩摩訶薩矣。此不過簡單言之,若衡以藏能別圓,即細而複矣。

問:舍利弗與舍利子非同一個尊者?(王清漢)

答:舍利弗者,統為梵音,舍利子者,梵華合譯。弗在華語為子,舍利華恐無之,故有譯有不譯,合而編之耳。

問:一生補處四字祈為解釋。(李蓮階)

答:補處者,補佛位也,即是等覺菩薩異名,乃三祇所修之果,三祇劫者,千萬生死之多。一生補處者,僅此一生,即臻此果也。

問:南無’‘菩薩俱屬譯音,然語音演變至今,此數位之讀法當不是國語中東南之南,有無之無等,請問如何讀法方為正確?(李蓮階)

答:梵音漢譯,難免有幾分失真,方音讀書,亦必再變。如今日華人學習英語,不有口授,徒查字典,發音每難準確。況中國幅員遼闊,語系複雜,加之古今音轉,失原音者多矣,詩經聲韻,讀難葉口,是其顯證。漢唐讀如音,漸轉為讀如音,漸轉為,佛經之諷誦,故南無那摩,相傳至今,口傳之力也。若’‘,皆後變之音,讀佛經仍音那摩音普,音撒,似尚無變轉。今所謂國語者,不過北平之音,假定作一標準而已,並非中國本讀之原音。

問:金剛經通行本之雲何應住句,唐人寫經則作應雲何住,兩句譯義有無出入之處?(鐘鈞梁)

答:舍開經義,但講造句修辭,則不妨咬文嚼字。雲何應住,其語氣重在字,應雲何住,其語氣重在字,其出入大矣。若連經文,則須視其上下脈絡,以文就義,不能以字有顛倒,遂舍義就文。孟子雲,勿以辭害義,古德雲,望文生義,三世佛冤也。

問:請問老師,證與悟有什麼分別呢?(周慧德)

答:疑雲消散,照澈真實,謂之為悟。智慧圓成,生死了脫,謂之為證。

問:世無聖賢之士,由世少聖賢之母所致也。古人雲周之開國,基於三太印光法師文鈔內(三太為太姜太任太姒。乃女中聖人)請說明三太的意義。(周慧德)

答:太者,推崇尊稱之義。姜任姒者,皆其姓也。此三聖女,各有至德,或創胎教,或佐治國,周業之興,固在聖王,而文武諸德之生成,多在母教也。

問:我們佛教有十殿的閻羅殿,未知外國有十殿的閻羅殿否?而且閻羅王是否都是我中國人的姓名?(吳敬人)

答:向小處說,南閻浮提洲,有地獄,有閻羅王,中國外國,皆不出此地球,此地球即是閻浮提,世界各國,皆居此洲,焉能無有閻羅。至於姓名,各隨各國字音翻譯,如俄國之名,中翻俄羅斯,日翻露西亞,是其顯例,但閻羅自有其地獄之名耳。

問:非有非空與非苦非樂之中道義?(張瑞良)

答:佛學解釋一切,或言理或指事,多為契機而設,故似有異,實則一也。言有者,乃指一切相,言空者,乃指一切性,性為本體,相依而起,故合言實際,為非空非有,性能起相故非空,相為性幻故非有。苦樂在相則似有,在性則不受,故不曰無苦樂,而曰非苦樂,二者作如是解,是中道義。

問:十八羅漢是指誰?(楊長山)

答:法住記曾有記載,本僅十六,各有名號。第一為賓度羅跋祍惰,第十六為朱利只陀迦,後人不識梵文者,加入慶友,又加入賓頭蘆,合為十八。然慶友即說法住記之人,賓頭蘆即賓度羅跋祍惰

問:佛是覺者,覺悟什麼?眾生迷惑顛倒,是怎樣講?(阿美)

答:從本說,性蓋煩惱所知二障,斯曰無明,去蓋二障,顯彰本性妙明,即是覺悟這個。從末說,宇宙萬有,從何而生,滅歸何處,也要徹底覺悟。能如是者,故曰覺者。眾生者四大假合以為身,誤以身相為我,色聲六塵汙本性,貪著執取不舍。生生死死,永無了期,生不知來,死不知去,沈苦海而不悟,有樂土而不求,斯之謂迷惑顛倒

問:何謂顯密圓通教?這一門是易行道抑或難行道?是何位大師創立?在修持上應怎樣修行?佛門在家弟子學習能成功嗎?(嚴旺)

