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果欽哲仁波切


分享 列印 迴響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Google+ 閱讀尺

上師瑜伽之精髓

 上師瑜伽之精髓  頂果欽哲仁波切

 

 

念起出定時,複觀我們自己為金剛瑜伽母,蓮花生大士在我們頭頂上方。不必再精心觀想眷屬等其他細節。只須憶念上師位於我們頭頂上方,在我們的日常活動中保持一種強烈的信心。

上師瑜伽的精髓即是恒時憶念上師:當歡樂時,憶念上師;當悲傷時,憶念上師;當遇到順緣時,感念上師的恩德;當遇到障礙時,向上師作祈請並唯一依賴上師;坐時觀上師於自己頭頂上方;行走時觀上師於自己右肩上,仿佛自己在轉繞上師;飲食進餐時觀上師於自己的喉輪並獻新;每當穿上新衣服時,先供養上師,然後觀上師將它賜予自己再穿。

晚上將要入睡時,觀想蓮花生大士在自己的心輪,大小如大拇指的第一節,坐於四瓣紅蓮花上。他放射出無量光芒,照徹世界,把屋子和整個宇宙都融入光中,其後返融於自己心中。此即是我們睡眠時應安住之光明境界。若尚未入眠,則反復作如上觀想。

當清晨醒來時,觀想上師從自己心中顯現,升起端坐於自己頭頂上方,於虹光蘊團中慈悲微笑。

此即是我們憶念上師並於日常活動中運用信心的方法。並且假如死亡突然降臨,最好的修法是將自己的意與上師之意融為一體。在三“有”的一切痛苦中,最劇烈者則是命終之苦。于此時可以修頗哇法,把心識遷往淨土。上師瑜伽是修持頗哇最甚深最精髓之道。

最後,此上師瑜伽法以如下甚深祈禱文作回向印持:
“願我與一切有情抵達道之究竟果位──證悟實相!
獲暇滿人身、為師攝受、得其竅訣並付諸實修,
願我們四灌之種子淨除四障,開花結果為四身,
證得四身已,願我們證悟究竟正覺!”

在我們每座修法的末尾,應該用諸如此類的如意寶願文作回向印持。

歸納而言,上師瑜伽是一切修法之精髓並且簡便易修。它具足無盡加持而無有危險。它是印度與西藏所有宗派的聖者們主修之法。修持上師瑜伽將會遣除所有障礙,得到一切加持。通過將我們的意與上師之意融為一體,並安住於此無二雙運,將會證悟勝義自性。此即是為何我們要恒時珍視上師瑜伽並把它作為我們最重要修法的原因。

總之,如我前面所述,我們的一切修法和行為都應以三殊勝作攝持。首先,我們發心不僅是為自己,而是為一切眾生而修持,因此我們具最珍貴的發心,即願引導一切眾生至正等覺。

其次,正行修持時我們一心一意專注於前行的每個修法:轉心四思維、皈依發菩提心、金剛薩埵修法、供曼紮與上師瑜伽。身的行為、語的念誦、意的觀想都應該全神貫注無有散亂。當專注于身的行為時,我們不應讓我們的語打開綺語之閘門;當用嘴念誦時,我們不應讓我們的意從修持上(如脫韁野馬)亂奔。正行即是一心專住,不為外緣毀壞而無緣殊勝。對於具有很高修證的行者,此第二點即是恒時住于諸法空性之證悟中。

第三殊勝是結行回向修法善根。不論是我們過去已經積累的,還是將在未來積累的所有善根功德,我們都回向一切眾生成佛道。我們的發願回向應與過去諸佛菩薩的回向那樣廣大無著。


結語

本上師瑜伽修法屬於龍欽寧提傳承,但這並不意味著因為它屬於某個特定傳承就有局限性。雖然在此我們觀蓮花生大士於皈依境之中央,而在新譯密宗傳承中,如來金剛持(多傑羌)位於上師瑜伽所觀之中央,但它們的性質是一致的。主要的重點在於真實修持前行法門。若沒有前行的基礎,正行將無法斷除妄念,會為它緣毀壞,而無法達致究竟目標。這就好比在結冰的湖面上造了一座豪華的大廈。沒有打好前行的基礎,不應開始任何正行修法。晉美林巴尊者在此法本結語中說:“通過圓滿此前行修法,你最終將往生桑東巴瑞(銅色吉祥山)刹土。”

因此,當前你可能住在一個離開佛陀轉*輪之地很遠的國度,但由於自己的善根你能夠得遇正法並開始修行。這是你具有很好因緣的征相。但為了于道上進步,你必須找到具德上師(作為依止),否則自己所有的努力都將徒勞。找到具德上師已,應根據他傳授的竅訣修習,記住此前行修法涵蓋了所有經部續部諸道之竅訣要點,能實修此前行真的非常幸運。

