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24 06:22:37 NPO   編輯部 報導

參加共修或個人獨修應依個人條件而定     

普巴扎西仁波切

  弟子:上師,有人說參加當地共修比參加網路共修更有加持力,這個說法對嗎?請上師開示!

  上師[普巴紮西仁波切,以下同]:   嗯,這個我想還是要看人。你獨自一人修行或者是跟隨著很多人一起修行,我想這個好與壞一切都取決於你自己。像有些人的性格是不適合在很多人當中修行的,有些人的性格就非常好,他適合在很多人當中修行,即便與很多人打交道,他也不會有太多的煩惱。

  剛剛我們說,為什麼有些人不適合在很多人當中修行呢?這不僅僅是我個人口中說說而已,歷代傳承祖師也有這樣的一些教言。

  像漢傳佛教的一位祖師就說過:“一人修佛、二人行善、三人以上貪瞋癡”。

  平常,我也看見很多人都這樣。比如第一次與很多人接觸的時候,臨時還有一種新鮮感,大家在一起討論下佛教並同時修行,覺得挺好的。但是人都有性格、都有習氣,時間長了以後,你說他的嘴不對、他說你的鼻子長得不好、他說你的眼睛可能長歪了等等等。這只是舉個例子啊,所以就議論紛紛的,這樣難免會在每個修行者心中造成很不舒服的感覺。

  平常我也聽到,如今在漢地也有很多很多小組,每次都在共修、共學。有時候我也在打聽這些小組,平常這些小組是這樣下去好?還是怎麼修行好?每當在打聽的時候會聽到一些情況,比如說,今年某一個小組有七個人,第二年的今天,可能說不定還是七個人,甚至可能增加到了八個人,但除了這個小組的組長之外,下面的六個人決定不是去年那六個人了。

  一陣時間以後,那六個人慢慢慢慢就退走了,組長又開始去尋找新的一些學員。雖然數位沒有減少,還是七個人,或者還增加了一個人,是八個人,但是決定不是去年那七個人,完全是為了計數。看到這些情景,有時候就覺得,這樣的修行是好還是不好呢?

  當然,有時候由於個人的一些條件的緣故,暫時不能與眾多人長時間在一起共修共學,這個還說得過去。畢竟是一個在家居士,他有很多瑣事,肩上擔負著家庭很多的責任,有時候難免會出現很多事情需要自己去解決。

  這些事情是不定數的,比如說,今天好像沒有事情,但是明天就有了,明天剛好是要學習的那天,但自己就出現了很多事情,自己必須要解決這些事情。生活在這樣的世間裡,有時候什麼都不做,那這個家庭該怎麼辦呢?包括自己在內。所以他可能還是會偏向於這方面。這樣一來,難免會造成“不能長時間共同學習”的結果。這個可能是很少的部分,大部分都是因矛盾而分開,因為大家處的時間太長了,難免會產生一些矛盾。這個倒不是理論,現實當中就是這樣。

  我們先舉個例子,即便家裡最親近的人之間,因為長時間熟悉了,後面也會產生一堆的煩惱,那何況外面的人呢!說是金剛道友,但是內心當中還有一定的距離,只不過我們會口口聲聲地說:“金剛道友比自己親人還親,這才叫金剛道友”。但現實當中恐怕還是很難做到。由於長時間熟悉的原因,連自己與身邊最親的人之間都會產生矛盾、造成煩惱,其他人就更不用談了。

  從這些角度來看,有時候與大眾在一起,到底好還是不好?我也不知道。當然,有時候與大眾在一起,大家可以坐在一起探討下道理,修行過程當中也相互之間諮詢一下“該怎麼修行”等等,這些都能提供很好的方便。

  這方面還是先問問自己:“我應該屬於前者還是後者”?

  我剛剛所說的,這句話好像無法從我的口中說出,因為每個人的性格不一樣、習氣不一樣。所以,當我們在選擇做什麼事情的時候,要符合個人的條件。有些人可能“這樣會好一點”,一是這個過程當中沒有煩惱;二是更長久一些。有些人可能“以那種方式會更好些”,因為符合修行,甚至更長久。

  所以這個永遠沒有什麼對與錯,我是這麼想的。要不像我們剛剛所說的一樣,雖然漢傳佛教歷代高僧大德的教言也不是說“每個人都這樣”,有些人可能不是這樣,但是從多數人的角度來說,這種現象還是多一些。

  我們先舉個例子,對於一個家庭來說,從第一次形成家庭直至今天,按照理論來說,原本應該越來越恩愛才對,但實際上最終的結果真的是這樣嗎?可能不是,完全不如以前的時候!到了後期很多人都說“湊合著過”。什麼意思呢?由於接觸時間太多的緣故,相互之間太瞭解對方了,慢慢慢慢也就變成習慣了,沒有像以前那麼敬畏了。

  第一次你和很多人共修共學的時候,由於不太熟悉的原因,我相信相互之間都有一點敬畏,就是很尊重對方,因為他是自己的金剛道友。也不是說自己怕他,在恭敬對方的同時,自己要做出很多適當的行為,做出在他的眼睛當中入眼的一些言語以及行為,因為怕他們說自己不好。所以還是有些敬畏,前面恭敬的同時還有些敬畏。但到了後面可就沒感覺啦!對於這樣的人來說,到底哪樣好呢?還是自己去看看一些。

  要不像我剛剛說的一樣,如今在各個地方,各式各樣的小組太多啦。前面都好好的,到了後面可就沒有像前面那樣了。就像剛剛舉的例子一般,去年的今天,這個小組成立時有七個人,今年的今天,若要沒有太多的煩惱,這個小組的組長可能不會退,畢竟怎麼說,在七個人面前他還有一個組長的頭銜,所以他可能不會往下退,但下面的這六個人是不定數的,到了今年的今天,這六個人是否還在呢?這就很難說囉!

  這樣在與不在,我們先不管,在這樣的環境之下,讓自己產生眾多的煩惱就不值得啦。我們修行的目的是為了減輕煩惱、減少煩惱、消盡煩惱,這是我們修行的真正目的。由於我們平常修行方便和很多做法不太如法的緣故,如此令我們產生更多的煩惱就不值得啦!

  世間已經夠我們煩惱了!在世間時,我們時時都在製造遮止本來面目的污點,不需要“在修行裡再去製造煩惱了”,這很不值得。在共修共學這麼短短的修行時間裡,本來我們想去尋找清淨,尋找對治力,甚至可以起到對治一切煩惱的作用。但恰恰相反,如果這短短的時間裡也在尋找一種煩惱的話,那晝夜二十四個小時裡沒有一瞬間是清淨的。

  不在修行的時候沒得說的,天天都處於煩惱和造業之中,如果修行的時候也在造業、也在煩惱的話,那哪一天才是對治煩惱的修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