答:佛諸教法,分為顯密兩大類,顯者如契經,律儀等,種種解行。四諦六度之理,數息止觀之法,皆為顯教。密者如建壇修法等,種種行持。持咒結印之事,觀色觀字諸法,皆為密教。在顯又分賢台性相等各宗,密又分金胎雜不等各部。再顯中如禪宗更有如來祖師之別,密中如蓮花,又有金剛胎藏之分,法甚繁多,實非數言可盡。所謂顯密圓通教,最明顯者,如淨宗彌陀之持名,及觀經之觀想,即是顯密兼修,而多數之教典,亦多顯說密說,此大概情形也。宋代有道辰殳法師者,鑒於顯密之爭,遂編有一種顯密圓通成佛心要集,指人融合雙修,不問在家出家,俱可采修,難行易行,不能決定,須以契機而論,且密咒亦須有人口授,成功與否,在人而不在法。

問:什麼是佛法?(趙哲)

答:佛者覺也,性者本有之德能,佛性者,乃眾生人人皆有,個個不無之妙明覺心也。吾人之見聞言語一切知覺,雖有眼耳口身,不過皆是物質工具,有如一架機器,而機器不能自動,必備電力推動,佛性亦猶機器之電力,實眾生之本元也。

問:佛性是否即是靈魂?(趙哲)

答:佛性與靈魂,是二是一,性者真實,妙明也,魂者虛妄,無明也。無明依性而起,如水與波,故曰是一,佛性常存不變,靈魂幻化無常,故曰是二。

問:大般涅槃經雲:若菩薩摩訶薩,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能修十想。當知是人,能得涅槃。雲何為十?一者無常想,二者無苦想,三者無我想,四者厭離食想,五者一切世間不可樂想,六者死想,七者多罪過想,八者離解脫想,九者滅想,十者無愛想。後學不明其中八九兩想意義,請開示。(趙蓮)

答:離解脫者,遠離欲塵,解脫纏縛也。有多解,此處當作空無也。

問:阿鼻地獄與無間地獄,為同乎異乎?(賴棟樑)

答:阿鼻者,梵名;無間者,華語之譯名。

問:我等至今流浪生死,虛費功勞不得成佛,若欲成佛者,必須見性,性即是佛,今欲請問證果與見性有分別否?(周慧德)

答:本性迷為無明,修者去迷使明,如明矣,謂之見性,因性本明故。修是因,去迷見性是果。此實一事,名有二者,證果指修功言,見性指本覺言耳。

問:何謂得戒?何謂不得戒?得與不得,于己有何感覺?(塗貞光)

答:此事須問律宗大德,方能詳盡。乃受戒者,三業所起之一種特殊作用,受後能防非止惡,相續不斷之謂。如受時於所授之言語,瞭解清楚,身受口答時,具有極誠極感之一種難說動態,立即生起銘記不背之堅強功能,斯可雲得。此就理上言之。尚有因心敬誠,六根接觸一種變現他相,乃就事言之者。

問:佛法中分十宗法門,此宗派分法是佛陀在世制定,或是以後祖師自分。應有什麼用度生呢?祈示。(寶心)

答:十宗乃中國學人所分,因佛法浩如煙海,皓首窮研,亦不能盡,遂選擇一類,專門修之,此分之大概。果能一宗深契,行解相應,不起我法二執,自能一通百通也。

問:中觀中道是否是一?在中觀道上是否可算照了分別?(吳任輝)

答:中道即是中諦,中諦是言事理,中觀是言行持人之觀法;一為動辭,二為靜辭,分明為二,然觀者何?觀其諦也,諦何以了,借觀以照。照了分別,乃功夫問題,並非一觀即了,淺者不了,深者乃了耳。

問:觀無念’‘看話頭離相念佛如何分別?(潔園)

答:上二心無佛,下一心有佛。

問:無住生心’‘真空妙有止觀有分別否?(潔園)

答:無住生心,是不使妄念有所攀緣,亦不假方便,使有住處。雖如是矣,仍須覺照現前,無為之為,廣行六度,故曰生心。真空妙有,此乃空有融合之謂,雲真空即是妙有猶心經所雲:空即是色也。止觀乃修法之一種,止者止其妄心緣慮,觀者觀其真心實相。

問:金剛王寶劍是否與般若慧同?如不同,此劍之義為何?(吳任輝)

