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山大師


分享 列印 迴響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Google+ 閱讀尺

憨山老人夢游集第11-15卷

憨山老人夢游集第11-15
憨山大師

憨山老人夢游集卷第十一

   法語

   答湖州僧海印

   問古人已稟單傳直指。複修淨業而欲往生者。為是悟後。隨願起行耶。為是未悟。二行兼修耶。若兼修者。墮偷心。岐路心。工夫那得成片。如已悟。則塵塵華藏。在在蓮苗。十方無不可者。何獨樂西方乎。
   答。承教有言。淨土有三。謂常寂光土。實報莊嚴土。方便有餘土。若諸佛菩薩。與從上單傳悟心諸祖。皆受自性法樂。無一不歸常寂光土者。是謂惟心淨土。若塵塵刹刹皆淨土者。乃華藏莊嚴實報土耳。亦惟心所現。至若求生西方淨土者。名方便有餘土。乃華藏塵刹中一土耳。此是欲求往生者。論雲。眾生初學。懼信心難成。意欲退者。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以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回向。願求即得往生。常見歸依佛。故終無有退。此乃未悟而修者。即永明所雲。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之意也。若兼修此行。如論所雲。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住正定故。此豈偷心。是未達念佛之旨。不知淨土之意也。是知已悟者。不待求而自然往生。未悟者。亦非偷心念佛可生也。
   問參禪貴一念不生。念佛貴淨念相繼。茲參究念佛一門。意在妙悟。而得往生也。今念佛時。雖心佛分明。參時則二俱坐斷。故參功漸勝。念佛漸微。他時焉得亦悟亦生耶。
   答。參禪。貴一念不生。是已。若言念佛。貴淨念相繼者。此將四字佛號。放在心中。為淨念耳。殊不知四字佛號。相繼不斷者。是名繫念。非淨念也。乃中下根人。專以念佛求生西方。正屬方便淨土一門耳。今雲參究念佛。意在妙悟者。乃是以一聲佛。作話頭參究。所謂念佛參禪公案也。如從上諸祖。教人參話頭。如庭前柏樹子。麻三斤。乾矢橛。狗子無佛性。放下著須彌山等公案。隨提一則。蘊在胸中。默默參究。借此塞斷意根。使妄想不行。久久話頭得力。忽然[@]地一聲。如冷灰豆爆。將無明業識窠臼。一拶百碎。是為妙悟。即參究念佛。亦如此參。但提起一聲佛來。即疑審是誰。深深覷究。此佛向何處起。念的畢竟是誰。如此疑來疑去。參之又參。久久得力。忽然了悟。此為念佛審實公案。與參究話頭。原無兩樣。畢竟要參到一念不生之地。是為淨念。止觀雲。若心馳散。應當攝來歸於正念。正念者。無念也。無念乃為淨念。只是正念不昧。乃為相繼。豈以聲聲念佛不斷。為參究淨念耶。此不但不知參禪。亦不知念佛矣。若參究果至淨念現前。則淨土不必外求。而一念即至。得上品上生者。此行所至也。
   問即心即。佛不外馳求之理。信得及。見得徹了。為便。隨緣消業。不造新殃。任運騰騰。以待夫識乾自得耶。為當更起疑情。窮參力究。以求妙悟耶。
   答。信得即心即佛及。只是空信。須要行證。若無行證。徒信無益。豈有但以信字便為了徹耶。古人雲。先悟後修。是則悟後正好修行。古德雲。學人但得一念頓契自心。是為妙悟。尚有八識田中。無量劫來惡習種子。名為現業流識。既悟之後。即將悟得道理。二六時中。密密綿綿。淨除現業流識。名之為修。不是舍此悟外。更有修也。淨除現業。乃為隨緣消舊業。全仗悟之之功。乃能有力淨除惡習。若但空信。將何以消惡習乎。所雲。疑情參究等。正是淨除現業工夫。若未悟時。須究業習流識起處。經雲。靜坐山林。觀自心流注等。若已悟後。則惡習起處。一照便消。自然如紅爐片雪耳。悟後消業。與未悟時工夫。日劫相倍。不可同日語也。
   問。參禪暫有諸念不生時。其話頭便提不起。亦捺不落。其應緣時。若管帶又被古人訶斥。任之不能相續。只是動靜兩閑。如何提究。疾得相應。
   答。參禪暫有諸念不生時。此非真不生。乃是話頭得力處耳。此得力處。不能久常。及至遇緣便打失。或被境界搖奪。自然動靜兩般。起滅不停耳。若果能用心。單在一念不生以前著力。久久純熟。一念不生。本體現前。常光了了。明暗不移。動靜一如。方為打成一片。到此應緣。不須管帶。自然任運合道。豈有古人訶斥。真無生意耶。參禪工夫。只在一念不生以前著力。如此提究。自然疾得相應。若以電光三昧為得。終落識情窠臼。
   問永嘉雲。誰無念。誰無生。雲居齊雲。不斷分別。不舍心相。似悟後有想念也。又湧泉雲。不許走作。仰山禪鬼不知。及石霜一念萬年等。竟似悟後無想念也。豈應緣有。而離緣無耶。有無二義。願垂一決。
   答。古人悟的就是妄想。妄想就是悟的。元無兩般。迷人坐在妄想中。故望妙悟。將謂別有耳。棱伽雲。從上諸聖。轉相傳授。妄想無性。豈有二耶但迷時用妄想。悟時用自心。豈有悟後又起妄想耶。
   問永明雲。先以聞解信入。後以無私契同。一入信門。便登祖位。夫祖位甚深。聞解便可登乎。況雲門已透法身。洞山必令盡識。是證非解也。茲解位稱祖。當必有深義。
   答。教有信解行證四門。其解有解悟之解。知解之解。若以聞信入。乃知解邊事。若靈雲睹桃華。香岩聞擊竹。頓了自心。此解悟之解。一解便徹自心。即將解字吐卻。所謂入此門來。不存知解。便稱祖位。若聞他家屋裏事。解得當為己有。豈可稱為祖師耶。已透法身。若影子不忘。正墮識情。全存知解。是以古人不貴。若真實悟的。豈特解不稱祖。所謂初發心時。即得菩提。豈可與知解者同耶。
   問初祖示棱伽以印心。黃梅令讀金剛而見性。乃至俱胝准提。首山法華。似參禪不礙於持誦。藥山不許看經。趙州不喜念佛。乃至高峰曰。話頭綿密。便是一卷不斷頭的經。又似禁絕誦持。而貴在單提心印。從來以參話頭為主。兼持華嚴及念佛為課。今欲止其課。一其參。惟存願力。未知得否。
   答。初祖黃梅。以棱伽金剛印心乃禪道初來。恐學人用心差錯。故以經印正其心。不致誤謬。非是以經為己解也。俱胝准提。是以咒為話頭參究。亦從緣而入者。若首山法華。乃悟後聊以作佛事耳。所謂心悟轉法華。非以誦經作功行也。其不許看經念佛者。正恐學人迷卻自己。把作實法會耳。若參禪人未悟時。不妨持誦。乃借法力加持。以為助行。如三期懺悔。古人必不可少。若悟後誦經。則字字心光透露。盡為妙行。豈比循行數墨。春禽晝啼者耶。
   問但愁不作佛。莫愁佛不解。語古訓也。今之學者。不務真修。而務機鋒轉語。過矣。然自知未悟。時切提撕。只因見地未明。恐是盲修瞎煉。故以師資道友閑。問答酬唱。此亦無傷乎。儻學力不通商量。必俟悟後吐語。則見地尚虧。從誰起行耶。況陶鎔理性。決擇是非。如三登九上。一句千山。俱在悟前耶。
   答。古時悟心之士。稱為明眼人。若作家相見。如兩鏡相照。不拘有語無語。自然目擊道存。不是定要酬酢機鋒。相尚為高也。後之學者。狂妄馳騁。口舌便利。誠不足取。若是參學有疑明眼人前。真誠請益。披露本心。亦非以口舌相見。至若廣參知識。只為決擇此心。何妨落草盤桓。平實商量。方是本色道人。若務機鋒應酬。乃門頭戶底。非真實也。真參實悟之士。決不墮此。
   問見自性者。得自由於生死。作得主者。能轉業於臨終。彼諸祖得自由者勿論。其草堂青印禪師等。那隔世便迷耶。豈悟有淺深。習有重輕乎。抑亦大悲增上。本高跡下。而人自不知乎。不然。學者奚取信于見性法門耶。
   答。古人所雲。一悟便了生死者。乃悟自性法身耳。尚有積劫無明。習氣種子。皆生死苦因。未得頓盡。故須多劫修行。方成佛道。且如七信菩薩。已悟自性。位登不退者。又曆四十二位。漸斷無明習氣。方成佛道。豈可以七信之悟。便為究竟了生死耶。是知變易生死尚與微苦相應。故雲。菩薩有隔陰之昏。所雲轉業。但是道力殊勝。故能轉非定消定業也。其實悟有淺深。習有厚薄。但悟後。處生死而不被生死拘留。來去自在。故稱變易生死。是悟心之人。在生死中。縱迷亦易覺。必不至大顛倒耳。經雲。一成真金體。不復重為礦。豈可預憂其複迷。而輕見性法門耶。若本高跡下。又不在此論。然佛不能逃定業。又非悟心之咎也。

   答段幻然給諫

   問曰。圓妙真心。未有不由五陰而障。入如來地。未有不由破陰而成。棱嚴五十五位。行布詳矣。由淺淺而深深。必由破某陰。而後躋某位。以破障對位次。諸家解尚未分明。豈學問難思。推敲難到。故置之耶。經雲。受陰盡者。雖未漏盡。心離其形。從是凡身上。曆菩薩六十聖位。可見破色陰。決在三漸次無疑矣。且又修習真修。增進諸功。皆在色身而起。其破色陰。一一可征。獨以受想等。攝入六十位中。尚未決別。而經雲。又以識陰若盡。如淨琉璃。內含寶月。如是乃超十信等。可見五陰該在行布中。但後人未細心耳。某陰未盡。則不能超十信。某陰未盡。則不能超十住等。至於識陰銷落。六十位次始超。今若雲。破陰自破陰。何必並歸六十位。位次自位次。何必並歸破陰。是有二種門頭矣。且曆位而不併入五陰。則行布內少破魔之功勳。行布不成行布也。破陰而不併入三賢十聖。則破陰中缺修證之位次。破陰不成破陰也。望師一一分疏。開我執迷。今掠宗抄案之徒。只貴眼明。不貴踐履。謂毗盧頂上行。有何五陰。有何行布。大妄語成。害將何極。至於宗門得道之祖。亦謂一了一切了。不曆三祇。今無論十地神通。即願心住菩薩能游十方。所往隨願。傳燈高賢。有此手段否。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恐只收入初幹慧中。未必是金剛幹慧後心也。次又見孤山注。識陰盡文諸根互用。即圓教相似。七信界內。思惑已盡也。能入金剛幹慧者。從相似位。超入等覺後心也。天臺明圓教。利根一生。有超登十地。與此符合。甫閱其文。不覺鼓掌曰。識陰若盡。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回向。十地。等覺云云。超字。又不曆五十五位者也。然則三漸次以後。即破五陰。陰若破。則五十五位。可盡超乎。若然是行布外。另有一種門頭也。望師詳以語我。困農望雨。以日為歲。此番請益。更切更深。惟勿斳金玉是禱。武昌段然頓首。
   答。讀來問棱嚴破陰淺深。與五十五位相對同別。此乃諸佛菩薩。自住三摩地中。親證境界。非凡情所可妄測。此義從前諸師。亦未疑及。即宗鏡深窮性相之原。然亦未談及此。學者。一向概未留心。即山野通議。但於三漸次。及結位之文。小有發揮。亦未詳配位次。如來問云云。深為有見。山野膚淺暗昧。且禪定未深。五陰未破。定中境界。安敢妄言。以居士為法心切。問意懇到。故敢依聖言量。略陳其概。所言五陰。乃一切眾生。通受生死之苦具。修行之士。未有不破五陰。而能超生死者。故如來出世。單單只是破眾生五陰生死之具。即一代時教。儘是破陰之談。散在五時。無處不說。但未次第。唯以棱嚴經一經。收盡一代時教。統攝迷悟修證因果。備殫聖凡二路。以便修行者。為一路涅槃門。故修證位次。始終詳悉。且又特申定中破陰境界者。以此經真修。專以禪定一門深入。而以破陰驗其淺深。故其位次不同華嚴瓔珞等說。以華嚴圓圓果海。一位具足一切位。雖設行布。不說斷證。要在藉顯圓融。故初發心時便成正覺。是以果覺為因心也。瓔珞位次雖詳。意在分斷分證。故約見思塵沙無明。以定列行布。如天臺所明。此經與彼二經。迥然不同。單約棱嚴大定。頓悟漸修。故以不生滅心為本修因。是先悟妙圓真心為本發心。即以此心漸斷習氣。以定位次淺深。正起信論。發心修行。以悟真如為本。至其斷惑。論又多依相宗斷證。特約六粗三細。以定位次。是謂先悟後修。故論就破惑定位則易明。此經以破陰定位則難合。何也。若約論。則信位斷執取計名字起業。三種粗惑。三賢斷相續智相。二惑為粗中之細。細中之粗。初地至七地。斷三細中現相。八地至等覺斷轉相。金剛最後斷業相。此經中斷證之明文也。今若以五陰對惑。合位高下。則經義大不然矣。以經有明文。則曰理須頓悟。乘悟並消。此則不曆諸位矣。事須漸除。因次第盡。此又約斷以明位也。此經先悟後修。正與論義相符。若約論義。先斷惑業。在三賢。後斷無明在登地。與今經少異。詳今經文。三漸次中。即獲無生法忍。從是漸修。安立聖位。然無生法忍。乃登地已證平等真如。方得此忍。是經意以三漸中。專以真如為行本。且雲。反流全一。六用不行。十方國土。皎然清淨。譬如琉璃。內懸寶月。後文雲。識陰若盡。如淨琉璃。內含寶月。如是乃超十信。以至等覺圓明。入于如來妙莊嚴海。以此佛語證之。則在三漸次中。已超諸位。應於未登位前。已破識陰。又不待相似信位矣。又何敢妄以破陰次第。配諸位耶。諦觀佛意。必不然矣。此經正義。大與諸經不同者。以諸經蓋隨時隨機。對談修證中一段義。其所破惑。亦隨機偏重。乃一時應病之藥耳。此經總收一代時教。無機不攝。重在單破生死根本。專指淫習為生死之根。大定乃破敵之具。故經特出。發業潤生。二種無明。是以大定直破八識根本無明。而以定斫窮。縱八識未破。而見思塵沙粗惑。任運先落。至若以不生滅心。為本修因。正是以金剛心為禪定本。故經雲。是名妙蓮華。金剛王寶覺。由是觀之。則初修定時。在三漸次中。以定研窮。已破八識。透出金剛心地。正是理須頓悟。乘悟並消。則能超越諸位矣。若雲。從此安立聖位。則是事須漸除。因次第盡。乃約侵斷。曆劫無明習氣。特就厚薄輕重。約位。以判淺深高下耳。斯約頓悟漸修。則由破陰而入位。元無二路也。此義正與溈山雲。若人一念頓了自心。是名為悟。即以所悟。淨除現業流識。是名為修。非此外別有修也。以眾生隨生死流。流有四種。謂欲流。有流見流。無明流。今三漸次中。欲愛乾枯。根境不偶。現前殘質。不復續生。乃斷欲有見三流也。名幹慧地者。言幹有其慧。未與如來法流水接。是無明流尚未幹耳。此無明流。乃金剛心中無明流。宗門目為真常流注。故經結位文雲。是覺始獲金剛心中。初幹慧地。此言從前漸次。得幹慧以來。直至等覺。金剛心中。無明習氣之流。才得幹耳。由是觀之。於三漸次中。已破八識。頓悟自心。從入信以來。直至等覺。通斷無明習氣。正是事須漸除。因次第盡也。所以無明。必曆諸位而後盡者。以從真淨界中。瞥生一念無明。遂起生死。無量劫來。起惑造業。皆是無明妄想之咎。以遭曠劫生死時長。染著愛欲。習氣深厚。必須以金剛心。重重磨煉。方始得還本源心地。故從信位。即雲圓妙開敷。中道純真。末後乃雲如是重重。單複十二者。正顯以此大定。消磨習氣之功也。且如經雲。五陰各各皆是妄想為本。若破陰對位。則經初信文中便雲。即以此心中中流入。一切妄想。滅盡無餘。又安可以帶陰而入諸位耶。若帶妄想而修。則不名為真修矣。且三漸次中。欲愛乾枯。根境不偶。現前殘質。不復續生。此則已出三界生死矣。後文識陰盡。則超命濁。豈但破色陰耶。受乃執受。四大有苦樂等。若受陰不破。則不得正受。若想陰不破。則難入妙奢摩他。若行陰不破。則生滅不停。非為正定。若識陰不破。則未悟真心。難立諸位。由此證之。則在三漸次中。已破五陰。決不帶五陰而入諸位也明矣。豈可單破色陰耶。由五陰俱破。方名真悟。由破八識進修。乃名真修。是則破五陰。乃頓悟其理。其後諸位。但約大定。以消磨曆劫無明習氣。正謂事須漸除。至若五十五位。諸妙功德。以如來藏中。具有恆沙稱性功德。向被無明。變作恒沙生死業習。今以金剛如幻三昧。磨煉業習。化作神通妙用耳。以所化者淺。故其位下。所化者深。故其位高。圭山雲。覺前前非。名後後位。以此觀之。此經大義。單以觀心研窮。進破無明。約位以明證入之淺深。非分斷分證之可比。由先破陰。而後八位。非約破五陰。以配諸位也明矣。又豈可執定破陰。以並行布位次耶。然破陰之說。佛恐諸修行人。得少為足。錯亂修習。故特申明。以防邪誤。非就此以明位也。且識陰未破。墮落二乘。則可知矣。若禪門頓悟自心。頓出生死。則不落階級。乃是三漸次中。頓破八識。自然超越諸位。然祖師雖雲超越。但雲素法身佛。未必具有相光莊嚴。神通妙用。即諸佛如來。未有不悟自心。而成佛者。若一悟便了無事。則諸佛又何假更曆三大阿僧祇劫耶。今人蒲團未穩。以世智聰明。掠古人公案。自逞知見。妄言證聖。自為超佛越祖。乃是憎上慢人。未得謂得。墮大妄語。可不懼哉。此輩豈可以破陰不破陰。與真修之士同日而語耶。昨東行。見禪者甚多。而墮上慢者不少。山野特舉破陰。以印正之。聞者慚服。頗折其邪。見白衣談禪。多墮此病。惟今真修。但以三漸次行頓悟自心。頓出生死一著為急務。若自心一明。識陰自破。則前四陰。不待破而自破。且如將頭臨白刃。一似斬春風。豈色陰能礙也。又雲。老僧能轉十二時。又雲。入息不居陰界。出息不涉眾緣。豈在受想行陰裏。六祖臨終自知去處。豈非隨願所往。如是殆非妄言證聖者可擬也。吾人只貴究明自心。求出生死一著。且不必論破陰與位次合不合。以理揆之。聖言證明。暗劣之見如此。高明有以教之。

   西堂廣智請益教乘六疑

   一問古人判教雲。雙垂兩相。二始同時。初說華嚴。本被大乘。二乘絕分。鹿苑轉四諦時。身子目連。尚未舍邪出家。何故華嚴結末文中。有聲聞舍利弗等。若據結文。二乘得聞華嚴。何故斥雲二乘絕分。文義俱違。願垂分祈。
   答。教中說十方諸佛。一身一智慧。故十方佛土中。唯說一乘法。所以菩提場中。初成正覺。即說華嚴為最上一乘法。獨被大根眾生。是謂稱實智說。爭柰眾生根機不一。有中下劣解。不見不聞。則為絕分。故隨劣機感。現小化身。八相成道。于鹿野苑。說三乘法。所謂佛真法身。猶若虛空。應物現形。如水中月。以但隨機感。故現身耳。其所說法。為權智也。華嚴會上。逝多林中。文殊象王迴旋。則舍利弗等。六千比丘。成道於言下。是亦地上菩薩。名大阿羅漢。今佛既現小應身。示生人閑。而諸外道堅執我見。未易攝化。故舍利等。亦隨現聲聞。輔揚法化。為影響眾。所謂內秘外現之儔。非實聲聞也。其斥二乘絕分者。乃斥實行執相聲聞。而舍利等受呵。正為鼓簧法化耳。大似優戲場中。各作一腳。以發悲歡離合之情。及至散場。則了無干涉。故菩薩利生。如嬉戲然。調而應。偶而會。豈實法耶。
   二問華嚴經中。普眼不見普賢。如是三度入定。遍觀三千大千世界不見。卻來白佛。佛教靜三昧中。起念便見。普眼才起一念。即見在虛空中。若普賢之身。是一真法界。應在三昧中見。何故不見。若普賢是色相身。未入定時應見。何故佛教起念方見耶。
   答。法身無相。饒他普眼。亦莫能覷。於定中求而不見者。以法身無彼此迭相見故。是知可見者。乃就第二門頭。故起念方見耳。
   三問起信論中。真如內熏。故有妄心。厭生死苦。要求涅槃。妄心有二。一者凡夫二乘。依事識熏修。二者菩薩。依業識熏修。今之學人參究。但依事識。不能依業識。參禪本是大乘法門。若依事識而參。返成凡夫二乘之行。若參時二識同用。又違古人雲。離心意識參。願垂開決。
   答。教說凡夫二乘依事識修。菩薩依業識修。乃約就依識發心取證耳。今參禪人發心。雖是事識。而用志直要打破業識漆桶。直透向上未迷已前一著。不落二識巢臼。若得少為足。便不能離心意識矣。
   四問古人雲。不貴子之行履。只貴子之見地。又雲。見地不明。墮落坑塹。今諸方解說有二。一說博學經論。依解名為見地。一說悟明後。方為見地。若學解為見地。何故宗門不許看教。若悟後方是見地。即今初心操履。以何法為見地。免離墮坑之患耶。
   答。解為見地。有三種不同。有學解。有信解。有悟解。若從教上。或祖師公案上解得。佛祖究竟處。不落枝岐。此雖是名見地。謂依地作解。其有未親言教。但只決定信自心。了無一物。是為信解。若參究。一旦明本有。是為悟解。此三皆名見地。但依他解。多落知見障。信解如此。亦要操修以臻實證。其悟解雖一念頓悟。尚有無始微細惑障。亦要淨除。是三種見地雖貴。若不行履。終難究竟。今古人所貴見地者。但就根器為本。非金不行履。古人一期之語。不可作實法會也。
   五。問古人雲參究。在搬柴運水行腳處參。今之學者。要在靜坐。參功有力。若在四威儀中。與物交接。心念紛飛。話頭沉沒。若惟靜坐。又違古人操履。若與物交。終日散心。如何令學人日用中。動靜無違也。
   答。古人做工夫。要在行住坐臥。四威儀中看取。不是教你死死枯坐也。以初入禪。心多散動。姑就靜坐攝心。其實要將靜中做的。去動處驗看如何。若用心綿密。自然動靜如一。打成一片矣。今對境心念紛飛。是于話頭全不得力。豈真參之人耶。為今只要話頭得力。不拘動靜。自然不被他轉矣。
   六問又經雲。心佛眾生。三無差別。又雲。佛界等。眾生界等。又雲。度盡眾生。方成佛道。若生佛平等。佛無度生之義。如何度盡眾生。方成佛道。若佛菩薩。度盡眾生。佛界似乎漸增。眾生界似乎漸減。雲何謂生佛平等耶。
   答。心佛眾生。本來平等。以眾生是佛心中之眾生。故佛度自心之眾生。若眾生相空。是為度盡眾生。即成自心之佛。縱一心盡作眾生。乃眾生自作自心之眾生。而佛界不減。縱眾生界盡。只是消得各各眾生界。以心平等故。而佛亦不增。佛觀眾生界空。若眾生自心不空。則眾生亦不減。譬如長空雲屯霧暗。而空亦不減。雲散霧消。而空亦不增。雖終日暗。終日消。而空體湛然。此則佛界豈有增減耶。

