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諸佛教法的心要 分類:身心整合

一切諸佛教法的心要

索甲仁波切 Sogyal Rinpoche   翻譯:黃朝

10.1

  在對抗你最強大敵人(我執和我愛)的戰爭中,再沒有比慈悲更好的盟友了。

  就是慈悲,把我們奉獻給別人,不追求自己的享樂卻去承擔他人的痛苦;就是慈悲與無我智慧的聯手,徹底摧毀讓我們生生世世流浪輪回苦海的虛幻執著。所以,我們的傳統把慈悲視為覺悟的來源和要素,及覺悟行為的核心。

  10.2

  古代禪坐的教法傳述:剛開始禪坐時,念頭毫無間斷地,一個接一個生起,象高山的瀑布。

  慢慢地,當你的禪定境界提升了,念頭就象深峻峽谷的水流,然後象蜿蜒流向大海的大河,最後心念象寧靜沉穩的大海,只有偶爾興起的漣漪和波浪。

  10.3

  有時候,我們要清醒地問自己:“如果我今晚就去世,該怎麼辦?”我們不知道明天是否會醒來,或在何處。如果你呼出一口氣,再也無法吸進來時,你就死了。就是這麼簡單。

  就如西藏諺語所說:“明天或來生,哪一個先到,我們從不知道。”

  10.4

  據說,佛陀證悟時,他想要讓大家瞭解,眾生皆有佛性,並完全分享他的證悟。但他也帶著無限的慈悲和遺憾,清楚地知道:要我們瞭解他所證悟的境界,是何其困難。

  因為,雖然我們與佛陀一樣具有自性,但我們卻未認出它,因為它已被我們的凡夫心層層包裹纏繞住了。

  想像有一隻空花瓶,其內外在的空間完全一樣,只有脆弱的瓶壁阻隔其中。我們的佛心被拘禁在凡夫心的瓶壁中,當我們開悟時,就象花瓶裂成碎片,內外在的空間融合為一。那時,我們突然瞭解到:它們從未分割,也從未相異;它們始終相同。

  10.5

  所有的精神導師都告訴我們同樣的事:活在世上的目的,就是要與我們根本的、覺悟的自性相結合。就如《奧義書》所說的:

  有智慧之路,也有無明之路。它們遙遙相隔,且盡頭各異……愚人陷入無明當中,還以為自己有智慧和博學,事實上卻象盲人被盲人從此端牽到彼端,漫無目的地走來走去。那個超越生命的世界,是不會對幼稚的、不專注的、迷戀錢財的人閃耀的。

  10.6

  有個對受苦者發起慈悲心的技巧是,把他想成是你最親愛的朋友或親人。

  想像你的兄弟、女兒、父母或摯友,正遭受同樣的痛苦。你的心自然會敞開,慈悲會喚醒你:除了解除他們的痛苦,你還能做什麼?現在,把你的慈悲心,轉移到那個需要你説明的人身上。你會發現自己更能自然地生起助人之心,且付諸實行。

  10.7

  禪修真正的喜悅,不在其形式,而在其當下持續鮮活的體驗及它的喜悅、清明、安詳,最重要的是執著的放下。

  你越能放下執著,表示你變得越自由。你越能體驗這種自由,我執就會越清晰,希望和害怕也會消融,而能了悟無量的“無我智慧”。

  當你活在這個智慧之家時,“我”和“你”,“這個”和“那個”,“內在”和“外在”的藩籬將會崩潰,最終將回到你真正的家:不二的境界。

  10.8

  我記得一九七六年時,有位美國中年婦女前來紐約參見敦珠仁波切。她走進房間,坐在敦珠仁波切前面,一開口就說:“醫生說我只剩下幾個月的生命,您能幫助我嗎?我快要死了。”

  出乎她意料地,敦珠仁波切溫和而慈悲地咯咯笑了起來,然後輕輕地說:“你看,我們都正在死,死只是早晚的問題,只是有的人比較早死而已。”

