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自我之道:超個人心理學的大趨勢 分類:地方
《超越自我之道:超個人心理學的大趨勢》Paths Beyond Ego : The Transpersonal Vision

特別推薦:李安德﹝美國芝加哥羅耀拉大學心理學博士﹞
呂旭亞﹝美國加州整合學院東西方心理學博士﹞



愛因斯坦

●超個人運動的發展

十九世紀末,有幾位西方學者決定建立一門科學的心理學,當然了,那時對「科學」的概念只限於自然科學,特別是物理學被視為完美的科學模式,甚至被稱為「科學之后」。這些學者深深期望得到科學界的肯定、接納和尊敬,所以儘可能把自然科學家成功運用的研究原則和方法,非常仔細地應用到人的研究,比如客觀的觀察、把研究對象細分成許多部分來分析、精確的測量、徹底的操縱和控制等等。不幸的是,把原本設計來研究物質對象(比如礦物、植物、昆蟲等)的固定觀念和方法,強行僵化地套用在人類身上,必然產生許多有害的後果。這種狹窄僵化的典範就好像一種濾網,排除了所有無法直接觀察和測量的人性,以至於忽略或摒棄許多關於基本人類經驗的研究,否定人的自由等等。簡單說來,它導致一種去人性化的觀點,對人造成有系統的解體和普遍的貶抑,人被視為眾多物體中的「一種物體」罷了。

總是有一些心理學家無法接受這種流於唯物論、「機械論」和化約論的心理學。從一九四○年代初期開始,越來越多美國心理學家開始結合起來,表達他們對這種心理學的強烈不滿,並努力修正、擴展傳統的典範,這項革命的代表就是人本心理學的興起,這些心理學家開始有系統地恢復原本被移除的人性:也就是心智、意識和自我意識、人格、感受和情緒、自由意志與責任感、內在經驗、各種潛能、有創造力的想像、人類尊嚴等等。從四○年代初期到六○年代初期,馬斯洛是這項運動的重要人物之一,這個運動也被稱為「人類潛能運動」。許多教授和學生都記得馬斯洛在四○年代初期提出的「需求層次」,頂層就是「自我實現的需求」。

可是到了六○年代末期,馬斯洛逐漸發現人本心理學的限制,雖然他仍堅持過去二十多年來大家所擁護的主張,但也覺得需要增加「必要的補充」。換句話說,他覺得心理學典範需要再進一步的擴充。他越來越有志於發展一種「高度心理學」(法蘭克創造的名詞),除了生理和心理部分,也涵蓋人的靈性面向,並處理人的終極渴望。畢竟,不論是否涉及宗教,在所有文化中都找得到人類有靈性面向的主張。於是馬斯洛修訂著名的「需求層次」,增加了「超越性需求」,他將之界定為「靈性需求」:更高而具有超越性價值的需求(也就是超越個體的「自我」),比如真、善、美、正義、和平、和諧等等。他批評自己早期的「需求層次」是不完整的,而且過於以自我為中心。他寫下一篇關於自我實現理論的評論,結論是「自我實現是不夠的」。他甚至寫了一篇短文,名稱是「自我實現與超越自我實現」。他不斷強調自我超越的需求,也就是突破人的「小小自我」、關懷別人的需求。從此以後,馬斯洛和一群朋友決定把這個新的發展稱為「超個人心理學」。

自從馬斯洛在一九七○年過世後,超個人心理學仍一直成長,散播如此之廣,以至於不能只將之稱為一個學派,事實上,它已成為一種無法逆轉的潮流或運動。這個運動雖然始於美國,但已散播到好幾個國家,在全世界誕生了許多超個人心理學協會。

此外,許多組織和協會雖然沒有使用「超個人」(transpersonal)這個字眼,卻有超個人的精神和觀點,也就是不但承認人的靈性面向,也提供靈性成長的技巧。它們更探索各種不同的意識狀態,強調自我超越的需求,以及人本質上與大我相連的深入觀念,這種觀念或許可以具體轉譯成對他人,甚至對生態的關懷。幾年前,人本心理學協會和美國心理學協會的人本心理學分會,以及各自附屬的期刊,都正式接受並採納超個人的觀點。二○○二年七月,在中國武漢舉辦為期四天的「東西方諮商:人本與超個人取向」國際研討會中,人本心理學期刊過去三十年的主編湯馬斯.葛林(Thomas Greening)親自告訴我,絕大多數人本心理學家都已接受超個人的觀點。還有一個例子,就是「心理綜合學」(Psychosynthesis)這個心理治療體系在世界上已經有超過一百二十個中心,這個學派基本上抱持著超個人的觀點。其實它的創立者精神科醫師羅貝托.阿沙鳩里(Roberto Assagioli)從一九六九年「超個人心理學期刊」創刊,一直到一九七四年過世為止,都是這個期刊編輯委員會的一員。同樣的,意義治療學派在許多國家都有協會和中心,這個學派是由另一位精神科醫師維克特.法蘭克(Victor Frankl)所創立,他和阿沙鳩里一樣,也是「超個人心理學期刊」編輯委員會的一員,從創立開始,一直做到一九九七年過世為止。還有一個例子,就是榮格建立的「分析心理學」。榮格比馬斯洛更早強調靈性面向,常在著作中使用「超個人」這個名詞,這個學派不只在許多國家有為數眾多的協會和中心,榮格學派分析師也有自己的國際性協會。我還可以舉出許多例子,比如「靈性精神醫學國際協會」、「意識科學研究協會」、「靈性內在覺察運動」、「諮商靈性、倫理和宗教價值協會」等等。

再者,這個運動已經擴展到心理學界之外,事實上,目前在許多國家已有跨學科超個人協會(transpersonal association),甚至有一個「歐洲超個人協會」。這些超個人協會吸引、聚集的不只是心理學家,還包括各種領域的學者,比如人類學、社會學、物理學、哲學、醫學、教育等等。這本書正是搜羅各家的文集,這些作者並不屬於任何特殊的學派,而是跨越不同心理學派、各種學科,甚至是屬於橫跨東西方不同文化潮流中的一部分,他們雖然共有相同的超個人觀點,卻呈現出不同的詮釋和相異的見解,反映出各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傳統、世界觀或哲學體系。

超個人運動快速散播到各種不同的學科、國家和文化(東方與西方),這種情形清楚顯示過去強加在人性上狹隘而僵硬的典範是錯誤而不自然的,對人性的壓抑和扭曲終將失敗。正是這股潮流的力量,讓我們聽見人性發出誠摯的呼喚,要求恢復過去被忽略的部分。

