嗡嘛呢叭彌吽

 


《虔心悲切遙呼上師祈請文》講解〈6〉

《虔心悲切遙呼上師祈請文》講解

原文作者:蔣貢康楚羅卓泰耶
授課上師:桑傑年巴仁波切
授課日期:2005.3.12~3.13
授課地點:台灣台中自生遍在佛學中心
中譯整理:堪布羅卓丹傑

我們發起菩提心是為了利益一切的眾生,因此來聽聞甚深的法要。

「佛子無邊智慧鑒知我(即蔣貢功珠羅卓他耶)!祈自慈悲之自性垂顧。 了知眾生皆具恩父母, 願令堪能發心修利他。」無邊智慧是蔣貢羅卓泰耶仁波切受菩薩戒的名字。「祈自慈悲之自性垂顧。了知眾生皆具恩父母,願令堪能發心修利他。」這不只是口上的說詞而已,而是要能真的去行持利他。

「蓮華遊戲自在鑒知我(即蔣貢功珠羅卓泰耶)!祈自大樂淨光界垂顧。度脫五毒轉化為五智, 願令摧毀取捨二執著。」

「蓮華遊戲自在」是蔣貢羅卓泰耶仁波切密乘戒受戒的名字。

「祈自大樂淨光界垂顧」之大樂是金剛乘裡的用詞,淨光是顯宗裡用的名詞,就是從大樂淨光界垂顧。

「度脫五毒轉化為五智」當我們在不淨的時候是具有五毒的(貪瞋痴慢嫉),如能證悟到,將五毒能轉變為清淨時,它的自性就是五種智慧,所以它在本質上是一樣的,只是在清淨或不清淨時分為五毒跟五智,愚痴自解就是法界體性智,瞋心自解就成為大圓鏡智,慾望自解就是妙觀察智,傲慢自解就成為平等性智,嫉妒自解就成為成所作智,自解就是自然地自己解脫的意思,但不會用斷除,不會說斷除愚痴成為法界體性智,所以這裡用「度脫五毒」也就是解脫五毒或是自解五毒轉化成為五智。

「願令摧毀取捨二執著」捨就是捨掉,捨掉我們的煩惱、斷除我們的煩惱,取就是得到,得到智慧,我們也要捨棄這斷除煩惱得到智慧的執著。

「二教永固卍洲鑒知我(亦即蔣貢功珠羅卓泰耶)! 祈自輪涅平等界垂顧。 心續生起真實之虔敬, 願令證悟解脫俱時增。」

「二教永固卍洲」 是指蔣貢功珠羅卓泰耶,這在蓮師的伏藏中曾提到的名字。

「祈自輪涅平等界垂顧」我們會分別輪迴跟涅槃是兩個東西,但是從勝義諦、究竟諦上來講輪涅是平等的,所以說為「輪涅平等界垂顧」。如果我們沒有辦法證得輪涅是平等,就也沒有辦法真正證悟解脫,所以真正輪迴的本質就是涅槃,涅槃的本質也是輪迴,這兩者是平等的,由於我們有二元對立的執著,二種存在所以沒有辦法證知到這一點。「心續生起真實之虔敬,願令證悟解脫俱時增」證悟跟解脫這兩者是同時生起的,也就是證悟萬法實相的同時,就解脫了,不會有另外時候再解脫的。

「具恩根本上師鑒知我!祈自頭頂大樂輪垂顧。親晤自明法身真面目, 願令一生即能圓成佛。」

「具恩根本上師,祈自頭頂大樂輪垂顧」 在金剛乘談到五輪,頭頂是大樂輪,喉部是受用輪,心間是法輪,臍間是變化輪,秘密處是持樂輪或者叫護樂輪,這是我們身體的五個脈輪,在輪脈的修持方法當中,透過四喜跟四空的證悟後,最後到達頭頂大樂輪時,就成就了,所以平時我們都祈請並觀想上師跟我們不分離,就是指在頭頂大樂輪的地方跟我們不分離,而且我們都還祈請在自己還沒有證悟之前,希望上師永遠都佇留在我們頭頂的大樂輪。

「親晤自明法身真面目」說是自明或自證慧也好、自明智慧或者可以稱為法身,指的都是這個我們本來就具備、具有的真面目,但是如果我們不依靠上師的教授,不依靠上師的口訣帶領,是沒有辦法知道我們本具的本質,這個本具的本質也無法真的開顯出來,所以在透過上師的帶領和教授學習之後,就能親悟自明法身的真面目。