   答大潔六問

   一問持律曰初學。不知持律。恐舉動即錯。受有次第。決無莽獵。然其閑大社區乘。權實應用。雖根因利鈍。機隨淺深。不無弊端。幸提軌則。使利者仰遵。而鈍者拓武乎。
   答。佛所設戒。律部載之詳矣。本意為眾生有八萬四千煩惱。故設八萬四千律儀。為對病之藥。欲令煩惱病除。法身清淨。因機有大小。故戒有三品。曰沙彌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菩薩十重四十八輕戒。以沙彌比丘二種戒。乃因事而設。名為遮戒。謂遮止過非。雖大小同遵。而多為小乘。但執身不行。有能執心不起者。即為大乘。亦在事相戒。至若梵網經所說。十重四十八輕戒。名為性戒。乃我本師盧舍那報佛所說。諸佛心地法門。名金剛寶戒。命釋迦文佛。輾轉傳化。所言性戒者。謂了達自性清淨。本來無染。頓悟本有清淨法身。性自具足。故名為戒。經雲若人受佛戒。即入諸佛位。故釋迦四十九年所說者。但傳此戒法而已。末後拈華所示者。亦示此戒性而已。歷代祖師所悟者。亦圓此戒光而已。故觀一切眾生。佛性種子。本來平等。以同具平等法身故。以佛性而觀眾生。則凡起一念殺盜淫妄。乃至說四眾過。自贊毀他。謗三寶者。即斷佛慧命。與殺佛無異矣。故列十重之科。若以平等法身而觀眾生。則無可殺盜淫妄。乃至譭謗者。以乃圓滿頓戒。然所重者。獨在佛性種子。即佛之慧命故。不獨上根利智能受。即黃門二根。淫男淫女。乃至鬼神。但解法師語者。皆堪受之。只要信一切眾生佛性種子。即是平等法身。苟能作如是觀。則於一切日用現前所遇境界。儘是戒光明地。如此不獨執身不行。而於殺盜淫妄。觸目念念佛性現前。則頓化為光明聚矣。又豈特執心不起而已耶。然持之之法。在遮戒固難。端在檢束三業。制伏過非。唯此性戒實難。要以一片金剛心。持之勿失。但一念昧卻。即全身墮落。豈細事哉。故華嚴十信初心。持此戒者。說淨行品一百二十大願。則日用無滲漏處。尚隨事相。至若十住初心。持此戒者。有梵行品。審觀離相。便是持此戒之方法也。初機常持此二品經。則久久自然相應矣。所雲弊者。在遮戒有執相。自是多我慢自高。憎毀戒者之弊。持性戒者。有未得謂得。縱放任情。認賊為子之弊。祛此二端。無問利鈍。皆名真持戒者。
   二問參禪曰。守律而不如自性。終屬顢頇。欲求見性。無過參究。其閑疑悟交關。子賊難判。幸垂永鑒。免墮迷坑。
   答。佛說沙門所習。戒定慧三學。然律即戒學。其參究即定學也。惟教中所設定學。乃三觀妙門。為悟心之捷徑。後因禪道東來。重在直指單傳見性為禪。而不言定。然禪即定也。初達磨示二祖。只是個覓心了不可得。名為頓悟。乃至六祖。只是教人不思善不思惡。那個是自己本來面目。即此返求自心。便是參究工夫。初無看話頭下疑情之說。後至黃蘖以下。乃教人看話頭。以古人一則公案為本參。相傳為實法。及至今時。師家教人。但參公案。不究自心。因此疑誤多人。故今參禪者多。未有得正知見者。且又自以參禪毀教。蓋為非真參禪也。殊不知古人為學人難入。特以一期方便權宜。只要人識自本心耳。佛祖豈有二心耶。殊不知提話頭。堵截意根。不容一念生滅遷流。即是入定要門。而今別作奇特想。故多自誤耳。唯今參究。不可無話頭。以初心散亂難制。要此作巴鼻。當未提時。須要先持身心。內外一齊放下。放到無可放處。從此緩緩。極力提起話頭。返看起處。從何處起。畢竟是個甚麼。因未明見自心。故下疑情雲。如何是我自己本命元辰。如此追求。是名參究。要念念不昧。心心不移。日夜靠定。廢寢忘餐。忽然冷灰豆爆。本體一念現前。是謂悟自本心。到此依然只是舊時人。更無一毫奇特處。若得一念歡喜。便自為足。是名認賊為子矣。何況作種種知見。說偈說頌。為奇貨耶。切不可墮此魔網。
   三問公案曰。話頭破碎後。一千七百葛藤。勢如破竹。然一則稍訛。一齊雲霧。從前破碎。方信鬼關。不識此弊。而掉弄精魂。三途潛伏矣。
   答。學人果能明見自心。到不疑之地。則與十方諸佛。歷代祖師。一個鼻孔出氣。又說甚公案不公案。此事不是初機分上事。且姑置之。不必在念。
   四問印教曰。不向教上印證者。不得正知見。此和尚舊訓也。然義路是宿習。宿習難消。如油入面。萬一印處。有一絲意識。則悟者轉落陰魔。資發邪見。為害匪細。幸揭關頭。
   答。老人尋常要修行人。以教印心者。謂是為自己所知所見。一向無明眼人。指示邪正。要以佛經印正。如棱嚴棱伽圓覺經中。所說皆禪定工夫。悟心之要。將自心對照看。如佛所說。不如佛說。故雲。以聖教為明鏡。照見自心。不是將經中玄妙言句。回為己解也。如子所問者。正不知話頭落處也。至若吾人種種心病。唯佛披露殆盡。如棱嚴七趣升沈之狀。五十種陰魔之形。棱伽外道二乘之邪見。非佛細說。又何從而知懼耶。吾所謂印心者此耳。只要以教照心。不在義路。不義路至。若宿習種種。又不止義路也。
   五問闡教曰。法佈施者大。法供養者最。因悟印教。即印闡教。似乎契佛知見。大轉*輪。然悟非真悟。以印自信。印非真印。以闡自任。抹卻諸注。獨逞己明。是獅是狐。易於自慁。是闡是謗。難於自知。幸垂精判。永奉蓍龜。
   答。為佛弟子。念佛恩難報。唯有替佛傳法。為真報恩者。故古之宏法諸師。有三種不同。一自悟本性。妙契佛心。於佛言教。如從自己胸中流出。四辯無礙。且又深入教海。波瀾浩瀚。如清涼圭峰。天臺諸大祖師是也。二雖未悟自心。依佛言教。印定自心。廣探教海。如所解說。不謬佛意。此雖未超言象。而不敢妄以己見縱談。依教敷演。如從前諸大法師是也。三有夙習般若種子。如有禪定工夫。自明己心。妙契佛意。但未廣涉多聞。而正見不謬。雖有以淺為深之過。而無謗法之愆。其所宏揚。皆以法施為心。不求世閑名利恭敬。如昔溫陵寂音諸老是也。此皆法施之大者。至有聰明利根。但恃己見為得。排斥古今。縱口橫談。唯以宏法為利者。此則不唯破壞佛法。抑且誤墮後人。如是豈可以闡法稱乎。此了然易見。不問可知。
   六問頌古曰。古人悟後。頌古如描畫虛空。不落色相。今人悟未能徹。輒易頌古。句出詩想。機同滑稽。以為悟語悟境。膾炙人口。一轉墮狐。恬不知懼。此末法流弊乎。吾輩易失此坑。幸發針砭。普荷深慈。
   答。頌古從上有之。不過發揮古人作略。聊示門庭施設。以彰大機大用。且出自己。縱奪殺活之手。非徒矢口縱情。構畫為得也。此頌古闡教二事。皆非初機所急。何須預設。古德雲。但得了悟自心。不愁不會說法。如是初心。唯以究心。求明己躬大事為急。切不可懷此見也。吾人苟能了悟自心。縱不闡教。不頌古。亦是真實出家。不負在袈裟下也。

憨山老人夢游集卷第十二

   法語

   寂照鎧公請益八則

   問經雲。無礙清淨慧。皆由禪定生。如何南嶽謂馬祖曰。若學坐禪。禪非坐臥。若學作佛。佛非定相。於無住法。不應取捨。此二說若為是非。
   答。祖師門下。不論坐禪作佛。只貴見性。若見自性。了了分明。自無取捨。才有取捨。便落是非。
   問圓覺經雲。我今四大。所謂堅濕暖動。各還地水風火。故曰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未審此身未死各離耶。抑死後各離耶。
   答。要未死前撇得下。故臨行不被他累。及至臨時。要離如生龜脫殼。難之難矣。古人道。閒時做下忙時用。正謂此耳。
   問棱嚴經雲。阿難白佛言。本發心路。從何攝伏。入佛知見。佛言。汝等若欲入佛知見。應當審觀因地發心。與果地覺。為同為異。若於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未審即今為出生死。參禪學道。是生滅心否。
   答。學人參禪。先斷生滅心。及發明時。乃見不生滅性。若以生滅心參。但逐妄想流轉。非參究也。
   問百丈海禪師曰。參見善知識。求覓一知半解。是善知識魔。生語見故。若發四宏誓願。願度一切眾生盡。然後成佛。是菩薩法智魔。誓願不相舍故。若持齋戒。修禪學慧。是有漏善根。縱然坐道場成正等覺。度恒沙數人。盡證辟支佛果。是善根魔。起貪著故。若于諸法。都無貪染。禪理獨存。甚深禪定。更不升進。是三昧魔。久耽玩故。今參禪學道者。如何出得此魔。入正修行路。
   答。諸修行人。只為心見不忘。故動隨魔網。若心見消忘。則佛亦不立。
   問破四大五陰執。有先後否。
   答。教說五陰漸破。必先破色陰。若參禪打破漆桶。則先破識陰。識陰既破。則四大無依。故如割水吹光。了不相觸。
   問金剛四句。古今未有明言者。或指色聲香等為四句。或指眼耳鼻舌四句。或指諸相非相等。或指有諦無諦等。至天親則曰。吾升兜率陀天。請益慈氏。則曰。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也。六祖則曰。摩訶般若波羅蜜多是也。雙林大士又曰。經中持四句。應當不離身。愚人看似夢。智者見惟真。自古迄今。不曾有定辭何也。
   答。佛說般若。如雪山眾草。件件是藥。拈來便用。必定除疾。故古人指出何為四句者。各拈雪山一莖草耳。
   問古人雲。直得純清絕點。猶是真常流注。直得無一法當情。猶遭仰山檢點。直得通身是照。猶在衲僧家垂手。直得七佛已前。威音那畔薦取。猶是話會在。今之學者。果到此境界否。
   答。古人垂語。只是怕人落在途路邊。學人縱到此。亦是途路邊事。況未到此。便開口說禪。總是欺心。
   問圜悟大師曰。有祖以來。唯務單傳直指。以言遣言。以機奪機。以毒攻毒。以用破用。所以支分派別。各擅家風。須是向上根器。有紹隆佛祖志。然後能深入閫奧。始可印證。舍此切宜寶秘。勿作容易。今見學者。多不審自己根器。便要參究向上事。果不論根器否。
   答。祖師取人論根器。即教中佛論種性。若不是者般種性。終是粘皮搭骨。今人根器不淨。定與此事絕分。若肯留心此事。從此不退。久久可許造進。此在不定性攝。

   王芥庵朱白民請益

   問佛說頓教漸教。禪開頓門漸門。二教二門。是同是別。
   答。佛祖出世。本無法可說。然法本無說。何有頓漸差別。言頓漸者。特為機設。非幹法也。然教有頓漸者。如毗盧遮那初成正覺。于菩提場說華嚴經。頓示平等法界心地法門。直示無遺。如日初出。先照高山。後判教者。稱為圓頓法門。此佛之頓法也。然此頓法。惟被地上一類大根眾生。於中行布四十二位。是即頓之漸也。其餘劣根在座。如盲如聾。絕然無分。此則法雖大。而攝機不廣。所謂唯有一門。而複狹小如此。豈佛說法。獨為一人哉。所以現應化身。隨三根施設。說三乘法。初從漸修證。所謂教之漸也。後至棱伽法華涅槃。頓示佛性種子。是為由漸而頓也。此乃教分頓漸也。其禪一門。教中處處說。菩薩六度中有禪智二度。判教菩薩。由二度開止觀二門。為修行之本。此教中用頓而漸修。是禪為頓中之漸也。其達磨之禪。乃世尊末後拈華。迦葉破顏微笑。佛乃示以正法眼藏。涅槃妙心。遂為教外別傳之旨。西域二十八傳。達磨東來。六傳曹溪。而下傳燈所載諸祖。乃單傳直指一心之禪。又非六度之禪可比。以此單示一心。更無別法。直下頓見自心。不屬修證迷悟因果。特顯佛未出世一著。是謂向上一路。名為頓教大乘。此禪之頓也。至若歷代祖師。頓悟此心者。雖一言一句。一棒一喝之下。直捷了悟。此蓋多世修習。般若根深。因緣時至。今日成熟。亦有今生參究。三二十年工夫。然後得悟。如此。雖頓亦從漸來。至如溈山雲。學人但能一念了悟自心。識得自己本有。是名為悟。尚有無始無明。微細流注。即將悟的。淨除現業流識。是名為修。非此外別有修也。以此觀之。頓中未嘗無漸也。予嘗觀棱伽。分頓漸四門。一頓頓。二頓漸。三漸頓。四漸漸。知此不可執一而論。雖頓悟。而不廢漸修。佛祖之心。本無二也。
   問佛說諸經。俱是稱性之譚。了義之旨。何謂達磨頻贊棱伽雲。此經是我心要。至黃梅則指金剛。余經有何差別耶。
   答。佛說諸大乘經。雖是稱性了義之譚。即其建化門頭。不離迷悟。性相對待。定要返妄歸真。皆有和會。方顯一真。至若棱伽一經。直指一心。雖有真妄。以示識藏即如來藏。不必和會。單顯自覺聖智境界。但了自心現妄想無性。即是聖智。不用更轉。即其修行。但直觀自心流注。妄想現量。頓達自心。亦不立地位階級。故判教者。名為頓教法門。是故達磨。以為心印。以此經示禪宗要訣。以此經難明。劣解難入。傳至黃梅。則以金剛印心。其金剛乃八部般若之一。文有六百卷。唯此卷獨合祖師心印。以般若乃入大乘之初門。正如棱嚴所說。菩薩以不生滅心。為本修因。而般若乃佛之根本實智。正是不生滅心也。此經以無住為宗。斷疑為用。以二乘妄起眾生見佛見法見。種種住著。重重起疑。此經盡拔疑根。直到不疑之地。知見消亡。不立一法。遣盡住著之心。正與宗門解粘去縛手段相同。斬斷意言分別。正是宗門不許擬議。不著思惟。識情乾枯。透法身向上。故黃梅以此印心。良有以也。諸經都有些黏帶。獨此經斬截。參禪了此。則易入耳。
   問雲有如來禪。祖師禪。二禪果有同異否。香嚴擊竹有省。呈去年窮未是窮之偈與仰山。山雲。且喜師兄會如來禪。祖師禪。未夢見在。依此語。則見有如來禪。祖師禪異也。若從迦葉。傳至初祖西來。祖祖相承。諸宗始祖。即是釋迦。何得有異也。
   答。如來禪。祖師禪。本來無二。但如來禪。就迷中說悟。要修而後入。祖師禪。直指不屬迷悟一著。不假修為。要人直下頓了自心。凡落迷悟關頭。便是第二義也。所以古德雲。修行即不無。其如染汙何。是故宗門向上一路。須是個裏人始得。棱伽四種禪中。最上一乘禪。即祖師禪。其實本無異也。若根器不淨。妄逞聰明知見。把作會祖師禪。如此連如來禪。亦未夢見在。譬如貧人。妄稱帝王。自取誅戮。可不懼哉。可不懼哉。

   示蕭玄圃宗伯(天啟癸亥冬十月初六日從此絕筆)

   入道先要了悟當人心體。本來光明廣大。包含無外。彌滿清淨。聖凡不立。不為身心世界之所拘礙。此即向上一路。西來心印。唯此而已。既能悟徹此心。則于日用應緣。一切境界。如鏡現像。來無所粘。去無蹤跡。如此則凡所施作。皆從真心實際中流出。一一皆真實不朽之事業。不但與日月爭光也。較彼區區迷夫妄想。機械所為者。豈可同日而語耶。此段光明。人人具足。本無欠闕。但以我見堅固。凡有所作。必以為己功。執所見為必是。是非交錯。終無一定之論。所以然者。以無廓然大公之心。而欲建千秋不朽之業。難矣。
   又。
   吾人心體。本來圓滿光明。即今不能頓悟。不得現前受用者。蓋因無量劫來。貪嗔癡愛。種種煩惱。障蔽自心。故漸修之功。不可少耳。溈山雲。學人有能一念頓悟自心。但將所悟的。淨除現業流識。是名為修。不是此外別有修也。若學道人。但求頓悟便了。將謂無功可用。此則習氣深潛。遇境竊發。久則流入魔界矣。然漸修之功。亦非有次第。但日用中。向未起心動念處。立定腳根。返觀內照。於一念起處。即追審此一念。從何處起。追到一念生處。本自無生。則一切妄想情慮。當下冰消矣。然所忌者。無勇猛力。不能把斷咽喉。不覺相續。則流而不返也。

   示周子寅(以下海印槁附)

   山居今日大眾結制。海印據座。說法華經。爾時足下手書至。且有佳果。足占足下。亦法會中人。乃先得道果者。此非瓦蔔也。前書云云。日業正此不爽。亦可漸入不二法門。但其中日用。頭頭念念。皆生滅心行。安能寂滅為樂。若求心地一段受用。更須向讀書作文已了時。種種應緣處。當下著實。猛地返觀內照。觀此種種作為生滅之心。畢竟向何處起。即今滅向甚麼處去。如此深觀久久。漸入細密。若更此中。一切習氣潛流處。煩惱無故生起處。著實一覷覷定。看他畢竟是何物。向何處起滅。追到掃蹤絕跡處。如沸湯鍋裏點片雪相似。如此日用。念念不得放舍。才有絲毫一念懶墮懈怠。偷安圖快活受用之心生時。此正是病根發作。便向者裏。猛然剔起眉毛。不可被他纏縛住。才見纏縛。切不可和身放倒。與之打交滾也。切忌切忌。大段一聲菩薩。或一聲佛。死急靠定。與之廝挨。若遇種種惡習起時。即將此話頭奮力提起。望空一揮。不管是魔是佛。是煩惱習氣。是善惡思量。一切情塵。一齊頓斷。如斬亂絲。如此做工夫。不妨讀書。不妨作文。讀書處。看此書讀向何處寄著。作文。就看此文從何處流出。也不妨迎賓待客。吃茶吃飯。痾矢放尿。一切處。無用纖毫縫罅。如此安心。再與永嘉所說。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是一般。不是一般。足下不知能信海印老人。不虛誑否。請自試看。足下儻見信不謬。始知顏子心齋三月。大為可笑。圓覺經一部。足下讀熟。每日早晚。以當功課。俟來春面時。相與決擇。尋常與足下書。不免稍帶情識。自愧為足下未徹。非不徹。恐足下信心未徹耳。今見足下。信心漸增。日近清淨。此時若不將此赤心。剜與足下。何時得徹。若足下因循不徹。則海印自徹去也。何如何如。人世可悲。斯道可悲。望足下心。更可悲耳。
   又。
   來書請益。甚是真切。但足下於空幻二字。未得諦當。故於心境。不無其礙。所以工夫難做。今為足下說破。則了然無複疑慮矣。所謂空非絕無之空。正若俗語謂傍若無人。豈傍真無人耶。第高舉著眼中。不有其人耳。所謂幻者。非變怪之幻。乃有而不實之謂也。譬若市如弄筒子。撮出許多人物一般。然此筒中。本無所有。而忽然有之。雖有而非真實也。既非真實。即是本無。由本無故說空耳。故曰。譬如幻化人。非無幻化人。幻化人。非真人也。人既非真。豈不是空耶。佛說空字。乃破世人執著以為實有之謂。非絕無斷滅之謂也。誠恐世人淪於斷滅。複說幻字。以遣其斷滅之見。是則一切身心諸法。因幻故空。由空故說如幻耳。此二字相須而觀。則頓見其妙。所言空。即幻有以觀空。名曰真空。所謂有。乃本無之幻有。名曰妙有。由真空故。心非斷滅。由妙有故。境是無生。境既無生。則心何取著。心既非斷。則妄念何存。妄念不存。將何心而取境。境本是幻。將何境而牽心。斯但心不取境。而心非斷滅。境不牽心。而境自如如。心境如如。于何不樂。此所謂。心本無生因境有。前境若無心亦無者。但只看破如幻不實。名曰若無。而靈心獨照。妄心頓歇。名曰亦無耳。是所無者妄心耳。豈絕無真心哉。何以為妄心耶。境執著不化者是。何以為真心。不取身心境界之相。了了常知。靈然寂照者是。如此用心。有何掛礙。故曰。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不取無非幻。非幻尚不生。幻法雲何立。正所謂。境緣無好醜。好醜起於心。心若不強名。愛憎何由起。斯則但情不附物。物豈礙人。物既不能礙人。人又何礙於物耶。世人所以不得自在者。唯其不達心境無生。如幻不實耳。若了達一念無生如幻。則一切苦樂憂患。得失愛憎。取捨情狀。當下瓦解冰消矣。故曰。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此所謂一念頓到佛家。非虛語也。足下但觀一切妄念起滅處。一切境界起滅處。無非是幻化不實。則心自然不奔境。境自然不牽心矣。往來應緣。則一念虛明。靈然獨照。照見現前身心。如幻如化。如水中月。如鏡中像。如空中雲。如野馬陽焰。如此把定。金剛眼睛。再莫動轉。任他一切境界。觸之即消。憑他甚麼妄心。一覷便滅。如此用心。又有何妄。心可以自擾。又有何妄境而可攖心者哉。此番說話。乃海印極力。為足下通身吐露。徹底掀翻。足下更莫懷疑。切不得思前算後。種種思量。皆惡覺惡習。俱是障道因緣也。必若老人此語。目前即是極樂人矣。信手呵筆。不覺郎當。如許婆心。漏逗如此。珍重。
   又。
   一別恍忽數月。流光迅速。日月欺人。每聞足下。精進倍常。歡喜沃灌心田也。初意擬尊人行後。必得入山一晤。相與印證既往工夫。而決擇之。此想實真。不覺形諸夢事。可笑道人。亦墮情見乃爾。來書所雲。因坐以求靜。因靜以求心。此乃入道初門。最為切當。但坐中未明肯綮。所以坐久而疲。由不達心體之妙。故靜久而欲有聞。且又疑泛然。若無所歸。良以能求之心。未得秘訣。所以求之一念。返覺為勞。是以心覓心。正如渴鹿逐陽焰耳。傳曰。知止而後有定。以足下心未知止。故不得定。承索所以治心條目。如四勿三省者。引此心而入。持此心而定。此足下精心苦切處。乃鄙人所大有望於足下者。今既肯心自許。返乃秘吝乎。第恐足下。始於吾佛法中。未得多聞。至於名言之中。多分轉為昔日見聞之陳習。致使甘露之藥。不能近取還顏之效耳。從上佛祖。教人之法。門路雖多。不出戒定慧三學。所謂因戒生定。因定發慧。其節目之詳。經不過棱嚴。至若祖語。無如永嘉集一書。足下熟讀玩味。至於其中入定用心之訣。如雲。恰恰用心時。恰恰無心用。無心恰恰用。常用恰恰無。又雲。忘緣之後寂寂。靈知之性歷歷。無記昏昧昭昭。契本真空的的。此用心之神符也。如四勿三省者。正乃戒耳。此中具悉。其實修心工夫條目。不出止觀等持三門而已。此集中奢摩他。止也。毗婆舍那。觀也。優畢叉。止觀雙運定慧等持也。姑以此塞請。集中紅圈者。留神消息。如不解者。不嫌數數寄問。至於止觀捷徑之法。容再書一紙。以償今日之欠耳。
   又。
   此段因緣。乃至易至難之事。以無量劫來。生生世世。雜染流轉。習之深且厚矣。即今一念信心。始發斬於旦夕。而欲遏永劫之長流。其勢誠不易易。即此一念回頭之心。亦深難發。此是積劫善根靈苗。遇時而萌芽始抽。而開華敷實。全在時時栽培。而保護之。否則頓見枯焦矣。遇境遇緣。以事處事。久久純熟。更加止觀之功。則可漸臻解脫。然以吾人本自解脫。所以煩惱不解脫者。非法之咎。乃自心縛著。不解脫耳。良以向來。世情濃厚。習染純熟。熟處難忘。故觸之便發。故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若以彼易此。則生處自熟。熟處自生。生則疏。疏則遠。遠則澹。澹則忘。忘則不暇求脫。而自不縛矣。久之而此心泰定。則目前千態萬狀。視之若空華水月。陽焰冰河。本無可縛著。又何求脫耶。雲肇公物不遷語得力。此非足下大根器。不能入此老門閫。獨於日月麗天句不徹。若此不徹。則知肇公不徹。不徹。則非真得力也。此語老人疑之數年。畢竟於吾心中。獨然自省。自爾以來。應緣得力處。多借此老之語。足下出門即見信。誠非小緣。老人不惜為說破。第恐足下。後日罵老僧也。足下但將此句。橫之在心。於一切動作雲為處。一切聲色貨利處。一切逆順境緣處。一切喜怒哀樂處。一切愛憎取捨處。凡系流動之境。即便以此印。一印印定。看他如何是不遷處。如何是常靜處。如何是不流處。如何是不動處。如何是不周處。如此看來看去。忽然爆地看破此語。則知老人不欺足下。而始信本真不自欺也。

