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案設計:中華藝術網.慈慧創意中心

日期:2009/1/26 07:50 Buddha dharma NPO


藏傳佛教學術研究的知識系統之建立:以宗喀巴大師為例

主要探究有關藏傳佛教的學術研究之知識系統建立的方法、可能性、發展趨勢、典範模式。為了避免只純就抽象性的概念進行廣泛地討論,擬根據宗喀巴(Tsong-kha-pa,1357-1419)的思想研究有關之現代學術著作的分類,做為探究的資料基礎,嘗試從主題內涵、文獻表現型態兩方面,討論有關知識系統建立的思維架構與研究方法等,藉由此一個別、微觀式的發展模式,進向整體宏觀式的「藏傳佛教學術研究」之知識系統的理論化發展模式,期望能成為未來繼續研究發展的思考方向與參照的基礎。

事實上,對於以藏傳佛教研究文獻之分析與發展趨勢之探究,在華文界皆出現不少的相關論文,1為何仍然需要進行前述的研究與探討?主要是因為一般泛論廣義的藏傳佛教發展時,多半依其宗教現象、文化藝術的表現,或結合相關的社會科學研究領域,如政、經、軍事、社會調查等進行延伸式的探討;或以人物、佛教典籍、寺院等歷史發展的考察、介紹為主,由此顯見藏傳佛教發展領域的豐富多元。但若要從狹義的藏傳佛教「思想研究」來看,似乎英美歐日等有較為深入佛教義理思想本身的學術研究與發展,相對之下,兩岸華文界的研究成果則較偏重表現在外延具體的課題上。

1 例如:台灣學者有陳玉蛟、王俊中、姚麗香等對台灣西藏佛教研究發展的相關論文及研究報告;在大陸學者有袁琳蓉的文獻分析、杜永彬對美國藏傳佛教傳播現象的說明,其中皆提及各地相關的藏傳佛教研究概況。過去筆者亦曾發表有關「台灣藏傳佛教相關著譯作品的評析」一文,對於作品資料的不同類型,進行一些簡單的分類與評析。
上述的現象,對身在台灣藏傳佛教研究學界的學者來說,其中透顯一個相當值得深思與反省的問題:為何擁有文獻典藏(包括中藏等資料)優勢條件的我們,並未能在有關的思想學術研究上引領風潮?反而需要透過國外的學術研究成果之迻譯,才能稍微有所發展。或許其中有許多歷史發展背景因素可以做為解答,但對當前發展所需的思考角度來說,應可有更為前瞻性的企圖:要如何找到研究發展進一步提昇的契機,才能結合既有的優勢,並奠基於本身獨特的發展背景,因而能有卓然的表現與發展?

另外,須附帶說明:本文研究採用的資料依據,是在國科會補助專題研究中(兩年期計畫,進行中)的部份成果。3

貳、正文

2 指後天經驗式的判析模式,以既有的文獻著作資料類型為材料,再進行相關的綜合判斷。

3 已於日前完成期中精簡報告,計畫編號:NSC 94-2411-H-211 -002 -「宗喀巴思想研究學術著作資料數位典藏計劃(1/2)」。

2 本文擬從四方面進行理解與討論:
一、藏傳佛教的內涵與研究的文獻資料背景-基於佛教哲學的定位(後設的)
二、宗喀巴佛學思想的特性-思想方法論的提出(系統的)
三、學術研究的定義-台灣佛學研究的類型(經驗的)
四、知識系統的建立方法與意義(後設的vs經驗的vs個人佛學思想的系統內涵,資料從屬的概念分類-經驗式)

一、藏傳佛教的內涵與研究的文獻資料背景-基於佛教哲學的定位
一般來說,版本校勘、名相解析、哲學詮釋是研究佛教哲學的三部曲(林鎮國,1995)。相對地,本文的研究資料係以當代中、英、日等學術論著之蒐集、分類為主,其中必須要思考及發展的是:學術著作資料的基礎判分原則。
首先,必須先限定出「藏傳佛教」的範疇,此包括與藏傳佛教相關的人物(含思想、生平傳記、個人論著)、典籍(藏文原典、相關的文獻之溯源性研究與後續的發展性研究)、藏傳佛教史及通論性論述(歷史分期、宗派源流史)。而牽涉有關藝術文化、(寺院)社會經濟、教育制度、儀制修持、宗派發展等,可歸為其他類;或是從屬於人物、典籍、歷史或通論的細目。本研究目前採用後者,因為需先以區分為三大類別;另一個理由是本文擬扣緊佛教哲學的脈絡來看。

