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戒講義 分類:大師經典

佛子戒講義

無著菩薩 索達吉堪布 講釋

無著菩薩

  索達吉堪布 講釋

  頂禮:南無如意寶上師,大智仁慈無垢戒。

  虛禮禮敬求加持,圓滿如意盡障礙。

  首序

  這位無著菩薩並非有些經中所說的那位無著,他是藏地一位大菩薩。他曾經作了一個《入心論》講義,誰念此《入心論》,定會自然發起菩堤心,我們的上師如意寶也是這樣講過的。上師曾在五十多位善知識面前聽講過佛子戒,而且是近傳,故此我們的傳承是很殊勝的,每一位佛子都要有嚴持佛子戒的必要。

  整個佛子戒分三大科目:一、初義;二、論義;三、末義。

  一、初義分三:I、題義,2、禮供,3、誓願。

  l、釋題義《佛子戒》佛子指釋迦牟尼佛的後起之秀,佛之弟子,謂繼承釋迦佛二千五百多中文化遺產,也就是續佛慧命,紹隆佛種,肩負如來家業弘法利生者,此為佛子。指戒律,義規律作。一個真正佛子,無論作什麼事,都不能超越戒的範圍。為佛子,一個真正的學佛者,要以戒定慧三學為修道基礎,首先要由戒生定,由定生慧,如果無戒就無定,無一切慧。持戒者定能圓滿一切理想的果位,所以一個真正的學佛者,他無論何時何地,乃至行、住、坐、臥都是以戒作為準繩的,以戒為根本,戒是一切慧根,故無戒則無一切。2、禮供分二:A、略言;B、廣言。

  A、略言:南無路格學僥葉!

  意為頂禮觀世音菩薩,此菩提薩,應是真正悟一切法性的,並且證了法界與證得涅盤,但他為了一切有情,他依然顯現報身的方式來救度眾生。B、廣言:誰知諸法無來去,然為眾生奮發者,殊勝師與觀自在,恭敬三門常頂禮。

  觀世音菩薩知道一切諸法無來無去,其世俗凡者則不可能知,雖然觀世音菩薩證悟了一切法性,然而他為了一切眾生,還是顯現各種方法勇猛發心救度眾生,從而向自己根本上師與觀自在菩薩。我等以恭敬三門常作祈禱、禮敬。龍樹菩薩的有些經論中說,有些人作論先禮敬,是為了消除違緣;有些人在一部論調圓滿時依然禮拜求吉樣加持。一般禮敬時,必須三門具足才行,如身禮心想外境式或跟左右顧盼,這非為三門具足,在紮拜時,必須身作禮拜,言作祈禱,心生恭敬,此稱三門具足之禮。在頂禮本尊與根本上師時,需要一個訣要,如要做什麼事,沒有訣要不能得到成功。3、誓願:利樂之源圓佛果,修行正法而成就。

  彼亦依賴知彼戒,由此我說佛子戒。

  一切安樂與利益,都是成佛的果。安樂有兩種,究竟安樂與暫時安樂,一切究竟安樂都是靠佛菩薩的加持和自身不懈的修持而來,究竟安樂的來源是佛果成佛的基礎為三學,作精進等覺果是因此而未。然面三學戒為首,其它皆由戒而生,依修正法而來。暫時安樂是變幻無常的聖者雲;必須懂得佛子戒,極為重要,因究竟的菩提果都是依佛子戒而來的,故有持佛子戒的必要由此原因說佛子戒。

  二、論義分二: 1、前行; 2、正行。

  1、前行分七:(1)觀人身難得;(2)三毒之源遠離家鄉;(3)功德之源依止寂靜;(4)現無常而舍今世;(5)修道無違緣遠離愚伴;(6)修道順緣依止善師;(7)入教之門為依經。

  (1)觀人身難得:獲得暇滿人身時,為度眾生輪回海。

  日日夜夜無懶散,聞思修行佛子戒。

  此上要訣方法講是很難的,看起來很簡單,其實不然。這裡講的人身難得是暇滿人身,非一般人身,得到十個圓滿(自圓滿五,他圓滿五)遠離八無暇滿人身,如獲得可度大海之船。若轉生到三惡趣中,根本沒有機會聞法,或生存長壽天處,沉於享受之中,他們處於五欲快樂之中,亦無有機會聞法,更不可能有信心,邊地等無緣聞法。《大圓滿前行》頌雲:地獄、餓鬼及傍生,蔑利車與長壽天,邪見不逢佛出世,暗啞共為八無暇。若人在地獄裡受寒熱之苦,無暇聞法修行。生餓鬼則受饑餓之苦,無暇修法;生邊地,無佛銻教法,無暇聞法。于外道家成隨順彼之邪見而受生者,則自相續染著邪見,無暇聞法,故八無暇。如此無暇我等皆以遠離,而具足一切聞法條件,逢於無上極密之法。善知識等具足了十種圓滿,處於佛教聖地(法之中圓)諸根具足,無宿業顛倒,對一切法具有正信,為自圓滿五。佛出世,說正法,教法住世,*輪隨轉。得逢善知識(他圓滿五)。在有些劫中無佛出世,這時人身無意義,有時佛出世但不轉*輪,此時逢佛亦無有益。以前印度有一班智達,準備在藏地弘法,在半途中隨身所帶翻譯者病死,他到藏地後語言不通,無法轉*輪,只好為別人放牧。阿底峽尊者得知後,非常難過,言藏地人士無福,那是一位多麼了不起的班智達。由於因緣不具足,不可能轉*輪。可這種不足我們沒有遇到,我們所遇到的殊勝炒法,一切萬緣留已具足。釋邊牟尼佛的*輪也在繼續旋轉。如正法己滅,則一切沒有意義。若正法雖住世,而你無信心,不入佛教,也沒什麼意思,比如大海有水,但你一滴不喝,從何解渴。我們都生到了佛教之中國,得到了大根具足的暇滿人身,亦沒有生在邊地,假如雖得人身而生邪見,這也是沒有意義,觀在我們的信心,十今圓滿都具足了。無垢光尊者說:洶湧的大海面上有浮木窺,海底盲龜,欲觸其孔。獲得人身教此為難, 得到這樣暇滿人身,如渡海之船,因過海必須乘船,一切眾生猶如典沉淪在生死苦海,為他們脫離生死苦海,想他們的苦難有我們才能救度,而我們的苦難唯有精進努力修行,將來才有能力救渡他們,繼而猛力發心等。過去 有一個堅更瓦格西,他在三年之中沒有睡過一點覺,別人勸他睡一會,他說一想起人身難得就不能入睡,最後他獲得大成就,按理說一個出家人每天應該休息一段時間,但無懶散,日日夜夜無懶散地修行。精進的聞思修,用八大正理的方法(八正道)在善知識面前聞思修,一切智慧從中而來。

  (2)三毒之源遠離家鄉親方貪心如沸水,敵方嗔心似烈火,難取捨忘之癡暗者,拋棄故鄉佛子戒。

  一般大多數人,對自已的親屬近人多生食心,如沸水,無論什麼事情總希望自已的親屬一切都好,面尋敵方仇人,放然生起猛烈的安心,由此事、安之念,一切獸惡取捨亦妄心,謂因果取捨更難,對三惡業沒有正確認識,故三毒增長。因而一個真正的學佛者,而常時在家中根本沒意義。坐在家中只能增長修行的障礙,故瑜伽士應拋棄故鄉外出參學嚴持佛子戒。一個真正的出家人,他一定會離一切家庭事務,從上師竅訣方面來講,坐在家裡一定修不好,如同魔鬼纏身一樣。