答:般若言性之體德,金剛王寶劍是其喻辭。金剛劍堅而且利,利則能斷一切,堅則不為一切所壞,般若之性,亦猶是耳。

問:若對佛前懺侮,雖難而易,難者,若見好相罪方除滅。何謂好相?(李應南)

答:居士所閱何種懺悔之法,何種注釋,區區不知,答難符合。若就何謂好相一語,略述梗概。凡佛身之一切殊相,如白毫卍字,金色光明等。莊嚴具之幢幡寶蓋經像法器等。居住物之寺廟浮圖,寶樹妙花等。佛眷屬之菩薩羅漢,僧伽護法等皆是也。或見之定中,或現諸夢寐,是感應滅罪之相。

問:何謂身壽依報?(石荷香、徐麗芬)

答:身是四大假合之身形,此身自生至死,中間有一段時間,名曰壽命,是謂身壽。有身心有寄託之處,以及衣食用具,凡此皆系依以為生者,故曰依。但萬法因緣生,法生者果也。前必造業,謂之因,後始結果,謂之報。

問:何謂所緣緣?(佛學常識課本中,將種子之希望比做所緣緣,請問希望何所指?)(石荷香、何麗芬)

答:上一緣字,是動辭,下一緣字,是名辭。下緣字,乃指四緣之一緣,上緣字,作攀緣解。意在何所,即是攀緣何所,故曰所緣緣。

問:老師能不能對所知障再舉例說明呢?(李治中)

答:譬如滾湯一盆,上有蒸氣,成年人見蒸氣,即知其熱。三歲小兒,亦見蒸氣,敢於手探,不知其熱。見蒸氣而明其熱,人所共知,反而不知,是智有障也。

問:時間分三際是甚合理的,而空間為何分十方呢?何謂森羅萬象?(李治平)

答:東西南北是四方向,東南、西南、西北、東北四角,又是四方向、人之上人之下,又有二方向,合之則曰十方。十方中間有空,故曰空間,本所立處,環有十方,推之十方之處,亦各有其十方,故曰,空間十方。此空間中,有日月山河草木鳥獸,一切一切之物,各有現象羅列、密密層層,說之不盡,概括名之,曰森羅萬象。

問:法與性的關係如何?(遊祥洲)

答:法為萬事萬理之總代辭,然一事理有一事理之自體,此自體即名曰法,一自體有一自體之狀態,此狀態亦名曰法。因事理既如是之繁,自體狀態又千差萬別,說太複雜,故取一字總代。性為萬物之原來本體,此性取勉強之喻,如物質由原素,而原子、電子、中子者然,實則中子尚屬相分。至此亦無法再喻矣,但可說萬物皆有,惟有無形無聲,人多不知,必說方明。

問:百界千如者,十法界中有十界,不知哪十界?(鄧志西)

答:十界者,佛、菩薩、緣覺、聲聞四聖,天、人、修羅、畜生、餓鬼、地獄六凡也。萬法在心,界由心現,每一界中,各俱此十界,合之成百,故曰百界。

問:佛教教旗為五色,分五橫五豎,請問旗之來源歷史及其五色之意義。(王志成)

答:佛教教旗系於一九五年在錫蘭(即斯里蘭卡)舉行之世界佛教徒友誼會中通過採用。其五色意義是佛度五道眾生所放之光明。佛成道時,先放藍黃紅白四種智光,後放橙色的綜合光。佛旗即采此義,橫豎是遍滿十方義。

問: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薩,幽冥二字怎樣解釋?(溫阿月)

答:幽冥者,晦而不明也。光明為陽世之代名,幽冥為陰間之代名。因之餓鬼地獄二道,統稱幽冥。地獄度眾,較他道為難,然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地藏菩薩之願,故地獄尊地藏主教也。

問:言語道斷,心行處滅什麼意思?(月居士)

答:此言諸法實相究竟之真理,非言語可以達出,甚至思慮亦所非及,與言亡慮絕義同。言語者,口之解辯也,道斷也,此處道路斷絕也。心行者,起念思慮也,處滅者,此處亦斷滅不通也。

問:三界在什麼地方?系我們的人住的嗎?法界又在什麼地方?怎樣叫法界,是仙住嗎?抑或三界與法界,名稱不同實同一地嗎?(林秀豔)

