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分類
師長簡介(1)
 
最新文章
有關於一心不亂
能海師父講授之CD目錄
我們的師長
入中論善顯密義疏;南山律在家備覽授課
解行林佛學院已經過[宗義寶鬘]學習,現正學習[廣論毗缽舍那]]
入中論善顯密意疏補充資料01
20100617《入中論善顯密意疏》補充資料
用世間語言詮釋佛法的弊病。例:比較【自他相換】與【同理心】,由於心識顯現不同,所造就不同。20101016刊登
《六祖壇經》補充資料── 20101015
法師在《解行林網路佛學院》上的開示
[宗義寶鬘]經部宗:自相、共相,總、別等等之補充資料
修行有五道,所謂「道」,我們了解嗎?我們又了解如何得到「道」嗎?
我們的善業,是否緣到輪迴眾生的「業與苦因」?若耽著為實有,由「薩迦耶見」所推動的善業,是輪迴之業,集諦所攝。
《南山律》補充資料 20100916
毗缽舍那CD32T3上課師父的補充20101102
於此網,還有能海師父其他的精彩講說文章,歡迎參閱。
一邊聽能海師父的授課錄音,一邊閱讀文字
《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NO.04
《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NO.05
《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CD14)
《菩提道次第廣論》毗缽舍那(CD50)
《菩提道次第廣論》毗缽舍那(CD51)
 
 
入中論善顯密意疏補充資料01

【卷一】p.37~ 《入中論善顯密意疏》相傳是宗大師開悟後所著的論著,宗大師關於中觀思想所作的論著有五本:(1)廣論的毗婆舍那(2)略論的毗婆舍那(3)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4)入中論善顯密意疏(5)中觀根本智慧論(解釋中論)。 《入中論善顯密意疏》NO.1補充資料── 2007/3/9及3/11 1、判斷該論著所屬之品類,方式有二:1、從皈敬頌;2、從內涵。 經藏:皈敬頌中有「頂禮一切諸佛菩薩」之頌詞──定學 律藏:皈敬頌中有「頂禮一切能仁」之頌詞──戒學 論藏:皈敬頌中有「頂禮文殊菩薩」之頌詞──慧學 2、皈敬頌之所為義:稱揚殊勝皈敬功德而修皈依,息滅造論之障礙,且自利與利他。 3、「釋第一勝義菩提心」 ○1何以在此要特別說明勝義菩提心呢?因為有一類人說:「菩薩在第一地起始能稱為菩薩。」,由此推知,此類人認為大乘資糧道、加行道都不是菩薩。若如是說者,則與經論所說相違。如《聖彌勒解脫經》云:「善男子,譬如破碎金剛寶石,然能映蔽一切勝妙金莊嚴具,亦不棄捨金剛寶名,亦能遣除一切貧窮。善男子,如是發起一切智心,金剛寶石,縱離修習,然能映蔽聲聞獨覺,一切功德金莊嚴具,亦不棄捨菩薩之名,能除一切生死貧窮。」此經是說雖未學習勝行,然有此心便名菩薩。又,《入行論》云﹕「發菩提心剎那後,諸囚繫縛生死獄,然應稱為善逝子。」又云﹕「今日生佛族,今為諸佛子。」。 ○2又有一類學者,引《入中論》認為不談異生道的自性差別及世俗菩提心,其引論說:又如聲聞不許順決擇分為初果向,如是將入地之菩薩,《寶雲經》云:「上上勝解行位法性,無間當入初地,猶名未發菩薩菩提心地。」。彼經又釋住此勝解行剎那菩薩云:「善男子!譬如轉輪聖王,超過人色,未得天色。如是菩薩亦超過一切世間聲聞、獨覺地,未得勝義菩薩地。」,其說明:此中,說無間入見道之聲聞所住是順決擇分,說無間當入初地菩薩為〝將入地菩薩〞,或住〝上上勝解行位法性〞,不說菩薩順決擇分。因為若把大乘異生地,但名為未發菩提心地,或勝解行地,都是不論道自性差別的;若說順決擇分,即有順解脫分,那就有道自性差別了。接著又說:如是五道的建立,對此宗(中觀宗)而言,其不完全適用,明矣。復又,照此所說,菩薩無間當入初地,猶名未發菩薩菩提心地,其不許世俗菩提心,也是很明顯的。在其文中又說:《入中論》於菩薩十地立第一菩提心極喜地、第二菩提心離垢地、第三菩提心發光地、第四菩提心燄慧地、第五菩提心難勝地、第六菩提心現前地、第七菩提心遠行地、第八菩提心不動地、第九菩提心善慧地、第十菩提心法雲地等,便依文解義的認為《入中論》中無【勝義】二字,便說沒有所謂的勝義菩提心,並說全文並無世俗菩提心之理。 ○3依我之見,如果只是因為論中沒有說到【勝義】二字便認為沒有勝義菩提心,甚而說無世俗菩提心,這種說法顯然如同《入行論》中所說:「天未明聚會不散之妄談也。」。因為在《入中論》的論著內有引龍樹菩薩所造《中觀寶鬘論》,頌云:「本謂菩提心,堅固如山王,大悲遍十方,不依二邊慧。」。然《中觀寶鬘論》原名為《向國王進言之寶鬘》,是龍樹菩薩將深觀見及廣大行相互結合之論著,共有五品,其中第三品名積聚菩提資糧,均在說明世俗菩提心如何累積資糧,又龍樹菩薩在《釋菩提心論》中說:「如經所云,如覺悟薄伽梵及諸大菩薩等發大菩提心,我今亦為諸眾生等:未離令遠離、未脫令解脫、未息得歇息、未涅槃證涅槃故,從今起乃至無上菩提前,定發菩提心。現行密咒門之眾菩薩由此世俗相故,發起世俗菩提願心者後,修習勝義菩提心力令生起。」。由《中觀寶鬘論》、《釋菩提心論》這二部論中皆有說明世俗菩提願心及勝義菩提心,而月稱論師的《入中論》中亦曾引《中觀寶鬘論》,依此來看,這位學者認為月稱論師不談世俗菩提心的觀點,顯然與事實相違,且作了錯誤的解釋,如果不是這樣的話,就是月稱論師不懂龍樹菩薩的著作。這位學者的著作中又說:遍讀漢譯《般若》、《華嚴》二經及龍樹、提婆諸論,均不見世俗、勝義二菩提心之名。可是前面所引龍樹菩薩所造《釋菩提心論》文中確有提及世俗菩提願心及勝義菩提心啊!難不成此論是偽造的嗎? ○4這位學者曾引《入中論》文:「又如聲聞不許順決擇分為初果向,如是將入地之菩薩,《寶雲經》云:『上上勝解行位法性,無間當入初地,猶名未發菩薩菩提心地。』。彼經又釋住此勝解行剎那菩薩云:「善男子!譬如轉輪聖王,超過人色,未得天色。如是菩薩亦超過一切世間聲聞、獨覺地,未得勝義菩薩地。」,而說:若把大乘異生地,但名為未發菩提心,或勝解行地,都是不論道自性差別的。又說:五道的建立,對此宗而言,其不完全適用。 ○5這種說法,根本違背了《宗義寶鬘》所說內道各宗派均以五道來安立其斷惑證果之次第。同樣的,在《宗義寶鬘》中觀應成派「道的建立」中的「道之自體」主張:三乘各有五道的建立,並且根據《十地經》建立大乘十地。