  他用這幾句話,幫助她瞭解每個人都免不了一死,她並不是唯一的一個,因而舒緩了她的焦慮。接著,敦珠仁波切對她做了臨終和接受死亡的開示,並告訴她死亡中蘊含著解脫的希望。

  然後,他教導她一種治療修行的法門,她就虔誠地奉行。最後,她不僅接受了死亡,也因為精進努力地修行而重獲了健康。

  10.9

  西藏偉大的傳統稱自性為“平凡的智慧”。我很贊同這種說法:我們的真性和眾生的自性並沒有什麼特別。

  諷刺的是,我們所謂平凡的世界才是真正的不平凡,對輪回迷惑景象產生了瘋狂的、執著的幻覺。就是這種“非凡”的景象,讓我看不見“平凡的”、自然的、天生的自性。觀想諸佛此刻正看著我們:當他看到我們致命的混亂時,他該有多麼驚訝傷心啊!

  10.10

  曾經有一位大圓滿行者,他不喜歡誇耀自己,卻有一大堆弟子跟著他修行。有一個喜歡賣弄學問的僧人非常嫉妒他,他知道這位行者書讀得不多,就想:“他只是個平凡人,怎敢去教導別人?他怎敢假裝成老師?我要去考考他,好教他當面出醜,讓他在弟子面前丟臉,這樣他們就會背棄他而跟隨我了。”

  有一天,他前往拜訪這位行者,且輕蔑地說:“你們這些修大圓滿的人,難道只會修禪?”

  行者的回答讓他吃了一驚:“要修什麼禪?”

  “原來你根本就不修禪!”僧人得意揚揚地大嚷著。

  “不過,我什麼時候心亂過了?”行者回答。

  10.11

  我們的心充滿著執著散亂,根本就無法保有片刻的寧靜,這不是很奇怪嗎?它是如此的不安、迷亂,以致於有時候我會想,我們生活在這個現代世界,就好像置身於死後中陰的痛苦折磨,意識備受不安的煎熬。

  我們碎成許多片段,我們不知道哪個才是真實的自己,不知道該認同或相信自己哪一面。這麼多矛盾的聲音、指揮和感覺,爭相控制我們的內在生命,讓我們不知所從,散亂不已。

  而禪坐,就是要把心帶回家。

  10.12

  佛陀說:“現在的你,是你過去所造;未來的你,是你現在所造。”

  蓮花生大士更深入地說明:“欲知過去世,看看今世之所受;欲知未來世,看看今世之所做。”

  10.13

  當教法與你的內心深處相契合時,你才真正擁有了“見”。不管你的處境多麼艱難,你會發現你的內心寧靜、沉穩,充滿智慧和善巧,讓你免於淪為邪見的犧牲品。

  在此“見”中,你會發覺有一個“智慧嚮導”,時時在旁邊給你忠告,支持你,喚起真理。

  但你還是會產生困惑,這是很正常的,不過其中最大的不同是:你不再以盲目的、執著的方式來面對它,而以幽默的、前瞻和慈悲的眼光來看待它。

  10.14

  對無常的恐懼喚醒我們,一切皆不真實和非永恆。我們會明白,無常是我們最好的朋友,因為它迫使我們去問:“如果萬物都會死亡和改變,那麼什麼才是真正的真實?一切表像之後隱藏了些什麼?有什麼是我們死後可以依靠的?”

  要時時記住這些問題,並仔細思唯,你會發現自己看待事情的方式有很大的改變。我們將能揭開隱藏在改變和死亡之後的“某種東西”的真面目。

  在此時,我們將會反復瞥見無常真理所蘊含的浩瀚義理,因此產生了深刻的安詳、喜悅和信心,讓我們充滿驚奇,也讓我們逐漸相信,的確有“某種東西”是不可摧毀、不會改變,也不會死亡的。

  10.15

  現在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都是過去業的反射。如果我們真正明瞭這點,不管遭受什麼痛苦和困難,都不會把它當成挫折、災禍或懲罰;也不會責備自己或自怨自艾。

  我們把痛苦看成是過去所造業的成果。西藏人說痛苦是“一支掃除惡業的掃帚”。我們甚至要感謝業報就要結束。我們知道“好運”是善業的果報,但若我們不好好運用,它可能會瞬即消逝;而“惡運”是惡業的果報,但也給了我們淨化的大好機會。