我曾從自己的上師蔣揚秋吉羅珠和協慶嘉察仁波切接受過這些教言許多次,現在我已經與你們分享了這些教言的精髓。

輪涅轉捩點

在過去的生生世世中,沒有一個眾生未曾作過自己的父母,作父母時待我以極大的恩德。於是我們不應分別怨親,而應自然地對所有眾生產生如同對此生父母一樣的珍愛感覺。他們中每一位都毫無例外地只希求安樂,然而卻為無明所蔽,他們並不了知安樂真正的因是修持正法。同樣地,他們中每一位都不想受苦,但他們卻不知道自己受苦的因乃是源於不善業。僅僅如此思維就會在我等的相續中生起洶湧的大悲浪濤。

然而,僅僅具有悲心的感覺本身不足以真正地幫助所有眾生抵達正覺的勝地。如今我們已經獲得了珍寶人身,得遇了具德上師,並接受了他的教言而進入佛法之門。由此我們發現自己正處於一個關鍵的轉捩點──我們既可以(選擇)向上升也可以向下墮。我們現在主要的動機必須是希望將一切有情置於圓滿的正覺。當然同時我們也需要承認在目前我們尚不具備把眾生從輪回中解脫的能力。因此至關重要的是,我們首先要圓滿自己內在的潛能及其所有功德。應以利益一切眾生為目標的最勝發心,盡最大努力來聽聞、思維以及修持佛法。

那麼為了解脫所有眾生並讓他們得到至高無上的證悟,我們可以修習什麼法門呢?此時此刻,我們擁有此最寶貴的人身,它不僅僅是某種平凡的肉身,而是圓滿的(成佛)所依。它具足了八閒暇、十圓滿,因此可以被稱為“珍寶人身”──得此才堪能修持正法。

然而僅擁有此人身本身還不夠;我們應立刻把它用來修持正法,因為死亡隨時會到來。我們必須了知的一個事實是:所有諸法──包括外器世界以及內情眾生──全部都是無常。他(它)們就象閃電劃過虛空,或是瀑布飛留直下,沒有一刹那的住留。外器世界四季交替,晝夜更迭,時時刻刻都在變化中;一切眾生亦複如是(在不斷新陳代謝中)。如經雲:“生際必死,聚際必散,合際必分,高際必墮。”

因此我們應該抓住此生獲得人身的機會,而修持佛法求正覺;而不應浪費暇滿,糾纏於世間閒雜事務,總是尋求滅敵護親,或專注於照料自己的生意買賣、土地和財物。當我們正沉醉于這些事物時,死亡會突然降臨於自己身上,那時再修持正法則為時已晚。

無論你有多豔麗,也絕不能欺瞞得過死主;無論你有多富裕,也絕無法買回片刻生命;無論你多麼有權有勢,自己所有的財物和世俗成就最終都全然無有用處;命終之時唯有佛法能帶來助益。

雖然此點很關鍵,但僅僅憶念死亡尚有不足。(還應思維:)現在我們擁有良好的健康,身心自在,我們需要把自己全部的精力投入于修持正法。我們應該日復一日地再三反省,確保自己沒有浪費自己的生命,並竭盡全力地把上師所傳的無價竅訣妙法融入自己的相續中。

如果堪能如此而行,那麼最上根的修行者在死亡時會遠離一切恐懼並認證出究竟自性之法身;中等根器的修行者會有把握不為中陰境界中顯現的諸相所惑,進而獲得成就;而最普通的(下根)修行者也會沒有悔恨,因為自己確信已經盡了最大的努力修持正法,所以不會轉生三惡趣,而會找到下一世繼續修法需要的所依。

必須了知的是,在死亡時我們就象從酥油中抽出毛髮般離開此生獨自而去,包括自己所珍愛的身體在內的一切都要捨棄。人死並非如燈火熄滅或灑在幹地上的水乾涸消失;而必然會轉生,且此轉生取決於我們的善業和惡業。若我們積累了諸多惡業,則會轉生於惡道。不管我們多麼渴望能轉生於天道,除非我們為此積累了諸多善業,否則這將是不可能的。如雲:“現在所受者,過去所造業;現在所造者,將來受果是。”因此我們千萬不要鄙視積累乃至最微小的福德和善業,因為其果報可能是極大的;也絕不應放縱自己哪怕去造一丁點的惡業並認為這是微不足道的。

依止真正的上師並接受其教言,意識到惡業乃是吾等在無邊無際的輪回中漂泊的因,我們必須很小心謹慎地辨別取捨自己的行為。

因此,我們需要確保自己的行為被三殊勝所攝持。首先是前行發菩提心──發願為了一切眾生而修持成就此等法門;這讓我們的修行為最勝方便所攝。其次是正行無緣專心一意地住於等持;這使我們的修持不為違緣障礙所壞。最後結行把所有功德回向利益一切眾生;這使得我們修行的善根在直至成佛之前持續增長。回向功德和善業的最佳方式是為所有眾生成佛而作回向。

