嗡嘛呢叭彌吽

 


瑜伽師地論211講(卷47-3)菩薩地第二持隨法瑜伽處增上意樂品第三

 

壬三、增上意樂(二)(即增上意樂品)癸一、歡

「論」云何菩薩增上意樂?

癸二、釋(二)子一、嗢柁南標

「論」嗢柁南曰:智者於有情,有七相憐愍,十五勝意樂,作十事應知。

「解」這四句頌,也就是把這一品的內容,完全地標立出來了。

子二、長行釋(二)丑一、七相憐愍(五)寅一、標
「論」謂諸菩薩於諸有情,深心發起七相憐愍。以諸菩薩具憐愍故,名善意樂、極善意樂。

「解」「謂諸菩薩於諸有情」就是很多的菩薩對於具足一切煩惱,見煩惱、愛煩惱都具足的眾生,「深心發起七相憐愍」他深刻地發起來七種不同相貌的憐愍心。「以諸菩薩具憐愍故」因為諸菩薩的內心裡面有憐愍心,所以他能發動,「名善意樂極善意樂」這七相憐愍就叫做善意樂,也叫做極善意樂。

寅二、徵

「論」何等名為七相憐愍?

寅三、列

「論」一者、無畏憐愍。二者、如理憐愍。三者、無倦憐愍。四者、無求憐愍。五者、無染憐愍。六者、廣大憐愍。七者、平等憐愍。

「解」這是列出來七相憐愍,下面再如以解釋。

寅四、釋(七)卯一、無畏憐愍

「論」謂諸菩薩,於諸有情非怖畏故而起憐愍,現行隨順身語意業,適可其心利益安樂,是名菩薩無畏憐愍。

「解」「謂諸菩薩」這是指前面說的勝解行地的菩薩,乃至入十地這麼多的菩薩,「於諸有情,非怖畏故」他們對於有煩惱的有情沒有怖畏的意思,「而起憐愍」而發起哀憐、悲愍的心,「現行隨順身語意業」這位菩薩他表現出來的行為,他的身語意業非常地柔和,「適可其心利益安樂」契合眾生的心情來利益你、來安樂你,令你心情安樂,令你得到利益,「是名菩薩無畏憐愍」。菩薩的動機是利益、安樂眾生,而表現出來的身語意行也都是隨順的,所以眾生容易誤會:「他害怕我!」現在說不是的,煖頂忍世第一的勝解行菩薩,他對於佛法的理解很高,用功修行也有了程度,他修止、也修觀,而且內心裡面出現與聖人相似的戒定慧,有這樣的境界,他看見眾生貪瞋癡的活動,感覺到很可憐,發出來憐愍心,叫做無畏憐愍。

卯二、如理憐愍

「論」又諸菩薩,於諸有情非不如理憐愍而轉,謂終不以非法、非律、非賢善行,及以非處勸授有情,是名菩薩如理憐愍。

「解」「又諸菩薩於諸有情」這些菩薩他對於眾生的憐愍是如理的,合乎道理的哀憐眾生,「非不如理憐愍而轉」並不是不如理的現起憐愍。「謂終不以非法、非律」謂這位菩薩他從開始到最後,他不會用與佛法不相應的,就是外道的法律、「非賢善行」不是有很多好的功德的品行、「及以非處」及不合道理的地方,「勸授有情」來勸導教授有情;「是名菩薩如理憐愍」。

卯三、無倦憐愍

「論」又諸菩薩,於諸有情如是憐愍,隨其所宜發起一切饒益事業,曾無厭倦,是名菩薩無倦憐愍。

「解」「又諸菩薩於諸有情如是憐愍」又諸菩薩,對於有情這樣的發起無畏憐愍、如理憐愍的時候,「隨其所宜發起一切饒益事業」隨順面前的有情所適合的,發動各式各樣的利益眾生的事情,「曾無厭倦」做這件事不是容易的,也容易疲倦,但是菩薩從來也沒有疲倦;「是名菩薩無倦憐愍」。若是在勝解行地,心裡面有奢摩他的人,有了疲倦,一入定就恢復過來,襌定能令他解除疲勞。若是入聖位的人,境界、智慧更高,更不會有疲倦的。

