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樂學Happiness 分類:地方
快樂學

快樂學──修煉幸福~~也發現「快樂」這個主題對人類太重要了,因此他花了一年的時間深入研究,運用他科學家的訓練以及佛教僧侶的領悟,完成探討「快樂」,從一個整合的角度,並用他親身的經歷,來分享快樂的真正意義以及得到快樂的途徑。



◎什麼是快樂,找到這樣一個聰明而富有創造性的做法普遍追求幸福和福祉!杜布瓦理查德開始研究我們定義幸福,然後帶領我們走上了一條漫長的旅程,探討原因條件為幸福,我們自己的內在機制或不創造幸福如何處理死亡和困難,社會學幸福,等等.

重點是放在如何開發內部資源,為社會的幸福感和滿足,是不是依賴外部的情況.有真正的自由,在知識,我們能夠走向一個真實的幸福感的工作,我們如何與有關加工障礙的情況和自己.這一切並且帶動短期愉快演習,帶領讀者經歷一個過程相處知道心靈和它如何工作.

杜布瓦卡德Matthieu Ricard的聲音是很獨特的,我喜歡他用一個比喻來形容各種情感狀態如何對付他們.我也發現,社會學幸福的一個有趣的一章,揭示趨勢,我們的社會,而且我特別喜歡學習"的第一手資料的工作,神經和大腦.

◎是個家學淵源的生化學博士,父親是法國著名的哲學家,母親是畫家,他年輕時過著多采多姿的生活:經常有機會跟世界一流的思想家當面請益人生哲學、跟諾貝爾醫學獎得主一起研究生物基因族譜、玩帆船、滑雪、生態攝影、研究鳥類生態學、天文學等等。



但26歲時,他決定要過更有意義的生活,他覺得擁有各種藝術或科學才華並不能帶給他滿足,反而是像馬丁路得金恩或甘地那樣能關懷、啟發、改變別人的人,才是他所仰慕的。他因此遷居到印度的喜馬拉雅山腳下,開始跟隨西藏大師學習佛法。

1990年代中期,一家出版社邀請馬修和他父親在尼泊爾的深山,就宗教與哲學展開十天的對話,寫成《僧侶與哲學家》一書,在法國暢銷35萬冊,他也成為法國家喻戶曉的人物。他用版稅收入在西藏、尼泊爾和印度建立了30幾所慈善學校和診所。



近年來作者研究的重心在於「心智的轉換」。2000年他加入「心智與生命研究中心」,開始和許多一流科學家和宗教領袖,包括EQ作者丹尼爾.高曼和達賴喇嘛,一起共同研究情緒、佛教的冥想和人類認知科學的關係。他們發現心智的訓練可以改變腦部的構造,開始進行更多的實驗和研究。



馬修‧李卡德(Matthieu Ricard)生於一九四六年。一九六六年,他二十歲,像六○年代很多(嬉皮)青年一樣,想出外探訪心靈的種種可能。因看了朋友所拍攝的西藏大師的影片,深受感動,就買了一張前往印度的便宜機票,動身前往大吉嶺,在那裡遇見了他的第一位西藏老師,和佛教有了初步的接觸。 雖然言語不通,但是馬修光是坐在康居仁波切前面,「從他體內散發出來,那種深度、力量、平靜和愛,讓我的心打開來,」就很感動,因為這些西藏喇嘛體現了他心中完美的人類的理想。「這種人在今天的西方簡直是很難找到的。他們符合我心中聖方濟的形象,或者是古代偉大智者的形象,但是這些人都屬於遙遠的過去。現代的人沒有辦法去見見蘇格拉底,聽聽柏拉圖的辯論,或是在聖方濟的膝下聆聽他的教導。但是突然,有一些似乎是智慧化身的人士出現在我面前,我對自己說:『如果人有辦法達到完美的境界,就一定是這個樣子。』」 那時他正是諾貝爾生物醫學獎得主賈克柏的門生,學業正要步入輝煌期,前途一片光明,可是經過暑假的精神之旅,卻使他的心時時飛向印度。

1972年,馬修獲得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後,他告訴父親和老師,他要放棄科學家生涯成為僧侶,開始過心靈的生活,因此就在喜馬拉雅山區定居下來,跟著西藏大師學習,他們驚訝之餘,有著不解的失望。 曾在研究所親炙過諾貝爾獎得主的馬修,也接觸過音樂家史特拉汶斯基,舞蹈家貝俠特,但他認為今生最幸運的事是在修行路上得遇名師:曾追隨當世最偉大的藏傳佛教導師──頂果‧欽哲仁波切十二年,直到他圓寂。馬修認為「世界上僅存的偉大智者,完美心靈的活生生寫照,就是流亡到印度喜馬拉雅山區的西藏喇嘛們。」這些東方哲學家,是以身作則的導師,弟子們追隨他們,勤修實證,轉化心靈尋找實相。而在西方,哲學家只是一個普通人,通常只是個教授,在課堂上教導一些特定的學說,下課後的生活與他的律師或牙醫完全一樣。