這位作者所引的《寶雲經》,事實上是月稱菩薩引此經來建立世俗菩提心及勝義菩提心的區別,其論式為「上上勝解行位法性,無間當入初地,猶名未發菩薩菩提心地。」「善男子!譬如轉輪聖王,超過人色,未得天色。如是菩薩亦超過一切世間聲聞、獨覺地,未得勝義菩薩地。」,論式之意:加行位之菩薩(有法),不得勝義菩提心(反之即得世俗菩提心,此以《釋菩提心論》證之)。以未獲得諸法實相(因),如聲聞不許順決擇分為初果向(譬喻)。由此論式可以知道:《入中論》引《寶雲經》是在說明,菩薩入初地以後,已得勝義心(現證空性),已超異生地。此時唯應以勝義菩薩之名稱呼。不應稱以不相稱之名,以彼已成聖者故。由上種種理路,事實上並非如這位學者所言,無勝義菩提心,亦無世俗菩提心。 ○6又,這位學者又說:「又許二諦唯是建立在一切所知法上,非彼能知。而菩提心既是能知,又是由名言建立,是則不具二諦建立的基礎,所以,不能依二諦成立二種菩提心。」。這種說法極端矛盾,在因明之法相學中所說〝所知〞之定義是「堪作覺境」。既然是定義一定互遍。而這位學者,竟說:「一切所知法,非彼能知」,這種說法顯與因明學中〝所知〞的定義相違。故應為:菩提心既是能知,又是由名言建立,是則應具二諦建立的基礎。且月稱論師《明顯句論》說:「何謂世俗有?即世間名言義。」,而在《集量論》說:「所知唯世俗、勝義二諦。」,既然認為是世間名言義,又何來不具二諦建立的基礎呢? ○7應成派建立二諦,乃以觀擇名言之量所量得的任何事物,而此〝觀擇名言之量〞是因為對應於其所量得之事物而成為〝觀擇名言之量〞,這是世俗諦的定義;又,以觀擇究竟之量所量得的任何事物,而此〝觀擇究竟之量〞,是因為觀待於其所量之事物,而成為〝能觀擇究竟之量〞,這是勝義諦的定義。因此,依〝名言量〞去通達且欲拔一切眾生的苦及苦因,而欲求無上正等菩提,即稱為世俗菩提心;依此世俗菩提心所攝,並以〝觀擇究竟理智之量〞所量得的一切法之究竟本質──空性,取名為勝義菩提心。何以說其為取名?如《般若經二千五百頌》云:「菩提薩埵,是隨知薩埵之增語。謂能隨知一切諸法,云何而知?謂如實知無實、無生、亦無虛妄,非如異生所執所得,故名菩薩。所以者何?謂菩提不可執,菩提不可作,菩提不可得。善勇猛!如來不得菩提,以一切法不可得故,一切法不可得故名菩提。如是乃名諸佛菩提,非如言說。善勇猛!若發菩提心,謂吾將此心發菩提心,及於彼菩提發心,執實有菩提者,此不應名菩提薩埵,應名發生薩埵。何以故?以執有生,執有心,執有菩提故」。又云:「菩提無相,離相自性。如是隨知乃名菩提,非如言說。善勇猛!了知諸法故名菩薩。善勇猛!若不知法未隨知法,自云我是菩薩,此離菩薩地極為遙遠,離菩薩法極為遙遠,以菩薩名欺誑天人阿修羅等一切世間。善勇猛!若唯此名便成菩薩,應一切有情皆成菩薩。善勇猛!非唯語業名菩薩地」。經中明顯說明:菩提無相,離相自性,如是隨知乃名菩提。此經文之意即取名。何謂唯取名呢?即假名言安立。此係指初地以上,一心專注空性,身心與空性如百川歸海,成為一味,無見相二分,如是心相,假名為勝義菩提心。又在蓮花戒論師所著之《修次中篇》中說:「勝義菩提心者,出世間、遠離一切戲論、極明晰、勝義行境、無垢染、不動、如無風之油燈之續。」,可知諸法實性應如聖者所得而得,故彼所說之菩薩應是勝義菩薩,非異生菩薩也。