  10.16

  有一天,當我們主宰了風、浪、潮汐和危機之後,……將能掌握愛的能量。到那時,即是世界歷史上,人類第二次發現火。

  ——德哈·得查汀(Thilhard De Chardin)

  10.17

  相信輪回讓我們知道宇宙間存有終極的正義和善。這種善就是我們一直想發掘和釋出的。當我們為善時,就是往它前進;當我們做惡時,就是在隱藏和抑制它。當我們無法將它表現在生活或行動中時,就會感到痛苦和挫折。

  10.18

  上師們教示我們,要瞭解無我智慧和自由,就是要通過聞、思、修的修行階段。剛開始,我們要反復地聽聞正法。當我們聽聞正法時,就是在提醒我們生而具有的智慧本性。

  慢慢地,在我們聽聞正法時,其中某些段落或智慧打動我們,回憶起自性的點點滴滴,一種熟悉的、奇妙的深沉感覺將會被慢慢喚醒。

  10.19

  記住:禪修法門只是一種方法,並非禪定。通過嫺熟禪修,而達到一種純淨的圓滿示現,這才是真正的禪定。

  西藏有一句發人省思的話:“禪定什麼都不是;只是熟習而已。”

  這句話的意思是,禪定只是去熟習禪定的修法而已。就像這句話說的:“禪定不是苦鬥,只是自然地融入其中。”當你持續修行禪定時,禪定就會生起。禪定不是你可以“做”出來的事;它是自然發生的,只要你熟習修行。

  10.20

  如果你肯對一種超強智慧的法門痛下苦功,就可能開悟。

  但是,我們的心卻塞滿了困惑和懷疑。有時候我會想,懷疑甚至比貪欲和執著更容易阻礙人類的進步。我們的社會崇尚聰明和智慧,讚揚我們智慧中最膚淺、粗糙,和最沒有價值的層面。我們已經成了假“聰明”和神經質,而把懷疑當真理。懷疑只不過是自我強烈企圖抗拒智慧,卻被神化為真理的目標和結果。

  這種惡劣的懷疑方式,是輪回的卑鄙王國,由一群“專家”服務,他們並沒有教導我們開放的靈魂和寬厚的懷疑,而這正是佛陀認為檢視教法價值所必須的;反之,他們教給我們一種破壞性的懷疑,讓我們覺得一切都不可相信,沒有一點希望,什麼都不可靠。

  10.21

  這麼多的障礙和錯覺,阻絕了我們瞭解“我們正在死亡”的事實。當我們終於認清自己正邁向死亡,其他人也不例外時,就產生一種燃燒的、心碎的脆弱感,感覺到每分每秒、每個眾生都是珍貴無比的,而對眾生生起了無限深刻而有力的慈悲心。

  我聽說湯瑪斯·莫爾(Sir Thomas More)爵士,在他斬首前寫到:“我們皆同處一輛車上,將被處死;我怎能怨恨別人,或希望別人受傷呢?”

  把心完全打開,去感受無常強大的威力,就能生起無所不包和不懼的慈悲心,點燃真正想幫助別人者的生命。

  10.22

  什麼是偉大的修行者?就是時時活在真我的當下,並不斷挖掘和運用深刻啟示的人。就如當代英國作家路易士·湯姆森(Lewis Thompson)所寫的:

  基督,無上的詩人,熱切地活在真理當中,他的一舉一動,都是清淨的行為和圓滿的象徵,展現超越的真理。

  展現超越的真理,就是我們存在這裡的原因。

  10.23

  在修行的路上碰到一點阻礙時,真正的修行者不會喪失信心而起懷疑;反之,他會洞察障礙的真面目——只是障礙而已。當你認清“障礙只是障礙而已”時,障礙就自然消除了。

  同樣地,如果你無法認清障礙的真面目,而嚴肅地看待它,那麼它就會更加強化堅固,最後變成真正的障礙。

  10.24

  天道的生活看起來似乎比人道好,但上師告訴我們,人身卻更是無比珍貴。什麼道理呢?因為我們人擁有覺知和智慧,而這是開悟的資糧;而且,人所遭遇的痛苦,更能激勵人們追求心靈的轉化。