卯四、無求憐愍

「論」又諸菩薩,於諸有情不待求請,自起憐愍,為作饒益,是名菩薩無求憐愍。

「解」「又諸菩薩於諸有情」又諸菩薩,對於眾多的有情,「不待求請」不等待他來請求菩薩,「自起憐愍」菩薩自動地就發起憐愍心,「為作饒益」就採取行動為他做饒益的事情;「是名菩薩無求憐愍」。

卯五、無染憐愍

「論」又諸菩薩,於諸有情無愛染心而起憐愍,謂饒益他,不祈恩報,亦不希望當來可愛諸果異熟,是名菩薩無染憐愍,亦名菩薩無緣憐愍。

「解」「又諸菩薩於諸有情」,「無愛染心而起憐愍」沒有愛染心而起憐愍。「謂饒益他」謂這位菩薩不怕辛苦地,做了很多事情利益眾生的時候,「不祈恩報」他心裡面並不希望對方酬謝、感謝他,「亦不希望當來可愛諸果異熟」也不希望做了這件事,將來會得到可愛的果報,也沒有這種心情。沒有這種心情的原因,一定是要修空相應的止觀,在畢竟空寂上無有少法可得,所以才能不祈恩報、不求可愛的果報;「是名菩薩無染憐愍」;「亦名菩薩無緣憐愍」無染憐愍也名之為無緣憐愍。也可以這樣配:謂饒益他不祈恩報就是無染憐愍,亦不希望當來可愛諸果異熟,就是無緣憐愍。緣就是攀緣,無所求的意思。

卯六、廣大憐愍

「論」又諸菩薩,於諸有情所起憐愍,唯是廣大而非狹小。言廣大者,謂於一切諸有情所,雖遭一切不饒益事,而不棄捨;菩薩自身寧受非愛,終不以惡欲加於彼。是名菩薩廣大憐愍。

「解」「又諸菩薩於諸有情所起憐愍,唯是廣大而非狹小」又諸菩薩,對於很多的眾生,所起的憐愍心,唯獨是廣大的、而不是狹小的。「言廣大者:謂於一切諸有情所」廣大是指,於一切有情的地方,菩薩大慈大悲的饒益眾生,「雖遭一切不饒益事」雖然也遭遇到不饒益的事情,眾生說很多壞話來毀辱菩薩,「而不棄捨」菩薩的慈悲心不退轉,眾生毀謗菩薩,菩薩還是繼續地慈悲眾生,不棄捨眾生的。「菩薩自身寧受非愛」菩薩饒益眾生的時候,寧可遭受到不可愛的事情,「終不以惡欲加於彼」終究不會動起貪瞋癡的煩惱,想要殺害對方來出出氣;「是名菩薩廣大憐愍」這叫做菩薩的廣大憐愍。菩薩原諒眾生,不計較這件事,叫做廣大。

卯七、平等憐愍

「論」又諸菩薩,如是相狀、如是功德相應憐愍,普於一切諸有情類平等平等,於有情界無有分限,是名菩薩平等憐愍。

「解」「又諸菩薩如是相狀」又諸菩薩,像前面說的廣大憐愍的相狀,「如是功德相應憐愍」還是利益眾生、安樂眾生,與這樣功德相應的憐愍心,「普於一切諸有情類」普遍地於一切有智慧的、無智慧的、有罪過的、有功德的、有親愛的、有怨恨的,「平等平等」都是平等平等地去憐愍眾生,「於有情界無有分限」不會分出來這一部份我利益、饒益他,那一部份不要睬他,沒有這件事;「是名菩薩平等憐愍」。