●我們人類真是一群聰明而靈巧的生物。我們登陸月球,分裂原子,解開遺傳基因密碼,探測宇宙之創生。沒錯,現代文明確實是一座象徵人類心智無限創造力的紀念碑。雖然科技才俊比比皆是,但愈來愈多的人開始擔憂我們可能過度輕忽了其他方面的發展。部分的原因是,我們在科技上的耀武揚威使我們和自己的內心世界解離,而一味地向外追尋那些只有在內心才能找到的答案。我們否認了主觀與神聖的面向,忽略了心智的潛力,危及到我們的星球,並活在集體昏迷的狀態--我們對這種緊縮而扭曲的心智狀態渾然不覺,因為我們都活在其中,並視其為「正常」。

然而我們的內心仍潛存著未曾被探索過的能力、深層的心靈境界、不同的意識狀態以及大部分人從未夢想過的發展。超個人學術領域已經在探索這些可能性,其中的先驅便是心理學。

心理學的演化

西方心理學誕生於兩個不同的源頭:一是在實驗室中進行的科學測試,另一個則是在醫院裡進行的臨床診療。為了建立起心理學在科學上的正統性,於是心理學家以物理學作為實驗心理學的典範,並將注意力集中在可觀察、可測量的行為之上,而避開了無法被觀察到的內在經驗世界。基於這個理由,實驗心理學後來逐漸被行為主義學派所主導。

臨床心理學與精神醫學最早誕生於病理學。因為人類大部分的痛苦都來自於無意識?的驅力,所以臨床診療便專注於主觀及無意識層面的研究,臨床心理學與精神醫學就這樣逐漸地被精神分析學派所主導。精神分析學派與行為主義學派因而成為臨床心理學及實驗心理學的基礎,亦即為人所熟知的心理學第一勢力與第二勢力;其主導性的影響力整個籠罩了二十世紀的前半葉。但是到了六○年代,研究者開始擔憂起這兩股勢力所造成的限制及曲解,雖然它們的貢獻良多。它們似乎無法妥當對待人類經驗的所有面向。它們只專注於精神病理學的研究,或者僅以實驗室裡觀察到的有限情況來籠統論述日常生活的複雜性。它們忽略了人類經驗的某些重要面向,譬如意識以及格外健全的精神狀態(譯註:此處指的是聖賢、偉人或天才等特殊人士的精神狀態。)

它們有時甚至將超個人性的神秘經驗視為精神病的癥狀之一,佛洛依德便曾經將超個人經驗詮釋成嬰兒期無助感的反射。另外有些精神分析學者則將其草草歸類為「渴望與乳房合一的退化狀態」或「自戀型精神官能症」。哲人傑寇普?尼德曼曾說過:「佛洛依德學派低估人了類的可能性,還將這低估制式化。」

對上述這些問題的憂慮促成了人本心理學的發展。人本心理學與超個人心理學之父亞伯拉罕?馬斯洛曾說過一句話:「本觀點並無意否定佛洛依德的發現,其主旨乃是要添加和補充它。很簡化地說,佛氏提供給我們的似乎是只佔了半個畫面的病態心理學,我們必須補足的則是另一半的健康心理學。也許這另一半的健康心理學更能幫助我們管理及改善我們的人生,使我們變成更好的人。」

人本心理學要研究的乃是人類經驗及令人健全的因素,而不是那些在實驗室裡輕易就能測試出來的答案。其中一項特別的發現帶來了巨大的影響,最後促成了超個人心理學的誕生。某些精神特別健全的人很容易有「高峰經驗」:一種短暫但極為強烈、充滿著狂喜、深具意義而又獲益良多的意識擴張經驗,亦即跟宇宙合一的經驗。歷史上曾出現過諸多類似的個人體悟,西方稱之為神秘、屬靈或神聖合體經驗,東方則稱之為三摩地或開悟。

迷幻藥也帶來了強而有力的影響,並釋放出社會尚未準備好吸收消化之空前強烈體驗。歷史上第一次出現這麼高比率的人共同經驗了超常意識狀態,但其中有某些經驗很顯然是痛苦而困惑的。另外有些超驗狀態則為這個不懷疑的世界示範了意識之可塑性及其廣闊的範疇,並證實了慣常意識狀態乃是有限而扭曲的,同時也指出了更值得我們追求的意識狀態。

同一時期,亞洲的禪定法門也提供了不必透過藥物而進入超常意識的途徑。數個世紀以來被西方人視為不合常理及病態的經驗,突然在少數人的生活中變得有效及富有價值起來。西方文化從此而改觀了。

西方社會從此對亞洲文化及傳統產生了興趣,並開始嘗試瑜珈、巫術以及基督教默觀等等的靈修方法。對傳統價值觀的不滿則使得人們選擇了另類的生活方式,譬如自動自發地過起簡樸生活,提高對生態環境的敏感度,故而表達支持了嶄新的願景。各大學的研究院也開始探索禪定、生物反饋、迷幻經驗以及意識的各種狀態。昨日文化上的好奇已經成了今日研究的主流。超個人心理學界一直企圖將這些奇妙的發現整合成一門新的學科,不久,精神醫學、人類學、社會學及生態學的研究者也加入了這個陣營。

定義與描述

什麼是超個人經驗?

超個人經驗也許可以定義為:存在的統合感超越了個人的範疇而擴大到人類、眾生、靈魂及宇宙的面向。

超個人學派所要研究的則是超個人經驗和相關現象,這些學者嘗試擴大他們的學術研究範疇,並以自己的專業訓練來探究超個人現象。

超個人心理學乃是研究超個人經驗和相關現象的心理學。所謂的相關現象包括了超個人經驗及其發展的本質、種類、肇因及結果,以及被這些經驗和發展所啟發的心理學、哲學、藝術、文化、宗教、修持方法、生活方式及各種反應,或是對這些經驗和發展的誘導、表達、應用及理解。

超個人精神醫學乃是專心研究超個人經驗及現象的精神醫學。它所研究的重點和超個人心理學雷同,但尤其著重於臨床和生物醫學層面的超個人現象。

超個人人類學則是一種跨文化的研究,它探究的是超個人現象及意識與文化之間的關係。

超個人社會學研究的是超個人現象的社會向度、其中的意涵及展現。

超個人生態學研究的是超個人的生態面向、其中的意涵及用途。

超個人運動則是整合綜攝所有超個人學科的一種運動。

這些定義都是在描述超個人學派的特點和目的,但需要注意的是,它們並未將個人特質排除於外,也不限制意識擴張的種類,更無意將超個人學派鎖定於任何一種哲學或世界觀,而研究的方法也沒有局限。

