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南開寧波仁波切 台灣弘法行 2024 南開寧波仁波切 台灣弘法行 《噶瑪岡倉四加行實修教授》
新聞 影音 部落格 網路佛學院 熱門影音 熱門部落 健康 藝術 熱門點閱 綠靈 心靈  
弘揚佛法 公益VIP申請
 利美園地
快速搜尋
地區
月份
商品分類選項
精選顯密資訊
  PLIBC
雪謙寺 
SMTB
寧瑪巴噶陀大圓滿虹光
佛學數位圖書館暨博物館
台灣蒙藏文化中心
喇嘛網
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寺院管理者的基本素質和能力    2010/12/23~2050/12/31
分享 列印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Google+
更新日期:2010/12/19 09:50:29

寺院管理者的基本素質和能力

 

作者:

 

當前寺院管理者在素質和能力上存在的不足:1和佛教知識水準尚待提高;2管理學知識和能力不足;3、一般社會學和科學知識不足。

 

 

一、寺院管理者及其重要作用

 

(一)寺院管理者的概念

寺院管理者一般是指佛教寺院的各種管理人員,包括從高層的決策管理人員到基層的一般事務管理人員,從行政領導者到專業管理者,都屬於寺院管理者的範疇。不過在這裏,我們所指的寺院管理者更多地是指承擔領導責任的高層管理人員。寺院的高層管理者肩負著整個寺院的領導責任,是寺院的目標的確定者和引導者,是寺院重大事務的決策者,是整個寺院的組織者和控制者。他們引導和影響整個寺院成員,沿著一定的路線向所期望目標前進以最終實現資源組織的目標。從管理學的角度來說,寺院的領導者是整個寺院組織體系中的一種管理角色和職務,是在管理過程中承擔指引任務和發揮影響作用的個體或群體。在這裏需要將寺院的管理者和寺院的領導者兩個概念加以區分:一般來說,寺院的管理者是一個更寬泛的概念,它包括了寺院中所有承擔管理責任的人員,從最高層的管理人員到最底層的管理人員,從決策計畫人員到業務管理人員都屬於管理者的範疇;而寺院的領導者則主要是指寺院的高層管理人員,尤其是承擔決策計畫和領導職能的管理人員。

(二)寺院管理者的作用

寺院管理者在寺院組織中具有關鍵性的作用,寺院目標的確立和實現,寺院成員的動員和努力,都有賴作為領導角色的管理者的作用。事實上,一個有效的寺院組織的領導者必須同時將工作領袖和精神領袖兩種角色集於一身,從組織管理和思想感情上組織和動員全體成員為寺院目標而努力奮鬥。在一個寺院組織中,管理者的主要作用包括了以下幾個方面:

1、決策作用

寺院組織要達到什麼樣的目標?如何達到這樣的目標?採取什麼樣的措施和方法達到這樣的目標?由什麼樣的機構和人員來達到這樣的目標?利用哪些資源來達到這樣的目標?這些問題是寺院組織首先要遇到的問題,而這些問題的解決之道的決策就是寺院組織管理者首先要做的工作。寺院管理者的第一個作用就是遵循適當的決策程式,根據佛教事業的需要和內外條件,確立寺院的目標以及實現目標的基本的策略和方法。寺院的最終目標當然是弘揚自己的佛教信仰,發展佛教事業。就一個具體的寺院來說,它的目標應該體現為,社會影響力的擴大,佛教的經濟基礎的增強,為信眾服務能力的提高,社會適應能力的提升等等。

2、組織作用

有了正確的決策就有了一個好的開始,以及行動的指引,但寺院目標並不會因正確的決策而自動實現,還需要良好的組織,而這種組織工作也是寺院管理者的一項重要任務。寺院管理者的組織作用,是指寺院管理者通過合理安排組織的各種資源,使其在一個有序的軌道上運動,從而使寺院的各機構和人員都朝著寺院目標的方向努力,最終達成寺院目標。實際上,寺院管理者的組織工作包括了機構和人員的設置與安排,各種資源的合理調配與運用等多個方面的工作,只有這些工作做好了,整個寺院才能實現有序的運作,其目標也才可望實現。在這裏,組織工作最重要的是建立科學有序的管理系統,以提高管理的科學性和有效性。寺院管理者通過組織權,根據工作的需要,對機構設置、權利分配、崗位分工和人員使用做出安排,使組織機構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系統,達到有序的高效運行。