「願令一生即能圓成佛」在證得了我們自明的法身真面目時,不需要捨棄此生的色身,我們就可以即身成佛。

以上是第一部份。是透過這樣的祈請,祈請認識到上師們三門身口意的功德是什麼。第二部份是悲切呼求,將我們心裡所有的感受,所有的苦樂,一切的心念,自己的問題、自己的一切都向上師來說出來。前一部份重要的已經講過了,後面悲切呼求第二段開始,重要部分會做一些解釋,但其他因為都很白話,中文的意思已經很清楚了,仁波切就不多做解釋了。

悲切呼求

「嗟呼!同我一般惡業有情眾,無始以來長轉輪迴中。尚需歷盡無邊之痛苦, 剎那厭離亦未曾生起。 上師鑒知我!祈以慈悲極垂顧!加持生起甚深之出離。」 這一段裡面是告訴我們,生起出離心是非常重要的,總結來說,自己跟一般所有的惡業有情眾都還在輪迴當中不斷的流轉,受各種之苦痛,將來還是要不斷地流轉跟受苦,原因是我們沒有生起出離心,所以在這裡要祈請上師加持我們生起出離心。

「已得暇滿人生竟虛度,此生無義所作常散逸,懶於承擔大利解脫行,無異從財寶洲空手回。上師鑒知我!祈以慈悲極垂顧!加持成就具義之人生。」第二段是祈請上師加持我們今生過有意義的生活,成就具義的人生。這一段簡要的意思是,我們已經得到了這樣暇滿的人生,但是總在做著一些貪瞋痴沒有意義的事情,並且對於解脫行也不想去行踐,就像去財寶的大洲但是卻空手而回,所以祈請上師加持我們此生能過得有意義。

「人生在世無人能不死,如今一一陸續赴黃泉;我亦不免迅速將逝去,腐心卻做長久住世計。上師鑒知我!祈以慈悲極垂顧! 加持無暇故而減營計。(人生短促,無暇虛擲,故應減少世俗的計劃,好好修習佛法)」第三段是要思維無常。這一段在告訴我們,人生在世,每一個人出生之後都必定會死亡的,而且就像周圍可以看到、接觸到的譬如親友也好,很多人都已經過世,而且是一個一個接一個都陸續赴黃泉,想到自己,也是很快就會死去的,總是會遇到的,但是我們卻沒有真正開始來面對死亡,「腐心卻做長久住世計」腐心就是非常頑固,而且完全無明愚痴的心,不了知無常,還在做一些長久計劃的事情,因此祈請上師加持我們能夠觀死無常。

「心所愛悅親友紛離去,慳吝所集財物任人享。珍愛之身隨後亦捨棄,中陰神識無知轉輪迴。上師鑒知我!祈以慈悲極垂顧!加持了悟一切皆枉然。」第四部份是告訴我們一切都沒有真實的,都不是真實存在的。「心所愛悅親友」最主要就是指我們的父母、一切親朋好友都會紛紛死亡離去,還有我們慳吝所集的財物在死亡那一刻的時候,也沒有辦法再享用它,任憑別人去享受,珍愛之身隨後亦捨棄,就連我們最珍愛喜愛的身體,最後也要捨棄,剩下來的就是神識在中陰時,無知地不斷輪轉,因此祈請上師鑒知我們,加持今生令生起一切都沒有實質存在的了悟。這一句是告訴我們不要太執著世間的一切事情,譬如說名聲、財富等等。在竹巴噶舉有一位大師的道歌裡面也提到,他做了個比喻:「我們對於各種世間的事情要具有一種心,就是有也好,沒有也好,要以平等心來對待,這種心的感覺就好像有一隻鹿跑到曠野當中去了,就是這隻鹿跑到曠野當中,我們不用擔心牠會不會吃掉我們的稻米,因為那是在曠野,但如果說這隻鹿到田地去,牠可能就會去吃那些草及穀子,就好像鹿到了曠野,對於我們有也好,沒有也好,那隻鹿在那裡也好,不在那裡也好,是沒有關係的,這是第一個要具有的想法。再來,對於各種的財物有也好,沒有也好,要以平等心來對待它,第二步之後才能進一步說,我不需要這些財富,這樣的財富跟世間的事情是沒有不同的。」以上是心與之對待的一種次第。