  每一種痛苦、悲傷、失落和無盡的挫折,都有它真正的目的,就是要喚醒我們,迫使我們沖出輪回的苦海,釋放出我們被拘禁的光芒。

  10.25

  我常覺得很好奇:我認識的某些上師,會問前來參訪他的人一個簡單的問題:“你相信輪回嗎”其實他不是問他們是否相信這個哲學命題,而是問他們是否真心相信它。

  因為他知道,如果一個人真正相信輪回,他的生命將會改觀,也將會更清楚自己該負的責任和應守的道德倫常。上師們覺察到,如果人們不相信輪回,必定會創造出短利的社會,完全不考慮自己的行為後果。

  我們現在所生存的社會冷酷無情,毫無慈悲心存在,難道這種心態就是造就的主因嗎?

  10.26

  觀想佛陀、蓮花生大士、你的上師鮮活地示現在你面前,把你的心向真理的化身開放,如此可以陣陣加持和轉化你的心。

  當你啟請佛陀時,你的佛性就被啟發喚醒,如陽光下的花朵一般盛開自然。

  10.27

  頂果欽哲仁波切描述一位瑜伽行者走過花園的情形:他全然清楚花的燦爛美麗,也能欣賞它的色澤、花形和香氣,但他心中卻了無執著和“後念”。

  就如敦珠仁波切所說的:

  不管什麼認知生起,你要象一個小孩走進華麗的寺院;他只能觀看,而執著卻一絲也無法進入認知中。因此你感覺每件事都是新鮮、自然、生動,未經破壞的。當你保持它的原狀時,它的外形就不會改變,它的顏色就不會褪去,它的光輝也不會消失。不管出現什麼,都不會被執著所染,所以你的認知都是本覺的本來智慧,是光明和空性的不可分割性。

  10.28

  萬物都不圓滿,為什麼呢?因為我們仍在生死輪回之中。就算你選擇了一位上師,並虔誠地跟隨他修行,你還是會碰到困難、挫折、矛盾和缺陷。不要屈服於障礙和小小的困難,它們只不過是自我幼稚的情緒而已。不要讓它蒙蔽了你,你的抉擇具有重要和永恆的價值。切勿不耐煩而放棄對真理的承諾。

  我一再感到傷心失望:我看到許多人熱忱地選擇了一位上師或法門,並發願遵循,但一碰到不可免的小障礙時,就退回到輪回和舊習中,終而虛度終生。

  10.29

  要實際付諸行動才是真正的慈悲。

  在西藏,大悲觀世音菩薩的法相擁有千手千眼。千眼可以看到全天下各角落的困難:千手可以延伸到各各角落提供助援。

  10.30

  禪坐時,要如平常一樣地自然呼吸。

  把你的注意力輕鬆地放在呼氣上,當你呼氣時,跟隨著呼氣的動作轉移。每次呼氣,你就在放下和消除執著。想像你的氣融入遍及一切處的真理中。

  每次當你呼氣之後,吸氣之前,你會發現有一自然的間隙產生,因為你的執著消失了。

  安住在此間隙之中,安住在此開放空間中,然後自然吸氣,不要把注意力放在上面,只要把心繼續安住在此開放的間隙之中。

  10.31

  中陰教法明確地告訴我們,我們要或不要為死亡準備,會有何種不同的後果產生。其實,這個抉擇很清楚。如果我們現在不為死亡準備,就會為此生、死時和死後付出昂貴的代價。拒絕死亡的結果,將會摧毀此生和未來的生生世世。

  我們會無法善盡此生,且拘禁於終將一死的自我之中。這種無明掠奪了我們開悟的機會,把我們永遠綁縛在妄想之中,不由自主地永世輪回,就是佛教所謂的“輪回苦海”。

  生死無懼 十月

 

 

進階搜尋

發表Blog文章

回心靈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