他的學說跟他的生活毫不相干。總之對馬修而言,他非常同意法國神經生理學家法瑞拉的話:「我們認為重新發現亞洲哲學,尤其是佛教,是西方文化史中第二次的文藝復興。這種重新發現的重要性,可能可以媲美在歐洲文藝復興中重新發現希臘思想的重要性。」 這些年來,馬修致力翻譯藏傳佛教的典籍,成了佛教西傳的橋梁。更與哲學家父親針對佛教和生命的意義展開對話,寫成了《僧侶與哲學家》。而《頂果法王》則是是一個獻禮,獻給他的老師,頂果欽哲仁波切,同時獻給他的心靈同伴,以及眼睛會在這些文字和圖像上停留一會兒的人們。

馬修‧李卡德 帶著老爸的祝福出家

 
不做科學家,馬修.李卡德出家追求心靈的滿足。 ﹝聯合新聞網﹞
 
當馬修‧李卡德(Matthiew Ricard)還是一個十幾歲的小男孩,每天奔跑在法國西部一個叫Britang的小鎮上時,包括他和他的家人大概都沒想過,有一天這個興趣廣泛,喜歡自然、音樂、運動的小孩,會遠赴遙遠的喜馬拉雅山區,成為一名藏傳佛教的僧侶。
 那時候他最大的心願,就是成為一名科學家,而除了他之外,就是他父親也對兒子抱著同樣的期待。特別是當他在諾貝爾生物醫學獎得主賈克柏的指導下,二十幾歲就以優異的成績拿下博士學位,而且還可能創造出生物學界革命性的突破時,一向留意科學史演變的父親,更是極度的以這個兒子為豪。
 
然而就在這時候,馬修卻做了一個驚人的決定,他說他要告別二十多年來所受的西方教育與科學訓練,全心投入修行,也就是成為一名僧侶!
 「我知道你一向都對心靈的探索感到興趣,但,難道你就不能把信仰只當作生活的一部分,仍舊做你的研究嗎?」馬修的父親剛開始怎麼樣都無法接受,他不懂有著大好前程的兒子,為什麼甘心放棄一切。

 「可是有大好前程又如何呢?」馬修向父親解釋。因為他和母親的關係,馬修從小就有機會接觸到包括超現實主義大師布烈松、音樂大師史特拉汶斯基等極富才華魅力的人士,「一個偉大的詩人私底下可能是一個混蛋,一個成功的科學家可能對自己不滿,所以一個人如果不快樂的話,那麼再多的榮耀與掌聲,又有什麼用呢?」

 對於馬修的解釋,父親雖然沒有反駁,可是從他緊抿的嘴,還有持續皺著的眉頭,馬修知道,他其實是不高興的。但在說服與不說服之間,馬修選擇沈默,因為對於一個像他父親那樣的高級知識分子,唯有等待,唯有讓他目睹自己因學佛而有的轉變,他才會心服口服,接納他所做的選擇。
 
一九六八年,馬修終於如願的去到印度大吉嶺,並且有幸先後師事當時流亡在外的康居仁波切,以及著名的寧瑪派頂果欽哲仁波切兩位大師。其中馬修日後將追隨長達十二年的頂果欽哲仁波切,也是他新書中所撰寫的傳主,他的慈悲與愛,不可思議的堅強與智慧,更對馬修的生命,造成難以估量的影響。
 
基於愛、基於好奇,他父親在他來到此地的前幾年,便不辭勞苦地遠從巴黎來探視過他好幾回;在那幾次的訪視中,馬修的父親固然還是不發一言,但從他對馬修還有其他喇嘛清貧卻快樂的生活所流露出的欣喜表情裡,馬修知道,父親的想法,其實已經悄悄有了不同。
 
一切只是等著那最後的臨門一腳。又過了一段時間,有位出版商因為對他們父子的故事感到好奇,因而提出兩人分別以哲學家和僧侶的身分,進行一場對談;馬修對此感到可有可無,倒是馬修的父親,一口就答應了這件事。
 「我想也是時候了。」
 馬修的父親這麼說,而他之所以願意這麼做,最主要的,是希望在拋開過於濃郁的親情、以及因此而產生的迷障後,自己與兒子,能夠純粹地以兩個獨立個體的身分,真正地聆聽彼此的心聲。
 
果然,在尼泊爾,在沒有任何干擾的情況下,兩人一談就是長達八天。在那八天裡,從雙方成長的心路歷程,到東西方宗教哲學的異同,父子兩人,像是一對朋友,也像是一對教學相長的師徒,徹徹底底地進行了一場動人而深刻的心靈對話。雖然做為一名西方哲學家,馬修的父親,依然堅持以理性分析佛法,但對於佛法在人格教育、以及它填補知識教育之不足的功能上,藉由馬修耐心而詳細的說明,還有他個人具體的實踐,馬修父親的態度,終於轉而為積極的肯定。
 
「在佛教裡,得到父母親的首肯而出家是很重要的,」回想過去那段時光,馬修不禁微笑,「所以雖然花了那麼多時間,但有父親的祝福,我修行的路程,將走得更平穩。」
 今天晚上七點在高雄誠品大統店,將有一場頂果欽哲法王的紀錄片播映,有興趣者可前往。