  那班智達在自已的家裡最多只住七日,一位上師說,上根一年應該遠離故鄉,中根者應一月離家,下根者要一天內遠離。

  (3)功德之源依止寂靜遠離環境惑漸滅,因無懶散增善行。

  明智於法起深信,依止寂靜佛子戒。

  遠離環境,是指遠離不利於聞思修的不良環境,這樣無明煩惱漸漸滅盡;假如曾處於一個不好的環境,對修道會有極大的障礙,遠離不良之境,處於利益修行的環境之中,對精進聞思修沒有障礙,從而善行增上,斷盡一切煩惱惑業。

  無垢光尊者雲:末法時期挽救眾生很難,因自已都無法度,度人何談容易。所以,應依止寂靜。在寂靜的山中好好修菩提心較好。

  阿底峽尊者雲:在末得菩提果以前,救度眾生根本不可能,應在靜處自修為好。如自已沉淪在一個環境之中,一定會受影響,無垢光尊者雲:如果你依止寂靜後,天天這樣。那樣修法等這不稱依止寂是無意義,應遠離這些不良環境。無懶散面住,無明煩惱定然漸滅。正邪之法綁由於智慧,抉擇具有明清智慧者,在妙法中定深信不疑,他也會拋棄世間的一切,去依止寂靜修行。

  (4)觀無常而舍今世長結親友各分離,積累財物留人間。

  身之客堂被識掉,捨棄此世佛子戒。

  故是以觀無常而言,世同上的一切沒有什麼可貪欲的。首先從自已今生的親戚,朋友來講,你和他長時結伴交往等,乃至自己的妻子兒女,死時到來時,也不得不分離,況且轉生差異極大,有的轉生到善趣,有的轉生之時各道不同,有極大的差別,在今生之中,只是暫時的聚合。有人喻人生如一場夢,有何可樂之事,暫時的居住,待無常到來,不得各奔東西,今生之中與自己的父母居住在一起,也不過只是短暫的片段而已,過後必得離別而去,在這個世間上沒有不別之言。

  觀在許多人最喜歡積累財產,他們不知此事實際無意義,死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跟隨,一切財產都留在人間,不得不分離。在世時,一點捨不得上供下施,且乞者來時,施下一點西深生痛惜,如割身上之肉,這些人如此慳吝 財產。比如彌勒日巴尊者看人家拼命集財,非常可憐他們,而他們也看到到彌勒日巴尊者坐在山洞一點吃的都沒有,他們也可憐彌勒日巴尊者,而誰是真正可憐者呢?在這個世界上,人越富貪心越重,有了這個,還貪心那個,可知各人的欲望是不可滿足的,就是送黃金萬兩,他也不會滿足。這樣積聚財富,真是一點意義也沒有。無論是誰在一生當中,有機會只要有一點財產,應該多做上供下施乃為最佳辦法,否則一切財產都無留在人間的意義,何為此言?因自已的身體你如同客堂一樣,房子必有壞劫之時,人們的意識也不過是在這個身體裡歇息一會兒而已,今後必將離開此體而去,沒有辦法能使它永恆。如果你住客店一樣,也是暫息將來必離去,對於修行者而言,要以無常作準繩,一般入佛教者,都以觀無常而來,修無常心是很殊勝的。因有無常心,就易生厭世心,有厭世心,容易發出離心,以及救眾生之心,我們根本上師如是言。常言道:修無常最好,修近點,想今日死不可明,明日之死不可計,死亡到來,誰也無法知道,這樣就易發心修行。無常對一位出家人來說,對今生的各類財產,福報、不遠離的話,根本不算一位出家人。人世間的事,萬事如夢,一場沒有什麼可貪取的,唯有進取求法,精進聞思修,從而獲得豐盛廣大珠勝的菩提果,才是其正有意義的事情,所以捨棄今生佛子戒。

  以下闡述修大乘法,違緣,順緣各是什麼?

  (5)修道無違緣,遠離愚伴交近某侶增進三毒,聞思修行作退失。

  滅盡仁慈悲心因,遠離愚伴佛子戒。

  很愚蠢的夥伴,及惡友是修道最大的違緣障礙,必須遠離,否則什麼都不可能成功,一般說來,很嗔,貪嗔癡很盛的人,與其接觸的話快退一定會使你三毒熾盛,由於增上緣,你以前的聞思修行會很失,接觸這樣曲愚伴,你的善根善業以及仁慈心之因都會滅盡很失(正所謂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阿底峽尊者言,在未成佛之前,一定會受環境影響,薩迦班智達雲:應該智者和智者在一起,智者和愚者在一起,因智者受屆者影響易變為願,患者受智者影響亦變為智,因此在給交同伴時必須常作觀察較為重要,否則你將會使自已墮落,失去一切。過去智者雲:當佛沒有什麼違緣障礙,它會使體的:為一切眾生得到究竟安樂之心和利益有情的一切仁慈悲心的因,都會滅盡,可想愚伴的力量有多大,故應遠離。

  內敵與外敵是以皈依戒來區別的,內敵的大乘與小乘是以仁慈悲心來區別的,在自已未有定力之前,千萬別與這樣的愚人在起,首先要現察。

  (6)

  依止誰師滅罪過,功德增長如弦月。

  殊勝善師與自身,尤其扶愛佛手戒。

  依止什麼樣的師父能滅罪過呢?謂依止善知識可也。況且有自己的功德,增長尤如十五的月亮一樣如依止位具足切法相善知識,自已也一定能詳細一個觀察,要看他是否具足三寶的功德和聞思修的功德,如不具足,那不算善知識。蓮花生大師雲;徒弟如對上師投有觀察,盲目依止,尤如走路不看天。所以徒弟在未依止之前對上師有觀察的必要,上師對徒弟也有觀察的必要。這些觀察都是在未依止前所做的准各,如果巳依止了上師,後再對上師有觀察,那一定會害你的,依止後千萬不能對上師再有別的現察(漢地弟子,盲目依止,過後發現問題,即生怨言誹謗上師造極大罪過。而依止上師,心生悔恨,亦因盲目依止之過)。一位善知識,必須具足聞思修的功德和三寶功德及仁慈悲心,以及能講釋經論等,因上師的任務是專為解除弟子的各種疑惑,學佛者必然疑難很多,有很多不懂之處,必須請問上師。你如果依止了一位具備這些條件的善知識,那一定會令你滅去一切罪過,從而增長無量功德,如上弦那樣最終達到象十五的月亮一樣圓滿,這樣殊勝的上師善知識,與自己的身體一樣尤其應該愛護,以戒中為一切取捨,這樣依止善士。

  (7)入佛數之門為皈依自亦束縛輪回故,世間勢力誰能救。

  由此皈依不欺者,皈依三寶佛子戒。

  一切眾生都沉淪在生死輪回的大海之中,而自已也是被輪回束縛的,生死流轉不息,世間這些神力根本不能救助,因世間的神力是有漏的,有漏即無常,無常即痛苦,終歸後患無窮,流轉不息,唯有出世法,乃為究竟,方能救渡眾生,亦使自己脫離輪回的束縛。

