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09/12/29 22:49:16
新聞單位 :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09/12/29 22:18:02   編輯部 報導

十念往生之研究 

十念往生之研究》,主要是探討淨土宗「十念往生」的相關議題。綜觀前人之研究成果,並未有許多專著探討「十念往生」,而多是從淨土思想的大方向切入,順帶提及「十念往生」這樣的課題。例如在望月信亨著,釋印海譯的《淨土教起源及其開展》(美國:法印寺,1994。)一書中,其內容共分成(經典論)、(佛陀論)、(本願論)、(淨土論)、(實踐論)五篇,特別是在(實踐論)中有提及「念佛生因說」,以及從下輩往生的立場提及「十念往生」。在望月氏所著,釋印海譯的另一本《中國淨土教理史》(台北:正聞出版社,1991,三版。)一書中,則論述了歷代淨土宗諸大德的往生行法以及淨土論等等,其中對於「十念往生」的部份亦有記載,對於筆者的幫助很大。另外,在玉城康四郎主編,許洋主譯的《佛教思想(二)─在中國的開展》(台北:幼獅文化出版社,1985。) 一書中,在第一章「淨土思想的發展」之第二節「中國淨土的思想」(石田瑞磨著),對於「十念往生」等行法及其相關議題也有提及。至於在中文著述方面,如中國大陸的陳揚炯先生所著的《中國淨土宗通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0,初版。),及劉長東先生所著的《晉唐彌陀淨土信仰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0,初版。),是從淨土宗思想史的立場做介紹,其中在諸師對「十念往生」的詮釋上,亦多有著墨。


在期刊部分,與「十念」相關的有三木照國所著之〈第十八願乃至十念就〉(《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8卷第2號,p.526-527。)及森二郎著〈迦才の十念と念佛〉(《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8卷第2號,p.536-537。),其內容多半是從文獻記載論述十念的意義。


本題目的研究在國內的相關論文及文獻中,專題探討的並不多見,而日文的著作則多半偏於文獻記載,故本論文希望能從多元的角度探討「十念往生」。

本論文之研究方法,主要是從下列三個方面著手:
第一,是利用文獻記載。主要是以大藏經內所收錄的相關經典為主來加以探討,也就是回歸到文獻中,了解歷代淨土信仰者是如何詮釋「十念往生」的義涵。


第二,是利用其它宗派的輔助。也就是配合其它宗派如天台宗、華嚴宗以及早期禪經的相關論述,作為「十念往生」在修行上及義理上的輔助。


第三,則利用詮釋與歸納的方法。亦即對諸經論及歷代大師所說的內容,進一步作白話的詮釋,並且將其歸納整理。


至於本論文的章節內容,在第二章部分,是探討十念往生的可能性,也就是十念為何可以往生的問題。因此,筆者在第一節先回溯到經典中,探討淨土三部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及《阿彌陀經》的譯本問題,及「十念往生」這個概念是從那些經典中出來的,以作為之後探討的依據。在第二節中,筆者要探討的是「十念往生」在修行上的義涵,又分為兩個部份,一是「十念之涵義」,二是「往生之涵義」。其中,在「十念」部份,又分為三個小段落,第一是「十」的涵義,在此要了解的是「十」這個數字是否有特別的意義,筆者分別從「非計數」法、「計數」法及其「象徵意義」來論述。第二是「念」的涵義,在這裡要了解的是「念」這個概念在早期修行中的涵義,透過三念、六念等來看「念」的對象,並配合龍樹在《十住毘婆沙論》中對稱名與念佛的說明來論述「念」的發展。第三則回到「十念」本身,也就是歷代淨宗及他宗大師在其論述中,是如何詮釋「十念」這個概念的,包括「念」的數目、十念的種類以及對十念疑惑的各種解答等等。另外,在本節的第二部份,則探討「往生之涵義」,本部份的重點首先要了解的是「生天」的思想與往生的關係,其次則要了解歷代大師對於往生到西方淨土的往生者之條件,亦即誰能往生,和往生是否與大乘「空」思想衝突的問題。


在第三章部份,要探討的是和「十念往生」有關的議題。本章所著重的重點,在於往生後的去處,因此在第一節中,筆者便論述歷代大師的淨土論,包括北魏的慧遠大師、天台智者大師及淨土宗的道綽、迦才及善導大師等,以理解不同修行程度的往生者往生的去處,和西方淨土的體性問題。在第二節中,則探討佛身觀的問題。雖然淨土有不同的種類,但論及諸佛淨土,則與佛身有關,因此從經論中探討不同的佛身觀,以及彌陀佛身的問題。