◎幾千年來,哲學家,文學家,藝術家,曾徵詢關鍵人類幸福..佛教僧侶和前細胞生物學家,卡德提出自己的歌曲對幸福本性及小費,就如何實現它在他有時繁瑣的,有時動指南. Happiness,幸福,為卡德不能找到在經歷短暫的快樂喜悅,一個陽光燦爛的日子,清涼滋味一個冰淇淋,迷魂性,但只是在最深處的一個個別的.幸福並非自我興趣,而富有同情心,謀求福祉等.如果我們感到由衷的高興,作者理查德我們可以改變世界,因為我們同情他人,我們的願望,結束仇恨和幸福即使是那些我們不喜歡的人.對於卡德的幸福,是一場深刻的,國家的福祉和智慧,活躍在每一刻的生活,儘管不可避免的痛苦.個人不過,我們可以學習,以盡量減少痛苦,在生活中實踐著放緩,一切事物,以及沉思..冥想練習的個人做法,可以達到幸福的出現在每章的..卡德(西藏:一個有慈悲心的眼睛),沒有多少新向我們講述了他的課題,但他清楚記得這些反思自己深層的幸福感和神韻. (207 Apr. 12)(2007年4月12日)



◎杜布瓦卡德出生,在法國長大.他已儼然一個輝煌生涯,在科學,學習他在學生時代與諾貝爾獎獲獎科學家.但他在整個20年代,他轉向自己的利益越來越多,對心靈..在過去30年裡,他一直生活和學習,作為一名藏傳佛教在尼泊爾. He often.他常常充當達賴喇嘛.法文翻譯

.卡德是個好人,誰知道科學..同時,正如一個法國人,是非常熟悉的悲觀主義. 他說,在法國,幸福被認為是枯燥,而悲觀和痛苦,是相當有趣.幸福只是天真,是一種常見的西方思維.不過,卡德說:並不真實

不僅是快樂有趣,它是一門技能,具有挑戰性的技能,被收購的,只有通過激烈的做法..悲觀,但另一方面,是為它造成的冷漠,以及普遍缺少生活.

作為一名有著濃厚的興趣,在科學,理查德知道他的談論.他解釋驚人的發現所作的心與生命學院..置於磁共振腦功能成像,藏族僧人所展現的經驗來說,生活得更幸福,更是情緒上的平衡比任何平均的人.科學家們可以掌握幸福的金額活動在額葉相關的正面情緒. (也有一段大腦有關的消極情緒,並批評,而仍保持相對靜止).
.在一項實驗中,測試什麼所謂的『駭』反射東西,每個人身上(這是一個無退縮的一個人的面部肌肉即每當發生巨響,不用過)-精神文明先進和尚注視這種條件反射..當巨響爆炸,不像別人考驗不斷,他沒有退縮..心率仍然有所上升但恐懼和退縮反射不太明顯比在任何實驗日期.含義:有科學證據表明補助默念一個人內心的平安.

.這一壯舉,是通過一種心態柔道--一種方式,可以使一個人的想法是平衡的..不提倡卡德坐在一張席子,靜坐一整天. .推動他的野心,有強烈的意願去幫助別人,和一般的熱情,採取了各項活動. 但取得平衡情緒,可很難,但最終回報的人的做法. 這個紀律,卡德解釋說,是"秘密"終身幸福.

◎馬修‧李卡德 帶著老爸的祝福出家
幾本書清楚地闡明,豐富的佛教心理學為一般讀者. 幾本書能激勵讀者去生活得更熟練,並授權她的教誨和工具,以培養真幸福.肯定有一些"自助書",就"如何快樂"等主題,不過卡德的書,教一個更深,改造幸福,是內達到每個人的.

佛教心理學,發達國家在幾百年時間,是符合很多,我們最近了解,並繼續了解我們的思想和大腦神經科學,認知科學,與"西方"的心理.卡德,一名西藏僧人,同樣是在家中,在佛教教義與現代科學--他是一個科學家,他前幾天作為一名僧人.

在世界上有這麼多暴力,那麼多的悲傷,那麼多的負面影響,卡德教導我們如何培養幸福,不是致盲自己現實還是找一些其他的世界超越自己但看待自己和他人的愛眼菩薩.
.這些教誨無關,相信任何教條,甚至是"真理"的佛教.他們都是務實的教誨,可以適用於日常生活. 真相"是在實踐中.
佛陀不希望任何人相信事情,因為他說的.他請人給自己看看.
讓自己看看.

.即使你是不是沒有興趣"成為佛教徒,"我高度推薦這本書. .我不認為我是一個佛教徒,但所表達的價值觀,由理查德價值觀,我熱愛和嚮往,體現了我每一天的生活.

各分會也比較短,所以每個人可以閱讀和充分消化,然後再進入到下一步. (完美讀在床上或公共交通).

如果採取心,這本書必將造福於你..我希望它做什麼. 人類幸福。
進階搜尋

發表Blog文章

回心靈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