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2/14 23:53:36
學習次第 : 進階

寧瑪巴本尊生起教授 無二雙運明穗要解 第二節共同加行

第二節共同加行

    本論是對《正修生起本尊中圍成就出現明顯釋》的注解,一切佛教的經,論,注疏皆各有其名,而書名的每一字都是對書中內容的表詮。依佛教經論的寫作體裁,於書名之後便是皈敬,于密續內續之傳統,造論者所要皈敬的乃是傳承上師,接下來便是承許造論,這是指作者因何發心而造論及承諾造論所欲成辦的事情。本論的造論者承諾如下:

    一切有情心要為佛性本尊印契自然作表徵

    由修生次金剛持佛道一切庸常俗相皆盡攝

    知為本尊天眾之印契凡常居處皆成越量宮

    器界見為諸尊曼陀羅有情悉成本尊幻化身

    由舍自性實有執著念行者即于諸法得解脫

    得見諸法實相如幻化由修密續證得此慧時

    彼為真俗二諦之雙運智慧乃是二諦之證悟

    內密續中無上瑜伽續意即無有等倫相應法

    行者各自依止其本尊速疾證取世出世悉地

    本論是由噶陀寺的大論師且旺卓珠所造,論中是依行者生起本尊之要點作微細解釋,由於其以最精簡的語言開示,故能易於瞭解其中要義。但他指出行者若欲更深入的學習瑪哈瑜伽,則可於無數的教傳及伏藏經教或過去諸高僧大德所造的論釋中得知要義,而他在這本簡論中,僅涉及到瑪哈瑜伽的數個要點,並不包含對瑪哈瑜伽的全面論述。

    修持此法之果乃是任運證悟圓滿清淨究竟真實之心性。達此果位時,行者即認知此圓滿本性,且自然安住於此境中,此時你便會覺悟到已將礦石中煉出的黃金握於手中,能遠離一切障礙清楚地看見空中的太陽。有人也許會問:為什麼我們需要學習這些淨治之道?既然究竟的根本和果位是本來清淨圓滿的,又何需種種方便修法?這問題本身已提出了答案。假如你在今天或某一時間己經通達圓滿實相,便不必理會要淨治的事情及淨治的方便,也不必學習淨治四法,因為你己達至清淨本覺之境。但在達到此位前,你仍然具有妄想分別,在這些妄念平伏前,你仍要倚重這四種淨治修法,通過修持尋找要清淨的對象及證得清淨之果。

    有人可能會懷疑:這一見地超越因果,是否與大乘佛法相違?不是的。因為大乘道由根,道,果三支構成,若有志修密者在修持生起次第前,對根,道,果未作過聞思,沒有認識便難以成就,故並無矛盾存在。於能淨之法,所淨之事及淨治之果有正確的理解極為必要,這是隨順生起次第修法的根本要旨。生起次第的修法分為三門:一加行二正行三結行加行又可分為二支,即共同加行和不共加行。

    行者憑藉長養大乘願心及趣修菩薩行而得成辦,欲趣修密續法門者必須成熟具足究竟大悲心的菩薩願行。行者由憶念過去無數生中,一切眾生曾先後多次成為自己的大恩父母,他們對自己的大恩及為成就自己的利樂而歷盡艱辛,故為了他們的利益你也應該如此,由思維此理行者可發起慈悲菩提心;此發心絕非僅為思維或口邊空言,你必須對這些有情真正生起極猛烈的慈心和悲心,就像能摧毀世界的壞劫烈火一般。設想自身是父母而將他們看作子女,並念父母于其子女的種種關愛,以此思維即能了知一切有情曾於過去對你有過何等大恩,並將于未來世繼續饒益於你。慈心的感覺就如烈火燃燒,令你生起不斷為他人的利益而工作的願欲,這才是你修持的唯一動機,故永遠也不要忘失這種心願,無論何時何地,都要將幫助他人,離苦得樂視為己任。

    舉例說明,如果缺乏藥物,那即使再好的良醫也無法治癒病患;同樣,如果沒有慈悲心為良藥,修持多高深的法門也不能生出任何利益。正如對鬧饑荒的國家來說,擁有再先進的戰爭武器也沒有助益,能保護這個國家的最有力武器是糧食和清水。同理,若你們的志願是要追求解脫成佛的真實無上安樂,便要將這種快樂與他人分享而行利他,否則便絕不可能單憑修持密法而達此成就。