  世聞的一切都是自欺欺他之言,沒有一個實際的東西,世間的流轉,也是不究竟形成的,不欺者,乃究竟預言,唯有出世間法乃為究竟,唯有皈依三寶,皈依善知識,方能解脫,切輪回的束縛。

  以上是前行部分,略述完。

  2、正行,分三士;A、下士道

  B、中士道C、上士道A、下士道恐怖惡趣之苦離罪業極為難忍惡趣苦,佛說善惡業之果報。

  由此拼命諸惡習,始終斷盡佛子戒。

  從下士道而言,他們最畏懼惡趣痛苦,其苦實在難以忍受,惡超中最輕的苦,乃人間一切苦非可比喻,無法用比量現量也難以知道的。佛雲:一切惡趣的痛苦,都是由往昔的惡業所感,所以一般的比量與現量是不能知道的。唯有佛和菩薩的教證與理論方能知道。

  阿底峽尊者雲;他在小乘戒中一點都沒犯過,菩薩戒犯了一條,密乘戒很難,犯了很多。以菩薩戒為准,比如體看見一條魚被人殺掉,並且體身上有錢,有能力救下並放生,但你沒有把它買下來放生,即犯菩薩戒。在自已有能力時,見到被殺者,必須救下來放生,乃至以自已的生命救度眾生。下士道怕惡趣苦,聞佛說惡趣苦發猛烈的出離心,因怕個人受惡趣苦而修出離為下士道。

  B、中士道不希人天安樂西求解脫三世安樂如露水,一瞬刹那毀天性。

  始終無變殊勝者,追求解脫佛子戒。

  中士道者目睹三界(欲、色、無色)在輪回之中,所有快樂如同露水一樣,一會就消失,刹那傾刻巳成為毀滅。無一可樂之事。

  天上的安樂,雖說長點皆有漏,皆是無常漏苦過患。待天福事滿後,依然下墮,隨著將要下墮時,五衰相視前,天衣垢壞身變臭氣等,終歸痛苦難言,可想希求這些人天福報的快樂其實沒有什麼意義,不論財產再豐富,一會兒就有消失的可能,世間一切都是無常的,誰有究竟勝殊義乃不變,唯有佛菩薩之理不變,此中說解脫是指成佛之義,為了一切眾生解脫,自已追求解脫,當然成了上士道。

  彌勒菩薩與龍樹菩薩雲:一切輪回之中的安樂猶如針尖,在針尖上何處能尋到安樂呢?是絕對沒有的,無漏究竟永恆不變的安樂唯有成佛,究竟菩提果除此之外,是絕對沒有的,無處可尋。

  C、上士道分三(1)發菩提心;(2)修兩種菩提心;(3)學菩薩戒

  l、發菩提心;無始以來,多生多劫撫育過自已的父毋並愛戀自己的眷屬,都沉淪在輪回之中受一切痛苦,他們並非欲受此苦,如果你發小乘心只為自己解脫的一點安樂有又什麼意義?如在家中,自已穿好的,吃好的,而讓父母吃孬的,穿爛的,體能忍心嗎?這個婆婆世界沒有什麼開頭,也沒有什麼結尾,無邊無際,生死流轉的的眾生,如恒河沙數,誰沒作過自已的父母?常言道:一個女子是我母,一個男子是我父(世人好佔便宜,將自己稱作別人父毋)。心中滿足,喜別人稱自已大輩,而學佛者禮一切眾生為自已過去的父母,能將狗子認作父母,則真心懂了這個道理,目睹自己父母愛無畏的痛苦,能忍心嗎?上師仁波切常雲:將一初眾生禮為自已的父母,這樣容易發菩提心,不僅自己解脫受到安樂,還要讓多劫父母脫離生死牢獄大海,獲得究竟樂果,從而發起猛烈的菩提心,救度父母有情,無論做什麼事,特別是善事等,首先要發菩提心,要向善,如發願利於眾生何皆不具足,那無論做什麼事,都無意義,切記!

  2、修菩提心: a、世俗菩提心,b、勝義菩提心,a、世俗菩提心分二’a、入根本慧時自他交換。

  a、後得時違緣轉為道用。

  a l、入根本慧自他交換:皆苦生源欲自樂,諸了佛成利他心。

  由此自樂與他苦,其當交換佛子戒。

  于根本定時,修菩提心。在入定之中,一切靜下來,亦是定慧之中,以自樂換取眾生一切痛苦,必須一切靜下來,乃能換取他人的一切痛苦。

  世間人生的一切痛苦,以及生死流轉之來源,都各人希求貪欲人天福報,及世間暫短的幻化的快樂而來,皆由愛欲所至,一切眾生於無始無終的生命之流中生滅流轉不息,而由於業力的招感而顯示不同的果報,之所以形成六道輪回中及其錯綜複雜,萬有不齊,苦樂愚智的境象。

  然而成就殊勝的佛果,是由修菩提心而來的,為他之樂令帶來一切殊勝妙果。這裡交換他人的痛苦,是靜天菩薩的竅決。阿底峽尊者雲:發心之時,首先要知道一切眾生是自已的父毋,一般學者應以《入菩薩行》論的方法發心,修大乘求大圓滿者,必須發菩提心,修大乘法,發小乘心,就有犯根本戒之罪,無論做何事,不能以自已當先,于一切安樂,理應將一切眾生放在前面,把自己放在後面,應這樣發心,大忍辱這個砍頭之苦,相反還要以自能悲憫對方,因他殺人有無量的罪過,不僅如此,還要將一切善根和忍辱的功德,皆回向于對方。菩薩者願將他人的一切罪過由自己承擔,這也可以說是菩薩戒,修大乘的應如是做,上師了二波功常雲,每個學佛者應該常發菩提心,由此一定時,自心很自然的產生出離心,然後漸漸入密訣,發心較重要,發心可以說是一切道的基礎作任何事都要從發心開始。

  a2、後得時違緣轉為道用甲1:不譽轉為道用,何者等。

  何者於我各種語,低毀傳遍三千界,然以悲他之功得,又複傳言佛子戒。

  無論是誰,對我各種不同的語言,好與壞各種誹謗之語,乃至傳遍整個三千大千世界,哪怕受再大侮辱,不但不於之計較反而悲憫他,將他的一切功德讚揚傳頌(應當言眾生功德,不言其過失,固佛菩薩將一切眾生看成自己的兒女一樣,父母不宣揚兒女的過失,對菩薩、善知識,上師等及一切眾生,看成自己的過去父毋。自己過去父母的過失,特別對上師及善知識更不能觀其過,否則將導致喪失信心和加持)

  入菩薩行論雲;自已不論受別人怎樣誹謗或侮辱,都是過去劫所感。阿底峽尊者雲:別人給你不好聽的語言,猶如空穀回聲一樣,如別人說一點難聽的話,自已生氣或動真心,即違犯了菩薩戒,一個修大乘法者,融于修道之中。

