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2/09/06 04:34:56
學習次第 : 進階

 

相似的佛教徒與真實的佛教徒

《前行廣釋·第二十一節課》   索達吉堪布

 趨入佛門有兩種:一種不太究竟,充其量只是相似的佛教徒;一種則是真實的佛教徒。那麼,這兩種是什麼樣的呢?

  一、相似的佛教徒

  1、救怖之發心:

  如果進入佛門不是希求解脫,而是要麼為了避免今生的感情挫折、身患重疾、缺衣少食、災禍重重、走投無路;要麼是看了佛經論典之後,害怕來世墮入地獄、餓鬼、旁生,感受惡趣痛苦。一者擔心今生違緣,一者畏懼來世痛苦,如此只為了驅除怖畏、救護自己而皈依,並不是真正的皈依。縱然你已趨入佛門,在寺院或上師前辦了“皈依證”,法也只能稱為救怖之法,人也不可能真正趨入正道。

  現在有些國家說,自己國內有佛教徒幾百萬、幾千萬,但我很擔心這些人雖已皈依,自己也辦了證,不過大多數只是怕出違緣才皈依的,這樣的話,只能算是相似的佛教徒。我有時候坐計程車,看很多司機在車裏掛觀音菩薩像、釋迦牟尼佛像,就問:“你為什麼掛這個?”“因為我怕出車禍,掛它可以保平安。”還有時候問:“你是不是佛教徒?”“是啊。”“你為什麼皈依呢?”“因為別人說我命短,為了長壽才皈依的。”當然暫時來講,這也無可厚非,是趨入佛門的一種方便,但究竟而言,他們並沒有明白皈依的目標。

  2、善願之發心:

  如果單單為了今生的豐衣足食、升官發財、身體康泰、獲得名聲、生兒育女,或者僅僅追求來世的出身富貴、轉為天人等善趣樂果,那麼即便已皈入佛門,法也只能稱為善願之法,人也沒有真正趣入正道。

  暫時追求這些,佛陀雖然也開許,因為對欲望強的眾生而言,可先通過滿足他的所欲,最終引導其歸入解脫道。古大德常言:“先以欲勾牽,後令入佛智。”可是現在很多人,被前面的“欲”已經鉤上了,但後面的“佛智”一輩子中還沒有摸到。這種現象,如今可謂比比皆是、不乏其數。

  我就有個熟悉的人,怎麼勸他為了解脫而皈依,他就是不肯:“上師,我家裏平安很重要。我有兩個孩子,大的要找到個好對象,小的要好好讀大學;我自己也要平平安安;我老婆身體不好,應該讓她健健康康;還有她爸媽經常吵架,以後不要再發脾氣;我爸媽平安就可以,其他什麼也不求。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我說:“你求這些也可以,但還是要想一想解脫,這個很重要。”“不不不,只要平安就夠了!解脫沒事、解脫沒事,這些都不求。”這樣的人,並沒有真正皈依佛教。

  二、真實的佛教徒

  只有真正認識到生死輪回皆無實義,六道猶如火宅、羅刹洲、劍葉林般可怕,為求自他解脫而趨入佛門,才能稱得上是真實的佛教徒或者入道者。(我們是不是佛教徒?也應該好好捫心自問。)

  現在很多人依靠上師的加持和恩德,修行雖有種種情況,但理論上應該比較明白。在整個六道輪回中,三惡趣誰都不會羡慕,而三善趣——人間、天界、非天,也沒有必要去希求。那天有個人跟我說:“如果有來世,我就……”我聽後有點生氣:“你學佛這麼長時間,還對來世貪求啊?”他馬上說:“不是不是,我不是這個意思。我今生肯定能解脫,只是說這輩子‘萬一’沒有虹身成就,‘萬一’有來世怎麼樣。”

  世間人常說:“如果有來世,我就……”好像是另一種語氣。但是作為修行人,我們應該想:假如即生沒有解脫,來世一定要繼續修行,誠如《極樂願文》所說,要像重罪的囚犯從牢獄中解脫出來一樣,義無反顧地想逃離輪回。有了這種想法,才算是真正的佛教徒。否則,不要說居士,就算是出家人,身披三衣、袈裟,頭剃得光光的,平時住在寺院裏享用信財,若還特別羡慕世間八法,根本沒有解脫的意念,也不是真正的佛教徒。

  當然作為凡夫人,想長期保持出離心不退,有一定的困難,但即便如此,至少也應偶爾生起解脫的念頭,知道輪回沒什麼可貪的。不然,這麼長時間以來,你若從來沒想過超離輪回,就肯定不是佛教徒。不是佛教徒的出家人是什麼樣的?不是佛教徒的居士是什麼樣的?有時候真的要觀察。有些人認為自己不但是出家人,而且境界很高很高。其實且不談你很高很高的境界,首先你是不是個佛教徒,就值得好好觀察。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