寅五、結

「論」菩薩與此七種行相憐愍相應,名善意樂、極善意樂。

「解」菩薩與這七種行相的憐愍相應,叫做善意樂極善意樂。

丑二、十五意樂(五)寅一、標

「論」當知此中,淨信為先、擇法為先,於諸佛法所有勝解印解決定,是名菩薩增上意樂。如是菩薩增上意樂,當知略說有十五種。

「解」「當知此中淨信為先」應當知道此中,先要建立淨信,淨信就是對佛法僧沒有疑惑,「擇法為先」要學習佛法,要成就清淨無我的智慧,「於諸佛法所有勝解」通達佛法的智慧很有力量,「印解決定」印就是可信,通達了佛法僧、通達了佛法的勝義、通達了苦集滅道、通達了一切緣起的道理,這通達的智慧是決定無疑,不會有疑惑的;「是名菩薩增上意樂」。「如是菩薩增上意樂,當知略說有十五種」這是標,略說有十五種增上意樂。

寅二、徵

「論」何等十五?

寅三、列

「論」一、最上意樂,二、遮止意樂,三、波羅蜜多意樂,四、真實義意樂,五、威力意樂,六、利益意樂,七、安樂意樂,八、解脫意樂,九、堅固意樂,十、無虛妄意樂,十一、不清淨意樂,十二、清淨意樂,十三、善清淨意樂,十四、應調伏意樂,十五、俱生意樂。

「解」列出來這十五種意樂。

寅四、釋(三)卯一、辨十五相(十五)辰一、最上意樂

「論」謂諸菩薩,於佛法僧最上真實起勝意樂,是名菩薩最上意樂。

「解」「謂諸菩薩於佛」謂諸菩薩對於釋迦牟尼佛和十方三世一切諸法,「法」佛為眾生宣說的緣起法,有緣起甚深、有空性甚深,這都是法,「僧」隨佛修學聖道,已經得了聖道的這些出家人,「最上真實」佛法僧有種種無漏的戒定慧,在真實中它是最殊勝的,「起勝意樂」這個初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對於最上真實的佛法僧,心裡面非常歡喜,這樣子他也可以修學聖道,也可以發無上菩提心,廣度眾生;「是名菩薩最上意樂」。

辰二、遮止意樂

「論」又諸菩薩,於所受持淨戒律儀起勝意樂,是名菩薩遮止意樂。

「解」「又諸菩薩於所受持淨戒律儀」又諸發無上菩提心的菩薩,對於所受持的清淨戒法、清淨律儀,「起勝意樂」發起特別的歡喜心;「是名菩薩遮止意樂」這叫做菩薩遮止的意樂。能遮止你做種種的錯誤、犯種種的錯誤。

辰三、波羅蜜多意樂

「論」又諸菩薩,於所修證施、忍、精進、靜慮、般若起勝意樂,是名菩薩波羅蜜多意樂。

「解」又諸菩薩,對於所修證的布施、忍辱、精進、靜慮、智慧這五波羅蜜,要發起殊勝的意樂,這叫做菩薩波羅蜜多意樂。

辰四、真實意樂

「論」又諸菩薩,於法無我、補特伽羅無我、甚深勝義諸法真如起勝意樂,是名菩薩真實義意樂。

「解」「又諸菩薩於法無我」又諸菩薩對於法無我,「補特伽羅無我」眾生無我,「甚深勝義」法無我、補特伽羅無我,這是甚深的勝義,超過凡夫的境界,唯獨聖人清淨無分別的智慧境界,「諸法真如」把兩個無我統一,法無我也是真如、補特伽羅無我也是真如,「起勝意樂」發起殊勝的意樂,如果這樣觀察、思惟成功了,就是聖人;「是名菩薩真實義意樂」。

《金剛經》「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淨,即生實相」若復有人聽聞了語言文字的佛法,「信心清淨」無我的真如、離名言相的真如現前,那麼第一義諦就現前了,小乘就是初果、大乘就是初歡喜地,得無生法忍。

辰五、威力意樂

「論」又諸菩薩,於佛菩薩不可思議神通威力、或俱生威力起勝意樂,是名菩薩威力意樂。

「解」「又諸菩薩於佛菩薩不可思議神通威力」又諸菩薩對於佛菩薩的不可思議,六種神通的威力,「或俱生威力」在襌定裡面得六種神通,這是修得的神通;俱生威力就是果報上的神通,第八地的菩薩得到這種果報,「起勝意樂」發起殊勝的意樂;「是名菩薩威力意樂」。

