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參加 我要祈福
尊貴哈欣仁波切

 

 

 

課程名稱:「中論」講授
開課時間:近期開講,敬請期待
主講上師:哈欣仁波切
 
離苦得樂是有方法的。一切痛苦來自於煩惱,煩惱的根本又是真實執著,唯有靠證悟空性才能對治。龍樹菩薩造《中論》,月稱論師造《入中論》,皆欲令一切有情迅速證得空性,脫離苦海。修行人證悟空性的狀態,那般快樂是凡人難以想像的,所有痛苦如飛箭射出一般瞬間消失。證悟空性之時,一切煩惱種子即從根本斷除,那會是什麼樣的一種欣喜呢?非常值得我們去追求。當我們參與《中論》相關課程的研習,開始聞思有關空性教典的時候,便是正在種下遠離痛苦、永遠快樂的因。祈願各方大德一起前來聽聞正法,共享法喜!
 
 
課程介紹: 由「四部宗義」前行引導後,步入聞思修「中論」的深義
 
「四部宗義」,是佛教四大部主要宗派思想義理的彙整。它們分別是小乘的毘婆沙宗與經部宗、大乘的唯識宗和中觀宗。上述四部宗的次序,並非按照發展的時間先後,而是依從「有」到「空」、由「小乘」到「大乘」,根據義理解釋,由淺入深而排列。
 
四部宗派在義理上雖然各自不同,但有著彼此互相補充的密切關聯。此四部宗在漢傳與藏傳兩大佛教傳承中,不但傳播甚廣,並且影響深遠。
 
大體而言,毘婆沙宗、經部宗及唯識宗三者皆屬於有宗,而中觀宗則是大乘的空宗。四宗在佛教根本思想的整體建構上,分別在不同時期各自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和地位。因此,若想要進入佛法「空」和「有」兩大系統的般若思想之海,就不能不學習四部宗義。
 
在印度大乘佛教的發展史上,闡述空性思想的代表,當屬以龍樹菩薩為首的中觀學派。而中觀學派所依據的要籍,就是龍樹菩薩所造的《中論》。
 
《中論》又稱《中觀論》,全書以頌體撰寫,因此也稱《中頌》,主要在解釋空性思想的內涵,提出「緣起性空」的主張,認為萬法皆是因緣而生,因此皆自性空。龍樹菩薩在《中論》第一卷開宗明義地說:「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這在說明「緣起性空」不偏不倚的「中道」思想特質。以上「八不」 的說法,其實是透過否定的方式來破除眾生對「實有」的執著。
 
簡要地說,龍樹菩薩在《中論》當中對空性的解釋,就是「真空」不礙「妙有」,「空」是本質,「有」是表象,兩者有表裡之分,更同時相輔相成。
 
 
龍樹菩薩造《中論》的主要目的,在破除凡夫執著「有」為真實存在的「執有」,以及小乘學者誤以為「空」是一切皆無的「執空」,龍樹菩薩深入破除此二見解,使它們入於中道。為區別凡夫所謂的「有」,故說「妙有」;有別於小乘所謂的「空」,故言「真空」。
 
若說龍樹菩薩所撰述的《中論》為引導眾生脫離輪迴苦海的慈悲教示,那麼月稱論師所著的《入中論》則是詮釋《中論》的注疏本,主要在闡釋中觀應成派的空性見,它是通達《中論》的階梯。文殊菩薩說:「月稱論師是上方世界中極具智慧與毅力的大菩薩,為了光顯龍樹菩薩的宗法,發願投生娑婆。他的解釋,完全符順於龍樹菩薩的旨意,應當信受。」
 
《入中論》一書的「入」指的是「悟入、深入」,「中」是指「中觀論」,「論」就是「論典」。總的來說,「入中論」就是「悟入中觀論的論典」。
 
《入中論》最大的特色,是行解並重。不同於一般論典,或偏於修行,或偏於說理,《入中論》由菩薩修行的次第著手,從初發心一直到成就無上菩提,針對中間經歷的所有階段、行持方法與證悟境界都加以討論,可謂行門與解門同時俱進、相互配合的論典。
 
《入中論》一書,對十二世紀之後的藏傳佛教影響非常之大。藏傳佛教格魯派的開山祖師宗喀巴大師,在其最重要的著作《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即大量引用《入中論》的內容並加以闡述。《入中論》在現今藏傳佛教亦為僧人必讀的五部大論之一,由此可見它的思想在佛教義理當中的重要性。
 
然而,因為上述二者皆精深遠大,後人難以通曉,宗喀巴大師因此對這兩本論典進行注疏,作《入中論 善顯密意疏》。
 
宗喀巴大師繼承阿底峽尊者的法脈,而阿底峽尊者的中觀正見則宗於月稱、佛護一派,所以若想探求龍樹菩薩所著《中論》的深義,《入中論》是步入「中觀正見」殿堂的階梯。而《入中論 善顯密意疏》則是在修學上述二論前不可不讀的必修課程,它針對《入中論》詳加註解,內容旁徵博引,論述鉅細靡遺,深入闡發龍樹菩薩一脈空性思想的精密深微之處,使我們能夠一窺堂奧,對佛法的中觀正見有全面且細緻的理解,藉此開顯《中論》與《入中論》周密的義理,以利後學研讀、領解,進而依教奉行。
 
龍樹菩薩以大慈心造《中論》,月稱論師以大悲心造《入中論》,皆欲令一切有情迅速證達「法無我」。再配合宗喀巴大師對於《入中論》的無垢解析,更能精準迅速地幫助修行者了達空性義理。
 
【大乘林佛學會】相關聯絡資訊如下
大乘林佛學會 http://mahayanabuddhism.org

電話報名專線:0986896866 (02)2600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