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亞方舟上的心靈大師 分類:大師經典

 諾亞方舟上的心靈大師

 

索達吉堪布

訪堪布索達吉2011年第5期《養生大世界》
文 王清玉

簡介:

堪布索達吉,佛學作家、藏學家、翻譯家、喇榮五明佛學院堪布。其譯著頗豐,很多藏文經典都經堪布索達吉譯成漢語。代表譯作《大圓滿前行》,代表作《佛教科學論》。

天下的事情往往是無巧不成書。日本的地震、雲南的地震、利比亞的戰爭、泰國的洪水,這些事件無一不緊扣人們的心弦。《2012》已經成為一個謎團,但是,好在這個謎團還不是無解的,青藏高原在電影《2012》中是最後的諾亞方舟,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這裏成為世外桃源呢?

我們要解開藏地的神奇密碼,我們不能忽略藏傳佛教在其中的位置。我們或者百度或者谷歌藏傳佛教時,堪布索達吉的名字就會頻繁地出現在我們的眼前。我還是正面出擊吧,去採訪堪布索達吉,看看是否可以從他那裏找到解開神奇密碼的鑰匙。

幾經周折,終於聯繫上了堪布索達吉,我即刻安排行程趕到色達喇榮五明佛學院。

走進藏地,藍天白雲下邊是一群群的牛羊,天真微笑的孩子們純淨的目光融化了我僵硬的表情。我在這一瞬間大腦已經休克,我被這自由的空氣格式化,期待著在這裏重生。

 

一、 生活也是一種修行

普文養生:電影《非誠勿擾2》有一句現在非常流行的話:活著就是修行,您怎麼看這句話?活著的意義,對於普通人來說就是存在,那對於一個修行者,活著意味著什麼?

堪布索達吉:活著就是修行,每個不同層次的修行人理解得也都不一定相同。世間的人活著就是一種生存,也是一種責任。從修行人的角度來說,人活著要有意義,這種意義就是佛教裏邊講的修行的意義。

佛教中講的修行與世間人講的修行還有很大的不同,真正的修行分很多的層次,比如說大乘的修行、小乘的修行、金剛乘的修行。佛教的修行建立在信仰三寶的基礎上,大乘的修行要建立在自他解脫的基礎上,小乘的修行建立在自我從痛苦中解脫的基礎上。平時我們說一個人是不是修行人,我們要看他們的心,從表面不一定能看得出來。表面上看到的是天天都在念經、天天都在做佛事,但是如果他們內心想的都是自己的一些事情,那根本就稱不上是一個修行人。

我們在生活當中經常說這是不是一個修行人,關鍵是看他的心態。現實生活中,我們的心理目標是很重要的,外邊對社會對人類做事情的人也比較多,但是實際上心理目標全是自己。這種情況得到的最多是自己的利益,因為他的目光就在這方面,他主要的心思也是在這方面,讓自己得到滿足已經成了他活著的意義。《非誠勿擾2》這部電影我沒有看過,但不少人也跟我談起過這部電影,大家也很喜歡活著就是修行這句話。活著就是一種生存,活在當下。社會中不管什麼層次的人,有信仰和沒信仰都是沒關係,活著的人只是為了自己的飲食呀、健康呀,這只是小的意義。如果為社會、為別人多做一點有益的事,那麼活著就更有意義,這種意義是超越僅僅生存的意義。

我們坐飛機的時候,會感覺到這個世界非常廣闊無垠,而人類非常渺小。當我們飛出太空以後,地球上的人看起來還沒有一個螞蟻大。尤其是我們看太陽系和銀河系的時候,在這樣浩瀚的宇宙中,如果認為自己非常偉大,其實就是傲慢心的體現。不管你是偉大的還是渺小的,只要你活著,你就發出一個利他之心的光明,我覺得這是人活著、生存著的意義所在。其他的方面,以大家不同的業力所顯現的就不一樣了,有些是快樂的,有些是痛苦的。現在有些電影和文藝作品,開始回歸到心理層面的歸屬意識上,人們在生活中開始尋找心的感覺。所以,修行人活著就是利他,去掉傲慢心,平等對待一切眾生。

普文養生:您還談到了當下的力量,這讓我想到了現在西方很流行的一本關於心靈方面的書《當下的力量》,那裏邊有一個觀點,我引用電影《功夫熊貓》中烏龜大師的一句話來解釋:過去是歷史,明天是謎團,今天是最好的禮物。您認為這跟佛教禪宗有關係嗎?

