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日期:2009/12/29 21:24:48
新聞單位 :

喇嘛網 日期:2009/12/29 21:19:46   編輯部 報導

吉藏的二諦與三諦思想探討~兼論智顗的二‧三諦思想  指導教授:熊琬

吉藏的二諦說所建構出的「所依於諦」、「迷教於諦」、「三節轉」與「四重二諦」等方法與理論,主要是彰顯「二諦為教門」──從「語言」這一層次來重新了解二諦;這是為「拔見」──拔有、無二見,以及經論夲身即是如此彰顯「二諦是教」。


而智顗的二諦說的論議,是以
三義──隨情、隨情智、隨智,與藏、通、別、圓的教相判釋而提出廣、略說的七種和四種二諦。


而二者就二諦的論議上,我們似乎可以說吉藏與智顗的二諦,在方法學上是「有立有破」。就「立」而言,二者均開展出諸多理論架構;就「破」來說,二者均有「皆是轉側適緣無所防也」(吉藏)、「隨世界為人對治之情」(智顗)的共通見解之處。不過,若約其所偏重來說,吉藏是多分採取以「破」斥的方法,智顗的二諦論可以說是多分採取一種「有破有立的方式」。


另一方面,有關吉藏、智顗三諦說均與《中論24.18》偈頌有密切關連──傾向圓融思想。其二、二者認為二諦與三諦二者只是對法的「開合不同」而已,並非是相互對立不同的思想。職是之故,若從六方面──一、從佛教思想來源與概念的「脈絡性轉換」與「佛教詮釋學」來談,二、從智顗對佛學系統之整體詮釋上來看,三從漢語的表述方式及其「是」字的結構性來看,四、從漢語翻譯來看,五、從《中論》文夲上來看,以及就歷史脈絡,來對比二者三諦論議,不應該為吉藏「是假名絕待的二諦論,立意多少傾向圓融」,而智顗三諦是「違明文、違頌義」。 進階查詢   
關鍵詞:  二諦 ; 三諦 ; 中論 ; 吉藏 ; 智顗 ; 印順法師

玄奘大學/宗教學系碩士班/96/碩士/研究生:陳文光(釋如戒) 

指導教授:熊琬  熊琬老師 

國家圖書館--全國博碩士論文資訊網

一、原典:
 