此與《入中論》中所說:「唯應以菩薩名稱說,不可以餘名稱說,已是聖者故。」相同。從所舉之《修次中篇》文中,很明顯的看到文字上有勝義菩提心啊! ○8又若不許異生具世俗菩提心的話,則於經論所說相違。因為在《聖彌勒解脫經》中云:「善男子,譬如破碎金剛寶石,然能映蔽一切勝妙金莊嚴具,亦不棄捨金剛寶名,亦能遣除一切貧窮。善男子,如是發起一切智心,金剛寶石,縱離修習,然能映蔽聲聞獨覺,一切功德金莊嚴具,亦不棄捨菩薩之名,能除一切生死貧窮。」此經是說雖未學習勝行,然有此心便名菩薩。又,《入行論》云﹕「發菩提心剎那後,諸囚繫縛生死獄,然應稱為善逝子。」又云﹕「今日生佛族,今為諸佛子。」。 ○9由上可知,對於《入中論》中十地無勝義之名,便認為無勝義菩提心的說法,不僅與入中論本文相違,亦違背其他之經論所說。更違背了佛教內部共許的四依──其中第二依「依義不依語」。若如此類學者所說,只執經文字面上所說,而不依正理來抉擇義理的話,佛亦曾於經中說:「父母應殺」,如此,應如何解釋呢? ○10又《現觀莊嚴論》第一品亦明示:佛說法分了義、不了義,不了義中又分堪能認許為如實語之經(如宣說有為法無常之經)及不堪認許為如實語之經,其中第二不堪認許為如實語之經又分二:1、主說用意的具意趣經(文句無倒說而具有所為義);2、主說意趣的祕密意經(文句是倒說而具有所為義)。此意於《莊嚴經論》曾說:「平等性別義,再者為別時,彼有情意樂,應知四意趣。」,此偈頌所說是屬於具意趣。《莊嚴經論》又說:「令入祕密意,及相祕密意,對治祕密意,轉變祕密意,此即四祕密。」,這偈頌是指祕密意。 ○11再說,佛曾於經中對於布施作輕蔑之言說,若依此類學者之見──因《入中論》中無勝義二字,便認為無勝義菩提心的依語不依義之見,是否應認為佛陀的語功德不圓滿呢?殊不知,勝義菩提心並非真實菩提心,乃假名言安立為菩提心,內外道多於此義誤會,甚至以為住空性,即是修〝真實菩提心〞,彼等不解有〝世俗菩提心〞也。故又有說:「證空性時菩提心自然顯現」者。若你要這樣說的話,我有二問:1、是證空性的當下(定中)生起菩提心呢?2、亦或是證空性後(出定)而生菩提心的呢?若是證空性的當下生起菩提心,所有內道均共許證空性當下無見相二分。且《入行論》中云:「若時或實或非實,於觀慧前皆不住,爾時別無所執相,無所緣故極寂靜。」此說於根本智前無世俗顯現,如此又何來的生菩提心呢?又,空性是無為法,菩提心是有為法,體性根本不同。體性不同又能生的話,那黑暗亦應可生光明了!亦與龍樹菩薩《中論》所說:「諸非自非從他,非共非無因,諸法隨於何,其生終非有。」的「非從他」相違背。故說無為法(空性)生有為法(菩提心),很明顯的是錯誤的!由上面所說應可了知,空性的體性和菩提心的體性是全然不同的,所以,出定以後,若往昔無菩提心的熏習,卻能無因而生的話,也違背了《中論》所說的「非無因生」。由上面所提出的二個疑問,假若你還要認為自己的說法正確的話,倒不如說龍樹菩薩錯了!又,在經文中佛謂:舍利弗、目鍵蓮等為阿羅漢。而阿羅漢為已證空性者,若依你所說證空性時菩提心自然顯現的話,是不是佛之語功德不圓滿呢?為何佛僅稱他們為阿羅漢呢?因為應該稱他們為菩薩才是啊!

 

回首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