在第四章中,則探討十念往生的實踐法門。本章的進路是從信、願、行的方向,先在第一節中探討如何起「信」,在有了「信」為前提下,才能夠發願、起行。第二節則著重在「願」與「行」的部份,特別是與「十念」有關的行法,以了解要如何修行「十念」才能往生西方淨土。最後,則在第五章總結前三章之探討。

輔仁大學/宗教學系/91/碩士/研究生:文洛鈞 指導教授:陳英善   電子全文電子全文 

  

 陳英善教授

國家圖書館--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白欲曉著,〈論淨土信仰的中國化─從曇鸞淨土理論探討起〉

從數息觀論中國佛教早期禪法 

曇鸞的淨土思想兼論北魏金石碑銘所見的淨土

淨土宗的修持方法- 六根清淨方為道.退後其實是向前- Yahoo!奇摩部落格

世親《淨土論》的淨土思想及其禪修實踐之研究

一、原典資料
‧東漢‧安世高譯,《佛說大安般守意經》,1卷,大正藏第12冊。
‧曹魏‧康僧鎧譯,《佛說無量壽經》,2卷,大正藏第12冊。
‧東晉‧佛陀跋陀羅譯,《達摩多羅禪經》,2卷,大正藏第15冊。
‧北魏‧曇鸞註解,《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註》,2卷,大正藏第40冊。
‧北魏‧曇鸞撰,《略論安樂淨土義》,1卷,大正藏第47冊。
‧劉宋‧求那跋陀羅譯,《雜阿含經》,50卷,大正藏第2冊。
‧姚秦‧鳩摩羅什譯,《佛說阿彌陀經》,1卷,大正藏第12冊。
‧姚秦‧鳩摩羅什譯,《十住毘婆沙論》,17卷,大正藏第26冊。
‧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智度論》,100卷,大正藏第25冊。
‧隋‧智顗說,《淨土十疑論》,1卷,大正藏第47冊。
‧隋‧智顗說,《維摩經略疏》,10卷,大正藏第38冊。
‧隋‧智顗說,《釋禪波羅蜜次第法門》,12卷,大正藏第46冊。
‧隋‧慧遠撰,《大乘義章》,26卷,大正藏第44冊。
‧隋‧慧遠撰,《無量壽經義疏》,2卷,大正藏第37冊。
‧唐‧迦才撰,《淨土論》,3卷,大正藏第47冊。
‧唐‧智儼撰,《華嚴一乘十玄門》,1卷,大正藏第45冊。
‧唐‧善導集記,《觀無量壽佛經疏》,4卷,大正藏第37冊。
‧唐‧菩提流支譯,《大寶積經》,120卷,大正藏第11冊。
‧唐‧道綽撰,《安樂集》,2卷,大正藏第47冊。
‧宋‧遵式撰,《往生淨土決疑行願二門》,1卷,大正藏第47冊。
‧宋‧薑良耶舍譯,《佛說觀無量壽經》,1卷,大正藏第12冊。
‧明‧智旭解,《阿彌陀經要解》,1卷,大正藏第37冊。
‧明‧袾宏述,《阿彌陀經疏鈔》,4卷,淨土叢書第一冊。
二、近代之專書
(一)、中文
‧《華嚴宗五祖論著精華》,台北:華嚴蓮社,2000,再版。
‧尤惠貞著,《天台哲學與佛教實踐》,嘉義:南華大學,1999。
‧方東美著,《中國大乘佛學》,台北:黎明出版社,1986。
‧木村泰賢著,歐陽瀚存譯,《原始佛教思想論》,台北:商務印書館,1983,初版。
‧木村清孝著,李惠英譯,《中國華嚴思想史》,台北:東大出版社,1996。
‧弘學編著,《淨土探微》,成都:巴蜀書社,1999,初版。
‧玉城康四郎主編,許洋主譯,《佛教思想(二)─在中國的開展》,台北:幼獅文化出版社,1985。
‧任繼愈主編,《中國佛教史》‧第三卷,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8,二版。
‧印光法師著,《印光大師文鈔菁華錄》,台中:青蓮出版社,1989,初版。
‧印順法師著,《淨土與禪》,台北:正聞出版社,1970,再版。
‧印順法師著,《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及開展》,台北:正聞出版社,1994。
‧宇井伯壽著,李世傑譯,《中國佛教史》,台北:協志工業出版,1993,初版。
‧安藤俊雄著,蘇榮焜譯,《天台學─根本思想及其開展》,台北:慧炬出版社,1998。
‧呂大吉著,《宗教學通論新編》,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
‧呂澂著,《中國佛學思想源流》,台北:天華出版社,1993、8,五版。
‧卓新平著,《宗教理解》,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張曼濤主編,《佛教各宗比較研究》,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初版。
‧張曼濤主編,《淨土典籍研究》,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初版。
‧張曼濤主編,《淨土宗史論》,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9,初版。
‧張曼濤主編,《華嚴思想論集》,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初版。
‧張曼濤主編,《華嚴學概論》,台北:大乘文化出版社,1978,初版。
