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

喇嘛網 日期:2020/12/12  編輯部 報導

如來有十種力量,具足十種力。 十力即處非處智力、業異熟智力、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根上下智力、種種勝解智力、種種界智力、遍趣行智力、宿住隨念智力、死生智力、漏 盡智力。

一、處非處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因緣果報定相。

二、業異熟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眾生三世因緣果報。

三、禪定解脫三昧凈垢分別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禪定的深淺次第。

四、根上下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眾生根性勝劣,得果大小。

五、種種勝解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眾生欲樂善惡的差異。

六、種種界智力:指佛陀遍知種種世間的性相。

七、遍趣行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善道、惡道、聖道所至處。

八、宿命智力:指佛陀遍知眾生過去世種種事。

九、生死智力:指佛陀以天眼了知眾生死生之時,以及未來受生之處。

十、漏盡智力:指佛陀遍知一切眾生漏盡與否。

佛光大辭典 (慈怡法師主編)

 

十力

梵語 daśa balāni。即十種智力。(一)指如來十力,唯如來具足之十種智力,即佛十八不共法中之十種。又作十神力。謂如來證得實相之智,了達一切,無能壞,無能勝,故稱為力。十力即:(一)處非處智力,又作知是處非處智力、是處不是力、是處非處力。處,謂道理。謂如來於一切因緣果報審實能知,如作善業,即知定得樂報,稱為知是處;若作惡業,得受樂報無有是處,稱為知非處。如是種種,皆悉遍知。(二)業異熟智力,又作知業報智力、知三世業智力、業報集智力、業力。謂如來於一切眾生過去未來現在三世業緣果報生處,皆悉遍知。(三)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又作靜慮解脫等持等至發起雜染清淨智力、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禪定解脫三昧淨垢分別智力、定力。謂如來於諸禪定自在無礙,其淺深次第如實遍知。(四)根上下智力,又作知諸根勝劣智力、知眾生上下根智力、根力。謂如來於諸眾生根性勝劣、得果大小皆實遍知。(五)種種勝解智力,又作知種種解智力、知眾生種種欲智力、欲力。謂如來於諸眾生種種欲樂善惡不同,如實遍知。(六)種種界智力,又作是性力、知性智力、性力。謂如來於世間眾生種種界分不同,如實遍知。(七)遍趣行智力,又作知一切至處道智力、至處道力。謂如來於六道有漏行所至處、涅槃無漏行所至處如實遍知。(八)宿住隨念智力,又作知宿命無漏智力、宿命智力、宿命力。即如實了知過去世種種事之力;如來於種種宿命,一世乃至百千萬世,一劫乃至百千萬劫,死此生彼,死彼生此,姓名飲食、苦樂壽命,如實遍知。(九)死生智力,又作知天眼無礙智力、宿住生死智力、天眼力。謂如來藉天眼如實了知眾生死生之時與未來生之善惡趣,乃至美醜貧富等善惡業緣。(十)漏盡智力,又作知永斷習氣智力、結盡力、漏盡力。謂如來於一切惑餘習氣分永斷不生,如實遍知。〔雜阿含經卷二十六、新譯華嚴經卷十七、菩薩地持經卷十建立品、俱舍論卷二十七、大毘婆沙論卷三十〕

(二)菩薩之十力。指在十迴向中,第九無縛無著解脫迴向位之菩薩所具足之十種作用。十者即:深心力(直心力)、增上深心力(深心力)、方便力、智力(智慧力)、願力、行力、乘力、神變力(遊戲神通力)、菩提力、轉法輪力等。同時,首楞嚴三昧經、大智度論卷二十五等亦各曾列舉類似之十力。雜阿含經卷二十六舉出自在王者力、斷事大臣力、機關工巧力、刀劍賊盜力、怨恨女人力、啼泣嬰兒力、毀呰愚人力、審諦黠慧力、忍辱出家力與計數多聞力等世間十力。〔新譯華嚴經卷五十六、大乘義章卷十四〕 p361

夢參老和尚:如來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

這個極樂國沒有三惡道的苦聲,什麼苦聲都沒有。只有三寶、十力、四無畏、十八不共法,能夠隨順有神通力者的智慧菩薩所行的。賢位的菩薩,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這叫聖賢之道。這樣一來,這個淨土當中沒有三惡道,也沒有這個名詞。

以下我們講講這些名詞,略微解釋一下子,不能詳細講。如來,我們念經時候都有,像淨行品後頭都是如來十力。如來有十種力量,具足十種力。

(一)處非處智力:他知道一切事物哪個是合乎道理的、哪個是非道理的,知道事物道理跟非道理的這個力量,有這種智慧。力即是智。

(二)業異熟智力:知一切眾生三世因果業報的感應,知道一切眾生他的過去、現在、未來。但是別把這過去、現在、未來局隅,過去生、現在生、未來生,他的三世包括重重無盡的,過去的還有過去、現在、未來,現在的還有過去、現在、未來,未來的還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的因果循環不斷。