超個人學派並不排除個人性的向度,亦無意使其失效。反之,它們將個人關懷的範圍拓展得更大一些,而同時兼顧到個人與超個人經驗。有人對「超個人」這個名相做了下列的詮釋:這是一種透過個人而呈現出的超驗狀態。但這些定義並不限制統合感擴張的方向或範疇。某些生態學者強調橫向擴張的重要性--將統合感擴大到地球及萬物,然而卻否定了縱向超驗現象的價值或有效性。對其他的一些靈修者而言,這種轉化到超驗次元的縱向擴張經驗才是最重要的,還有些人則同時認同了縱與橫的向度。

不過,這些定義並不是要將超個人學派或其研究者拘泥於任何特定的詮釋。這些學者無意倚賴任何特定的本體論、形上學、世界觀、教義、哲學或宗教。他們關切的焦點乃是經驗本身,所以這些定義包容了各種不同的詮釋方式,以便人們理解那些經驗中的人性本質,並深化我們對宇宙的洞識。超個人經驗長久以來早已被各種不同的方式詮釋過,此現象將毫無疑問地持續下去。超個人學者可能有宗教信仰或無宗教信仰,可能是有神論者或無神論者。這種專注於經驗本身的定義,預留了許多空間給各種有價值而又多樣化的互補觀點。

總之,這些定義並不限制超個人經驗的研究方法。反之,它們接納任何有效的方法論。超個人研究者鼓勵人們採用折衷、貫通與整合的途徑,妥當地運用所謂的「三種認知之眼」:肉眼、理性自省之眼及默觀之眼。這種作法和其它學派是截然不同的,因為後者往往提倡或倚賴某種特定的方法論。舉例而言,行為主義學派著重的是感官測試的研究資料及科學性,精神分析之類的自省學派強調的則是對內心活動的觀察,瑜珈鍛練關注的乃是默觀傳承。迄今只有超個人學派採取了折衷主義的方法論,它試圖將科學、哲學、內省分析及默觀方法整合成一門有容乃大的學派,並以妥當的態度探測人類經驗及人類本質的諸多面向。

因此,超個人學派的範疇格外寬廣,它貫通整合了各種學科。這些學科探索的範疇綜攝了人類所有高層意識的發展,或是馬斯洛所謂的「人性進一步的發展。」它們的探索整合了神經科學、認知科學、人類學、哲學、比較宗教學,並統合了東西方理念。其中的某些議題特別受到關注,譬如意識和超常意識、神話學、禪定、瑜珈、神秘主義、澄明之夢、迷幻經驗、價值觀、倫理學、人際關係、特異才能及格外健全的精神狀態、超越成規之發展、愛與慈悲之類的超個人情感、利他主義與服務動機,以及超個人精神病理學及治療方法。


宗教的關係

這些議題中有許多都跟宗教研究重疊,所以人們才開始關心起超個人學派與宗教的關係。當然,探討此類議題仍須依賴定義,誠如肯恩威爾伯所言:「討論宗教議題最困難之處….就在於它並非第三人稱的『它』。依我看來,『它』至少有一打互不相容而又大異其趣的定義,但很不幸的是,在諸多的文獻中,這些定義並不是經常、甚至一向沒被仔細區分過。」

宗教最簡單的定義之一即是:與神聖攸關之事。既然超個人經驗並不全然是神聖的,而宗教經驗也不全然是超越個人性的,那麼顯然兩者是有重疊之處。因為超個人學派對非宗教性的超個人經驗也很感興趣,所以在研究、詮釋、心理觀察及哲學用語上都儘量免除宗教寓意。超個人學派不擁護任何教條或信條,不要求人信奉任何宗教,它所提倡的乃是以開放的科學精神、哲學思考及經驗性的實驗來面對所有主張,且一向認為超個人經驗可因個人喜好之不同而賦予它宗教或非宗教性的詮釋。總之,超個人學派與宗教應該被視為兩個不同的領域,雖然它們所關心的事有某些是重疊的。同樣的,超個人心理學與超個人人類學顯然也有別於宗教心理學和宗教人類學。

多重意識學派

我們必須強調的是,超個人學科乃是研究多重意識的學科。在西方文化中,心理學與人類學等主流學科很顯然只專注於單一意識狀態的研究。它們把焦點集中於平常的清醒狀態,而不注重其他的另類意識狀態。

對照之下,多重意識文化較為關注和重視夢境或默觀狀態,因此它們的世界觀有一大部份是源自於多重意識,譬如巫士部落文化、佛教心理學及道家哲學。

傳統的超個人學派,諸如瑜伽行派、默觀傳承及相關的心理學和哲學,起先即是為了誘發多重意識而設計的,因此它們很顯然隸屬於多重意識學派。近代的超個人學派則企圖打造出現代化的多重意識學派,以便理解、表達和啟發超個人性的經驗及現象,並以當代方法結合古代跨文化智慧傳承之精髓。

超個人學派隸屬於多重意識體系,所以能涵蓋更寬廣的人類經驗及可能性,其範疇甚至遍及各種思想體系。我們都熟知過去有許多學派或理論僅選擇某種觀點來觀察人類行為的某個面向,故而忽略或遮蔽了其他觀點,但超個人學派重視的卻是不同的思想體系之貢獻及整合。

與其鼓吹某一種特定的觀點,不如將看似衝突的各種學說加以整合。不同的學說觀察到的乃是人類經驗的不同面向及發展階段,所以很可能是可以互補的。譬如佛洛依德學派重視的是兒童早期的發展,存在主義心理學涉及的是成人所面對的普世性存在議題,行為主義學派的治療證實了外在刺激會加強行為上的制約,認知治療促使我們去發現思想和信念的力量,榮格學派則幫助我們認清了原形、集體潛意識以及意像和象徵的治療力量。亞洲的體系諸如佛教、瑜伽行派及吠檀多心理學則補足了西方心理學的不足,它們不但清楚地描繪出超個人階段的發展,還提供了體悟這些境界的方法。

雖然超個人心理學綜攝了主流西方學派之外的其他領域,但仍然重視這些學派的貢獻;它並不想取代它們,而是要將它們整合成一個更大的視野。此即超個人學派之洞見。

當然,本書所呈現的超個人洞見並非一應俱全的,未來若有更完整的觀點,它將毫無疑問地臣服於其下。

有一天我們將發現,每當我們喪失一個觀點時,便是往前邁進了一步,而生命的轉變就在於從封閉的真理進入開放的真理──此真理如同生命本體一般,宏大到無法被任何觀點所套牢,因為它涵蓋了一切觀點….此真理的偉大之處即在於它可以否定自己而永遠朝著更高的真理邁進。

超個人洞見的重要性

跨世紀和跨文化的超個人經驗一向被視為極其重要之事。在我們這個時代,超個人洞見及超個人學派更形重要,原因有好幾個,第一,它們使我們對以往曾忽略及誤解過的人類經驗重新產生關懷;它們為古老的理念、宗教傳承及默觀修練提出了新的解說;它們以更豁達的觀點來看待人性;並指出了未曾被思議過的人類潛能。