3、激勵作用

寺院目標的實現有賴於寺院全體成員的共同努力,但每個成員作為獨立的個體,他們都有各自的需求,只有較好地滿足了他們的需求,他們才會努力地工作,為寺院目標的實現做出貢獻。這自然就有賴於寺院管理者的激勵工作,通過合理地滿足寺院成員的需求,恰當地引導寺院成員的行為,使寺院成員不僅願意為寺院工作,而且自覺地為寺院目標的實現而努力。當然,對寺院成員的激勵與對其他組織成員的激勵是有所不同的,它是寺院管理者為提高作為佛教信仰者的組織成員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通過激發佛教信仰熱情、提高佛教的思想覺悟的基礎上,使他們能自覺地為寺院的目標實現努力工作。在這一點上,佛教教義中許多要求信仰者?a href="javascript:;" onClick="javascript:tagshow(event, '%C2%C3%CD%BE');" target="_self">旅途煌俗蝗砣醯哪諶藎季哂屑だ囊饢叮諶縈種饕克略汗芾碚呷バ步猓誚卜ā⒋賴墓討惺迪制潿孕叛穌叩募だ饔謾J導噬險庖彩且恢侄運略撼稍鋇奶厥餳だ絞健?/FONT>

4、溝通、協調作用

寺院是由不同的機構和人員組成的,而各個機構及其成員對有關問題的認識和理解肯定不完全一致,彼此難免產生隔膜和誤解,同時他們也都存在自身的需要和利益,所以在實際的活動中,因認識的差異,彼此溝通瞭解的不夠,以及利益的糾紛,就難免出現各種矛盾和衝突,而這些矛盾和衝突對於整個組織的有序運作和組織目標的達成又必然產生負面的影響。這時就需要寺院管理者來進行資訊的溝通,並協調各方面的關係和利益,從而增進彼此的瞭解,消除彼此的矛盾和衝突,促使各個機構和人員都能沿著寺院目標的方向運作,以確保寺院目標的實現。事實上,在一個寺院中,管理者既是寺院的領導核心,也是各機構和人員彼此溝通的聯絡者,是各種資訊會聚的中樞,在寺院的各個層次上起著上情下達、下情上達的作用,在建立資訊網路、健全交流媒介、增加溝通管道、引導資訊流向、消除資訊障礙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在寺院的實際管理中,寺院管理者需要負責協調各機構之間的關係、寺院成員之間的關係,上下級之間的關係,寺院成員與信眾之間的關係,寺院與政府及社會其他組織之間的關係,只有這些關係協調好了,才能增強寺院中各方面的協調配合,避免和化解寺院內部和外部的各種衝突,使寺院中的機構和成員與整個寺院組織在目標上達到一致,以提高組織的工作效率。

 

二、寺院管理者的素質和能力

 

(一)思想素質

合格的宗教組織領導者首先需要具備一系列的思想素質,這些素質包括:

1、堅定的佛教信仰

寺院作為佛教事業的基本組織,其根本宗旨就是弘揚佛教精神,傳播佛教信仰,促進佛教事業。而要實現這一宗旨,管理者首先就需要有堅定的佛教信仰,如果管理者都沒有佛教信仰,又怎麼可能讓寺院的其他成員形成堅定的佛教信仰呢?如果寺院成員都沒有佛教信仰,又怎麼吸引社會大眾去信仰佛教呢?這樣的結果自然不可能真正保證寺院宗旨的實現。所以管理者沒有佛教信仰,寺院是不可能管理好的。

