嗡嘛呢叭彌吽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1〉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之一(燉煌石室本)

桑傑年巴仁波切講解
妙融法師 翻譯
2003/11/30

如是我聞。一時薄伽梵住王舍城鷲峰山中。與大苾芻眾。及諸菩薩摩訶薩俱。爾時世尊等入甚深明了三摩地法之異門。復於爾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觀察照見五蘊體性。悉皆是空。具壽舍利子。承佛威力。白聖者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曰。若善男子。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者。復當云何修學。作是語已。觀自在菩薩摩訶薩答具壽舍利子言。若善男子及善女人。欲修行甚深般若波羅蜜多者。彼應如是觀察。五蘊體性皆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如是受想行識。亦復皆空。是故舍利子。一切法空性。無相無生無滅。無垢離垢。無減無增。舍利子。是故爾時空性之中。無色。無受。無想。無行。亦無有識。無眼。無耳。無鼻。無舌。無身。無意。無色。無聲。無香。無味。無觸。無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無得。亦無不得。是故舍利子。以無所得故。諸菩薩眾。依止般若波羅蜜多。心無障礙。無有恐怖。超過顛倒。究竟涅槃。三世一切諸佛。亦皆依般若波羅蜜多故。證得無上正等菩提。舍利子。是故當知般若波羅蜜多大密咒者。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諸苦之咒。真實無倒。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祕密咒。即說般若波羅蜜多咒曰:峨帝峨帝。波囉峨帝。波囉僧峨帝。菩提莎訶 舍利子。菩薩摩訶薩。應如是修學甚深般若波羅蜜多。爾時世尊從彼定起。告聖者觀自在菩薩摩訶薩曰。善哉善哉。善男子。如是如是。如汝所說。彼當如是修學般若波羅蜜多。一切如來。亦當隨喜。時薄伽梵說是語已。具壽舍利子。聖者觀自在菩薩摩訶薩。一切世間天人阿蘇羅乾闥婆等。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首先學佛人求法的動機是非常的重要,一切法的根本就在我們的心念,如果我們的心念純正的話就能得入正法,如果不正的話,所聽聞的法也會讓我們走入邪道或生起邪見,因此我們求法的動機是非常的重要。這甚深的教法《般若波羅密多心髓》,可以說是一切經典廣、中、略本的精華,都融攝在心經當中,是我們大乘共同承認的甚深教法,在求法之前首先生起利他的心是非常的重要。

不管是在藏地或是漢地,我們跟觀音菩薩都擁有這麼深的因緣,才有許多觀音菩薩的修法、教法和祈請文,這也因為觀音菩薩懷有大願心,因此使得眾生跟他有許多的因緣,在西藏許多孩子一出生不用教就能持誦六字大明咒,在漢地觀音菩薩也是眾所週知的,每個人都常會憶念觀音菩薩或持誦他的咒語、名號,或者修持他的法門,因為觀音法門跟眾生有著深刻的因緣,所以我們若是能常常念誦心經並懂得它的道理,這將是很有利益的。

【如是我聞】

最初經文中說到這個教法我已經聽聞到了(如是我聞),而總集教法者是金剛手菩薩,時間、教法、處所、眷屬圓滿都包括可以在這句話裡面包括,首先「此教法我聽聞到了」這個聽聞者,是金剛手菩薩。

一時薄伽梵住王舍城鷲峰山中:

「ㄧ時」,聽聞的時候是屬於時間的圓滿。

【薄伽梵】

接著是在經文中提到「世尊」是屬於教主圓滿。

【住王舍城鷲峰山中】

經文中的在「靈鷲山中」是屬於地點圓滿。

【與大苾芻眾。及諸菩薩摩訶薩俱】

經文中的「比丘、大比丘眾,菩薩、大菩薩眾,於一時聚」,是屬於眷屬圓滿,這裡所指的比丘眾是屬於聲聞比丘,而菩薩大菩薩眾指的是大乘的比丘,這裡說明了聲聞及菩薩乘的比丘在同一時間聚集一處。

爾時世尊等入甚深明了三摩地法之異同:「爾時」也就是聲聞及菩薩乘的比丘在同一時間,聚集一處的時候,文中「甚深」的解釋是對智慧波羅密來說,不是一般凡夫的念頭能夠理解,因此說這是甚深的。整句的意思以藏文解釋,是那時世尊等眾安住在甚深的禪定中。

【復於爾時。觀自在菩薩摩訶薩】

意思是觀自在菩薩,是菩薩大菩薩。一般的菩薩分為凡夫菩薩及聖者菩薩兩種,文中稱觀音菩薩為菩薩、大菩薩,是說明觀音菩薩他已成就了五道,他圓滿了資糧道跟加行道,當這二道都圓滿成就之後,就成為凡夫菩薩,接著圓滿見道、修道、無學道,達到聖者果位並且登入十地,這便是聖者菩薩,因此觀音菩薩他既是凡夫地的菩薩同時也成就聖者菩薩,所以稱觀世音菩薩是菩薩是大菩薩,這句經文更說明了觀音菩薩的功德和知識不止在大乘聖者菩薩裡,他已經是圓滿具備,也包括凡夫一切的知識,以及聲聞緣覺跟菩薩乘的見修行,他也都完全圓滿具備的,他是次第修學過的,具備一切圓滿的學習及成就,觀音菩薩在藏文中的發音是「堅蕊席」。