以此三殊勝為導,我們應經常不斷地努力行持善法。我們可能具足各種世間的福德善根,這些會給我們帶來諸如長壽和富裕等暫時的果報;然而一旦這些福報享盡,我們仍會再次墮入三惡道。儘管根本乘(小乘)的聲聞和緣覺行者可以讓自己從輪回中解脫,但他們成佛所用時間極其漫長,要經歷許許多多劫。經由菩薩所行瑪哈衍那大乘勝道,為了饒益一切有情,我們可以迅速地成就佛果。

如果我們真心希望從此輪回大海中得到解脫,那沒有什麼比找到真實無欺、廣大究竟的皈依處更至為重要了。但首先我們需要了知輪回之自性,只有當我們意識到輪回徹底是眾苦充滿,我們的心相續中才會生起強烈的出離心。(否則)我們只會不斷地想著輪回是舒適愜意的,而連欲求逃離輪回之念都不會生起。由此可見,深入思維輪回過患並了知自己就猶如犯人身陷牢獄一般被囚禁於輪回中,是多麼重要。囚犯若僅僅依靠自己的力量來脫離牢籠是不可能的,而唯有向身居高位具有權勢者求助方可得救。出於完全相同的道理,我們需要那些自己已經超越輪回的聖者的救助。

我們也許會琢磨:“輪回是從何時開始的呢?”除了遍知的佛陀以外沒有人能夠(就這樣)指著說:“這就是輪回的開始。”我們在無數生中一直被輪回苦海的幻相欺騙著,如果不採取對治辦法這種情形還將接著持續下去,經年累劫。佛陀在《正法念處經》中雲:“如果把我們在過去世中曾經轉生為昆蟲的肢體堆集一處,將比須彌山王還高。”

我等凡夫所不能認識到的是,輪回唯一即是痛苦。就如患了黃膽的病人看到白海螺都呈黃顏色;無論他們多麼努力去看,他們也絕不會看到它呈現白色。

遍佈輪回有三種苦,所謂苦苦、變苦和行苦。苦苦是指舊苦未盡又遭新苦;一個例子是地獄道和其他惡道眾生連續不斷地遭受著的痛苦。變苦是指恒時不斷地經受樂、苦的交替更迭。有時我們會享有安樂、財富和名聞,但它們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譬如,一個令人愉悅的夏日,我們與諸朋友去野餐;此刻我們安坐於草坪上,輕鬆愉快、無憂無慮、心滿意足,但突然我們卻被毒蛇咬了。此即為變苦。行苦是指遍佈輪回各個角落並永遠潛藏其中的苦。甚至諸如無色界天等高層天界的天人,可以住於很深的三摩地,但仍無法離苦。當他們住於禪定的引業窮盡後,他們還會再次墮入三惡道,因為他們並沒有根除自己的內三毒。

為從此三有的苦海中解脫,我們應該尋求依止怎樣的皈依處呢?諸如山神、星曜、風神、水神或其他大力鬼神等,自己尚未從輪回中解脫,不能給我們永久廣大的庇護,它們只會讓我們失望,因此這些凡庸的對境不堪為我們的皈依處。唯一最勝無欺皈依處,即是遠離了貪嗔、冤親平等、對一切眾生都具足大悲的佛、法、僧三寶。

佛陀顯化為三身與五智,圓滿具足一切斷、證功德;法即是佛陀所宣演的法門,開顯我等滅苦之正道;僧即是具足教、證功德的修行團體。

最密的層面上,上師總集三寶於一體:上師的身為僧眾,語為妙法,意為佛陀。上師就象如意寶,總集了一切皈依處,他的究竟自性超越了庸凡之意。憶念上師即是憶念一切諸佛。因此,全身心地依止上師,這本身就具足了皈依的全部意義和要旨。

隨後,邁向正覺之主要道即是發菩提心。到現在為止,我們尚分別敵友,憎惡怨敵珍愛親友;但如今我們應觀想所有眾生都平等無別地是我們此生對自己具大恩德的父母。若我們靜下心來思維我們的父母對自己有多麼恩重如山──他們是怎樣哺育撫養我們長大,把他們所有的心血都奉獻於我們的利益和安樂──那我們自然而然的唯一反應和願望將會是想方設法報答他們。

所有眾生都希求安樂並不欲受苦,但由於他們並不知道正確的方法途徑,他們所做的一切都只是給自己造下更多更大的苦因。所想和所作完全背道而馳。為了讓一切如母有情從痛苦中解脫並引導他們趨向正覺,我們不僅應在心中對他們生起強烈的大悲心,更應付諸行動,努力行持六波羅密,即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並以般若波羅密證悟“無我”

上一篇(直指大印觀---解析自心本性) 回目錄 下一篇(《修行百頌》(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