‧望月信亨著,釋印海譯,《中國淨土教理史》,台北:正聞出版社,1991,三版。
‧望月信亨著,釋印海譯,《淨土教起源及其開展》,法印寺出版,1994。
‧陳英善著,《天台緣起中道實相論》,台北:法鼓文化,1997,初版。
‧陳英善著,《華嚴無盡法界緣起論》,台北:華嚴蓮社,1996,初版。
‧陳揚炯著,《中國淨土宗通史》,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2001,初版。
‧湯用彤著,《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台北:彌勒出版社,1982,初版。
‧楊惠南著,《佛教思想發展史論》,台北:東大出版社,1993,再版。
‧聖嚴法師著,《明末佛教研究》,台北:東初出版社,1993,初版。
‧廖明活著,《淨影慧遠思想述要》,台北:學生出版社,1999,初版。
‧劉長東著,《晉唐彌陀淨土信仰研究》,成都:巴蜀書社,2000,初版。
‧蔡日新著,《漢魏六朝佛教概觀》,台北:文津出版社,2001,初版。
‧曉雲法師著,《天台宗論集》,台北:源泉出版社,1987。
‧霍韜晦著,《絕對與圓融》,台北:東大出版社,1989。
‧釋惠敏等著,《中華佛學研究所論叢》(一),台北:東初出版社,1989。
‧鐮田茂雄著,轉瑜譯,《天台思想入門》,台北:佛光出版社,1989。
‧鐮田茂雄著,關世謙譯,《中國佛教通史》,台北:佛光出版社,1985。
(二)、日文
‧石田瑞磨著,《往生の思想》,東京:平樂寺書店,1986。
‧佐佐木憲德著,《漢魏六朝禪觀發展史論》,東京:文平社出版,昭和53。
‧坪井俊映著,《淨土教汎論》,東京:隆文館出版,昭和55。
‧藤田宏達著,《原始淨土思想の研究》,東京:岩波書店,昭和45。
三、期刊
(一)、中文
‧白欲曉著,〈論淨土信仰的中國化─從曇鸞淨土理論探討起〉,《宗教哲學》第五卷第四期,1999、12,p.176-185。
‧陳英善著,〈從數息觀論中國佛教早期禪法〉,《中華佛學學報》第十三期,2000。
‧陳敏齡著,〈曇鸞的淨土思想〉,《東方宗教研究》第四期,1994、10,P.48-63。
‧越建東著,〈從世親的《往生論》及曇鸞的《往生論註》淺探淨土之莊嚴功德〉,《慧炬》第四0二期,P.41-64。
‧詹士模著,〈中國淨土宗的修持方法〉,《海潮音》第七十六卷第六期,1995、6,P.17-30。
‧賴賢宗著,〈淨土信仰論之研究:世親、曇鸞與親鸞之迴向思想〉,《佛學研究中心學報》第四期,1999,P.69-104。
(二)、日文
‧三木照國著,〈第十八願の乃至十念に就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8卷第2號,p.526-527。
‧三枝充惪著,〈龍樹の方便思想〉,《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3卷第1號,p.232-235。
‧久木幸男著,〈「論註」に於ける称名念仏─曇鸞淨土教の原始的性格〉,《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2卷第1號,p.167-168。
‧久米原恆久著,〈淨土祖師の念仏觀─道綽念仏義の特色〉,《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32卷第2號,p.977-980。
‧土屋松榮著,〈淨土教思想の諸問題(V)─「易行品」に展開せる信方便易行道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43卷第2號,p.921-923。
‧小林良信著,〈『阿彌陀經』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39卷第2號,p.904-913。
‧小林尚英著,〈迦才『淨土論』における念仏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35卷第2號,p.644-648。
‧小林尚英著,〈善導の念仏について三昧〉,《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33卷第1號,p.169-173。
‧小林尚英著,〈道綽の念仏三昧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32卷第2號,p.973-975。
‧小林實玄著,〈華嚴宗觀行の展開について─緣起觀と性起觀〉,《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15卷第2號,p.653-655。
‧山田行雄著,〈『往生論註』に於ける名號觀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10卷第1號,p.142-143。
‧川島常明著,〈安般守意經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24卷第2號,p.750-753。
