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鳴菩薩


分享 列印 迴響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Google+ 閱讀尺

馬鳴之號(馬鳴菩薩)

馬鳴之號(馬鳴菩薩) 佛教都巿

 

馬鳴是佛教史上的聞名人物,精通佛典自不待言,文學創作也是他的拿手好戲。然而,「馬鳴」卻不是他的真實姓名,而是人們送給他的雅號。其真名實姓是什麼,早已不為人們所知了。
  
  有一個故事說的就是馬鳴這一稱號的來由。
  
  據說,當時的月氏國王對中印度發動戰爭獲勝,將一位辯才比丘與佛缽一起「請」到了本國,並視之為雙寶,而且因此少要了中印度兩億的戰爭賠款。
  
  月氏國王率大軍返回後,群臣非常不滿。他們認為,佛缽是歷史文物,又是佛教至寶,當作一億金錢也說得過去。但那位比丘又有什麼了不起,怎能也抵作一億金錢呢?他們於是便對國王說:「大王您以一億金錢請回佛缽,當然是應該的。但比丘到處都有,我國之內也不乏高明之輩,您卻以一億的代價請回一位,雖然他名氣很大,富有辯才,我們覺得您還是吃虧上當了。您太看重他了,說不定他只是浪得虛名之徒呢?」
  
  月氏王聽到群臣的意見後,一句話都沒說。因為他知道,無論怎樣解釋都不會有用,群臣是不會因為自己的解釋來改變他們對這位比丘的看法的;要讓他們改變看法,就只能讓事實說話,讓他們親自見到這位比丘的佛法能力。他想:這位比丘是位著名人物,能力無限,他若說法,受教化的肯定不只是人類,動物也必會有感應。想到此處,他立即知道自己該怎麼辦了。
  
  一天清晨,月氏王領著群臣來到馬廄,指著裡面的七匹馬說:「諸位愛卿注意,這裡的七匹馬都比較能吃,但從現在開始我要餓牠們幾天,既不喂草,也不喂水。其原因你們先不要問,到時寡人自有妙用。」
  
  諸位大臣二聽就糊塗了,好端端的馬不知為何卻要被餓上幾天,實在不知國王的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但國王既然已經決定了,也就只好由他去了,又不是什麼關係到國計民生的大事,犯不上因此進諫,於是,那七匹馬果然便被餓了起來,達六天之久。
  
  到了第六天清晨,國王對殿上群臣說:「諸位愛卿,你們不是懷疑我請來的比丘嗎?我特意在今天舉辦一個法會,請那位比丘說法,讓你們親自見識一下他的能力,看是我對,還是你們對。所以,今天大家的任務就是去參加法會。」
  
  說完,便帶領群臣來到會場。只見會場上人山人海,全國各地的沙門、婆羅門都來了,將會場圍得水洩不通。
  
  那位比丘則端坐在會場中央,聲音朗朗,字正腔圓,將佛法奧義解釋得清清楚楚,明白曉暢,妥貼穩當,前來聽講的人沒有不明白的。
  
  更有一件令人吃驚的事,法會開始後,國王命人將餓了六天的七匹馬牽到會場,在它們面前放了草水。可是,當那位比丘開始說法之後,七匹馬雖餓了許久,卻沒有任何一匹吃草飲水,反而是擡頭仰目,專心致志地聽起法來。不久之後,便各自淚流滿面,向天悲鳴。於是,月氏王的大臣們認識到他們的錯了,知道那位比丘確實價值億金,國王的決定沒錯。而那位比丘呢,人們終於知道他是位聖僧,連馬也能理解其說法的聲音,因而開始稱之為馬鳴菩薩。馬鳴的雅號就這樣流傳起來了。直到現在,我們也只能知道他的號,而無法知道其真實姓名。
  
  這就是馬鳴之號的由來。如從科學角度考查,動物能否理解人類的語言,尚是一個值得懷疑的問題。有些動物能夠理解人類簡單的聲音,是毫無疑問的,畜牧業的出現與發展證明了這點,家禽家畜的飼養也可證明這點。但若由此便說動物能完全理解人的語言,無論如何都會超出人們相信的範圍之外。
  
  至於說七匹餓馬為馬鳴的說法之音所感,不思飲食,涕泣悲鳴,那便更加會被人們認作是無知的囈語了。然而對佛教來說,這樣的事是完全可能的。
  
  我們知道,佛教有一套因果輪迴理論,認為一切有生命之物為自身業力所感,皆處於輪迴過程之中。今世之人,如果所作業善,來生便會轉生成天神,至次也可投生富貴帝王之家;但所作之業若惡,來世便有可能轉成畜牲、惡鬼,甚至墮入地獄,遭受無限的痛苦。按照這一說法,我們平常所見的一切飛禽野獸、魚龍水族,一切有生命之物,在以前或今後都有可能曾經是或將要是我們之中的一員,都可以用「眾生」或「有情」一詞統而呼之。如此,則牠們能夠理解人類的語言甚至佛去,在佛教看來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了。
  
  佛教的傳播雖是在人類社會進行的,但從上述理論出發,佛教提出的救世口號卻是「普渡眾生」、「普覺有情」,不僅僅是渡人而已。所以,我們看到佛教經典中便出現了許多救渡「非人」的故事,比如「神龜聽講」、「頑石點頭」、「投崖飼虎」等等,可謂翻閱可得,俯拾即是,一切狼蟲虎豹、魚龍鼈蝦,都成了佛教的傳法對象了。
  
  知道這種理論之後,對於類似馬鳴說法感化餓馬之類的故事,我們便可以清楚地瞭解其宗教的意義,而不必探究故事自身的真偽了。  

上一篇(原人論) 回目錄 下一篇(《大乘起信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