   示黃惟恒

   足下雖雲向道。而此中眼目。未得明徹。往往將世法佛法。與宗與教。不免話作兩橛。若此處話作兩橛。則一切憎愛逆順。取捨好惡。窮達動靜等。宜乎一一皆作兩橛也。海印頻頻為足下道。佛祖元無實法與人。但只為人說破各各分上本有之事耳。宗鏡雲。以一心為宗。照萬法為鏡。特由吾人不能知一心。故佛說教以指之。吾人不能見自心。故祖假禪以示之。二者皆不得已也。足下今雲。習教不免精神疲倦。由宗如乘順風。此足下多生般若習氣之深。如此大段。海印分上。二皆虛誑。總無難易之說。苟足下不達自心。則宗為邪解邪染。皆墮識情窠臼。而教亦妄知妄見。盡落言說話柄。皆非究竟真實處。殊不知教乃佛眼。禪乃佛心。二非兩般。豈有彼此。海印教人看教參禪。皆不是者等知見。足下今日作此解。不獨辜負海印。抑且辜負己靈耳。曾記古人有問者雲。古人饑時吃飯。困時打眠。便是道。今人饑時吃飯。困來打眠。為什麼不是道。答曰。古人吃飯只吃飯。打眠只打眠。所以是道。今人吃飯不吃飯。打眠不打眠。胡思亂算。所以背道耳。由此看來。足下日用。只將眉毛剔起。叱吒一聲。只教神驚鬼怕。天魔膽碎。陰鬼魂消。一喝喝退。落得本地靜靜悄悄。寸絲不掛。赤力力。淨裸裸。將此一段家風。要讀書便讀書。不讀則拈向一邊。不許掛一字。要作文。便作文。不作便拈向一邊。不許胡思算。乃至吃茶吃飯。就吃茶吃飯。要打眠。便打眠。要痾矢放尿。便痾矢放尿。撞著便了。更不許過後思量。如游魂鬼子一般。乾乾淨淨。潔潔白白。亦不許坐在乾淨潔白裏。如此單刀直入。一念向前。則讀書親見古人。作文也只向自胸中一口吐出。更無前後。涵畜時。便是吐露時。吐露時。便是涵畜時。如此不為動靜明暗所轉。不為種種伎倆所移。此之謂挺特大人。沒量漢也。足下信然之乎。若果見信。便撩起。向者裏入。珍重珍重。

   示居士

   學道人。第一要為生死心切。第二要知身是苦本。心是妄想造業之本。第三要真真看破。世閑功名富貴。聲色貨利。都是虛華不實。第四要怕今生造下惡業。將來一墮地獄。受種種苦。無人救護。第五要知現在命根。只此一息之閑。若此息一斷。則再求今日參禪學道作福之事。永不可求。況受用富貴乎。學道人但得此五種心。時時刻刻。蘊積在懷。則目前一切虛華境界。自然冷澹。心地自然清淨。將從前一往所學。知見學問。口頭伎倆。一切放下。發菩提心。永斷酒肉不貪不愛。持戒修福。作諸功德。以為載道之本。仍讀大乘經典。助發自心。開佛知見。方可作觀。但觀此心。廣大圓明。清淨空寂。一法不可得。妄念元無。亦無生滅。而此根身。一切動作。猶幻人元無心識。目前一切境界。猶如空華。忽起忽滅。本來不有。唯只圓明一念。歷歷不昧。此念亦無。是名正念。如是用心。二六時中。動靜閑忙。如如不動。逆順好惡。冤親平等。隨順世緣。所作功德。一事一法。皆成圓妙淨行。如是行者。名菩薩行。道人果能如此用心。可謂不出塵勞。而作佛事。現宰官身而說法。即此是名報佛恩。報國恩者。公稟性靈明。發心向道。故特此示之。乃贈以號曰淨妙居士。公其無負己靈。無忘此說。珍重。

   示王生求受戒更字

   王生名廷佐。字子瞻。生意謂名俗。而字犯古。請幻人更新之。幻人喜而告之曰。異哉。子之質也。傳有之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今子志願祛故吾。而大新之。不獨新子之名。抑且新子之心。名者實之賓。心者德之實。苟不務實而尚虛名。非德也。由是觀之。非獨子俗於名。抑且俗於心。所謂俗者。非衣冠言貌之謂也。所謂狎習染汙於性德者之謂也。吾人性德本明。由日漸染嗜欲。目蔽邪色。耳蔽淫聲。鼻蔽臭香。舌蔽爽味。身蔽妄觸。心蔽邪思。六者交蔽。汩昏其中。薰陶漸染。習以成性。將謂之本有。謂之固然。是以大馳於昏迷之境。本明之德。翻視為異物。安知有故吾故吾哉。聖人所悲。悲在於此。故投戒水。以洗滌之。且夫戒者。非他物也。乃自心本有之智光。即儒所謂明德也。今夫人者。智光不朗。故明德日昏。今複明德。而返天真。必須朗智光而破昏蔽。昏蔽破。本體現。智光朗。諸障消。此吾佛所以戒殺生以成仁。戒偷盜以就義。戒邪淫以立禮。戒妄語以敦信。戒飲酒以明智。五戒具。而五常足。六情斂。而三業清。此所謂滌舊染。進日新。舍故吾。而造新化也。故幻人亦更其名曰言。字曰子綸。將其奉佛戒。如君命也。子其勉之。

   示周子潛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此老氏之戒也。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又曰。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長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此孔子之戒也。不殺。不盜。不淫。不妄言綺語。不兩舌惡口。不貪嗔癡。此佛之戒也。噫。以吾人之性。本自靈明清淨。但以習染之汙。日就汩昏。沉迷而不省者。唯在耳目口鼻身心之閑。與聲色香味觸法相對。膠固綢繆。接構心鬥。長迷而不返也。故聖人湣之。切為之戒。且將欲祛舊染。斷塵習。而複乎本然清淨真心也。由是觀之。戒在我而備在心。修之以身。是謂道不遠人。故曰。聖遠乎哉。體之即神。吾人欲造大道之原者。唯在謹謹奉持於是而已矣。周子少年。切志向上。歸心於此。故因書此以示之。

   示祖定沙彌

   子嘗見世之市肆。羅列割烹。而過者。靡不刮目垂涎。希一臠之味。此恒情也。每見吾徒。稱沙門釋子者。身處旃檀之林。足履清涼之地。曆大法之肆。羅無上醍醐。甘露妙味。則邈視之如鴆毒。可不悲歟。雖然。蓋不知味之過也。藉使知之。豈讓嗜臠之情哉。吾佛最初出世。即揭波羅提木叉以示人。此即以甘露陳于周道。冀人人而味之。同入不死之鄉矣。過而味之者。幾何人哉。予隨緣入王舍城。止慈氏園林。適開甘露之肆。有沙彌祖定。從吳興來參。問莊嚴佛土。最上法門。因指入林中。即得餐辨此甘露法味。所言甘露法者。即四根本重戒也。嗟乎人者久矣。沉酣生死之場。成就鐵床苦具。靡不依此淫殺盜妄四者而立。至於諸佛淨土莊嚴。亦皆從斷此四者而成就。故曰。永斷淫心。方成佛道等。今沙彌將欲辟瓦礫作叢林。轉穢邦成淨土。若不翻破四根。作四面清涼池。豈能化三毒。而為三種解脫地耶。是故海印老人贊言。佛子若欲成就無盡功德法門。應當善學此波羅提木叉。為第一義諦。一切法門。因從此入。

   示吳公敏

   空生問佛。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佛答以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又雲。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又雲。信心清淨。即生實相。然實相無相。于何有生。良由生即無生。則住本無住。信心如此。則五蘊清涼。一念頓空。諸妄圓滅。如是降伏。即非降伏。是名降伏也。公敏信心甚篤。從余乞授菩薩戒。且問持心之方。餘即告以調伏之法如此。又更其字曰調伏。至若相即無相。則不可以無相為無相。故又刻之以定課。日用不移。久久純一。泯絕諸相。頓契無生。是所謂信心清淨。即生實相也。

   示澄鋐二公

   語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又曰。中無主不立。外無正不行。此言雖小。可以喻大矣。是以世出世學聖賢之道。未有不自正心誠意修身。而至於致知格物明心見性者。故孔氏為仁。以三省四勿為先。吾佛制心。必以三業七支為本。曆觀上下古今人物。成大器。宏大業。光照宇宙。表表為人師範者。未有不由此以至彼。由粗以極精。由近以致遠也。今之學者。多以口耳為實學。以己見為真參。以游譚為順物。以縱浪為適情。以吊靡為容眾。以恣肆為養志。以安飽為調身。以緣想為正心。以束斂為苦形。以端莊為恃傲。以克念為自苦。以精持為矯飾。以道業為長物。以身世為金剛。以生死為餘事。身之不立。心之不究。道業之不成。學問之不精。此其所以世愈下。而道愈衰。心日昏而志日喪。風日靡而行日薄。教日頹而法日毀也。捕風捉影。後學無憑。望吾人之修而見淳全之質者。其可得乎。孔子曰。聖人吾不得而見之矣。得見有恆者。斯可矣。是以周公之夢。鳳鳥之歎。有志君子。豈容情於自己哉。二子勉旃。

   示江吾與

   與足下苦語十年。如教酒人齋莊。非不儼然肅恭。要之肅恭。亦酒態也。今讀足下手書。始恍然從醉夢中覺。令人愴然心悲。複欣然大喜。以舉世皆醉。假而人人如足下。則不貴我獨醒耳。嘗謂。蘇子一口舌之夫耳。其所志富貴。則奮發無當。每治縱怠。則懸樑刺股。竟酬其志。況出世聖賢。豈值一夫。無上妙道。豈多金比。越王遭會稽之恥。志報吳仇。乃臥薪嚐膽。二十餘年。其竟以霸。然曆劫貪愛。豈值吳仇。幽囚生死。困辱形骸。豈值會稽之恥。苟足下不懷切齒之恨。而忘臥薪嚐膽之心。不能以懸樑刺股自創。又將何以酬初志。雪大恥乎。聞之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名。足下誠能乙太上自勵。則貧而可樂。其他又何以嬰心。孔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古人亦雲。苟有道義之樂。則形骸可外。形骸可外。此外則無事矣。又何可嬰心。處之而不泰然耶。願足下勉旃。

   示王牧長周世父

   嘗謂天生萬物。唯人最靈。此古語也。予則謂之不然。何也。蓋人與萬物。皆具靈覺之性。此性均賦而同稟者也。曷嘗有人物之閑。畢竟所以異於物者。以其物具而不知。人則知其所具者耳。知其本具而盡之者謂之聖。知其當盡而不能頓盡謂之賢。知而肯求其盡者謂之智。知而不肯返求者謂之愚。知而不真。而求之太過者謂之狂。知而不明。執一介為必當者謂之狷。至若不知而妄求者謂之怪。與夫不知而不求。則物而已矣。嗟乎。此人與物殊。惟知與不知。求與不求之閑。雖相去毫釐。其失則千里矣。竊觀三齊之君子。孰不心憤憤口悱悱。眇視千古。咳唾風雲。雖伊周事業。猶不足觀。及扣其心性。則瞠目結舌。及與談心之妙。亦未嘗不謦欬擊節。及與之言佛。則望望然不顧。噫。知有心而不知有佛。是猶知二五。而不知十也。是以道術不明。而英明豪傑之士。亦不免坐蔽於此。此非知之過。其實不知之過也。又非不知之過。其實不信心之過也。予竊謂非真不信心。蓋未有以真心告之者。假而朝夕以真心實語。薰陶漸染之。雖不能自信。抑將與之俱化矣。世之君子。生而聞見。乃耳目之常。即天縱之聰明。且將亦與彼俱化。故曰。習俗移人。賢者不免。斯言可畏哉。嗟乎。長夜之歎。為誰而興。餘今置身東海。空山大澤之閑。冒險阻。履危機。幾不免虎口者。蓋亦數矣。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此所以抱長夜之歎。而飲泣與東海競流也。雖然一管灰飛。而大地春生。一葉辭柯。而滿空秋至。第感之不深。故應之不至耳。年來茲土二三君子。具丈夫骨。見信自心者。津津汗浹兩腋。而陽和之調。將見。予將骨化長波。又複何憾。王生牧長。周生世父。以癸巳冬日。來入海叩。其道味天然。略無毫髮。拘拘俗習。予深歎其為奇男子矣。雖然。牧長牧長。世文世文。皆知其本有。而肯求之者矣。予則有望於二子。不望子作佛。而願其現宰官居士身而說法。將見般若根深。習俗濃厚。薰蒸變化。此土群蒙。若人若物。皆位之育之。而生極樂之鄉也。子其勉之。子其勉之。何以稱子。

   示杜生

   孔子曰。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又曰。隱居求志。果何求歟。軻之言曰。持其志無暴其氣。此聖賢教人。披肝露膽處也。夫螳螂怒臂以當車轍。此其志果何如哉。吾嘗觀世之學者。每曰有志於功名。或曰有志于富貴。或曰有志于忠孝。舉似可佳。及乎稍遇挫辱憂患。饑寒貧病。不如意事。則氣消神沮。呻吟困苦不可言。稍有忤逆。則忿不顧身。酒色淫蕩。則樂以忘生。是則居常所雲志者。未見如孔之所教不可奪。孟之所教持之也。此無他。蓋隱居未嘗求之耳。嗟乎。挫辱憂患。饑寒貧病。拂忤酒色。不大於車轍。而人不小於螳螂也。竟無一怒以當之。此何以故。學者深求此。可與言志。

憨山老人夢游集卷第十三

書問

與達觀禪師

   某鈍根下劣。屈于塵習。適特地走人間。自以無謂。不期錫杖落此。豈知吾師精進力所攝持耶。昨禮座下。辱法愛。連宵徹夜。真言密語。如咒病龍。心心在雲雨耳。即殑伽能領深恩矣。惟師一一辛苦中來。某一旦坐受其惠。竟何以報。想十方諸佛。定為此會生歡喜。發讚歎耳。此緣殊非小小。某愚癡。向謂琬公亦靈山會上人耳。匪蒙攜過雲居。親見肝膽。則某此生。幾不知此公矣。承命作複琬公塔院記。初不自量。將謂易易。遂莽鹵承當。及至雷音。睹其真跡。不覺氣縮。即以虛空為口。大地為舌。猶不能贊其功德。況方寸流注乎。因懇祈請法力加庇而為之。尤難措辭。馬上至潭柘。思已過半。及睹師手書二經。莊嚴妙麗。讀願贊則泮然具足矣。十五日暮歸慈壽。次日焚香禮禱。而後操觚屬草。剛完使者持法音至。諷誦數過。歡喜絕倒。勞法身特現塵中。蓋似慈悲太煞。使某何以當此。敬謝無量。塔記謹此報命。其文千二百餘言。但某心血止此。有則盡吐之矣。其間但欲點染虛空。自覺少光焰耳。願師印證。不吝郢削。無使琬公見屈。抑令觀者增深佛種。惟慈攝受之。某和南言。

附達大師答書

   真可和南。辱塔記。即率眾焚香頂禮訖。疾讀三四過。令人無地可以寄口舌讚歎也。苟非真得琬公之心骨之苦處。安能吐辭等刀鋸。剖痛情哉。寧惟使琬老朽骨生春。即某足賴之不朽矣。如是扶植法道。將何以報海印主人。咄。一棒分死活時。決不敢作世諦流布。某再和南。
   又。
   憨山大師侍者某。此回出山。諸人以為突出意外。那羅堀主。此回來燕。圓成無量功德。豈惟諸人慮不及此。即堀主。亦不意憨頭憨腦。闖入是非鬧藍。做許多好事。發古德之幽光。解眾人之紛糾。而道人亦得托不朽于寸管。是無上供養。慚何以消。怖懼怖懼。懷靜送經圓贊並小敘。謹奉命。即著如奇呈正。超如所持偈。不遑一為發揮。行恐觸境逢緣。終被物使。奈何奈何。道人行蹤。主人既還東海。即亦往石經矣。然再必一晤而別。尚有數語。似不可少者。某再和南。
   又。
   承慈遠問。悲欣交集。病病之心。知在法眼。望色決脈於十年前矣。惟神明之秘。久默斯要。今豈逃洞見肝膽耶。但今道人受病之原。初為客邪所幹。中傷真氣。以致君火太盛。銷鑠肺金。內外交攻。上下否塞。梔子益母不用。而用貝母。轉使大小便利不通。固結日甚。庸醫誤入肉寇。熱勢益增。幾悶致死。賴甘草解之。而揀去肉寇。得椒通和。周身汗出。道人幸佐以軍姜得蘇。其同病者。竟誤中狼毒。良醫束手。幸元氣未損。必不傷生。須徐徐調理。但真陰水生。心火漸降。客邪消伏。真君泰然。則可保複元氣。全生性矣。感荷慈念。遠問受病之原。其狀如此。惟賴白毫遠照。自受病以來。雖大火猛焰炙身。而五內清涼。略無一念疲厭之心。其視三界牢獄。四生桎梏。端若天光雲影耳。向來所入海印三昧。俱成水月道場。空花佛事矣。幸得情關迸裂。識鎖頓開。時將長策象王。而逐金毛。回步旃檀之林。饑餐紫柏。渴飲曹溪。吾生之願。遂畢於此。更不敢勞移步毗耶。再施甘露。但願安隱那伽。深入無際。以待圍繞三匝耳。使回。謹此奉慰慈注。
   又。
   世相空花。翳目顛倒。已不足論。而成住壞空。往來代謝。有為如是。法性湛然。複何加損。第念法緣未溥。願力未周。向為智礙。今則從空霹靂一聲。種種幻化。雲翳蕩然。且幸而今而後。方為無事道人。此正火聚刀山。成就清涼如幻解脫。斯實 聖恩。于我不薄。其他一切是非。泯然殆盡。又何足道。若能成就無上道力。一切佛土。隨願往生。又何區區拳石勺水間邪。知師同體之愛。愛逾骨肉。同心之憂。憂入肺腑。故敢以此奉慰。非妄語也。不慧出期不遠。儻幻緣有待。尚圖荷策雲山。優遊末歲。其法喜之樂。又當如何。此又天龍所遣。成就第一稀有功德也。
   又。
   不慧障緣深重。辱師同體慈力而攝受之。所勞神用。種種甚微細智。固超情表。豈容言喻。旅泊話別。掛[*]而西。以新正五日抵桐江。冒雪吊健齋。晤見台公。詢休郎動定。雲業已束裝明發。有九江之行。尋即遣書至吉水。邀過桐江。相聚舟中。歡然道故。宛若多生熟遊菩提分法人也。爾瞻聞之。即迎過鐵佛庵中相見。機語甚投。此君根器猛利。況得休郎為前茅。不一言之下。則向之堅壁旗鼓。不覺自偃。頓然翻案。大非昔日君也。不慧過上元方行。休郎送至廬陵。會王性海。此君天然道骨。不意末法塵勞中。有此上根利智。將來成就法緣不淺。因留連二日而別。休郎即放舟東下。想見知忍。則可委悉因緣矣。不慧於二月三日過庾嶺。旅邸壁間。忽見師留題。恍對法身而臨寶鏡。歡喜踴悅。因書偈曰。君到曹溪我不來。我到曹溪君已去。來來去去本無心。誰知狹路相逢處。飽餐而去。六日至曹溪。禮六祖真儀。頃即出山。至五羊。謁總鎮王公。囚服見之。此公意氣甚高。親見降階釋縛。乃雲公物外高人。況為 朝廷祈福。致此奇禍。何罪之有。吾輩正中心感重。豈可以尋常世法相遇。固讓不可。竟留款敘移時。齋食而退。且又遣力護送往戍所。途涉千五百里。道殣相望。雖三尺童子。亦操戈挾刃。殊不辨其盜非盜也。至電白。其程猶半。迤南山林蓊鬱。咫尺迷蹤。曠野高原。迥無煙火。窮日粒米不糝。終朝滴水不啜。雷地饑荒尤甚。業已四年。瘴癘大作。時疫橫行。毒氣熏天。炎蒸蔽日。枵腹罹災。死傷過半。悲慘之狀。大不可言。況複海岸腥風。嵐煙烈日。觸鼻透心。神昏意醉。此為罪鄉。誠非虛設。私謂自非徹骨冰霜。何能消此酷毒也。仰庇諸所堪能調伏。無生忍地。即荷戈行伍。不異道場。但泉涸草枯。無薇可采。資非禪悅。何慮不為西山餓夫。惟不慧道愧先德。遭時過之。此業力所勝。死生又何置念。直以本願未酬。佛恩未報。為慚愧耳。竊念諸佛以不思議神力。調伏眾生。非以一方便而折攝之。欲其情枯智竭。須知極境窮源。冥益鈍根。真慈不淺。儻法緣有在。異日天假有緣。與師對談夢幻法門。豈不以今日因緣。為實證也。惟師智光圓照。天南萬里。不隔纖毫。仰願無緣慈力。時以攝之。
   又。
   江頭一別。瞬息三年。無時不寄情霄漢間也。丁卯冬初覺音來。得奉手書。並荷慈惠。法寶盈篋。種種功德。真灑甘露于焦枯。布慈雲於火宅也。康祖贊。點開髑髏金剛正眼。讀之令人遍身毛孔熙怡。喜不可知。此非無緣慈力。何能至此。覺音雲。杖錫有遠遊之念。自爾不知所指。此心逐逐妄想。每與右武聚首。未嘗不對妙音色相也。右武真奇男子。前冬別時。頂門一針。渠自雲痛徹至踵。頓然翻案。不慧因贈之曰。覺非居士。今已大非昔人矣。此公別去。時複寥寥。所幸諸緣屏絕。四大輕安。無所損惱。得以閉門穹廬。究竟未了公案。楞伽幸已脫草。去夏攝引初機數輩。演法華於武場。以酬師之大願。有擊節數紙。此皆支離糟粕。殊非真知見力。但念此餘生。置身於無事甲裏。彌感 聖恩難報。聊複以此消磨歲月。且仗諸佛神力。持以洗汙教之愆。故不惜世諦流布也。適接法意。不覺歡喜絕倒。瞻金剛塔。如對法身。讀諸祖贊。如聽梵響。啜陽羨春茶。如灌醍醐。念此瘴鄉。何緣得此。普令見聞隨喜獲益。大義重來。此亦僧中程嬰也。此子信根原深。第習氣不淺。今幸撇來。亦大損減。又荷師法力攝持。即此可望上進。覺音此來。大為抖擻胸中。頗有樂地。惜乎志有餘而力不足。亦不負此生。可作金剛種子。再出頭來。必不負善知識因地也。渠聞師在匡廬。函欲一見。遂遣先歸以報。計大義入夏可至。至時又當委悉。
   又。
   前大義來接法音。歡喜無量。知動定如宜。甚慰遠懷。比來為曹溪因緣。想聞之必大撫掌。先心尚欲令義郎自燕而晉。及臨行。念其二十年來。跉跰他方。今其師物故。已二載餘。寧忍不拈瓣香撮培土乎。因是遂立促還家山。由楚而歸。不及布體座下。今夏幻軀幸無大病。第為荔枝魔發。遍體疥瘍。又為假曹溪粥飯僧魔。妄作鬼祟。是故養病蘧廬。此時正欲入山。且幸某公發大道心。願作檀越。第其人清澹如水。志大力微。師能以無作妙力。遙伸右手。過百一十城。豎此金剛幢乎。不知上方佛土。寶威德如來。何日為眾生說法。令我遙聞謦咳彈指之聲也。新歲三得中甫問。慰安情至。深感道義同體。知應微車。計秋中可抵薊門。侍座下耳。粵孝廉馮生昌曆。乃此中弟子上首。近書來雲。已入丈室。何幸如之。第不知此子去就何如。儻在都門。願時時拔濟。知二護法。大著勇猛力。必致感應。但聽時節因緣耳。
   又。
   堪忍土中事。種種幻化。正宜法眼視之耳。若入鶖子之目。亦未免作淨穢見也。昨永順持法音來。知杖錫有靈嶽之行。回書徑往報之矣。旃檀如來因緣。已悉前問。蓋佛神力不假於他也。持去楞伽筆記。奉入慧目。以作法供養。某下劣。深知此一段大事因緣。皆如來所遣。 聖恩所賜。即此可為報恩地。但願此法普遍微塵刹土。一切見聞。同入自心現量。即不慧委填溝壑。則此生千足萬足。夫複何憾。第不審就中有少分相應否。願大施金篦。披刮翳膜。其幸不在區區耳。
   又。
   春三月。促覺音負病歸。是時尚想紫柏。與五老爭雄。遣八行往訊。忽順禪人持禿筆字來。則知已拖泥帶水。向萬里無寸草處去也。笑老癡為底事。如此忙碌碌耶。昨有人說長安路上。有個沒料理漢。竊官家一壞土。捏作丈六金身。令無量人生顛倒想。複將丈六金身。撇向十字路上。令往來驢馬踐蹋。若紫柏老癡過此。又作麼生耶。嘗憶老趙州。將一莖草。作丈六金身。老雷陽。則將丈六金身。作一莖草。此個公案。是同是別。知在萬仞峰頭。必發一笑。老紅盔。近來毒氣熏得。耳聾眼花。鼻塞咽悶。不知何時。向白銀界裏翻身。一吐此惡習也。
   又。
   紅盔去紫柏萬里。時聞說法音聲。在鼓鼙刁鬥間。如塗毒入耳。轉令瘴煙毒霧。化作甘露。日夜飽餐。故當死不死。更見缽沿蚊蚋。貪涎流溢大千。何時三災火起。燒為煨燼。毗藍颺去。光音霪雨。一洗劫灰。淨盡無餘也。曹溪舊稱西天寶林。比為魔宮鬼堀。可笑紫柏老人。神力不大。暫求一宿不能安。今天遣紅盔。特來灑埽。八年之內。極盡神力。一洗殆盡。魔黨盡驅。今將化穢邦而成淨土。變業海以作蓮池。老盧埋沒千年。今日始得轉身吐氣將來。絕後再蘇。頓見光明赫奕。但閣門堅閉。不能頓現無量莊嚴佛土。只待文殊遙伸右手。過一百一十餘城。聊藉彈指之功。便見重重無盡境界。假使十方世界。一一善財。如佛刹微塵數眾生參禮時。可使一一頓入毗盧法界也。此蓋老紅盔槍頭上佛事。旗竽下工夫。較老紫柏。端居淨土。坐蓮花中。吐廣長舌。為諸化身大士。說利生法門時。同別何如。某禪人遠來相問。不減契順走惠陽。老紅盔且無覺范別胡強仲氣習也。某舌端時時現出紫老法身。居然在目。敬持梵香一盂。用伸供養。唯慈照之。