(三)靜慮解脫等持等至智力:知道一切禅定,他怎麼樣進入禅定的,怎麼樣從禅定得到解脫的,知道各種的禅定解脫,有這種的三昧智力。

(四)根上下智力:知道一切眾生諸根勝劣的智力。這個眾生的根機殊勝,那個眾生的根機差一點,差一點的他的智慧力就不夠,深入一點的他的智慧力量就夠了,能可聞道開悟。

(五)種種勝解智力:也知道眾生慧解的能力和他智解的能力,能力就是智力。

(六)種種界智力:如實得知世間眾生種種境界不同的智力。世間眾生無盡,每一個眾生的境界也無盡。這個境界無盡,就是你所對的外邊的環境,你能了解好多。佛都知道,比你自己了解自己還清楚,知道你的根是勝、劣,也了解你智慧的力量如何,你知解的力量如何。

(七)知一切至處道智力:知一切眾生至其所生處的智力。佛有這種智力,知道這個眾生未來你要生到什麼地方、未來他要生到什麼地方,都知道,知道一切眾生。就是知道這個眾生在六道輪回,這一生轉到什麼,那一生轉到什麼,無量劫的流轉,佛都清清楚楚。

(八)知宿命無漏智力:知眾生的宿命,證涅槃的智力,知道眾生他什麼時候可以證涅槃。他的宿命過去無量劫,他都做什麼。不然怎麼會授記呢?佛在法華經上,給我們都授記了。只要聞到一句佛法,未來一定能成佛。可是沒說時間,也沒說你的佛號是什麼,到什麼世界去成佛,就是授的法性記。心、佛、眾生,三無差別,那個授記是籠統的。

(九)知天眼無礙智力:天眼通非礙,是通的,沒有障礙他的。不但隔紙,你隔牆也隔不住,隔山也隔不住,他有這種透視的能力。佛的天眼通是達到頂點的了,比一切聲聞、菩薩的天眼通那要強得多。乃至比那特異功能的,那就更不能說了。

(十)永斷習氣智力:永斷一切妄想習氣智力,能知道一切眾生,哪個人在什麼時候永斷他的一切妄想;乃至妄想斷了,斷他的習氣。妄想斷了,習氣還存在。像我們這個香燒沒有了,這個香味還留蕩好久,這個味道就是習氣。這不是原來的檀香味道。習氣就是輕微的。

還有四無畏,那裡頭說的這些名稱,我都略提個名字,不做解釋了。如來具有四無畏,(一)一切智無所畏:大眾說法無畏,作師子吼,說法無畏。不論你是什麼人聽,不論好多人聽,他都具足一切正攝,無所畏。(二)漏盡無所畏:還有斷一切煩惱,沒有怖畏心。對一切境佛的煩惱都斷了,永遠的沒有怖畏心。為什麼?無掛礙了。無掛礙了,才沒有恐怖;也沒有一切顛倒夢想,都沒有了。連無明的老根都斷了。(三)說障道無所畏:佛對於一切障害佛道的法門,他是通曉無礙的,也沒有怖畏的心,對一切法門,沒有佛說不出來的法,沒有佛所不知道的,對機說法也是無礙的。四種無畏,對機說法無畏。(四)說盡苦道無所畏:佛法中說盡苦道而無所畏,不只苦道無畏,寂道也無畏,一切法都無畏。這是說四聖谛法的時候無畏,說四種無畏。

十八不共法,佛具有的這個十八種是不跟二乘、不跟菩薩,是不同的,所以叫無畏法。

(一)身無失。

(二)口無失。

(三)念無失(就是意無失)。三業無失,永遠不會有一念的錯誤,永遠不會有錯誤的。

(四)無異想。心裡頭不會想到一邊去。

(五)無不定心。沒有不定的心所,沒有不定的時候,一切行住坐臥不離甚深的勝定,常在常定中。(六)無不知己捨心。了知一切法,無不捨處,不執著一切法,就是解脫自在。(七)欲無減。度生之心永遠不減,沒有說有滿足了,說:度得差不多了。沒有。永遠不減度生之心。度生之願愈來愈重、愈來愈發,永遠不減。

(八)精進無減。精進心不減,到成佛之後還是精進不退。

(九)念無減。念念思念眾生,念念思念諸佛,念念度一切眾生,一切智沒有退轉了,再不會退墮了。(十)慧無減。智慧滿足不減。

(十一)解脫無減。

(十二)解脫知見無減。(十三)一切身業隨智慧行。

(十四)一切口業隨智慧行。

(十五)一切意業隨智慧行。佛所做的一切事情都是智慧的事業。以下是知三世。

(十六)智慧知見過去世無閡無障。

(十七)智慧知見未來世無閡無障。

(十八)智慧知見現在世無閡無障,現在世所有的一切皆知,沒有佛所不知的。這叫十八不共法。

六種神通,天眼通、天耳通、宿命通、他心通、神足通、漏盡通,這叫六通,這都是佛教的術語名詞。

何謂佛十力?

