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法門 分類:美滿人生

慈悲法門

◎慈悲有三緣:一者,眾生緣是小悲;二者,法緣是中悲;三者,無緣是大悲。大悲即出世善也,安樂淨土從此大悲生故。故謂此大悲為淨土之根,故曰出世善根生。《無量壽經優婆提舍願生偈注》

 

◎慈悲心不礙畢竟空,畢竟空不妨慈悲,雖行慈悲常畢竟空。畢竟空不舍慈悲,是故超凡越聖,稱菩薩行也亦是空悲二道。《法華義疏》

 

◎有四法修大慈心。云何為四?一者,修大慈心救護眾生;二者,修大慈心度脫眾生;三者,修大慈心覺悟眾生;四者,修大慈心為令眾生入涅槃故。

 

◎有四法修大悲心。云何為四?一者,修大悲心為令眾生離諸惡道住善趣故。二者,修大悲心為令眾生舍諸惡行習善法故。三者,修大悲心為令眾生離於小乘入大乘故。四者,修大悲心為令眾生離於生死得涅槃故。《大寶積經》

 

◎慈悲猶在,發佛道心時,還得增長,名為大慈大悲。

 

◎菩薩大事者,所謂不舍一切眾生。然度眾生必須二事:一者,內有慈悲心;二者,外有方便救濟。《金剛般若疏》

 

◎遍拔眾生生死苦即是大悲心義,與眾生大涅槃樂即是大慈心義。雖內有慈悲之心,未有慈悲之事,是故菩薩修行佈施等萬行而拔濟之,令其離苦使其得樂,即是成上慈悲之義。《金剛般若疏》

 

◎善男子!眾生若能修集慈心,是人當得無量功德。修慈心時若能先于怨中施安,是名修慈。善男子!一切眾生凡有三聚:一者,怨;二者,親;三者,中。 如是三聚名為慈緣。修慈之人先從親起欲令受樂,此觀既成次及怨家。《優婆塞戒經》

 

◎善男子!智者應當作如是觀:一切煩惱是我大怨,何以故?因是煩惱能破自他,以是因緣,我當修集慈悲之心,為欲利益諸眾生故,為得無量純善法故。《優婆塞戒經》

 

◎若有說言離於慈悲得善法者,無有是處,如是慈悲能斷不善,能令眾生離苦受樂,能壞欲界,是慈若能緣於欲界,名欲界慈。《優婆塞戒經》

 

◎善男子!起慈心時有因戒起、有因施起。若能觀怨作子想者,是名得慈。

 

◎善男子!若能觀怨,一毫之善不見其惡,當知是人名為習慈。若彼怨家設遇病苦,能往問訊、瞻療所患,給其所需,當知是人能善修慈。

 

◎善男子!慈唯能緣不能救苦,悲則不爾,亦緣亦救。

 

◎善男子!若能修忍,當知即是修慈因緣,如是慈心即是一切安樂因緣。 若能修慈,當知是人能破一切憍慢因緣,能行施、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優婆塞戒經》

 

◎是菩薩受行忍辱慈悲心,欲令一切眾生斷愛恚故。

 

◎若割耳時亦行忍辱,起慈悲心,欲令一切眾生聞法信故。

 

◎若割鼻時亦行忍辱,起慈悲心,為受端嚴無上持戒香故。

 

◎若截足時亦行忍辱,起慈悲心,為得如來四神足故。

 

◎若截手時亦行忍辱,起慈悲心,為欲攝取一切眾生得寂靜故。

 

◎若分解支節時亦行忍辱,起慈悲心,為令具足六波羅蜜故。

 

◎若挑眼時亦行忍辱,起慈悲心,為得慧眼故。

 

◎若斬首時亦行忍辱,起慈悲心,為得如來一切智首故。

 

◎是菩薩如是忍辱趣向思惟,願令一切眾生得度、得解脫,為得一切智,具足一切佛法故。《大寶積經》

 

進階搜尋

發表Blog文章

回心靈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