超個人學派重新研究起長久以來一直被視為非理性或病態的超個人經驗。本書內文充分說明了為何某些經驗應被視為健全的發展而非退化狀態。誠如肯恩?威爾伯所言,此類經驗並非「助長自我的退化,而是自我的演化及超越。」

恢復對超個人經驗的重視,寓含著重大的跨文化意義,它使我們更能欣賞其他的文化及其哲學、宗教與藝術,並因而整合了許多歷史及跨文化文獻。

二十世紀上半葉,西方人類學者開始採用精神分析學派的觀點,故而貶低了超個人經驗。這些超個人經驗廣泛地被其他文化所重視,於是西方學者越發貶低其他的文化,許多卓越的學者竟然妄下論斷:「精神分裂的退化現象與瑜珈及禪的修練境界頗為類似,這顯示出東方文化傾向於自我退縮,以逃避文化、肉體及社會的巨大困境。」

我們對超個人經驗及其過程目前已經有了更深的理解,而終於可以向累積了數千年的超個人智慧傳承學習,並重新評估其他文化的價值。其實我們應該將「偉大的精神傳承」重新定義為:人類跨文化宗教哲學的智慧總集。

我們越是深入研究,越是能明白超個人經驗為什麼在歷史上受到普遍的重視。它們替個人心理及社會帶來了意趣深遠的裨益;超個人經驗雖非必然,但經常能引起戲劇性的、持續的、有益的心理變化,它們確實能提供我們一種意義和目的感,並消解掉存在的困惑,激發我們對人類及地球的慈悲和關懷。確實,一次的超個人經驗足以改變人的一生。越來越多的證據顯示,如果缺少了此類經驗,將形成具有威脅性的病態,其範圍涵蓋了個人、社會及全球,本書有許多地方都在探討這個觀點。

超個人經驗更提出了人性中各種豐富的可能性,某些情緒、動機、認知能力及意識狀態,皆可培養和精練成超常意識狀態。

舉例而言,默觀傳承主張愛與慈悲等情感是可以擴張到全人類及眾生身上的。它們同時還主張--初期的實驗證實了它們的主張--專注力可以變得更穩定,覺知力也可以加強,而利他主義的動機及自我超越的能力也都會增強。這些能力的增強,暗示了人類心理上的發展可以遠遠超越過去所設定的極限。

超個人經驗往往發生在超常意識狀態,對這兩者所進行的研究終於使我們認清,我們曾那麼戲劇性地低估了人類意識的可塑性及潛在狀態的範疇。至二十世紀後半葉,西方心理學只不過發現了一小部份的意識狀態;除了正常的清醒意識和睡眠之外,其他諸如陶醉狀態、譫妄狀態以及精神變態--均被視為精神病。目前的研究已經證實各種超常意識狀態的存在,而有關不同意識狀態的研究數據也一直在增加。誘發這些狀態的技巧種類繁多,其中有古老的,也有現代的。某些歷史悠久的方法比較著重於生理層面的鍛練,譬如斷食、不倒單、暴露於冷熱之苦行;另外還有一些心理層面的修練方法,如閉關隱修、頌經祈禱、擊鼓起舞、禪定及瑜珈鍛練。這些修練方法的現代版本則是隔離槽或生物反饋等實驗。

有許多另類意識狀態可能不會帶來任何明顯的助益,甚至是有害的,但其他的另類意識狀態則與前面所探討過的能力增強有關,這其中寓含著兩個重要的信息:每一個人都可能開發出高層意識狀態及超常能力;被我們視為最佳的正常意識狀態反而是次等的。

另外一項發現則具有更深遠的意義:所有的意識狀態都可能出現所謂的特定狀態的局限。也就是說,某個特定意識狀態的認知,很可能不易被另一種意識狀態所理解。對一個從未擁有過另類意識經驗的人,別人即使獲得再深的領悟,也無法傳達給他。

這意味著你必須體悟過一些另類意識,才有能力理解和欣賞超個人經驗及相關的鍛練方法和生活方式。特定意識狀態的局限說明了超個人經驗及傳承為什麼會被輕忽,也說明了只有真的去修練如何進入這些經驗的方法,才可能有所體悟。

超個人學派提出了許多基進的再詮釋和闡釋,來幫助我們理解宗教的諸多面向,如果以其中的觀點來看待世界各大宗教的默觀及神秘傳承,則不妨將其視為誘發解脫、救贖或開悟等特定超個人意識狀態的多重意識傳承。這些傳承中的哲學與心理學表達出了從這些意識中所斬獲的知識。誘發開悟狀態的默觀修練可以被視為超個人之科技或超驗科技,其中的觀點為那些看似神秘的修練方法帶來了嶄新的理解。

凡體受過超驗意識狀態的人,幾乎一致對人類本質抱持更豁達的看法。他們發現內心有一個和外在宇宙一樣神秘的世界,那是物質儀器無法探測到的經驗向度。這些向度都存在於心靈及意識中,發現它們的人將得到一個結論,那就是,我們既存在於感官及物質世界,更存在於心靈和意識的向度。

對人性而言是如此,就宇宙而言亦是如此。超個人經驗往往暗示著巨大無邊的非物質次元是實存的,從這個觀點來看,實存乃是多層次的,而被我們視為完整生命現象的物質世界,現在看來似乎只是多重宇宙中的一種形式罷了。

攸關人類及宇宙的理解將逐漸被揭露,迄今超個人學派一直獨守著其探索的廣度,它們以折衷整合的方式,綜攝了個人與超個人、古代與現代、東方與西方、知識與智慧、藝術與哲學、科學與宗教、自省與默觀。只有:此即超個人學派之洞見。採納這種包羅萬象的途徑,才能反映出人類及宇宙超凡的可能性。

●意識的探險
人是整體宇宙的一部分,是受到時空局限的一部分。他會經驗到自己、他的思想和感受,好像與其餘世界是分開的,這是一種意識的錯覺。這種錯覺對我們來說是一種牢籠,把我們囚禁在個人的慾望裡,只對最接近的少數人有感情。我們的任務是必須擴大慈悲的範圍,擁抱所有生命,以及美麗的大自然,好讓自己脫離牢籠,得到自由。
——愛因斯坦

我們已進入嶄新的意識探險階段。超個人心理學一開始是企圖了解格外健康者的高峰經驗,現在已發展成國際性、跨學科的運動。超個人的經驗、潛能和傳統,長久以來被貶抑成幻想、病態或謊言,最後終於得到探討和肯定,每一項發現都揭開了更上層樓的可能性。