佛證得實相般若,從實相般若流出十種智慧力,有度眾生之用,稱為十力。佛有無量智慧力,惟是用於度眾生方面,十種智慧力已足夠,故只說十力。

一、 知是處非處智慧力──處,即道理之意。行善有善報,作惡得惡報,合乎道理,故稱有是處。如果行善得惡報,作惡得善報,沒有這個道理,是為無有是處。

有人問:我見到有惡人在享福,善人反而受苦,又是什麼道理?此乃因為惡人今世惡業未成熟,所以暫時未受惡報;但過去世善業成熟,縱然今世作惡,仍然享福,是享過去世所修之福。同樣道理,善人因為今世善業未成熟,無福可享,但過去的惡業已經成熟,所以你見到他現在受苦。
又例如,不可能有兩佛同時出世。佛多劫以來不與眾生結怨,怨恨的業已斷絕。無怨即無對頭人,無對頭人即是無人會與佛爭,所以不會有兩尊佛同時於一國土出世。只會是一佛一國土。例如,現在娑婆世界乃釋迦佛國土;西方極樂世界是阿彌陀佛國土;東方淨琉璃世界是藥師琉璃光如來國土,盡虛空所有國土,現在都是只有一尊佛出世。凡夫無論處於何方都有紛爭,所以有冤憎會苦。

二、 知一切眾生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因果業報之智力──眾生所造之業,有過去造,過去已受報;有過去世造的業,現在世才受報;亦有過去世造業,未來世才受報;有過去世造業,過去世及現在世都受報,因為過去受報未完,現在要繼續受。佛清楚知道每一眾生在何時、何處造業,將來會在何處出生、在何時、何處受報。凡夫沒有這種智力,受苦報時怨天尤人,甚至埋怨佛,更言以後不信佛。所以我們最好多拜佛、或誦經、或念佛、或念觀音菩薩,可以消除業障。

昔日,佛在世時,有一男子向舍利弗求出家,舍利弗言:「要有善根才可以出家,無善根不可以出家。待我觀一下你可有善根。」於是入定,只見他八萬劫內未曾種過一絲毫善根,立即趕他走,不讓他出家。男子很傷心,剛走出門外,遇到釋迦佛從外回來。釋迦佛明知故問:「你何以如此傷心?」男子說:「我本來想向舍利弗求出家,怎料尊者說我八萬劫未曾種善根,無善根不可以出家。」佛言:「你隨我出家吧。」男子隨即跟佛出家,不久,證得阿羅漢果。
舍利弗感到奇怪,他根本沒有善根怎可以出家,還證得阿羅漢果?佛就解釋:「八萬劫以前,有一生,他是個樵夫。有一天,他在山上斬柴時遇到一隻老虎,他立即爬上樹頂。老虎用前爪不停的抓樹身,如果樹幹被老虎抓斷,他就會跌下來,被老虎吃掉。就在老虎不停抓樹,而樵夫覺得很危急時,忽然想起曾聽人說:「佛乃眾生救護者。」但是他從未聽說過任何一尊佛的名字,不知道該求哪一尊佛,他惟有向天大聲祈求:「南無佛,求您救我。」求畢,老虎真的走了。釋迦佛言:「就是這一句『南無佛』,成為他八識田中的善根種子。今日善根成熟,所以出家,並且證得何羅漢果。你們二乘人,只可以觀到八萬劫以內的事,八萬劫以外的卻完全觀不到,所以你看不到他有善根。」

三、 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這裡要分開兩部份來說。(一)諸禪,指四禪。佛一一知道四禪的深淺,亦知道是屬於有漏禪。(二)解脫三昧。三昧,即是正定,心不散亂就是定。解脫三昧指禪波羅蜜,因為只有禪波羅蜜才是解脫生死之定。佛又知道此人是否易入定、易出定,他所修的是有漏定還是無漏定。若他修四禪,則是有漏定,一樣會漏落生死。若他修禪波羅蜜,則是無漏定。佛以甚深智慧盡知種種禪定,又知道每個眾生修何定。無人能勝過佛,亦無人可以破壞佛的智力。