辰六、利益意樂

「論」又諸菩薩,於諸有情欲以善法而授與之,是名菩薩利益意樂。

「解」「又諸菩薩於諸有情」,「欲以善法而授與之」歡喜用「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樣的善法,來教導、開示眾生;「是名菩薩利益意樂」。

辰七、安樂意樂

「論」又諸菩薩,於諸有情欲以饒益而授與之,是名菩薩安樂意樂。

「解」「又諸菩薩於諸有情」,「欲以饒益而授與之」讓他受八關齋戒、受三歸五戒,使令得到安樂的意樂,或者給他造個房子、令他生活美滿,就是各式各樣的饒益,「是名菩薩安樂意樂」。

辰八、解脫意樂

「論」又諸菩薩,即於如是諸有情所無愛染心,又於當來可愛異熟其心無繫,是名菩薩解脫意樂。

「解」「又諸菩薩即於如是諸有情所無愛染心」又諸菩薩,對於有情所,沒有染著心,就是修止觀,眾生做一些損惱的事情來傷害菩薩,菩薩不介意,這就是無染心;或者是給菩薩什麼什麼的供養,菩薩心不愛著,也叫做無染心,「又於當來可愛異熟其心無繫」這樣行菩薩道,將來會得到很多可愛的果報,但菩薩心裡面也無所得,不執著這件事;「是名菩薩解脫意樂」。

辰九、堅固意樂

「論」又諸菩薩,於其無上正等菩提,其心專注,曾無變易,是名菩薩堅固意樂。

「解」又諸菩薩,對於自己將來會得無上菩提,「其心專注」對於這件事專注,其心專注第一義諦,諸法如就是無上菩提,「曾無變易」專注諸法如,心裡不變易,不會有退大取小這些事情,「是名菩薩堅固意樂」。

辰十、無虛妄意樂

「論」又諸菩薩於諸有情饒益方便,於大菩提趣證方便,無顛倒智俱行勝解;是名菩薩無虛妄意樂。

「解」「又諸菩薩於諸有情」又諸菩薩,對於可憐的眾生,「饒益方便」利益眾生的法門,「於大菩提趣證方便」能證悟無上菩提的法門,「無顛倒智俱行勝解」能成就沒有過失的智慧,通達了饒益眾生的方便、通達了大菩提的趣證方便,智慧在這個地方用功修行,有勝解、有決定的勝解而不猶豫;「是名菩薩無虛妄意樂」就是你真實能利益眾生,就會得無上菩提,不會白辛苦的,所以無虛妄意樂。

辰十一、不清淨意樂

「論」又諸菩薩,勝解行地所有一切增上意樂,是名菩薩不清淨意樂。

「解」「又諸菩薩勝解行地」又諸菩薩,在煖、頂、忍、世第一勝,解行地的時候,「所有一切增上意樂」那個時候還沒斷煩惱,所以心裡面還有煩惱的種子,「是名菩薩不清淨意樂」所以還是不清淨的意樂;雖然是意樂,但是不清淨。

辰十二、清淨意樂

「論」又諸菩薩,從淨勝意樂地乃至決定行地所有一切增上意樂,是名菩薩清淨意樂。

「解」「又諸菩薩從淨勝意樂地」淨勝意樂地和勝解行地不同,淨勝意樂地就是初歡喜地,他已經開始斷煩惱了,所以給它一個名字叫做淨,「乃至決定行地」決定行地就是第九地,「所有一切增上意樂」所有一切殊勝的意樂;「是名菩薩清淨意樂」這時候能斷煩惱,所以叫做清淨意樂。