與妙峰禪師

   某切自念。鈍根下劣。結習濃厚。乘夙善緣。天幸吾師。辱以真慈拯拔。曲盡心力。善巧方便。面命耳提。日夕無閑者數年。居常切睹我師默造之心。恨不能通身躍入我心。頓令眼目動定。若有靈聖者。但土木坯胎。終難變化。雖然禱之既久。入之既深。不無感通冥應。某情雖鹵莽。而於潛滋密化。未嘗不由吾師幻網三昧。加被之力也。雲聚清涼。月明空界。自爾形分影散隱顯同時。雖於妙音謦欬。勢阻關山。然其實相真身。儼含心水。別經五稔。猶同一日。道越三千。不隔寸絲。是則深居寂寞之濱。益入圓通之境。可謂跡逾疏而心逾密。聲日銷而實日彰。某之形神。未嘗去吾師一念也。然某自知形器穢濁。謂斯朽骨。惡氣沖天。非寥廓大穀。不足以藏之。塵勞塞漢。非汪洋巨浸。不足以洗之。故甘心拌命。擲此山海窮鄉。而置盡絕之地。且將無複人世矣。不意默承護法菩薩。運通寶藏。頓使一光東照。大破暗冥。可稱萬世稀有功德。原其所自。與者受者。又皆盡從吾師圓妙清淨真心流出也。客冬某持法旨至。接讀十數通。深見師心。不覺涕泣交頤。即所雲。喜心翻倒劇。嗚咽淚沾襟耳。然所悲者。非屬於情。而在出於常情者。舉目寥寥。豈容多見。是不容不感悲且痛也。嗟乎。某此生已矣。竟同草木。枯槁無疑。至若報侍左右之心。有懷未即。惟願我師真慈不棄。心心圓照而攝受之。令癡子不入顛倒狂途。而安步歸圓覺路也。時幸托此一枝。頗稱幽勝。儻識海波澄。意吾師心月。能自忍留光。而不落影於此中乎。
   又。
   不慧平生。每自克念。於此長夜。得值吾師。可謂再逢親友矣。故自緣會三十年前。即知有向上事。二十年中。常勤除糞。此一念苦切之心。未嘗去於眉睫。但恨積習深厚。不能頓淨現業流識。有負師友法恩。大為慚愧。爰自離析以來。忽十五年。實已臥薪嚐膽。痛自策勵。未敢少惰。第以幻翳未消。猶沈幻網。心知被縛。力不自由。良以慧劍不利。不能頓裂。此知痛處。敢欺吾師。及幸以法為緣。知報佛恩。即以幻網為佛事。其荷負之心。實持九鼎。而法執之病。益增七重。將謂不負所生。敢追先哲。此實狂愚。非謂慧也。幸亦心知非正。如夢渡河。念蒙 聖主隆恩。惠以金剛焰爍破重昏。使曆劫情根。一揮頓裂。回視昔遊。皆同夢事。是故不慧。以此慶快平生。心知吾師必為我賀。今雖遠投瘴海。如坐道場。飽飲炎蒸。如餐甘露。荷戈之暇。惟對楞伽。究佛祖心印。始知從前。皆墮光影門頭。非真知見力。是知諸佛神力。調伏有緣眾生。非止一種方便。若逆若順。無非令入清涼大解脫門。火聚刀山。無非究竟寂滅道場地。而今而後。或可謂不負己靈。亦可謂不負師友矣。于會心處。隨筆記之。今將卒業。此雖非正順解脫。聊以法自娛。適足以見光陰不虛度耳。意吾師聞此。必發一笑也。大義萬里遠來。以得法音為喜。第念此子。持吾師一言付囑於不慧者。已十五年。心如一日。辛苦萬狀。然於禪道佛法。竟未啟齒。此真出世丈夫。法門奇事。今複依依萬里至此。豈不慧所堪。況彼師親皆老。何獨我為。是以促歸。且以不慧行藏。奉慰知己慈念也。第緣有聚散。法無起滅。在正眼視之。了無朕跡。刹海不隔。劫念圓收。又何有去來彼此之相。吾師處此久如。諒不以天涯罪夫。勞靜慮也。儻天假以年。猶當白首同歸。以酬初願。惟禪悅滋神。以道自愛。
   又。
   惟師以法界為心。以行願為身。即彌綸華藏莊嚴塵刹。當無疲厭。此遐荒雖遠。正不出吾師毛孔也。其攝受之心。如珠網交羅。光光相照。更不容妄想於其間耳。鈍根年來坐此瘴鄉。所作佛事。亦不出師幻網三昧。第以情生智隔。不能餐師法性之樂。然亦賴此為消熱惱。作清涼地。師其以為妄乎。古人為到處家山。隨緣樂地。不慧即不能全體。適足以自娛。楞伽四卷。誠以印心。吾師慧目肅清。必深照洞徹其原。即此生無對面之期。而世世常為法侶矣。
   又。
   自入瘴鄉六年。不知霜風作何狀。今正月六日南征。宿新州客邸。寒風刮面。不減塞上。夜深擁納。夢想正在萬丈冰雪中。忽推門扣見者。大義也。乃驚喜絕倒。所負北來諸故人書。首開吾師函。恍若對面坐五台拄地庵中。枕膝夜話時也。歡喜可知。複詢吾師種種功德。種種莊嚴。此家常事。不假稱揚。嘗讀楞嚴經。見阿難望佛惠我三昧之語。將謂虛談。以今觀之。不但身坐瘴海。即入鐵圍。必蒙吾師足光先照矣。所謂因緣會遇。窮劫不磨豈妄語哉。不慧今年五十有六。不覺老至。形容透俗。心地日開。常自私語。若此形不化足以甘心苦海。為人天作橋樑臥具。此狹劣之見。始由吾師擴之。今更見其真耳。大義之走瘴鄉。誠以為苦。今遣歸家。可以休[*]狂心。作己躬下事。望吾師惡辣鉗錘。銷鎔習氣。是以不負吾輩。亦不負其先心耳。
   又。
   不慧以業力遷訛。擲此嶺外。不減曼殊在鐵圍。師以慈善足光。時時照拂。亦不減菩提場中。初成正覺時也。大義來。具荷攝受。感不在言。惟師願輪日廣。三昧日深。顧此區區穢軀。親近隨順如夙昔。豈能再得。不慧處此業鄉。三年餘矣。禪定解脫。未知何如。但所喜者。學成真正俗人。其所消磨日月者。重增文言陋習。皆多生積障。今日盡發。不知何日。得三匝座前。求懺悔耳。先具數種。師其為我印正之。遙憶多寶妙塔湧現虛空。但昔日靈山會上。釋迦分身盡集。而塔戶一開。多寶出現。吾師分身當何時而集耶。令遙聞者。不禁瞻慕之思也。即有可散之花。亦無神足可遣耳。

寄蓮池禪師

   往者。某居金色界時。吾師因禮曼室來。承以無緣慈力。攝受我於冰雪中。使某得以坐瞻光相。深慰夙心。信宿而別。自爾傾注之懷。蓋亦勤矣。某去臺山。將南曆百城。擬參座下。複為業力牽之東海。良以耽著枯寂。遂置身窮陬篾戾車地。因之矢心建立三寶。上報佛恩。亡軀盡命。鬱鬱十年於茲。向以道力孱弱。大為魔擾者日月居半。以致取辱法門。見呵智者。今且猶不自量。乃戀戀堀中。以臂當轍。心心不退。豈宿習然哉。切念道法垂秋。正宗澹薄。賴吾師乘大悲願輪。高豎法幢。宗說兼暢。止觀雙運。毗尼獨揭。淨土專門。使狂子知歸。淳風可挹。禪者自南中來。無不備詢起居。知法體輕安。色身康健。樂說無礙。應機不倦。微細之制。不減迦維。何幸衰世末流。遇斯弘範每一興懷。五體勇悅。毛孔皆香。深愧業系不前。未遑瞻覲。茲門人胤[-]。特致問訊。薄具名香三色。奉為說戒時供養。普熏四眾。伏希慈納。
   又。
   惟吾師踞寂滅場。以佛性戒。而為末法眾生。種金剛種子。此等最上因緣。乃毗盧之所願。釋迦之所贊。宜為天龍八部之所欽也。若不慧者。以穢濁之質。點汙法門。以業累之緣。罹斯罪垢。實受諸佛所呵。乃辱吾師攝受。豈非以平等大悲。普視有情者耶。不然。何慈音無遮。一至於此。瘴鄉拜辱手書。不啻足輪光照鐵圍。令有緣謗法者。先蒙益耳。不慧向沈幻網。今幸荷諸佛神力。以金剛烈焰而銷鑠之。今則罪性了然。且賴此作懺悔地。年來奔走之餘。所作佛事。著述數種乃藉佛祖心光。以為破障之具。以孤陋之見。處僻遠之鄉。不識果與此法少分相應否。敬持獻座下。乞師法眼。為我印決。儻不墮增益謗。或可聊弭夙愆。酬罔極耳。

與五台月川師

   不肖鈍根。波流幻海。花落寒空。不啻曳尾泥途。自甘逃逝已也。回視金色界人。端居靈山一會。惟時白毫東注。幽邃蒙光。豈不見此頭陀。如是度眾生而行菩薩行耶。數辱慈念。惠問勤勤。以人境兩奪。故無片言以報。諒知己者一體同觀。定不心口異視也。往承以駁物不遷見示。鄙心將謂足下偶爾成文。試入遊戲三昧。故未敢加答。恐當實法流布。忽忽業已三秋。適幻師遠來。下問窮陬。詢及起居。具悉悲戀之情。深感無已。且出尊駁草本。不意刀刀見血如此。不肖愚昧。雖非楊修幼婦。而一覽頗識其妙。第愧不足以當足下心。由辱見信之深。不敢有負所望。略為陳之。愚謂所駁。若按名責實。雖肇公複起。不易其詞。若忘言會旨。即清涼再出。亦當追其武也。語曰。駟不及舌。誠有味乎。然彼造論覃思。立意命名。不曰無見。且以不遷當俗。不真為真。由是觀之。是物不遷。而非真不遷也。以其物有遷流。故今示之以不遷為妙。若真已不遷。不遷何足雲。故雲。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其旨良哉。若以高見。所摘論文。皆遷流之語。駁之字字無差。言言有據。即肇公對語。亦俯首無詞。但彼亦自解雲。所造未嘗異。所見未嘗同。意恐足下責之以言。而未諒其心耶。抑所見未同耶。故曰。正言似反。誰當信者。若足下猶不信。而信者誰其人歟。且肇公明指不遷。在物。而足下以真究之。斯則為門不同。故道路各別。宜其相左。聞足下始因不肖。舉清涼謂物各性。住於一世之語。濫同小乘。無容從此轉至余方之說。遂有此駁。然不肖所以舉此者。意有所為。蓋緣尋常以物不遷意。詰諸方大德。都謂物遷而真不遷。人人話作兩橛。然清涼疏中自有二意。且雲。顯文似同小乘云云。其實意在大乘。生即不生。滅即不滅。遷即不遷。原清涼意。正恐後人見此論文。便墮小乘生滅遷流之見。故特揭此。表而出之。欲令人人深識論旨。玄悟不遷之妙耳。然鈔文但舉小乘。一意辨之。未竟大乘之說。但結文。此約俗諦為不遷耳一語。義則長短相形。但文稍晦耳。不肖在昔舉此。正恐足下有今日之事。是時交臂而別。彈指已經八年。將謂足下力窮不遷。徹見諸法實相。不意云云若此。竊謂足下此見。不獨不得肇公立論之心。而亦全不得清涼表白之心。不獨不得清涼表白之心。而亦未得區區蓬心也。此足下與肇公。正謂所造未常異。所見未常同也。管見如此。亦未敢為必當。間常於此潛神有日。頗有自信之地。即每每舉之。亦曾為浪子偏憐客之意耳。以不肖愚心。願足下善自寬。姑舍是而勿較。但試于諸法上努力。著眼覷之。果遷果不遷。若於江河競注。真個不流。野馬飄鼓。真個不動。直下便見。不許攀扯性空。果如是。則肇公此論皆為剩語。又何區區據蝸角而力爭尺寸耶。適足以見不肖非扶同硬證也。呵呵。

與五台空印法師

   萬里炎方。真同燒鬻。每一興念舊遊。則千尺寒冰。棱棱在目。頓見徹骨清涼也。第目極雲中。而金毛師子不現。令人熟習難忘耳。昔調達推山壓佛。身嬰劇地。問之則曰如四禪天。今日始知非大言。固本分事耳。且火宅中人。念淨土則清涼。豈淨土中人。念火宅不增煩惱耶。自愧下劣。向從法門龍象之後。志期稍有建立。拈一莖草。供養十方。豈知定業難逃。沉淪至老。自達師化後。此心已殞。無複人間。妙師撒手而歸。光前絕後。可無遺憾。即今人天眼目。惟師獨立光明幢耳。儻有餘年。仰仗法力。得遂一晤之緣。以畢此生。實為厚幸。若機緣不偶。殆將不久人世。即為永訣。是有望於龍華三會耳。顓愚有志納子。可惜而有斯疾。儻可得瘳。亦座下之白眉也。近刻三種。寄請印正。但老子一書。古無善解。苦心十五年。似可為後學發蒙。其金剛決疑。法華品節。儻有當心。幸命流通。亦法施也。

興雪浪恩兄

   前歲侍者南來。手教諄切。誨弟以法門為重。弟鈍根下劣。向耽枯寂。日沈孤陋。雖一念生死之心耿耿不昧。第習染深厚。不能頓契無生。上友古人。中心慚愧。有負初志。比見法門寥落。若吾輩天然兄弟。尚參商一方。不能時複促膝究心。鼓簧斯道。況悠悠者乎。弟自奉教以來。利他之心。亦漸開發。惟時自忖。宗欠明悟。教未精研。且末學膚受。貴耳賤目。取信不易。移風易俗之懷。似難頓伸。居常深思吾佛立教。以三學為宗。弟每見後學。如兄所雲最難樹立者。多不揣其本。即一二根性稍利。又為狂魔所附。以至慢法輕師。至於身心略無檢束。根本不堅。又安望其枝葉榮茂乎。此正吾兄所謂千人之中。無一二可語者。惟此未嘗不涕下也。弟奉吾兄大教。業二十年。今春始強勉開堂。照常為眾講演。開堂之初。第一瓣香。先供養本師守愚大和尚。弟每念剃染之初。即濫膺華嚴法席。猥辱先師法愛。不減于兄。但弟之所以報先師者。萬無一也。曾憶昔年弟初行腳時。與兄別于雪浪。嘗叩吾兄志向所在。且雲。待老師百年後。為立一碑建一塔。以酬法乳。足了生平。此其本願。其他一切可任緣無礙。斯言猶在耳。弟明記于心。亦時複以此舉似知己者。但不知吾兄此願業已酬否。切念與兄年登知命。幻化如斯。即未死之年。亦漸趨衰老。縱利生之願未艾。而涉世之念已灰。此時若置勝緣。不但泯先師之德。抑且減法門之光。使後學無憑。不知所自。源遠流長。古德所重。家聲不播。昔賢所恥。若吾輩兄弟。並名宇宙。苟寥寥如此。況其他乎。願吾兄及時努力。謹薄具名香一炷。石資若干。以為先登。即兄不奈緣。恐建塔為艱。若刻一八楞方幢。更見古雅。其文不必假手於他。願吾兄親操。是所至望。
   又。
   弟不肖。罪戾無狀。取辱法門。為師友憂。大負慚愧。先心擬過家山。將布五體。仰藉慈力攝受。作懺罪羯磨。辱吾師兄暫出那伽。移步江上。憐而教之。使飽餐甘露。頓覺五內清涼。身心俱化。罪福皆空。此善財南遊。所以從大塔廟前為初步也。別後於新正六日。抵同江。鄒南老迎於鐵佛庵中。首出吾兄手書諸祖機緣卷。展之光明赫昱。照耀心目。跋語縱橫殺活。儼然據坐揮塵。君寶此。即法身常作庵中主也。君根最猛利。幸與弟夙緣有在。一語投機。盡翻前案。誓將迎吾兄演化西江。大為開導。此蓋渠信心肝膽。儻有問至。兄當善調伏。使其增崇正信。作成佛真種。因緣不淺。經廬陵會王塘老。所養甚佳。其信向淨土精專。觀其立言。似非本指耳。二月三日度庾嶺。六日游南華禮六祖。睹其山川形勢絕勝。無怪其千七百人。從此流出。吾徒不可不一瞻依也。十九日抵廣州。訪陳夷山。已作故物。始聞歐倫老尚在。及將買舟造其舍。則報雲化去三月矣。遐方失二知己。良可悲悼。向傳南海生機繁衍。風氣淳厚。今則涼薄太甚。值歲饑異常。米穀湧貴。民不聊生。從去秋七月。至今不雨。野無農夫。戶有盜賊。而雷陽尤甚。會城到戍所路經千五百里。雷地已凶三年。民物凋殘。今複瘴癘大作。死傷過半。道路枕藉。悲慘徹心。季春炎蒸猶如流火。弟私謂初心。不以道緣。不知朔雪之寒。今非業力。安知炎方之熱。世態二途。弟已極盡。然非彼不足以破此也。弟至即從行伍。寄身古寺。宛是頭陀。荷戟轅門。居然馬卒。始知幻技兒。幻出種種相耳。且死生患難。弟心何所不安。但念與兄多劫親因。今幸再值。以未盡宿緣。第恐沉淪瘴海。永隔修途。儻岐路過逢。安得如今若昔。諒吾兄智光圓照。必以平等慈力而攝受之。定不舍此業幻眾生。為罪垢耳。其他複何所雲。慨斯末法。念報佛恩。願兄努力為法。自重自愛。
   又。
   自江幹一宿。蒙以甘露見灑。即走入瘴鄉。皆藉以驅炎蒸。消熱惱耳。吾兄惠我三昧何深也。弟生平于大法緣薄。幼而無聞老無所知。頃于荷戈之暇。力究楞伽。筆之成記。將以此謝謗法之愆。弟恃孤陋之見。既不蹈襲陳言。又未及請正法眼。竟為好事災木。可謂駟不及舌矣。敬專侍者。持請印正。不識就中果有少分相應否。儻於性海掠一滴之味。真空通芥孔之光。差不負此平生。亦不累及法座。若一言無當。即為付之水火。決不敢以此博虛名。增業種。自蔽妙明。更障後人眼目也。慨此末法。正因者希。弟幸與兄。同生斯世。同履一門。苟於此法。印可其心。弟即不敢稱摩耶同胞。適足以結兜率共座之緣耳。

與少林無言宗師

   伏念祖庭秋晚。舉目寥寥。可為垂涕者。非一端也。幸座下乘願而來。鼎力荷擔。正當揮戈駐日之時。去秋天假良緣。聚首王城。一語而別。及歸臥海上。以觀世相若此。諸念皆灰。無復興起度生事業。惟兀兀空山。與諸幻眾。種田博飯。以消磨白日。送餘年耳。比來風聞法雨普潤。四眾雲臻。想雷電之機。將破重昏而啟群蒙也。痛念世道交衰。人多薄信。一概不以根本為懷。且心器不淨。又安可以注甘露。瘳大病乎。惟願座下深思顧命之言。廣闡最初之制。使初機之士。追風受勒。大步隨鉤。然後播真風於性天。撤迷雲于蘊穀。特本分尋常輕車熟路耳。狂愚之言。高明以為何若。