  甲2:挖苦傳為道用,眾人等眾人聚中有些人,揭發罪惡說相續。

  然他作想自身師,恭敬頂禮佛子戒。

  在彼多人聚處,有人當眾揭發你所作的罪過,或以粗言惡語辱駡諷刺譏笑你,以及用各種誹謗之語,逢遇凡夫無道者,肯定會生氣,如果一個有道行的人成是菩薩,被等一定不但不生氣,反而生起喜樂心。然發大乘心者,理應將一切怨者,做想成自己的上師,以清淨心對待一切,非但不生氣反而頂禮恭敬如巳師。實際揭發你一切罪過的人是你唯一助道者,這是阿底峽遵者的訣竅。《入行論》雲:自已所作罪過,別人理應揭發無疑,自已未做過的罪過,別人說亦不要緊,可利用為道用,也是忍辱的物件。葛當派對徒弟如是言;汝是否能忍辱?如能忍可依止我,否則別依止。浪古場巴格西雲:一切勝利給別人,一切失敗留給自已。布多瓦格西雲:別人給自已作一切誹謗應是自已最大的恩人,學大乘者理應如是觀以粗語,一切挖苦轉為通用,一切違緣看成切順緣,助道之妙(別人誹謗,可消巳業)

  乙:兩種難忍轉為道用,分二

  乙1、反報恩轉為道用,乙 2、侮辱轉為道用乙1、反報恩轉為道用,自為等。

  自為護養如孩者,於我看彼如恨敵。

  然如漏孩之母親,尤其看破佛子戒。

  自已本來對他恩德很大,理應報恩,彼不但不報恩,反恩將仇報,即可成為忍辱的對象。助道的順緣愛護他人,如愛護自已的孩子一樣,但彼恩將仇報,一個愛護兒子的母親,目睹兒子生瘋病或說犯語,對母親說粗話或謾駡,母親這時不會見怪兒子的,尤其對有病之兒生起無量的慈悲心,根本不會同病兒計較。可想世間一切眾生亦複如是。從生沉醉在迷惑之中。如病兒一樣,菩薩及大乘者如父母一樣,連眾生給自己什麼不良難忍之事,一定會將此眾生看成病兒一樣,非但不計較,反而非常慈愛他。《入行論》雲:眾生與自恩將仇,理應忍辱。固一切眾生沒有自在,被無明煩惱障蔽了,莊嚴經也是如說。中觀百論中雲:無論什麼眾生都應看成自己的兒子一樣去慈愛彼等。阿底峽尊者雲:遇到好與不好的眾生都應看成自已的兒子一樣。修大乘者應如是作,因地這個世界上常遇這些,應以佛子戒說的對待。

  乙2、侮辱轉為道用與我等與我平等成下者,增上傲慢作侮辱,彼為觀想善知識,當取自頂佛子戒。

  與自已平等,或低於自已的人,不但不生慚愧心,反生傲慢心,或對自已作各種侮辱,應將此人觀想成自已的善知識,及自已唯一助道者,應恭敬項禮。龍菩薩在給親友的信中,將傲慢分五種:財產、人材修證功德,種姓、權利,這些都可使人產生傲慢心。龍樹菩薩雲:倘若無此類眾生,你了不可能發起菩提心,眾生是一切成佛的主要因。《入行論》雲:世間許多人最喜歡恭敬聖人,但是我要恭敬一切眾生以及一切怨者。阿底峽尊者雲;怨恨者如寶藏,如無怨恨,不可能修忍辱法,修大乘者應如是現修。

  丙:兩種福衰轉為道用。

  丙1;衰弱轉為道用丙2;福強轉為道用

  丙1;衰弱轉為道用。

  貧窮常受別人欺,雖得病事魔又害,眾生諸苦取自身,大無畏屈佛子戒。

  貧窮困苦者,常受別人欺侮。從求法而言,有些人無論做什麼都受別人恭敬,有些無論做什麼都受別人的誹謗受人欺侮者,可能與往昔有關。有人本得重病,受魔力之害,處於苦難,於大乘者,定會將一切,就可說是魔,魔有天魔、地魔、煩惱魔、五陰魔、虛空魔,觀眾生有此等痛苦,以取自身承受等,對世間眾生之諸苦無所畏懼,更無屈服之念。《入行論》雲:沒有世間的一切痛苦,難發出離心,也無法生出離心,《寶經》雲;應如饑俄的餓鬼一樣,才不會退失信心。上師常雲:最大的苦行是違緣,是助道的唯一方法。

  因此痛苦違緣都應大無畏,修大乘者應如是做。

  丙2;福強轉為道用,眾生等眾生恭頂遍榮譽,並得分聞天亡財。

  然知世妙無自性,並無驕傲佛子戒。

  福強,世間一切名聞利養,財產富貴等,以及無數眾生恭敬你和一切名望極大,但是有漏之名,無究竟之言,此等有漏的人天福報。對於一位學大乘者,實無執著之念也,有人對你說你如何了不起有能力,是人才等各方面超過別人,你根本不能驕傲或執著更不能自稱名望,特別要法意因果。如果行到驕傲。《俱合論》說:分聞天王最富有,財產最豐富。若得財富應取對法。一切五欲香,欲樂享受皆無自性,是有漏無常的。有些經中比喻人天安樂如露水一樣,一會即會消失。但世間有些述盲眾生,反將把這如露水的快樂執為常有,皆稱錯覺,理應想世間一切五欲妙享受等,猶如天空閃光,刹那生滅無常,沒有會麼什得驕傲和執著的。入行論雲:一位學者,如不懂得驕傲二字的話,最易產生嫉妒心,與你平等人怕別人超過你,與你下劣者,你會常欺負他。因此首先要明白驕傲二宇。薩迦格言雲:生驕傲心者,智慧難生,容易障蔽,驕傲如石頭,如將石頭放在海裡,百年之後拿出來,依然如此,因它不會吸水,驕傲亦如是,常存傲心,難增善行,釋尊曾講:一位學佛者,不能發心自高自大,否則不能證如來真實義。中觀寶集論雲:如自已得到了,天人的一切圓滿財產福報,也不可驕傲執著。阿底峽尊者雲:應常恭敬眾生,無論自已有什麼好處,也不能生驕傲心,特別是依止了善知識時,更不能生驕傲心。如驕傲之念,則不可能學到一切知識,故障智慧,細思之下,世間之法,富貴享受都是有漏,刹那生滅無常之物,真正沒什麼意義,有何可執著的。龍樹大圓滿前行雲:過去一切聖賢德,皆稱無常,過去再了不起的人,至今亦不過只留下歷史之名而已,何況這些人所造的,物質更是無常,更不能執著去生驕傲心。修大乘者,理應明確,如是作也。

  丁;二種煩惱轉為道用,分二

  丁1:境轉為道用;丁2:貪境轉為道用。

  丁1;境轉為道用,苦無等。

  佛傳八萬四千法,雖滅外敵以增上,由此仁慈悲心軍,調伏自心佛子戒。

  釋迦佛傳了八萬四千法門均皆以調伏自心,如上佛子戒調伏息心,這裡調伏心為主,在顯教只有此征。入行論集經論等,皆如是也,特別大圓滿對治方法與顯教有別,但其目的一致,大圓滿調伏自心,是以觀本性來對治的;彼者對治方法有三種方法:嗔心慈悲心對治;貪心用觀無常來對治;癡心用觀緣起來對治,這就易修。