「可怖無明暗鈍迎於前,熾盛兇猛業風逐於後;可憎閻羅使者扑又撻,難忍惡道之苦需歷嚐。上師鑒知我!祈以慈悲極垂顧!加持度脫惡趣之深淵。」第五段祈請加持我們度脫惡趣之深淵。這段在說明我們死亡的時候,可說是可怖的,無明暗鈍等在我們前面,在我們死亡之後就進入了中陰,這時我們是不由自主的,由於過去生所造的各種惡業,如同業風一般地會追逐著我們,如果投生到惡道裡如地獄,可憎的閻羅使者會鞭打我們,或者是追逐我們等等,各種難忍惡道的苦我們都必須要去嚐受,歷嚐它,因此祈請上師加持我們度脫這樣惡趣的深淵。

「己惡如山但於心中藏,他惡如芥竟毀謗宣揚。無啥功德卻自驕賢善,假行者名而只行非法。上師鑒知我!祈以慈悲極垂顧!加持平息私心與驕慢。」第六段是加持平息私心與驕慢。生起功德、積聚功德最大的障礙就是我們的私心跟驕慢心,無論什麼事情總是要消除我們的私心與驕慢,才能夠真正開展功德。「己惡如山但於心中藏」自己的惡是如山那麼的多,但是我們都沒有去面對它反而把它藏起來,而在觀看別人的時候,別人的一點點小錯誤、像芝麻那麼一點點小的惡,我們就覺得它是非常的大,而且到處去毀謗宣揚,自己如山一般的惡總是不知去面對它、去看它,反而將它藏起來。「無啥功德卻自驕賢善」自己沒有具備任何證悟或學問上的功德,但是自己卻非常的驕傲自以為賢善,「假行者名」有這個行者的名稱卻做著非佛法的行為,這一切為什麼會變成這樣?都因為我們有了私心跟驕慢心,所以祈請上師加持我們斷除平息私心與驕慢。

在修心的教法當中提到修心的時候需要依靠兩個證人,一個是他人,一個是自己。外在的一個證人、觀看者是不可靠不實在的,真正能夠幫助我們的是自己的證人,依靠別人的觀察最多看得到的,是我們的身體上的行為,或者我們語上的一些語言,別人是沒有辦法了知我們心裡到底在想些什麼?如果我們是靠矯飾著身體的一些行為未必是非常好,但是真正內心是怎麼樣,靠外在是沒有辦法看到的,靠別人是無法觀看清楚的,這時第二個證人就是自己,自己才能夠真正看到自己的心,我們的動機是不是跟法相應,自己的心是不是真的在法上,這個只有自己知道,所以在這個教法當中,修心的教法當中提到最好的證人就是自己,這個教法也是從噶當派修心的教法裡傳下來的。

「固有禍根我執魔住心,一切心念煩惱增長因,一切行為皆具不善果,於解脫道絲毫不趨進。上師鑒知我!祈以慈悲極垂顧!加持斷除我執之根柢。」第七段是要斷除我執之根柢。這裡談到的執著可說是我執造成自他不快樂的原因,而且是真正造成世間上,一切眾生痛苦的原因就是我執,如果說這個我執佇留、隱藏在我們心中時,在生起任何的念頭時,除了煩惱之外不會再有任何善的念頭了,所以讓我們的一切心念,都變成是煩惱增長的這個原因是怎麼樣形成的呢?就是因為我執在,當我們的心、各種的念頭、動機都是煩惱妄念的時候,自然我們身口的行為也是不清淨的,因此當在修持很多善業時,譬如身體可做很多的善行,言語可以有各種善的言論,心念上可以有各種善的念想等等,但如果我們沒有真的斷除我執的話,有了我執,再依靠我執生起各種的念頭都是煩惱,這樣後產生的一切行為都會是煩惱都是苦的,所以在我們沒有真正完全斷除我執之前,一切的行為不用說想完全證得解脫,甚至是一點點解脫都很難達到的,如果一位行者真的想要修行,真的想要得到解脫,第一個我們要面對的,就是斷除我們的我執,如果不斷除我執,我們是沒有辦法真正得到解脫的,所以我們要祈請上師,加持我們要能斷除我執。

〈續...〉

回法開示回仁波切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