辰十三、善清淨意樂

「論」又諸菩薩,到究竟地所有一切增上意樂,是名菩薩善清淨意樂。

「解」第八地是決定地、第九地是決定行地,現在「又諸菩薩到究竟地」就是到第十地,「所有一切增上意樂」第十地菩薩,他斷的煩惱更多了;「是名菩薩清淨意樂」所以又名為菩薩善清淨意樂。前面只是說清淨意樂,這個地方又加個善字,第十地是這樣子。

辰十四、應調伏意樂

「論」又諸菩薩不清淨意樂,是則名為應調伏意樂,由此意樂應思擇故。

「解」「又諸菩薩不清淨意樂」就是勝解行地的修行,還不是那麼好,「是則名為應調伏意樂」所以叫做應該要努力地調伏煩惱,這樣的意願。「由此意樂應思擇故」由於你不清淨的意樂,心裡面還是有所得,有我執的有所得、法執的有所得,所以應該繼續努力地修觀察、思惟,破除去有所得的染污。

辰十五、俱生意樂

「論」又諸菩薩清淨意樂、善清淨意樂,是則名為俱生意樂,由此意樂性成就故,於所依中善安立故。

「解」「又諸菩薩清淨意樂、善清淨意樂」從初歡喜地的時候,名為清淨意樂。這個時候見諸法如,得到法身了;善清淨意樂,就是第十地,「是則名為俱生意樂」小乘的初果,死掉的第二生,前生得到的清淨無我智慧不失掉,是與生俱來的;得無生法忍的菩薩也是這樣子,所以都是俱生意樂。「由此意樂性成就故」為什麼叫做俱生意樂,就是在心裡面成就、不失掉了;「於所依中善安立故」在你的色受想行識裡邊,那無漏的戒、定、慧、解脫、解脫知

見,能安立而不退轉,所以叫做善安立故。叫俱生意樂。

卯二、能作十事(三)辰一、標

「論」如是菩薩十五妙善增上意樂,隨一切地,以要言之,能作十事。

「解」「如是菩薩」就是指兩種菩薩:一個勝解行地的菩薩,一個是十地菩薩,「十五妙善增上意樂」這兩種菩薩總計起來有十五種,「妙善」是極良好的,「增上意樂」是特別有大力量的意願,也包括歡喜的意思,「隨一切地」這十五種增上意樂,它能隨順勝解行地和十地,隨這一切地,「以要言之能作十事」提要來說明它的作用,它也能作這十種事情。這是十五種增上意樂的作用。

辰二、徵

「論」何等為十?

「解」這十種事是什麼情形呢?

辰三、釋(二)巳一、舉依十二(二)午一、依最上意樂

「論」謂諸菩薩最上意樂,能於三寶修一切種最勝供養,普於一切菩提資糧為最第一。

「解」「謂諸菩薩最上意樂」謂諸菩薩最殊勝的意樂,「能於三寶」能於佛法僧三寶是特別的尊重,「修一切種最勝供養」所以能夠修行很多、最殊勝的財供養、或法供養;「普於一切菩提資糧」供養三寶所成就的功德,是得無上菩提的資糧,其它的功德也可以作資糧的,「為最第一」供養三寶在一切菩提的資糧裡面是最殊勝的。

午二、依遮止意樂

「論」又諸菩薩遮止意樂,能於所受淨戒律儀,命難因緣,亦不故思犯於所犯;設有所犯,疾疾悔除。

「解」「又諸菩薩遮止意樂」又諸菩薩不違犯戒律,戒所禁止、不要做的事情,他能夠依教奉行,「能於所受淨戒律儀」能於三師之前所受的清淨戒律儀,「命難因緣」在有生命危險,「亦不故思犯於所犯」也不故意在心裡面作意毀犯所受的戒法,也不犯戒的,寧可死了,也要持戒清淨。「設有所犯」假設失掉了正念,犯了戒,「疾疾悔除」很迅速地要懺悔,除滅犯戒的罪過,來恢復清淨。