  凡夫未調伏的心,為心之敵,若未消除心中敵人,外面的敵人永難消除盡。人中論雲:破自性,如不破內心自性,外面自性始終不能破盡,如是內心敵人未除,外之敵人談何易除,因心中敵人僅一,外面敵人甚多,一人之力欲除盡甚多的敵人,是不可能的。若認為殺自心敵人很容易,則錯了,因殺外面敵人一個彼有助他眷屬令增分始終無法除盡,這皆由內敵而感。一個出家人,不懂這一點是不行的。由此因生起仁慈,悲心軍為調伏自心,仁慈給予眾生一切安樂,悲心悲憫眾生的一切痛苦,以此二軍能調伏自心。善說寶藏論雲:外面的敵人不可能消除盡,如將自心調伏了:部外面一切敵人就消盡了。阿底峽尊者雲:外面沒有什麼怨恨的人,只是自己的心是最恨的,所以應該調自心,彌勒日巴在山洞修行時,有很多魔女擾亂,當時尊者忽然億起瑪律巴尊者的語言,一切都是自心顯現的,外面沒有一個魔女,如是觀心:這些魔女開始怕了,說你這樣觀心我們報怕,如果僅出降伏,我們更令增多。因此一切魔礙,只有調伏白心是唯一方法,真正的修法是以輪回之苦,證悟自性。

  丁2;貪境轉為道用,一切等。

  一切妙欲如咸水,因享受越加增貪,何時嗜好於有事,立刻舍離佛子戒。

  娑婆世界妙欲色聲香味觸等,享受皆鹽水越喝越渴,如是享受欲樂,只能越來越貪心,常言道欲溝難填,世間眾生欲望不可滿足,永無止境,有了這樣,想那樣,唯有採取對治的方法,無論何時遇到世間好色或各種享受,理應立刻舍離,否則更生貪心。應思一切貪心的本性是如此,未有滿足之時,有些佛經比喻世間的一切享受如毒藥,也如鋒利寶劍一樣不可生貪。龍樹菩薩致親友信中雲:一切貪心能生禍害,所有的貪心最多為材產,必須除貪心。猶其一個出家人更不能有不良的貪心。入行論雲:一個貪心很大的人,觀在未來都不會有好結果,底峽尊者:最大成就的標誌,是殺貪心,遇到任何物生起思念應立即遠離貪心。康苦巴大雲:我們不能脫輪回,只因貪心的障礙,殺貪心是最好決定,很難得到。

  以上是入定出定的世欲菩提心所應修的。

  勝義菩提心修法如下:b.勝義菩提心分二

  甲:入定時現修離戲不執,乙;出定時於貪嗔境遠離實執。

  甲;入定時現修離戲不執一種等種種現象思自心,心性本來離邊戲,通這彼性諸二取,非作意念佛子戒。

  勝義菩提心是己證悟了空性,乃達無來無去等境界,五蘊三界都是離戲的,應該明確勝義菩提何為,世俗菩提心何為,此處勝義菩提心亦分出定和入定,現為入定時法,種種現像是指六識顯現的一切,外境顯色聲香味觸乃至山河大地等及器世間所有物相,要證悟定性。因為一切外境都是心所顯現安立的,入中論雲;一切物體是由心造,心的本性是空的(離戲),一切顯現只不過是人全假立而巴。麥彭仁波且雲;外境的切顯現,關鍵是要證悟定的自性,觀想一切物體是心顯現而安立的,但尋找心亦無形狀可得,以此推理,心亦是不存在的,即明心與外境一切物相,都是無自性產生,心本來是離戲的猶如虛空樣,心性亦如此,不是有亦不是無亦不是非有辦不是非無,龍樹在中觀之中雲;自已的心本來是離戲的,如通達兩種離戲,對於能取所取根本不會執著(能取之心,所取外境物相)因為種種心中現,現察心亦是不存在離戲,那麼一切物相亦無自性產生,以此類推,一切都是離戲的,由此自然遠離二取,皆如虛空。龍樹菩薩釋論雲;最高的般若波羅密多是不緣一切法。集經論雲;所取能取不存在,那麼有事無事,亦根本中存在。阿底峽尊者雲;能取心不存在,所取一切法界依然不存在,能取之相如天空,因此在入定時對一切現象非作任何意念,固一切都是心顯現的,心不存在,一切物相亦不存在,都無執產生,假言而言,非作竟念佛子戒。

  乙,出定時,於嗔境遠離實執分兩種,乙1:於貪境離實欲,乙2:皆若觀修心性,

  乙1:於貪境離實欲,遇到等,遇到合意外境時,觀如夏天鮮彩虹。

  雖顯美妙然無性,遠離貪欲佛子戒。

  此處講勝義菩提心出定所修方法(對治),在出定時遇到很合意的五欲樂的話,自已對外境生喜樂時,不能有貪心,否則便是增貪,此時應觀想世間一切美妙喜樂物相如夏天空中彩虹一樣,不論怎樣追尋,都是不可得的。現察時,外境所顯色都不存在,因一切物體都無自性而產生。一個學中規者對於一切事物顯現,一觀察便知道一切好看都是假言安立,沒有實體自性的好看之物。外教承認一個物體上存在好壞都是假言而生貪心;入行論雲:愚者觀見美觀非常喜樂面生貪心;智者不會喜樂,更不會生貪因一切美好本無自性。康若巴格西雲:觀看世間的一切的物體,都是如夢如幻,幻想不可執著之念。入行論智慧品中雲;現看一個白色物體如你說的白色好看,那麼你為何不對白紙和其它白色生貪心呢(如白骨)?此為推理觀察的方法。 阿底峽尊者雲:遇到合意的妙樂等時應現察它的本性,其正觀察它的本性時,你會自然地感到貪欲執著的一切物體或五欲炒樂都是沒有意義的,因此產生厭離心,所以遠離一切佛子戒。

  乙2;皆苦觀修心性皆苦等皆苦如同夢之孩,實執幻影徒勞累。

  由此相遇違緣時,領悟幻影佛子戒。

  由此相遇違緣時一切痛苦時的對治方法,如在心苦身苦及種種痛苦之時,現一切所有之苦如夢醒了,一切都不是真實的,其實此孩根本沒生過。這一點你也明白,都是一切夢幻如是你對世間一切無自性的東西實執,簡直是白費功夫。麥彭仁波且雲:一切幻象都是假立的,與夢無別。遇到這種種的違緣痛苦,如起實執,對已反徒勞無益,由此遇到什麼違緣時應該領悟皆是幻境,如心不執著,外苦亦不存在。佛經雲:幾所有相,皆是虛妄,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沒有什麼可執著的,入行論說的更乾脆,昨天的事與昨夜的夢境無區別的。布多瓦雲:出定的時候,理應用八方幻化的觀察方法。阿底峽尊者雲:出定時對一切顯現,都不執著。郎若多巴雲:一切外境都是幻化的,受到違緣痛苦時,應用幻化的觀察方法不能有實執。故此應領悟,幻境佛子戒。

  (3) 學菩薩戒 分五: a、學六度; b、學經說四法;c、學斷除一切煩惱;d、學具正念與正知來度眾生;e、學善報回向。

  a、學六度;

  a1、佈施度想想菩提應捨身,外境事物向須說;由此非求異熟果,發修佈施佛子戒。

  菩薩戒有兩種,一種由無著菩薩所傳,另一種由龍樹菩薩所傳。

  紅教的菩薩戒是為龍樹所傳,其分法是:自已巳發心稱熟,空中顯現梵天聖者,而獲得戒。無著菩薩的方法是在上師面前發心成熟而獲得戒。菩提也分兩種,一種是因菩提果菩提,此處是以果而講(佛果),欲向果菩提必須佈施,才能達到究竟。世尊在因地時亦是以身佈施母老虎。有一個志麥理登是國王之子,他準備行大佈施,將自身及所有財產盡做佈施,施與所有眾生,他的父王有一真如意寶,王子想父王的如意寶不能佈施時,宮中的許多大臣商之義,準備搶這個如意寶。後來有個白髮老者,到王子面前,聽說你要行一切佈施,我要你父王的如意寶,王子拒絕了他的要求。

