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12/17 09:19:37
學習次第 : 進階

大乘與小乘
 
見悲青增

   佛陀講的法只有大乘跟小乘,大乘分般若乘(顯宗)及金剛乘(密宗),小乘有聲聞乘及獨覺乘。又,佛教有有部、經部、唯識及中觀之說。有部及有部宗有差別,前者指宗義者,而後者指持有的宗義。同理,經部及經部宗、唯識及唯識宗、中觀及中觀宗亦同。佛陀三轉*輪,第二轉*輪宣說的是中觀見,第三轉*輪宣說的是唯識見。總之,持有部或經部見者,就稱做小乘的宗義者,若持的是唯識見及中觀見,就稱做大乘的宗義者。  

   大、小乘的道皆可分成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及無學道;聲聞乘即指聲聞的五道,獨覺乘即獨覺的五道。證悟大乘的五道就稱做大乘行者,證悟聲聞或獨覺的五道就稱做小乘行者。

   故大乘行者與大乘宗義者,兩者的定義截然不同。漢、藏的學佛者,基本上學的是大乘的法;以宗義來說,學的就是大乘的宗義。如果在斯里蘭卡,學的就是小乘的法及其宗義。之所以要這樣區分的理由就是,大乘宗義者不等於大乘行者;大乘行者是入道行者,修持大乘宗義者未必是已入道。

   佛典裏講的大乘跟小乘,講的就是修道中的大乘跟小乘。小乘追求的果是阿羅漢,修的內容是四聖諦或十二因緣;大乘追求的果是成佛,所修的內容是以菩提心為主。小乘相當於《廣論》的中士道,大乘則相當於上士道。至於下士道,又是如何產生?在佛典裏不是沒有下士道,只是沒有分出一個比小乘再小的一個乘,若依照這種方式分類的話,可能就會變成小乘、中乘、大乘,而聲聞乘及獨覺乘的道就得歸類到中乘裏。   

   大乘佛典抑或小乘佛典都會談到暇滿、十善及十惡、皈依等,這些法類在《廣論》中歸屬在下士道,其實在密續裏也會談皈依等,若問最早是什麼時候出現?已不可考,但是在龍樹菩薩的時候,就已經將追求人、天善趣的下士夫區分出來,《廣論》裏即有引用龍樹菩薩說的增上生和決定勝,增上生講的是人、天善趣,決定勝講的是解脫及成佛,將追求人、天善趣分成一類,追求解脫及成佛分成一類。而無著菩薩的《瑜伽師地論》〈攝抉擇分〉及世親菩薩的《俱舍釋》中,就有三士的名相。因此,可以說下士道其實是從上士道或是從中士道裏區分出來的一個法類。   

   佛法的法指的是涅槃法。我們通常會講佛法就是行好事、做好人等,這樣的說法或許沒有錯,可是若詳加解釋的話,事實上這個法指的是涅槃的法,而涅槃有小乘的涅槃和大乘的涅槃兩種。換言之,要走向涅槃,只有大乘道及小乘道這兩個道。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