答:三界者,欲界色界無色界,我輩身居欲界,向上超六層天,名曰色界,從色界向上十八層,名曰無色界,此其大概,皆不離生死之穢土也。一切事,一切理,一切物,總名曰法。界撐一個方域範圍,合曰法界,蓋有界即有法,有法就是界。佛菩薩聲聞四聖界,天人修羅畜鬼地獄凡界,此十皆曰法界。前雲之界者,曰三法界,此舉十界者曰十法界。

問:佛說法華經時,有大梵天王及無量梵天眾來至佛所,香花等供養佛,請佛說法。此梵天王與三界三十三天之天帝有何不同?是否天帝之一?(呂理由)

答:三界者,為欲界,色界,無色界耳。最下欲界六層天,第二層為三十三天,此三三為平列之數,非三三層也,即世所謂之玉皇居之。再上為色界十八層,因無男女飲食之欲,禪定清淨,故曰梵天。各梵天皆有天帝,故曰梵天王,此是其不同。

問:龍華三會是何意思?尤望詳示。(何玉貞)

答:彌勒菩薩,後於龍華樹下成道,開三度法會,此載增一阿含等經。然今日有一般外道,竊取名詞,不解經義,外以彌勒為招牌,內容東扯西拉,雜湊一套,倡言釋迦退位,彌勒持掌天盤,正應龍華三會等語,自欺欺他,入邪見網,造謗法業,不可不辨。

問:佛所說的數位,似近玄虛,是否為一種推斷之詞?如說五百年必有王者興之一類的話呢?如說壽五百歲起,此間五十年為一日計算……’二華中出三千六百千億光,出三千六百千億佛一杯水中有八萬四千蟲從此過十萬億國土,有世界,名曰極樂,等等是否指確數?請明以教我。

答:說約略則可,如言人生百年,實則有七八十歲者,亦有超過百歲死者。說玄虛則不可,疑其數大為玄虛乎?科學家算地球年歲,如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內學者,測算地球年齡,至少在三十五萬萬年以上。又科學家測太陽之歲,迄今已有六十億年歷史。瑞士學者赫茲勒氏,發現人類化石,推算此人當在三千萬年之間。世人不以為玄虛,何獨疑佛而說玄虛?

問:鄙友乃是學佛人,一日向愚問以法身、報身、應身有何分, 別。愚雖不盡明瞭,仍勉強答以法身是佛之真實性身,報身是功德圓滿之果身,應身是示現娑婆世界之現身,譬如,正法明如來是觀世音菩薩法身,西方極樂世界觀音菩薩是報身,此地現者是應身。(法華經所雲卅二應身),渠仍不得其要領,區區無法作淺明之答,務懇惠予以簡明方法釋疑。(白博仁)

答:居士所解,已頗如理,貴友仍不釋然,究其疑點何在,必須說明,答方契機,否則問東答西矣。是否疑一即三身,三身即一之義乎?區區妄揣,即就此說,茲設譬喻;天上仄日體,喻作法身,其日體之圓輪,光彩,熱氣等莊嚴,喻作報身,而印于千江萬河,皆有此一日,喻作應化身也。再設一事;吾人本性法身也。吾人形體報身也,吾人今日西裝,明日中裝,逢場作戲,裝好裝歹,應化身也,以上所舉皆一而三,三而一也。

問:貪嗔癡是根本煩惱,學人皆知,為何又叫三毒,這毒是甚麼意思?(洪環)

答:此是譬喻,毒物毒藥,能殺害人之身命,貪嗔癡三事,亦如毒物毒藥,卻能殺害人之慧命,是毒更為深切矣。

問:複次彌陀佛像之右手肘俱向內而非向外是何道理?(李蓮階)

答:肘向內方,掌始能向外也。掌向外者,乃伸而接引之義。凡造佛菩薩之像,俱有成規,故觀其式,即能知是某佛某菩薩,但定式之中亦有數種不同。彌陀立像,多是接引相,故仰右手以示,若法會坐像,則手另有他式矣。

問:前日有同修雲:釋迦佛所教化之三千大千世界皆稱為娑婆世界弟子猶疑不解,敬請老師印證。(鄧勝陽)

答:世界有單小中大之異,各有其名,以作符號,便於言說。一個三千大千為一佛土,自有一名,各個大千,皆各有名,娑婆者實一大千之總名,此有何疑。如嘉義、高雄、基隆、屏東等,乃局部之名,等於南瞻部洲四球,而其總則曰臺灣省耳。

業海未曾幹 眾生處處著

回頭自反觀 旋轉皆旅泊

但覺本性空 諸緣自脫卻

逍遙無事人 所在成安樂

蕅益大師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