這種新的肯定使我們能利用歷代以來許多文化積蓄的超個人智慧,以現代研究的觀點來看這種智慧,用現代的語言來了解它,並體認它真正的意義。

榮格談到知識媒介的重要,藉著吸收智慧傳統,然後翻譯成其他文化的語言和概念,而廣為流傳。也許超個人運動能有集體智慧媒介的作用,藉此把傳統超個人訓練的永恆智慧,經過翻譯、檢驗和辨別的過程,鼓舞並轉化當代文化。

不過,超個人運動不只是一種知識的媒介,因為它除了轉譯知識以外,還積極投入知識的創造,設計出新的技術、產生新的資料,並以科學、哲學、臨床和實驗來檢驗古代和現代的主張。

超個人運動的長期效應可能遠超過我們所能想像的。我們看見對人類的本質和可能性的看法,已經轉向更宏觀的方向;已經從只有單一健康的清醒意識狀態的觀點,走到多重狀態的認識;原本把一般發展視為我們的最高限度,變成將之視為文化影響所造成的限制;從否認清明夢的可能,到後來在實驗中探索清明夢;從原本認為靜坐是一種退化的逃避,到肯定它是發展的催化劑;從貶抑神祕經驗為病態,到體認它是有益的;從低估非西方的心理學和哲學,到肯定其中有些部分是高度複雜精細,有其獨到之處。這些轉變和其他成果可能使超個人研究成為新興典範的重要基石。

這些轉變也可能改變我們每一個人,因為我們所做的事會反映出我們對自己是誰、是什麼的信念,所以超個人對我們潛能的看法,可能會喚起個體和集體努力實現這些潛能。

這種實現可能對我們星球和族類的生存非常重要,因為我們所製造的全球處境,需要空前成熟的心理和社會。過去我們可以消耗而不怕用盡,丟棄而不擔心污染,繁衍而不會人口過剩,打仗而不怕滅絕,換句話說,我們以前可以把自己的不成熟付諸行動,可是我們現在必須長大成熟,全球危機和超個人視野都呼籲我們覺醒、長大。

這是巨大而沉重的要求,可是同時也有極大的可能性等著我們。因為有史以來第一次,我們擁有超個人的視野和世界上各種超越「自我」的道路,可以幫助我們覺醒。這種集體的覺醒就是意識的探險,超越「自我」的道路就是為了探險而有的方法,而超個人的視野則是引導我們的光。
●未來數十年的超越自我之路 / 肯恩.威爾伯
超個人理論有好幾項令人興奮的發展,我相信對未來十年非常重要。這些理論包括意識狀態和意識結構的研究;關於默觀道路與模式的跨文化探索;把超個人運動定位在更大的後現代世界趨勢;從超個人取向的優點重新解讀世界各種哲學、宗教和心理學;持續研究各種「脫離常態的情形」之間的關聯(也就是精神病與神祕主義的關聯);關於身(或大腦)與心二者關聯極為困難的問題;從習俗、默觀和病態的面向,更準確地描繪意識的發展層次;榮格學派與一般超個人心理學的關聯;對「邊緣團體」之間的關係有更細膩的理論認識,比如超個人相對於世界發展和科技進步的「較大勢力」;超個人範疇和三個被世界傳統忽略的重要範疇(身體、自然、女性)之間的關聯;自然和聖靈的關聯;一般理論和個人實踐之間的關聯;最重要的就是繼續發展「全面性理論」,目的是讓超個人能在各種「常見」學科中有合理的表述。以下依序討論:

一、狀態與結構

目前有兩個主要的典範影響超個人的研究:各種超常意識的狀態與意識的發展結構。在吠檀多哲學中,都有這兩種典範的原型代表。吠檀多哲學區分出五種主要的意識層或結構,分別是物質、身體、心靈、高等心靈、集體心靈,並討論彼此之間的關聯;還有三種主要的意識體或狀態,分別是粗糙、微細、因身,會在清醒、做夢和深度睡眠時經驗到。吠檀多哲學主張一種特定的意識狀態可以保有好幾種不同的結構;而奧羅賓多的洞識則加以補充,認為結構會發展,而狀態不會發展。(所以嬰兒擁有清醒、做夢和睡眠三種主要的狀態,可是只能運用最底層的粗糙結構,還沒有發展出高等結構。)

有待研究的主題是:各種狀態(可以是前個人、個人和超個人)和結構(也有前個人、個人和超個人之別)之間的關聯是什麼?

可是到現在還不太知道如何整合這兩種典範,而且在許多方面,兩者都顯得矛盾而不相容:結構是累積而整合的,狀態卻是分離而排他的。我認為答案在於發展的結構是要把超常狀態中僅只是暫時的經驗,轉成恆久的展現或實現,或是成為穩定的表現。暫時而分離的狀態要變成不只是短暫的實現,就必須進入發展之流,並「遵循」其模式,描繪並詮釋這些轉化,這將是超個人研究中最重大的突破之一。

二、默觀發展的跨文化研究

這個領域已成就了許多開創性工作,可是還有更多工作等待未來的研究者進行。特別重要的是對默觀狀態和結構做出詳細的現象學描述(還包括對常超乎言語形容之實相的描述)。這個範疇有個非常重要的問題:一般的認知、意圖和情感等等階段的展現,是由相同的發展與邏輯來掌管,是否也適用於高等狀態和結構呢?進化和發展是否有一貫性呢?我相信有,若非如此的話,怎麼能說聖靈及其展現(或其缺乏)是整體合一的呢?

三、將超個人研究定位在更大的後現代主義潮流

目前在後現代世界的人文學科有四個主要的思潮,都在爭取權威地位:古典的啟蒙時代人文主義者,解構主義者的「反思想家」(德希達),「批判性詮釋」(傅柯),以及「溝通倫理」(哈伯瑪斯)。

啟蒙時代人文主義者的特徵是相信以理性主義為工具的力量,藉此探索每一件能被了解又值得了解的「真理」,並相信這種理性真理的力量能使人得以自由,包括個人和政治的自由。不管這種抱負多麼崇高,從歷史來看,卻容易墮落成一種「夢想幻滅」而破碎的世界觀,使藝術、道德和科學的範疇彼此完全脫離,也脫離個人的生活,造成盲目相信光靠科技理性就可以解決困境的情形。

對這種碎裂而較局限的理性世界觀(傳統的「現代主義」和「人文主義」)的反應,產生了三種主要的「後現代」運動:德希達的解構,傅柯的「新結構主義」,以及哈伯瑪斯的「普遍語用學」,三者都具備了對工具性理性主義和孤立自主的「自我」(這是人文主義的基礎)的批判;他們相信真理受到歷史和語言背景的影響,並不是永恆不變的事實;他們也都對不再把其真理建立在機械化理性主義和實證主義世界的倫理行動,展現高度的關懷。