2、深厚的佛教思想水準

要管理好寺院,促進佛教事業的發展,就必然要求整個寺院管理工作圍繞佛教的基本思想價值觀來進行,而要做到這一點,當然就需要管理者對佛教思想和佛教的價值觀有一個深刻認識和理解。只有管理者有深厚的佛教思想水準,才可能使管理者知道在寺院管理中哪些該做,哪些不該做,同時知道該做的怎麼做才符合佛教的基本精神,從而保證整個寺院的管理工作在正確的軌道上運行,以確保寺院目標的最終實現。具體來說就是要深入經藏,洞曉經論,熟練掌握佛教的教義。佛教教義是各種佛教得以建立和存在發展的基礎和靈魂,而教義的載體主要是佛教經典。作為寺院管理者,深入經藏,洞曉經論是寺院管理的應有之義,因為寺院管理者是佛教界的精英,是佛教事業的支柱,因此必須深入系統地把握佛教義理,才能肩負起推動佛教事業發展的神聖職責。

3、強烈的佛教事業心和神聖使命感

作為一個優秀的寺院管理者,必須要有管理好寺院的內在動力,這個動力就是強烈的佛教事業心和舍我其誰的神聖使命感。因為寺院管理也是一項事業,只有將其看成是與自己的人生追求和生活目標相統一的時候,一個人才會全身心地投入並不計較個人在其中的得失,將寺院的發展看成是自己的事業發展,並在其中體會到自我價值實現的滿足,這樣才能真正將寺院管理好。

同時,一個優秀的寺院管理者還應有神聖的使命感,他能將寺院的發展看成是佛祖和菩薩賦予自己的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是自身佛教修行的有機組成部分,是一項必須而且能夠完成的神聖使命。這樣所形成的內在的動力和壓力,才可以促使管理者全身心地並持久地將寺院管理工作做好。

4、高尚的道德品質

寺院管理是一項宗教事業管理,而宗教事業更重要的也是體現在它在人生實踐中給人以啟迪和智慧,所以從本質上說,寺院管理的成功應該從管理者人生的智慧和成功中來體現。因此,對寺院管理者來說,它不僅需要管理者具備相應的管理知識和能力,而且要求他對佛教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能身體力行,通過其言傳身教,行為示範,使寺院組織成員和廣大從中感受到佛教的偉大,認識到佛教的意義和價值,並因此壯大佛教事業,推動佛教事業。

5、對人與社會有較深入認識和理解

管理從本質上說是人的管理,所以要搞好管理工作就必須對人和社會有較深入的認識和理解。寺院管理也是如此。雖然寺院管理有其自身的特點,但它面對的都主要是人,這一點與其他管理沒有兩樣。寺院管理要取得成功就必須根據人的本性,按照人和社會的客觀規律來設計管理制度,開展管理。要做到這一點,沒有對人和社會進行深入全面的認識和理解是不行的。

(二)業務素質

有效的職業宗教領導者要具有宗教管理的基本知識和技能,概括地說,寺院管理者尤其是領導者要掌握的基本業務知識和能力包括:

1、一般的哲學和科學知識及分析問題的能力

作為一個管理者,在今天必須具有較廣泛的哲學和科學知識水準,否則就很難具有把握全局及分析複雜問題的能力。沒有這樣的能力,不可能成為一個傑出的管理者。寺院管理也是如此。

2、佛教教務的知識和能力

作為寺院的管理者,他必須熟悉佛教教務的各種專門知識和方法,掌握進行各種佛教法事的基本技能。尤其是對佛教產生和發展的歷史過程、基本教義、戒律儀軌有較深入的瞭解和把握。

3、管理學的知識和能力

在掌握以上佛教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寺院管理者還應具備較高的管理學的知識和能力。就管理學的知識來說,它主要應該掌握:(1)決策和計畫的知識和方法;(2)組織的知識和方法;(3)領導的知識和方法;(4)控制的知識和方法;(5)激勵的知識和方法;(6)財務管理的知識和方法。

在一般的管理學能力上則包括:(1)分析判斷和概括能力;(2)表達能力(包括口頭表達和書面表達能力);(3)決策能力;(4)組織、指揮和控制能力;(5)溝通協調能力;(6)知人善任的能力。