  老者說如意寶不佈施,那你的一切佈施依然不究竟,王子想此佈施不究竟的話沒什麼意思。所以他將此寶給了老者,後來他父王把王子一家趕了出來,命令他們到有魔鬼的地方去。在路上,有人要王子的女兒,他佈施與其,又有人要他的眼睛,他也佈施了,後來梵天王想驗他的佈施是否究竟,於是天魔將妻子還給他,他去魔鬼很恭敬他們,因他是在佈施一切是究竟的,是一地菩薩,聽說有一鴿子專給他送信。

  一地菩薩自已的身體、妻子兒女都佈施與他人,有些發心很大的仙人亦是如此佈施,自已的身體頭目腦髓都能施捨(道教北七真人丘處機背人過河,開宮天帝考驗他,要其頭,他亦施捨主動獻頭),如是外境一切物體財產,更無惜之念,理應佈施,如此佈施,非求異熟果,如是貪求利養佈施,是為大錯特錯。大圓滿前行雲:做什麼善事,應當以三輪體空不可執著,佈施時應作是念更無希求之念。《入行論》雲:欲望菩提果,身體亦要施。《莊來經》雲;佈施之時,不能有求異熟果的心。阿底峽尊者雲:所有一切財產,應佈施給眾生,供養眾生。有些人連一分錢都難佈施,還想得菩提果真可笑。

  a2、持戒度無戒等無戒不可成自義,說戒利他真可笑;由此無有世間意,說此戒律佛子戒。

  無戒者,自已所作的一切都難成功,一切事業都無意義,由此界線十分重要,因一切功得的基礎是戒,那麼連戒也都沒有,切事業如何成功呢?有經雲:無戒者,自已解脫一切苦惱根本不可能,亦不能成就一切事,這樣自己都沒法利益或解脫,作利他之事談何容易?只能成為笑話,可想世間的一切皆不能貪欲,如作一個出家人對世間的一切所有欲望即不犯清淨戒,小乘戒,從中觀來講,也是一種欲望。

  戒包括很多,此處不便舉例,密乘戒的基礎是以小乘戒作起,否則不可能萬法增長,更不可能進入大乘戒,及密乘戒,無著菩薩雲;首先要守小乘戒,如戒不能守,大乘戒更不用說了,甚難有人用貪心執著一些,就如誹謗自性,從入中論來講,至二地時,持戒度方能究竟,二地時夢中一切戒自然不犯,入中論雲;守戒是一個,從今以後心理決定不再做罪業,發自內心決定,才算波羅密乘戒,受持密法等。戒類在有些位中有不同的說法,其究竟且一致無別,只是了義和不了義的說法,般若經雲:破戒看下一生中一定下墮無疑(惡趣)。佛經雲;破戒者,無論是有再大的聞思修都無法成立一切聞思修的功德,再修什麼本尊,實際上都難以成功的,龍樹菩薩至密友信中雲:一切戒如大地,如無大地,一切萬物不能生長,大地是一切萬物的所依處,阿底峽尊者入藏時說,如果是諸清淨戒者,什麼事業都能成功,不論現在還是未來。麥彭仁波切雲:清淨戒者,任何土地神、天神,一切護法神,都要保護你。阿底峽尊者更雲:守戒唯一方法是必須選擇很好的環境,容易持戒,吾等上師的上師在贊P吹清淨戒時說:六度你戒清淨,假如你有聞思修,實際上一切都可以成功,關健是戒的重要,持戒是在心中持,並非嘴上說,或手持戒本,主要從心底下決心,行為如戒言,無戒者自已一切都不可能成功,利他更不可能說,利他只能成笑話,由此事間並無可喜之事,更無欲之樂,欲望清淨戒者守持戒律佛子戒。

  a3、忍辱度想望等想望善財諸佛子,一切客者如寶藏;由此於人無嗔K,修持忍辱佛子戒。

  想望一切善財的許多佛子,所有害你之人誹謗你者,一切都還在,即可成為忍辱的對象,就如得到寶藏一樣,菩薩雲:一切誹謗我者,毒我之人是我恩人或良師,當做恭敬等。從入中論雲:修忍辱要在三地時對方能究竟,寶集論雲;無嗔者叫忍辱波羅蜜,嗔K的本性是忍辱,入行論講:一刹那生嗔K;一切善根都能被推毀。

  入行論雲:無量修法之中,最難修的是忍辱法。又雲學大乘者,遇到怨恨故人,要看成寶藏一樣,准東巴問師父阿底峽;有人打我罵我乃至殺我,應如何對付。答日應觀前世或往昔因緣產生不能生嗔恨心,又雲:嗔心是很厲害,能破釋加牟尼佛的法,不動嗔心,很重要,修忍辱佛子戒。

  a4、精進度唯求等唯求自利聲緣者,厲劫尤如燒燃頭;功德之源為有情,勤修精進佛子戒。

  唯看求利益心的二乘者,他們在未達聲聞羅漢果時,亦是經過極大地努力勤奮,此勤奮比喻成頭上燃火,如你頭上起火了,你一定用最快的方法將火熄滅,如是小乘的解脫方法。亦需要下這麼大功夫精勤努力,後乃得聲聞羅漢果,功德的事,原是利益切有情,小乘之果皆應下這麼大的功夫,那麼欲望佛果,更有必要賴勤努力,其物件是對一切善法生事樂之心,這才叫精進的本性,入行論雲:勤奮修房屋等,不算精勤,精勤者必須解脫上下功夫,精勤在入中論分三種,在寶論中分五種,入中論四品中雲:所有一切功德對於精勤者,一切事都成功,否則做什麼事都沒有意義,尤如石頭沉大海,永遠如此,對於一個佛教徒,理應勤求精進較為重要。

  a5、禪定度具有等

  具有心靜勝觀者,已知滅盡諸煩惱;正離四處無色界,修習禪定佛子戒。

  禪定指心靜之時,加以勝觀之人,一般無論修何法的時候,心靜和勝觀這兩個條件很重要,必須具定,在入行論中對心靜有九種說法,麥彭仁波且的自在祈禱中說;一個修禪定的,心沒有靜下來,亦無勝觀,那樣修什麼法,根本不可能成的,首先應該從顯教裡面作,心靜了然後勝觀,勝觀主要從證語空性(法性)方面來講,宗喀巴大師在作菩提道次第廣論時雲:這些能懂的勝觀,我是做下來了,恐怕也無人懂,根本不可能曉得,心存如此懷疑,後來文殊菩薩鼓動他說;你還是作下來,將來會有人證謹的,所以勝觀的意義,非常深澳,勝觀是指證悟一切法的本性(空性),心靜是將自心靜下來,安住禪定,具足這兩個條件的修行者已經滅盡了一切諸法的煩惱,從而遠離了四天無色界。

