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還:天生我材必有用 分類:生命關懷
【聯合報╱王道還】

法國大革命期間,羅蘭夫人在斷頭台上留下的名言,國人早已熟悉。其實她的另一句話,有異曲同工之妙:「我越了解人,就越喜歡狗。」羅蘭夫人拿狗與人對比,目的在貶人,毫無疑問。但是把這句話當做客觀陳述,可能更發人深省。人與狗至少有一個共同的特徵,是理解人類演化的關鍵線索。

話說現生野犬有卅五個物種,狗的祖先是一種野犬。人類馴養狗,最晚一萬五千年就開始了,成就非凡。吉娃娃、大丹狗、鬆獅犬來自同一個野犬物種,可是牠們形態上的差異比任何兩種野犬都大。每個人大概都能舉出一二十個犬種;有個圖文並茂的網站列出了一百六十種。現生的野犬物種沒有那麼大的種內差異。事實上,其他哺乳類沒有一個物種在形態上有那麼巨大的種內差異。

家犬有那麼多形態、行為不同的品種,表示家犬祖先族群中有巨大的個體差異,而且那些差異是基因決定的。

我們人類與家犬一樣,物種內部的多樣性,其他的哺乳類瞠乎其後。人的生物多樣性,最顯而易見的,就是膚色、髮質。人的文化多樣性更多采多姿。不同的人類社群,物質文化、食衣住行、社會組織、精神生活,可能都不相同。更值得注意的是社會內部的多樣性。

人類社會的最大特徵是分工;不同的人做不同的事。分工是技術的產物,也是文化的產物。所謂文化,就功能言,指人的適應裝備。其他的動物以身體追求生存生殖所需,人依賴文化:技術與社會組織都是文化的產物。

不同的人類社群,不妨比擬為家犬的不同品種。但是引人深思的,卻是比較一個社會的內部分工與家犬的分化。

關於分工,經濟學鼻祖史密斯認為:分工能提升效率,社會學鼻祖涂爾幹認為:分工能促成社會凝聚力。他們都忽略了文化。文化導致專業化、促成分工。例如人類不以尖牙利爪謀生,靠的是工具。

可是,不是每個人都有同樣的製作技能;利用同一工具謀生的本領亦不相同;製作工具、利用工具的專家因而誕生。然後可能有人為傳統工具發明新的用途,或組合不同工具創造新的工具,於是出現了新的專家。

人類社會普遍的分工,反映的是人與人之間的差異非常巨大。我們熟悉的最極端的例子,大概就是數學與藝術能力了。我們通常用「天分」談論這兩個領域的高手;天分是基因賦予的性向,也有堅實的證據。

有趣的是,人為什麼會演化出數學、藝術的天分,在現代演化生物學草創期間,也就是將近一個半世紀之前,居然成為第一流學者辯難的題材。

因為許多人類社群,物質文化並不發達,也沒有受過西方式的數學與藝術的調教,依舊能生存、繁衍。地球上,人是唯一遍布全球的物種,而且在舊石器時代還沒結束之前就完成了這一壯舉。那可是足以為「人為萬物之靈」下注腳的成就。

人類為什麼會演化出數學、藝術的天分?答案是:文化。家犬為什麼有那麼多品種?野犬就沒有。答案也是:(人的)文化。

文化提供的是:讓人的特殊天分有滋長的機會;人珍惜差異、呵護差異,讓野犬的某些個體物以類聚,任其同類相求。

在適當的環境中,文化會演化:滋長、創新、生生不息,動力不假外求,結果是:為「人為萬物之靈」做了嶄新的詮釋。社會分工因而越加細密。

以馴養生物的經驗以及文化演化的動力學為鑑,將所有的高中生都送入大學,後果必然是浪費資源、埋沒人才,阻礙社會發展。入學方式只是次要的問題。

(作者是生物人類學者,任職於中研院史語所)

【2012/03/28 聯合報】

進階搜尋

發表Blog文章

回心靈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