3、勇於探索和善於創新的能力

今天的社會是一個多元分化而複雜的社會,同時也是一個迅速發展變化的社會,稍不留意就會被別人超過,就會落後。雖然寺院相對於社會的其他方面改變是比較緩慢的,但它在迅速變化的現代社會,仍然需要不斷創新,與時俱進,才能獲得維持,並得到發展。而要這種得到發展,走在別人的前頭,管理者就必須勇於探索,善於創新,不斷地研究新情況,探索新問題,善於抓住稍縱即逝的機遇,並能夠因時因地制宜地選擇和創造性地運用各種管理方法。這樣才能無往而不勝。

(三)身體素質

較高的智力;健康的身體;充沛的精力。

寺院管理者一般要面對長時間的工作和應對各種事務,這必然會對身體素質有較高的要求。所以身體健康是寺院管理者的一個必備條件。要保持身體健康當然就需要懂得養生保健。在今天養生保健不僅包括身體的調養,而且還包括精神的調養,以及身心關係的調養。

傳統認為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這實際上是片面的,佛家也有不少身體調養的方法,而且身心調養本身也是不可分割的,當然今天人們的養生確實應從整個人體全面著手,不僅要善於調養身體,而且要善於調養精神,還要善於調養身心關係,以促進和維持整個人體的健康,有更充沛的精力投入到管理工作中去。

 

三、寺院管理者做好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

 

(一)樹立和維護管理者的權威

寺院管理者的權威直接影響著寺院組織的凝聚力和寺院的管理效率,決定著寺院目標能否順利實現,進而決定著寺院的生存和發展。

既然樹立和維護寺院管理者的權威如此重要,那麼到底應怎樣樹立和維護寺院管理者的權威呢?要樹立和維護寺院管理者的權威,首先需要管理者有堅定的佛教信仰,深厚的佛教知識,豐富的佛教修行實踐。在寺院管理中,外行是絕對不可能樹立管理者的權威的。其次還要具備現代管理知識和技能,能駕禦寺院管理的各種問題。再次還需要敏銳的眼光、頑強的毅力、堅定的信念、果斷地處理問題的能力。尤其是在遇到挫折和突發事件的時候能讓大家樹立信心,穩住陣腳,這樣才能確立權威。總之,寺院管理者權威的樹立和維護,決不是靠權力的擁有和外在的名聲,最重要的是通過堅定的佛教信仰、對佛教事業的無私獻身精神、深厚的功底、精進的佛教修行,以及對現代管理知識和技能的熟練把握等等基本品質的表現。

(二)合理分配權力

要搞好管理,並不是所有權力都抓在手上就能夠做到的,而必須合理地分配權力,把許多自己不能,不適宜做和做不了的事情放心地交給他人和下屬去做。那種抓住權力不放,事必躬親的管理方式在今天這樣複雜的環境中是必然要失敗的。這是因為,第一,隨著寺院組織規模的不斷擴大,需要處理的事務越來越多,原來完全由一個管理者或少數幾個管理者可以處理的事務現在變得越來越多,而寺院管理者的精力和時間是有限的,必須將原來管理者的一部分權力分配給下層去行使,才能減輕管理者的負擔和壓力,並使問題得到更好更迅速的處理;第二,分權可以更充分地激發基層人員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他們的聰明才智得到更充分的發揮,從而提高寺院人力資源的運用效率。

至於在現實中權力分配的方式,則有橫向分權和縱向分權兩種:橫向分權是將一部分權力和責任平行地分配給他人;縱向分權則是將更多的處理問題的權力交給下屬。分權時要注意以下一些方面:(1)授權時要明確權力範圍和相應責任,以防止越權處理事務和推委扯皮推脫職責;(2)授權後要注意觀察和考察授權效果,包括該權力執行的群眾基礎、工作效率、工作方法等;(3)適當進行權力監督和制衡,防止濫用職權等權力失控現象發生。

(三)有效地運用領導方式

領導方式是領導者在中表現出來的比較固定和經常使用的行為方式和方法的總和,又稱為領導者的工作作風,它表現出領導者的個性。一般認為領導方式分為三種類型:

1、專制型。這種方式下,權力掌握在領導者個人手中,一切事務都由領導決定,下屬只能執行,而且由他去監督執行情況。

2、民主型。這種類型的特點是權力側重於群體。成員能夠參與集體討論並進行決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工作內容和工作方法,工作有一定的自主權。