堪布索達吉:佛教中講觀空性。《金剛經》上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你說這是不是當下的力量?現在是最好的禮物,你觀察的時候不一定找到真實的本質,這是佛教中最深的一種觀察。而我們現在對於過去想得很多,這沒有多大的必要。對於未來,我們有很多夢想要實現,但有些可以實現,有些不能實現。擔憂無法實現目標,不過杞人憂天,其實沒有必要。所以,當下的寬闊心量,讓我們生起歡喜心對待生活。

對於當下,禪宗在當下就要了知心的本性,當下就是認識自己心的本性。在生活中,心態一定要平靜,當心態不平靜的時候,我們造作的事情不一定都是很好的;當貪心氾濫的時候,我們的舉動也許是失態;當下的嗔恨心特別猛烈的時候,所抉擇的事情也不一定是正確的。我們要觀照當下,應該觀照當下的什麼呢?對當下的觀照,我們的行為有很多的利益和價值,修行境界高的人隨時隨地都在觀照自己的言行舉止,我現在做什麼?我心在想什麼?我的語言在說什麼?修行境界高的人,身口意始終都在正知正覺中。這樣做,每一分、每一秒活得都是有意義的。

普文養生:如果說當下有力量,《金剛經》上說: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應生無所住心。既然無所住心,這跟您所說的對當下的觀照,是不是有些矛盾?

堪布索達吉:不矛盾。佛教裏分顯相和實相,就是本質和顯現。在本質上,過去心、未來心、現在心是不可得的。如果用中觀的思維來觀的話,當下可以不同的參照系來觀察,你看的當下是一個小時,還是一分鐘、一秒鐘。如果是一分鐘,一分鐘是60秒,每一秒再繼續觀察下去,所謂的當下也是空性的,我們根本找不到當下的。這就是佛法中所講的勝義諦。但是,我們在生活當中用不著觀察得那麼細,人們也沒有那麼多的精力和智慧,這裏所說的當下也許是幾天、幾小時、幾分鐘,也許是我現在的一段時間。在佛法中,這叫世俗諦。佛教承認現實生活,如幻如夢的現實生活,就完全會承認當下,而不會說你現實的生活完全是空性的,不用幹什麼事情了,不會這樣說的。現實和實際,在佛教當中還是很重要的。但實際是我們的心和生活確實是空性的,正如《金剛經》中所講的一樣。但是,我們還沒有到達那樣的境界,我們的當下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還是有所不同的。今天確實存在著,昨天確實已經過去了,明天還沒有到來。所以,今天的時間還是很好的機遇。

普文養生: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該如何理解呢?

堪布索達吉: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金剛經》裏邊講的。應無所住講的是我們心的本性,完全是空性的意思。生其心的意思是心的本性雖然是空性的,但並不像虛空一樣,空空蕩蕩什麼都沒有。這個心的本性就是如來藏,如來藏就是光明的。

在佛教裏邊,如來藏是光明和空性雙運,顯空無二。顯空無二,就是我們觀察生活,一切都是如夢如幻,沒有真實的,但是迷迷糊糊的顯現還是存在,這就是佛教所講的又是空性又是光明,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是沒有是空性的,就像一個杯子裏邊沒有水是空性的,不是這樣的。杯子的本體是空性的,但是空性可以不同的方式來顯現。心的本體是空性,心沒有住的地方,但是可以產生善心、噁心,什麼心都有。這就像禪宗和密宗裏所講的水中月。水中有月亮,但是你伸手去抓的時候,什麼也抓不到。你說沒有吧,卻也不能忽視它。如果有很深的禪修功夫,通過自己的智慧,可以觀察到原來萬事萬物都是這樣的。很多人不知道這個本性,只是看水月,不看這個水月的本體是空性的。其實感情也好,生活也好,很多的時候都認為水月是很甜蜜很美好,總想抓住,但是實際上是抓不住的。

普文養生:活著的意義是什麼呢?