午三、依波羅蜜多意樂

「論」又諸菩薩波羅蜜多意樂,能於善法常勤修習無放逸住,常住最勝無放逸住。

「解」「又諸菩薩波羅蜜多意樂」又諸菩薩思惟波羅蜜多的功德,生大歡喜心,「能於善法常勤修習無放逸住」這樣思惟之後,能於六波羅蜜的善法能精進的去修習,不會懶惰、不去學習六波羅蜜多的功德,「常住最勝無放逸住」所以這位菩薩,他是長時期的安住在最殊勝的無放逸住,不放逸精勤地修學六波羅蜜多的功德。

午四、依真實義意樂

「論」又諸菩薩真實義意樂,能為有情以無染心流轉生死,不入涅槃增上意樂。

「解」「又諸菩薩真實義意樂」這個菩薩他常思惟、觀察真實義,因此而生歡喜心、生勇猛心,「能為有情以無染心流轉生死」能夠發大悲心教化一切眾生,不離開生死的地方,在生死的地方以無染污心來流轉生死;通達生死的世界都是言說安立的一切法是畢竟空寂的,就與真實義相應,這個心就清淨,所以無染污心在生死裡流轉度化眾生,能有這種作用,「不入涅槃增上意樂」保留這個身體不入涅槃,不入於不生不滅的地方,若證悟了真實義的時候,也能辦到這件事,就是不入於不生不滅的地方,他有這樣的增上意樂。

午五、依威力意樂

「論」又諸菩薩威力意樂,能於聖教覺受淳淨上妙法味。復能於修起堅固想,欣樂多住,不唯聞思便生喜足。

「解」「又諸菩薩威力意樂」又諸菩薩對於佛菩薩的法的威力、不可以思議的神通的威力、大福德的威力,生歡喜心;諸佛菩薩的威力,是佛菩薩聖道所成就的果,若是常思惟佛菩薩有這樣的威力,就會願意也成就佛菩薩的威力,就會努力地用功修行,「能於聖教覺受淳淨上妙法味」若有這樣的意樂,就能對於佛所說的教法,能夠去聞思修,就能夠享受到特別清淨的、沒有煩惱,上妙的法味。

「復能於修起堅固想」又能夠發起堅固想,修有兩種:第一種,在奢摩他裡面修毗缽舍那觀,第二種修觀以後斷惑證真,得成聖道,也叫做修。修通凡、通聖,若是成就了色界四靜慮、無色界的四空定,欲不能破壞,你就堅固。但是成就襌定的人,可能還有常見、斷見、六十二種的邪知邪見,這也能破壞,還是不堅固。若是進一步在襌裡面修毗缽舍那觀,斷除去煩惱障、所知障,這時候沒有能破壞的了,那是不退轉於無上菩提,不退轉於第一義諦,這時候是特別堅固,不可破壞的。「欣樂多住」常在第一義諦這地方住,無煩、無惱,沒有一切的戲論,離一切戲論,這時候非常的歡喜;「不唯聞思,便生喜足」這樣的修行人,不會只是對於佛法有聞所成慧、有思所成慧,就感覺滿足,不會這樣子。要達到修所成慧,到聖位的時候,那是非常圓滿、非常清淨的地方。

午六、依利益安樂解脫意樂

「論」又諸菩薩利益意樂、安樂意樂、解脫意樂,能於一切饒益有情所作事業精勤修習,雖常修習而無厭倦。

「解」「又諸菩薩利益意樂、安樂意樂、解脫意樂」又諸菩薩,心裡面常思惟利益意樂、思惟安樂意樂、思惟解脫意樂,「能於一切饒益有情所作事業」就能對於眾生有利益的事情,「精勤修習」不懈怠,精勤地去做這件事;「雖常修習而無厭倦」雖然長時期的用功修行,心裡面不疲倦。這表示菩薩有大悲心。

午七、依堅固意樂

「論」又諸菩薩堅固意樂,能於種種熾然精進、廣大精進,發起安住無緩加行、無斷加行。

「解」「又諸菩薩堅固意樂」又諸菩薩依止堅固的意樂,「能於種種熾然精進、廣大精進」對於各式各樣利益眾生的事情、自己用功修行的事情,能勇猛的精進、廣大的精進(內心與第一義諦相應的時候叫廣大精進),「發起安住無緩加行、無斷加行」這樣就會發動起來,安住在不緩慢的加行、不間斷的加行。

