嗡嘛呢叭彌吽

 


《中觀大疏・正理海》補充資料 20110417

《中觀大疏・正理海》補充資料 20110417
1. 《入行論》云:「如是一切諸支分,能仁悉為般若說」如是欲寂滅他相續之一切苦,須證無上菩提,固須通達真如,為寂滅自身相續之苦。何須通達真如耶?龍樹依怙云:乃至有蘊執,其時有我執,謂乃至於蘊有實執,其時不能遮執我我所自性成就之壞見。若聲緣阿羅漢不斷盡壞見,誰亦不許,於此理須斷盡蘊實執,故聲緣聖人亦須通蘊非實有,寂天菩薩亦許為寂滅生死苦須證真如。此中廣解欲詳辨者,如人天導師極尊大寶一切智智賢慧名稱吉祥妙語先所作入中論廣解應知。作本注釋者,多謂本論不說聲緣通達法無我、是於論義顛倒誤解之說。「諸支分」有釋為唯依第八品而說,有釋為並餘施等波羅密而說,其說有二:僅就前後二品之關聯配合而說,前說亦通,然此中以後說為善也。 謂施等支分,為般若故說。或有疑言,通達真如,由於聞思,不須先修施等。總言通達空性雖須積集資糧,而如此中所說之菩薩行,則不須先修。如靜命論師言:「依於聞思抉擇空性」,此於《中觀莊嚴論》云:「先求真理智,勝解勝義已,緣惡見世間,遍發大悲心,精勤利眾生,增長菩提心,受能仁禁戒,悲慧所莊嚴。諸隨信行者,發大菩提心,受能仁禁戒,次勤求真智。」故其說有二,依空性轉變心之領納生起,亦不須先修彼支分,若爾通達無常等之領納,亦須同先修彼等故。生起證空性修所成之觀,亦不須先修彼等,雖未先修彼諸菩薩行,聲緣亦能證真如,如前所說故。若謂通達空性之般若為法身之親因,而施等諸方便,為其俱有因,依般若證彼果,須施等為助,故說彼等(布施、持戒)為般若而說。若爾亦當言般若為彼等一切支分而說,反推之亦相同故。是故若無通達空性之般若,二障種子皆不能斷盡。若僅斷盡煩惱障之種子,固不須無邊資糧以為莊嚴,而欲斷盡所知障之種子,則是所必須此中之義,亦以盡所知障為主,故言此諸支分,為般若而說也。龍樹許實執為煩惱障,本論師亦如是許。正法集經云:「心若平等住,則能如實遍知」。集學論云:「能仁言心平等住,則能如實而了知。」其所言平等安住即是止,如實了知即是觀。是即以第八品禪定波羅密為此品所明般若之因之支分也。《入行論》又云:「欲求寂滅諸苦者 是故應令般若生」欲求寂滅自他生死諸苦者,當生起通達真如之般若,先前所說施等支分,諸一切因地資糧,佛薄伽梵為生起通達空性之般若而說故。
2. 《菩提道次第廣論》云:「大乘行者是以是否生起菩提心為主,若以心相續當中何時生此菩提心,未生餘德(通達空性等)亦得安立為大乘行者。何時離此,或衰損菩提心縱有通達空性等功德,亦墮在聲聞地退失大乘。」意即若無二乘出離心,亦無法生起菩提心,以出離心須通達行苦,若不了知自身之行苦,亦無法了知有情之行苦。故《入行論》云:「於諸有情先,如是思自利(通達行苦),夢中尚未夢,何能生利他(有情心續的行苦)。」。 此中菩提心的定義,如《現觀莊嚴論》中所云:「發心為利他,為正等菩提。」其中發心為利他是利他之欲心所;為正等菩提是自利之欲心所。真實菩提心必須具足利他欲心所及自利之欲心所,若只具有其中一種的欲心所,如《入中論自釋》云:「如自所達法性,願諸有情皆能了達,此所發心,(取)名菩提心。」此僅緣菩提心所為之一分──利他。論又云:「應發如此心,願我拔濟一切世間皆令出苦,決定成佛。」此亦僅緣菩提心所為之一分──自利。論又云:「正法甘露妙味之因,永離一切顛倒分別為相(自利),一切眾生親友體性(利他),正欲求得如是佛果。」故應許為利一切有情欲得無上正等菩提,乃為圓滿菩提心之定義。然此發菩提心中之自利是指自利法身,以佛果雖具有勝色身及勝法身。勝色身以利他為主,勝法身則是以自利為主,然而在菩提心的定義當中之「欲正等菩提」之自利欲心所,是以自利法身為主。而自利法身是以斷煩惱障及所知障為主。然發菩提心是由於菩提(指佛果)之自利法身而為建立,非就所為(利益一切有情)而為安立。又,不於佛功德(利他身口意之功德)修信(心)而推動,則於佛位不希證得(以希求利他之色身必以獲得自利法身為主),如此,就不能滅除於成辦自利執唯寂滅即為滿足之心。此中由修習慈悲門中,見於圓滿利他定須大菩提欲得佛位者,此(欲得佛位之欲心所)能遮遣於利他中唯執寂滅為滿足之心,故唯修利他之慈悲門不能遮前自利滿足之執著,也就是須有欲求佛之自利法身之欲心所,否則會墮入唯自利即滿足之情況。以於小乘為求解脫生死,唯有一分斷證功德,雖有自利,然自利義不圓滿。故於佛之功德修敬信已,則能觀見欲圓滿成辦利他,定須先圓滿自利,故若不獲得佛之功德──自利法身為主,即使利他,易退入小乘,以自利未圓滿故。此為不退小乘最大因緣。如《入行論》云:「若除眾生貧,是施到彼岸,現在貧眾生,昔佛如何度。一切有(身、財)及果(果報),心(施)與諸眾生,說名為施度,以是施即心。」此中所謂圓滿般若波羅蜜多,即不觀待於他捨所施物,捐除眾生所有貧苦,若不爾者,現有眾多貧苦眾生,過去諸佛所行布施,當非究竟,是故身語非為主要,唯心為主──此為布施般羅蜜多。《入行論》又云:「惡有情如空,非能盡降伏,唯摧此忿心,如破一切敵。以皮覆此地,豈有爾許皮,唯以鞋底皮,如覆一切地。如是諸外物,我不能盡遮,應遮我自心,何須遮諸餘。」此為忍辱般羅蜜多。 又,《現觀莊嚴論》中云:「諸欲饒益眾生,由道種智成辦世間利。」此中了知三乘道者,即是成辦菩薩所求事之所有方便。故菩薩所欲求事者,謂是成辦世間義利,亦須遍攝三種(聲聞、獨覺、大乘)種性所化之機,故須學習彼三種種性等諸道。如龍樹菩薩所造《釋菩提心論》云:「如自定欲令他發決定故,諸智者恆應善趣無謬誤。」;《般若經》云:「以諸菩薩應當發起一切道,應當了知一切道,謂所有聲聞道,所有獨覺道,所有佛陀道,如是諸道亦應圓滿,亦應成辦諸道所作。」;《釋量論》亦云:「彼方便生因,不現彼難宣。」意謂行菩薩道者,自若未能如實了知三乘道,不能為他有情宣說開示法故。此於《入中論》明菩薩之三種正因時,頌曰:「大悲心、無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故菩提心的定義中之為利他有情,即是利他有情心續上的涅槃。亦是前面所說,必須了知行苦、善趣三種種性之無謬道,及《入中論》所說三種正因之無二慧。

回法開示回仁波切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