    若沒有大慈大悲的菩提心而去修持生起次第或其他禪修法門,那便只會令你產生厭煩,而且最後將會一無所獲,更不要說獲得解脫。就如食物能供給人們工作的體力一般,慈悲心也能夠為修行提供力量,此外沒有餘者能與慈悲心相比,能比慈悲心更有作用。

    沒有一個有情不願求樂,但是他們所作的一切卻不斷地令自己受苦。雖然生起次第等密法是迅速可行的方便道,但唯有憑藉趣修大乘的菩提心才能有成就。大乘的發心是金剛乘悉地的根本,所以必須對一切有情生起慈悲菩提心。若無菩提心,那倒不如修持願力較低下的小乘道,不必成辦他人的需要,雖然你無法獲得究竟解脫,但也能獲得某些果德。當修持了無數劫後,便終會積集到足夠的功德來發起慈悲心。只有在這種悟境下,才能得到解脫。小乘的修法必須花費多劫的時間,最終成就慈悲心。

    引生無上不變樂境並能以此利他的圓滿正覺便是發慈悲心,同樣,純為自己追求證悟的自利心卻是導致苦惱之因。若欠此不可或缺的慈悲心而修持生起次第,那此人絕對不是一個金剛乘的弟子,哪怕是大乘或小乘的行者甚至連一個合格的佛教徒都算不上。

    在行者發起慈悲心及持菩薩戒前,金剛乘的修持將會完全白費,對於這種人而言,要依大乘為根基,金剛乘才能圓滿成長。行者具足根器能力,便可以趣入任何不共殊勝的曼陀羅,接受種種金剛乘的灌頂;可依止上師傳授認為與他相應的本尊來修持,並能無難守持三種戒律。這樣的具量法器才能獲得金剛乘修法的妙果。

    四種思維

    有些弟子會問:我們在灌頂時要受持大乘菩薩戒律及金剛乘的戒律,但是否也要受持小乘的戒律?小乘的戒律是指由觀察人身難得,人與一切法悉皆無常,因果決定不壞,輪回之苦這(轉心四思維)而生起的出離心。這些出離俗世的心願便是小乘戒律的根本,它們是大乘及金剛乘戒律的先決條件和基礎。修持生起次第者更必須清淨守持根本及支分的續部誓言(即三昧耶戒一金剛乘的誓約與戒律,使上師與弟子,教徒與修法之間所有重要關聯得以確立),以此作為自身行為的準則,若能依此而行,便能夠運用對這些戒律的認識來修持生起次第,以至獲得成就。

    當行者修持生起次第時,應把以下三件事情牢記於心:出離痛苦及耗費時光的世間欲求,一切佛法修持根本的皈依及誓要成佛的菩提心,要明瞭此三者皆為不可或缺的要素。

    出離心是由觀照四思維而獲得,首先應思維能得此暇滿人身的機會是稀有難得的,若能把握加以利用則將成為解脫之因。然後要認識此身無常,猶如閃電瞬間即逝。再思維因果決定,對因果不壞之理具足信心,明白到在你的亞力影響下,不論出生的環境是好是壞,于現在或未來你也只會在痛苦中掙扎生活,你們所能經歷到的只有這份痛苦。

    有人認為在輪回中也有快樂存在,不單是人,就連一條狗也會有開心快樂的時候。當然這種時候是確實存在的,但卻是短暫的,無法把握的,往往在快樂流逝時,由於想要將它留住而又無能為力時,你會更加痛苦。正如在天空晴朗,萬里無雲時,日光普照大地,你覺得心情舒暢,輕鬆愉快,但是這種情況當有雲霧遮蔽太陽時便會改變。

    有情眾生在輪回中是永遠無法找到永恆真實的快樂的,任何快樂的感受皆不長久,苦樂互相更替。成敗得失同樣是短暫常變的,輪回中的一切事物皆如齒輪般流轉不息數數變改。在這種狀態中並沒有恒久不變之事,若你們能夠經常深入地思維這一道理,便能當下認識到這一期生命中的實相。

