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10/06/06 20:47:28
學習次第 : 進階

愛國愛教是佛教優良傳統    
 
內容提要:雖然佛教信仰是超越國界的,但佛教徒卻是有國籍的。愛國愛教是佛陀親自制定的,並且佛陀釋迦牟尼自己就是一位愛國者。同樣也不例外,愛國愛教,一直以來也更是中國佛教的一個優良傳統。中國歷代高僧大德,沒有一個不是不愛國愛教的。此外,需要我們明確的是,在任何時代,佛教和國家都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沒有國家的保障,要開展佛事活動、要弘法利生,那是不可能的。任何一個宗教如果沒有國家作後盾,要想存在,要想修行傳教都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們佛教徒在愛教的同時,也必須要愛國。今天,在這種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嶄新形勢下,我們佛教徒,要繼續發揚愛國愛教精神,進一步加強自身建設,把各項佛教事業做好,為促進社會和諧,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出我們的貢獻。

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論文集

關鍵字:愛國愛教 佛教優良傳統 宗教 民族

一、總論

愛國愛教是佛教的優良傳統,中國佛教協會章程第三條便將愛國愛教這一命題明文寫進了會章。因為愛國愛教,符合佛教的教義教理,符合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佛以言傳身教為弟子們所作出的示範,符合佛陀為弟子們親制的戒律。同時,愛國愛教也是佛教徒修學佛法,弘法利生,繼承佛教事業的重要保證。因此,佛教徒必須要愛國愛教。

二、愛國愛教是佛教固有的優良傳統

愛國愛教是佛陀親自制定的。根據《四分律》等律典記載,曾有弟子要到國外(印度境內的列國)去弘法布教,到佛前請示教誡,佛告誡弟子要遵守國王法,不違毗尼行遵守國王法,用今天的話說,就是做個愛國守法的公民;不違毗尼行,即是嚴守佛教戒律,是愛教的表現。佛陀的這一遵守國王法,不違毗尼行的教誡,後來就成為了出家佛教徒弘法傳教必須遵守的戒律。

佛陀釋迦牟尼自己就是一位愛國者。在傳播教義上,他代表著當時歷史發展進步的一方,主張衝破種姓制度的束縛,提出四姓平等、眾生平等之說;在國家觀念上,他是一位強烈的愛國者。佛傳記載,處於強勢的薩羅國的波斯匿王向迦毗羅衛國釋迦族求婚,釋迦族認為波斯匿王恃強淩弱,不願與其通婚,但又不敢得罪他,便讓一名婢女冒充釋種下嫁。這件事後來被波斯匿王的兒子琉璃王得知,認為自己是婢女所出生,感到奇恥大辱,非要滅掉迦毗羅衛國不可。

當琉璃王向迦毗羅衛進軍的時候,消息傳到了釋迦牟尼佛陀那裏。釋迦佛陀的祖國就是迦毗羅衛,佛陀沒有忘記自己的民族和祖國,以大無畏的精神,出現在琉璃王進軍的大路上。琉璃王看到佛陀坐在路旁一株沒有枝葉蔭蔽的舍夷樹下時,向前問訊:您為何獨坐在此枯樹之下呢?佛陀對他說:祖國和民族的蔭蔽,超過別的一切,你現在要消滅我的國族,我不是成了一個沒有蔭蔽的人了嗎?琉璃王聽了佛陀的話,懾於佛陀威德和當時社會輿論,遂即還軍。第二次進軍,也被佛陀勸阻住了。琉璃王第三次進軍則不顧一切,滅掉了迦毗羅衛國,屠殺了許多釋迦族的人。據經典記載說這時的佛陀是恣容無耀,項無光明,心中非常悲哀,頭痛多日,對祖國的淪亡深感痛心。直到佛陀最後般涅盤時,還在思念自己的祖國,以頭朝北示寂,用以教示弟子不要忘記自己生長的祖國 (詳見《佛說琉璃王經》,《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4冊第784頁上) 。佛陀的這一事蹟,深刻地教育著他的弟子,要時刻維護自己的祖國與民族的獨立和生存。如果有人以為學佛或出家,就可以不關心祖國和民族的前途,那顯然是十分錯誤的。