3、放任型。這種類型發展個性張揚,領導只規定出任務,至於採取什麼方式去完成完全由個人去選擇。

一般說來,專制型效率教高,但是容易考慮不周,也不利於調動成員的積極性創造性。放任型有利於發揮個體的聰明智慧,個體心情舒暢,但是容易出現漏洞和失控。民主型集中了二者的優點,避免了它們的缺點,較為可取。但是具體應該採取哪一種領導方式要根據具體情況來定。

(四)善於運用正確的激勵方式

管理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如何調動人的積極性的問題,而這個問題在本質上則是運用適當的激勵方式,滿足組織成員的需要,從而使他們能自覺地為組織工作,為努力地為組織目標的實現而奮鬥。寺院管理也是如此。所以寺院管理者尤其是領導者要搞好管理工作,就必須瞭解寺院成員的不同需要,並根據其不同的需要採用適當的激勵方式來滿足這種需要,從而激發寺院成員的工作積極性和創造性。

在這裏,寺院管理者尤其需要瞭解人體在需要上的不同類型及其特點,把握信仰需要的特性及其滿足方式等與寺院管理相關的知識以及處理方法。像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宗教心理學的內容就很值得寺院管理者們參考。

(五)堅持正確的管理作風

正確的管理作風主要應注意以下三點:

第一,工作務實。管理是為了實現組織特定的目標而進行的,所以,管理工作要講求實效,一切以有利於完成既定的目標為目的。

第二,團結全體寺院成員。要完成特定的目標,就要凝聚起全體寺院成員的力量,調動大家的積極性、創造性,發揮大家的工作熱情和智慧。這就需要把全體成員團結起來。佛教組織團結成員的基本原則和方法是“六和”和“四攝”。“六和”就是在身、口、意、戒、見、利六個方面表現團結和相互尊敬。“四攝”就是四種用來團結人的方法——佈施攝、愛語攝、利他攝、同事攝。這在寺院管理中都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身體力行。寺院管理者不可能對下屬的工作每時每刻都予以檢查、指導和監督,這就要求提高寺院成員的工作主動性和自覺性。而主動性和自覺性的養成則需要管理者從思想上和行為上的言傳身教。只有管理者在各個方面身先士卒,身體力行,起到表率作用,下屬也才可能受到感召,全心全意為寺院工作,寺院的管理才可能搞得好。

(六)善於運用管理藝術

管理既是科學,也是藝術,因為管理所面對的是人,人有理性的一面,也有非理性的一面。理性一面的問題適合用科學的方法處理;而非理性一面的問題則需要藝術地加以處理,這樣才能將整個管理工作搞好。

在這裏,管理的藝術主要是強調管理工作中處理問題的特殊性和靈活性。具體來說,管理藝術主要體現在處理人際關係、言語和文字表達、制度的執行和時間觀念的把握等幾個方面。處理人際關係主要是根據不同的人的特殊性採取不同的處理方法,並在交往時隨時根據物件的特殊情況而不斷調整方式和方法,以與交往者保持親密的關係。言語和文字藝術則是強調要根據物件的不同而採用合適的言語和文字,同時要注意言語的變化,多運用積極、正面、肯定性的言語和文字。在執行時則應注意下屬的特殊情況選擇合適的執行方式,並注意執行方式的變換和藝術美感形式。時間藝術則是注意靈活地安排時間,不要做時間的奴隸,注意好做各種事情的時間點和度。





備註 :
上一篇(國家寶藏 慈悲 智慧 心) 回目錄 下一篇(晨鐘暮鼓 客堂)

全球慈智部落格
甘丹寺2009/02/28
淨土的聲聞聖者必定迴向大乘菩薩道:淨土探究----大寂法師著
波卡仁波切圓寂四週年紀念音樂會
大圓滿龍欽心滴課誦實修
南無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

贊助網站
台灣師大國文系佛學研究
台灣師大國文系佛學研究
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
大同大學教育網
維基百科-藏傳佛教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