    通過思維觀照的力量,我們便會感到多一秒也不願再留在這種境況中。由於我們身處輪回之中,所以得不到真實的快樂,但是只要我們能遠離輪回,就一定能得到真實無上的解脫和快樂。我們唯有通過修持佛法而通達實相才能改變現在的環境,所以我們必須認真觀修四思維來引生這種見解。

    在任何一種密法的儀軌中均具有導引行者作這些觀修的偈頌,不管你是否念誦這些文句,但在開始修持儀軌的正行前一定要作這種思維。大家可以在專門教授加行修法的其他論典中發現大量詳盡的有關四思維的教法(如華智仁波切所著《普賢上師言教》),重視並認真觀修四思維能令你成為真正適合修持佛法的法器。就是自心欺妄不誠,這些思維也會幫助你變得真誠正直,透過對這些實相的思維,不需要上師從旁指導,任何障礙也會被清除。只要觀修這四思維,行者自身便會出現趨向佛道的改變。

    不管行者是修持小乘,大乘,顯宗或密法金剛乘,都要從皈依起修,皈依是佛法修持的基石。

    首先要憶念那些過去世曾一次或多次作你的父母,于你有大恩的贏弱如母眾生,正迷途於輪回苦海中受苦;然後發起大乘的殊勝菩提心,生出解脫一切有情痛苦的願欲;最後要為利益一切於輪回中欲離苦得樂的如母眾生而作皈依。

    行者只可以皈依一究竟的依處,不可被不究竟的皈依處所吸引。世間的權力及鬼神等雖有吸引力或具有某些有漏神通,但卻不是究竟的導師,因為他們自己仍然具有無明習氣,自身都尚未從輪回中解脫,所以他們皆為不究竟的皈依處,並不能給你解脫的力量和方法。不究竟的導師會引導你走上錯誤的道路,令你遠離解脫正道,他只能教給你帶來世間力量的道路。

    由於追隨這種錯誤的道路,你便會落入常見(認為現象含有某種永恆的本質,物有生滅,但本質不滅,因此永恆存在的本質必須有所依附,所以必有一真實萬能的造物主如上帝,梵天等,世間一切有神論宗教基本都持此見)或斷見(主張一切事物皆出自奧秘之,事物都只是自然而生,自然而滅,根本沒有合理的解釋和規律,我們通常所說的宿命論即此見)這二邊錯見(因密法持中觀正見,中者不落兩邊)之中,這種道軌佛法駁斥為外道邪見,它絕不會令你獲得究竟解脫,所以要完全捨棄皈依不究竟導師的想法,而尋求已自輪回的一切限制中解脫出來,圓滿究竟證悟無上正等正覺,擁有無限慈悲心可以滿足一切眾生所需並可以引導他們直至解脫的究竟皈依處——佛陀。

    對佛教徒而言,究竟的皈依處乃是佛,法,僧三寶,行者要認知佛寶為導師,法寶為解脫道,是佛陀證悟和傳授的法教,僧寶為修行路上的真實助緣及友伴,是了悟法義並終證佛果者,這三種依處是能入解脫之門,所以要認知此理而作皈依三寶。皈依是佛教徒和非佛教徒;究竟解脫道與外道的分別,行者應認識到佛,法,僧三寶為永恆不變之依怙,從而生起堅定不變的信心。皈依佛寶意為皈依已完全解脫輪回,並可以為你開示正道的導師;皈依法寶意為皈依一條能夠達至圓滿成就的道路:皈依僧寶意為皈依追求解脫正道,遠離邪道的法侶。

    金剛乘則以不共的方法作皈依,行者是皈依:上師,本尊,空行及護法(統稱三根本)。上師的本性為三寶總集;本尊為佛寶;空行及護法為僧寶。金剛乘的廣大中圍修持是以下列的方法來總攝三種皈依處:本尊被視為佛陀,他是以「中圍印契」(即幻化顯現的本尊相及清淨刹土)來展示「顯,空之道」的導師。正法便是「中圍印契」的開示。僧寶則是組成本尊眷屬的勇士,空行。