解構是企圖論證影響大多數西方哲學和文明的語言學理性主義(即「羅各斯中心論」logocentrism),在本質上是自我矛盾的:每當它應用在自己身上時,就破壞了自己的立場(例如,以經驗為依據的真理判準,本身並不是依據經驗而來的)。對邏各斯中心論的解構,開啟了超越僵化的二元論理性主義的路徑。傅柯根據權力結構來分析知識,論證各種世界觀或「知識」在歷史上是突然出現的,他的觀念都產生類似解構的效果:徹底破壞了傳統上對世界、真理和倫理的人文或理性假設。哈伯瑪斯被許多人視為世上現存最偉大的哲學家,他企圖藉著強調「溝通倫理學」,也就是人類試圖在互相交流、互相尊重的社群中了解彼此的方式,來超越工具性理性主義,也超越孤立而自主的「自我」。

所有這些後現代運動,其實都是後「自我」運動。事實上,他們常常明確地談到他們的計劃就是「『自我』哲學之死」或「主體哲學之死」。雖然從超個人觀點來看,這些都非常振奮人心,可是他們所說的「『自我』之死」並不是走向真正的超個人面向,而是從一個狹窄、工具性、理性的自我本位世界觀,轉化成多重觀點、系統化、有機的、關係的、社會中的心靈體。(我將之稱為網絡邏輯和雙重性質體【註一】﹝註一─centaur,譯註:原意指希臘神話中半人半馬的動物,象徵身心處於高度整合的人格﹞,這仍然有單獨自我的感覺,可是比之前的「自我」要好。後現代主義確實是「走向正確的方向」。)

可是所有這些後現代運動,都包含了對任何神祕的超驗主義、純粹的臨在、超越歷史的實相的明顯批評。所以未來十年的重要主題就是:超個人研究要定位在這些後現代潮流的什麼位置,以及超個人研究要如何回答他們尖銳的批評。我認為所有後現代理論都已經表現出隱藏的超驗主義(每當他們一不注意,神聖性就會不知不覺進到他們的理論中),只需要指出這一點,他們就會被放入超個人發展的層次之中。換句話說,解構本身也能被解構,傅柯可以放在他自己的知識中,甚至哈伯瑪斯也開放地保留仍然有更高而尚未展現的發展階段的可能性,而這正是超個人發展的研究範圍。就人文學科中一般的學術關懷而言,這可能是理論活動的溫床。

四、從超個人觀點重新看世界諸哲學的概念

現代西方知識分子認為最沒有爭議的假設,就是任何「超越」之事都只是「敘說的故事」或「意識形態」,所以歷史被解讀成意識形態變遷的紀錄,而這些意識形態唯一的根據,只是特殊文化所賦予的相對合理性(而文化的特殊性也是不斷變遷而相對的)。可是,如果某種超越經驗其實是直接的經驗和揭露,雖然透過語言來媒介,卻有某種超出語言、跨越文化的重要性的話呢?不論我們用什麼字來代替「鑽石」、「切」和「玻璃」這些語詞,鑽石就是可以切割玻璃,同樣的,不論我們用什麼字詞來代替「靈魂」、「經驗」和「上帝」,靈魂就是能經驗到上帝。

所以,可以把歷史整個重讀成真實超越經驗的成長與累積的紀錄,不以各種意識形態來過濾,也不只是化約成其中一種意識形態。這可以徹底革新我們對人類潛能和神聖可能性的概念,並將靈性知識的成長恰當地與任何其他科學的進展並列在一起。

五、精神病與神祕主義的關聯

這個始終令人感到目眩神迷的主題,不只本身很重要,也對好幾個相關的主題非常重要:創造力與瘋狂、常態化與邊緣化、普通和特別的潛能、個人的崩潰和突破。重要的靈性急症領域也和這個主題有密切的關聯,太多被診斷為精神病發作的人,其實是經歷靈性急症,這些危急的病情非常需要進一步詳細的探討(更不用說靈性與成癮、憂鬱症、焦慮症等疾病的關聯了)。這整個主題也和我們如何把「潛意識」概念化(如魔鬼、神祉、下理性、超理性、以上皆是?),是直接相關的。繼續描繪潛意識,並將之概念化,會是未來十年超個人研究最重要、最有收穫的領域之一。

六、大腦狀態和心靈狀態的關聯

這個存在已久的問題對超個人研究的影響(和侵蝕),遠比其他領域還要大許多,原因很簡單,就是大腦狀態和心靈狀態(外在的物質和內在的覺知)之間的「分裂」或「鴻溝」,在超個人領域中「更為巨大」。畢竟,有些超個人經驗帶來無可辯駁的說服力,證明意識是先於任何表徵的,也就是永恆而不受時間影響的,這種「永恆的意識」是怎麼和純屬有限而暫存的大腦產生關聯的呢?

我覺得這個議題不能因為唯物論者稍微讓步,就加以迴避,而必須小心仔細地闡述和護衛一個非常後現代的徹底唯心論。可是這個任務在今天因為普受接納的「大爆炸」理論,而變得很容易了,幾乎使每一個考慮這個理論的人都變成唯心論者。可是,在大爆炸之前呢?既然第一個微粒子似乎一直遵循數學定律,而這些定律並沒有「發展」,難道它們不是以某種方式存在於大爆炸之前嗎?難道它們不是進化之前的某種理想原型嗎?而某些超個人經驗有沒有可能是這些客觀實體存在的經驗,也就是懷德海所說的「永恆客體」呢?禪宗所說的「本來面目」——也就是你自己的真實靈性我(True Self)——會不會就是大爆炸之前你所擁有的樣貌呢?

不論我們做出什麼決定,都不能逃避這個議題。對超個人學家而言,關於心靈(意識)和身體(物質)兩者之間的關係,這個看似無關緊要的問題,其實正是「空無」與「有形」的關係、「無相」與「有相」關係的終極問題。

七、任何「意識狀態」和物質─生理的「大腦狀態」有什麼關聯?

