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客巴大師


藏傳佛教格魯派佛教創始人--宗喀巴大師傳略

宗喀巴大師宗喀巴大師,原名羅甫藏智準,出生在青海省湟中縣的一個牧主家庭,他父親叫達魯赤本,母親叫西毛阿旦,原居住在離塔爾寺不遠的上庄新村。有一年,他家生下一頭很好看的小黃牛犢,小黃牛生下後不久,便常獨自跑失,而每次去找,都發現在蓮花山一帶的山坳裏吃草。於是,全家便搬到那裡居住下來。達魯赤本和西毛阿旦原來已有三個孩子,就在他們搬來後第二年,又生下第四個孩子,起名為羅甫藏智準。時年為元順帝至正十七年,即公元1357年。據說宗喀巴誕生時,父親不在家,母親將他生下後,將他的胞衣埋在帳篷旁邊的一塊平地上。

羅甫藏智準從小聰明絕頂。父親見他非常機靈,三歲那年,讓他從當地噶瑪大師受近事戒,七歲時,他便到離家很遠而在當時頗有名氣的准隆夏瓊寺去專門學經。八歲從敦珠仁欽大師受沙彌戒,命名為羅桑扎巴,成為該寺年齡最小而又出類拔萃的佛教徒。敦珠仁欽大師對他愛之如目。十六歲那年,宗喀巴告別父母兄妹及師友,與同道結伴同往西藏繼續學經,先後在極樂寺、直貢寺、聶塘寺、薩迦寺等著名寺院研習顯密經論。在西藏,他廣參名師,博採眾說,並且深入雪山冰洞,苦性修行,使他在講經、修行、著述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他對性相顯密諸部經典都能如實通達,而且對聲明、醫方明等亦善了解,並能依〝四部論〞在成千上萬佛教徒中立宗答辯,因此聲名大振,博得〝噶本巴桑扎巴〞的稱號。

宗喀巴離家進藏後一去不復返,他的母親非常想念他,想得頭髮都白了。後來便托人給宗喀巴帶去一縷自己的白髮,意思是母親已年老髮白,不久於人世,希望他能回家看看,並托人寫信告訴他:他離家後,在埋他胞衣的地方長出一株枝繁葉茂的栴檀樹,樹上長出大約十萬片樹葉,每層樹葉上隱約顯出一個獅子吼頭像,不知是吉是凶。宗喀巴此時正潛心學法修行,無暇顧及父母。於是便派出他的弟子給母親送去一幅用自己的血畫成的自畫像,一卷佛獅咆哮圖和一只樂寶瓶,以安慰母親。並寫信告訴母親,地上長出栴檀樹是個好徵兆,倘若在我出生的地方以栴檀樹為中心建立一座小塔和一座彌勒佛佛寺,並起名為「本賢巴林」,即意為十萬獅子吼佛像彌勒寺。後來這一塔一寺就成為塔爾寺名稱的緣起和由來。

宗喀巴到了36歲,已自修漸圓滿,在此間他的足跡幾乎遍及西藏的各大寺院,他親眼看到西藏喇嘛教派別眾多,教義混亂,戒律鬆弛,流弊嚴重。此外,為了爭奪權利,各教派之間更常發生爭鬥。原來佔統治地位的教派,漸漸喪失民心,走向衰弱。為了徹底扭轉這種戒行廢弛的混亂局面,宗喀巴大師博採西藏各教派之長,一方面率領信徒堅持警缽執杖,少欲知足,法淨自潔,一方面自著新說,大力主張苦修,嚴戒律、禁娶妻,從而創立了新的一派喇嘛教──格魯派〈即好規矩的意思〉。由於該寺僧侶一律穿黃衣、戴黃帽,故又稱黃教。(在西藏佛教史上,只有喇欽‧貢巴饒賽大師及喀且班欽‧釋迦釋利大師兩人帶過黃帽,而這兩位大師都是以重視戒律聞名。宗喀巴大師戴上黃帽,也是表示他以重視戒律,作為弘揚佛法的基礎。)

由於宗喀巴大師長期堅持苦性修行,廣研經典,嚴持戒律,在佛學上造詣高深,因而受到西藏廣大教徒的無比崇仰和擁戴,他所創立的教派也隨之風行起來,成為藏傳佛教的正統派。宗喀巴大師53歲那年,從噶丹寺來到拉薩,在大昭寺前建立格魯派第一次廣大祈願法會,他親自為供養在大昭寺內的釋迦牟尼像飾以蓮花瓣金冠,並獻上一束用酥油製作的花朵,還向參加法會的八千餘眾宣經講法,發放佈施。從此,宗喀巴大師成為西喇嘛教的最高統領。自從宗喀巴大師整頓西藏佛教以來,歷經六百年,黃教從來沒有分裂過並且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藏人信仰黃教。

明永樂17年〈1419〉,63歲的宗喀巴大師圓寂於西藏噶丹寺,他的遺體被建塔供奉於該寺。他圓寂前致力於宗教改革,著述很多,主要有《菩提道次第廣論》、《密宗道次第廣論》等。

宗喀巴大師圓寂後,他的衣缽由他的四大弟子繼承,而他的弟子的繼承者則被視為宗喀巴大師的化身成為轉世大活佛,受到廣大教徒同樣的擁戴。目前西藏的政教領袖:達賴與班禪,就是源自黃教祖師宗喀巴大師的二大高足。以後他的弟子們為了紀念他的功德,弘揚他的教法,先後在西藏、青海、甘肅、四川、內蒙古等地建起大批格派寺院,其中最為著名的有通常被稱為格魯派弘宗演教根本道場的哲蚌寺、色拉寺、扎什倫布、拉卜楞寺及塔爾寺。他的身像被奉為至尊,在各大佛寺同釋迦、文殊等佛像供奉在一起,受到廣大信徒的頂禮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