(一)《大正新修大藏經》
 
《長阿含經》二十二卷(後秦‧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大正1 No.1CBETA T01 No. 1 《長阿含經
《毘婆尸佛經》二卷(宋‧法天譯)大正1 No.3
《佛說大集法門經》二卷(宋‧施護譯)大正1 No.12
《中阿含經》六十卷(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大正2 No. 26
《雜阿含經》五十卷(劉宋‧求那跋陀羅譯)大正2 No.99
《別譯雜阿含經》一卷(失譯) 大正2 No.100
《增一阿含經》五十一卷(東晉‧瞿曇僧伽提婆譯)大正2 No.125
《七處三觀經》二卷(後漢‧安世高譯)大正2 No.150a
《菩薩投身飴餓虎起塔因緣經》一卷(北涼法盛譯)大正3 No.172
《佛本行經》七卷(宋‧釋寶雲譯)大正3 No.190
《大般若經》四百卷(唐‧玄奘譯)大正7 No.220
《放光般若經》二十卷(西晉‧無羅叉譯)大正8 No.221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二十七卷(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正8 No.223
《佛說仁王般若波羅蜜經》二卷(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正8 No.245
《妙法蓮華經》七卷(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正9 No.262
《大方廣佛華嚴經》六十卷(東晉‧佛馱跋陀羅譯)大正9 No.278
《大寶積經‧護國長者會》一百二十卷(唐‧菩提流志譯)大正11 No.310
《大聖文殊師利菩薩佛剎功德莊嚴經》二卷(唐‧不空譯)大正11 No.319
《佛說大迦葉問大寶積正法經》五卷(宋‧施護)大正12 No.352
《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四卷(後漢‧婁迦讖譯)大正12 No. 361
《大般涅槃經》四十卷(北涼‧曇無讖譯)大正12 No.374
《大般涅槃經》三十六卷(宋‧慧嚴等)大正12 No.375
《大方等大集經》六十卷(北涼‧曇無讖譯)大正13 No.397
《大方等大集經念佛三昧分》十卷(隋‧達磨笈多譯)大正13 No.415
《文殊師利問經》二卷(梁‧僧伽婆羅譯)大正14 No. 468
《思益梵天所問經》卷(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正15 No.586
《大乘寶雲經》七卷(梁‧曼陀羅仙共僧伽婆羅譯)大正16 No.659
《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四卷(宋‧求那跋陀羅譯)大正16 No. 670
《菩薩瓔珞本業經》二卷(姚秦‧竺佛念譯)大正24 No.1458
《善見律毘婆沙》十八卷(簫齊‧僧伽跋陀羅譯)大正24 1462
《三法度論》三卷(東晉‧僧伽提婆譯)大正25 No.1506
《大智度論》百卷(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正25 No.1509
《妙法蓮華經憂波提舍》二卷(後魏‧菩提留支共曇林等譯)大正26 No.1519
《十住毘婆沙論》十七卷(後秦‧鳩摩羅什譯)大正26 No. 1521
《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二百卷(唐‧玄奘譯)大正27 No.1545
《雜阿毘曇心論》十一卷(宋‧僧伽跋摩等譯)大正28 No.1552
《阿毘達磨俱舍論》三十卷(唐‧玄奘譯)大正29 No.1558
《阿毘達磨藏顯宗論》四十卷(唐‧玄奘譯)大正29 No.1563
《中論》四卷(姚秦‧鳩摩羅什譯)大正30 No.1564
《般若燈論釋》十五卷(唐‧波羅頗蜜多羅譯)大正30 No.1566
《大乘中觀釋論》九卷(宋‧惟淨等譯)大正30 No.1567
《瑜伽師地論》百卷(唐‧玄奘譯)大正30 No.1579
《菩薩地持經》十卷(北涼‧曇無讖譯)大正30 No.1581
《成唯識論》十卷(唐‧玄奘譯)大正31 No.1585
《攝大乘論》二卷(陳‧真諦譯)大正31 No.1593
《攝大乘論本》二卷(唐‧玄奘譯)大正31 No.1594
《攝大乘論釋》十卷(唐‧玄奘譯:無性菩薩造)大正31 No.1598
《中邊分別論》二卷(陳‧真諦譯)大正31 No.1599
《大乘莊嚴經論》十三卷(唐‧波羅頗蜜多羅譯)大正31 No.1604
《十八空論》一卷(陳‧真諦譯)大正31 No.1616
《迴諍論》一卷(後魏.毗目智仙共瞿曇流支譯) 大正32 No.1631
《入大乘論》二卷(北涼‧道泰等譯)大正32 No. 1634
《金剛般若疏》四卷(隋‧吉藏撰)大正33 No.1699
《仁王般若經疏》六卷(隋‧吉藏撰)大正33 No.1707
《仁王護國般若波羅蜜多經疏》七卷(唐‧良賁述)大正33 No.1709
《妙法蓮華經玄義》二十卷(隋‧智顗撰)大正33 No.1716
《法華玄義釋籤》二十卷(唐‧湛然)大正33 No.1717
《法華玄論》十卷(隋‧吉藏撰)大正34 No.1720
《法華義疏》十二卷(隋‧吉藏撰)大正34 No.1721
《觀音玄義》二卷(隋‧智顗撰‧灌頂記)大正34 No.1726
《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六十卷(唐.澄觀)大正36 No.1735
《大方廣佛華嚴經隨疏演義鈔》九十卷(唐.澄觀)大正36 No.1736
《勝鬘寶窟》六卷(隋‧智顗撰)大正37 No.1744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一卷(隋‧智顗說)大正37 No.1750
《維摩經玄疏》六卷(隋‧智顗撰)大正38 No.1777
《維摩經略疏》十卷(唐‧智顗說‧湛然略)大正38 No1778
《淨名玄論》八卷(隋‧吉藏撰)大正38 No.1780
《維摩經義疏》六卷(隋‧吉藏撰)大正38 No.1781
《金光明經文句》六卷(隋‧智顗說‧灌頂錄)大正39 No.1785
《請觀音經疏》一卷(隋‧智顗撰‧頂法記)大正39 No.1800
《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註》二卷(北魏‧曇鸞註解)大正40 No. 1819
《中觀論疏》二十卷(隋‧吉藏撰)大正42 No.1824
《十二門論疏》六卷(隋‧吉藏撰)大正42 No.1825
《百論疏卷》九卷(隋‧吉藏撰)大正42 No.1827
《大乘義章》二十六卷(隋‧慧遠撰)大正44 No.1851
《三論玄論》一卷(隋‧吉藏撰)大正45 No.1852
《大乘玄論》五卷(隋‧吉藏撰)大正45 No.1853
《二諦義》三卷(隋‧吉藏撰)大正45 No.1854
《肇論》一卷(後秦‧釋僧肇作)大正45 No.1858
《肇論疏》三卷(唐‧釋元康撰)大正45 No. 1859
《大乘法苑義林章》七卷(唐‧窺基撰)大正45 No.1861
《摩訶止觀》二十卷(隋‧智顗說)大正46 No.1911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一卷(隋‧智顗述)大正46 No.1915
《四念處》四卷(隋‧智顗說‧灌頂記)大正46 No.1918
《觀心論疏》五卷(隋‧灌頂撰)大正46 No.1921
《安樂集》二卷(唐‧道綽)大正47 No. 1958
《高僧傳》十四卷(梁‧釋慧皎撰)大正50 No.2059
《續高僧傳》三十卷(唐‧道宣撰)大正50 No.2060
《廣弘明集》三十卷(唐‧道宣撰)大正52 No.2103
《出三藏記集》十五卷(梁‧釋僧祐撰)大正55 No.2145
《大唐內典錄》十卷(唐‧道宣撰)大正55 No. 2149
《開元釋教錄》二十卷(唐‧智昇撰)大正55 No.2154
《中論疏記》八卷(日本‧安澄撰)大正65 No.2255
《三論玄義檢幽集》七卷(日本‧證禪撰)大正70 No.2300
《三論名教抄》十五卷(日本‧珍海撰)大正70 No.2306
《大正新修法寶總目錄》
 