從比較具體的層面來看,真實的狀態和意識結構與特定的腦波型態有什麼關聯呢?這個領域的初步研究,把重點放在幾個主要的意識狀態與粗略的腦波型態、正子射出斷層掃描等等的相關性,通常顯示某些靜坐狀態會出現alpha波/theta波活動,或深度的delta波型態,諸如此類。

我相信電氣所引發與靜坐相似的腦波型態(比如深度theta波/delta波),會有重大的突破,而產生這種作用的機器將會有廣泛的商業化應用。我也相信沒有人會因此而得到「開悟」,因為大腦和心靈並不完全相同,而開悟是發生在心靈(意識)之中,並不是在大腦裡(雖然大腦也會發生改變)。

我相信這種研究會讓我們看見,大腦狀態更容易「認可」某些心靈狀態,但無法決定心靈狀態。一個人可能透過電氣誘發的方式而「嚐到」超個人的滋味,就好像經由迷幻藥一樣,可是沒有內在認知的轉化,這個味道會消褪,並不會變成固定的結構。

這層關係將會成為重要的研究領域,並加上迷幻藥研究,成為深入探索身心問題的工具。在這同時,以電氣誘發大腦狀態很可能成為一般人的「超個人」經驗中,最普遍、「時髦」的來源,而超個人範疇將會透過電子的大門,進入醫療、護理和精神醫學領域,就好像瑜珈在臨床上和生理迴饋連結起來以後,才得到科學家的認可一樣。

八、在習俗、默觀和病理的面向中,繼續描繪發展的層次

這是非常重要且值得努力的方向,使釐清結構與狀態之間關係的急迫需求,顯得更為迫切。如果超個人或默觀的階段和意識的結構,也有可供區別的病理學(我相信有),繼續描繪這些病理就是非常重要的事了。這也是非常豐富的領域,等待著描繪並釐清道德發展、認知、動機、世界觀和情感的超個人階段。

超個人發展的研究仍然是最有可為而重要的研究領域。不像短暫而沒有內容的意識狀態,意識的階段或結構可以用重新建構的科學來研究(皮亞傑、吉立根、寇伯格、哈伯瑪斯、瓊斯基,甚至佛洛伊德就是這樣研究的)。重新建構的科學並不是以先驗(未經觀察分析的假定)或僅憑推論的方式,來假定結構的存在,而是研究那些已經顯示能勝任特殊任務的人(不論是語言的、認知的、道德的,或默觀的),然後根據事實重新建構形成其能力的發展內容與階段。就某種意義來說,佛陀只是重新建構自己達到開悟所經歷的步驟,並以可經嘗試、證實(或否定)的重新建構的科學,來呈現給一群願意實驗的人。既然重新建構的科學會重新建構事實,就不能將之指責為先驗的形上學,而他們的主張也可以用實證的方式否定,這就是所謂「可測誤的準則」(fallibist criterion)。

超個人的發展心理學是一種重新建構的科學,意思就是向任何真正科學的可測誤準則公開,這顯然是超個人學家能呈現給一般社群的最有力論據。

九、榮格理論和超個人理論的關聯

這是非常複雜而細膩的主題。大約半個世紀以來,榮格的典範是西方超個人心理學主要而唯一可實行的理論,我個人相信榮格的模式有許多優點,可是還有更多的弱點,事實上這種辯論將會成為未來十年最熱門的討論範圍,因為其結果牽涉到許多人。可是,不管怎樣,榮格模式和一般超個人領域的對話,將會一直是相互刺激和挑戰的豐富來源,也會在超個人心理學與其他三個主要心理學勢力間,極為重要且更為廣泛的對話中攜手並進。

十、在社會進化中,「邊緣」團體和「正常」團體的關係

很多超個人學家相信世上許多極為迫切的問題,從社會的解體到環境的危機,都只能靠超個人的轉化來「解決」。我個人不相信是這樣。不過,無論是哪一種情形,都需要有一種可行而令人信服的理論,來討論如何讓邊緣化的知識(比如超個人知識)被常態或一般的社會所接受,並以這種模式來徹底檢視,然後重新解讀歷史。目前還沒有這方面的成果,不過,如果少了它,任何「轉化世界」的主張,甚至超個人理論能影響全世界的主張,都只不過是一種意識形態罷了。

我自己覺得轉化世界的理論,在實行上會變成「神祕主義的馬克斯主義」,也就是說,會涵蓋任何社會的「物質─科技─經濟」基礎與其世界觀、正統策略和意識狀態與結構間錯綜複雜的關係。這個領域其實是完全開放的。

十一、三種被忽視的範疇(身體、自然、女性)與偉大傳統的關係

徹底發展的世界傳統(比如猶太教、基督教、印度教、佛教、回教,甚至道家),都有貶抑身體、自然和女性的論述。事實上,這三種被忽視的範疇被等同於邪惡、誘惑或錯覺。當偉大傳統的每一個面向都是為男性而發展時,現代女性要怎麼對這些偉大的傳統產生信心呢?

而女性的疏離不正與身體的疏離(禁慾主義)和自然的疏離(輪迴),是類似的事嗎?我們在當前環境危機中所看到的全球性疏離,不也是一樣的嗎?偉大的傳統不但不能拯救我們,而且不是成為可能害死我們所有人的危機之源了嗎?這些事對任何默觀或超個人的訓練,都是非常重要的問題,也是需要誠實面對的問題。

偉大的傳統確實強調上升和超越的趨勢,可是大部分也同樣強調聖靈的下降和內在本質。例如,密宗傳統強調超越和上升之神(濕婆)與內在和下降的女神(莎克蒂)的結合,這是在非二元論的神聖之心才有的結合,是強調聖靈男性和女性面平等的結合。

可是,我相信所有偉大傳統的萬神殿,在未來幾年內,必須徹底地詳細檢視對自然、身體、女性這三個範疇完全疏離的情形,並「取消」這種情形。但並不需要把精華和糟粕一起丟掉,如果只是完全拒絕傳統對我們的教導,將會造成悲慘的結果;就好像因為汽車是男人發明的,就拒絕使用一樣。但這個領域也是完全開放的,會在未來十年產生大量的洞識。下一節所要談的與這一節也有關聯。

十二、自然與靈性的關聯

單獨討論這個議題,只是出於全球環境危機的迫切性。我心裡毫不懷疑,把表相世界看成僅只是錯覺的純粹上升(或知識)傳統,其實會助長一整套讓地球受到掠奪的文化偏見。

我也相信我們必須轉向各處的密宗傳統。這些傳統普遍地把有限的範疇(地球和萬物)看成聖靈的完美表現,而不是對聖靈的貶抑,所以他們頌揚並尊敬具體化身、下降、內在、女性、地球的價值。

許多人談到聖靈的上升(超越)面和下降(內在)面的「祕密」關係,如宗教導師拉瑪那?馬哈希尊者的詩:

世界是虛假的幻覺
只有梵天是真實的
而梵天就是世界

所以無所不包的靈性包含了這兩大傾向(上升與下降,「男性」與「女性」),把世界看成虛幻,是超越或上升的傾向,這是各地諾斯底教和小乘佛教所過度強調的部分。把梵天看成世界則是內在或下降的傾向,接納所有表相都是神聖性的完美表現。

