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管理教戰守策 分類:身心整合

 情緒管理教戰守策

◎鍾聞瑜

所有負面的情緒都是障礙我們解脫的絆腳石,其中以憤怒所產生的過患最大,憤怒會使人失去理智,並對別人造成直接的傷害,而其實受傷最重的還是自己。

如何覺照身心的變化,不受情緒波動的影響?用現代術語說,如何管理情緒,用理智來提升面對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一門很實際、也是應該學習的課程。

情緒是有情眾生的共同特性,用佛法說,一切眾生皆有三受─苦受、樂受、不苦不樂受。它是我人身體諸根在接觸事物以及內心體會外境遭遇時所起的反應。對於可意愛的就想占為己有,這是欲貪增上的表現。如果擁有了就歡喜 (屬樂受) ,對所擁有的想永遠保持,這是「常」的無明,而對已擁有的憂心會失去,這種因欲貪所生起的煩惱叫苦受。或因得不到想擁有的人或物而生起的瞋恚,也叫苦受。事實上,在身心的覺受上不能即時生起觀照,忽而偏苦,忽而傾樂,這是與癡相應的無明。

學習佛法,遠端解脫的目標暫且不提,當下身心的變化,應該要有即時覺了的「明」,也就是對一切覺受的即時了知,並且加以疏導管理,這裏提出六種方法以供參考:

一、認識佛法

佛法之不同於世間宗教,是因為佛陀完全地明白諸行之流轉乃在於「緣起」之甚深。一類眾生,無明為緣,造作增長身、口、意三業,以此為緣,隨業生死,輾轉不絕。若能於現法中觀察、思惟、明白諸行之流轉,無非是因緣相依相生,無一能生所生之自性或實在之自體可言,於彼法因,於彼法滅,如理作意,正見增上,在四諦法中,漸次體會世間與出世間的因果實相,並依此淨智力故,學習聖道,斷無明及愛。修學佛法,如實知見一切法的實相是「緣起」,佛法之總綱及正見已先建立,解脫、清淨是可期的benefit。觀察緣起,可以即時離去執著,而緣起觀的建立,可以使纏縛眾生不得安寧的煩惱立刻消解。情緒將不致因著事物的變化而大風大浪,是一種很實際的情緒管理學。

二、四諦相應

一切事物的生起,皆有其因緣。因果的展現,正好說明諸行的流轉有其生起及還滅的法性,這種法性是世間的真相。不是誰的造作,而是本來如此,必然如此,普遍如此的。世間的因果,是以無明為因,生死為果。既然找得出招致苦果的因,就能依著道品修斷因之法,成就解脫聖道的滅諦。因對世間因果的正確認識 (此是苦,此是集,此是苦應知,此是集應斷) 自然能生起出世的離欲,不住欲、色、無色界中,對於出世間的滅諦,生出喜樂嚮往的意願,以及出世間善法道諦的信心 (此是滅應證,此是道應修,進而證滅、修道) ,如此反復地觀察世間的因果 (可從自己的身心及周遭的環境變化中觀察起),無非是無常、苦、空、非我。對於這種道理的明白,及明白增上力故,世間毀譽即能在這種現觀明覺中,情緒不起波動。縱使無始來的煩惱串習力強,也能因著這種明白而降服煩惱。至少不會衝動而產生惱悔的後果。

三、界差別觀及界善巧

認真觀察身心的變化無非是六根對六塵所起的反應,這種反應,不經修行,絕大多數是與無明相應。即緣種種界生種種觸,觸生受,受生愛,諸多造作,取、有,純大苦聚。密護根門,不競逐不實之聲色香味觸法,知足足以保身,而明一切境 (界差別) 是因緣和合,無常、無自性、無實相。明身之四大 (界善巧) 是水長火消,地堅風動的緣起現象,因緣變則變,那裏還有一個永恆不變的我可言?作此觀、作此想、正思惟、正憶念,情緒便可安立在不動中 (不發怒,不亢奮),少欲知足,不生種種不如理的執取,就不會生起不如理的作意,意根也不會發出不合理的造作指令,身心便可安立在不惱熱的狀況中,自在輕安。

四、實踐四念處的觀照法門

《雜阿含經》第607經「有一乘道,淨諸眾生,令越憂悲,滅惱苦,得如實法,所謂四念處…」608經「比丘不離四念處者,得不離聖如實法,得聖道,得甘露法,得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彼人解脫眾苦」四念處的重點在觀及念上:

觀身之不淨可離欲,離執,因此能生起出離修道的正願心。

觀受是苦可使正見增上,世間的真相是不圓滿的,因此能安立在苦中,不受苦患,修學聖道,所謂身受心不受,身苦心不苦。

觀心無常,知心念剎那生滅,不住,因此能對治常之倒見,而止息貪、瞋、癡所招致的煩惱和苦果。

觀法無我,以六根六境十二處為一切法,在實際生活中能經驗到的一切事物,作為觀察的物件,如實了知一切法皆從緣生,亦從緣滅,因此能在根、境、識三事和合生觸時起明想,不會落入為善為惡皆有主宰的顛倒中。

四念處除了在觀地上下功夫外,更要時時刻刻地提起正念,念身之不淨,無可欲愛。念受之苦樂,反復不定。念心之無常,無有立處。念法之無我,無主宰言。念茲在茲,雖身觸生苦樂受,但精神上卻不起憂悲惱苦的煩惱,達到情緒管理的真正目的。

五、做過患想

我人對於苦的感受是最為強烈的。然而對於樂受的追求所產生出的苦惱,卻往往麻木不覺。殊不知瞋恚是欲貪的反動情緒,一旦不能滿足欲望時所反應出來的憤怒、嫉妒、不滿,就會引發出錯誤的行為。因此當可意的情境出現在我們的面前時,能如理地觀察諸行的過患,就能提升管理情緒的能力,進而達到情緒智商EQ的高分,甚至滿分。因為人類有憶念過去成敗經驗的殊勝能力,作為未來行動的參考,也能依著心靈的淨化而超越相對的認知,逐步趨向心靈智商SQ的完美。

六、親近善知識

《雜阿含經》第1214經:尊者婆耆舍見女人有上妙色,見己貪欲心起,尊者知貪欲心之不利,得苦之過患相後,請尊者阿難為其說法開解,阿難以不淨作觀,教導婆耆舍一心正受,繫念正觀身,並多修習厭離,無相等法,婆耆舍聞後歡喜奉行。這段經文生動的描述,實在是非常好的情緒管理「教戰守策」之一,親近善知識可從人,亦可從法 (深入經教,常思惟,常憶念),若不得力時,可請善友提醒、開導。我總覺得有善知識為伴是一件極幸福、極珍貴的福報,善知識的開導於我之未來解脫有真實利益,雖是棒喝也覺異常溫暖。

結語

以上六種疏導情緒的方法,也許有人會認為太理論了,實行起來可能很困難,其實不然!我在過去的一年裏,面對了幾次即重且大的衝擊,於其時,確實是以上面的方法相互運用,這其中亦有三種訣竅:

第一就是由聞思中確立,確信法的殊勝,即是將身心安立在佛法中。

第二便是常常憶念佛法,使它成為生命中的一部分,生出根的佛法才有力量對治煩惱 (負面情緒) ,向來我們的串習成片,正念無力,所以要時時提起正念,憶念佛陀之功德,能使我們有見賢思齊之功,遵守戒行,不侵犯惱害眾生,當眾生有安全感時,相對地也不會侵犯損惱我們,自他身心兩利。憶念佛法就如救命之良藥,若不服藥,傷身害命,想及此,恐怖生,豈有不努力的道理?憶念僧團的賢聖,荷擔如來家業,苦口婆心,席不暇暖,為的就是要我們不被煩惱打擾,解脫道上作我們的良伴,怎好辜負聖賢呢?

第三,精進是一把通往聖道的鑰匙,精要地說精進是意志力的貫徹,如果說知道甘泉在那裏卻沒有意志力走去汲飲,遲早是會渴死的。因為知識並不能解決苦惱,唯有親身去實踐才能得著真實的利益。最後提醒大家,所有負面的情緒都是障礙我們解脫的絆腳石,其中以憤怒所產生的過患最大,憤怒會使人失去理智,並對別人造成直接的傷害,而其實受傷最重的還是自己,這不可不知。修行止觀的禪法前,我們都會做這樣的觀想:願我在有意無意中對眾生造成的傷害,求得諒解。我願原諒眾生在有意無意間對我造成的傷害。

朋友!如果您想在當下的生活中輕安自在,「學佛」就是最好的情緒管理學,因為當您的身心處在安詳平穩的狀態時,理智清明,情感柔和,一切皆能吉祥悅意。祝福您!我法中的兄弟姊妹們!* (成稿於2001年 12月 28 日)

 

進階搜尋

發表Blog文章

回心靈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