與愚庵法師

   佛說四十裏外。不聞法者。墮慢法罪。鄙人知法座咫尺。而不親聽聞。亦墮此罪。非本心也。蓋為障障此緣耳。昨承枉過。一見甚喜。既而且悲。座下過苦如此。然精進堅確。固乃弘法者前旄。而棄本取末。亦不智之第一也。蓋身為道本。重為輕根。而座下以一食之故。欲損生。為眾苦形以博名。殊不智之甚。此正不知輕重者耶。古人有一念純真。日用鬥金非分外。座下見解如此。豈自不安于純真耶。維摩道。於食等者。於法亦等。此語座下把作不偏眾為等之耶。若以不偏眾平等。至若供養我者。不名福田。此又何謂也。永嘉謂幻化空身即法身。座下今自損法身。虧慧命。可稱知法者乎。不知法而說法。將何以模範人天。用規來學乎。有意不偏者。謂曹山之不受食耳。若以座下而觀。假如曹山之語。將欲奉行者。豈將與夷齊同貫。而後為得耶。可笑座下。說法不知法。為己不為人。知輕不知重。計亡不計存。是皆顛倒見耳。鄙人此謂。大似雪上加霜。今奉世資若干。為座下開齋之需。座下若不食。當不與之廝面矣。且不及親往。特遣如珊代為禮三匝。勸轉*輪也。
   又。
   鄙人以苦言慰座下者。以重法情深故也。悲此末法寥寥。舉目無親。幸賴座下。懷揮戈駐日之心。嘉歎不容己。但此中淒惋處。非常情可知。乃鄙人慣曾為旅偏憐客耳。念座下以二施之力。一肩荷擔。日月無常。色力有限。第恐精神不足。則法喜不充。將何以飽飫人天哉。身為法本。此非浪語。心知座下就裏密意。正不在言。至若幻化門頭。亦借色力勇健。為增上緣耳。古人未有不假借藥石。榮衛四大者。以四大幻物。元其傢俱耳。讀法言。霜雪凜凜松柏姿也。但雪解而松柏振色。此不假陽春而發越乎。但願座下陽春滿屋。則使草木皆春矣。是大有望座下為法門重者。故敢忉忉如此。
   又。
   別來忽忽四年矣。誠萬里寸心。千秋一日也。所幸發日白。而心日赤。形日化而念日消。昔聞大火所燒時。我此土安隱。今見老胡。真不吾欺也。自入瘴鄉。不數日。即念楞伽為寢食。烈焰毒霧中。有此傢俱。真水清珠。令此身心。如火浣布耳。每坐菩提樹下。深念老胡。攜此一枝種子。航海而來。幸得賣柴漢。栽培灌溉。令其扶疏。蔭庇人天。今二千年來。無複為之料理者。罪夫荷戈之暇。即營其下。侵晨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漸覺油然生意而發茂矣。曹溪源頭扼塞。乃複為疏。浚其志。有若干言。寄法眼照之。足見罪夫此中不敢忘家業。負至恩耳。昔被遣之日。紫柏老人在匡廬。對三寶立願。願誦法華百部。以求加被。今還著於本人。因率諸弟子了願于穹廬。誦持之餘。為眾敷演。標其大旨。名曰擊節。並持請正。以見天涯火宅。紅盔下生計耳。一笑。

與交光法師

   朽夫罪累。為法門辱。自知慚愧。無地懺悔。所幸諸知識力加被之致。得久活瘴鄉。每思貌座。萬指圍繞。震海潮音。作師子吼。普警群迷。聲光所及。靡不蒙益。況在法親有緣者乎。頃大義回家山。聞公尚駐錫中條。必得瞻禮光相。小刻數種。奉塵慧目。略見萬里懷人之意。儻蒙解脫。尚期把臂於孤峰月下。一笑長空。洗此半生塵困耳。

與隱庵上人

   吾佛以生死。喻海喻河。是則我居海濱。公居河畔。然海水無涯。河流迅駛。我已觀海十年於此。未知公觀河幾時也。每念令師逝而不返。令人悲愴不已。心喪三年。又不知還念令師如區區否。欲公念令師。非欲公效俗情也。乃欲公念生死如河耳。仲尼有言。逝者如斯。不舍晝夜。公將何憑截流而過。其為我言之。以慰懸懸也。茲因便致名香三種。願以此熏足下信根耳。此香一熏。足下即汗流沾背。是足以供十方諸佛矣。海印以此望足下。足下何以報我耶。

與靜修上人

   承惠乃祖翁笠子。精妙絕倫。鄙人時時戴之如天。雖居丈室。亦常目在之也。公戴乃祖物如鄙人乎。吾曹去佛三千年。即今日心存目注。如覿面金容。若存想不真。依教不篤。則非佛弟子。公能三十年。存想乃祖。若我輩所以想世尊乎。鄙人見佛易。見公等難。不是我身不能到人世。即是公心不肯如海。印以身心相離。故難之耳。人生浮脆。流光迅速。公能揮戈駐白日。可許不懼無常虛死也。悠悠笑談。作何究竟。惟深省之。

寄松谷師

   聖人不出世。萬古如長夜。此語流布雖久。證驗者希。往不肖養屙窮穀。每見毫光東照。莫不皆從吾師眉間而發。故使十方尋光而至者。皆有所歸依。即散花供養者。盡成佛事。然法門有此瑞相。十方諸佛。豈不共生歡喜讚歎。今春不肖坐惡劫中。眾苦音聲。痛徹心府。又聞吾師疲于津梁。掉臂而去。此之痛處著錐也。私謂吾佛居舍衛國。而城東老母不願見之。後之具正令者。謂此婆子有大人相。今觀五濁惡世。諸苦土中。著一明眼人不得。不肖亦謂此土眾生。亦皆有大人相也。言及至此。吾師以為何如。不肖業緣深重。比又牽之。入此鬧藍。無奈狹劣之習不忘。大菩提心未發。然目前不見吾師。而他方貧子。堆集于長者之門。無恃怙者。正如眾星中無明月耳。故十方暗冥。豈獨佛祖無光。實使覺場冷澹如此。大地凝寒。豈不凍殺法身耶。令人悲酸不已。豈直長夜之歎而已哉。此心無地可寄。但于吾師水月光中。合掌作一讚歎耳。遙觀明月山前。光明石上。對主山神眾說自證法門。使聞之者聾。見之者盲。此吾師自性法樂。定以此消磨日月。破孤內耳。

與靜堂師

   十年剛一見複交一臂而失之。然此心月淒淒。甯不掛於階前長松之下。憶吾師每率諸弟子。逍遙食息乎其間。豈不為音詠之資。禪定之病耶。大師無縫塔想呈樣矣。行實當誰為之。成時幸以見寄。別後有作。惟願書紙百尺。頓令入我海印之光。作幻人之伴也。

與萬安上人

   惟公為法門樞機。荷負甚重。乃乘夙願力。實非淺鮮。一自清涼別後。朽夫雖妄生於人世。亦未常忘情於公。所憂非在公身。而在公身所系耳。非虛語也。昨以大事因緣。入舍衛一見公。喜不自勝。此心釋然冰解。始知龍象遊行。固不可以蹊徑量。浣慰何言。周旋月餘。察公眉睫間煙霞之氣。栩栩然有塵垢秕糠濁世之意。語默炳炳乎三昧。此乃公宿植靈根。般若內熏之所發。所欠外緣。助顯向上第一義耳。良可悲悼。蓋吾人所賦。獨靈於萬物者。豈止口體安飽而已哉。真大有富貴。于富貴求之在我。而不假於人者存焉。即所喻如摩尼寶珠者。是以吾佛世尊。蚤見於此。故不戀安富貴尊榮爾。乃甘心寒岩。以六年苦行。博廣大之受用。所以一睹明星。即如在掌握。吾人固有而不見。故甘心馳逐。以一息之危生。博無量之苦惱。所以才遇愛緣。即棄如涕唾。至若較其輕重。不啻以隋侯之珠。彈千仞之雀者比也。公自視何如哉。願公自重而保持之。萬勿自輕自棄。沉酣酖湎。為親友所惜也。朽夫自顧。樗朽不材。無敢旁景人世。念與公見面之難。且感高誼。留意於朽夫者。獨厚且重。故敢以言為報耳。流光難系。日月欺人。但願努力寸陰。自重自愛。

與梅翁本師

   弟子某。自省罪原。不通懺悔。以自受身于父母。受恩於 君。受教于師。受知于朋友。受法於知識。受食于檀越。惟此恩德。殞身以報。未足以酬萬一。拔毛以數其罪。不能計其少分也。即今投荒萬里。猶在蓋載之間。而四事安居。上賴 聖主。下資檀越。不致饑窘流離者。皆仗如來白毫光中。一分功德也。名雖罪鄉。均沾造育。此人間華報。猶尚可逃。恐地獄真因。又何以免。此某日夜所腐心者也。別師以來。忽忽四年。雖坐戈戟場中。未常一念忘其本事。向於楞伽一卷。句不能讀。幸藉此地。足可究心。初至戍所。坐屍陀林。即安心觀照。隨以所得。筆而記之。不覺終軸。今夏為眾敷宣一周。其聞者亦無多舛。自信頗不妄談。即不敢以著書見志。聊足為懺悔之資。且見某於造次顛沛。亦不敢忘佛事。敬持一部。上供師前。以酬訓誨之恩。願藏之房中。以為子孫之寶。且為異日之話柄也。

囑弟子語

   子行矣。善自寬。毋以小害大。毋以人廢言。其言曉曉。將以其信。求其信果若我信。子其勉之。無順氣。無恃志。順氣傷。恃志狂。小不忍則亂大謀。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小事當懲。細行當勤。天命可畏。聖言可尊。定志凝神。無以為易。其心戰戰兢兢。守口如瓶。防意如城。惟學日積。惟德日新。流俗已深。上求友于古人。君子防未然。不處嫌疑間。如鳥擇木。似虎靠山。世路最崎嶇。舉步宜艱難。是以聖人。生於憂患。死於放逸。切問近思。博學篤志。逢人若愚。處世如寄。無恃口。無飭服恬澹寂寞。身如虛舟。心若空穀。是信我信。子其勉之。

與曉塵上人

   足下踞天目之師子。還記落掌懸崖。撫松立雪之事乎。想孤峰絕頂。覓得古人行履處也。儻持片雲。不妨散我炎荒。作甘露清熱惱耳。

憨山老人夢游集卷第十四

   書問

   與棲霞懶庵師

   吾師高臥煙霞。燒松葉鬻鹿泉。蓋三十餘年矣。其視塵類。如緣缽蟲耳。況此瘴鄉逐客乎。楞伽筆記。蓋紅盔下。驢前馬後生涯。奉供山中諸大士。聊以泄此中毒氣耳。聚首想發一大笑也。

   與密藏開公

   昨日侵晨繞塔畢。即抽身贊經。及至奇哉是法華經藏。深固幽遠。無人能到。此中可容無數分身諸佛。是故遊戲林閑。相與謦欬彈指。必聲震大千。但此中眾生。不覺不知耳。公法緣若畢。可來共坐食頃。若未畢。當究竟真實。無以疲勞生厭倦也。法身不動。于何不樂。某和南。

   與悟心首座

   昔調達害佛。佛以慈心三昧攝之。竟以成就佛之忍力。達磨初至少林。中毒者五。思大師以弘法被害者七。此佛祖之概可見者。況吾輩生末法。道德愧不若佛祖。其時又更遠。何足怪哉。但老人本心為曹溪祖庭。生平切以六祖不欠汝命一語。作如幻三昧。觀其定業。必欲酬償。期於生死路上。無少掛礙。果若欠渠宿債。亦任酬之而已。若其不欠。如以禮從人。其人不受耳。此中大光明藏。纖塵不立。方是真實大受用處。子其安心。勉力盡道。

   與體玄小師

   朽夫投身火宅。真成毒海。自非鐵石肝膽。冰霜心地。何以坐消白日。諸所堪能。惟浮漚脆質。幻化死生。不識可能苟存一息。以待諸子。掀髯長笑于高空明月閑否。顧多劫塵習。非此不足鎔冶。儻仗諸佛神力。于此煆煉薰修。使金剛種子。脫體光明。直令微細緣影。蕩然淨盡。成就最上因緣。彌感 聖恩。何惜一死。公萬萬勿以常情。為朽。夫憂也。

   寄無相禪人

   佛言人身難得。中國難生。正信難發。正法難聞。今座下生塵勞中。具此正信。臨於晚年。為佛弟子。得遇善知識。幸聞正法。此難中之難。蓋無量劫來。善根種子薰發故。遇緣而熟。非偶然也。今後將念佛話頭。把作命根。一息不可放過。閑忙動靜。一切不失。乃至念得夢中純熟。即於大限。生死頭上。少分相應。切要從前一切世俗煩惱習氣。一齊斬斷。于二六時中。切不可橫發。縱然發時。就要照破。決不記憶。再結生死業。又作地獄種子也。

   與龍華主人

   嘗聞菩薩捨身喂虎。割肉喂鷹。臨當舍時。實為難割。乃作種種觀門。所謂觀身如幻。觀世如空。百千方便而後舍者何也。以其苦行難行耳。今者賢師弟子。舍此身肉手足。喂諸菩薩之貪虎。飼諸知識之餓鷹。此身有限。食者無窮。且又歡喜無厭。不假方便。不生一念退墮之心。若非賢師弟子。以此求無上道。即是來此末法。酬償宿債也。若酬之過當。返征其剩。是則將來諸方知識。定作今之龍華主人。而賢師弟子。定作諸大知識也。此乃諸佛誠言。非虛語也。唯海印一人。怕結來生債。時時思算。現前酬償。當願以法供養。而准折對之。所謂於食等者。於法亦等。此本懷也。但此時法力未充。貧於法財。待積畜三年。定箕踞龍華樹下。作師子詬。以謦欬之聲。振動三千世界也。是時譬如然香燒指。無始宿債。定要一時酬畢。呵呵。

   與月清上人

   生滅去來。聚散起止。皆病眼空花。苟幻翳未除。不無顛倒見耳。朽夫生平。志向上事。於徹骨冰雪中。死者不一。唯博得胸中無事。此外更無所有。將謂修行無靈驗。及經此段因緣。於痛徹骨髓處。拶破從前關捩子。於生死台前。如入黃檗之室。及遠投萬里。飲瘴煙面忍饑虛。日坐屍陀林中。唯披閱楞伽。忽見從上佛祖。不是恁般知見。始知從前。皆沈幻化光影門頭。惟此足超三十年行腳。看來古人出家了生死。不是等閒事。作真佛弟子者。亦不是等閒人。說禪道佛法。亦不是兒戲。朽夫所謂因王法而入佛法者。是知諸佛神力。調伏眾生。不止一方便。今日可謂。將此身心奉塵刹。是則名為報佛恩也。萬里無可為信。特此報公歡喜耳。其佗複何所雲。

   與印庵法師

   臨行相視於圄中。悲喜之狀。宛然在目。別來雖坐瘴鄉。飲毒霧時。複以此高懷。消熱惱耳。罪夫年來。此中法味不少。古人雲。鐵輪旋頂。定慧不失。罪夫何敢有此。蓋三十年中。曆此工夫。差亦可見。公知我者。諒不以為妄也。

   與方山衲雲師

   惟座下踞棗柏之室。受天人之供。挹性海之波。運悲花之楫。蓋已十年于方山石堀閑也。其所享法樂。過於四禪。尚以智眼。睹迷方之客乎。不慧身臨瘴壑。心入寒空。遙聆梵音嘹喨。幾墮無想。若非座下聲震塵刹。則是不慧耳聞十方也。不慧墮此炎荒。不減鐵圍。昔聞菩薩亦向此中作大佛事。而如來光照兩山黑暗之間。皆成淨土。此非諸佛大言也。近於穹廬中。所作公案。聊持一葉。奉供九會之眾。想十方諸佛。見此稀有事。亦再歎奇哉。天南雁飛不到。尺素難通。獨有文殊右手。可伸而至。儻不舍有緣。惟願攝之。

   與幻一律師

   古雲。割發宜及膚。剪爪宜親體。蓋爪發疏。而膚體親也。憶下劣被罪之秋。法門震盪。神鬼驚泣。座下辟穀飲水。再四周旋。恨不得以身代之。非有切於肌膚者。又何以至此哉。是所謂關心法門。有同體之休戚者。是以法為懷。願以法謝。楞伽一部。是足以酬之。

   與廬山圓通寺大眾

   曹溪糞埽頭陀。敬白廬山圓通合山大眾。惟吾曹溪六祖大師法道。由南嶽馬祖大唱於江西。至有宋時。最盛于廬嶽。而圓通甲于諸刹。為第一弘法之所。訥師峻節。大覺高風。迄今五百餘年。水鳥樹林。溪聲山色。不異當年諸老升堂入室時也。況殿宇巍峨。鐘鼓交參。向來無恙。惜乎聖人已遠。此道無聞。汝等諸人。墮於流俗。但知粥飯氣息。不知有從前佛祖向上事黑業更深。心光埋沒。以致龍天見怒。回祿生嗔。一旦遂為煨燼。使琳宮梵宇。委為荒榛。是雖五運使然。寔由汝等業火所燒。變淨土而為火宅也。汝等能知及此乎。所幸佛祖有靈。先得總持。作汝等依歸。心忘人我。力合異同。令汝等各舍貪癡。共為一命。從前法道盛時。不過合千萬人如一身耳。今既如此。又何患叢林不重興。祖道不再振耶。苟從茲以往。心心不退。念念專精。一直向前。至死不二。即可化穢邦成淨土。變火宅為蓮池。況片瓦根椽。鹹出十方之力。複何難哉。所大患者。心不等。誓不堅耳。總持長老來曹溪。具述大眾懇意。欲老夫權為汝等作導師。此雖法門所當為吾徒分內事。但老夫夙業未消。罪根未拔。安敢率意妄為。重為法門笑具。儻蒙佛祖冥資 聖恩浩蕩。使老夫頭顱。光爍此時。第一瓣香。以祝吾 皇聖壽。第二瓣香。以酬佛祖深恩。第三瓣香。則當供養南嶽廬山諸大知識。定當熏及圓通。是時汝等聞香。悉知憨山老人。降生出胎時節也。汝等勉力。幸勿遲疑。珍重珍重。

   與宗玄禪人

   公靈根夙植。不失正因。閉關藏修。屏絕外緣。正是吾輩真實行履。但不審曾蒙善知識開示。得正修心法門否。關中定非悠悠歲月者比也。書中具雲。因看老人金剛決疑。夜夢通身骨肉。俱被換卻。但求換心不可得。此是公夙習般若。靈機渙發。因公靜中。妄念潛消。不覺夢中。現此境界耳。雖是夢幻。正是用心得力處。若以此夢。時時參究。向心不可得處。著力看覷。覷來覷去。久久自有真光獨露時也。豈不見二祖侍達磨。乞師安心。磨雲。將心來與汝安。祖雲。覓心了不可得。磨雲。與汝安心竟。祖於言下大悟。遂受西來衣缽。公求老人換心。正好與此公案同參。即今老人。問公將心來與汝換。公又作麼生。把作夢中語會耶。不作夢中語會耶。豈不見。佛言生死涅槃。皆如昨夢。政恐公將夢中事。作實法會耳。金剛以六喻。為入般若之玄門。且夢為六喻之首。公能以此夢事。例觀諸法。則法法如夢。畢竟不可得。不可得處。為般若歸極。公若未了。但將二祖問達磨公案。時時參究。自有忽然夢破時節也。

   與雲棲寺大眾

   老朽仰暮大師。三十餘年。向以業牽。未及一造丈室。自恨生平闕緣。昨持瓣香。贍禮龕前。儼在常寂光中。與諸法侶周旋謦欬。想大師必發一熙怡微笑也。老朽自還匡山。緬念大師存日。說法不減靈山。其調眾條章。因事制宜。即乘時律部。精詳曲盡。惟諸大德。受化日深。根已淳熟。況枝葉不存。唯有真實。故叢林安逸。四事充盈。宛然大師踞華座時。不減毫髮。故大眾身心恬怡寂靜。如明鏡止水。何容纖塵妄想念慮哉。誠如世尊言。末法比丘。能奉波羅提木叉。如親我無異。由是而知。山中法侶。從今日去。至盡未來。受用大師白毫光中一分功德。猶不能盡。何所欠少。所欠少者。一片休歇心耳。若人人放下身心。各各單求。大休歇地。則大明國裏。無容更覓佛法禪道矣。此中纖塵不立。若生一念無慚愧心。則不惟負恩。而自負多矣。聞惠文法師在山。與古德法師。二友相與。夾輔叢林。調和大眾。如侍大師白槌之日。但願在諦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一語。覿面不昧。即大師日夜放光動地也。老朽老矣。後會無期。故增忉怛。言不盡意。

   與巢松一雨二法師

   頃人來。知公閉關誦華嚴經數卷。尚有餘功閱疏鈔此等精神入法性海。舉世讓公一籌矣。念老朽老矣。棲息空山。舉目寥寥。以是于二公伯仲。不能去於寤寐也。自恨生逢盛世。竟未睹其盛。豈特佛前佛後之難。今哲人俱往。獨遺朽物。且幸有伯仲在。況複各天。欲一言笑。而不可得。抑恐終身無再見之日。老朽此際諸念皆灰。獨以伯仲為懷者。所重在法門也。老朽山中雨雪連月。擁衲石床。纂華嚴經要。至十地品。夢中偶有一偈。最可為公道。或佛神力。故假老朽。以發伯仲悲願也。別錄寄覽。用發一笑。只作夢語看耳。頃檢楞嚴通議前卷中。破執文中。似初機難於埋會。儻於中果有不通處。願公為我通之。以法忘情。正不當有人我見耳。匡山景物。最是愜心。第助緣為難。頃於七賢峰下。如蓮華中。結一草廬。可稱極奇絕處。思二公相對一談。亦萬古快事也。有懷不禁。燈下草草。

   與黃檗無念禪師

   心光洞照。為日久矣。不慧忝在法門。道不勝習。泛泛一生。無所建立。至於曹溪為六祖道場。又以障重。不能卒業。往承師重念祖道。托梅公為護法。比時不慧已之南嶽。機緣不偶。有負慈念。今來曹溪。但了人情。非敢妄意有為。況年已衰。時已過。縱有夙願。亦待來生耳。昨過廬陵君子。皆以青原未了公案。切切痛心。頃聞梅公轉虔台。舉皆相慶。意將仰借文殊遙伸右手。一摩其頂。令其速證此莊嚴佛土大解脫門。然曹溪青原嫡骨父子。惟師以未盡曹溪之願。施之于青原。師以荷擔此道為心。安住平等法界。必不吝一彈指也。何如。

   答博山無異禪師

   老朽自愧。道不勝習。無補法門。向為業力遷訛於海外者。二十年所。遠托異國。若無聞見。即令師大建法幢。竟未一通消息。丙辰夏。避暑匡山。因頑石。乃能悉其道妙一班。且恨未及見也。頃聞令師入滅。傷嗟乎。法門薄怙。哀悼久之。比知座下開法於博山。喜不自勝。辱書幣遠及。以令師塔銘見委。喜懼交心。義且不敢固讓。因念我 明二百年來。禪道寥寥。傳燈闕典。何幸得令師蹶起一代之衰。所系匪細。苟不能開正眼綱宗。則使後學無以接響。此再四鄭重。而不敢輕舉者也。然老朽自信。不謂非令師之知己。故深入其三昧。而略其粗跡。況為文之體。亦不能冗載。銘中但舉其正令。其餘實行。別作一錄可也。深愧不文。聊足以寫萬一。其中無一字敢苟且。恐將來為傳燈所采。自有具眼者。幸諭諸弟子。不可妄意增換。不唯傷文體。且減令師之光明。是可懼也。幸心諒之。在老朽為法門義當讚揚。辱來儀斖疊。增愧多矣。敬為莊嚴三寶以重法乳之誠不盡。
   又。
   咫尺相望。如在眉睫。音聲相及。不隔一毫。乃辱惠問勤勤。複承慧炬遠照。破我暗冥。相對灰心。益我三昧。法愛之厚。無逾此者。念茲末法。宗門寥落。正賴維持。所悲後輩澆薄。真實者少。多恣黠慧。偷心更甚。非大冶紅爐。不能鎔此陋習。更願不倦津梁。益加鉗錘。是所至望。所雲若而人者。以老朽為法門故。曾有口業。無怪爾爾。普賢以虛空舌。稱讚諸佛。固其本行。豈在報乎。公當默然。再不必以此置唇吻也。

   與雲門湛然禪師

   西來一脈。至我 明百餘年。一絲垂絕久。未見有力振者。何幸得公蹶起東南。建大法幢。獨揚單傳之道。以開群蒙。使法門後進。頓舍陋習而歸之。如水赴壑。誠一代之偉事也。老朽昨游吳越。幸睹光儀。慶法道之盛。贊莫能已。老朽愧辱法門。一毫無補。且今老矣。比匿跡匡山。以送餘日。閉關絕緣。一息待盡而已。廬山故稱西江名勝。不惟蓮社肇基。即歸宗自晉開山。有唐赤眼禪師。大闡宗風。下至佛印真淨諸大老。三十七人。皆傳燈盛烈。墮荒榛者。百餘年矣。近以達師發起因緣。重興以來。二十餘年。猶然故物。老朽但有慨歎而已。護法汪公。居士。擬奉迎座下。以光揚道場。老朽聞之。歡喜讚歎。惟公正當盛化之時。名山勝地。地靈人傑。因緣不偶。想必欣然。命錫大千掌果。定不以山川遠近為懷也。