‧工藤成性著,〈淨土教發達史上に於ける『無量壽經優婆提舍』の地位〉,《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2卷第2號,p.305-307。
‧中村英龍著,〈善導教学における信の特質〉,《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47卷第2號,p.562-565。
‧木村清孝著,〈智儼における「十」の觀念〉,《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16卷第2號,p.756-759。
‧吉元信行著,〈六隨念の成立過程〉,《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18卷第1號,p.177-180。
‧佐佐木義英著,〈曇鸞教學に於ける名號觀〉,《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38卷第1號,p.214-216。
‧岡亮二著,〈『無量壽經』に於ける聞名思想と称名念仏〉,《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9卷第1號,p.136-137。
‧岡亮二著,〈曇鸞教義における十念の一考察〉,《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13卷第1號,p.262-265。
‧信樂峻磨著,〈龍樹の信方便易行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7卷第1號,p.178-179。
‧香川孝雄著,〈称名思想の形成〉,《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11卷第1號,p.38-49。
‧柴田泰著,〈中國淨土教と禪觀思想〉,《印度哲學佛教學》第3號,P.229-243。
‧真野龍海著,〈行位の信─易行品「信方便易行」の文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1卷第2號,p.404-405。
‧普賢晃壽著,〈安心‧起行‧作業の展開〉,《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8卷第1號,p.154-155。
‧曾和義宏著,〈迦才『淨土論』における念仏〉,《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47卷第2號,p.566-568。
‧森二郎著,〈『無量壽經』の研究〉,《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4卷第1號,p.48-57。
‧森二郎著,〈迦才の十念と念佛〉,《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8卷第2號,p.536-537。
‧橫超慧日著,〈中國佛教初期の禪觀〉,《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8卷第2號,P.79-82。
‧藤田宏達著,〈念仏と称名〉,《印度哲學佛教學》第4號,p.1-40。
‧藤吉慈海著,〈見仏と三昧〉,《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34卷第1號,P.1-11。
‧藤吉慈海著,〈淨土教の本質〉,《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32卷第2號,p.641-646。
‧藤堂恭俊著,〈易行思想とその展開─『十住毘婆沙論』の一受容について〉,《印度學佛教學研究》第3卷第2號,p.609-612。
四、相關論文
‧吳燦明撰,《淨土思想之研究》,文化大學印度文化研究所,1985。
‧昆達拉撰,《中國大乘阿彌陀思想研究》,台灣大學哲學研究所,1991。
‧胡國柱撰,《從中古到近世的中國佛教「淨土思想」研究》,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1999。
‧溫宗坤撰,《世親《淨土論》與曇鸞《淨土論註》之比較研究》,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1999。
‧廖閱鵬撰,《淨土三系之研究》,文化大學印度文化研究所,1986。
五、工具書
‧多屋賴俊、橫超慧日、舟橋一哉編著,《新版仏教學辭典》,京都:法藏館發行,1996,初版。
‧吳汝鈞編著,《佛教思想大辭典》,台北:商務印書館,1992,初版。
‧塚本善隆主編,《望月仏教大辭典》,東京:世界聖典刊行協會發行,平成九年,十二版。
‧慈怡法師主編,《佛光大辭典》,台北:佛光出版社,民86、5,初版九刷。
‧藍吉富主編,《中華佛教百科全書》,台南:中華佛教百科文獻基金會出版,1994。
‧釋一如編纂,《三藏法數》,台灣:慈雲山莊三慧學處倡印,1995。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