 
(二)《卍續藏大藏經》:
 
《華嚴遊意》一卷(隋‧吉藏撰)卍續藏3
《維摩經文疏》二十八卷(隋‧智顗撰)卍續藏27
《淨名玄論》八卷(隋‧吉藏撰)卍續藏28
《維摩經義疏》八卷(隋‧吉藏撰)卍續藏29
《維摩經略疏》五卷(隋‧吉藏撰)卍續藏29
《金光明經疏》一卷(隋‧吉藏撰)卍續藏30CBETA T39 No. 1787 《金光明經疏
《勝鬘寶窟》六卷(隋‧吉藏撰)卍續藏30
《無量壽經義疏》一卷(隋‧吉藏撰)卍續藏32
《觀無量壽經義疏》一卷(隋‧吉藏撰)卍續藏32
《彌勒經遊意》一卷(隋‧吉藏撰)卍續藏35
《大品經遊意》一卷(隋‧吉藏撰)卍續藏38
《金剛般若疏》四卷(隋‧吉藏撰)卍續藏38
《大品經義疏》十卷(隋‧吉藏撰)卍續藏38
《仁王般若經疏》六卷(隋‧吉藏撰)卍續藏40
《法華玄論》十卷(隋‧吉藏撰)卍續藏42
《法華義疏》十二卷(隋‧吉藏撰)卍續藏42
《法華遊意》一卷(隋‧吉藏撰)卍續藏42
《法華統略》六卷(隋‧吉藏撰)卍續藏43
《涅槃經遊意》一卷(隋‧吉藏撰)卍續藏56
《百論疏》三卷(隋‧吉藏撰)卍續藏73、87
《三論玄義》一卷(隋‧吉藏撰)卍續藏73
《中觀論疏》十卷(隋‧吉藏撰)卍續藏73
《十二門論疏》三卷(隋‧吉藏撰)卍續藏73
《法華論疏》三卷(隋‧吉藏撰)卍續藏74
《嘉泰普燈錄》三十卷(隋‧吉藏撰)卍新續79
《二諦義》三卷(隋‧吉藏撰)卍續藏97
《大乘玄論》五卷(隋‧吉藏撰)卍續藏97
《三論略章》一卷(隋‧吉藏撰)卍續藏97
 