   答四一授公

   投老匡山。掩關養屙。僅存一息。遠遣手書。以經論二疏見示。辱委為序。衰病連年。眼目昏花。頭重眩暈。不敢展卷久視。日唯昏睡。是以未能盡閱始終。不得妙指。安敢妄擬。以此不及奉命。儻天假之年。衰病少愈。尚當讚歎有分。

   與關主修六逸公

   昨來一場惑亂。想已平貼。此事不是挾帶做得的。要須斬斷命根處下手。一直做將去。更不當佗如何。我又如何。才有絲毫存在胸中。便被佗掉弄矣。今日此段因緣。乃百千劫求不得的。若是早有今日之緣。則不流浪到今日矣。今日幸有此大因緣。豈可輕易放過。百年光陰頃刻耳。偷此三年工夫。眨眼便過。咬定牙關。轉頭便是。得做且做。待三年後。憑佗如何。縱不悟道。也了此學道初心。乃是出生死第一步。又豈可出門便打退鼓也。從此著實放下。更莫管佗如何。就是刀槍劍戟中。也須放身命。況平地白日見鬼作顛倒想耶。切莫狐疑。直須斬斷。快著精彩。不可被佗纏繞也。
   又。
   久雨苦人。不能遣訊。此心未常一念放下也。知公安居寂靜。身心泰然。妄念久自銷落矣。但當妄念銷落之中。自一輕安快活。不可以輕安為受用也。若以此為得。則從此墮于任病。只圖幽幽綿綿。以無事為妙。殊不知此病最毒。久久抱守。則毫無增進。潛長無明。流注業識。命根不斷。終是以唾擦死水銀。絕無用處。當此妄念銷落時。正好著力提持話頭。切切參究。重下疑情。若疑情得力。靠定話頭。晝夜審究。愈究愈深。終有冷灰爆豆之時。若認定無事。不起疑情。終非真實工夫也。高峰語錄。正好為師。且不作玄妙道理會也。勉之勉之。

   與漢月藏公

   聞公以向上一路。極力為人。此末法中最為難得。但眾生識情深固。苟學人以思惟為參究。以玄妙為悟門。恐不能透祖師關。亦難出妄想窠堀也。公如真實為人。切不可以偈語。引發初機。直使死偷心。泯知見。為第一著。庶不負此段因緣耳。若曰。如來禪。祖師禪。如何如何。皆餖飣耳。聞寒灰同居。誠為益友。幸同以此見勉。

   答頑石上人

   善知識為人。如師子調兒。雖一欠一伸。必盡全力。老朽向為公者。誠不惜眉毛。所幸入博山之室。將謂脫體俱化矣。適見來書。猶然故吾。悲矣。足見入道之難也。若此爐韝不化。則將為不祥之金矣。公其勉力哉。所須無足以當法眼。姑置之。幸以本分著力為望。

   上山東德王

   伏惟賢王殿下。聰明天縱。善果夙培。慈德內融。仁恩外著。深居宮壺。存想山林。此實般若因深。誠福慧兩足者也。切念貧道雲外野人。屢荷垂慈。眷顧殷勤。馳情再四。感激甚深。慚愧無地。昨幸親覲威光。仰勞玉體。問道談心。超塵脫俗。此實千載奇逢。三生慶倖。雖瞬息片時。已勝多劫矣。且感信心彌篤。採納不疑。句句投機。心心在道。況以有限生死為懼。無常病苦為懷。此在富貴所不留心者。賢王令所刻意。斯實迥出濁世之表。歸依淨土之門。若非多生善根。何能如此。伏承問日用工夫。敬陳如左。
   戒殺生可以延年壽。寡淫欲可以卻疾病。息妄想可以明真心。斷煩惱可以出苦趣。念佛可以生淨土。寬仁可以治國家。懺悔可以滅罪障。慈悲可以養臣民。歌唱盈耳。不如念佛千聲。嬉遊終朝。不如靜坐一日。此上功德。乃卻病延年。多嗣永祚之妙法也。真心本來清淨。因妄想染汙。而苦惱旋生。佛身元是自心。因無明障蔽。而光明不現。即心是佛。自心作佛。念佛念心。觀心觀佛。一念妄心起。佛做眾生。一念噁心起。佛即造業。一念覺心起。眾生即化佛。一念善心起。地獄即變天堂。所以道三界唯心。萬法唯識。心造天堂。心造地獄。心淨則佛土淨。心穢則佛土穢。除此心外。無片事可得。是故心想穢濁。則夜夢夢顛倒。心想淨。則夢游勝景。然而生死如夜旦。境界如夢幻。皆從自心之所變現。若人心心念佛。念念淨土。則現前觀想成就。過去罪業消除。臨終病苦不纏。一念往生淨土。即得見佛聞法。親近彌陀。與安養極樂世界。諸大菩薩。同游蓮池海會。將來垂悲願力。轉去十方度生。不被生死拘留。往來得大自在。此修行直捷法門。除此心外。皆是邪魔邪法也。故曰惟有徑路修行。但念阿彌陀佛。切不可錯認穢濁五欲之樂。遮障本有清淨真心。失卻本有清淨極樂也。

   與蒲州山陰王

   憶念往昔。乞食人閑。持缽大檀之門。即辱法眼相看。忘形屈勢。使野人區區。自不知其固陋。出入朱戶。側傍玉顏。若遊蓬蓽。而狎鷗鷺。自非達人。深證無生。兩忘物我者。不能如此德香薰人。不覺點染心骨。別來十載。端若須臾。縱居冷地徹髓冰霜時。或隱隱妄想潛興。妙音色相。儼然現我心鏡也。自入臺山。深賴妙師硺磨之力。然雖上愧古人。要且不失初心。頗有自信之地。未敢有負知己。自爾雲散清涼。妙師振跡蘆芽。山野潛形東海。亦複數年。日坐海印光中。安居澄平世界。塵境幽然。身心日遠。是于大檀音問。竟歸寂滅矣。適萬固老衲。隨緣海上。入我堀中。詢及大檀所證法門。且雲日深如幻三昧諸有並空。寸心無住。山野喜不自勝。嘗聞輕拱璧駟馬。而重坐進此道。至有善入塵勞而作佛事者。未見其人。是今見之大檀。足不負我輩知己者耳。然雖山川幽邈。且心光照明。纖毫不隔。第恐情生故自隔耳。嗟乎。此生已矣。言笑無期。惟願大檀。安心一境。平視死生。是則把臂寂場。至無盡際。豈直千里同風者比哉。未遂接足。故托此寂音。以扣玄默。冀神珠朗照。不在多言。
   又。
   不覲光相。屈指十五秋矣。人生悠悠夢幻。顧如此耶。惟妙契忘言。真俗不二。若檀越之于貧道兄弟者。法親骨肉。兩閑屬目。難再其人。每妄想一興。心光瞥爾。頓現法身。是知三千裏外。不隔寸絲。殆非虛語。龍華譚上人來。得奉法言。手之三複。足見深入無量義處。但貧道黃楊木禪。進寸退尺。乃不自知量。偶落語人閑。遂為好事揭露。不意遙塵天眼。實增慚愧。何敢更辱印證。過譽如此。儻不吝法愛。並流無窮。使千載之下。想見同風。豈直音聲相和已耶。妙師齎藏往雞足此誠一椎兩當。但萬里雲遊。此心不無縣縣。向未有問。達師當代師子也。向雲遊目三秦。囑過門下一會。未審至否。然此師風骨。真橫空寶劍。使人一傍。則愛根永斷。豈但能輕萬戶耶。嘗謂像代。可無臨濟德山。而末法不可無此老也。
   又。
   數年不通音問。想檀越發無遺墨矣。人生夢幻如此。豈不重增悲慨耶。妙師造無縫塔。已呈其樣。必收檀越秘密藏中。他日儻至借觀。不識如何拈出。山野住那羅堀中。修行無力。被山鬼搬弄。直嚷動三十三天。致驚天王震怒。擲於大韝爐中。通身鍛煉一番。且使身心俱化。骨肉全銷。以至家破人亡。迄今投之瘴海。孤征萬里。且喜火枷脫卸。慶快行腳。將補三十年前未完公案。意檀越聞之。必心生痛癢耳。今已長髮就道。恐檀越愛心不斷。必作天南地北。夢想顛倒。撓亂禪悅。特此問訊。乃報喜非報憂也。惟檀越與妙師。眉閑光明。照萬八千土。然此萬里。猶在眉睫閑。不知何以攝受我也。
   又。
   一往夢事。前書具見。既皆顛倒。夫複何言。第在世相有成虧於法性無加損。智眼明照。諒不以之撓泰定耳。山野以幻化空身。投之蠻煙毒霧中。如坐千尺寒岩。萬年冰雪。即有骨未融。而亦為之銷爍也。不審異日賢王。于何處索空生耶。山野近在五羊。得奉法旨。讀之深委慈念眷注之切。細披諸作。皆精心中出。自當光耀千古。比于邸報。見斷發表誡疏此。實賢王曆劫菩提習氣。於此感發。亦乃負荷眾生願力所持。山野以為賢王。果能親生死如一發。則必能以一發引千鈞。以此上為社稷。下為蒼生。致君堯舜。夫複何難。是不待越三界。而取菩提。儻或習發於忠。以忠資習。是不免於徉狂。雖博名高。難收實效。而世出世法。兩皆失之。意賢王必有所以自處矣。便當幸以教我。翹首德音。慰此縣切。
   又。
   塞北天南。相縣萬里。在智眼圓觀。曾無間隔。而妄情自蔽。寧無去來之思乎。不審比來檀越。以法自娛。能無衰惱耶。嘗聞佛為波斯匿王。指不遷之見。以觀河印之。惟我賢王。終日臨流。賭逝者如斯。而見未嘗往者乎。昔者每聆談者。謂四大無常。而佛性真常。則以為秘印。今則謂之不然。何也。以法性遍在無情。而法法皆真。是則五蘊元虛。四大又何加損。觀佛骨金剛舍利之光。是以無生之念。薰有漏之軀。而成佛性常住不壞者。比瞻六祖全身。信乎佛言不妄矣。賢王以此視幻軀。如水月鏡像乎。果於是中。覓之而不得。回視目前。皆曰幻化。而憂惱之情。亦無地可寄矣。鈍根未入此番爐韝。未免墮半生半滅之見。今入楞伽法性海中。則洞達昔之知見。正若貴魚目耳。由是知古人不肯輕易可人。必到窮原絕跡之地。殆非以知見淩物。殊非把住放行之說。此皆戲論。觀永嘉之見六祖。則一切狐疑。頓然冰釋矣。賢王智照。以此為何如耶楞伽筆記。皆鈍根年來懺悔公案。寄上賢王。同妙師判之。若此中有容針地。則鈍根又當貶入鐵圍矣。
   又。
   計與老居士一別。幾三十年。瞬息頃耳。信乎念劫同一時也。第恐人生浮世。幻影幾何。良友勝緣。不能再得。況參複商異路。宛如隔世。縱精神洞達。而形跡靡從。言之令人悲慨耳。前大義自河中。持法旨來。今忽屈指又三年矣。日月欺人。亦至於此。讀劄語知法體耐老。筋骨益強。此老居士。多劫以般若薰蒸。金剛種子。以為胚胎。況為造物遷流者而作真宰。於何不健。深以為慰。山野幻軀入此爐冶。所賴 天恩陶鎔。渣滓漸見消落。撫心感愧。無以報稱。雖坐瘴鄉。不敢一念忘 君恩佛慈也。
   又。
   人生天地閑。忽如遠行客。況以一息餘生。持浮脆之軀。而為客中之客。當此炎荒瘴海。毒氣薰蒸者乎。知賢王以此念我。而不知我以此念賢王也。自入罪鄉。三接法音。琅琅在耳。回想舊遊。不隔纖毫。是知古人不遷之旨。即在當人日用中也。山野年來。此中法味不淺。但不得與知己共之耳。昨某來。具悉賢王起居狀。備審長殿下。仁孝純至。此自般若種性中來。況今得入聖胎。又得滋培長養之力。何慮不臻其妙。且又喜以貧養志。以恬養知。此又從願力而得。焰焰火宅中。求此清涼人物。豈易見哉。惟賢王幻遊浮世。百無可心。可心者。惟此淡薄滋味耳。妙師無縫塔。一手托出其樣子。又在賢王襆頭角邊。即今如從地湧。而分身之眾。未知集否。又不知誰為彈指。開寶塔戶。普集人天。盡見多寶全身也。又不知幽暗眾生。可能盡睹此段光明否。

   與曾見齋太常

   惟公信心篤厚。念道情真。殊非聲音色相者比。至若冥二利之行。蘊護法之心。而以斯道為任。若公與二三君子者。無多讓已。末法之幸。何幸如之。鄙人私念。塵中作主。最難得人。以其現處五濁煩惱深坑。今欲就路還家。不離當處而證菩提。非勇猛丈夫。不敢自視。若果真為生死大事者。第一要具金剛正眼。覷破目前種種幻化。不為五欲技兒之所引弄。不為是非人我之所障蔽。不為功名富貴之所惑亂。不為身心世界之所籠罩。不為妄想憎愛之所牽纏。如是則處世如空。居塵不染。可謂善入無礙大解脫門。所以慶喜示溺。世尊獨以如幻三昧示之。正謂此耳。惟公特為生死事切。願試入此三昧。若入得其真。則如大火聚。觸處洞然。彼何物而敢攖傍耶。世人學道。舉皆舍卻目前。別求玄妙。不知妙在目前。往往多作障礙。不得真實受用。且又別生無量臆見。橫談豎說。殊不知即在見聞覺知之閑。但只識破虛偽。不被其瞞昧耳。佛祖說法。如猜謎之技。止以空拳示人。昧者不知。謂將果有奇特之物。生無量圖度之想。若智者看破。殊發一笑。由是觀之。則佛祖亦無奇特。止是不為諸幻誘惑之人耳。故雲。諸優戲場中。一貴複一賤。心知本是同。所以無欣厭。看破則無欣厭。無欣厭則無取著。無取著則無障礙。無障礙則得解脫。得解脫則無法無縛。無法無縛。則不, 被生死拘留。如此可稱具金剛眼大智人矣。不出生死而證真常。不涉程途而登佛。地。豈非雄猛大丈夫哉。鄙人憶昔。偶以無礙大解脫門。一語突出公前。然公著意扣之。鄙人常數舉其玦。觀公眼目動定。似未全身擔荷。故雖去百餘城。而法愛之心撲落不下。不惜遙伸一手。再為舉之。殊不覺舌長拖地也。
   又。
   緬惟道誼真期。頓超色相。妙契忘言。初無彼此。良以獨居幽眇。寂寞情深。心境寥寥。豈不依依法中骨肉。頃月清上人來。承動定勝常。知己善於日用工夫。漸增綿密。逆順境緣。無非佛事。第恐於佛事中。增益知見。以為病刺耳。看來此事。原一平等真際。任運現前。了無遮障。吾人所以不得真實受用者。誠所謂四相潛神。非覺違拒者也。悲夫末法。五欲熾盛。盡被燒然。孰肯留心冷地。惟公力荷擔之。自非般若緣深。何能篤信如此。更冀順時勉圖。志登彼岸。庶不負法門知己所望也。那延僻處東鄙。為蔑戾車眾。埋沒倒置久矣。鄙人不自量。適當其沖。非敢振起名山。抑願度諸難度。自非內恃寸心。外仗諸大知識神力所被。則所不敢留影石室也。
   又。
   十月得接西來法音。儼如色相臨我石室。不獨憶念精真。抑及道心濃厚。皎然徹見高抱矣。忻躍何如。悲夫世道交喪。人心汩溺。火馳而不返。概不知其誰為己有也。豈得掛齒於生死大事哉。惟公所雲以此事為大。且痛切如此。實雄猛丈夫之所能者。但不知於日用一切順逆境緣。能照破否。於一切煩惱習氣。能消磨否。然此事鄙人早年。切切用志。將謂萬分奇特。只今十五年中。窮曆冰雪。冷地看來。原無異樣。願公但只於此身心世界。圓觀一念照破。如鏡中像。來無所黏。去無蹤跡。直令此智現前。如大冶紅爐。一切境界。煩惱習氣妄想。觸之如片雪輕霜。不可依傍。又如太阿當空。誰敢攖其鋒者。此則名為大自在人矣。何者。良以吾人本體。原是妙明真心。圓照法界。本無身心我人世界生死之相。因最初一念妄動而有生。因生有滅。既有生滅。即名生死。既有生死。則有身心世界虛妄之相。宛然具足。被其籠罩。所謂迷本圓明。是生虛妄者也。由是吾人認以為實。不能照破。故為生死拘留。故於一切境界。若功名富貴。人我是非。喜怒哀樂。妄想情慮。兒女眷屬。種種意態。諸生死業。皆在目前。念念與之打交滾矣。安有一念暫息哉。一念暫息且不能。又安能圓觀洞照。當下消滅。如片雪紅爐者乎。是則雖為生死。而不知生死之根本也。由其不能於此照破。加之求道之志。與之角立。便起無量欣厭思算之念。思算日深。則厭離日切。苦惱日重。將謂必待舍離而後能。若終身不能。則終身於此絕分矣。豈不虛生浪死哉。此蓋世有志者之通弊也。至若有志于塵勞境緣上作工夫者。又以見聞覺知昭昭靈靈。緣塵對境生滅之念。認為真實。都謂即此便是。此又病中之病。最難治者也。良以縱滅一切見聞覺知。內守幽閒。猶為法塵分別影事。此正所謂識神之影明。妄想之機關。生死之堀穴。所知之大障。此尚非真。況彼緣塵擾擾者乎。由其無真知見人。與之決擇。大都流入此弊。見之不明。照之不破。若是則雖為生死。而實重增生死。豈不謂病中之病也。惟公既為生死痛切。則願不可坐在此中。亦不可思算厭離等待將來。但只日用工夫。將一切境緣煩惱身心世界。一一照破。目前無有一法當情單單的的。於一念妄想未生以前。一覷覷定。任他種種變幻起滅。切不可追隨。譬如明鏡當台。雖現色相。而無去來之跡。如此鑒照。久自圓明。圓明則生滅無寄。生滅無寄。則生死何從而寄之耶。此則雖非要妙。乃初心第一步之要緊處也。惟公以道相看。即道中骨肉。既為生死痛切。就當隨處下手。更不可思算等待。虛拋日月也。信口不知所裁。願公朗照而力圖之。

   與汪南溟司馬

   某憶往昔。參長者于毗耶離城。辱慈光洞照。不以下劣。授我金剛如幻三昧。是時猶住音聲色相閑。雖其心領神會。尚成眼鈍頭迷。至於廣大自在無礙解脫門。深信長者獨證之餘。皆無入者。某固識之而未能也。蒙以法示我。動之以定。拔之以智。吃吃相為。恨不能令我七日掩關。一超直入。爾時某雖暗鈍。豈不勇猛躍然。良以絲毫未透。如隔千山。此古人親證實到真切語也。既而長者隱宰官身去。複教某善事良友妙峰禪師。長者無他念。蓋悲法門寥落。屬望區區。將有以負荷耳。臨行迴旋。說偈叮嚀。懇懇言外。不啻骨肉。斯豈常情哉。盡皆法愛也。清涼分錫。某傾一命。以事知識。如妙師者無二志。是故十年岩穴。耿耿孤明。一念冰霜。心心獨照。雖痛徹骨髓。有愧古人。至若比比小歇場。亦頗自信。此皆自我長者大智光中所流出也。敢忘所自。有負于知己哉。比知長者深證無生。遊戲人世。某固願一振錫。走繞禪床三匝。以謝慈惠。良為宿業所引。至於東海。愛此深山大澤。志蔔納此枯骨以休。其于長者妙音色相。未嘗去於三昧也。[-+]室老人。豈不時時遙伸右手。過有餘城。為一摩頂攝受乎。

   與周幼海天球

   往從長者。游王舍城。嘗坐四衢高樓。共談不二。爾來瞬息十年。都成夢幻法門矣。鄙人居五台十七年。寒徹心骨。幻體不禁。遠尋東海暘穀。結廬以居。所居二牢。東海名勝。乃佛經所載。古那羅延堀者。鄙人卜於最深幽絕處。其形則背負眾山。面吞滄海。群峰擁抱。中藏一庵。天然奇妙。建立禪堂數楹。聊為裝點化工。容此幻眾。上倚重霄。下臨無際。儼如蜃結。長波入座。魚龍繞階。而梵侶經行。影沉空水。端入琉璃之鏡。竊憶長者年高。苦無濟勝之具。似不能入此海印三昧。敢求妙書數篇。縣之高閣。再得長題數篇。競秀乾坤。則是長者法身。常住此中矣。長者能如願乎。

   與瞿太虛

   貧道往持一缽。走王舍城。首參長者。重辱慧眼相照。頓入不二法門。連床促膝。每為終夜之談。令諸初心大士。皆發無上菩提。此一段般若勝緣。皆吾長者宿願所持也。慨茲末法。斯道寥寥。求之真諦。凡在色相之閑者。宛若陳人。未嘗不拊髀深悼。若夫揭疑霧於性天。索玄珠于智海。非長者罔象之手。誰可當之。西郊慰別。雪滿祇林。片言見心。痛徹骨髓。直使天華錯落。釋梵欽崇。慧日圓明。魔宮震坼。惟此因緣。又非淺鮮也。別後三千裏外跬步不移。百萬法門。寸心無住。在路沿緣。長至日方抵白下。諸凡無恙。所持大藏入寺之期。舍利散於重霄。祥光現於塔表。光光北向。網網交羅。瓦礫叢林。普皆金色。人天瞻仰。不可勝計。感應之征。一至於此。豈非長者末後半偈。預為授記耶。期月效事。即歸海上。逼除二十五日業以入堀。與諸龍象誦長者無量義。各各皆發正等心。但不審維摩室中諸大士。身心能無疲厭否。

   與顧朗哉

   別來坐此瘴鄉。餐嵐煙而飲毒霧。頗與齧雪吞氈同味。每念龍華樹下。細語論心。海印光中。長吟發嘯。此境此時。但一興懷。炎蒸頓失。是又足下洗我此心也。斯又夢想所不到耳。長安火宅不減炎方。誰與足下清涼熱惱耶。山野此中冰雪心腸。受用不盡者。具在新刻數種之中。願與足下共之。

   謝毛文源待禦

   鄙人初念世道寥寥。自知匏落。甘伏岩穴。尋見末法之餘。人心不古。大都皮膚損益倒置。故逃遁海上以自休焉。不意 聖澤無私。法雲廣布。光被海宇。濫及草茅。降斯盛典。置此名山。以垂萬世。然而雖為正治之餘。實所謂治天下者。將以為真治之事。爰自受命以來。夙夜惶悚。人微事重。不能敷揚教化。誠恐有負 聖心。湮沒聖典。懼徹心骨。比者天幸明公。現宰官身而作佛事。一彈指頃。頓令海印發光。須彌湧動。天人忻悅。磨幻傾摧。使我法王正令全彰。群生向化。非夫妙契契靈山。亦乃乘宿願力。以緣會象形。鼓簧斯道者耶。誠可謂世出世法。真俗交歸。人非人等。歡喜無量。恭惟盛世功德。實並山海同其高深。明公法身。當與 社稷相為常住矣。營建之業。奉承法旨。獨檄鄙人一力任之。此實省煩費。所司尤為便益。但寺居深山。道路隔絕。凡百運用。不無艱難。幸馬即墨。力任持之。邊鄙書刻無人。多不如法。止完三碑。尚有一後序。即續圖之。其木植南方。求之未至。天氣逼寒。碑亭俟於春融興造。姑此先報。以了現前公案。惟此勝緣不易。願乞明公。會同大中丞。各垂一機。以當法施。不獨山靈增重。萬世之下。猶窺妙音色相。于孤峰片石間也。草瀆威嚴。不勝惶悚。

