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智慧

智者大師
 


法開示 (13) 影音 (1) 新聞報導 (0) 其他資訊
迴響 總覽   推到Twitter  推到Facebook  推到Plurk   Google+

喇嘛網 日期:2012/07/29   報導

智顗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智顗(538年-597年),俗姓陳,字德安,荊州華容(今湖北潛江)人,一說潁川(郡治今河南許昌)人,世稱智者大師天台大師,是中國佛教天台宗四祖,天台宗的實際創始人。

目錄

 [隱藏

[編輯] 簡單生平

生於梁武帝大同四年,主要生活於陳、隋年間。智顗十八歲投湘州果願寺法緒出家,二十三歲拜慧思為師,修習禪法,證得法華三昧。

[編輯] 天台立宗

陳後主貞明元年 (587),於光宅寺講《妙法蓮華經》(《法華經》),判釋經教,奠定了天台宗教觀的基礎。入天台山後立天台宗,為最有中國特色的一宗。其學說以《法華經》為主教依據,故天台宗亦稱法華宗。並廣弘教法,創五時八教的判教,發明一念三千,圓融三諦的思想。強調止觀雙修的原則,立一心三觀

[編輯] 德高望重

智顗於陳、隋兩朝深受帝王禮遇,隋煬帝楊廣授予智顗「智者」之號。

[編輯] 五時八教

天台宗立教,依《妙法蓮華經》,智顗依此經立「五時八教」的判教理論。他在《法華玄義》中把佛教教義都看作是佛所說的法,並分為五個階段,名為「五時」,即華嚴時,佛於初成道三七日間說《華嚴經》,以自證之法試機的時期;鹿苑時(阿含時),佛於鹿野苑等地,十二年間說小乘阿含經,被認為是以最低理解能力者為對象的經典;方等時,廣泛地說各種法門,說《維摩》、《思益》、《楞伽》等經,彈訶小乘之執,贊大乘佛法;般若時,專說空義,說諸部般若經,淘汰大小別見之情執;法華涅槃時,會三乘歸一乘,立圓教,說真常,明佛性,更於入涅槃前夕說《涅槃經》。

所謂「八教」,即為「化法四教」,是教化眾生的法門、化益的內容,即藏教、通教,別教、圓教;「化儀四教」,是說佛教的教化過程和方式,即頓教、漸教、秘密教、不定教。化儀譬如藥方,化法譬如藥味。

[編輯] 一念三千

「一念三千」是智者大師的獨到見解。何謂三千呢?先說十法界:佛陀、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這十法界每一界又有十法界,比如人中,有人間佛陀、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這樣十乘十就是一百法界。每一界又具《妙法蓮花經》中所講的十如是:如是相、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究竟。一百法界乘十如是,就是一千如是。再乘以三種世間:國土世間、眾生世間、五陰世間,就是三千世間。三千世間就在一念心中,所以稱為「一念三千」。《摩訶止觀》卷五云:「此三千在一念心,若無心而已,介爾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後,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後,例如八相遷物,物在相前,物不被遷,相在物前,亦不被遷。前亦不可,後亦不可,只物論相遷,只相遷論物。今心亦如是。若從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即是縱,若心一時含一切法者,此即是橫。縱亦不可,橫亦不可,只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非縱非橫,非一非異,玄妙深絕,非識所識,非言所言,…… 所以稱為不可思議境界。」

[編輯] 主要著述

智顗有著述《法華玄義》、《法華文句》、《摩訶止觀》、《小止觀》等,流傳久遠,在日本也有很大影響。

[編輯] 批評

  • 陳寅恪曾說:「隋智者大師天台宗之祖師,其解悉檀二字,錯得可笑。好在台宗乃儒家五經正義二疏之體,說佛經,與禪宗之自成一派,與印度無關者相同,亦不要緊也。」[1]

路過者加註: 陳寅恪先生的所學,是世間人間事,並非「出世間菩薩行」; 若要引用陳先生之論述,也要先清楚陳先生所學習領域之範疇,才不致可惜!

佛學乃至內明之學.所謂「悉檀」一語的出處是在《大智度論》; 而大智度論是註疏《摩訶般若波羅蜜多經》。 至於智者大師解悉檀…解得適不適合,可能還是要回到文本上,及在智者本身所學《法華經》的體系範疇來討論才是。

不論陳寅恪、或智者大師,都需要對其人生、著作都考察…,以便有獨立思考研究之能力,才不致於落入執一邊的困境之中。

[編輯] 注釋

  1. ^ 《與妹書》,原載一九二三年八月《學衡》二十期,後收入陳寅恪《金明館叢稿二編》
 
 


回首頁