堪布索達吉:我們活著的意義就是即使迷迷糊糊的生活還是要承認,不得不承認,因為你還沒有得到成就。你在虛幻的世界中無始劫以來過著虛幻的生活,這個虛幻的生活中也有幸福也有快樂,人應該把這個痛苦滅掉,爭取快樂,這個是需要的。所以,一切萬法本體當中是空性的,但是這個空性對我們來講是很遙遠,在虛幻的世界中我們還是要爭取讓活著有意義,雖然會迷茫。我們建學校、講經說法都是空性的,沒什麼可說的,但是,在我們世俗諦當中確實要做,為什麼呢?如果你沒有做的話,或者你造惡業的話,就是有地獄、有清淨的刹土,雖然是虛幻的。但是,你做好事,你的生活就會過得很快樂;如果你天天做壞事的話,就會墮落到監獄當中,而且你墮落到監獄當中的痛苦還是很真實的。從大的本質上看是虛幻的,一切都是空性的,但是,我們還沒有證到這個境界,我們還是要做有意義的事情。我們還是要好好地活著,還要生生世世,為了未來長遠的打算,還是要不斷地努力行善。

普文養生:當代的出世與入世,您認為這二者有區別嗎?

堪布索達吉:從意義和概念上,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和不同。佛陀時代所講的出世要身心都出家,現代也是一樣的。只是每個時代的人對這件事情的理解和研究有少許的不同。

普文養生:您怎麼看古人所說的大隱隱於市,小隱隱于山林

堪布索達吉:其實,出世也好,入世也好,住山林也罷,世間和出世間完全可以融合。佛教當中也有些人是拋開世間,遠離紅塵,進入深山修行。修行人的修行層次不同,佛教理念出世入世都可以講,不矛盾。

為什麼說不矛盾呢?宋朝青原行思禪師說:參禪前,見山是山,見水是水;參禪時,見山不是山,見水不是水;參禪悟道後,見山是山,見水是水。這就是學佛修行的三個過程:初入門時,跟普通凡夫人一樣,要照樣地皈依、受戒、行持善法放生,把修行融合於世間,不可能拋開世間。對於修行人來說,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現在講人間佛教,修行本身不離開世間生活;修行有所悟時,才發現以前皆為顛倒妄執,此時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破了紅塵;大徹大悟之後,以大悲重入紅塵,成為眾生的不請之友,為隨順世間故,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但是這與初學者的學習、生活已經本質完全不同。所以,修行不要完全把入世和出世分得那麼清楚。剛開始的時候,在塵世中修行;中間參破空性,遠離紅塵;但是,最後佛教的觀點還是要發菩提心,利益眾生。修行時有些人住在山洞裏,卻放著流行歌曲;而有些人住在大城市裏,心卻在山林。所以,也不能一概而論,事情不能看表面現象,要看心和境界。身體所在的環境,往往會隨心而改變。心若是調伏了,周遭的環境自會隨之安靜。哪怕是身居鬧市,也能如如不動。晉代陶淵明就說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普文養生:您的微博粉絲已經快到30萬了,不過網上有不少人對出家人用微博頗有微詞,您怎麼看這件事?

堪布索達吉:其實任何事都不能一概而論,《寶積經》中說,有智者依方便得解脫,無智者依方便得束縛。這段話很適合對使用網路的取捨問題。不管是什麼身份,只要能對別人有利,手段並無一定之規。作為出家人,每個人的因緣也不相同,儒家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話應該可以引起你的深思吧。

 

 

進階搜尋

發表Blog文章

回心靈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