   與張守庵

   嘗聞佛說學般若菩薩。即為擔荷如來。今見我公。如是用心。求無上菩提。誠信世尊言不虛也。切念末法。法門衰替。若非我公全身擔荷。何得慈尊光照十方。且如天人多受欲樂。不省發菩提心。又非我公天鼓音聲。無思說法。何由能解佛之智慧耶。是則公為真報佛恩者。不知誰為報公之恩耳。嘗念常不輕菩薩。授記人人成佛。即有以惡罵捶打。菩薩皆悉能忍。此乃吾佛觀此末法眾生。多剛強難化。若菩薩願于此時。弘通佛法者。須具堅忍力。精進力。大慈悲力。方能善入塵勞。而作佛事。若此三力不充。但生一念退墮之心。則不能頓超五濁矣。鄙人自謂世尊現身東方。安坐海印道場。日每諷誦華嚴。六時不斷。且又善巧說法。而以種種譬喻因緣。演說諸法。頓使天龍欣悅。頑石點頭。十方雲集。菩薩推擁不開。但毗耶室內。多有小乘。每于齋時。見缽中無水。灶裏斷煙。人人皆生疲厭望食之想。鄙人雖善談不二。愧無維摩神通。遣人前往香積請飯。以解大眾之饑耳。承慈恩重會普光明殿。昨構木南方。今已登彼岸。其法海無涯。全仗神運耳。喜不可言。鄙思再得。充滿三千。則可三展淨土。可容十方分身諸佛矣。若少一毫端。則不免又勞彈指也。
   又。
   昔人多為法忘身。未見實事。今於公見之矣。今目前誰不強口高談。向佛門中做地獄種子。及拔一毛。皆生死相關。何人能似公生平解脫。視生死如遊戲。一切禍患了然不動於心。古偁大力量人。便是此等樣子也。嘗聞菩薩。為一切眾生。甘受三途之苦。公為大地眾生。舍此身命。猶是本少利多也。記得與公別時語雲願老和尚。說法利生。我安心歡喜。為法門死。只此一言。入在貧道金剛心中。窮劫不壞。直至成佛。亦不能昧。此非大菩薩人安能如是。貧道自入瘴鄉。因此一言。不能傾刻怠惰。專以度生為事。以佛法為命也。今將三年內所著諸書。皆發明佛祖心印。究明大教旨趣。以此祝 聖壽無疆。報護法之德。萬分之一也。但願公仗此法力。早蒙解脫。尚冀未盡之年。廣作無邊佛事耳。

   答龔修吾

   尋繹所問三則。皆從山僧無念一語中來。然非公真切工夫於本分事者。究論不能至此大段。今人作工夫。多墮識情窠臼。錯認光影門頭。但以昭昭靈靈為妙悟。卻不知昭昭靈靈者。正熠熠妄想耳。且又將心待悟。以謂此中實實有個光景。為所得之地。此皆未達究竟心原。而以有思維心。圖度無思維境界也。然山僧所言。無念如空者。非是斷滅無知豁達空也。論雲。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以其吾人心體。本自靈明廓徹。廣大虛寂。本無纖毫妄想情慮。清淨光明。了無一法。永離諸見。本無身心世界之相。但有一念妄見。即是生死根本。何況種種思算計較耶。吾人做工夫。第一要諦信自心。本來清淨光明廣大。而觀此現在身心世界。皆是幻化不實。如夢中事。如太虛浮雲。倏起倏滅。起滅自彼。而吾心體寂滅。湛然不動。雖有種種分別計較之心。總是妄想。以清淨心中本無此事。由其心本無生。所以山僧說無念耳。是則所無者。但無一切分別妄念耳。豈是斷滅頑然無知耶。故老龐雲。但願空諸所有。切勿實諸所無。是以山僧示人作工夫。先有的的信得自心。如此而于一切時中。但任運觀之。凡有一念起處。即是妄想。當下一覷覷定。勘此念畢竟向何處起。不知起處。莫道不疑。疑至極處。當自了知。不知亦不許思算。亦不得相續攀緣。如此看來。久久純熟。自然心體靈明寂滅。現前一切妄想情慮。如湯消冰。應念化為真心矣。到此方信自心。真個如此廣大靈明寂滅。始信心佛眾生。本來平等。了然不疑。無複他念耳。若果無他念。不妨念念而竟何念哉。至此亦無光景可得。即此便是工夫。不用別求主宰。然此段工夫。切不可將心待悟。亦不可向光影門頭。把作實事。亦不可將他古人言句。存在胸中。當作自己知見。亦不可作道理玄會。亦不得除去目前。別尋好處。心境本來一如。不可話作兩橛。亦不可說心在腔子裏黑漫漫地。古人目為黑山鬼。堀若墮此中。最難出頭。若心體離念。即是常寂光土。何用別求淨土。若一念圓明。心體離念。觸處逢原。可謂大自在人耳。公果的信山僧此說。則前來三疑頓斷。不必分星擘兩也。若一一搜求差排。更增馳求妄想耳。惟公為道真切。但願從今以去。將前一切伎倆知見放下。再將求玄尋妙。佛法知見一切放下。若一切聖凡情盡。非真而何。所謂但盡凡情。別無聖解耳。

憨山老人夢游集卷第十五

  書問

   與陸五台太宰

   伏惟老居士。親授靈山付囑。來此末法。現宰官身。匡持像教。數十年來。法門九鼎一絲。唯老居士一身擔荷。山僧居常獨處山林。每感護法深恩。未嘗不涕泗交頤也。往以未得瞻禮為闕。春時祇園暫對。業已慶快生平。既而東歸海上。複聞闡提作大法障難。心甚驚怖。賴我老居士以衣覆被。不獨使法門安堵。抑令大藏表顯。人天無複驚疑。某每對三寶。然香煉臂。以酬法施之心也。致謝無量。其臺山大藏因緣。料已不二藏公。向未有聞。想奉持之心。益堅固矣。

   與李廓庵中丞

   憶昔長安月夜。促膝談心。香積良期。飽餐不二。回首風塵。從茲隔絕。一別幾十年所矣。念忠懷道誼。耿耿精明。常目在高空雲漢閑也。嗟嗟濁世。道與時違。薄福眾生。不能睹麟鳳之祥。惟無長者。政若驪龍失頷下之珠。不獨九淵無光。抑且孤負貧濟。又安能望臻極樂。以享四事之豐乎。況複魔黨橫行。夜叉四出。而啖生人之肉。可謂無安猶如火宅。不獨炎洲赤土也。伏惟長者。凝神澹泊。遊刃玄虛。引松竹之清風。發冰霜之高韻。不減羲皇太古。山僧比業重愆。墮茲瘴海。僅持一息。聊複四年。朔雪炎方。相縣萬里。追憶舊遊。豈可再得。雖絕徼遐荒。而草木有知。安能一日忘于陽春惠澤。不識白毫光中。曾一照及罪垢頭陀。以業因緣而行佛道否。

   答許鑒湖錦衣

   辱垂問法語數則。鄙人鈍根庸流。安可以副高望。聊竭比量。奉酬來旨。所雲西來意者。畢竟西來有何意耶。若果意自西來。則祖師未來以前。此土人皆無佛性耶。殊不知此意。人人本來具足。不欠絲毫。似衣底明珠。向自有之。佛祖但一指示。原無實法與人也。若作實法會。則遠之遠矣。所雲坐禪。而禪亦不屬坐。若以坐為禪。則行住四儀。又是何事。殊不知禪乃心之異名。若了心體寂滅。本自不動。又何行坐之可拘。苟不達自心。雖坐亦剩法耳。定亦非可入。若有可入。則非大定。所謂那伽常在定。無有不定時。又何出入之有。心本無相。有相則非真心矣。斯皆妄想攀緣影事。豈可當以為真乎。所雲念佛者。即是念自心也。若心淨則佛土淨。心土若淨。無生死亦無去來。所雲看話頭可以入道者。若道屬話頭。則可人人易入。亦有看之而不入者。殊不知此乃古人一期方便。如敲門瓦子。所謂借路經過耳。豈實法哉。然攝引初機。須是從者裏鑽過。始得下手工夫。古人自有方便。直以單提一念為主。如寶劍橫空。佛魔俱斷。情塵何敢攖傍。如是用心。若一念精純。諸緣頓脫。所謂一門深入。久久當自信耳。

   與孔原之

   念與足下同鄉土。豈獨同五濁穢土耶。推之本鄉。實同一法清淨土中來。山野自知歸路。忍拋足下。寧不把臂乎。昨臨行作數語。屬弼生留別足下。且引王維欲知除老病。惟有學無生之句。此蓋就文士痛處劄錐。足下即不能於此悟入。願歸命三寶前。受持圓覺經一卷。精心熟誦。字字不忘。待三年後見山野。以此當供養。聞足下道伴。信心清淨。願足下教之以念佛法門。求生淨土一門。可以深入也。計高選在即。臨事冀善保重。且五濁惡世。非體菩薩大悲心。決不能使眾生歡喜。願足下體此。

   與郭美命太史

   承命為勉師塔銘。業已草草報覆。惟依樣畫葫蘆。不敢妄意增減。但于公所謂見悲於法門者數語。此瀝公肝腸之苦。第勉師無以為辭。惟是時不無流涕之歎。鄙人特為表而出之。使後之觀者。亦足以感發於公今日之心也。公亦以我為增益謗乎。其銘則脫然翻案。此則不敢讓公矣。

   與吳運使

   承示名公書記。欲山僧印證。大段世俗之學佛法者。多舛駁不精。難以著相。定於是非之辨。若非久留心佛法禪道。曆參真正知識。以淘融滓穢。蕩滌塵習。而但取依稀仿佛。學相似語資談柄。作影身草者。斷斷難窺實際。即有真心為生死大事。且又執我見。立牆塹者。又沒交涉。今所謂名公者多矣。雲外野人。又何敢妄擬其優劣。幸有管東溟居士法眼存焉。東溟先執業于楚侗公。今觀此書。所以力救楚老之弊。不避斧鉞。此正謂當仁不讓于師。非具正法眼。秉慧劍。稱雄猛丈夫者不能也。山僧就中略視一周。已見大意。然君見性。亦未放許透徹。要之秉教奉行。苦心深慮。言言有本。事事有君。殊非漫語。且就此中。亦不能見管君長處。公儻若留心此法。請讀圓覺經千萬遍。字字融通心地。以至忘言契會。自有一念相應處。是時公自有分曉。不必廣求佛法。亦不必多起知見。定不隨他人腳跟轉矣。古語有雲。丈夫自有沖天志。不向他人行處行。此非虛談。公若果趨向此事。切須真實為生死大事一著吃緊。萬萬不可作戲具增口過。以公真心待三寶。故山僧亦披肝露膽。不避譏嫌。為公道耳。

   與黃子光

   時來安坐海印光中。與諸幻眾。揮塵默談。頃閑賢伯仲氏。炳然現我三昧也。惟幽居遠市。閉戶究心。山色在目。溪聲滿耳。未必不對法身而聆長舌耳。春來動定勝常。知坐進此道。歡喜無量。且雲爝然於中。有難對俗人言者。誠哉此事。惟在自知自信。正如啞人食甘飲苦耳。其實何可吐露耶。寄去大慧語錄。幸時披剝。冀足下時與此老把臂共行。直使佛祖避舍三十。日來所作水月道場。空華佛事。隨見影響。候莊嚴有緒。當迎杖舄。共升法殿也。右臂不仁久矣。不能公佈作書。一語普告。

   與黃梧山

   惟足下。夙植靈根。但今成熟未深。所賴信力堅固。不被諸煩惱魔之所傾動。時方息肩苦趣。正當頓轡先登。以策萬里高步。駕此津梁。不意天摧法幢。一旦分崩離析。遂至於此。朽夫法眼而觀。了無塵跡。所苦正在諸同志者。道力孱弱。失此依怙。為悲戀耳。朽夫雖朽。惟以利生為事業。若忘足下輩。則忘自願力耳。此語非妄。此行萬里。其別君語。遞相發明。幸同觀之。

   與黃柏山

   吾佛出世。全在機感因緣淺深。以彰法之久近。感深則久住。緣淺則易壞。此理固然。今海印道場之在東方。如日月光于幽谷耳。長松巨石。稠林陰翳。終天莫睹。今觀其不能久住者。殆非佛日照臨不深。實在機感者。煩惱稠林。障翳不淺耳。又何以常情論成壞去就乎。所願障翳頓除。何患慧光不朗。朽夫此行。萬里長空。一般風月。有何去來之相。惟尊人無恙。子光得所。足可安心。異日感應道交。依然海印三昧也。

   與江吾與

   善知識出現世閑。遊行自在。如大獅子。所作皆奉如來所使。教化成熟一切眾生。以此為事。乃至為一眾生。不避三途劇苦。刀山火聚。不以為患。以朽夫今日之事觀之。但願得一人。能不退菩提心。成就最上因緣者。則朽夫實所甘心。否則七寶莊嚴。皆屬有漏業因耳。又何取焉。今朽夫擲身魔界。僅僅一紀。而其開發信心。知有此道者多。但緣未熟耳。以今視昔之東鄙。猶古今異代矣。且一時從遊者。惟足下習染最重。今見足下書。翻然改圖。是不負此心。雖萬里如面。豈不欣然就道耶。

   與即墨父老

   離合之情。悲喜自昔。去來之想。夢寐為勞。蓋心苦於知己。念切於有緣。在古聖賢猶然。況恒品乎。聞之一飲一啄。皆屬前緣。一貴一賤。交情乃見。若山野之于諸君子。一紀之歡。不減骨肉之愛。萬里之遣。重遺手足之憂。其不稱千載之知己。多生之有緣乎。諺語雲。得一世之榮。不若得一世之名。即山野之於山海。固不能流芳。適足以貽笑。不知兒童稱說。父子相傳于幾百年也。況複布慈雲於邊地。明佛日於重昏。開性海之原。轉文機之軸。下成佛之種子。孕作聖之胚胎。山野心知此段公案。深信上天之載。自有無聲無臭者存焉。又何以論空華凋謝。翳眼較得失乎。苟知去彼取此。則君子可稱出世知己矣。

   與陸太宰長公

   惟太尊人。乘悲願力。現宰官身。作大佛事。為一代人天眼目。世出世法。打成一片。總歸金剛心地。即山野所習知者。自出世以來。乃至末後垂手之際。未嘗一念舍護法心。度生之事業也。比雖順世無常。隨乎幻化。而法身體堅。即三災彌綸。湛然常住。不獨社稷之勳。澤及億世。而法門之功。當與須彌共峙矣。嗚呼。法幢既折。四眾何依。一利大檀。誰許白牛之駕。悲在法門。實能令人痛絕也。所居士為克家之子。不獨世其世家。而亦世其出世家聲也。所悲在彼。所喜在此耳。山野遠處遐荒。身嬰罪地。恨不能持瓣香。詣龕室。作梵唄以贊功德。而此一念。業已飛越碧海長天矣。遙持半偈。以供真前。想在寂光。必歡喜攝受。願居士念此片心。聊引侍者。代繞三匝於座下。幸無以荒唐而拒之也。

   與汪仲嘉

   憶往昔從賢伯仲遊。尚在兒童。一別三十餘年。不知日月向何去。頃貧道以業風吹墮羅刹鬼國。昨南來真州。驀地相逢。恍然如夢。以情視之。不無悲慨。以法眼觀之。自不見有絲毫去來動靜也。貧道坐此瘴鄉。一息千日。若從前造道如此。可不讓古人。今將總洗前愆。不敢不勉力自策。故于荷戈之際。力究此心。始知從前知見。多落光影門頭。苟不蒙 聖恩。大施鉗錘。安知有今日事。回觀 天子爪牙。不險于黃檗拄杖。愧鈍根不若臨濟。當下三拳一掌耳。

   與管東溟僉憲

   憶昔山樓對坐。每聽玄論。是時尚在顓蒙。雖不知維摩室中之秘。蓋亦心知其為不思議人也。別來三十餘年。謂如食頃。信乎如來出世。始終不出刹那際三昧也。貧道每自克責。徒生斯世。枉入空門。雖有志齊古人。然恨不得古之知識。如臨濟德山雲門諸老。為之師匠模範。即能以般若之火。鎔佛性之金。而欲求為真正佛祖面目者。蓋亦難矣。是以二十餘年。苦切山林。個中未敢輕放一線。種種幻化之緣。舉皆空中佛事。亦未肯以空華翳目。此一念孤光。惟有如來神通天眼。盡知盡見者。是可與知己者道耳。頃荷諸佛神力哀憐。而以不思議事攝之。貧道一遭世變。即私自欣。謂鐵圍重關。非此鉗錘。不足以摧碎之也。爰自曆難以來。獨以金剛正眼視之。從始至今。就中歡喜之心。不減平昔。且日益過之。所以彌感 聖慈。深荷佛力。此心又惟佛可知也。貧道常謂。古今異代。聖凡異路。然雖出處不同。事行各別。亦各有其志。莫不因言宣志。即事見心。易演於羑裏。騷發于江濆。道德著于出關。南華作於遁世。是雖性情殊途。而志則一致。舉皆心假言詮。志藉事表。若夫貧道者。自知習氣所鐘。鐘于忠義。居常私念。丈夫處世。既不能振綱常。盡人倫。所幸身托袈裟。即當為法王忠臣。慈父孝子。所以三十年來。苦切此事。至若千尺寒岩。萬年冰雪中。徹骨徹心。[*]一生九死者。又不止今日事也。所恨曆劫習氣。欲頓盡於一世。固其所難。要且自知妙悟。萬不敢望于古人。而此一念精真。即窮劫不退。此非妄語。痛念生此末法澆漓之世。偶被業風吹扇。好事者。即以法門人數口之。愧理不充。行不備。不足以取信天下後世。複遭此逆緣。類墮俗數。其跡既眇。其心益微。尤難見信于一時。至若生死大事。實在己躬。報佛深恩。寧無有地。聞之人子之事親也。以不辱其身謂之孝。今貧道斷發毀形。既不能為世間孝子。而罹罪辱行。又不足以終出世事業。真僧俗兩失之矣。豈不虛此生哉。實欲於九鼎一絲之秋。以程嬰公孫杵臼之心。匡持佛祖之命脈。庶不失為法王之忠臣。是故當捶楚之餘。擲此瘴癘之地。不敢一息忘於度生之事。一入瘴鄉。不數日即以楞伽為佛事。三年之內。手著諸書。在干戈壁壘閑。不敢一息懈怠。所以急欲了此公案者。自念久居塞北。走盡天南。人閑極品炎寒。俱已備曆。顧此蕞爾之軀。何當受此燒煮。志有待而形已消。日雖長而生已短。苟不努力強持一息。以法為命。誠恐一旦委填溝壑。即與草木同枯朽矣。況一失人身。萬劫難複。儻或緣差異路。換面改頭。即欲以今日之身。作今日之事。持今日之言。求正今日之知識。豈可複得。是以不知羞慚。亦不計其可否。但任因緣而就。儻一言有契佛祖之心。當知音之賞。則夕死亦足。何暇顧雌黃。審得失。以適眾口之辨哉。明公知我者。其不以我妄乎。聞之惟聖人能通天下之志。適眾人之情。未聞天下能通聖人之志。眾人能適聖人之情者也。但稟於心。不假於外耳。細誦來教。溢美過情。深感護法精心。悲在同體。不敢以世諦量也。即荷尊慈。所以屬望於下劣者。正如啞人吃黃柏。難以吐露向人。或於楞伽案頭。幸一印正。則千里覿面。夫複何雲。第不審未死之年。可能接足承願。如今日之談否。

   與馮具區太史

   憶昔對坐龍華樹下。一別二十餘年。人世幻夢。於此足觀矣。貧道向沉幻網。荷蒙法王正令。以金剛寶劍。而揮裂之。不然。何以有今日。是故彌感 聖恩不淺也。年來瘴鄉兀坐窮廬。惟以楞伽究祖師心印。所幸智竭情枯。於此法門。頗有一線之路。隨所遊目自心境界。筆而記之。不覺墮增益障。意將以此為報恩地。久耽下劣。慧目未清。不識可與此法少分相應否。古人以此向上一路。遍曆百城。恨以業系不前。不能三匝座下。謹遣侍者。持請印正。仰願慧光洞照。徹秘密嚴。大施門開。頓示寶藏。實所至望耳。

   與唐抑所太史

   仰辱同體真慈。多方護念。向聞炎方。真同火宅。饑饉餓殍。枕藉道路。山野私念。極境窮荒。為道緣爐韝。苟能假此鎔冶。塵垢消亡。精真獨露。斯實 聖恩所賜。良不負此生平。適足以報知己耳。又豈敢以逐境生情。重取法門之玷。幸為謝諸故人。仰惟照攝。更願以道自重自愛。

   與王衷白太史

   嘗謂一切聖凡。皆依如幻業力而得住持。則去來起止。聚散隱顯。無非夢事。今山野萬里之行。良足證之。在智光圓照不隔寸絲。妄想瞥興。淼漭雲天。蓋不知何方何地。所雲情生智隔。想變體殊。非虛言也。山野仰藉慈被。諸凡無恙。惟粵中連遭饑饉。乍冒炎蒸。蹈湯赴火。誠可為喻。山野諸所堪忍。惟以幻化浮身。難禁銷鑠。恐即填溝壑。不能再瞻天日。幸為謝諸故人。努力以道自重。玉磐諸公。不及別裁。惟慈遠攝。
   又。
   世相空花。眾生顛倒。所搖目者。惟智眼明見。端然寂滅之境耳。想別來密證之功。已深入無際。聞之菩提所緣。緣諸苦趣。憶昔長安。深夜燈前一見。忽若再生。觀座下驚喜之狀。足知未見之心。與別後之懷耳。古人雖雲以理折情。若情與理。則大有不可折者。此其同體之悲。入於真知之境。如月印寒潭。人臨寶鏡。自不能逃其形像耳。王城比來法社零落。知己星散。能無寂寞乎。洞觀近日入都。想重見故人。心相印可。自有不能言者矣。下劣年來處此瘴鄉。所托光攝。四大清涼。無諸熱惱。昔談淨穢隨心。苦樂在己。今實證之。以法界海慧照之。則又了無陳跡矣。

   與高司馬

   承垂情遺草。尤辱知己之真。可稱千載旦暮之遇。第山野人匪戴發。言不關風。竊恐有玷明德耳。自惟早棄筆研。志探玄理。窮究性原者有年。至若詩文。原非本業。即有一二口頭語。慨以應化之跡。殊非作者擅場也。惟禪門著述。頗有數部草創。俟此行南中荷戈之暇。緝集成編。寄請印正。儻其半偈可投。幸附不朽。則法施之隆。未必不自長者真心流出也。

   與曾見台太宰

   往者同江雪夜。一夕千秋。臨別教言。泰山九鼎。不獨感道義情真。實荷慈悲慨切。令此枯朽。得植根株于炎方瘴海之閑。不為境風搖奪者。皆仗老居士一語之力也。恭聞法體日益康健。此天佐以黃發耆頤之福。願加珍衛。慎起居。節飲食。省思寡慮。此為太上延年之術。第念佛一門。尤為晚年凝神極樂之秘訣。出世之上策也。惟翁居人臣之極。而世間相。已視如浮塵矣。其出世之功。儻稍留心於此。未必不為此生究竟樂地也。

   與王性海大行

   廬陵米價。竟無可酬。淨土勝緣。業已深結。承禪悅飽餐。當不負空生托缽也。別後抵戍所。其地瘴煙。複逢饑饉。惟此苦趣。觸目心悲。痛徹骨髓。恨不能遍身毛孔。一一如空。流出利生四事耳。斯實與貧道菩提分法。為增上緣。承以楞伽見委。俟幻軀得所。暫息塵勞。定當窮神。必不負囑累因緣耳。
   又。
   前北來僧幹峰。已托問訊。並致楞伽筆記。奉求印可。惟法屬有緣。事如有待。此經入震旦千有餘年。況經三譯之手。自昔弘法諸師。若清涼圭峰不少其人。所注疏者。汗牛充棟。而獨不及此。使達磨心印。暗而不彰。以至今日。被座下拈出。於急流中一語拶破。入山野鈍根之手。播弄一番。誠非小小因緣也。豈與座下同受靈山之囑。將鼓簧此法。以救末代之弊耶。不然何以有此難思之事乎。就中不知究竟何如。一旦以此大寶。和盤托出。光照人天。未必不假神力也。願指點瑕疵。如奪秦庭之璧。是在座下勇健耳。