 
(三)《高麗藏》
 
《大乘中觀釋論》十八卷(宋‧惟淨等譯)高麗41 K.1482
 
(四)《西藏大藏經》(德格版)
 
BuddhapAlita-mUlamadhyamaka-vRtti(《佛護根本中論註》) No.3842
 
 
(五)世俗典籍
 
《孟子‧萬章上》
東漢‧趙岐《孟子註疏》
唐‧姚思廉撰《梁書》
宋‧朱熹《孟子集注》
 
二、現代著作:
 
(一)中文:
 
印順法師著:
---1944.《性空學探源》,臺北:正聞出版社(1992.04修訂一版) 。
---1946.《攝大乘論講記》,臺北:正聞出版社。
---1947.《般若經講記》,臺北:正聞出版社。
---1949.《佛法概論》,臺北:正聞出版社。
---1950a.《中觀今論》,臺北:正聞出版社。
---1950b.《般若經講記》,臺北:正聞出版社。
---1952a.《中觀論頌講記》臺北:正聞出版社。
---1952b.《勝鬘經講記》,臺北:正聞出版社。
---1968.《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臺北:正聞出版社。
---1970.《淨土與禪》,臺北:正聞出版社。
---1971a.《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臺北:正聞出版社。
---1971b.《佛在人間》,臺北:正聞出版社。
---1971c.《佛法是救世之光》,臺北:正聞出版社。
---1985.《空之探究》,臺北:正聞出版社(1992.10六版)。
---1987.《印度佛教思想史》,臺北:正聞出版社。
---1993.《華雨集》第五冊,臺北:正聞出版社(1998年新版)。
湯用彤:
---1968.《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臺北:台灣商務。
Lrving M. Copi著,張身華譯:
---1972.《邏輯概論》,臺北:幼獅文化(1998.10二十二刷)。
楊白衣著:
---1978.<佛學研究法述要>,《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41冊,臺北:
大乘。
張曼濤編:
---1979a.《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57冊,《天台思想論集》,臺北:
大乘出版社。
---1979b.《現代佛教學術叢刊》第85冊,《現代世界的佛教學》,(山
口益<法國佛教學五十年>),臺北:大乘出版社。
湯用彤著:
---1979.《漢魏兩晉南北朝佛教史》,臺北:商務。
湯廷池著:
---1981.《國語語法研究論集》,臺北:學生書局。
---1988a.《漢語詞法句法論集》,臺北:學生書局。
---1988b.《漢語詞法句法論續集》,臺北:學生書局。
吳汝鈞著:
---1983.《佛學研究方法論》,臺北:學生。
---1991.《印度中觀哲學》,臺北:圓明出版社。
---1995.《佛教思想的傳承與發展--印順導師九秩華誕祝壽文集》,臺
北:東大。
立川武藏著,李世傑譯:
---1985.《中觀思想》,《世界佛學名著譯叢》第63冊,臺北:華宇出
版社。
T. R. V. Murti著,郭忠生譯:
---1985.《中觀哲學(上)》,《世界佛學名著譯叢》第64冊,臺北:
華宇出版社。
呂澂著:
---1985.《中國佛學源流略講》,臺北:里仁書局。
---1997.《中國佛學思想概論》,臺北:天華出版公司。
廖明活著:
---1985.《嘉祥吉藏學說》,臺北:三民。
釋惠敏著:
---1986.《中觀與瑜伽》,臺北:東初出版社(1990.09三版)。
瓜生津隆真,許洋主譯:
---1986.《中觀與空義》,臺北:華宇出版社。
吉藏撰:
---1987.《中觀論疏‧中論科判》(金凌刻經處版本),臺北:慧日星
期學院。
歐陽竟無編:
---1988.《藏要》(第一輯第十五種),臺北:新文豐。
宗喀巴著,法尊法師譯:
---1988.《菩提道次第廣論》臺北:佛教出版社。
平川彰着、許洋主譯:
---1988.《印度之佛教》,臺北:法爾出版社。
傅偉勳著:
---1990.《從創造的詮釋學到大乘佛學──「哲學與宗教」四集》,臺
北:東大。
梶山雄一著,吳汝鈞譯:
---1990.《佛教中觀哲學》,高雄:佛光山。
陳沛然著:
---1993.《佛家哲理通析》,臺北:東大。
Hans-Georg Gadamer著,洪漢鼎、夏鎮平譯:
---1995.《詮釋學 II 真理與方法──補充和索引》,臺北:時報出版。
Richard H. Robinson著,郭忠生譯:
---1996.《印度與中國的早期中觀學派》,南投縣:正觀出版社。
陳英善著:
---1997.《天臺緣起中道實相論》,臺北:法鼓文化。
萬金川著:
---1998a.《中觀思想講錄》,嘉義市:香光書鄉出版社。
---1998b.《詞義之爭與義理之辨》,南投縣:正觀出版社。
楊惠南著:
---1988.《龍樹與中觀哲學》,臺北:東大(1992.10再版)。
---1989.《吉藏》,臺北:東大出版社。
楊士毅著:
---1994.《邏輯與人生—語言與謬誤》,臺北:書林。
 