愛國愛教,一直以來也更是中國佛教的一個優良傳統。中國歷代高僧大德,沒有一個不是不愛國愛教的。中國佛教歷史上最偉大的佛學家、翻譯家、旅行家和文化交流家,被魯迅先生譽稱為中國的脊樑的玄奘法師(600—664),就是愛國愛教的典範,他在印度生活學習長達17年之久,名震四方,被當時的大乘尊為大乘天,被小乘尊為解脫天,為祖國膺得了崇高的榮譽,當時印度戒日王極力地挽留他,但是他拒絕了,最終回到了祖國,致力於翻譯經典和創宗立說的活動,應唐太宗之請,為述《大唐西域記》,以利於唐朝的發展。還有法顯、義淨法師等,他們不僅取經,還從南亞諸地取回中國所無的稀珍什物以及蔬果植物種子等,蕃衍至今,為我等後人享用。

二十世紀前半期,抗日戰爭的八年裏,在戰火紛飛的戰場上,在槍彈雨之中,到處都有出家人保家衛國、捨命捐軀的身影,廈門、漢口、湖南南嶽山、寧波、上海、廣州、成都、重慶、雲南雞足山、衡陽等地都成立了救護隊。長沙佛教徒成立十願抗敵團直接投入抗日前線。江蘇龍池山僧恒海組織抗日遊擊隊,隊員千余,成為著名的抗日和尚司令1938年在日軍掃蕩太湖馬山時,糧盡援絕壯烈捐軀。

1939年,圓瑛大師(1878—1953)因積極回應抗日,被日本憲兵逮捕投進監獄。獄中受盡日軍的嚴刑拷打、殘酷折磨,但堅貞不屈,始終保持了愛國僧侶的崇高氣節與民族大義。新中國被選為首屆中國佛教協會會長,1953年,臨終之前留下遺囑:願我全國佛教徒同心同德,積極參加愛國運動,致力於和平事業,應思利民護國、饒益有情,乃成佛之基,眾善之首。一代愛國高僧的民族氣節值得我們後人去思考、去學習。

·一八事變後,日軍佔領東北三省,其征服中國的險惡野心昭然若揭。太虛大師(1889—1947)義正辭嚴地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行徑予以嚴厲譴責:此種暴行,為國際公法所不許,人道主義所不容,而日人竟悍然不顧,但求達到吞併滿蒙、征服中國之目的,可謂猙獰極矣。大師發表《為九·一八事變告臺灣朝鮮日本四千萬佛教民眾書》,呼籲佛教徒發揚佛陀慈悲濟世的精神,承擔起維護世界和平、維護人間正義的責任,協同一致,消弭戰爭。

七七事變發生後,作為佛教領袖的太虛大師帶領全國佛教界積極投身於抗日救國的洪流中去。他通電全國,呼籲中國國內外佛弟子同赴國難:因為國家對於吾人有保護教育恩,故吾人當獻身國家而報之……無論信佛與否,皆與國家有密切之關係,故吾人當有愛國之思想,而不容自外也。

1939年大師率佛教訪問團對緬甸、印度、錫蘭、新加坡、越南進行訪問,沿路宣傳中國抗日的正義與意義,揭露日本帝國主義的野蠻行徑,細敘中國與東南亞各國人民的友好情誼,會見了尼赫魯、甘地、緬甸等各國僧俗人士,澄清國際友人的誤會,取得了友邦的精神支持與物資支持。

文化名人俗名李叔同、出家名弘一法師(1880—1942)。抗戰時期,身患重病,懺悔自己不能為國為民做什麼。看淡生死:大病從死。自己處於生死邊際還不忘救濟難民,付囑寺院當家師,把禪房寮房多騰出些,救濟難民,共甘苦、同患難,並把別人贈送的一付貴重的眼鏡賣了換作糧食,救濟災民。弘一法師開示:念佛不忘救國!