其中較為複雜的是有關思想、義理的判分方式。目前採用兩種原則,一是視其主題定位是人物的從屬概念,抑或是典籍的從屬概念。如:宗喀巴的《辨了義不了義善說藏論》的相關研究,即屬於人物類。若為《辨了義不了義善說藏論》中「空性思想」的研究,則屬於典籍類。

一般而言,藏傳佛教典籍資料內容分類之參照系統,傳統上有《西藏大藏經》、《佛教史大寶藏論》之典籍分類模式,前者分佛說部與論疏部二者,前者再區分律部、經典、密典,後者則為中觀部、瑜伽部、五明等部。而《大寶藏論》則是區分顯密之經典與論典,密之論典中又分對於密經之釋論,以及修法類之論著目錄;另再依照其歷代的祖師大德分別列出其論著目錄。然而,由於在當代與西方學科(如:宗教、哲學、科學等)進行交流、對照時,有些新的詮釋或跨領域的研究,已超出原本之依於經典、論典或屬人的判分方式,因此原本的分類架構,需考慮適切的改變方能具有時代的適用性。

事實上根據宗喀巴的兩部顯密《廣論》,6對於顯、密二種教法,其皆主張「道次第」教法的特性,在《菩提道次第廣論》中,宗喀巴曾言及:道次第教授的四大殊勝,即可視為其佛學思想方法論之所據:


通達一切聖教無違、一切聖言皆為教授、易獲聖者密意、極大罪行自行消滅。

宗喀巴為藏傳佛教界中兼具學術地位與宗教界的代表性人物,以其思想研究為核心,擴及延伸至相關研究議題及領域,以建立一套現代藏傳佛學研究的知識體系資料庫之基本範型,未來可做為佛學其他學術著作的彙整及研究之參照基礎。其資料透過數位典藏的成果,亦能助益於研究所需之資料閱讀與評估,而進一步能促進學術研究水平之提昇,對藏傳佛學研究的未來發展,具導向性的指引作用。

台灣對於西藏佛教的研究與發展,一直以來都有學界的相關評述,對於現有的研究內容及現象所進行的探究,有助於了解現今台灣學界、教界本土化學術成果、研究方向的特性及發展趨勢,對於佛教研究未來在理論上、學術上、應用發展上,都能提供參照性的基礎與價值。

相較之下,對於日本、歐美學界在藏傳佛教研究的學術作品與評述等,以及大陸近幾年已有的研究成果,目前尚未有較具全面性的資料彙集、分析與歸類。而台灣事實上具有較好的優勢,可以好好進行此一方面的學術工作發展,因為台灣在資訊自由化、佛學研究背景豐富多元化、佛學系統知識素養的深廣化等相關方面,具有較多條件的匯聚,11所以,將中、英、日等學術研究成果予以蒐集、分析、比對、整合,並建立一套相應的知識系統架構之模式,未來可作為其他佛教之學術著作的彙整、研究發展等奠立良好的參照範型;同時亦能在前研究的資料蒐集時透過數位典藏資料庫之建立,以增進查閱與索引的便利性,將有助於學

11 其他各地的學界在個別條件的發展上,事實上都優於台灣的個別條件;然而,能將三種條件同時並行不悖地具備,並能加上漢傳佛教研究發展背景的對觀性輔助,就此而言,可顯見台灣藏傳佛教研究發展的優勢基礎。因此,透過進一步地截其所長,融合上述的優勢背景,即有助於創造、激發新的發展趨勢。

術研究水平的提昇、明確指引出研究發展的未來導向。





主持人
宗喀巴大師、華梵大學人文教育研究中心、王惠雯

聯絡電話
02-25455771

電子郵件

備註其它
三世貢唐倉大師丹貝仲美是名貫藏區的著名高僧學者,有“貢唐文殊大師”



尊貴 貢唐倉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