林太著:
---1996.《印度的智慧》,臺北:國際村文庫書店。
牟宗三著:
---1997.《佛性與般若》上冊,臺北:學生書局。
賴賢宗著:
---1998.《康德、費希特和青年黑格爾論倫理神學》,臺北:桂冠。
---2001.《體用與心性:當代新儒家哲學新論》,臺北:學生。
---2003a.《意境美學與詮釋學》,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編。
---2003b.《佛教詮釋學》,臺北:新文豐。
---2005.《如來藏說與唯識思想的交涉》,臺北:新文豐。
劉宓慶著:
---2000.《翻譯與語言哲學》,臺北:書林。
蔡耀明著:
---2001.《波若波羅蜜多教學與嚴淨佛土》,南投:正觀出版社。
---2006.《佛學建構的出路:佛教的定慧之學語如來藏的理路》,臺北:
法鼓。
潘桂明、吳忠偉著:
---2001.《中國天台宗通史》,江蘇古籍出版社。
坂本幸男著,釋依觀譯:
---2005.《大乘佛教之研究》(坂本教授論文集二),臺北:中華佛教
文獻編撰社。
佐藤哲英著,釋依觀譯:
---2005.《天台大師之研究─特以著作的考證研究為中心》,臺北:中
華佛教文獻編撰社。
 
 
(二)日文:
 