還有八指頭陀寄禪大師和宗仰大師等皆大義凜然,履踐了高尚的愛國抗敵氣節。

面對外敵侵略,這些前輩、高僧們已交出了一份足以告慰先人啟迪後者的出色答卷,這份答卷是用鮮血和生命,用愛國精神和佛法智慧共同譜寫的。

三、宗教與國家密不可分

宗教離不開國家,佛教亦然,世間法與出世間法一體無二。

有國才有家,宗教也是有國才有教。佛法住世間,不離世間覺,雖然佛教信仰是超越國界的,但佛教徒卻是有國籍的。在任何時代,佛教和國家都是緊密聯繫在一起的,沒有國家的保障,要開展佛事活動、要弘法利生,那是不可能的。任何一個宗教如果沒有國家作後盾,要想存在,要想修行傳教都是不可能的。所以佛教主張知恩報恩,佛教徒每天的早晚功課都要念回向偈: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報四重恩即是報答父母師長恩、眾生恩、三寶恩和國土恩。國土恩即國家恩,即愛國,熱愛祖國;報三寶恩就是愛教。


《增一阿含經》卷二十六說:諸佛世尊,皆出人間,非由天而得也(《大正新修大藏經》第2冊,第694頁上),提示了佛陀重視人間的根本精神。《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菩薩行願品》雲: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為體故,因於眾生而起大悲,因於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覺,譬如曠野沙磧之中,有大樹王,若根得水,枝葉華果,悉皆繁茂,生死曠野,菩提樹王,亦複如是,一切眾生而為樹根,諸佛菩薩而為華果,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諸佛菩薩智慧華果,何以故?若諸菩薩以大悲水饒益眾生,則能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屬於眾生,若無眾生,一切菩薩終不能成無上正覺。(《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0冊,第846頁上)因此我們的修行離不開世間和眾生,菩提是於世間而成。即《六祖壇經》中所說的: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大正新修大藏經》第48冊,第531頁下),闡明瞭佛法與世間的關係。即是《華嚴經?十行品》所說的:佛法不異世間法,世間法不異佛法。佛法世間法,無有雜亂,亦無差別。(《大正新修大藏經》第10冊,第105頁中)也即是《摩訶止觀》卷六所說的若深識世法,即是佛法。(《大正新修大藏經》第46冊,第77頁中)佛陀出生在人間,說法度生在人間,佛法是源出人間並要利益人間的。佛陀教育我們佛教徒要報國土恩;報眾生恩,要以莊嚴國土,利樂有情為已任。佛經上說:一切資生事業悉是佛道。(詳見《佛本行集經》卷四十六,《大正新修大藏經》第3冊,第865頁下)

前任中國佛協會長已故趙朴初居士說:正確認識愛國與愛教的關係。我們佛教徒自然愛自己信奉的佛教。不愛佛教,那說明你不信仰它,就不成其為一個佛教徒。對於我們來說,愛教同愛國是統一的,是和諧一致的。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沒有國,哪有教?歷史充分證明,如果沒有一個強大的國家作為保障,我們國家的宗教信徒是不可能充分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權利和其他政治權利,也就不能保證宗教事業的順利開展。因此,愛教必須愛國,也就必須自覺地接受國家的領導,要維護國家的安寧與穩定,只有一個和諧的社會,才能談及經濟發展社會進步。

四、當此改革開放、重視科學發展觀的新時代,更要繼續發揚佛教的愛國愛教這一優良傳統

目前舉國上下為貫徹黨的十七大的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為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勝利而努力奮鬥。在這種形勢下,我們佛教徒,要繼續發揚愛國愛教精神,進一步加強自身建設,把各項佛教事業做好,為促進社會和諧,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做出我們的貢獻。

第一,要躬行實踐佛教固有的大乘精神,忘我無私,慈悲為懷,愛人如己;唯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動員廣大信眾投入公民道德建設,提高教徒的道德意識修養和人品素質,共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第二,佛教界在促進經濟社會和文明和諧社會發展中,在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中要發揮積極的作用。以高昂的愛國熱情,為實現全面建設人文中國、科技中國、綠色中國而努力工作。

第三、加強佛教界自身的信仰、道風、人才、教制、組織建設。這五個建設,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已經由中國佛教協會提出了。信仰建設是核心,道風建設是根本,人才建設是關鍵,教制建設是基礎,組織建設是保證。

祖國在日益發展進步,作為佛教徒,我們要積極地跟上時代,適應時代,貢獻時代,為眾生的福祉而不懈地努力。

作者簡介:

象本,中國佛學院講師。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