「堅」是指眼睛,「蕊」是大的意思,意思就是大眼睛,這說明了他對一切眾生的各種苦難、煩惱,是晝夜不分不停地眷顧著,一直到一切眾生成佛以前,他都永遠恆常的慈視眾生,因此說他是「大眼」。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了悟一切自性的般若波羅密多,所謂「般若波羅密多」,一般我們會認為有彼跟此,「此」就是指輪迴,「彼」是指涅槃、彼岸,因此說有輪迴跟涅槃兩者,一般認為輪迴就是有一個無明的因,然後產生一個能所二執的執著,也就是能執著的心以及所執著的境,當二執生起之後又產生怨、親的分別,生起各種貪嗔等等的念頭,由此便會讓身心產生種種的痛苦,或者說是一種苦果,這一切的苦都是由於無明、煩惱為因而產生的,這樣的順序我們稱為輪迴。

「輪迴」第一個「輪」是指不能夠做主的業煩惱或無明,讓我們一下子到天人阿修羅的三善道,或者是進入餓鬼、畜生、地獄的三惡道,在這六道中時上時下,就像念珠的輪轉或像水車一般不斷地流轉,這就是輪迴。而這個「輪」它是一個不能自主的,依著他力的業煩惱或無明的力量不斷地在輪迴中流轉,因此將這樣的情況說它是「輪迴」,但是這輪迴或輪轉不是指從一個地方去到一個有輪迴的地方,輪迴是沒有所謂的地方,他是依著我們的顛倒意識跟邪見,然後受到業煩惱的力量促使我們在一些境界中輪轉,這便是輪迴。

我們要棄絕輪迴,因為輪迴是沒有自性的、非實有的、是一種幻象,因此在我們棄絕輪迴後,似乎要去另外一個地方,而那是一個無顛倒的地方,即是揚棄顛倒見,成就一個無顛倒的見地,而那一個無顛倒的地方就是指涅槃。

若我們能棄絕無明的話,便能消滅一切的業與煩惱,當業與煩惱消滅時一切的貪嗔也會消滅,而貪嗔消滅後苦也就消滅,苦的消滅便是得到解脫即是涅槃。這是以「還滅門」來說的,我們去除無明之後,依著十二因緣的順序下來即是解脫涅槃。基本上現在要現證空性或要生起一種想要現證空性的心是不可能的,所以對空性便要生起一種造做的意念,常如是思維「這是空性啊!」,這雖是一種意念的造做,但卻是初學者的必要功課,對於一般初學者來說,對於大手印中提到的輪涅不二,很難體會,然而在究竟勝義上輪迴跟涅槃是無二無別的,可是要生起這樣的信心跟決定的證悟是不可能的,所以對於初學者而言,要知道有輪迴也清楚輪迴的過患,以及知道它是必須要捨棄並拋棄的,在捨棄之後還要知道有個功德的自性,那就是涅槃處。要知道尋求的解脫涅槃,它是具足一切功德的,透過這兩種次第的修學,便要棄絕輪迴之後而證得涅槃,這便一般所說的次第。

所謂有個到彼岸的涅槃以及此岸的輪迴,意思是輪迴是需要棄絕的,涅槃是一種功德自性,那是需要證得的,對於這樣的道理,我們便只是看經典或到上師處求口訣,希望能脫離輪迴達到解脫涅槃,僅僅是這樣是不可能達到如此的境界,所以實際要上路的時候我們便需要智慧了,智慧的學習修學便由此開始。

月稱大師的《入中論》中說:到彼岸有兩種,一是世間的彼岸,另一是出世間的彼岸,所謂世間的彼岸只是一種名稱,在理論上不具意義,出世間的彼岸是指一種絕對的離世間的智慧,透過這個智慧並且以智慧的力量,讓我們能到達出世間的彼岸,在這裡文字跟意義便同時具備了。

何謂世間的彼岸?比如:布施。當我們在行施時,總認為有個布施的我,布施的物質及布施的對象或說對境,這個我、物質及對境認為它是實有的真實的,這可以說就是一種顛倒見,當我們擁有這樣一個念頭,在行身語意任何的修持或者做功德的時候,這種行三輪的行為,這可說是還在世間,因為我們執著實有。

何謂出世間的到彼岸?當我們在行布施的時候了,知能布施的這「一個我」只是一個名相而非真實,「布施的物質」也是非實有,能夠被布施的對境或對象也是不實存的,遠離執為實有的這個念頭,可以說對於三輪體空能生起一定的信心,以這種心境行布施,這便是出世間的到彼岸。

由以上的道理可以清楚的知道,所謂輪涅二者,說是有個輪迴要去棄絕,然後達到解脫涅槃,這兩者的差別便是在「我執」以及「將一切現象執為實有」之上,不管在修法或生起菩提心或觀修空性,這一切的修行如果都還存在我執及執為實有的念頭,便都還在輪迴,當我們在做一切修持,卻沒有我執以及執一切為實有的念頭時,才是出世間。

在阿優德哇大師的《中觀四百論》頌中提到,若是對於任何境界都無我以及了知一切無實有的話,便能斷除三有的種子。也就是對一切輪涅中的萬法,若能了知它是無實有、非真實、並且是無我的話,如此的覺悟能生起,便能斷除三有。

我們一般的凡夫都知道所謂智慧波羅密,以智慧到彼岸的這些道理,很會說也會背誦,但是如何能以智慧到達彼岸?這是人人都知道,但是各各沒把握也無法修持到的。以上是一個總合的解釋,也就是依照經典來說明,這是容易的,但是對總體的概念要很清楚是非常重要。

所謂的到彼岸是要依止著智慧,能否到彼岸都要看我們是否具備這個智慧。在《大集經》中提到任何六度波羅密都要以智慧為前導,所以是否能到彼岸,要依止我們的智慧力,甚至連智慧波羅密都要以智慧為前導,雖然我們提到智慧波羅密的生起:一定是要登入六地的菩薩才能成辦,但事實上在初地菩薩時,若能生起了悟空性的智慧,也就算是已具備智慧波羅密了。〈續...〉

回法開示回仁波切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