   與傅金沙侍禦

   念此萬里之行。得盛使周旋。直登彼岸。何莫而非法力。此感不容聲矣。自入瘴鄉。心知罪狀。日夜精勤懺悔。不敢上負 聖恩。辜知己。坐毒霧中。以法為懷。日夜無懈。頃幹峰上人來。幸接法音。喜不可言。具聞 聖心。有此回向。*輪大轉。光被海宇。而玄樞默運。仗智力居多。慶躍何如。旃檀如來。下劣荷擔。艱難之狀。種種不能委悉。今蒙大悲手眼。拔出沉淪。使法身不迷。而下劣之心。即得解脫。無複成佛之想矣。又何以來去見如來。住相為佈施哉。種種因緣而求佛道。皆分內事。第恐當面錯過耳。
   又。
   惟如來出世。本非一種因緣。必感應道交。機宜冥會而後現。豈獨佛界然哉。法法皆爾。以旃檀如來一事觀之。實有不可思議者存焉。但佛如來。出於山野未來之前。座下出於山野既放之後。然此佛事。非山野無以成始。非座下無以成終。諦視此段因緣。若落眾生手。則不免於枯木朽株。竟入丹霞火爐。即墮落長老鬚眉。又複何益。又安能現身兜率。降跡皇城。使無量人天發稀有心。作苦海之津梁耶。以此而觀諸法。蓋不可以思惟心。測度如來境界也。前作書致南韶祝觀察為護法。昨有報雲。已檄南雄擁送過嶺矣。第中使者汗漫。伴行者。無乃隨腳根轉耳。不識何時至都門。突出眉閑白毫相光。遍照東方萬八千也。就光中種種因緣。行菩薩道者。縱有彌勒騰疑。賴文殊智眼。必一一洞徹無餘。不俟疲極之人喋喋也。奉寄楞伽一葉以供慧目。蓋此經洞明吾人日用現前境界。頓令實證。所謂頓教法門者也。願座下二六時中。不可暫忘此法耳。

   與張大心

   老人自曆難以來。直至於今。返求本心中。一念動心。悔心。了不可得。何況是非得失恩怨成壞見耶。老人出世以來。七歲即知有生死大事。三十年來。歷盡冰霜。吃盡辛苦。單單博得此一念。奈何向沈幻化網中。若非 聖恩一椎打破。不知又向驢年去也。年來坐瘴煙中。住清涼地。日以楞伽印心。此實 聖恩所賜也。想居士聞之。必大生歡喜矣。君甫年來德業何如。凡百誡以清淨寡欲。勿生分外貪求馳逐之想。將來受用自有廣大處。閑中收攝身心。當以學問為事。異日成就。立於人前。可省慚愧耳。老人回觀往事。真同夢中。無複一一。諒在大心中。凡所真實功德。必不退初心也。

   答柯複元孝廉

   聞足下病甚。此心日夜縣念不已。吾佛所言。一切諸病從妄想生。既妄想為諸病本。即知斷妄想。為一妙藥也。足下有志了生死大事。惜乎入此法門不深。前會時草草放過。將謂因緣有待。不意生死逼之。速如此耳。足下清臞骨立。即無病亦病狀。況久病乎。計其調理極難。苟不以生死關捩子。一口咬定。一切世念情塵妄想思慮。一時放下。定難取效。如燈焰焰。只見其焦枯耳。當此之際。只是死心一著工夫。最為省力。其他伎倆。都用不著。一切學問文字。皆使不上。若將從前胸中所有之物。一齊吐卻。則病根盡拔。枝葉自然不生矣。老龐雲。但願空諸所有。此真語也。
   又。
   佛言。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一切諸苦。可苦者五蘊身心耳。若五蘊皆空。又何苦之有。然五蘊身心本來自空。但吾人未親看破。若親看破。則一切所有如空中花。能見此身心如空花者。即名觀自在菩薩矣。凡在病苦中者。應當作如是觀。若為苦惱逼迫。心地不得清涼。但就逼迫不著的。一眼覷定。此處著力。恰似與閻老子作對頭一般。定要覷透。若此處一透。則百千萬劫生死機關。一時頓裂。如此掉臂而行。是名大自在人也。古人皆在疾病禍患死生關頭做出來。故得如此穩穩當當光明廣大也。勉力圖之。

   與丁南羽

   往昔未面足下。已見其心。江幹既見足下。則睹其神矣。三世十方諸佛。歷代祖師。向足下一毫端頭。放光動地。無怪乎其然也。向以大士如幻三昧惠我。每蒙甘露見灑。頓令熱惱清涼。既而覺音持康祖道影來。展之瘴煙毒霧中。令人血淚迸流。遍身毛孔也。惟康祖吾長幹祖也。舍利吾師之骨肉也。且貧道忝為克家兒孫。既不忍祖翁田地為荊榛。又豈忍睹現身於瘴海乎。居士其重我之悲願哉。達師之贊。實有以啟之耳。時時瞻其像。誦其言。真足令人化血肉之軀。為金剛骨也。此段公案。無物可酬。舊端研一隻。可以供足下乎。若令此研磨穿。則足下身光。當與楞伽寶山。並峙於性海中矣。

   與游二南

   人生聚散如雲。世事如夢。流轉勢速如電。此身不實如芭蕉。此三世諸佛入理之門。吾人日用現證而不覺。是與足下別來親切境界。不審法眼觀之。作何滋味。

   與屠赤水

   嘗謂向上事屬上上根人。即有志者。其根未必利。根利者。其志未必精。貧道私念捷疾利根。真能一超直入者多。惜以無上妙慧。作世諦流布耳。間者晤德園居士于王城。靡不以此興慨。貧道比以夙業重愆。取辱法門。遺師友憂。蒙 恩譴炎海。于丙申春仲抵戍所。時值其地連遭三災。真同火宅。日坐屍陀林中。披閱楞伽。於無生之旨。脫然自信。始知此事。不從外得。本自具足。回視昔日工夫。大似含元殿裏覓長安。即此萬里調伏。差勝三十年行腳。古人以火聚刀山為道緣爐韝。非虛語也。彌感 聖主恩大難酬。于此經有當於心者。筆之成帙。名曰觀楞伽記。今已脫稿。暇則檢點髑髏眼開識乾者。亦不減維摩丈室中人也。然此雖為撮摩虛空。適足以消炎熱。報罔極。酬知己耳。時與丁右武聚首五羊。每談明德。必出手書。光明煥發。恍若入寶林而視滿月。清涼悅懌。不言可知。因知居士長齋繡佛。與德園居士伯仲。結制西湖之上。切究此事。喜得蓮師為證盟。貧道遙空合掌。讚歎不已。竊念利根大志如居士。友如德園。師如蓮池。可謂諸緣具足。何患不一超直入。真宇宙閑千載奇事。古人雲。若識佛性義。當觀時節因緣。慨斯末法。此會此緣。難可再見。諒不虛負矣。讀普陀志。護法真情。字字皆從光明藏中流出。貧道三複。不覺感激填心也。嗟乎。唯我 聖慈。一代弘誓。累劫津梁。非籍圓通手眼。幾乎沉埋佛祖矣。念此曹溪為祖庭重地。法海源流。惜乎荒穢寥寥。殆難舉目。海門居士攝南韶時。屬貧道纂其志。安得居士俯垂一機。擊塗毒鼓。使鍱腹降心。為祖道之光耶。

   與王念西太史

   般若種子。在五蘊中。如玉在璞。珠在淵。任其埋藏深厚。光明自然發輝。昔與座下晤語祇園。真不減荊山合浦也。別來幻化如斯。在智眼觀之。了罔陳跡。然性海波瀾。惟游泳者。識其深廣耳。山野年來。坐此無多增進。但於今事門頭。目前無異法耳。古人謂淨穢隨心。苦樂在己。心外無法。真不吾欺。所入楞伽境界。殆非尋常恃佛法知見。可能湊泊。即山野生平行腳。到水窮山盡處。方見佛祖鼻孔。只在眾生穿衣吃飯中也。寄入慧目。略見此番行腳。不敢辜 聖恩。負知己也。法華擊節。亦自偶爾。狹路相逢處拈來。蓋發前人所未發。雖出一己之見。實可諸佛之心。願座下試並披剝。儻有一得。幸廣法施。令一切見聞。頓入自心現量。徹諸法實相。則眉閑白毫相光。突出于座下一毛端頭也。此中生涯。具見於此。無餘蘊矣。勺原同處經年亦深用錐劄。雖識痛癢。猶未徹心酸鼻。大段佛性義。自有時節因緣耳。惟法界海慧。自他不隔。即此覿面無容贅談。第願以法資神。無忘度生事業。是所至禱。

   與徐明宇侍禦

   連得手書。知通道之篤。其于安隱快樂之地。自得受用無量矣。歲除前二日。行腳僧自東海持尊翰到。知己還鄉。兼得中丞訃音。悲痛五內。既讀劄中語。知中丞末後一段光明。全在公柱杖頭。放出百千萬劫大事因緣。何幸於宰官身中。僅得再見。不覺化悲為喜。然此事雖是生平道力。亦重賴善友提攜。公念道情真。目前有此榜樣。足征佛法靈驗矣。昔歐文忠公問一僧雲。古人臨生死之際。有談笑脫去者。今何寂寥無有。僧雲。古人念念在定慧。臨終安得亂。今人念念在散亂。臨終安得定。文忠大驚。此語正吾人學道之標的也。承示平時頗自檢點。及至當境。習念又生。此正公念力真切處。方能見諦如此。夫子亦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又曰學而時習之。此習字。豈但文字之學。所謂習於性耳。性本無物。清淨虛明。為物欲染習。故汩昏而不明。試思吾人自有知覺以來。以至今日。習於世故。染於物欲。日夜火馳。未嘗暫止。較自悔悟知非以來。念道工夫。比于欲習久近何如。生熟緊慢又何如。夫子嘗論弟子中。能三月不違者。獨顏子一人。其餘則日月至焉。由是觀之。以日月之工夫。敵多生欲習而欲勝之。是猶滴水救積薪之火。勢不能也。古人明言。學道無他伎倆。只是生處要熟。熟處要生。久久純熟。打成一片。自然念念彌陀。頭頭極樂矣。來紙索書。謹錄淨土詩二首。願公留心淨土一門。倘肯于念佛公案得力。久久自有受用地。往時每到中丞公坐席中。見其銜杯之閑。念佛不離口。雖唾嗟談笑。不覺佛現舌端。足見此老生平。以此為秘密行。正當五欲烈焰中。投此一念。當下五內清涼。若甘露灑心耳。竊見近世學道之士。祗知貪求玄妙。不知向根本處下死工夫。平居無事。談論爽口。豈不為快。及臨榮辱禍患生死之際。便見手忙腳亂。此非他人誤己。乃自誤耳。此事一毫假借不得。正似鍮石真金。入火自見。惟公靈根宿植。今既秀髮。願以念佛三昧水。時時灌之。久久純熟。開花結實。自有時節耳。感公見信貧道之真且篤。且恨良晤之難。不覺漏逗如許。貧道年逼六十。有漏之軀難堪。十年瘴煙埋沒。今鬚髮浩然。無複故吾。休息之心。不離一念。但業繩未解。不敢高枕山林。且于曹溪有休老之志。欲借掊土掩此枯骨。以了此生。不知緣分何如。以是與公會晤更難。但有風便。不妨數數致問也。
   又。
   往於海上有緣。幸得一接光容。睹其貌粹骨剛。心知為最上根器。第機緣未熟。徒有赤心一片。未敢遽然吐露。譬若宿種已深。特時節未至。必待時雨溉灌而後發。此必然之理也。自爾鄙人。以業力所使。不得自由。一墮瘴海。忽忽八年。時時私念。此生恐無複與公結出世緣。顧鄙人悲願習氣似深。凡遇具有般若種子者。一見即如磁石吸鐵。欲自解於心。必不可得。又安能忘於公乎。辛醜七月望後。馮王二生歸自都門。持手書至。不覺喜心倒劇。嗚咽沾襟。蓋以人生知己。會晤良難。至於道緣知識。尤其相遇之難。而信根難發。又難於遇知識也。以其知識固有。而求其大發真實信根。為生死事切。如公之痛懇猛利者。萬萬難得。然此般若種子。即吾人本有之心光。一旦迷之而為業識。纏綿於軀殼之中。從來止知有此血肉之身。而以種種聲色香味諸塵境界埋沒。如萬里奔濤。杳無涯際。愈闊愈深。而愈見有味。安肯急流中猛省。回頭望彼岸乎。自古迷中倍人。未有不如此者。公既知己躬下本有的萬古靈明之性。是則此性在我本有。不假外求。又何懼其不能得。第恐信之不篤。見之不真。求之之心不切耳。功名富貴。求之於人。此個事求之在我。孔子所謂未之思也。夫何遠之有。雖然求之在己。第一先要認得真。說得透。看得破。方不錯用心。萬一知見不正。見理不真。不遇師友。將所疑之事。一一說得透。或目前人我是非。毀譽得失。計較之心不忘。或舊染習氣濃厚。不能頓淨。遇境觸發。都把作正經道理會。此便是墮疑網。生退屈的時節也。以我等本性原來清淨。只是無量世來。生生惡習。染至於今。熟不由人。而留心此事。幾曾若今生自幼至今。讀書做事。及日用飲食男女聲色貨利之熟哉。故學道人。必定生處要熟。熟處要生。便是入門下手初步。其次消磨習氣。必定要念力為主。或古人話頭。或單提一咒。切切記心。時時在念。久久此念純熟。中心有主。則於遇境逢緣。內不出。外不入。中閑一念。炯炯孤明。一切應事接物。如鏡現像。不將不迎。來無所黏。去無蹤跡。此便是最初得力處也。若於微細情想。潛滋暗長。不自覺時。或己知己見。吝惜護痛。不肯一刀兩段。此便是因循軟暖。自恕自欺。處者裏最要吃緊著眼。決不可放過。亦不可被他瞞過。若輕放恕過。便是自欺。故孔子曰。毋自欺也。此便是教吾人行路。把手拖步一般。以吾人情昏智暗。一向只在光影門頭。識神影子里弄聰明。全於本地真實處不相干。若者裏認得。便是披沙揀金。砂土若去。金體自純。不患不到精耀時節。公留心此事。較之他人更易。以其根利。而困橫已多。一切世念。已被不如意處消磨許多。已得便宜不少。世人以為失。公必以為得。如老子所謂去彼取此。是亦天之所造也。且如鄙人處瘴鄉八年於此。其實從前未證法門。參透許多。此難與俗人言也。其修行之方。諸經俱有。只是不要作玄妙話會。若作話會。多一重障耳。六祖壇經。最為心地法門之指南。但中下根人。不能湊泊。以無工夫故耳。永嘉集一書。實是壇經注腳。若見解依六祖。用工夫如永嘉。何患不一超直入。只恐作話會耳。楞伽最是直捷。只是難看。獨此二書可為羽翼。願公留心念之。

   與陳劍南貳師

   承示近日於楞伽壇經探討。工夫頗進。此則大為足下慶倖。古人雲。生平無限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消。以諸苦皆生於有。故佛說三界苦趣。謂之三有。所言空門。非空無之空。乃刳空之空。居士雲。但願空諸所有。謂內空諸想。外空諸緣。內外皆空。心境俱泯。則諸苦自絕。此禪門出生死之捷徑也。所雲淨土文。此又出苦海之要津。安可以淺近視之。試為足下略言之。佛者覺也。即吾人本有靈明性耳。吾心本來是佛。即六祖所雲。本來無一物。若了此本來無物。即頓見自心本來佛性。是名成佛頓教法門。此外非別有佛可成也。言淨土者。有二種。謂事土理土。在事則涉有相修為。種種行門。即龍舒淨土文所說。乃接引中下根人之秘訣。所言理土。乃諸佛諸祖自受用之境界。名常寂光。言常則不變。寂則不動。光則不昧。即吾人自性之本體也。故雲唯心淨土。自性彌陀。又雲。心淨則佛土淨。又雲。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此乃上上根人所證境界。壇經淨土之旨。蓋謂此也。所雲修淨土者。以念佛為主。蓋淨自心之方法耳。吾人日用萬苦交錯。穢濁本心。如污濁水。若急流猛焰。念佛一聲。則五內清涼。諸苦頓歇。此即佛救眾生之苦也。以念佛故。心垢頓除。一念清淨。所遇之境無非極樂。風聲月色無非真境。觸目無非淨土。舉念皆見彌陀。又何待三寸氣消。過十萬八千佛土之遠哉。此種法門。第一要決定志。第二要放得下。第三要隨得緣。然隨緣即安命也。第四要認得真。即不惑也。第五要厭苦切。然厭苦心切。則欲念自除。不退屈也。以此五訣。單持一念。如大將身陷重圍。決志突出。一人單刀與萬人敵。勇決如此。則生死怨賊。眾苦魔軍。不戰而自退。此所謂真將軍也。佛經雲。與煩惱魔死魔共戰。有大功勳。出三界。破魔網。爾時如來一大歡喜。此正所謂向空門而消豪傑之氣者也。貧道自幼離俗。即切志此事。生平所遇魔壘甚多。皆力戰而退。然雖未出重圍。今可自稱佛門上將。不啻李廣飛騎。此事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安敢向俗人道。以此事。臣不得獻於君。子不得獻于父。又安敢為世俗友人乎。今足下猛然發此信心。蓋宿種有在。只待時而發。今見淨土一書。蓋春雨也。如膏之澤。潤已蕉之芽。此造化之機甚微。是亦足下受福之始也。貧道嘗謂。吾人處世。日用不過一飽食。一安眠耳。此外皆長物也。今既不得飽食安眠。且又拌死營營。以求悅人之耳目。以增自己之苦海。此可稱智人乎。既不得世閑受用。而出世之樂。又茫然不知。誠可憫耳。世閒事求之於人。出世事求之於己。在我所可必得者。舍之而不為。可為癡之至矣。如所云云者。皆貧道生平出家所證實到境界。殆非常流口舌者比。今計從十九歲出家。至五十八歲。四十年來。皆此一念。即今遭此大譴。於大苦猛火烈焰之中。得清涼地者。非別有方法耳。此事非足下有此大緣。必不敢道。恐掩口而笑耳。只如向來文字語言。種種皆從此中流出。自知就裏之妙。亦不能言。世人以文字目之。特淺淺耳。舉世法眼者稀。貧道年來混俗和光。此四字從小知妙。生平力學。近於十年之內。苦心操切。又今三年之內。稍得相應。可見涉世之難。至人不易學。不易至也。此獨與足下道耳。較之此事。全在逆境中做出。更見受用。且功更大。日劫相倍。此須大力量人。乃可為之。昔人有言。有將相之骨。無出家之福。此語不淺。然出家之難。亦非細事。貧道生平之苦。不啻足下萬倍。然受苦之志則與足下天壤矣。貧道自出家以來。凡所稱謂。與人未嘗言兄弟二字。何也。其心志在於獨行獨步。不與世俗為伍。此乃向上出世志也。今三年之內。方與交遊。稱兄弟。正是混俗和光。得力最初一步工夫。是知菩薩應世之心。妙在無方無住。為最上乘。六祖一聞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則頓悟本來。曠劫生死苦輪頓息。此豈小丈夫哉。此則貧道自知。向皆住於偏枯空寂之地。即若世人住於煩惱海中。無二致也。足下乃向住於有者。與貧道住空無異。今能翻然一蹋便破。即頓超貧道三十年工夫。可稱一超直入。此非拋卻現前境界。別求出路。若舍卻目前。別求解脫。則非愚即狂。永嘉雲。棄有著空病亦然。猶如避溺而投火。正謂此也。以與足下見面時難。前劄蓋先已作。臨封複讀足下來書。感激過越。乃對使據案草草。不覺葛藤如許。蓋慣曾為侶偏憐客耳。足下發此無上心。乃出世因緣也。又安可以世俗泛泛而應。故披瀝如此。足下以此劄參之。以消日月。未必不為清涼散也。
   又。
   前得來書。有歸心淨土之說。足下猛利如此。因而對使。據案草草盈紙。不知所云。大段極言。勸足下著實在不如意中。討個安樂地。所遇境緣難處。就在難處中。放下身心。任他呼牛呼馬。在我無可不可。此段受用。惟老子能之。即夫子未得此法門。未免處世為難。及見老子之後。被他痛處一錐。直透到底。當便得無量受用。至若對門弟子說。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與夫空空如也。此段皆了悟後的話頭。決不是在前頭巾語也。吾人心中不淨。只是者些人我是非。執情放不下。意必固我。定要依我。方是好事。且我既要依我。而人豈不要依他人乎。此皆苦海穢土中事。只放下此心。心中便乾乾淨淨。快活無喻。何為而不可。坦坦蕩蕩。即此便與佛心相應。以此心念佛。則心心皆彌陀。念念皆淨土也。
   又。
   在省臨行。種種夢事。據其所述。了然目前。雖未盡信。蓋於言外。已得其微旨。大為快事。自古操行之士。慮其人品未定。罹患難者。恐其功罪不明。貧道今已兩得之。幸之幸也。即老死溝壑。又何憾焉。是故休老曹溪。志願益堅。儻徼六祖之靈。借一掊土。掩此枯骨。更複何慕。以此修崇之舉。其功雖钜。不以歲月計其速成。此心頗覺自寬。且法門佛事。如空中雲。原無定相。如亢陽禱雨。以精誠之至。無不克應。天時人事。其致一也。曉公天性敦篤。忠實君子。即名教中所難得者。惜乎氣過於躁。而心過於慈。故於小人之言。易動而無斷。貧道感知己之遇。且為地方作福。橫身於百折之鋒。而與生民除其害之大者。幸亦催僅自免。今區區力已竭矣。而事方無涯。安能以有限之精神。泛無涯之毒海。豈有智者所甘心耶。去歲非貧道在。則地方大有可畏者。今秋極欲邀貧道往。故力辭之耳。貧道自視此身。為法門所系。將徼佛祖之靈。托之以為萬世功德。是大有過於此者。敢不自愛。今多方委曲。始遂藏跡之計。況自今以望。故吾不遠。豈忍蒙不潔。又為淨土之污辱乎。鳥不厭高。魚不厭深。曹溪將為邱隅也。足下知我者。以為何如。承示念佛。須持數珠。此繫念工夫最親切。向日不敢言者。恐足下有恥心在耳。今既須之。謹將自持伽南香珠一串奉上。但把持已久。香氣雖無。而精神已滿。知足下得此。必能頓入歡喜藏也。

   答楊元孺元戎

   古人雲。熱亂場中難當冷眼。以三界無安。猶如火宅。出入其中者。靡不為其燒煮。若從烈焰中。覓得一片清涼地。非冷眼人不能得。苟能當下一念清涼。頓見大地皆冰。自不在身心世界中。作歸宿也。此從上大力量人。遊戲生死場中。能轉塵勞作佛事。化煩惱作菩提者。特仗渠一隻冷眼。一片冷心腸耳。更有何神通妙用哉。此言甚易知。甚難見。且如佛祖單以諸法如夢一則語。為出世要路。而世之智愚。例皆能言人生如夢耳。其語雖似。其意則非。其實未曾真真實實。一眼觀破人生如夢也。若果覷透。則自然能與一切榮辱利害。得失是非關頭。掉臂而去矣。又誰敢攖其鋒哉。其實就中無甚玄妙。至於最初一步。不無其方。吾人處世。先要將夢中事。試舉向目前。細細觀察。定要的的。看到不覺發一大笑處。到此則頓覺尋常說如夢話頭。迥然不同矣。即將一同處。一念轉將目前境界。置向夢中細細觀察。看到昏沉沉重顛倒時。忽然猛覺來。如此則回觀生平。向來歷過一切種種境界。諦實求之。了不可得。了不可得處。即是諸佛祖師出生死第一關也。 

上一篇(憨山老人夢游集第6-10卷) 回目錄 下一篇(憨山老人夢游集第16-20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