  有人說和尚教(顯教禪字)修禪定很好,但不小心易至四邊處。

  麥彭仁波目雲:有些人修禪定,就如雪豬子(旱獺)一樣,根本沒有任何意義,有人修禪定什麼也不執著,首先應觀察他證悟空性,並且有沒有勝觀,如果你不僅會做,但末具備有起碼的這兩個條件,僅僅坐著也無意義,處於非非想定中,根本不會有好結果,上師雲:你們修禪定者要達意,不然弄錯了會生到四無邊的無色界之中去。

  尤其是在修行時,不能利用無色界的修法,未具勝觀者容易弄錯,對於一個很久的修行者還可以,初學者切切不能,否則下生定有困難無疑,無著菩薩這裡講的很明顯,要遠離四邊處來修,未懂勝觀不能去修,容易修到無色界去,上師常對徒弟們講,你們應該多看中現和大圓滿前行,否則不行。如果未懂勝觀之義,什麼都不執著,這樣空過之後將來肯定有麻煩的,在平常多做觀察,龍樹菩薩至親友信中雲;沒有禪定,智慧波羅蜜多難修甚難證達,禪定是智慧波羅蜜多的最大基礎。入行論中雲:須要修禪定唯有直觀之功德,亦遠離四邊處。禪定有真假之分,修無色界的四邊定是四假禪定,遠離無色界四邊處以勝觀止現,日真禪定。布多瓦格格西雲:一個修禪定者從他的人格方面,可以看出,是否具定,有些人連幾個月的時間靜兩來,東跑西跑根本不算什麼禪定。阿底峽雲;心靜下來,是最大禪定,當然也具勝現的智慧,所以要遠離四邊處。具備以上兩個條件去修具足者已知一切煩惱滅盡之。

  a5、智慧度若無等著無智慧餘五度,不可圓滿得佛果;三輪滅別具方便,修行智慧佛子戒。

  沒有智慧度,其他五度實難究竟,六度不能圓滿得佛果,具有智慧度者,容易得究竟。大圓滿前行,分聞思修智慧,也分勝義世俗智慧,勝義智慧是指空行離戲的智慧,世俗智慧是指對世間具有分別取捨的智慧。此處所講的勝義智慧此智未具,其他五度不可能圓滿究竟。修者亦不能有執著,以三輪體空的方法,不執我法,眾生,三輪無別(能、所、法)體空,修者不能執著觀空中修法不執著觀,回向眾生不執著。現空是指無別方便之空,非斷滅一切不執著,三方便體空,佈施,禪定等回向,亦無別念在世俗中有雲:慈在悲利生之事,也叫智慧波羅蜜多,《莊嚴經》雲:能取合分別中智慧波羅蜜多。也許是世俗智慧。佛經中雲:智慧度非賞重要,否則如盲人難到彼岸,如有一個跟明者,可以將盲人帶到彼岸,如是一個愚夫,可以由一個智者將他帶到彼岸,阿底峽尊複雲所有智慧度可以說是聞思修的智慧來證悟一切法的本性(空性),在未悟證空性之前,須要尋找聞思修的智慧,以此來證悟空性。布多瓦格西雲,未成佛之前不能離開智慧度。麥彭仁坡且在智悲品中雲;未有智慧者,很難得佛果,這裡所講的智慧,指修行出的智慧,勝義智慧。

  以上六度巳略講完。

  b、學經說四法:分四、b l觀察自迷而捨棄;b2不說菩薩滅罪過;b3離貪俗施之無家;b4不說粗話。

  b l、現察自迷而捨棄若無等,若無現察自迷惑,求法形象實不爾。

  由此觀察自迷惑,捨棄惑亂佛子戒。

  這幾句話,上師說的非常重要,應多念觀察,如果不常觀察自已的錯誤,迷惑等,從形象上看好似一個出家人修法者,但為心滿腹貪嗔癡,實際根本不是求法者,真是求法,還是假求法,能否多作觀察,反觀自已,(這好是觀心即是修行)薩迦格言;不能常常觀察別人的缺點,應多多觀察處自已的缺點,常觀自已的迷或之處。入行論雲最大修法是常觀自心。佛經雲:經常對眾生誹傍者,看到別人總指責這兒不對,這種行為意識一定要捨棄關鍵在人格方面要注意。阿底峽尊者雲:你到一個地方後,首先要觀察,對你有信心者,可以住在他家裡,對你沒信心者,根本別在他那裡坐,注意!布多瓦格西雲應自已觀察迷惑,從三門觀察,宗喀巴大師亦如是說,故然捨棄佛子戒。

  b2、不說於佛子滅罪過以惑等以惑增於佛子,若說罪過自失誤;由此巳入大乘者,句說罪過佛子戒。

  此句很重要,一般凡夫有智慧障和所知障,煩惱障即有

  而且由於煩惱的原因增長,說了佛子——菩薩罪過無論說他什麼對其根本不會有什麼任何作用,而於已有大罪過,此處佛子並非指一地菩薩,乃對發心者而言,能夠發菩提心的,就是佛子,釋尊雲:誰是真正的佛子,因為在六道中比如在惡趣者,必須以惡趣身份才能調伏之非別體能調狀,無論哪一道的眾生都必須要以與它相同的形體乃能調伏之,除此非也,由此有些菩薩可變成惡趣眾生,可畜生成餓鬼都可能,一般凡夫從外面比量很難知道他是其正的佛子;佛菩薩都有各種顯化,如同阿底峽尊者見一老人白髮蒼蒼巳老邁不堪,實際上此老人是其正的空行母轉化的,所以人不僅對自己的上師,就是金剛道友亦不可說其過失,你對任何人都不能說,你說別人過失對他人沒什麼,對自已無始以來的善根有損失的,同時犯了菩薩戒,說佛之過就是犯了菩薩戒了,有人卻雲;藏地眾生都入大乘的,漢地亦如此,印度有些地方是小乘的,其中一般乞食息坐樹下,不會住到房子裡去,他也不知道,什麼是大乘,大乘者如阿底塊尊者雲;發菩提心者即是,由此區分小乘以持戒為主,上師的上師餓尊八雲:戒者有很大區別修亦有很大區別,心辦有區別,凡是入了大乘者,更不能說其他罪過應想唯有自已是凡夫,其他眾生都是菩薩化現,阿底峽尊者入藏雲;不能說別人缺點,只能多說別人之功德。布多瓦格西雲;不管哪一個人都不要誹謗他人,要多觀察自心,否則犯菩薩戒失去三世一切善根(大乘菩薩將眾生看成自己的兒女,父母不宣揚兒女之過失),所以勿說他人罪過。佛子戒。

  b3、離貪俗施之無為得等為得尊重互相弟,聞思修得降滅故;親友有與施主戶,捨棄貪欲佛子戒。

  對財產成名譽不能有貪心,為得到別人的財產或獲得恭敬,為此互相之間產生鬥爭,如有這些貪心、欲心。你體以前本具有的聞思修功德,漸漸就降滅了,由此有欲望心者,是求法的最大障礙,你若和親友或施主家,有各種欲望,即犯菩薩戒。一個真正的出家人或學菩薩戒者,理應將與親友的一切聯繫割斷為妙,一切都應該捨棄,否則在菩薩戒上很危險,況且常給親友寫信,也就是耽擱聞思修的時間,有人雲;對別人起任何貪欲,對出家人是最大捆縛。入行論雲,這一生中常與別人作聯繫,下生之中會有更可怕的業力顯現,故無論是施主成親友等應捨棄。

  b4、不說粗言粗語等粗語傷害他人之心,佛子戒法當損失。

  由此他人不事之,捨棄粗語佛子戒。

  粗語令傷他人心,故每個人談話時應文雅一點,世尊有兩種法:一種調伏自心,另一種是不傷害他人的心,別解脫經是這樣說,如果你常講粗語,傷別人的心,也犯了菩薩戒也損失了佛子戒,無垢光尊者是這樣說的,在未法時代按理說很多人都用粗語,但調伏眾生,別人不喜之語,千萬不能說,此不把徒弟在內,上師對於徒弟,可以粗語調伏之,粗語界限,在俱合論中雲:不悅耳的語言,皆為粗語,入行論中雲;說話的,要清楚、明禮。龍樹菩薩致親友書中的語言要捨棄,故當捨棄粗語,佛子戒。