四、 知諸根勝劣智力──佛知道眾生是利根、中根或是鈍根。利根即上根,鈍根即下根,佛一一能分別知道。因此,佛知道現在每個人今生可以得何果位。例如,佛知道阿甲現在的根性只可以得初果;又知道阿乙已經具足六波羅蜜,不久可證阿褥多羅三藐三菩提。佛知道後,對利根者說法則略說,對鈍根者則廣說。佛有時用柔和語說法,有時用嚴詞折服眾生。此乃第四之知諸眾生上下根勝劣智力。

五、 知眾生種種喜好智力──眾生各各喜好不同。例如阿難好多聞;摩訶迦葉好頭陀行;提婆達多好名聞利養;舍利弗好智慧等等,佛都如實知道,然後根據其喜好而度之。

六、 知種種界智力──世間眾生種種境界不同,佛都清楚知道。所謂境界不同,乃指眾生習氣不同。有人多貪,有人多瞋,有人多愚痴;有人煩惱薄,有人煩惱厚,佛都清楚知道。

七、 知一切至道處智力──道,即是因所修或所造業而引致眾生所投生之處。由身口意三業所造的有漏業,就會漏落六道生死輪迴。如果修六波羅蜜或三十七道品,就會到涅槃彼岸。

八、 知天眼無礙智力──佛天眼是由清淨四大所造成,能見無量無邊世界;凡夫就算有天眼,最多見四天下。佛天眼見眾生於何處受生、何處死、以何因緣受生、樣貌如何、端正或醜陋?以何業而得端正相貌?以何業而得醜陋相貌?佛都一一清楚見到。

九、 知宿命無漏智力──眾生無量世中的宿命因緣,每一生的名字,每一生是苦、是樂、長壽或短壽,佛都如實知道。

十、 知永斷習氣智力──佛知道自己一切貪瞋痴煩惱和習氣已經永遠斷除,永不再起。此處可能引申一個問題:阿羅漢亦永斷貪瞋痴煩惱,與佛有何差別?
阿羅漢雖然已斷三毒煩惱,但習氣未盡。猶如香於盒內儲存兩、三年,香去,香氣仍然留存於盒內。阿羅漢只斷見惑及思惑,未斷習氣,只是此等習氣不會令他們造罪。即如香盒裏無香,只剩香氣,香氣是不可以燃點的。

例如佛的弟子畢陵伽婆蹉,已證阿羅漢果。他患有眼疾,每次乞食都要渡過恆河水。恆河神是一位女神,畢陵伽婆蹉每次到恆河邊,就彈指大叫:「小丫頭!斷流!」恆河流水即時左右斷開兩截,畢陵伽婆蹉就步行到對岸乞食。

恆河神不忿,投訴於佛:「畢陵伽婆蹉時常罵我:『小丫頭!斷流!』」佛即時命畢陵伽婆蹉向恆河神懺謝。畢陵伽婆蹉合掌對河神說:「小丫頭!莫怒!我現在向你懺謝!」當時在場的人都禁不住笑,為何向人懺謝還要罵人。佛就對恆河神說:「畢陵伽婆蹉五百世以來都生於婆羅門之家,十分憍慢,看不起其他人。他現在證了阿羅漢果,已經沒有憍慢煩惱。他剛才所說的只是五百世已經習慣了的語氣,他心裏沒有半點憍慢。」可知道阿羅漢煩惱已斷,習氣未斷。

由於佛有十力智,能夠明了決定一切法,所以在大眾中,凡有所說,都無畏懼之相,稱為「無所畏」。一共有四種,叫做四無所畏。

什麼叫做無所畏呢?無所疑惑、無所顧忌;無論何時,佛智慧不會退失。佛在在都在佛法中,若有人提出種種難題,佛不需要反覆思量,即時能回答,此等即是無所畏。因無所畏,故佛能領導大眾。有所畏懼則不能領眾。又因為佛無所顧忌,故能降伏外道,令他們歸信於佛,甚至隨佛出家。例如舍利弗、目犍連,他們本來是外道首領,後來歸信於佛,並帶領所有弟子於佛法中出家。當時的國王如波斯匿王、頻婆娑羅王、優填王、及無數的婆羅門,都成為佛弟子。甚至諸天鬼神都來擁護佛。

以世間法而言,佛世世常為轉輪聖王,今世生於帝王之家,成就一種高貴氣質,處身於大眾中,自然無所畏懼。又,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種好;佛身金色光潤,威儀具足,站立於大眾之中,當然是無所畏懼。


上一篇(三智 一切智 道總智) 回目錄 下一篇(陀羅尼 譯真言 總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