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2/18 20:28:35
學習次第 : 進階

喇嘛網 日期:2010/02/18 20:25:54   編輯部 報導

慈濟功德會與女性社會參與-以臺北地區女性委員為例

臺灣在解嚴後,民間是以社會運動方式衝撞威權體制,但當政治逐漸民主化、自由化,這類社會運動團體紛紛轉型為非營利組織,其中以會員人數最龐大的宗教性非營利組織「慈濟功德會」發展最為迅速。而慈濟的這股社會力是來自於,原以家庭和母職等私領域為核心角色的中年婦女,她們透過慈濟提供的各項參與管道,跨出家庭走入公領域的特殊面貌,是迥異於中外歷史上主導慈善工作的各類組織。

  針對慈濟女性委員的社會參與行為之研究,本論文首先勾勒出女性在公私領域的參與面貌,再對於慈濟發展的歷史過程做進一步說明。之後再採用參與觀察法、深入的半結構性訪談,及統計調查法,並配合文獻和網際網路的資料,探討與分析慈濟女性委員的社會特質、參與動機、參與行為,及參與行為與公、私領域的關係。最後,本論文從臺灣社會結構變遷,來解析這群中世代的「新中產階級」女性從事社會參與的外部因素。

  但從微觀結構的層面觀看時,一個人是否落點於慈濟透過私人網絡擴展出去的「網狀結構」上,將會影響其參與慈濟的方式與速度。此外民間慈善觀出發的行善模式和華人社會的人情因子,也成為華人社會裡面,對於社會參與行為的獨特間接因素;其次,具有慈濟精神的文化劇本,不僅使得慈濟委員能在集體社會參與上面,產生具體的效果,也影響慈濟委員間的溝通與自我揭露,並造就慈濟委員在社會參與上面,始終無法跨越的的結構性藩籬,也使得大愛世界和公民社會最後走向不同的道路。

國家圖書館--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中國文化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95/碩士/鄭冠榮   指導教授:姚蘊慧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