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新生活
(2007/07/30)

真正的生活是要能品味生活的細微之處

圖文╱米力

今年,去看了紐約文具禮品展,看到很多很棒的設計師與作品,卻難以用精確的圖片或文字敘述心底的感受。為什麼呢?

因為今年的設計走向樂活的本質,像是北歐的設計味道。根據報導,居住在北歐的人民是世界上較快樂的民族,他們的快樂定義不是財富,而是懂得生活、重視家庭,且樂在工作。

樂活的設計是什麼感覺?打個比方,像是你看到LOTTA或雅姬設計的那種感覺,自然無壓力的色彩,可能是PANTONE色票裡那一本Hexachrome的感覺,不管是黃色、藍色、綠色、橙色,都和大自然很接近,給與人很親近的感受。

但是,我們的設計師可以馬上繪出這樣的色彩嗎?可以畫出這一種調子風格嗎?
應該是不容易的吧?

忽然想起,蔣勳先生在一篇文章裡說道:「過得像個人,才能看到美。」作家在文章裡承認自己過去的知識偏執,沒能真正了解現在上班族的生活,現在希望跟大家說的是「人的原點」,他表示當人們失去原點,所有美的認識都是假的。這真是寫到我的心坎裡。

作家在文章裡也舉了個例子,他問,在企業裡舉辦一場音樂會,就能讓大家進入那個世界嗎?一個每天工作到晚上十一點才下班的人,可能連對生活的耐心都會失去了;某位有錢人請了知名設計師,家具和家飾都是名牌,可是住了兩年,卻連家具上的塑膠膜都沒拆下來,那房子應該是樣品屋吧?

真正的生活,是能感受生活的細微處。即使在上班,也能對窗外植物很有感受,在有機與無機裡找到平衡。這就是「原點」。

回到設計新生活的主題。我想辦公室裡,多數人目前尚無法畫出那樣的風格。因為對美的感受力、表達力並未融入生活。即使模仿,看起來也是作假的。

我喜歡皆川明的設計,他認為好的設計,不是每天埋在桌前按時繳交功課,而是該多出去看看,並旅行。所以,他在念服裝學院時,常請一個月、兩個月的假,跑到歐洲旅行。旅行不只四處參觀,而是去看能刺激設計的人事物,真正深入生活。不過,若換做對「追求好的設計生活」不那麼有主見者,大概只是走馬看花,關注點還是原來的範疇,或一些枝節小處,有如劉姥姥進入大觀園,描繪的還是表面。

給與人好的設計感受,就是在講故事,設計裡有故事有記憶,其實比較重要,即使我們看香奈兒,那麼華麗高貴的設計,不也是在講香奈兒這個人的故事嗎?

重視休閒生活。以往,我常要先生開很久的車,去山裡的知名咖啡座,但幾次下來,真正換得享受的並不多,並不是人家裝潢得不夠華麗,而是對美的感受強了,對這樣模組化的服務、設計,還有氛圍感到空虛,往往匆匆喝完咖啡就走人。倒不如休閒時,去市郊散散步、去花市逛逛,或開車去買食材,在自家煮飯來得快樂。還有,有空多觀看旅遊生活頻道,看看地球村裡的生活家如何揮灑生活,也可得到視覺的放鬆。

八歲的女兒在朋友家,看見十二歲姐姐做的娃娃,很羨慕。但她沒有要求媽媽幫她做一個,而是自己找出阿嬤的針線盒和布料,不需指導就開始做。一開始不會縫線,線歪七扭八;不會打結,所以眼睛、耳朵會掉下來,但嘗試到第三個、第四個,她已經會縫出微笑的嘴巴,手腳耳朵也牢固了,也開始裝飾她的娃娃。給與美的刺激,讓人動起來更重要,即使你現在可能做不好,但持續去做,一次會比一次好。都不去做,則永遠無法進入那個世界。

設計新生活,從你的原點出發,多感受、多享受,久了你的腦中就會出現雷達,開始對新事物好奇,並保持敏銳,自然去改變你的設計、你的生活。

米力的網站: http://blog.yam.com/mymil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