    三寶及三根本皆被視為與上師同一體性,行者應以這種方法來認識上師,要將上師勝解為如意寶珠般的唯一依處。正如諸密續所說:上師即是佛法僧,師為世尊金剛持。

    行者應在面前虛空中,觀想一個由八獅所抬的廣大寶座,中央是行者的根本上師,他顯現為本初佛金剛總持。觀想表徵根本上師一切功德的金剛持被心印傳承,表示傳承,口耳傳承三支傳承的上師所圍繞。

    在行者面前及諸聖眾的前方,應觀想自身所修的出世間主尊,其身旁為續部的本尊天眾所圍繞。觀想世尊金剛持的右方有三世諸佛,在這「普光明劫」(即我們現在所處的這一劫又稱賢劫)中,將有一千零二位佛陀出世,他們均現為佛寶之相。在金剛持之後應觀想一切以梵文聲母,韻母為莊嚴的三藏經典。行者要觀想所有聲母及韻母自出音聲,互相共鳴。金剛持的左方站著諸大法子,大阿羅漢,大乘的殊勝僧眾,八大菩薩及十六羅漢等無量聖眾。圍繞在他們四周的是大乘資糧道,加行道的僧眾及小乘的聲聞與緣覺的行者。

    再觀想無量空行,護法猶如厚雲密聚,重重圍繞於一切聖眾的四周。在此廣大的觀想中,一切皈依境均具足一切智,大悲心,方便力及無盡的功德,行者要把他們視為引領自身前往究竟解脫處的嚮導,應該清楚的觀想他們真實出現於面前虛空中。

    然後,行者即觀想世間的父母坐在身旁,前方有各種真實及無形的怨敵(如非人魔眾及怨親債主等)。最後再觀想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一切眾生遍滿十方大地,行者此時與所有眾生一起合掌皈依,並念誦皈依文:

    自今以為始,乃至得成就;

    菩提藏要間,我向尊皈依。

    身語意三門,悉皆作供養;

    我所皈依處,除汝別無餘。

    行者應以強烈勝解及堅固的觀想作此思維,並依自身所修的儀軌文句念誦三遍,或念到感覺祈請已得圓滿為止。

    當行者自覺圓足後,便要開始圓滿次第的收攝觀想。先觀一切有情眾生融入皈依境;皈依境的廣大中圍壇城又從週邊漸次向內融入中央主尊金剛持身體,此時即安住于與金剛持無別之境中,要住于連無分別的念頭都不要生起的境界中,當下自身就是金剛持,不必向外尋求,要依本性安住於勝義實相的定境中。

    由於本論文句非常精簡,所以並未要求行者先觀想諸尊是坐於五枝的如意寶樹上,若有可能行者當先觀想此皈依寶樹。行者在修持加行時,可完全以相同的方法來進行皈依的觀想。

    若因難度過大或某些理由而無法作此廣大觀想,行者可嘗試先把所有在皈依境中的不同聖眾逐步分別觀想,然後在開始禮拜或念誦皈依文時,再將現時的上師觀想為金剛持,這樣便易於完成。

    為了重複計數我們必須完成每部分的加行,但是行者可以在修持大禮拜的同時念誦皈依文及發菩提心的偈頌,不過只有簡短的偈頌才能與大禮拜合修。這樣當行者圓滿十萬次大禮拜時,便能夠同時圓滿十萬次皈依文及發心偈,用這種方法行者可以同時完成三種加行的修持。

    皈依是未來一切佛法修持的根本,也是一切戒律的所依基礎,就如人們入學一般,皈依是通向解脫之門,是修持佛法的圓滿方便,其功德實在不可思議。行者基本上應在每天的上午,中午及晚上,各念誦皈依文三遍。

    在皈依時還要承諾守持數種誓約,行者要誓願不論在任何時候均要完全信任三寶;捨棄一切懷疑及對於是否真實信仰三寶猶豫不決的念頭;還要必須時刻禮敬佛像,不論其體積大小或造型容貌;尊敬一切法寶經典及一切內含佛法內容的印刷品;更應尊敬供養所有真實的皈依境(僧眾),要捨棄任何對皈依處的不敬行為。