午八、依無虛妄意樂

「論」又諸菩薩無虛妄意樂,能於所引彼彼善法速證通慧,不於少分下劣薄弱差別證中而生喜足。

「解」「又諸菩薩無虛妄意樂」又諸菩薩饒益眾生、利益眾生,於無上菩提努力地精進,修學六波羅蜜,這是無虛妄意樂,「能於所引彼彼善法」他能於所引發出來的各式各樣的善法,就是利益眾生的方便和成就無上菩提的方便,這些善法,他能努力地用功修行,「速證通慧」會很迅速地證悟廣大的神通和廣大的智慧,「不於少分下劣薄弱差別證中」這位菩薩,他不會在他用功的時候,成就少分的功德、成就下劣的功德、成就薄弱的功德,「而生喜足」他不會到這裡就感覺到滿足,不會有這種事情。

午九、依應調伏意樂

「論」又諸菩薩應調伏意樂,能引俱生意樂。

「解」「又諸菩薩應調伏意樂」又諸菩薩對於勝解行地的意樂,也就是不清淨的意樂,對這個意樂不感覺到滿意,要努力地改善它,「能引俱生意樂」就是清淨意樂(前九地菩薩)、善清淨意樂(第十地菩薩),這都是聖人,就是得初地歡喜地、乃至第十地,就成就了俱生意樂,能做這件事。

午十、依俱生意樂

「論」又諸菩薩俱生意樂,能於無上正等菩提速疾趣證,能與天人作諸義利利益安樂。

「解」「又諸菩薩俱生意樂」又諸菩薩證悟了十地的境界,就是俱生意樂。到了第十地,再努力用功的時候,「能於無上正等菩提速疾趣證」諸菩薩的俱生意樂,能成就無上菩提,「能與天人作諸義利利益安樂」同時也能夠與天上的眾生、人間的眾生,為這兩種眾生,造作得三乘道果的果利,成就這樣的利益意樂。三惡道成就三乘聖道不容易,人間的人、天上的人比較容易,所以只說天人,三惡道不提它。

巳二、略不說三

「論」應調伏意樂即不清淨意樂,俱生意樂即清淨意樂、善清淨意樂,故不別說。

「解」前面說「應調伏意樂」就是「不清淨意樂」,「俱生意樂」就是清淨意樂、和善清淨意樂,所以這裡面沒有說不清淨意樂,也沒有說到清淨意樂,沒有說也就是說了。

卯三、遍攝一切

「論」世尊所有為諸菩薩,於彼彼處種種宣說、施設、開示增上意樂,當知一切即此十五意樂所攝,是故過去、未來、現在妙善意樂諸菩薩眾,於其無上正等菩提曾當現證,一切皆由如是所說十五意樂。除此無有若過若增。

「解」「世尊所有為諸菩薩」就是佛陀所有的為一切菩薩,「於彼彼處」在各地方,「種種宣說施設開示增上意樂」種種的宣說施設的開示,為眾生宣說的增上意樂各式各樣的,「當知一切即此十五意樂所攝」應該知道佛在各處說出種種的增上意樂,都不超過這十五種意樂的。「是故過去未來現在妙善意樂諸菩薩眾」所以過去的妙善意樂的諸菩薩眾、未來的、現在的妙善意樂的諸菩薩眾,「於其無上正等菩提曾當現證」他們對於無上菩提的過去已經證了,或者將來證無上菩提,或者現在證無上菩提,「一切皆由如是所說十五意樂」;「除此,無有若過若增」除此十五種意樂之外,不會再超過,不會再增加多少的。

寅五、結

「論」如是菩薩十五意樂,能得最大菩提果利,是故菩薩依此意樂,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解」結束第五科。如是菩薩十五種意樂,能得最大菩提的果利;所以菩薩依此十五種意樂,能很快的得無上菩提。

 

南無阿彌陀佛!         97/6/5  整理於鶴林淨住


回法開示回仁波切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