  以上是學經四法。

  e、斷除一切煩惱過慣煩惱無以話,念之土者持話器。

  貪等煩惱初生死,立即斷佛子戒。

  比如嗔恨心很重者,何時何地,嗔恨心很重,貪心亦如是,主要是串習所系,象這種慣性煩惱很難對話,在俱舍論中分上十幾種煩惱:是指正念,經常對善法取捨的中正念正知是常觀察三門的,正知正念很重要,一刹那也不能離開,從大士來講,用對治方法,以武器對治(比喻)只要你以正知,正念常作觀察,乃容易對治的方法,如剛生什麼邪念,或貪等什麼煩惱馬上可以採取對治方法,拿出他的根,以正知正念來觀察,對治,將邪念舍開,一般說來應用此法對治煩惱,入行論雲:未具正知正念,不可能知道煩惱的過失。阿底峽尊者雲;主要的修法是為了對治一切煩惱而作,如果修法很久,連煩惱亦未對治那麼所修之法也沒什麼用毫無意義。

  唯登巴雲:求法的目的僅僅是為了對治煩惱,必須要以正知正念為否,否則毫無意義

  大圓滿是從直現本確而斷煩惱,顯教之中,究竟之法是正知正念。昔晉仁巴格西雲;在自己產生煩惱之時,應馬上在上師成本尊面前,供上曼茶,向上師或本尊作虐誠仟悔,向上師自言:我產生了難以對治的煩惱,訴禱上師加持懺侮入行論雲:口說我觀三門,當眾面前亦守戒,而不必失去作一點犯戒的事,這是不對的,你的過錯不論多麼秘密,誰也不能發現,但無論如何騙不了你的根本上師或菩薩等。因為他們具有天眼和慧眼,你的所做所為他們一定會知道的,但不揭發你,說出你所犯的戒,對於一個菩薩是不可能說的,故自己秘密犯戒,應感到害羞和羞恥,所作之事騙得了凡夫,騙不了聖人菩薩與上師,布多瓦格西雲:每一個學者,日日夜夜都應不離聞思修的正知和正念的對治方法,此法門殊勝在於此,顯教最殊勝的對始方法即正知正念,這樣的方法對自已一定會是有利益的,習慣了的煩惱應用它,即斷根本佛子戒。

  d、學具正念與正知來度眾生總之等總之何境行河道,觀察自心選何業。

  常具正念與正知,應作利他佛子戒。

  將前面所述為歸納,無論在任何環境中,無論做什麼事,都要現察昏心造何業?理應做殊勝之取捨,智慧光嗔尊者雲:一個人有任何事情,不在表面,關鍵內心表面上如似善持戒,實際內心滿腹貪嗔癡,這根本無意義,因為釋迦牟尼佛的八萬四千法門主要運用來調伏昏心的。DL雲;釋迦佛的法有個奇妙特點主要是調伏自心的特點,很殊勝,總之,無論自已從事的什麼事來,觀察心底為重要。八行論雲:正知如主人心如狂象,心本來就是到外面要去,須要主人用繩子系住,不能離開正知正念。入行論中集密菩薩雲;欲守戒,要象保護自己的心那樣,如是能常觀察自已的心我亦要給他頂禮,龍樹菩薩在至親友信中雲:如果離開正知正念,一切修證功德都不可能成功。阿底峽尊者雲:最殊勝決竅在於現察自心,此為三殊勝,作為一個真正佛子,理應常觀察自心,並多作利他之事。

  e、學善根回白依彼等依彼所造諸善根,回向菩薩佛子戒依靠前面佛子戒或三十七條論,廣闊的意義,所做的一切善根包括過去,現在未來的一切善業,皆以回向眾生,因眾生有千千萬萬不可計數之基,為除他們的苦面做回向,對於一個菩薩來講,理應首先發心,然後回向,當然應用三體輪空的方法而做。依文殊經雲;一切萬經唯心而造,那麼你能回向什麼就能得到什麼樣的結果。

  入行論雲:管什麼善根無論是直接的或是間接的,都應回向眾生,一船的凡夫只能用簡接的方法,真實而作,而無執著回向,是最殊勝的,乃能直接回向。阿底峽尊者雲:所作善根本有回向,實際上一切善根,都被摧毀了,所回向的那個昔根不會被毀滅。龍瑪巴雲:最殊勝的回向唯有三輪體空而作,然非離智慧而言,故然回向,重提佛子戒。

  以上正行整個三十七條在此講完了,是根據阿底峽等人的解釋而講的。

  三、末義分五,l、為何者,2、明此戒無誤,3、虛心而寬恕,4、若善回向菩提,5、具有圓滿面結尾。

  l)為何各中經續等。繼續論典諸言義,跟隨一切聖者語,佛子戒律三十七造為佛子道學者。

  經續如三藏十二部經等,論典,諸智者所著,所言之語,跟隨以上一切聖者之語言,所有廣闊的佛子戒歸納為三十七條論,此是為了很多有信心的學者而作折。

  2)明比戒誤智慧等。

  智慧淺薄無學者,雖無智者喜炒詩。

  而依經論敬言故,可想無誤佛子戒。

  作者無著菩薩言:智慧淺薄無學,雖然不是很多智者所喜之詩闊,但他是依靠經論和很多智者的,決竅等造出來的,由此可是無錯無缺佛子戒。

  3)虛心而寬恕。

  然是廣闊佛子行,吾者淺來難證故。

  若有誤釋等缺處,請求寬恕諸聖者。

  作者謙虛的說,象這樣廣闊的佛子戒自已學識粗淺,實難證懂,倘若有誤釋:之處,或缺漏之處諸聖者面前請求寬恕。

  4)若本回向菩提,磐作此等。

  作此善:諸有情,勝義也俗菩提心。

  無依回向:西磐邊,願如廣善主觀世音。

  將此作此善事之一功德,回向諸有情,包括三界六道,勝義善提心是空性而言,也俗菩薩心是從發心而言,智慧者,不可能而磐邊,具有悲心者,亦不會墮於磐邊,智慧與悲心以運絕對不會墮這,一般聲聞羅漢處於磐邊,具有悲心者亦不會墮於磐這,智慧與悲心雙運絕對不會墮邊一般聲聞羅漢處於聞磐之邊具有智慧者非墮邊故然願一切有情如住主現世音。

  5)具順圓滿而結尾。

  上義為眾生有利,於銀河寶洞裡。

  善言教理聖者土美。(無著)造也。

 

 

 

進階搜尋

發表Blog文章

回心靈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