    行者皈依上師後,便要依從從上師所教無謬奉行。既皈依佛,便不可再皈敬禮拜世間的天神;既皈依僧,便不可再與那些輕視佛法,上師及譭謗佛法正見之輩為伍。若明瞭皈依的意義,此處所講的戒律教誡便很容易理解和守持,能理解皈依處所表徵的功德,便易於皈依,具足敬意受持誓戒,繼續進行其他一切所需的修持。能深入如理尊重阪依處,自然能容易守持誓約戒律。若行者不明了皈依的真實意義,守持誓約便會非常困難。

    如有人慫恿你去皈依,受戒或修法,而你並無此發心,也不瞭解自己所作的一切是出於什麼目的,日後在修行過程中信心便很容易退轉,所以盲從附和絕不可行。我們若能圓滿如理如法地思維皈依的功德,則一定會獲得無盡的智慧與幫助。但是我們不要忘記人生的短促和無常,就算我們能活上一千年,我們亦不能學盡佛陀的教法,這些教法與證悟只會越來越深入。假如我們能不斷研習,佛法所能賦予我們的財富和幫助便如同海洋一般取之不盡,願眾行者都能抓緊時間,努力修持,於佛法中獲得最大最多的助益。

    菩提心

    下一加行是成就引生真實悲心及覺悟心的菩提心修持,菩提心可分理趣及正修二部分解說。

    眾生無始以來即本自具足佛性,但因無明令他們不知此真實本性,無明造作幻現能、所的假像,生起無盡的煩惱迷惑,猶如輪軸回轉不息,無量如母眾生皆迷失漂流于此全無片刻安樂的迷亂輪回苦境中。可惜眾生僅能作出更多的苦因,而使他們在輪回苦海中越陷越深,眾生在此境地中有若癲狂,根本不知自己在作什麼,應該作什麼。故此我們在受持佛法後,必須對他們生起大慈悲心,發願誓要幫助他們脫離苦海,獲得恒常的無上安樂。這種悲心便是發菩提心。

    眾生皆是迷亂瘋狂,我們既是眾生中的一份子,當然也無法擺脫這種困境。但我們雖不明了苦樂之因,卻可通過修持佛法,瞭解我們為何會身陷痛苦之中及如何可獲得快樂解脫。我們知道生命為何物,應該捨棄什麼及應該追求的恒常安樂又是什麼。

    僅空想我們身處的困境遠遠不夠,想要安置一切有情於解脫之境,自身必須先獲得解脫。除非我們已經具有這種證悟和能力,否則我們無法幫助任何眾生。我們的願力必須足夠深切,藉由將自己獻身而使他人得解脫的慈悲心,我們便會生起緣其他有情而求解脫的悲願(願菩提心)。

    當我們實踐這種意願時,便名為「行」(行菩提心)。這種行心是藉成辦生起次第自成本尊的修持而得圓熟,修持儀軌便是圓滿此行願的甚深方便法門。由運用願,行二種殊勝法門,便能夠在心中生起圓滿清淨的菩提心。行者要依儀軌念誦這發心的偈頌三遍或多遍,直至感到菩提心己經生起為止。

    在我們刹那生起這種悲心時即成佛子(菩薩),過去所作的大小善行皆會無量增長;往昔所造的惡業則當下消除;一切壽障,病障等身體上的障礙及修法上的障礙都會獲得淨除。

    當我們生起菩提心時,便開始步上解脫大道。我們為了自身及他人走上這條道路,其利益和功德實在是無量無邊。《善逝藏經》中講到:

    發菩提心的功德無法估量,菩提心若有形相,盡虛空際亦難以容納。

    己受菩薩戒者絕不要捨棄利他的心願,不要因為人們對你的損惱,便生起厭倦停止修持,絕不要捨棄這些如母眾生。我們若失去了菩提心便必會失去願行,斬斷行心的根便會損壞了根本,破壞了大乘的命根便無法成佛,所以要極力認識菩提心的重要,小心維護,永不忘失。

    小乘的行者將戒律看得非常重要,這裏我們必須明瞭到在金剛乘中,最重要的戒律是要長養菩提心,勿忘勿失。

    共同加行的教授到此圓滿,這些加行在所有的金剛乘儀軌中都必須完成,下面我們將從不共加行來繼續解釋修法的真實基礎。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