不論接受哪一個傾向,本身都會造成不幸的結果。我們已看到以前過度強調男性上升傾向所造成的災難,而現在則看到試圖把有限世界等同於無限的那些運動所造成的災難。我們正處於下降理論的騷亂中,從深度生態學,到生態女性主義,再到局限於地球並以地球為世界中心的復興,全都一頭熱地把陰影和至高來源混淆在一起。這些下降的努力雖然非常重要,但絕不是以他們那種偏頗、二元化、碎裂的方式,把下降視為僅僅是上升的對立而已。

未來十年的工作就是要找到方法來結合並同時肯定這兩種傾向——有限與無限、表相與無相、下降與上升——而不貶抑其中一種,或是只看重其中之一。

十三、理論和實務的關聯

超個人研究本身並不必然是一種靈修,不過這兩者當然是密切相關的,這種關聯的本質將是未來十年的重要主題。
有許多種引發或開啟超個人面向的做法——靜坐、巫術技巧、女神儀式、拙火練習、全像式呼吸工作、迷幻藥、深度心理治療、生理回饋和電氣誘發、各種瑜珈,以及生命本身。超個人心理學重新建構的科學,就是從上述各種領域中展現出能力的社群,來汲取其題材。超個人心理學的理論,是依據那些在超個人和靈性訓練中實踐並得到能力的人而來的。

理想上,超個人學說的研究者本身也會進行某種靈修,成為「參與的觀察者」。如何將理論和實務分開,並了解二者的關聯,一直都是個急待解決的議題。超個人理論試圖從各種訓練中抽取出普遍的因素,找出其中共通而關鍵的成分,可是研究本身卻必須練習其中一種特別的學科,以得到能力,所以使這種研究更形複雜。

此外,各種學科是在今日的地球村和後現代世界逐漸形成的,就好像佛教會遇到科學,瑜珈會遇到電腦一樣,這使得傳統學科的許多面向,如導師的角色、特定文化的偏差(比如指定的生活方式和性別歧視),產生許多問題。

我相信超個人研究者有自己的靈修是非常重要的,可是在超個人領域尋找自己邁向二十一世紀的道路時,理論和實務間精確的關係,也是討論和分享洞識時非常重要的主題。

十四、全面性理論

超個人領域的獨特定位,是綜合並整合人類知識探索的各種領域,因為它是唯一致力於探究、尊重並肯定男男女女經驗的所有面向(感官、情緒、心智、社會、靈性)的領域。

超個人研究是現有唯一真正的整體性研究,探測人類成長和抱負的整個範疇。我毫不懷疑未來十年將會見證超個人研究嶄露頭角,成為研究人類活動唯一無所不包的領域。雖然我不認為世界正進入任何類似「新時代」或「超個人轉化」的情形,但我確實相信,超個人研究一直都是在世界中看見聖靈,並在聖靈中看見世界的男男女女的燈塔。

照顧我們的世界:服務和永續

眾所皆知,我們已到達人類歷史上的關鍵時刻:這是決定我們星球、我們族類,以及無數其他族類命運的時刻。我們擁有空前的力量和可能性,卻也面臨前所未有的危險和苦難。這是多麼特別的情形,我們竟然成為決定要使地球成為天堂或地獄的世代:我們要創造一個有益而永續的社會,或是要一個掠奪、污染、充滿輻射的星球。因為我們擁有造成這兩種結果的力量。
每個人都知道我們面臨許多危險,卻只有少數人了解這些危險是多麼可怕而急迫,以下簡略描述一些較迫切的危機。

人口爆炸正以每年一億人的驚人速度成長。人類花了一百多萬年的進化時間,才在公元 1800 年達到十億人口,現在卻是每十三年就增加十億人,每四十年就增加一倍人口。顯而易見地,人口爆炸不可能持續下去,而且很快就會結束,要不是我們很快做到普及全世界的生育控制,要不就是出現比過去更大規模的飢饉、疾病和社會的崩潰。

人口爆炸的情形在窮人和富人間的差異更是不成比例,在已開發國家中,平均每一個人的年收入,是最貧窮國家的三十倍。貧窮造成大量的營養不良和飢饉,每年約有一千五百萬到兩千萬人死於營養不良,還有五億人處於營養不良的狀況。現在每四個月因飢饉而死的人,就相當於整個大屠殺的死亡人數。
這些不可思議的數字卻還不足以傳遞出數字背後的苦難和絕望。他們離聯合國宣言的「每個人都有權利達到一種生活水平,足供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與幸福,包括食物、衣服、住家和醫療照顧」,還有一大段距離。

人口爆炸當然會攫取資源,破壞環境的平衡。我們只剩短短幾十年的石油存量,世界的森林正快速減少,物種被消滅的速度之快,是恐龍絕種以來所未曾聽聞的,而世界上大部分的農地品質正快速惡化,同時在我們的頭頂有著空氣污染、酸雨、臭氧層的破壞,二氧化碳的濃度正破壞著大氣層。
當世界的自然資源逐漸耗盡時,大量人類資源卻被大規模軍事經費和具有毀滅力量的武器所吞沒。全世界核子武器合計起來的爆炸力量,相當於數十億噸黃色炸藥的威力。
全世界的軍事開銷已超過每年一兆美金,國際預防核戰醫師協會的理事長指出:「以一小部分軍事開銷,就足以提供全世界足夠的食物、乾淨的水、居住、教育和現代健康照護。」事實上,世界飢荒救助委員會估計,每年只要六十億美元就可以消除營養不良,而這個數目還不到一星期的武器支出。教宗保祿四世悲嘆,光是軍備競賽就害死了很多人。
除了上述情形,還有許多事實讓我們清楚看見,現在正是前所未有的生態浩劫時代,消耗的地球資源根本來不及復原,我們以未來和所有的後代子孫做抵押。

從許多方面來看,我們今天面臨的全球危機都是獨一無二的,不只因為這些危機的範圍、複雜性和急迫性,更是因為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所發生的每一件危機都是人類自己造成的。這些危機是我們個人加上集體行為的產物,所以大部分都能追溯出心理的根源:就是個人和集體的信念、貪婪、恐懼、幻想、防衛和錯誤的觀念。全球的問題就是全球的症狀,世界的狀況正反映出我們心靈的狀況。

這些危機的解決,單靠政治、經濟和軍事的介入是不夠的。真正有效而長期的療癒,需要從所有層面來回應。換句話說,我們不只需要讓飢餓的人吃飽,減少核子武器的積累,更要先了解並矯正造成這種處境的心理動力和社會動力。
不幸的是,雖然大家越來越了解全球危機,可是到目前為止,大部分都只強調軍事、政治和經濟的作用。所幸這種情形正逐漸轉變,越來越多人同時強調內在和外在工作的重要,以求改變心靈和世界。

◎心靈改革 The Spirit of Evolution
◎羅勃特‧柯勒斯Roger Walsh
進階搜尋

發表Blog文章

回心靈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