岩野真雄編集:
---1934.《國譯一切經》論集部二(《中觀論疏》),日本:東京,大
東出版社(1977.12改訂發行)。
---1968.《國譯一切經》論疏部七(《迴諍論》),日本:東京,大東
出版社(1994.05改訂二刷)。
寺本婉雅著:
---1936.《北京,兩版對校.西藏文龍樹造中論無畏疏》,京
都市,丁字屋書店。
宮本正尊著:
---1939.<中觀論疏解題>,《國譯一切經》論疏部六,東京:大東出
版社(1994.01改訂三刷)。
---1944.《中道思想及發達》,東京:法藏館。
石津照璽著:
---1947.《天臺實相論の研究》,東京:弘文書房。
塚本善隆著:
---1955.<佛教史上お肇論意義──三 鳩摩羅什>,《肇論
研究》(塚本善隆編),京都:法藏館。
上田義文著:
---1956.<第三章 瑜伽行派お根本真理>,《佛教根本真理
─佛教お根本真理歷史的諸形態》(宮本正尊編),東
京:三省堂(1957.08三版)。
安井廣濟著:
---1961.<大乘經典における真俗二諦說>,《中觀思想の研究》,
京都:法藏館(1979第三刷)。
佐藤哲英著:
---1961.《天臺大師研究》,京都:百華苑。
紀野一義:
---1962.《法華經の探求》,京都:平樂寺。
宇井伯壽著:
---1962.《佛教汎論》,東京:岩波書店(1970.07第四刷發行)。
---1974.《國譯大藏經》論部第五卷,東京:大藏出版社(1993.10再
版)。
中村元著:
---1964.<中道空見──「三諦偈」解釋關連──>,《結
城教授頌壽記念.佛教思想史論集》,東京:大藏出版
社,pp.139-195。
坂本幸男著:
---1970.<法華經の教理——特に十如是の解釋と變遷について>,
《法華經の成立と展開》(金倉圓照編),京都:平樂寺。
日比宣正著:
---1970.<中國における法華經註釋>,《法華經の成立と展開》(金
倉圓照編),京都:平樂寺書店。
平井俊榮著:
---1976.《中國般若思想史研究──吉藏三論學派》,東京:春秋社。
---1985. 《法華文句の成立に關する研究》,東京:春秋社。
---1987.《法華玄論の註釋的研究》,東京:春秋社。
新田雅章著:
---1981.《天臺實相論の研究》,京都:平樂寺書店。
瓜生津隆真著:
---1982a.<中觀派お空>,《佛教思想7 空》(下),京都:平
樂寺書店(1988.11第2刷)。
---1982b.<中觀派形成>,《講座‧大乘佛教7 中觀思想》,東京:
春秋社。
玉城康四郎著:
---1983.<經典思想上『中論』──四 中國初期お三論受
容狀況>,《龍樹教學研究》(壬生臺舜編),東京:
大藏出版社。
三枝充悳著:
---1983.《龍樹‧親鸞-》,京都:法藏館。
---1985.《中論偈頌總覽》,東京:第三文明社。
---1995.《中論─緣起‧空‧中の思想》,東京:第三文明社。
佐藤成順著:
---1985.《中國佛教思想史の研究》,東京:山喜房。
平川彰著:
---1985.《淨土思想》,東京:春秋社。
丹治昭義著:
---1987.《沈默教說 中觀思想研究 I》,京都:關西大學出版部。
---1992.《實在認識 中觀思想研究III》,京都:關西大學出版部。
泰本融著:
---1987.《空思想論理》,東京:山喜房。
袴谷憲昭著:
---1987. <四依(catuS-pratisaraNa)批判考序說>,《亻ンド學佛論集 高
崎直道博士還曆記念論集》,東京:春秋社。
北畠利親著:
---1991.《月稱釋 中論 觀法品觀四諦品譯註》,京都:永田文昌堂。
田村芳朗與藤井教公:
---2001.《法華經》(上),東京:大藏(2002年新裝再版)。
 
 
(三)英文
 
Louis de La Vallue Poussin:
--- 1903-1913.MUlamadhyamakakArikAs(MAdhyamikasUtras)de
NagArjuna avec la PrasannapadA Candrakirti, Bibliotheca
Buddhica IV, St. Putersbourg.


備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